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的增长回来了吗 跨国药企穿越震荡期

礼来在苏州新投两亿美金,为中国市场的增长做准备。

10月11日,礼来公布其苏州工厂扩产计划,这里将生产其重磅的糖尿病及减重药物。“中国患者对礼来产品的需求强劲,而且还在增长。”礼来的管理层表示。

礼来是感受到中国增长动能的企业之一,默沙东、阿斯利康等同样如此。这是三家全球范围内举足轻重的制药企业。礼来目前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制药企业、阿斯利康则曾是中国销售规模最大跨国药企、默沙东则手持销售规模超千亿的K药。现在它们都在中国市场看到了增长潜力。

过去五年间,疫情干扰了供应链,中国医药政策和市场发生了剧烈变动。现在新规则日渐明晰,跨国企业度过震荡期,适应了新规则。它们重新调配力量,划分优先次序。新人换了旧人,新药换了老药,现在是一场新局了。

它们在增长

礼来正在全球范围内大展拳脚。

礼来中国在华的唯一工厂在苏州,它宣布将投资约2亿美元以升级苏州工厂产能,扩大礼来在中国的2型糖尿病和肥胖创新药物的生产规模。

礼来制药执行副总裁、生产运营总裁Edgardo Hernandez在苏州产能升级启动仪式上表示,通过新建工厂或者扩充既有工厂产能,礼来制药正在进行150年来最大胆的生产扩张计划。而苏州工厂是全球生产网络的重要一环。

礼来在全球9个国家建有工厂,在7个国家设有研发中心。礼来苏州工厂主要生产胰岛素等糖尿病相关产品,这里的产品除了供应中国市场,同样出口欧洲。

今年的5月份,礼来曾宣布追加53亿美元扩建印第安纳州的工厂。2020年以来,礼来累计已经宣布16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以扩建爱尔兰、德国以及美国的生产基地。

这种雄心勃勃的投资意愿,源于其重磅药物的供不应求。自2022年起,礼来在2型糖尿病和肥胖治疗领域的肠促胰素类注射药物全球产能已经翻倍增长。

这种需求在中国同样强劲。中国糖尿病患者众多。2011年至2021年间,糖尿病患者人数由9000万增加至1.4亿。超重和肥胖是糖尿病患病率不断上升的重要因素。

今年5月份,礼来的替尔泊肽注射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适用于在饮食控制和运动基础上,接受二甲双胍和/或磺脲类药物治疗血糖仍控制不佳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7月份,这款药物的体重管理适应症在中国获批。

“中国患者对礼来产品的需求强劲,而且还在增长。”礼来的管理层说。

礼来目前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制药企业。默沙东则手持全球销售规模超过250亿美金的K药。不过,在中国市场上,默沙东最受瞩目的是其HPV疫苗。这款产品在很长时间一药难求。2023年的时候,默沙东凭借HPV疫苗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在华营收超过阿斯利康成为最大跨国药企。

阿斯利康也是中国市场上核心的跨国制药企业。

阿斯利康很长时间是中国市场销售规模最大的跨国药企。不过该公司2022年在华销售规模出现了下滑。好在,阿斯利康2023年以及2024年上半年在中国市场重拾增长。2024年上半年,阿斯利康在中国市场收入 33.78 亿美元,同比增长 15%。阿斯利康在中国的业务,比大部分跨国企业沉得更深,在县域市场部署了更多的力量。

一家跨国企业的业务负责人张成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该公司在中国的业务规模之所以没有阿斯利康那么大,就是因为它顶多进入市级城市,而阿斯利康已经深入中国的县域。

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也是中国市场的积极看多者。他在去年进博会期间,对第一财经表示:“整个行业,我们更看重不变的东西。我们觉得确定的事情很简单:中国的市场是最大的,中国的供应链是最好的,中国也有世界上最优秀的制造业、科学家。”

适应与进化

“我们应该说是与时俱进,不只是适应。”张成谈到中国市场政策变革时说。

这些年,中国的医保、医药等方面的政策改革大刀阔斧。这些政策的主要方向是塑造一个普惠的医疗体系,在医保和患者的支出可承受同时,同时保持国内国际制药企业的积极性。这些政策密集出台,并非每次都能恰到火候。例如,药品上市审批步伐加快,医保目录的更新频次提高,令跨国企业喜不自胜;而医保谈判的灵魂砍价,令跨国药企感到压力山大。

