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一次悄悄试水 字节的第一款 AI 硬件

1199元的AI朋友,买一个带耳边?

| 连冉 | 郑玄

几个月前刚收购开放式耳机品牌 Oladance 的字节跳动,这就发布了首款生成式 AI 硬件设备。

10 日上午,字节跳动豆包发布了一款硬件产品——AI 智能体耳机 Ola Friend。该产品是一款开放式耳机,单耳 6.6 克同类最轻;可接入豆包大模型,并与豆包 APP 深度结合;已在各大电商平台开启预售,将于 10 月 17 日正式发货,售价 1199 元,一个价格对比是,苹果最新款 AirPods 4 主动降噪款售价 1399 元。

用户戴上耳机后,无需打开手机,只需喊出关键词「豆包豆包」,便能唤起豆包进行对话,后者能够在信息查询、旅游出行、英语学习及情感交流等场景为用户提供帮助。

今年以来,随着大模型应用落地的加速,AI 硬件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AI 手机、AI 耳机、AI 眼镜等新品纷纷涌现,就连苹果也忍不住下场,不仅在新 iPhone 和新版本 iOS 中加入 AI 功能,还传出要做 AI 眼镜。

谁能成为 AI 时代,用户与人工智能交互的第一个入口?今天看来智能眼镜和智能耳机,是最有可能的热门候选。很显然,收购了 Oladance 和 Pico 的字节两者都不会错过,而 Ola Friend 就是字节打出的第一张牌。

Ola Friend:

字节版「Her」?

字节的这次发布很是低调,连发布会都没开,仅仅是在微信公众号、小红书等官方账号做了线上发布。

从发布页面信息来看,Ola Friend 主打陪伴,「TA 是一个随时陪伴在耳边的 AI 朋友,在你需要的时候,TA 都在你耳边。」

Ola Friend 是一款开放式耳机,单耳 6.6 克同类最轻,据称实现了几乎无感的佩戴感受。该款耳机接入豆包大模型,并与豆包 APP 深度结合。

用户戴上耳机后,无需打开手机,只需喊出关键词「豆包豆包」,便能唤起豆包进行对话,后者能够在信息查询、旅游出行、英语学习及情感交流等场景为用户提供帮助。

目前,Ola Friend 已经在各大电商平台开启预售,将于 10 月 17 日正式发货,售价 1199 元。

作为首款基于豆包大模型的 AI 硬件产品,Ola Friend 的推出意味着字节跳动从硬件到内容的 AI 生态系统进一步完善。

Ola Friend 耳机的硬件部分由字节跳动不久前收购的原 Oladance 团队完成。该团队以其创新的 OWS 专利技术闻名。尽管该并购案完成时并未掀起特别大的波澜,但业界人士都在讨论字节跳动的意图非常明确——要将 AI 跟耳机产品深度结合。

所谓 OWS,即 Open Wearable Stereo,开放式可穿戴立体声系统,是 Oladance 全球性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全开放不入耳的声音解决方案。

相比传统的骨传导耳机要通过骨骼将振动传递到内耳,绕过耳膜,OWS 耳机则采用气导技术,通过空气将声音传递到耳朵,更自然 ;同时,骨传导耳机需要紧密贴合头部,可能不适合长时间佩戴,OWS 耳机不入耳、无需紧贴,更舒适,更适合长时间佩戴。

Oladance 此前被字节跳动收购,后者对该品牌 100% 控股。Oladance 成立于 2019 年,由前 BOSE 高管李浩乾与多名 BOSE 工程师共同创立,核心产品线包括 OWS 全开放真无线蓝牙耳机系列,主打佩戴轻盈舒适、续航超长以及独特的开放不入耳设计。

通过这次收购,字节跳动不仅获得了 Oladance 的核心技术,还吸纳了一支由前 Bose 工程师组成的经验丰富的团队,打好了其在音频技术领域的「基本功」。

Oladance 的技术应该能够帮字节跳动提升其 VR/AR 设备的音频表现,开放式耳机的设计不仅为更大容量的电池提供了空间,还为集成多种传感器创造了可能性。结合字节跳动此前收购的头显厂商 Pico,这些技术的融合为其在视听体验和可穿戴设备领域的扩展带来了更多潜力。

过去一年里有不少 AI 耳机产品已经陆续发布。目前看起来 Ola Friend 并没有特别的形态创新,跟 Oladance 之前的耳机大差不差,就是一款「耳机」,也没有想象中的摄像头,只是接入了大模型,唤起调用模型不用打开手机——这样的「AI 耳机」,似乎没有想象中有那么多黑科技。

不过,在前两天极客公园的「今夜科技谈」中,灵宇宙创始人顾嘉唯谈到,字节此次推出 Ola Friend,意在探求类似「Her」的 personal AI 场景,尽管它在外观设计上跟传统的 OWS 耳机没有明显区别,也没有把个性化的很多能力和边界无限的提高预期,但这正是拿捏用户预期的一种管理方式,「本质上,他们是让你知道这首先是一个普通的耳机,然后当它的软件端的能力和体现出来的时候,就会有一些超预期的可能性」。

在他看来,字节推出这款耳机,很重要的目的之一,其实是为了让豆包有更多的更快能触达的便捷方式,降低访问豆包的门槛。

豆包已经是国内用户最多的原生 AI 应用。同时,在 AI 大模型与应用方面,字节已经全面布局,开发了多个文本和多模态大模型,包括豆包大模型家族,涵盖通用模型、角色扮演模型、语音合成模型、声音复刻模型、语音识别模型、文生图模型、Function Call 模型和向量化模型。

此外,字节也开发有多个基于豆包大模型的 AI 原生应用,除了豆包,还有 AI 应用开发平台「扣子」、互动娱乐应用「猫箱」等超 10 款 AI 产品。

而端到端的 AI 硬件,可能是字节补齐 AI 布局的最后一块拼图。

眼镜 or 耳机,

大模型落地现实的

第一个入口?

下半年以来,大模型软件的商业化似乎不及预期,大模型+硬件似乎成了新的出路,尤其是在 Meta Ray-Ban 智能眼镜大热之后。

早前国金证券发布研报称,估算 Meta Ray-Ban 在 2024 年 Q2 季度出货量或达 50 万台,年销量达 200 万台。

图片来源:雷朋官网

国外巨头里,苹果似乎同样有意加入战场。据彭博社报道,苹果旗下的 Vision Products Group 事业群正在研发的设备包括平价版 Apple Vision、第二代 Apple Vision Pro、以及一款类似于 Ray Ban Meta 的 AI 智能眼镜。

国内各家公司也纷纷推出产品。4 月,小米米家智能音频眼镜悦享版正式发售;5 月,华为推出了搭载盘古大模型的智能眼镜;8 月,蜂巢科技推出了界环 AI 音频眼镜。

那为什么字节先推出的是耳机,而不是眼镜?

