的东北角成为戏剧会客厅 人民城市

昨夜,阿库·汉姆舞团的新作《丛林之书·再构版》在YOUNG剧场首演,开启了2024秋是国际戏剧季的大幕。"秋是国际戏剧季"由杨浦区人民政府主办,杨浦区文化和旅游局与YOUNG剧场共同承办,"秋是"取"秋柿"的谐音,寓意硕果累累。今年恰逢"人民城市"理念提出五周年,这一届秋是国际戏剧季作为重点活动之一,延续着"让世界好戏出现在家门口"的思路,从10月12日至12月8日,将有来自英国、德国、法国、巴西、西班牙及中国的8台29场好戏登陆YOUNG剧场,涵盖话剧、舞剧、偶剧、独角戏、诗歌舞蹈剧场等多种戏剧形式。

现在进行时的全球剧场美学

对比去年的首届秋是国际戏剧季,今年展演剧目数量更多,演出形态更丰富,更注重戏剧与其它文艺形式的交流、融合,这个秋收时节的戏剧季,深入践行着"社会大美育"的理念,使上海观众有机会了解现在进行时态的全球剧场美学,让高校云集的上海东北角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公共空间、近悦远来的世界会客厅"。

今年展演的8台作品,剧目选择注重经典性和当代性的结合,遥远的经典与此刻的、近旁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丛林之书·再构版》里,阿库汉姆把吉卜林的名作《丛林之书》放置到当下气候和环境危机的语境中,想象因生态灾难、人类离场以后的城市成为一种全新的"钢铁丛林"。他在编排中发掘了印度传统卡塔克舞蹈的天真气质,用舞者的身体再现"丛林百兽",结合传统舞蹈的造型、现代舞的编排和多媒体影像,重塑了一场近未来的"丛林冒险"。

柏林邵宾纳剧院艺术总监托马斯·奥斯特玛雅导演的代表作《哈姆雷特》尽管是时隔9年重返中国,但这仍是一部具有"此时此刻"当下感的作品,正如奥斯特玛雅所说:哈姆雷特渴望摆脱使命,这一点也是这个时代人们的核心矛盾,哈姆雷特的挣扎是属于当代人的思维方式。

极具争议色彩的瑞士导演米洛·劳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很有挑衅色彩的宣言:"我们不需要1000部莎士比亚的改编剧,我们需要新的全球经典。"他为邵宾纳剧院制作了《每一个女人》,是寓言道德剧《每个人》的基础上,展开了一场发生在著名女演员和垂死的普通女人之间的对话,舞台名伶和素人,生者和死者,两个平行空间的交互叙事成为一场剧场现在进行时态的讲述与行动,让每一个观众直面人人都不能幸免的"死亡"的议题。

另一些剧目突破了剧场形式的边界,让舞台延申向视听、诗歌和文学。

偶剧《尝一口拿破仑》的创埃瑞克·德·萨里是法国偶剧大师菲利普·让缇的学生,他多次与老师同台,精通于人偶、傀儡和物件的操控。在这部自编自导的新作《尝一口拿破仑》里,埃瑞克扩展了偶的范围,从有形的、具体的"人偶"延伸到广义的物件材料,报纸、塑料薄膜、布袋子都幻化成与人同台的偶。发生在人和偶之间的无声对话,终将衍变成一个人的多重自我的相遇。正如埃瑞克解释这个特殊的剧名:"拿破仑是一种有很多层酥皮的甜点,这场表演也是,它有很多层次。"

舞蹈剧场《万吨月色》让余秀华和她的诗成为舞蹈的主角。导演法鲁克是阿库·汉姆合作多年的制作人,他被余秀华的诗《阴影》激发了编导的冲动。余秀华写一个身体残疾、情感丰富的女人被当作异类,就像"阴影",既真实存在,又不被看见。法鲁克从这些诗里读到了他作为巴基斯坦裔移民在英国社会里的处境:"我生活的这个社会拒绝着我,我是影子般的存在。余秀华的诗让我感同身受。"他决定把诗里的"阴影"意象转化成新鲜的舞台象征——让诗人余秀华站到舞台上,站在光与暗交错的空间里跳舞,在不同尺寸的"阴影"下舞蹈,表达不同生命阶段对"阴影"的感受。