疫情一度打断跨国药企的全球供应链。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可以说过去这五年,跨国药企乃至所有的跨国企业都经历了震荡期。现在疫情过去了,政策调整也逐步到位,企业们逐渐适应了新常态。一些跨国企业如上文提到的礼来、默沙东以及阿斯利康等通过创新药、新的本土策略等再度实现了增长。

据礼来高管介绍,自2018年以来,礼来在中国已经有40款药物(或新适应症)获批,其中20余款已经被纳入国家医保。

“我们觉得不只适应,我们还是有机会跟政府或决策者共创一些对病人比较好的政策,或者是相关支持的举措。”张成表示。

中国各类疾病患者人数众多,始终是创新药物的重要需求方。而且一些促进外资,推动创新的政策也在陆续出台。

礼来中国总裁兼总经理德赫兰表示:“政府推出的一系列扶持创新的政策,加之本地丰富的人才资源,为礼来在中国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礼来在中国员工数量约3200人。

德赫兰是礼来中国首位女性掌门人,她在2024年初走马上任。就如德赫兰一样,不少跨国药企近期调整了在华管理团队。

单从2024年来看,这种变更就很明显。

今年初,GSK中国总经理齐欣,升任为GSK大中华和洲际区域副总裁兼疫苗业务负责人之后,余慧明接替了中国总经理的职务。张颖调任诺华国际业务部首席商务官之后,诺华日本总裁Leo Lee接任中国区总裁一职。今年1月份,赵萍成为安斯泰来中国首位女性掌门人。

如果把观察视野放宽到医疗器械领域,那么跨国企业在华高层变动更频繁。7月份,飞利浦宣布刘令出任飞利浦大中华区总裁,以接替退休的何国伟。2月份,全球头部的基因检测设备企业因美纳宣布郑磊担任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以接替离职的李庆,后者跳至沃特世公司任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如果放宽至2020年之后,这份跨国医药和器械企业高层更迭的名单会更长。

一代新人换旧人,显示出中国市场所经历的变动,中国市场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难啃的骨头

并非所有跨国大药企都能找到打开中国市场的正确方式。

百时美施贵宝是全球排名前十的跨国药企,它在中国市场的失利,在其知名的O药上尤其明显。O药是全球上市的首款,也是中国首款上市的PD-1抑制剂,目前是全球用于治疗癌症的标准药物之一。它于2018年6月获得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早于默沙东的K药,至今已经在中国市场拿到肺癌、胃癌等九个适应症。

2023年,O药全球销售额超过100亿美元,K药则一举突破250亿美元成为全球单体销售规模最大的药物。但在中国市场,O药缺乏存在感,而是淹没在中国众多医药企业开发的同类产品之中。

尽管K药和O药在全球都是重磅药物,但它们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占其全球销售比例都很低。百时美施贵宝尤其如此。

伴随着O药在中国市场失利,百时美施贵宝在华业务的前景也不明朗,尽管此前它制定并试图推进“中国2030战略”。

“他不会花大的力气去布局了”,一位中国制药公司的CEO对记者表示,百时美施贵宝可能会在中国市场顺其自然,不再投注更多的财力物力。

百时美施贵宝官方向第一财经否认了这种说法。“我们正在坚定执行公司的‘中国2030战略’,加速引入创新药进入中国。”

百时美施贵宝的情况表明,中国市场确实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但并非所有的大型跨国制药企业都能从中获益良多。从药品的定价方式,到市场的竞争烈度等,两个市场也大大不同。

市场的规模和未来潜力,与跨国药企的在华投资、创新意愿紧密相关。中国能为跨国药企提供的市场越大,市场规则越明晰,越能吸引他们投资于生产制造,甚至是早期的研发和创新。

截至目前,礼来在苏州的计划累计投资总额已经接近150亿人民币。礼来方面透露,苏州的新增投资,预计能新增约120个高质量就业岗位,并巩固礼来在中国制药领域的创新力与生产能力。

阿斯利康一直是中国的投资大户,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在其营收中占有重要比例。在今年初的时候,阿斯利康也宣布将在无锡高新区投资4.75亿美元新建小分子药物工厂。