「字节肯定是有在做眼镜的」,在顾看嘉唯来,无论是头盔式 VR,还是其他轻量型设备,或者透过光机画幅技术实现透视效果的设备,字节都有在积极探索和做迭代。

对于像字节这样的互联网大厂来说,选择做硬件不仅是基于情怀,更是对构建入口的持续追求,探索和试错都是必经之路。

尽管目前还没看到字节发布类似 Ray-Ban Meta 这样的硬件产品,但可以预见,他们必然会沿着这条路径寻找机会并逐步推出相关设备。不要低估字节在布局硬件上的资金、动力以及决心。

当然 AI 耳机也不止字节在做,上个月,未来智能和科大讯飞就推出了讯飞 AI 会议耳机 Pro 2,具备录音速记、语音识别、同声传译等功能,还集成了 viaim AI 会议助理,能够智能分析会议内容,自动生成摘要和待办事项,并支持智能问答功能。

之前在 7 月,小米发布了新款耳机 Buds 5,虽然没有明确定位为 AI 硬件,但该产品支持语音快速转文字,并能一键生成会议摘要,展示了其越来越智能化的特性;3 月,前魅族副总裁李楠创立的怒喵科技宣布正在与魅族合作研发一款 AI 耳机。

不过,如果从更长的时间周期来看,不论是 AI+眼镜还是耳机,大模型要落地现实搭载硬件成为用户的个人助理,还有距离。这不仅涉及技术本身,还包括商业生态的打通。在新兴的技术入口之争中,首先入局的往往是手机厂商,紧随其后的是像微信这样的超级应用。也就是说,一旦 AI 助理技术发展到一个高度成熟的 PMF 阶段,手机厂商和这些超级应用巨头都会迅速涌入。

字节这时推出 Ola Friend,只是率先行动,谋求占得先机。

极客一问

你认为智能硬件的兴起是

当前大模型商业化的趋势吗

马斯克:我宁愿乐观而错误,也不愿意悲观而正确。

点赞关注 极客公园视频号


锤子系统将联合康佳推电视操作系统

锤子系统将联合康佳推电视操作系统

锤子系统将联合康佳推电视操作系统,SmartisanOS在沉寂多时之后在日前宣布即将回归。 康佳电视也在同一天发布了倒计时海报,锤子系统将联合康佳推电视操作系统。

锤子系统将联合康佳推电视操作系统1

4月16日,康佳电视再次为4月18日14:00即将召开的康佳APHAEA春季战略新品发布会,放出了一张全新的倒计时海报。 从“关于交互,我们有些新想法”的心声袒露,到“一块屏,还能当N块用!?”的难以置信,我们大胆猜测,“交互、多屏、场景应用”可能会是此次康佳跨生态新物种这款新品的核心卖点之一。

而同时,发布会倒计时海报上又出现了Smartisan OS logo的身影,一个是国产知名电视品牌,一个是矢志创新的软件操作系统大佬,双方的强强联手无疑将带来传统电视观影、操控、场景等多层面操作功能上的颠覆性改变,丰富电视软件操作系统功能,实现更为个性化和自由的使用体验。

当前,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更多元化、更灵活、更丰富的场景功能不断涌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让大众的娱乐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这直接导致了电视开机率的直线下降。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电视的开机率下降至27、7%。

电视机的家庭娱乐地位不断受到冲击,但相反地,由于电视始终拥有手机难以企及的沉浸式大屏体验优势,很多非观影需求,如游戏、健身、购物、网课等需求开始在大屏应用上显露端倪,并呈现日益高涨的增长态势。

所以,对于彩电厂商们而言,想要重拾电视机家庭客厅娱乐的主导地位,不能单纯依靠画质、音质、配置及外观等硬件参数的拼凑,而更要从用户迭代的生活方式和休闲意识上去进行相应的产品开发,去年,康佳针对现代年轻人群竖屏观影习惯,推出“投屏专家”——旋转智慧屏系列产品持续蝉联品类量额头魁,以独特的产品形态和体验创新开启了电视大屏的“竖屏生态”。

此次,康佳电视新品发布会倒计时预热海报中蕴含的信息便更加令人期待:是否在“交互、多屏、场景”方面实现了再度突破?是否将彻底颠覆原有大屏交互逻辑、打破生态界限?

而与Smartisan OS的紧密关联,康佳跨生态新物种是否还有其他层面值得挖掘的内容?从目前透漏的信息来看,此次康佳电视新品发布会上必然会有与众不同的软件操作系统,而至于性能配置方面具体又能呈现出怎样的技术形态,达到怎样的效果,我们拭目以待。

锤子系统将联合康佳推电视操作系统2

在上演了真真假假的“真还传”后,罗永浩回归科技圈如今看来几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但在罗老师乘着直播带货的东风“翻身”后,被字节跳动收购的锤子科技却处于苦苦挣扎的状态。 继去年10月中旬,SmartisanOS方面发布《关于锤子论坛下线的公告》后,SmartisanOS在沉寂多时之后在日前宣布即将回归。

SmartisanOS在社交平台发布的长文中表示,“虽然暂时告别手机江湖,但我们并没有停止对SmartisanOS创新形态的探索,也没有放下对产品体验的追求”,以及“在客厅偶尔需要客串办公室和课堂甚至更多角色的今天,一块巨大的屏幕被忽视了。 它本可以借助面积优势身居要职,却因为功能单一、交互简陋无法发挥价值。 ”

与此同时,康佳电视也在同一天发布了倒计时海报,并附文称,“关于交互,我们有些新想法”。 结合新品发布倒计时海报中添加了明显的锤子科技logo来看,康佳与SmartisanOS合作的新品极有可能将会是智能电视。

尽管SmartisanOS与康佳此前并没有什么联系,但双方其实是有合作的基础的。 康佳作为老牌电视厂商,如今不仅仅要面对索尼、LG、三星等海外巨头的挑战,还需要面对小米、华为、荣耀、OPPO等手机厂商的跨界竞争,这也意味着他们需要引进强援。 而SmartisanOS同样也要为自己寻找“出路”,没错,当下SmartisanOS在字节跳动体系内的位置其实颇为有些尴尬。

在停止了手机业务后,原本外界以为SmartisanOS会与其他跟不上市场竞争节奏的参与者一样,默默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但没想到的是,SmartisanOS并不甘于就此销声匿迹。 过去基于锤子手机,SmartisanOS与前者的关系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老罗将锤子手机带到低谷后,字节跳动方面以3亿元的价格接盘了锤子科技的相关技术资产与人员,并以这一团队为基础组建的新石实验室,作为了旗下的硬件中台。

事实上,字节跳动也从未隐瞒过自己收购锤子科技的真实意图,那就是以这一团队为基础切入教育硬件市场,手机业务则仅仅只是附带的。 但问题是,无论手机业务还是教育硬件,新石实验室如今来看都并没有做好。

截至目前,新石实验室仅带来了坚果Pro3与坚果R2两款智能手机产品、一款Smartisan TNT go扩展本,但这些设备的销量却都不太尽如人意。 在短暂试水手机行业后,字节跳动宣布退出,新石实验室也被并入了教育硬件团队、不再研发坚果手机和TNT显示器等产品,也使得罗永浩当年“做东半球最好的手机”的梦想彻底灰飞烟灭。

在失去了智能手机这一核心载体后,SmartisanOS俨然就没有了用武之地。 按照彼时字节跳动的想法,新石实验室将成为大力教育旗下负责教育硬件的团队,但是教育硬件虽然是硬件,可本质上还是以硬件为载体的教育内容。

纵观目前市场表现不错的教育硬件产品,基本上不是步步高这种已经存在多年的国民品牌,就是各种成熟教育机构的子品牌。 并且更为加雪上加霜的是,自去年开始的强监管,也导致了大力教育的全面收缩,时至今日,大力教育官网的教育硬件产品也只有大力台灯这一款产品。

那么,SmartisanOS如今处于一个怎样的状态呢?新石实验室总裁吴德周在字节跳动放弃手机业务后就选择了离开,曾经要“继续探索系统创新机会”的SmartisanOS产品经理朱海舟也离职去了OPPO,两大元老的离开也使得SmartisanOS几乎失去了主心骨。

这还没完,因为无论是在字节跳动按下手机业务的暂停键,还是此后锤子论坛的.下线,SmartisanOS方面都一直表示会继续为用户提供服务。 但这就很“麻烦”了,毕竟在这两年内的时间里,SmartisanOS背后的新石实验室不仅没有推出新硬件,反而还需要维护老产品,也就意味着其在字节跳动的体系中成为了一个纯粹的成本部门。