西班牙独角戏《与马里奥在一起的五个小时》是用私人讲述展开的文学剧场,通过一个女性的独白,再现了西班牙作家米格尔德利韦斯在同名小说中铺陈的画卷,关于一个保守的内省小城怎样在1960年代经历思想震荡并进入现代化的历程。文学和戏剧的联动不仅表现为这部作品本身,当独角戏《与马里奥在一起的五个小时》首演时,这部获得过塞万提斯文学奖的小说中译本也首次出版,这是剧场内外的"同频"。

今年秋是国际戏剧季的亮点不仅在于作品的表达深度,更重视选剧的地域广度。

重视欧洲当代前沿作品的同时,秋是的视线扩及南美,巴西仓库剧团把巴西文学的明珠《布拉斯·库巴斯死后的回忆》搬上舞台,通过创造三个不同维度的舞台叙事,拼贴小说文本和小说马查多德阿西斯的创作历程,用戏剧特有的方式再现巴西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和最标志性人物,作家和他创造的人物在戏剧中相遇,并且自由地洄游于编年史中,叩问这个国家的身份认同。此外,本土原创作品依然受到重视,话剧九人备受瞩目的新作《翻山海》也将亮相,进行上海首演。

文商旅融合,突破剧场边界

YOUNG剧场在剧目的选择、策演和策展中,始终坚持艺术普及,注重优质内容的在地联结感,打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2024秋是国际戏剧季携手各类文化场所,让戏剧不止于剧场,在上海图书馆、思南公馆、上海纽约大学等各地,策划了20余场包括演前导赏、主题讲座、舞台导览、大师对谈、工作坊等一系列延申活动。

为了创造新的戏剧体验场景,今年戏剧季推出"城市漫步地图"打卡活动,邀请观众参与这场融合上海秋日美景与特有戏剧元素的城市徒步中。这张地图覆盖杨浦、静安、黄浦、徐汇、浦东等多个热门文化区域,鼓励参与者发现全球好戏,同时循着戏剧的痕迹探索城市文化。这是剧场以"无边界"为关键词展开的大胆想象和探索,也是上海城市文化、商业与旅游多元融合的一次生动实践。

并且,本次秋是国际戏剧季力求让人民城市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大众,惠民力度上再创新高,发售超过1000张的"百元以下惠民票",还有涵盖全部8个剧目的"299元福袋",最后一部参演剧目《与马里奥在一起的五个小时》将以全场80元的公益场回馈观众。这不仅是在家门口看遍全世界的好戏,更是用低消费接触高品质演出。

:柳青


平遥古城的详细介绍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始建于周宣王时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 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是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山西平遥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

平遥古城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平遥古城被世界纪录协会评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 2015年7月13日,平遥古城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点。 2017年11月19日,获得年度旅游目的地声誉奖。 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世界遗产中心描述称:平遥古城是中国古代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 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平遥古城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以后,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 平遥城内的重点民居,系建于公元1840~1911年之间。 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深深。

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集中体现了公元14至19世纪前后汉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军事防御、宗教信仰、传统思想、伦理道德的人类居住形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迄今汉民族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

扩展资料

景点

1、日升昌票号

日升昌票号老腔烂成立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由山西省平遥县西达蒲村富商李大金出资与总经理雷履泰共同创办。

总号设于山西省平遥县城内繁华街市的西大街路南,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用地紧凑,功能分明,是中国民族银行圆州业的先河,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 其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

2、文庙

文庙即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 平遥文庙位于平遥县城内东南隅,始建于唐贞观初年,其大成殿为金大定三年(1163年)重建,至今保持原貌,是我国现存各级文庙中历史最久的殿宇。 平遥文庙坐北向南,规模宏大,规制齐全,2004年正式向游人开放,成为平遥古城的主要文物旅游景点之一。

3、瓮城

瓮城,指建在城门外的小城,又叫月城,用以增强城池的防御能力。

平遥古城的瓮城城门与侍漏大城门的朝向多数呈90°夹角(南门和下东门除外),即便敌军攻破了瓮城城门,还有主城门防御,由于翁城内地方狭窄不易于展开大规模兵力进攻,延缓了敌军的进攻速度,而城墙顶部的守军则可居高临下四面射击,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正所谓关门打狗、瓮中捉鳖。

辽宁旅游:沈阳探寻大帅府张学良旧居(图)