这些跨国药企的在华投资,面向的并非只是中国市场。礼来扩产后的苏州工厂将兼顾出口欧洲市场与供应国内药物的双重需求,阿斯利康无锡工厂所产的特定小分子药物同样供应国内外市场。

(应受访方要求,张成系化名)


恒瑞大旗还能飘扬吗

在孙飘扬重掌董事长职位一个月零十天后的8月19日,恒瑞宣布 2021年上半年净利润增幅0.21%,接近零增长。

恒瑞的前身是1970年成立的连云港制药厂,孙飘扬1990年担任厂长,当时制药厂利润只有8万元。 正是在孙飘扬的带领下,恒瑞医药从一家小制药厂发展成为中国医药企业中的王者,市值一度超过6000亿元。

2020年1月,62岁的孙飘扬卸任恒瑞董事长,总经理周云曙接任。 但是在其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恒瑞遭遇了从未有过的挑战,市值从高位下坠,到现在只有2900亿元。 目前,公司仍然没有明确展示出摆脱窘境的势头。 面对投资者的疑问,孙飘扬说,仿制药断崖式下滑和创新药逐步上升,是中国传统药企都会经历的困境。

恒瑞的旗帜在创新药的时代还会继续飘扬么?

孙飘扬回归

孙飘扬宣布重掌恒瑞帅印时,并没有说原因,但在一位重仓恒瑞股票的某药企副总裁看来,孙飘扬回来,是因为公司已经有失速的风险,在他离开的大约一年零六个月里,这艘医药航母好像行使在巨浪翻滚的大海上。

2020年1月,第二批全国药品集采中,恒瑞医药的醋酸阿比特龙、替吉奥胶囊、盐酸曲美他嗪缓释片、白蛋白紫杉醇中标,价格平均降幅超过70%。

2020年11月开始执行第三批集采涉及的6个药品,今年上半年销售收入环比下滑57%。

2021年3月,主要创新药产品PD-1卡瑞利珠单抗开始执行医保谈判价格,降幅达85%,加上进院难、各地医保执行时间不一等诸多问题,销售收入出现环比负增长。

4月,财政部和国家医保局联手对77家药企穿透式查账,恒瑞被顶格罚款。

6月,第五批集采中选结果公布,恒瑞医药两款重磅注射液未中标,或失去十几亿元的公立医院市场份额,另外中标的六个品种也多为低位价格。

7月,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CDE)颁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恒瑞市值蒸发300亿元。

这时候人们发现,恒瑞的市值已从高处跌掉一半。 一直到8月发布中报,恒瑞上半年净利润约26.68亿元,同比增加0.21%,几乎零增长。 第二天恒瑞股票出现罕见跌停。

对中报的结果,很多人有预期,一位分析师说,就仿制药而言,恒瑞中不中标都是“革自己的命”,其产品原本市场占有率就很高,中标不一定意味着市占率的上升,但一定意味着价格大幅下降;另一方面主要创新产品PD-1,经历国家医保谈判后价格降幅达85%,加上各地医保执行时间不一、进医院难,短时间内难以放量。

在面对投资者质询时,孙飘扬说,仿制药断崖式下降,创新药逐步增长,是中国所有仿制药企业在转型过程当中会遇到的问题,面对今天的局面,他一点也不感到突然,“我们还是心很安,任何事都是螺旋式发展,不是直线发展的”。

恒瑞式难题

旧时代越是成功,新时代面临的压力越大。

2018年组建的超级买方国家医保局,以摧枯拉朽之势推出了五批次药品集采,覆盖218种药品,涉及产品上千个。

而作为行业大哥,恒瑞从2018年以来,在进入国家集中带量采购目录的仿制药28个品种里,中选18个品种,中选价平均降幅72.6%,业绩压力较大。

面对政策和竞争压力,客观上恒瑞需要持续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其中也包括研发人员的投入,但现在其利润接近零增长,创新药目前还无法弥补这部分损失。