在市场行情看涨时,维持SmartisanOS这样的成本部门来赚取口碑显然无伤大雅,但是今时不同往日,如今互联网行业的情况是各大厂商都在“去肥增瘦”、“开源节流”,再维持一个只能挣面子的团队就显得不那么合时宜了。

在互联网厂商“不养闲人”的大旗被树立起来后,SmartisanOS团队自然就需要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地方,选择与康佳等厂商合作显然也是解决自身尴尬处境的一次尝试。

反过来对于康佳这样的传统电视厂商来说,由于产品的智能化已经成为了主流,但其自身又缺乏相关的技术储备,这就导致它需要找到一个合作伙伴。 目前,智能电视的操作系统与智能手机一样,通常都是以谷歌的Android系统为底层,因此这也是SmartisanOS能够为康佳开发智能电视系统的基础。

但智能手机的操作是以触控逻辑为主,而智能电视则是语音与遥控器,因此这也代表智能电视的操作系统与手机操作系统不能无缝衔接,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适配。

并且无论锤子手机本身是多么的饱受争议,但作为一个自2013年就出现、并且一直持续到2022年的ROM,SmartisanOS本身的设计以及一步、大爆炸等相当多功能,还是经历了市场的考验,乃至成为了行业的风尚。

更为关键的是,SmartisanOS本身还足够“干净”,也不像MIUI或鸿蒙一样背后有小米和华为的智能家居生态,是只有软件而无生态,所以康佳方面也不用担心自家的产品使用SmartisanOS后会被同化。

至于说SmartisanOS与康佳会在智能电视领域搞出什么样的“新物种”,还只能等待几天后的发布会才能揭晓。 但不得不说,“人机交互史多次跃升,从键鼠到触摸再到语音,凭什么电视还要忍受↑↓←→的繁琐操作?”这样的说法,其实是很有道理的。

由于智能电视的功能复杂程度较传统电视上了数个台阶,而电视的主要受众又是中老年用户群体,所以当下智能电视的交互确实与用户群体之间存在一定割裂的情况,而这或许就是SmartisanOS想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眼见锤子科技起高楼、眼见锤子科技楼塌了的老粉丝,只希望SmartisanOS团队不要重演当年鸟巢发布会上,“李姐万岁”以及“你吵到我用TNT”等冥场面了。

锤子系统将联合康佳推电视操作系统3

4月15日消息,SmartisanOS官微发文宣布回归,还将推出一款新品。 官方表示,SmartisanOS虽暂别手机江湖,但并未停止对系统创新形态的探索、以及产品体验的追求,并暗示可能会推出一款教育或办公场景的大屏设备。

紧接着,康佳电视就官宣,4月18日举办康佳APHAEA春季战略新品发布会,海报中还出现锤子科技的logo。 这款新品很有可能会搭载SmartisanOS为大屏设备而开发的新系统,盲猜是Smartisan TV OS。

从康佳的海报上能看出,这款新品定位为跨生态新物种,并且主打语音等新型交互方式,基本能猜出就是类似智慧屏一样的智能交互电视产品。 遥控器可能会取消传统的方向按键,直接集成语音按键,或带来全新的交互操控方式,很值得期待。

尽管锤子手机已经彻底淡出手机圈,但在粉丝心目中还是留下深刻的印象。 锤子手机的销量可能不高,但产品的设计理念,以及SmartisanOS的口碑都非常高,很多人即便不买锤子手机,也会给自己的手机刷一个SmartisanOS。 锤子科技推出的大爆炸、闪念胶囊等功能,也对如今的安卓系统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如今,电视等大屏产品逐渐迈向智能化,但用的都是基于安卓魔改的系统,安卓系统固有的缺点在电视上同样存在,而且交互体验更差。 电视没办法像手机一样直接触控操作,通过遥控器方向键控制别提有多难受。 即便各家品牌都在系统层面进行简化以提高操控便捷性,但体验依旧不好。

SmartisanOS在交互体验方面一直做的非常出色,很多想法和理念更为人性化。 此次准备推出大屏操作系统,真的非常期待,希望能解决当前大屏设备的诸多弊病。

不过,更好奇的一点是,SmartisanOS宣布回归,是否意味着罗永浩也要回归?罗永浩去年就曾表示,债务还清后会回归科技行业,还看好AR/VR行业,但并未作出明确的表态。 最近,罗永浩也很少亲自直播带货,估计是在筹备新工作了。 如果罗永浩回归SmartisanOS,那锤子手机是否也有重生的一天?收购苹果又有戏了。

腾讯元宇宙收购哪个公司(元宇宙股份)

中国元宇宙概念股龙头

中国元宇宙概念股龙头主要有以下5个,腾讯控股、字节跳动、歌尔股份、全志科技、新易盛

1.腾讯控股(不过腾讯是港股),如果说国内有一家公司能够成为元宇宙领导者,那么这家公司毫无疑问,最有可能的是腾讯控股,因为元宇宙它的最初形态就是游戏加社交,终极形态是现实世界的完全映射。

2.字节跳动,准备在科创板上市,国内目前最受年轻人欢迎的互联网平台抖音,头条,西瓜视频。他们的母公司就是字节跳动,在今年四月份字节跳动花一个亿收购了元宇宙的游戏公司代码乾坤,八月份的时候又花90亿收购了国内市场占比超过50%的vr硬件厂商pico,

3.歌尔股份在2021到2025年期间,全球vr产品的年均增速是41%,ar产品的年均增速是138%,facebook,字节跳动他们要做元宇宙,他们的vr设备代工商都应该逃不过歌尔,因为歌尔在代工领域的市占率超过了80%,上半年歌尔的智能硬件收入已经是达到了112亿,收入占比达到了37%,这也意味着歌尔目前是a股最纯正的虚拟现实元宇宙设备供应商。

4.全志科技,全志科技是国内唯一的低端vr芯片概念股,它推出的vr虚拟现实专用芯片vr9能够达到70帧每秒的速度,vr的芯片概念股非常的稀有,高端芯片只有高通和苹果能够做,而中国未来如果想要做山寨版的vr,那么它的芯片就(大概率)由全志科技来进行提供。

5.新易盛,元宇宙最基础的设施就是算力,为什么现在元宇宙的模型都是乐高模型?因为他们的算力不足,还只能支持简单的这种二维卡通式的图像,未来伴随着算力的提升,支撑虚拟现实内容的创造和体验会有更加真实的建模和交互,那这一块就会让元宇宙的技术,让更多的成年人也能够接受,而在这一块美国的算力龙头是英伟达,中国这一块,我选择的是电信和数通的双市场龙头,新易胜,他是国内少数可攻破800g数据中心,光模块的企业,而且正在打算新建285万只高速光模块的产能,2021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超过了70%.