大帅府正南门(摄影:冯赣勇)据相关资料记载:位于沈阳市沈河区朝阳街少帅府巷四十八号的大帅府建于1914--1939年。 由于大帅府系“大帅庆辩府”与“少帅府”的合称,故为奉系军阀张作霖及其子张学良将军的官邸和寓所。 大帅府庭院一角(摄影:冯赣勇)解放前,“大帅府”名为中央图书馆奉天分馆,实际上先后被日本奉天第一军管司令部和国民党市党部及接收大员等占据,院内建筑多被毁坏,杂草丛生,无人问津。 大帅府花园(摄影:冯赣勇) 解放后,辽宁省图书馆及辽宁省文联、作家协会等文艺团体在这里办公,帅府成为文化活动中心。 帅府的产权,根据党的政策,几十年来,一直归张学良将军所有,使用单位按规定缴纳房租,房产部门代收、代管。 大帅府前合影(摄影:冯赣勇) 对于大帅府,人民政府曾多次拨款进行大规模维修,使这一建筑群保存完好。 1985年2月沈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2月被列为辽宁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帅府留影(摄影:孙明和)大帅府是一座由青砖素面墙围廓的中西混合建筑群,墙高3米余,四角归方。 从建筑时间和使用上帅府可分为两部分,即以现存院内青砖墙为界,分东、西两院。 东院是帅府的早期建筑,包括四合院、小青楼、大青楼、关帝庙还有东墙外的赵一荻(赵四小姐)故居,西院是后期建筑,共有砖混楼房6座。 张学良雕像(摄影:冯赣勇)来大帅府参观,首先会到帅府前的广场,广场正中央矗立着一座张学良将军的雕像。 这座雕像于2005年“西安事变”69周年纪念日落成。 雕塑的设计者为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张秉田先生。 大帅府一进院(摄影:冯赣勇) 雕塑总高6.94米,上部是呈站姿身着戎装的张学良将军雕像,雕像将张学良的身材加高了一些,显得精神、挺拔。 面部表情是微皱眉头,眼光深邃地望着远方,嘴唇紧闭显得坚定。 张学良旧居留影(摄影:孙明和) 雕塑中直立的张学良将军英姿勃勃,一只手握皮带,一手下垂拿着手套。 雕像高4米,下部是高2.94米喊斗的基座。 基座上镌刻的“张学良将军”五个金色大字闪闪发光。 东花园假山(摄影:冯赣勇)走进两个石狮子把门的大帅府正南门,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座砖雕“寿”字影壁墙。 从前门入内便是第一进院,前有门房七间,中为过道门,东为传达室,西为电话室,两侧为卫士房誉渗缺。 东西厢房分别为内帐房、大厨房,承启处、餐厅、电工室。 大帅府二门(摄影:冯赣勇)通过仪门(垂花门)是二进院,正房七间,中开过门。 东西厢房各五间,这是张作霖属下八大处的处理公务之地。 正房东间是卧室、客厅,西间是书房、仓库。 东厢房北为内收发,南是秘书长室。 西厢房是一般秘书办公室。 大帅府内院(摄影:冯赣勇) 第三进院是张作霖的夫人、姨太,小姐等人的居室。 正房当中靠北是祖先堂,东、西,南辟三门通往东西屋和院内。 大帅府内匾额(摄影:冯赣勇) 东西厢房各五间对称,东为会客室、西是办公室。 三进院都各有东西便门与院外相通。 如今两个院子的房间分别为《千古功臣张学良将军业绩展览》及《张作霖与张氏家族图片展》。 府院内的砖雕(摄影:冯赣勇) 四合院是帅府的早期建筑。 群体建筑中心位居中轴。 建于1914年至1918年。 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南北长、东西窄,三进院落,全院共有房屋60余间。 