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张志忠(左)在野外寻找烧制透影白瓷的原料。
10月6日,在河北省临城县邢窑文化博览园的工作室里,张志忠正在为重新烧制透影白瓷做着最后的准备。
今年61岁的张志忠,是国家级非遗项目邢窑陶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说,作为中国白瓷的发祥地,邢窑白瓷以颜色类银似雪著称,而透影白瓷则更是其中当之无愧的极品。它胎体轻薄,器壁最薄处厚度仅1毫米,胎体在光照下呈现半透明状,透出温润如玉的质感,能达到光照见影的奇特效果。
10月6日,张志忠在查看他最新试烧的透影白瓷杯。
然而,透影白瓷如一颗流星,惊艳现世,又匆匆消失。邢窑烧造最盛的唐代,透影白瓷已不见了踪迹,存世的作品极少。
10月6日,张志忠进行邢窑白瓷修坯作业。
重现千年绝唱,一直是张志忠的心愿。
30多年前,带着两片透影白瓷残片的张志忠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专程赶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拿到化学分析结果后,他尝试重烧透影白瓷,但受当时烧制工艺条件所限,结果并不理想。
10月6日,张志忠在查阅邢窑有关资料。
10月6日,张志忠(右五)在内丘县邢窑遗址博物馆为游客义务讲解。
如今,河北农业大学与张志忠工作室合作开展河北省古代白瓷艺术特色及应用价值课题研究。其中,就有一项课题——重新烧制邢窑透影白瓷。“经过商量,我们打算在近期烧制两套透影白瓷的茶具。”张志忠说,千年圆梦,这一次,他准备好了。
10月6日,张志忠(中)指导邢台学院工艺美术专业学生进行邢窑白瓷制作。
跨越千年的追寻背后,是邢窑古韵新风的整体突破。唐代《乐府杂录》中,曾有“越瓯、邢瓯十二,旋加减水,以盘击之,其音妙于万方”的记载。用邢白瓷做一套乐器的想法,多年来一直在张志忠心中萦绕。历经一年多时间,在烧废了十几套瓷乐器之后,整套邢白瓷乐器终于问世。张志忠的“嫡传弟子”吴晓楷引入现代工业设计方法,采用3D建模来设计器型,用数字化再造传统邢窑工艺。
9月23日,第八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生活美学市集展区,邢台学院“红蓼花”瓷乐团用邢白瓷乐器演奏《瓷韵泉音》。
古老的邢窑,正展开一场跨越古今的全新对话。
河北日报记者 赵永辉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