元宇宙最早的切入点是游戏吗

是的。

始于游戏

国际游戏公司育碧法国战略创新实验室项目经理袁英子向记者表示,“游戏可以说是试验元宇宙非常好的场景,因为游戏天然拥有娱乐属性、用户互动、充值交易等丰富的虚拟场景。 这也是为什么脸书作为一家社交媒体公司也收购了大量游戏、VR、AR初创企业。 ”

早在脸书宣布更名为“Meta”之前,这家社交媒体巨头就开始进军元宇宙并多点开花,从VR前端设备切入,并在战略层面全面开始元宇宙业务。 其中,游戏正是脸书对元宇宙社交场景布局的赛道之一。 近年来,脸书频频收购VR游戏工作室如ReadyatDawn、BeatGames、DownpourInteractive等。 今年6月,脸书宣布收购虚幻引擎游戏创作平台《Crayta》的开发商Unit2Games,进一步发力用户游戏创作平台的建设。

多位受访对象认为,游戏被广泛认为是元宇宙的最佳突破口,是最有可能率先实现“元宇宙”概念落地的应用场景。

从公开资料可以看出,腾讯、字节跳动和网易等国内互联网巨头也在布局元宇宙游戏。 目前,字节跳动收购了VR软硬件制造商Pico,投资了青少年创作社交平台《重启世界》的手游研发商代码乾坤。 网易于今年1月投资了3D虚拟社交平台Imvu。

2021年,腾讯在游戏发布会上公布了4款元宇宙概念游戏。 腾讯还在“元宇宙游戏第一股”Roblox上市之前,便成为后者1.5亿美元G轮融资的投资者,并独家代理Roblox中国区产品发行。

“元宇宙是最近几年越来越热的一个概念,大家对元宇宙的广泛讨论,也离不开对游戏未来形态的一种关注和想象。 这背后,恰好是因为游戏与科技的关系正在变得愈发紧密。 ”腾讯游戏团队向记者透露,游戏作为一个“超级数字场景”,也将生长出很多不同类型的形态。 未来的游戏,也许会出现元宇宙级别的虚拟世界,但也很可能是其它的表现形式,不同品类、不同轻重度、不同目的或功能的游戏会并存。 目前头部游戏厂商的元宇宙概念游戏大多市场反响热烈,创造了大量营收。 AxieInfinity是全球首个基于NFT概念取得大量营收的游戏产品,8月1日至26日收入超过3亿美元,达到了全球单款游戏收入的第一梯队。 4月28日,A股游戏龙头世纪华通在Roblox平台推出元宇宙游戏《LiveTopia》,游戏上线不到5个月时间,月活跃用户就超过4000万,而在Roblox平台上的用户数也超过1亿。

元宇宙最受益的a股公司是哪家?

元宇宙最受益的A股公司有券商、奥飞娱乐、数码视讯、中青宝、汤姆猫、丝路视觉等,这些公司一度被称为元宇宙的黑马。 不过全球科技巨头Facebook、苹果、英伟达在元宇宙的布局上早已抢先一步,元宇宙概念迅速在全球爆发。

2021腾讯数字生态大会在武汉召开,由腾讯安全主办的云安全专场、数字化业务风控专场于11月4日召开,腾讯安全举办了一场数字藏品艺术画展。 依托于腾讯安全区块链技术打造,每件艺术作品在腾讯安全领御区块链上都有唯一标识,权属明确,藏品信息真实透明,并且重要的是不可被复制和篡改。

1.券商:目前,NFT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游戏、VR等领域的应用正逐步加速。 NFT构建了元宇宙的基本交易秩序,能杜绝仿造品的问题,并维护了元宇宙的去中心化。 元宇宙的沉浸式体验也可以让NFT的使用更贴近真实生活,增大了它的使用价值。

2.奥飞娱乐:基于蚂蚁链推出了镇魂街IP数字藏品试水NFT,后续将逐步推出其他IP的数字藏品,此外公司投资的诺亦腾是VR头显硬件企业,其产品包括动作捕捉系统、商用虚拟现实整体解决方案等。

3.数码视讯:在视频、压缩及编解码上领域拥有成熟技术,可以为元宇宙实现大规模应用提供技术基石,同时元宇宙领域所形成的大量以NFT为代表的核心数字资产需要流转,公司可为元宇宙数字资产交易提供基础设施。

目前的元宇宙只停留在概念炒作阶段,元宇宙的积极进展将成为公司股价上行的催化剂。 元宇宙其实就是一个完全虚拟的世界,未来将在探索期持续中发展,估计与实际形态会有很大出入。

腾讯推出新业务,含XR硬件及游戏工作室

腾讯推出新业务,含XR硬件及游戏工作室

腾讯推出新业务,含XR硬件及游戏工作室,据悉,腾讯XR业务是公司为应对全真互联网而大力建设的全新业务,目标是在行业领军人物的带领下打造世界一流的硬科技团队,腾讯推出新业务,含XR硬件及游戏工作室。

腾讯推出新业务,含XR硬件及游戏工作室1

继米哈游官宣全新品牌“HoYoverse”后,又传出了另一家国内公司在元宇宙方面大动作的新闻。

根据新浪科技的消息,腾讯推出了一项全新的“XR(Extendedreality、扩展现实)业务”,目前正处于公司内部的活水招聘(帮助员工在公司内自由地寻找发展机会的制度)中;业务的目的为“争夺硬科技时代的下一张门票”。

在具体落实方面,根据新浪科技的报道,整个XR业务包括了成立XR游戏工作室、研发XR硬件、培养XR商店渠道生态、进行产业投资合作等多方面的内容。 从布局上来看,该业务与腾讯之前多次强调的全真互联网的概念息息相关,业务的重点为构建从硬件到软件平台再到消费内容和开发者的立体化XR生态。

上个月,就有消息传出,腾讯拟收购游戏手机公司黑鲨科技,并且一旦交易完成,这家以游戏手机为主的硬件厂商也将在收购后迎来业务转型,未来的业务重点将从游戏手机整体转向VR设备。 现在来看,腾讯XR业务的布局或许要比很多人想象的要早。

专精选手和全能高手

首先来介绍一下所谓的XR。

作为一个涵盖性术语,XR包括了很多人熟知的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以及以微软HoloLens为代表的混合现实(MR)。 一句话总结就是在真实和虚拟融合的环境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可穿戴设备开展人机交互的技术。 从其名称“扩展现实”不难总结这一系列技术的共同点,即通过虚拟的空间或元素拓展人的现实体验。

虽然从概念的角度来看,XR并算不上新鲜,去年10月举办的中国虚拟现实大会ChinaVR2021开幕式上,国内十家XR方向行业组织也已经发布了中国首部《扩展现实XR降本增效白皮书》。

但腾讯直接从XR入局的选择,在当前这个阶段,依然可以说是非常大胆,当前在XR领域,相比起专精某一项技术的选手,暂时还很少有公司敢说“我全都要”。

在VR方面,最广为人知的当数Meta和它的Oculus,去年11月高通公司的CEO克里斯蒂亚诺·阿蒙(CristianoAmon)曾声称“Meta已售出了1000万台OculusQuest2头戴设备”;除此之外,在今年年初的CES2022上,时隔五年多,索尼官方也正式公布了全新一代PSVR。

当然在这一领域还有国内的字节跳动,去年8月,据VR陀螺报道,传字节跳动以50亿元人民币收购国内厂商Pico正式入局VR,根据IDC报告显示,2020年Pico位居中国VR市场份额第一。

而在AR方面,除了持续发力的苹果,《PokemonGO》的开发商Niantic在去年11月面向开发者推出了LightshipAR平台,并发布了基于Unity的LightshipARDK,发力建设基于现实世界的Metaverse。

值得一提的是,Meta在OculusQuest2上就已经标配了外部的摄像头,此前也有消息传出,Meta正在研发一个支持VR和AR的操作系统“XROS”,虽然根据最新消息,Meta疑似已经解散了该团队,但由此不难推测,AR也是未来Meta发力的方向之一。

至于MR,代表企业就是前段时间被美国国防部放了鸽子的微软和HoloLens了。

全真互联网的基础建设

此前GameLook曾报道过,Meta的CEO马克扎克伯格曾坦诚地表示,在接下来的1到3年里,Meta将依然处于建设相关元宇宙的基础设施阶段,甚至在硬件方面,“真正的AR眼镜”都还需要5-10年的时间才能推出。