关于恒瑞未来,孙飘扬在一些公开场合表达过:第一,高端制剂出口海外;第二,突破性创新药在国内上市;第三,真正意义的原研创新药在全球上市。

目前来看,恒瑞已经实现前两个目标,21个产品在欧美日上市,自2011年首款创新药艾瑞昔布片上市以来,目前在国内有8款创新药上市,数十款创新药在研。

恒瑞最新调整的一部分,是很多仿制药业务线销售人员的离开。

孙飘扬在投资者会议上说,过去销售团队扩张太快,本身有冗余,有的地方层级太多,有的地方效率不高。 另一方面,大部分仿制药在集采以后,不需要那么多销售人员了。

在大旗飘飘的年代,这是恒瑞引以为豪的能打硬仗的队伍。 一位行业人士说,制药企业的核心能力分为研发能力和销售能力,早些年大家都仿制的时候,行业里不讲研发能力,比的是销售能力。

在强销售的支持下,恒瑞在仿制药时代塑造了最成功中国药企,也被业内称为“制药一哥”。 数据显示,2000年-2020年,恒瑞营收增长57倍,年化复合增速22%;净利润增长近一百倍,年化复合增速26%。

孙飘扬本科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连云港制药厂,1990年出任厂长的他判断,医药企业必须靠自主研发来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开始搭建自己的研发团队。

1992年,他从中国医科院药物所购买了第一个肿瘤药品种异环磷酰胺,在对技术的消化吸收过程中逐步组建起研发团队。 1995年异环磷酰胺获批上市,同年通过美国FDA认证,上市后即成为明星产品,连云港制药厂也借此成为抗癌药物领域的龙头药企。 1996年,药厂营收破亿。 1997年药厂改制后更名恒瑞医药。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医药市场品种中规模最大的是抗生素产品,肿瘤药市场规模很小,大的制药企业不愿意做;又因为分子结构较大,合成路线复杂,小企业因为技术门槛没法做。 在此背景下,恒瑞选择以肿瘤药为研发方向,逐步搭建起自己的仿制药研发团队,具备了一定的仿制药研发能力。

到了新世纪,中国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就要保护知识产权。 孙飘扬认识到,如果继续做仿制药,要么在专利保护期内的药品不能仿制,要么过了专利保护期的热门品种所有企业都可以仿制,竞争会非常激烈。 而创新药虽然高风险、高投入,但是有着高回报。 他选择了创新。

2000年,恒瑞在上交所上市,募资约4.8亿元,投资近3亿元在上海建立研发中心,这标志着恒瑞的研发方向开始从仿制向创新转变,仿创结合,仿制药解决吃饭问题,创新药解决长远发展问题。

在业界的交流和讨论中,不乏有人用“孙大圣”来形容孙飘扬。 从他卸任董事长的时机看来,孙飘扬为恒瑞的下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方面,恒瑞依然是仿制药的强者;另一方面,在创新药领域,新药成果不断出现,研发保持高投入,研发投入占销售比总体在提升。

在行业人士看,如果中国有一家企业能够比肩跨国药企、成长为世界级的BigPharma(大型制药公司),最有可能的一定是恒瑞。

中国是仿制药大国,有四五千家药企,“多、小、散、乱”,但直到2016年,全国制药企业的研发投入总和,仍然不及全球最大制药企业一家。

2015年,政策环境发生了变化,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拉开了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的大幕,其核心是提高药品质量,主要目标是建立科学、高效的审评审批体系。

这在业内被称为创新药行业的春天,伴随而来的,资本催动下的新兴生物制药企业,创新药企业层出不穷。 而对恒瑞来说,仿制向创新的转型期被政策、资本催动下的创新潮压缩了。

比如百济神州,成立后的10年里累计融资超过310亿元;过去4年研发投入约200亿元,远超恒瑞;并且从临床到商业化的进程也很快,至今收获3个创新药。

再如,信达生物、君实生物、再鼎医药等一批新兴创新药企已经逐渐壮大,且这批新秀和国际药厂多有“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授权合作,在一款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等部分环节合作,“强强联手”更会加速进程。

恒瑞是有雄心壮志的,孙飘扬从上市开始布局创新药,目前创新药的收入占比在不断提升,今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52.07亿元,同比增长43.8%,已经贡献总体营收近四成。 但是要实现良性循环,恒瑞需要时间。