大帅府长廊(摄影:冯赣勇) 主要建筑都是石雕柱础转角石刻,墙基镶嵌浮雕石板,墙顶镶嵌砖雕饰件,门前踏步垂带,挂梅栏板雕刻精湛,额枋檐檩廊柱及门窗油饰彩画独具风格。 帅府中心大青楼(摄影:冯赣勇)出了四合院东墙便是帅府的东院花园。 位于北部的是当年张作霖与张学良父子起居、会客、办公的帅府中心--大青楼。 大青楼是一座三层罗马式青砖洋楼,据说是仿照北洋军阀政府总统曹锟在天津公馆--曹家花园的样式而设计建造的。 其中,一楼是会客场所,用作接待中外要员,商定军机大事之处;二、三楼是办公和居住的地方。 奉天一号的专车(摄影:冯赣勇)进入大青楼前,人们会看到楼前的东侧,陈设着一辆供游人观赏的美国福特公司20年代末生产的A型轿车系张作霖的奉天一号专车。 虽然年代久远,但是车子乌黑锃亮,保存的相当完好。 估计加上油还能照驶不误。 张学良办公室(摄影:冯赣勇)1925年张作霖晋升为东北边防督办后,在大青楼商议军事机密、制定重大决策和接待中外要员。 由于该处曾是本世纪初左右东三省政局的枢纽,所以这里的许多重大决策与事件均与中国近代史紧密相连,从而使其声名远播,四海皆知。 大青楼一角(摄影:冯赣勇) 赫赫有名的“老虎厅”就在一楼的东北角,它因陈设有东边道镇守使汤玉麟送的两只老虎标本而得名。 1929年1月10日,杨宇霆、常荫槐就是在这里被张学良处决的。 帅府大青楼合影(摄影:冯赣勇) 大帅府中还有一座关帝庙,位于东院东北角的一个小小院落里,是一座仅有三楹的私家庙宇。 内中有众多精美的壁画与楹联。 关帝庙(摄影:冯赣勇)大青楼是三层楼,坐北向南,多边形,砖混结构,欧洲哥特式建筑,青砖墙体,白色水泥抹边线,黑白相映,显得格外醒目、素雅。 楼下台阶高约一米左右,南面和东侧各有一个“八”字形垂带,九级台阶。 关帝庙壁画(摄影:冯赣勇)一楼正面辟门三处,中为半圆形上亮过道门,两侧为半圆形群体组合门。 正是二楼平台与三楼的两个突出半圆体阳台。 都是水泥花格,上曲装饰三角纹,半圆形,瓶式栏板,廊柱,圆形柱头等。 楼内所有的办公室、客厅、会议室、起居室等都保存的相当完好。 帅府小青楼(摄影:冯赣勇) 从大青楼往南经过一个披满爬山虎的“天理人心”的门洞便是东院的花园假山,再往南走不远东侧即为小青楼。 小青楼坐北朝南二层楼。 上下各五间,中开门,前檐出廊,青砖青瓦,为中国古式建筑,是帅府的早期建筑之一。 1928年6月张作霖由北京返回沈阳,在皇姑区附近被炸伤后,医治无效死于小青楼下的房间。 大帅府东门(摄影:冯赣勇)从大帅府东门出去便是赵一荻故居。 赵一荻故居,俗称“赵四小姐楼”,是张氏帅府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 1928年至1931年间,张学良将军和赵一荻女士在此居住,并生下了他们的爱子张闾琳。 赵一荻故居(摄影:冯赣勇) 整个小院清静幽雅,精巧别致。 由门厅、餐厅、琴房、舞厅、办公室、卧室和书房兼会客厅等十余个房间组成。 赵一荻故居客厅(摄影:冯赣勇) 这里经过精心维修和多方考证,复原陈列后的赵一荻故居,再现了赵四小姐与张学良将军当年共同生活的真实场景,向人们讲述着他们传奇的爱情故事。 赵四小姐卧室(摄影:冯赣勇)大帅府其它建筑也各具特色和 历史 内涵。 仅就其建筑风格言,即有中国传统式、中西合壁式、北欧式、东洋式等等;从雕刻艺术言,又有各种砖雕、石雕、木雕以及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堪称是汇集近代建筑艺术之大成,是研究建筑工艺难得的实例。 (图文:冯赣勇)