虽然各大公司的进度和技术、资源储备都不同,但作为全球互联网行业的头部公司,Meta的规划其实也基本说明了现阶段我们在XR和元宇宙等方面所处的时间和位置。

GameLook认为基础建设也能很好地形容腾讯的XR业务目前的状态。 在VR、AR等技术都尚未完成普及的现阶段,XR和元宇宙一样,无论是在媒体还是网友的口中,都依然是一个赢在未来的技术,这或许也是腾讯将自己现阶段的XR业务称之为“门票”的原因之一。

不过好在腾讯的手牌够多。 在软件方面,除了在游戏领域的布局,腾讯的另一大杀器就是老生常谈的虚幻引擎。 Epic作为VR/AR/MR开放标准OpenXR的创始成员之一,虚幻引擎允许开发者“一次性创作,任意平台部署”,其支持的平台也囊括了Oculus、WindowsMR、苹果的ARKit等。

去年11月,腾讯还以6000万英镑(约合8029万美元)领投了英国手部追踪公司Ultraleap,该公司目前掌握的核心技术包括“手部追踪”和“空中触摸技术”,用Ultraleap的说法来强调这两项技术的重要性就是“手部追踪之于XR,就相当于触摸屏之于智能手机”。

在硬件方面,其实早在2015年腾讯就发布了TOS(TencentOS)+智能硬件开发平台战略,在早期的宣传图里就有了形似VR头盔的设备,可惜的是硬件后续没了声响,TOS也于2017年关停。

在新浪科技的报道中,并没有提到XR系统等方面的内容(而是“商店产品”),但确确实实有表示腾讯开放了“硬件、光学、结构等方面的工程师岗位”,结合腾讯收购黑鲨的新闻,腾讯或将再战虚拟现实硬件领域。

毕竟在硬件上,用内容作为自己核心战略的腾讯在这一方面如果落后,就将面对一个极其被动的局面,虽然在反垄断大潮面前,无论是微软、Meta还是其他互联网平台,一口一句“开放包容”,但这种所谓的“开放”通常也指的是在平台掌控下的开放,对外必然是封闭的,腾讯自然不可能任由自己在XR阶段任人宰割。

路漫漫其修远兮

不过即便腾讯通过多年的投资布局,已经成为XR领域最具竞争力的公司之一,但想要实现自己最终的目标却依然不能说很容易。 Meta依然是最好的例子。

虽然马克扎克伯格信誓旦旦地说要在五到七年内将Meta变为一家元宇宙公司,但其元宇宙业务(主要是FacebookRealityLabs)亏损的百亿美元、以及XROS团队的解散,都是对后来者的警示,要做好面对技术上的挑战,以及大出血、短期内难以获得回报的可能。

对于腾讯而言,资金自然不是最大的问题,人和技术才是,在《扩展现实XR降本增效白皮书》中,对国内XR领域的描述就有这样一条,“从业企业分析少、人才缺、思路限”。 通过活水计划让公司内部的人才能力得到最大可能的发挥自然是选择之一,但未来必然又会陷入与其他企业抢人的局面。

雪上加霜的是,在更基础的硬件方面,腾讯也并不算具有先发的优势,国内的VR硬件大厂已经被字节跳动收入囊中,国际上HTC和Meta一个2B一个2C,也已经将市场瓜分得差不多,至少在这一方面,腾讯需要加速跑了。

当然腾讯也相当努力了,在去年第三季度业绩电话会议上,马化腾也曾提到,公司拥有大量探索和开发元宇宙的技术和能力。 除了在全球范围内多次投资相关企业,根据产业研究机构智慧芽的数据,截至去年9月,全球VR行业专业申请数量排行中,腾讯就以709项超过了LG、三星、微软等企业,位居第一。

即使“道阻且长”,但在面对时代机遇时,尝试总比错过更好。 作为时代的亲历者之一,GameLook同样期待腾讯能在互联网的新阶段带来怎样的惊喜。

腾讯推出新业务,含XR硬件及游戏工作室2

据新浪科技,腾讯已推出全新XR(扩展现实,ExtendedReality)业务,并于日前在内部开启活水招聘(即在内部跨部门调岗)。 其资料称,腾讯XR业务是公司为应对全真互联网而大力建设的全新业务,目标是在行业领军人物的带领下打造世界一流的硬科技团队,争夺硬科技时代的下一张门票。

从具体业务来看,腾讯XR或与Meta+Oculus的组合有异曲同工之妙。 腾讯XR业务重在布局全链路的XR生态,包括硬件端的XR设备、软件端的感知交互技术以及内容与行业端的内容与开发者生态。 而Oculus作为全球销量最高的VR头显设备,是Meta目前极度重要的生态入口。

不过,无论是全真互联网还是元宇宙,软硬件的协同并不容易实现。 今年1月6日,Meta被曝已解散XROS的研发团队,而辟谣的两位高管并没有直接回应该团队的相关问题。 而Meta财报后的暴跌更是显露出市场对长期投入的担忧。 虚拟与现实的结合,仍需要长期探索。

腾讯推出新业务,含XR硬件及游戏工作室3

据报道,腾讯已经推出了一项涉及扩展现实的新业务,据新浪科技新闻援引两位未具名消息人士的话报道。 腾讯已经开始了内部招聘流程,有40多个空缺职位。

腾讯将XR业务称为拥抱全真互联网的公司新业务部门。 XR业务部门旨在创建一个世界级的技术团队,涵盖内容创建,研发和管理。

万物互联的理念,由腾讯CEO马化腾在2020年底提出。 在腾讯内部出版的《三川》一书中,马云将全真互联网描述为线上和线下、物理和电子的融合。

2021年11月3日,腾讯首席科学家张正友在一次行业大会上首次阐述了这个术语——万物互联,连接一切,架起现实与虚拟的桥梁,打造线上线下更全面的融合,人、信息、物、服务、制造日益紧密的连接。

全真互联网的概念与现在大肆宣传的元宇宙概念非常相似。 此前,腾讯已经做出了许多冒险进入元界的举动。

腾讯早在2019年就与元界游戏公司Roblox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于2021年7月在中国发布了Roblox游戏。 根据SensorTower提供的数据,该游戏在首次发布后的五个月内在中国AppStore中累积了超过170万次下载。

据彭博社报道,腾讯目前正在与游戏智能手机制造商黑鲨(BlackShark)进行谈判,以收购该公司。 收购完成后,据说黑鲨将放弃智能手机业务,专注于VR设备的研发。 此次收购如果完成,将反映ByteDance收购Pico或Meta收购Oculus。 对于大型科技公司来说,收购VR公司似乎是一种模式,以确保他们拥有技术基础设施,从而在元界保持竞争力。

什么是元宇宙,有哪些互联网大厂推出元宇宙相关业务?

元宇宙是什么?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想到了游戏!但是元宇宙这个概念并不只是网络游戏这么简单。 简单的讲,它是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以及虚拟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充分连通融合。

比如:你在和平精英中获得的装备,在王者荣耀中可以兑换皮肤,当你王者荣耀排位赛获胜,就可以获取一定数量的金币,在现实生活中你可以随意使用你游戏中获得的金币;在科幻电影中,常有这样的一个场景,世界各地的大佬通过虚拟现实共同出现在一个会议当中,并且他们可以切身感受到其他人,仿佛身临其境,没有空间感和距离感。

这就是元宇宙。

元宇宙概念怎么来的?