孙飘扬在投资者会议上说,仿制药大产品该采的已经都采了,而创新药明后年出来的成果最多,肿瘤和非肿瘤都将是丰收的时点,出来以后要参加国家医保谈判,然后放量,因此(恒瑞)经过1-2年的调整就能恢复。

中国式创新

孙飘扬说的没有错。

国内制药界已经从仿制走到了模仿创新时代,接下来要走到原始创新时代,这是一个过程。

复星医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吴以芳在前不久的业绩交流会上同样表示,集采确实给行业带来比较大的冲击,复星的几个大品种也受到影响,但不可能指望总躺在仿制药不正常的红利上面“睡觉”。

复星医药今年的中报未公布创新药和仿制药各自所占比例,但吴以芳说,2年内新上市品种的收入比重大概是17.3%,未来这个比重会持续攀升,“创新药的贡献才是巨大的贡献”。

对于恒瑞来说,必须成功转型,实现这一跃,否则没有出路。

投资者会议之后,孙飘扬的公开身影比往日要多,先是8月26日出席和万春医药的合作签约,再是8月31日连云港市委书记在一个会议上给恒瑞颁发奖励1.1亿元。

和万春医药的合作是一个新动作,恒瑞将对万春医药子公司进行1亿元的股权投资,并就后者一款药在大中华地区的联合开发和独家商业化权益支付总计不超过13亿元的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

这是在孙飘扬公开表态“不排除对于有些新技术也会去收购”一周之后,因此这笔交易也被视为恒瑞在寻找新的突破。 事实上,作为一直埋头做药的本土大型制药企业,恒瑞在今年初就开始收购以扩充自有管线,同时加快国际化步伐。

今年2月,恒瑞以自筹资金2000万美元认购璎黎药业6.67%的股份,并获得璎黎药业子公司一款药在大中华地区的联合开发以及独家商业化权益。

据经济观察报了解,恒瑞还在开展更多“买买买”的合作,已有合作接近宣布阶段。 对于恒瑞来说,牵手生物 科技 公司,既能补充自研创新管线,也有跟自家产品联合用药的可能,还能发挥商业化的优势,直接销售分成。

从7月开始的人员调整,主要集中在销售队伍,其次是一些创新性不够强的研发项目。 从恒瑞大尺度以进度表的形式公布的主要临床研发管线来看,重头戏依然是抗肿瘤,其他还包括糖尿病、风湿免疫、抗感染、心血管和血液等领域,其中不乏进入三期临床试验的项目。 换言之,收获期就在一两年内。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恒瑞虽然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平台,如蛋白水解靶向嵌合物(PROTAC)、分子胶、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双/多特异性抗体、基因治疗、mRNA、生物信息学、转化医学等,但在产品进度和技术领先性上,很多体量更小的生物 科技 公司反而更具优势。

根据恒瑞医药内部调研资料,恒瑞医药高级副总经理兼全球研发总裁张连山认为,目前恒瑞医药需要进行的是靶点前移的工作,同时把已经上市或即将上市的药物适应症研发出来,以此减小仿制药受集采的影响。

孙飘扬说,恒瑞要不断建立新的技术平台,近期有很多新技术平台的中试基地即将建成。

“不卖,还是会涨的,毕竟恒瑞有这么多新药,还有销售团队的沉淀。 ”副总裁回复。

医药新政为万亿级药品市场带来新风口,药企如何应对冲击

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化药及生物制品)》(下称《目录》),包括20个品种的辅助用药。

尽管未使用“辅助用药”一词,但该《目录》也被业内称为国家辅助用药目录。 辅助用药被冠以“万能药”等字眼,这类非治疗性药品长期占用医保资金。 自2015年起,云南、安徽、河北等省份就已相继出台了辅助用药目录清单。

无论是《目录》的发布,还是已在持续推进的带量采购,都是医疗改革进程下的“腾笼换鸟”,目的都是要严控医疗支出。 在此背景下,药企原有的生存空间虽然受到一定冲击,但他们也在尝试创新模式,来开拓新的市场。

药企如何应对政策冲击

根据IQVIA艾昆纬的研究报告,2018年,我国药品市场(包括医院、零售端和第三终端)规模超过1.3万亿元。 2015年至2018年,药品市场以约6.4%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递增。