白金汉宫 和 威斯敏斯特宫 是一样的吗

白金汉宫简介英国的王宫。 建造在威斯敏斯特城内,位于伦敦詹姆士公园(St. James’ Park)的西边,1703年为白金汉公爵所建而得名,最早称白金汉屋,意思是“他人的家”。 1761年由英王乔治三世购得,作为王后的住宅,称为女王宫。 1825年,英王乔治四世加以重建,作为王宫。 从1837年起,英国历代国王都居住在这里。 维多利亚女王是居住在这里的第一位君主。 白金汉宫宫内有宴会厅、典礼厅、音乐厅、画廊、图书馆、皇家集邮室等600 多个厅室,收藏许多绘画和家具,宫内还有一座面积约40英亩的御花园,宫前有维多利亚女王纪念碑。 历史白金汉宫,位于圣詹姆士宫与维多利亚火车站之间,1703年由白金汉公爵兴建,故称“白金汉宫”。 这是19世纪前期的豪华式建筑风格,庞大的规模甚至比华丽的外表更加引人注目。 1702年白金汉公爵开始建造第一所房子,60年后被卖给乔治三世,成为王室成员住所。 1761年乔治三世加以扩建。 由白金汉屋转变为白金汉宫的工作由乔治四世和他所器重的建筑师约翰·纳什(John Nash)完成。 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即位后,正式成为王宫,此后白金汉宫一直是英国王室的府邸。 1847年,左右两翼被连接起来,正门道路,即大理石拱道迁至今址。 1863年始成为英国历代君主的寝宫,集合办公与居家功能于一身。 建筑风格闭茄皇宫是一座四层正方体灰色建筑物,悬挂着王室徽章的庄严的正门,是英皇权力的中心地,四周围上栏杆,宫殿前面的广场有很多雕像,以及由爱德华七世扩建完成的维多利业女王纪念堂,胜利女神金像站在高高的大理石台上,金光闪闪,就好像要从天而降似的,维多利亚女王像上的金色天使,代表皇室希望能再创造维多利亚时代的光辉。 宫内有典礼厅、音乐厅、宴会厅、画廊等六百余间厅室,此外占地辽阔的御花园,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若皇宫正上方飘扬著英国皇帝旗帜时,则表示女王仍在宫中。 如果没有的话,那就代表女王外出。 如今女王的重要国含厅事活动,如召见首相和大臣、接待和宴请来访的外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接受外国使节递交国书等都在该宫举行。 此外,来英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元首也在宫内下榻。 王宫由身着礼服的皇家卫队守卫。 目前白金汉宫的拥有者是伊莉莎白二世,她出生于1926年,是乔治三世的长女。 整个白金汉宫用铁栏杆围着,对着白金汉宫主建筑物的铁栏杆外,有一个广场,广场中央竖立着维多利亚镀金雕像纪念碑,它的四周有四组石雕群。 王宫西侧为宫内正房,其中最大的有“皇室舞厅”,建于1850年,专为维多利亚女王修建。 厅内悬挂有巨型水晶吊灯。 蓝色客厅被视为宫内最雅致的房间,摆有为拿破仑一世制作的“指挥桌”。 拿氏失败后,法国路易十八将桌子赠送给当时英摄政王乔治四世。 白色客厅是用白、金两色装饰而成,室内有精致的家俱和豪华的地毯,大多是英、法工匠的艺术品。 御座室内挂有水晶吊灯,四周墙壁顶端绘有十五世纪玫瑰战争的情景。 正中的御座是当今女王1953年加冕时和王夫爱丁堡公爵使用的,室内还保存了维多利亚女王的加冕御座和英王乔治四世加冕时使用的四张大座椅。 宫内音乐室的房顶呈圆形,用象牙和黄金装饰而成,维多利亚女王和王夫艾尔伯特亲王曾常在此举办音乐晚会。 皇宫花园约占地18公顷,为英王乔治四世所设计。 园内有湖泊、草地、小径,并有各种花草树木。 每年夏天,女王在园内举行花园招待会,邀请全国各界代表、知名人士及各国驻伦敦的外交官参加。 白金汉宫现有三处对外开放:一、禁卫军的换岗仪式;白金汉宫的皇家卫队每年4-9 月时上午11:30至12:00都会举行的换岗仪式,其他月份每两天11:30举行一次,在军乐和口令声中,轿老察作各种列队表演,并举行的举枪互致敬礼,一派王室气象,常常吸引路人和游客围观。 在每年的8、9月间都对外开放,一般民众就可趁此时进入皇宫。 白金汉宫开放参观的部份为王座室、音乐厅和国家餐厅等,经常一票难求,最好先用电话申请预约。 二、位在宫殿南侧的女王美术馆;馆内收藏王室的艺术珍品,1962年起对公众开放。 三、皇家马厩(jiù)。 白金汉宫说到宫殿,厉害一定都听说过这个名字——白金汉宫。 它可是久负盛名的神秘王宫,没错,我们现在就一起来贪图它的风采。 白金汉宫是坐落在英国伦敦圣詹姆士公署西端的一座宏大建筑,它由于1705年由白金汉公爵的兴建而得名。 1726年由乔治三世购得,曾经做过帝国纪念堂、美术陈列馆、办公厅和藏金库,1825年改建成王宫建筑。 