元宇宙一次虽然在1992年就出现了,但是元宇宙概念受到市场关注是在2021年3月中旬Roblox上市时。

Roblox将元宇宙(Metaverse)概念写入了招股书,Roblox是一家游戏创作平台,它全新的叙事与独特的商业模式引爆了科技投资圈,股价持续创下新高,国内投行圈也开始关注元宇宙的投资机会。

之后多家元宇宙概念公司也完成了融资:Gather、RecRoom两家元宇宙概念公司获得了红杉的投资。 其中Gather主要做虚拟办公平台,RecRoom主要做游戏平台、VR社交游戏。

巨头早已涌入,元宇宙刚刚拉起序幕

其实早在Roblox上市前,在Roblox的投资人列表中就可以看到腾讯的影子。 Roblox的官方新闻稿中写有“Roblox将与腾讯携手,助力下一代中国创释放创意和想象潜能”。

在元宇宙的布局上,腾讯算是国内的领头羊。

公开资料显示,近年来,腾讯已持续投资Roblox、WaveVR、AvakinLife元宇宙概念相关的公司和产品。

2020年年底,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曾在年度特刊《三观》中写道:“现在,一个令人兴奋的机会正在到来,移动互联网十年发展,即将迎来下一波升级,我们称之为‘全真互联网’。 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大门已经打开,无论是从虚到实,还是由实入虚,都在致力于帮助用户实现更真实的体验。 ”

游戏板块受益最直观

尊嘉金融港美股分析师称,元宇宙概念的出现,也带动了一些股票的快速拉涨。

比如VR、AR相关。 但是受益最明显的就要数游戏板块了。

汤姆猫()因公司改名叠加元宇宙概念股价大幅上涨。

2021年上半年,汤姆猫的主要收入是依靠《会说话的汤姆猫》这一IP获得流量,以取得广告收入。 在回复交易所的关注函中,汤姆猫方也表示,元宇宙是一个非常宏大而遥远的愿景,公司当前的游戏产品与理论上的元宇宙存在很大差距。 ”但这依然难挡其股价上涨,9月13日依旧上涨17.45%。

业内人士表示,游戏板块此前受政策影响大幅下跌,现在防沉迷新规落地,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消除,这或许是网络游戏板块再加上虚拟现实、云计算、区块链等组成的元宇宙概念被市场追捧的原因所在。

尊嘉金融港美股分析师也表示,通过对用户港股美股交易数据的分析,发现近半个月AR、VR、以及相关游戏股票的交易量有大幅度提高。

元宇宙的未来

9月13日,某机构在媒体上表示,终极的元宇宙联通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将成为20年之后人类的生活方式,重塑数字经济体系。

未来3-5年,元宇宙将进入雏形探索期,VR/AR、NFT、AI、云、PUGC游戏平台、数字人、数字孪生城市等领域渐进式技术突破和商业模式创新将层出不穷。

目前“元宇宙”已有211个相关商标,其中单2021年申请注册的就有193个商标,国际分类涵盖办公用品、医药、家具、金融物管、材料加工和广告销售等,其中大部分处于“等待实质审查”阶段。

虽然元宇宙还只是一个概念,但是可以预见的是,它更是一个趋势,一个必然事件。

元宇宙概念股

港股

美股

A股

置身事内:腾讯的造芯之路

事后想来,芯片验证工程师Lynda觉得进腾讯有点“草率”了。

作为一个在半导体行业工作过多年的资深工程师,Lynda第一次看到腾讯发布芯片岗位需求时,略感到一丝惊讶。 2019年1月她带着好奇加入这家互联网大厂,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

面试时,主导芯片设计工作的Henry给她打过一剂预防针:“我们是从零开始做芯片。”Lynda试图代入鹅厂一贯的低调来理解这句话,但随即便在第一天上班时被跟同事的对话震到了:

-“我们的仿真工具呢?” -“没有,还在谈。”

-“验证环境怎么说?” -“还……没有。”

-“那……验证流程呢?-“这个……也没有。“

对于一个芯片验证工程师来说,仿真工具、验证环境、验证流程就是必备的生产力工具。 Lynda想全程参与芯片研发业务,倒不怕从头开始,只不过没想到连这些必备品都能 “三无”。

当一家互联网公司投身半导体时,工具的欠缺还不是最紧要的。 “造芯”不仅是业务的简单延伸,它往往意味着更复杂的产业链、更耗时的人才沉淀、以及更迥异的生态文化和技术理念。

比如芯片研发不像软件开发尚可后期不断改bug,设计问题没被前期验证发现,一旦流片就只能沦为一块“砖头”。 而Lynda所担任的验证工程师,就是防止前期努力打水漂的守门员。

这个岗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设计工程师与验证工程师的比例在很多芯片公司会达到1:3。 但Lynda入职后环顾四周,发现不仅自己只有一个并肩作战的同事,连验证的代码也一行都没有。

这时候,Lynda才开始明白Henry口中的“从零开始”意味着什么,以及她面临着怎样一场艰难的战役。

雄关如铁,出师未捷

在腾讯云副总裁、云架构平台部总经理谢明看来,“从零开始”的背后还有更多的曲折故事。

谢明所在的云架构平台部,站在腾讯各类前端应用的身后,是腾讯海量业务数据冲刷的前线,有效支撑了QQ、邮箱、微信、微云、流媒体视频等一个又一个的国民级应用。

2013年,QQ相册已经发展成腾讯最大的一个存储类业务。 让用户访问相册的速度更快、体验更顺滑,成了一个很急迫的需求。 转化成相应的技术问题,就是图片能否更快地转码?能否在不损画质的情况下压缩?能否以更低的成本存储?

他们反复地追问。

团队深刻地明白底层技术创新对上层应用的放大价值。 软件架构上固然要永远不停歇地进行自我超越,但他们敏锐地察觉到,只有在硬件上也作出创新,才能实现更深层次的突破。

问题是:一个做软件出身的团队,怎么去做硬件?

一圈研究之后,他们决定先拿FPGA(可编程阵列逻辑)试水。 跟我们平时电脑和手机里的通用芯片相比,FPGA是一种专用集成电路(ASIC),能够实现灵活的“半定制”开发。

FPGA相比起芯片容错率高,但在吞吐率、延迟、功耗和灵活性等维度上都很平衡。 尤其是在处理海量数据时,FPGA相比GPU具有超低延时的显著优势,很适合用在特定的业务场景。

事实验证了这种判断。 2015年,团队集中力量研发的图片编码FPGA,取得了比CPU编码和软件编码更高的压缩率和更低的延时,也帮助QQ相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存储成本。 他们看到了在FPGA方向 探索 和深入的可能性。

2016年前后,由Alpha Go引爆的AI热潮更把FPGA拉入了主流视野。 团队通过FPGA对深度学习模型的CNN算法进行加速后,处理性能达到通用CPU的4倍,而单位成本仅为1/3。

FPGA效果虽好,但技术门槛比较高,“如果把FPGA云化,是不是一个能够扩大应用的解决路径?”

带着这样的期待,2017年1月20日,腾讯云推出了国内首款FPGA云服务器,希望以云计算的方式,将FPGA能力推广到更多企业。

从效果上来说,在FPGA云服务器上进行FPGA硬件编程的企业,确实能将性能提升至通用CPU服务器的30倍以上,而只需支付相当于通用CPU约40%的费用。 以一家著名的基因检测公司为例,传统用CPU需要检测一周的基因序列,FPGA可以压缩到数小时完成。

然而云化后的FPGA,没能如预期般迅速席卷整个行业。

一方面,FPGA毕竟是一种“半定制”的电路,许多企业还是无法独立胜任FPGA开发,需要更加上层的服务;另一方面,通用芯片成本的迅速下降,也让FPGA的性价比优势逐渐丧失。

云端商业化的受挫泼来一盆冷水,把团队的热情从巅峰一下子打到了谷底,同时也把两个问题赤裸裸地抛到整个团队的眼前:FPGA对业务的价值究竟有多大?FPGA还能继续做吗?