虽然有庞大的市场,但随着医改的不断推进,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对药企来说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以带量采购为例,在4月召开的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公开的数据显示,通过发挥以量换价优势,“4+7”带量采购试点地区中标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52%;同时,一些非试点地区也实行价格联动,部分未中选品种企业也主动降价,争取试点以外的市场,药品价格整体呈明显降低趋势。

此外,IQVIA艾昆纬医院渠道数据显示,以治疗冠心病的药品为例,2019年3~4月和2019年1~2月相比,带量采购中标品规的销量增长超过1500%,同时销售额增长超过500%;而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同类未中标仿制药的销量下降约30%的同时,销售额降低了约40%。

上述影响下,IQVIA艾昆纬的研究报告分析,中国本土药企将进一步分化,产品线齐全的大企业需开拓创新领域,而对于某些只有单品种、产品线较短的小型制药企业来说,则应制定更长期的发展策略,否则将会面临生存危机。

中国本土药企降价已成必然,跨国药企也无法做到“冷静”。 IQVIA艾昆纬的研究报告提出,跨国企业应根据产品的竞争形态、市场份额、价格差来制定不同的应对策略。 市场份额较小的原研药,应保持原来的价格水平,通过保价来确保利润。 市场份额高的原研药,需要降价保量,或者保价保利润的策略。

现阶段,我国药品市场仍处于调整中。 业内人士表示,下一阶段我国创新药、特药的准入速度会加快,药企需要在创新的基础上维持住成熟药品的份额。 对于过了专利的原研药,未来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市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量价下跌后,预计经过2~3年会逐步企稳并维持在25%~30%左右的份额,随着中国老龄化需求的上升,每年再以约10%的速度持续稳定增长。

直面患者售药

医保控费、带量采购、药占比等政策的多管齐下,药费降了,医院用药也受到一定限制。 但在国家发文支持处方外流的背景下,如何为患者配备充足药源、并免去其折返各个地点取药的成本,成为当下不少药企的新着力点,药企直面患者售药或成未来趋势。

“互联网+处方药新零售将成为趋势所在。 ”上海医药大 健康 云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斌介绍,公司旗下的DTP(Direct to Patient)一体化平台,一方面将国外先进疗法新特药引入中国,全方位满足患者需求;另一方面通过电子处方,与等级医院、社区卫生中心、互联网医院等实现直连,提升患者用药的可及性与安全性。 此外,平台实现智能化配送11点以前下单当天到货,16点以前下单第二天到货。

根据光大证券研报,2014~2018年,益丰药房、老百姓、一心堂、大参林四大上市药店的年均营收增速都在19%~31%之间。 再从《中国药店》统计的数据来看,近年来药店百强连锁的新开店率(新开店总数/门店总数)在15%上下。 无论是药店的开店扩张还是并购整合都存在较大空间。

【医药2023盘点】跨国药企中国竞争力榜单TOP10

2023年医药巨头中国影响力洞察

在国际经济格局变迁中,跨国药企纷纷调整策略,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不减反增,但竞争法则已转向“创新驱动,本土融合”。 Med+研究院与上海市卫生中心联合发布的最新排行榜,以营收、研发管线、品牌影响力、人才储备和商业拓展五大维度,深度剖析跨国药企在中国的竞争力。 以下是排名前10的亮点:

此外,辉瑞(总分45.2)凭借Paxlovid口服药贡献营收,位列第六。 强生创新药(总分40.6)专注自身免疫和肿瘤领域,排第七。 诺和诺德(总分39.9)在胰岛素市场占据优势,位列第八。 武田制药(总分34.8)目标2030年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其研发总部上海落户加速创新药物引进。

礼来(总分33.9)以糖尿病药物为主力,新药研发申请稳步进行。 大健康领域,跨国药企如默沙东、阿斯利康、诺华和辉瑞的综合表现抢眼,展现出对中国市场深度参与和持续创新的承诺。

总结,中国医药市场正处在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跨国药企需紧密围绕本土化策略与深度创新,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发展。 Med+研究院年度榜单精准反映行业动态,为观察与解读中国医药市场的未来趋势提供了有力参考。

中国药店有多疯狂 比奶茶店还多十几万家
最高奖励100万元 真金白银投入!鸿蒙原生应用开发者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