1837年维多利亚女士继位起正式成为王宫,现在仍然是伊丽莎白女王的王室驻地。 女王召见首相大臣、接待和宴请外宾及其他重要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白金汉宫于1931年用石料装饰了外墙面,单从外面看,它的熠熠光彩便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眼球。 然而,最吸引人的还是它的内部。 王宫里面非常大,它共有600多个厅室,收藏着许多绘画和精美的红木家具,艺术馆大厅里还专门陈列着英国历代王朝帝后的100多幅画像和半身雕像,营造出浓厚的18、19世纪英格兰的扭转。 宫前广场上竖有胜利女神金像和维多利亚女王坐像,除此之外还有一座占地40英亩的御花园。 说到第一代白金汉公爵,就顺便说说法国作家大仲马的《三剑客》吧,因为第一代白金汉公爵可是《三剑客》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既是英国首相,又是法国王后、奥地利安娜公主的情人。 在他的最后一位后代1703年去世后,斯图亚特王朝的最后一位女王就把白金汉公爵的头衔赐给了穆尔格拉夫伯爵。 而在这之前几年,他已获赐阿灵顿的住处,并在这时将它改名为“白金汉府”。 后来英国历史上最大手大脚的君主乔治四世把白金汉公爵的一处乡间寓所改建成一座真正的宫殿,花费英磅将其修建得金碧辉煌,新建的宫殿基本上就是现在的白金汉宫朝向花园的那一面。 直到1845年,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下,王室寓所才建成了今天的模样:其北翼和南翼的两侧宫殿得以延伸,成了一座四方的宫殿。 在东侧的外立面上有一座宽阔的阳台,王室成员的传统亮相就在这里。 最后的一次改建算是花费最少:15万英镑。 在购得此处后的150年中,王宫又经历了几次修建。 英国君主终于拥有了这处至高无上的宫殿。 伊丽莎白二世无疑是在这里生活得最久的女王。 从1936年到1947年,她一起和妹妹住在方形楼的三层,即正门的右边。 5年后,她以女王的身份回到这里,和她的丈夫及他们的4个儿女住在北翼的二层楼上,那是她父母从前住过的私人套房。 站在宫殿厦门外的铁栅前,面对栅栏向右走过西北角,那里是观看北翼宫殿的最佳角度,也是英国女王的私人套房,即其“家”所在。 女王的个人套房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其日常工作区域,包括她的接见厅和办公室,只有这一部分的窗户是圆拱形的。 另一部分包括她的私人餐厅、卧室、浴室和藏衣室。 这座宫殿的设计可谓是机关重重,别有洞天啊!近十年来,白金汉宫这最古老最豪华的部分,允许世界各国的游客在夏季进入参加。 威斯敏斯特宫简介漫步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畔,你一定会被一座绵长宏伟的建筑所吸引。 这里就是英国国会威斯敏斯特宫,又称国会大厦,是英国国会上下两院的所在地。 威斯敏斯特宫坐落在泰晤士河的西岸,始建于公元750年(都铎时代),占地8英亩,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 它原为英国的王宫,11至16世纪,英国历代国王都居住在这里,其地段现今已大部分被国会大厦所占据,然而习惯上仍称之为威斯敏斯特宫。 它1834年、1941年曾两次发生大火,原有建筑大半被烧毁,重建后成为世界各国议会建筑的典范。 80年代英国政府又耗资百余万英镑、黄金数十万两,对钟楼等处进行了一次大修,使之面貌一新。 威斯敏斯特宫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威斯敏斯特宫是英国浪漫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也是大型公共建筑中第一个哥特复兴杰作,是当时整个浪漫主义建筑兴盛时期的标志。 整体造型和谐融合,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建筑风格的丰富情感。 其平面沿泰晤士河南北向展开,人口位于西侧。 特别是它沿泰晤士河的立面,平稳中有变化,协调中有对比,形成了统一而又丰富的形象,是维多利亚哥特式的典型表现,流露出浪漫主义建筑的复杂心理和丰富的情感。 其内部一方面以帕金设计的装饰和陈设而闻名,另一方面也以珍藏有大量的壁画、绘画、雕塑等艺术品而著称,被人们誉为“幕后艺术博物馆”,作品水平甚高。 威斯敏斯特宫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哥特式建筑物,其雄伟之气,同类建筑无与伦比。 