受此打击,团队在2018年也近乎分崩离析,人员开始集中式地离开。 腾讯在“造芯”上的第一次 探索 ,画上了一个遗憾的逗号。

柳暗花明,“蓬莱”问世

在FPGA云服务器受挫后,腾讯需要重新思考硬件之路要怎么走下去。

在团队几乎解散的2018年,中国芯片行业迎来暖春:中美贸易摩擦给全民普及了芯片的重要性,科创板的设立为半导体企业上市开启大门,而国家资金的进场更是让大江南北一片热火朝天。

但是,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做芯片跟做云计算、数据库、存储系统等一样,需要有具体的业务场景支撑,不能“为了做而做”。 在经历过一场不算成功的 探索 后,腾讯要等待下一个真实需求带来的机会。

时间进入2019年。 那是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的元年,内外部业务都提出了对AI芯片的强烈诉求。 AI芯片,要不要做?

这个问题被提出来的时候,腾讯的管理层有过反对的声音,担心技术人员只是头脑发热,只是为了追逐热点。 但同时,管理层也给了足够的灰度,没有明令禁止小团队级别的 探索 。

以小规模、低成本、特定应用场景的方式先行试水,成了大家的共识。

云架构平台部将第一款芯片敲定AI推理方向,取名“蓬莱”,希望这款芯片能像中国古代神话里的海外仙山一样,稳固地立于汹涌波涛之上。

这支硬件突围小分队,也被正式命名为“蓬莱实验室”。

有了FPGA 探索 时积攒的经验,蓬莱实验室对硬件编程语言已经相当熟练,也在标准接口、总线等方面积累了一些平台化的设计。 然而,两者的研发要求,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说做FPGA是搭现成的积木,那么做芯片就是直接从伐木开始来着手来制造积木。 FPGA出了问题可以重新编程,而芯片只有一次流片机会,一旦出错,所有的努力便付诸东流。

此外, FPGA的资源是现成固定的,芯片的资源却是由自己定义的。 一个字,就是要“抠”:用最小的资源做最大的事。

芯片架构工程师Rick用“装修”改“重建”来形容整个蓬莱项目。 一开始,团队以为能把之前FPGA的技术较为简单地转成芯片。 做着做着发现,以为终归只是以为——FPGA架构在芯片中能直接复用的并不多,团队只能把原来的架构整个拆掉,重写的代码量高达85%。

像DDR存储器这样的重中之重,芯片厂商通常会有专门的验证人员负责,而刚起步的蓬莱实验室没这个条件,只能靠抢时间把功课补回来。 Lynda后来回忆道:“我恨不得一天有48个小时”。

2020年1月,蓬莱芯片流片完成,被合作方快递到深圳。 新冠疫情刚刚在全国范围内暴发,公司已经开启集体远程办公。

项目负责人Henry戴着手套取到快递,用酒精仔细消毒后,带到空空荡荡的办公楼,大开着窗户和风扇,在一片消毒水味中,他和几个同事一起开始了至关重要的点亮操作。

所谓点亮,就是给芯片上电,首先看有没有短路冒烟,接着就是测试一些基本功能。 是芯片还是“砖头”,成败在此一举。

结果,芯片的时钟频率一直没出来。 要知道,时钟频率是芯片的“节拍器”,没有时钟频率,芯片的不同模块等于没对好表,就无法协同工作。

是不是这块芯片的问题?实验人员换了一块芯片,依然没有信号输出。

再换一块,还是没有。 现场鸦雀无声。

实验人员已经不敢动手了。 有人忍不住开玩笑,是不是该回家改简历了。

但除了沮丧,大家心里更多的是疑惑。 因为项目虽然人少、资源少,近乎是白手起家,但蓬莱团队从设计人员到验证人员都有信心说:每一步都做好了。 到底是哪里不对呢?

在无比凝重的气氛中,他们继续放板、上电、读取信号……

第四块芯片,亮了。 剩下的所有芯片,也都没问题。

真相其实很简单。 28纳米工艺的芯片不良率只有3%,但偏偏随机测试的前三片都是坏片,小概率事件就恰好让他们全赶上了。 这让他们把“生一胎”的紧张情绪,体验到十足。

在虚惊一场后的拍手相庆中,腾讯第一款芯片,宣告问世。

更上一层,“紫霄”凌云

量产后的蓬莱芯片,实战表现也不负众望,助力腾讯推出中国第一台获准进入医院临床应用的智能显微镜,实现自动识别医学图像、统计细胞数目并直接显示在视野上,性能表现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这一扫当年FPGA云服务器项目的阴霾,说明在制造造出直面应用、性能卓越的芯片,这条路,腾讯走得通。

终端芯片蓬莱的问世,只是完成了从0到1的任务。 团队已经迫不及待向要从1到N,向着大规模云端芯片进军。 蓬莱实验室负责人Alex将大芯片申请立项戏称为“A轮融资”。

初试锋芒之后,团队需要向公司说明,为什么需要用更大的投入去做大规模芯片?在短期和长期能否保持领先性?如何与内外部业务结合创造价值?

腾讯这次面临的决策,要容易做得多。

首先是蓬莱实验室的成熟。 通过一边行军一边成长,蓬莱实验室完成了一次次蜕变,建立起完整、严谨、规范的芯片研发体系和流程。 这已经是一支具备硬核气场的“正规军”。

更重要的是,团队证明了腾讯做芯片的优势和站位。

谢明解释说,从行业来看,做芯片除了要考虑技术和工艺,最大的难点在于对芯片的“定义”。 传统芯片厂商的优势在于前者,但芯片做出来之后再去匹配需求,在很多场景下真实性能是损失的。 Google、腾讯这类 科技 企业的优势在于自身就是需求方,对需求的理解和洞察最深刻、最透彻。

方向没有问题,技术和工艺也没问题,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TEG(技术工程事业部)总裁卢山给予了全面支持,并通过总办争取到了更多的headcount和资金。

有了公司战略的支持,团队志气满满奔赴更大的战场。 蓬莱实验室副总监Austin决定兵分两路,在AI推理和视频编解码上并行推进。

AI小分队继续做蓬莱的2.0版“紫霄”。 这是《封神演义》里鸿钧老祖所居宫殿的名字。 在稳固的仙山上牢筑“紫霄”,代表了新的野心:

这次,他们将目标直接定为业界第一。

紫霄所有的架构都围绕着有效算力去做。 团队优化片上缓存设计,并摒弃竞品常用的GDDR6内存,采用先进的2.5D封装技术,把HBM2e内存与AI芯片合封在一起,从而把内存带宽提升了近40%。

技术迭代一日千里。 紫霄立项后,业内最高性能表现又被竞品刷新。 虽然紫霄的设计性能相比这个最高表现还足够“安全”,但团队还打算继续加码。

经过研究,他们在芯片内部增加了计算机视觉CV加速器以及视频编解码加速器,可创新性地大幅减小AI芯片和x86 CPU之间的交互和等待。

即便因此而增加了两个复杂的自研模块,团队仍然在计划的6个月时间里完成了从架构确定到验证以及流片的全部流程。

2021年9月10日,紫霄顺利点亮。

在图片和视频处理、自然语言处理、搜索推荐等应用场景下,这款芯片打破了制约算力发挥的瓶颈点,最终在实际业务场景性能表现达到了业界标品的2倍。

独立自研,“沧海”一笑

AI小分队给自己芯片取名“紫霄”,而视频编解码则取名“沧海”,颇有海天相接之意。

不同于蓬莱和紫霄主打AI,沧海是一款视频转码芯片。 如果说当年QQ相册图片的转码问题是蓬莱团队做硬件的最早契机,那视频编解码小分队在这个方向上的继续 探索 ,正是完成了一次对初心的呼应。

不同的是,“沧海”的应用场景已经远超当年的范畴。

当多媒体业务从图片时代进化到音视频直播时代,天量的4K/8K超高清的数字内容如潮水一般持续冲击着云计算基础设施。 每增加一个比特的数据,都会带来相应的转码算力和CDN带宽成本。