从威斯敏斯特桥或泰晤士河对岸观赏,其鬼斧神工之势使人赞叹不已。 威斯敏斯特宫的屋顶镏金,塔尖高人云霄,庄严典雅。 在宫殿南端有巨大而高耸的维多利亚塔,高102米,全石结构,用来存放议会的文件档案,塔楼下面的白家大门只供英王使用。 宫殿东北角是著名的钟楼,高97米,打破了宫殿平直的轮廓线。 钟楼顶端的“大本钟”是向世界报告标准时间的装置。 大钟四面各有直径为6。 7米的圆盘,用312块乳白色玻璃拼镶,数十公斤重的时针长2。 7米,分针长4。 27米,摆重305公斤,总重21吨多。 由本杰明爵士监制,故被命名为“大本”。 最初,每次上弦要由健壮的汉子用脚连续猛蹬8小时,还要由人拿钢槌击响报时。 1913年改装为电动,1923年开始为英国广播公司播送钟声,每天准确报时81次。 世界各地收音机收听到的伦敦台钟声便是这个大本钟发出的。 威斯敏斯特宫共有14个大厅。 宫殿正中是八角形的中厅,由此形成南北和东西两条轴线。 在中厅之上矗立有一座91米高的采光塔,构成了整个宫殿的垂直中心。 由中厅向南通上议院,向北达下议院。 在两院大厅和走廊里陈设许多以历史和神话故事为题材的大幅壁画和雕塑。 整个大厦陈设体现宫廷格调,富丽堂皇,庄严肃穆。 议会上、下两院分别设有议事厅。 上议院的议事厅红色装潢,陈设考究;下议院的议事厅以绿色为基调。 宫内的图书馆、会议厅、餐厅、办公用房等服务设施和政府有关管理机构围绕着一系列庭院布置。 威斯敏斯特宫虽数度重建,但作为威斯敏斯特宫一部分的“威斯敏斯特大厅”(Westminster Hall)却是货真价实的古迹,是现在唯一保留下来的1097年的建筑物。 威斯敏斯特大厅长60余米,高27。 5米,以橡木为梁,原为征服者威廉一世的一个王子所建。 现存建筑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这座大厅不对外开放,白天举行议会例会时,塔尖便飘扬着一面英国国旗。 精致壮观的英国国会确实让人扼腕惊叹,然而当你走进国会内侧的哥特式建筑——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你就不仅会为这里的建筑艺术惊叹,更会被这里所承载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深深折服。 历史215年,18位男爵组成反王权组织,迫使英国国王约翰(无地王)签署了奠定英国君主立宪制基础的《英国自由大宪章》。 几年后,反对派中的发起人之一西蒙·德·蒙特福德男爵发起并召开英国历史上第一届英国议会。 但是,尽管其历史悠久,长期以来议会并没有自己固定的办公场所,会议只能在古老的威斯敏斯特大前厅召开或者只好和威斯敏斯特修道院的修士们一起开会。 只是到了1547年,英国议会才在16世纪曾是前英国国王主要行宫的旧威斯敏斯特宫圣斯蒂芬小教堂有了自己的固定办公地点。 为能改建得适合召开议会会议,对小教堂进行了彻底重建,加修了议席和走廊,当然这也改变了其原有的建筑风格。 再者,穿过英国最高法院的办公所在地威斯敏斯特大厅才能进入小教堂。 但是,尽管有诸多不便,下议院一直到1834年大火前都是在圣斯蒂芬小教堂内召开会议。 在此之后,下议院又处于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的状态。 大火以后,在威斯敏斯特大厅损坏较小的部分继续临时召开议会会议,建筑师斯米尔克建议在被火焚毁的议会建筑废墟上重新修建两个临时的建筑用以召开会议。 之后,建筑师开始努力工作,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大火后遗存下来的部分建筑。 早先的议会上院建筑被修复后供议会下院使用,而画廊则成为勋爵们用来召开自己的议会上院会议的场所。 但是在1835年的夏天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决定在原址的基础上重新修建威斯敏斯特宫。 据传,当时选址的时候很大程度上考虑到安全问题。 因为在当时人民起义的情形下,位于泰晤士河岸的新议会厅不会激怒起义的民众。 宫殿建议按照哥特式或者伊丽莎白式来修建,因为这两种建筑风格是16世纪末英国世俗建筑的主要建筑风格。 97个设计方案参加了竞争,其中有91个是按照哥特式风格设计的。 最后,一个名叫查尔斯·柏利的年轻建筑师脱颖而出,他在当时已经是数座著名建筑的设计师。 除了几个供议会上院和下院开会用的大厅外,还必须预先规划可供每年议会开幕时举行隆重仪式的大厅,届时国王夫妇将在此宣布议会开幕。 此外还需要供投票的房间、与中央大厅、图书馆、餐厅相联接的走廊以及其他众多辅助房间。 查尔斯·柏利很巧妙地将所有这些众多的庭院、房间、走廊联成一体。 建于1840~1870年的威斯敏斯特宫及英国议会鸟瞰。 前面是威斯敏斯特修道院,中间是圣斯蒂芬厅,后面是大本钟河泰晤士河。 1837年,在泰晤士河岸开始兴建使该河改道的河岸阶地。 又过了3年,查尔斯·柏利的妻子为兴建新威斯敏斯特宫奠基。 现在被称作议会的威斯敏斯特宫位于伦敦的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之一。 按照某些人的观点,它是英国首都主要的名胜古迹之一,正如伊·泰恩所描述的那样:“尽管这里的建筑不断地重复着一个主题,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独创性,但它的主要成就就在于它不是希腊或南方建筑的复制品,而是哥特式的并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和现代的要求。 ”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倒映出气势宏大的建筑,从远处传来钟楼的悠扬钟声,众多的尖顶和雉堞在浓厚的伦敦迷雾中隐现。 建筑结构斯敏斯特宫坐落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畔, 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英国最高立法机构——国会上、下议院都设在这里,所以威斯敏斯特宫也称议会大厦或国会大厦。 威斯敏斯特宫东临泰晤士河, 沿泰晤士河南北向伸展, 正门向西, 占地约32公顷.主体建筑是前后3排长达287米的宫廷大楼, 两端和中间由7座横楼相连, 从而构成一个整体.宫殿的西南角和东北角各有一个高塔, 西南角的维多利亚塔长宽各22。 9 米,高102米,全石结构,内部共分11层, 因为不怕火烧, 所以被用来存放议会的重要文件档案.东北角的方塔是一座96米高的钟楼,这就是建于1856年的大本钟.钟楼上部的圆形大钟重达13吨半, 直径为7米, 时针和分针的长度分别是2。 75米和4。 27 米, 钟摆重305公斤.每走1小时, 大钟即发出铿锵的报时声, 余音袅袅.这只大钟的监制人为本杰明·荷尔爵士, 所以钟楼被命名为大本 (Big Ben) .英国电台、电视台每天播放的新闻节目, 都是以大本钟的报时声为前奏.每当议会开会的时候, 白天在维多利亚塔上升起英国国旗, 夜晚则用灯光照射大本钟.“威斯敏斯特”的英文意思是“西教堂”.因为过去这里是伦敦城西郊, 又处在圣保罗大教堂以西, 而且当初这里确实曾建有一座教堂.11世纪中期, 英王爱德华一世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宫殿并重建了教堂.此后400多年间, 威斯敏斯特宫一直是英国的主要王宫.威斯敏斯特宫于1547年成为英国议会所在地.它几经火灾, 几次重建.1834年的大火将原有建筑大半烧毁.于是英国政府决定建造一座举世无双的议会大厦.著名建筑设计师查尔斯·巴里的设计方案被采纳,工程于1840年动工,1857年完工, 共耗资300多万英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下院的会议大厅被炸毁,后于1950年重新建成。 这就是今天的威斯敏斯特宫.威斯敏斯特宫的建筑虽不算古老, 但宫内确有一处古迹,那就是威斯敏斯特大厅。 它是当年王宫中的一座宴会大厅,建于15世纪初。 后来被用作审判头等政治犯的法庭。 本世纪以来还在这里举行国葬典礼,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遗体告别仪式就是在这座大厅里举行的,威斯敏斯特宫里共有14个大厅和600多个房间,首相和内阁大臣在这里都有自己的一套办公室和会客厅。 一座圆形的中央大厅将上、下议院分开:南面一半是上议院, 北面一半是下议院。 在两院大厅和走廊里,有许多以历史和神话故事为题材的大幅壁画和石雕像。 两院的议事厅是这座议会大厦里最重要的地方。 上院的议事厅长27。 5米、宽14米,红色装潢,陈设讲究。 正面坛台上有英王宝座。 坛台前面是议长座位, 两边各有4排红色长条皮椅,是议员的座位。 下院的议事厅长23米、宽14米,装饰以绿色为基调。 大厅中央设一长桌,议长席在长桌北面,两旁的议员座位是几排长条硬椅。 二楼上还设有记者席和观众席。 女王、上院议员和下院议员进入议会大厦时必须从不同的门进入。 普通游客参观要走大厦正面的史蒂芬门。 国际法上著名的《威斯敏斯特条约》就是在这里签署的。

新疆2家艺术机构揭牌成立
音乐剧 永不迷航 亮相山东文化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