这是一道直观而严峻的数学题,而沧海小分队的解题目标也非常清晰,那就是要做一款业界最强的视频转码芯片,把压缩率发挥到极致。

好在,腾讯丰富的多媒体应用场景,以及腾讯云覆盖的众多直播互动头部客户,为沧海的研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分析和验证条件。

团队先是推出了沧海的核心自研模块——硬件视频编码器“瑶池”,并决定在沧海完成研发之前给瑶池一次大考。

这个大考就是2020年的MSU世界编解码大赛,该大赛由莫斯科国立大学(MSU)主办,十多年来一直是全球视频压缩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顶级赛事,吸引了包括英特尔、英伟达、谷歌、华为、阿里和腾讯在内的国内外知名 科技 企业参与。

结果是,瑶池实现1080P@60Hz的视频实时编码,力压群雄获得了SSIM (结构相似性)、PSNR(峰值信噪比)和VMAF(视频多方法评估融合)等各项客观指标评测第一名,以及人眼主观评价第一的好成绩,相比第二名领先了一个身位。

经此硬仗,沧海在技术上得到了充分检阅。

2022年3月5日,Derick和他带领的视频编解码小分队收到流片回来的芯片“沧海”,又正逢深圳因疫情而全面远程办公。

他们申请特批进入空空荡荡的办公楼。 这情景,和两年前点亮蓬莱时何其相似。

不曾想到,点亮蓬莱时的一波三折,同样重现。 克服了一些调试中的意外,在一片欢呼中,腾讯的第三款芯片、同时也是完全自主研发的第一款芯片沧海成功点亮。

化沧海为一粟。 沧海最终实现以更小的数据量、更小的带宽提供相同质量的视频,压缩率相比行业最佳表现还提高了30%以上。

从蓬莱到紫霄再到沧海,从28纳米工艺到12纳米工艺,从8个人发展到100多人,从仿真工具一无所有到“天箭验证平台”正式落成,从努力跟上合作伙伴的节奏到独立做完全SOC。

两只小分队胜利会师。 蓬莱团队,完成了一场“芯”路进化。

“100G”时代,双木参天

躬身跳进造芯大潮的,不是只有云架构平台部。

在多媒体、AI处理积极求变的同时,底层的云服务器也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当软件优化带来的性能提升无法让产品拥有区别于竞品的明显竞争力时,如何让性能突破现有天花板?

2019年,腾讯迎来云计算业务上的里程碑——云服务器规模突破了100万。 腾讯云副总裁、腾讯网络平台部总经理邹贤能敏锐地观察到,随着服务器接入带宽不断提升,服务器用于网络处理的CPU资源也越来越多。

能否以更低成本的方式来实现服务器网络处理,同时还提供更高的网络性能?腾讯的网络平台部也将目光投向了软硬协同与硬件加速。

面对这样“既要、又要”的挑战,邹贤能决定给服务器做个减法:“把网络数据处理的负担从CPU卸载出来”。

“智能网卡”的想法就这样诞生了。

所谓智能网卡,一方面像普通网卡一样肩负起服务器的对外网络访问,实现不同服务器和数据中心之间的网络互联。 另一方面,它额外带有CPU/FPGA/内存等智能单元,能分担一部分服务器的虚拟化计算任务,实现服务器整体网络和存储性能的加速。

换句话说,网络平台部要做的事,是要在网卡里新装一个服务器。

一开始,团队希望找到一款现成的商用板卡降低工作量。

网卡硬件负责人Hayden牵头开展方案论证和调研,但商用芯片的加速引擎不支持私有协议成为当时直面的第一大挑战,也是最大的障碍。一些著名的网卡设备商听了腾讯的要求就摇头:

“现在网卡的功能很简单,你们这个要求太复杂了,很难实现的。”

还有些直白地质疑:“网卡数量这么多,可靠性要求高,你们自己搞得定吗?”

难道智能网卡项目刚起步就要流产?

邹贤能给团队指明了方向:“既然智能网卡是云数据中心追求极致性能与成本的关键部件,如果市面上没有满足腾讯需求的产品,那我们就自己造一个。”

方向明确之后,路线也很快清晰起来:先从基于FPGA自研智能网卡起步,再开展智能网卡芯片研发。

2020年9月,腾讯第一代基于FPGA的自研智能网卡正式上线,命名为“水杉”,寄寓着团队希望产品可以像这种珍稀乔木一样适应性强、快速生长。

疫情期间各种突发需求砸来,初生的水杉没有被挑战压弯。

Hayden回忆道,一个大客户本身采用了UDP音视频协议,在属性上是“不可靠”、允许丢包的,极大地依赖网络吞吐和稳定性,却要求高并发、高质量的音视频传输效果。

水杉智能网卡迎难而上,通过大幅提升服务器的网络性能,帮助该客户完成了24小时零丢包的极限压力测试,稳定上线运行,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水杉投入应用后,第二代智能网卡“银杉”的研发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启动,并于2021年10月正式上线。 这一代智能网卡的网络端口翻了一番,达到了2100G。

在又一颗参天大树的支撑下,腾讯云对外推出了业界首款自研第六代100G云服务器。 它的计算性能提升最大220%、存储性能最大提升100%。 单节点接入网络带宽相比上一代最大提升4倍,延时下降50%。

“两棵树”在网络硬件卸载上取得的巨大收益,令团队兴奋不已。

当FPGA路线逐渐逼近性能和功耗的瓶颈,网络平台部决定再一次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腾讯的第四款芯片,也是首款智能网卡芯片应运而生,它也有一个 “仙气十足”的名字——“玄灵”。

“玄灵”乍现,芯事未完

按照计划,这款7纳米工艺的芯片将在2022年底流片。

Hayden受命快速组建起了玄灵芯片研发团队,不断挑战多个“mission impossible”。

从性能指标来看,玄灵支持设备数量将提升到10K以上,相对商业芯片提升6倍。 同时,它的性能相对商业芯片也可提升4倍,通过将原来运行在主机CPU上的虚拟化、网络/存储IO等功能卸载到芯片,可实现主机CPU的0占用。

这颗短小精悍的芯片,充分诠释了面向未来极致性能的“玄”,与面向各类业务需求灵活加速的“灵”。

目前,玄灵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智能网卡流片前的验证和测试,打造腾讯云下一代高性能网络基础设施;

蓬莱实验室的AI推理芯片紫霄和视频转码芯片沧海则将量产,与腾讯业务深度融合应用;

还有一些新的芯片项目也在酝酿成长,继续 探索 有需要的技术方向,丰富这一本“山海经”。

腾讯海量业务面临的全新挑战,以及云计算高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倒逼”腾讯走上了这条造芯之路。 这些从业务需求出发的芯片,必定会深入现实应用来证明自身的价值。

“我们不是无中生有、拍脑袋要去做芯片。 我们一开始就知道,腾讯的需求足够大,足够我们去做这件事。 ”卢山说道。

从2010年起,腾讯就开始以云服务的方式对外开放自身的数字技术与连接能力,奔赴这场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时代大潮。 躬身入局,腾讯看到深度的数实融合正在引领全真互联的技术趋势。

而在腾讯之外,中国的 科技 公司们正在向创新的深水区挺进,突破瓶颈的努力显得愈发重要。 无论是数实融合还是上游创新,硬 科技 的海面上一片百舸争流,它们都在 历史 的浪潮奋楫中流。

在这场大潮中置身事内,腾讯的芯事必然在星辰大海中得到回响。

堆砌芯片和数据不能实现AGI AI威胁论是胡说八道 杨立昆最
对话聂再清 2 ChatGPT时刻 生物医药即将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