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持潮 实情并非如此 来看三大真相 A股现

(原标题:A股现“减持潮”?实情并非如此,来看三大真相)

近期,市场出现了“减持潮”的说法,通过公告检索对比,并未发现市场出现“减持潮”迹象。数据显示,10月9日晚间、10日晚间、11日晚间,沪深两市分别披露股东减持计划9单、7单、7单,数量较此前的平均值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同时,不少说法中对于“减持数量”的口径计算,混淆了减持计划公告和减持结果公告,放大了减持的负面效应。据接近监管层相关人士指出,减持计划披露整体平稳,较往年同期有明显减少, 上市公司 股东规范、理性、有序减持的生态逐步形成,与之对应的是,上市公司回购、大股东增持数量大幅增加,特别是一批龙头、权重股公司回购增持,彰显对市场中长期前景的信心。

真相一:市场未出现“减持潮”

近期市场波动较大,一些上市公司和减持有关的公告引发了“减持潮”的说法。

统计数据显示,9月24日至10月11日共9个交易日,沪深上市公司共披露股东减持计划157单,平均每个交易日约17单;整个9月共19个交易日,沪深两市共披露股东减持计划229单,平均每日约12单,未见实质增多。就近看10月9日晚间、10日晚间、11日晚间,沪深两市分别披露股东减持计划9单、7单、7单,数量也处于较低水平。可以看出,相比5000多家上市公司的总规模,披露减持公司的绝对数量占比依然极小,同时,近期 A股 减持数量并未明显偏离历史正常水平。

真相二:减持计划和减持结果两类公告不可混为一谈

当前市场感受减持较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混淆了减持计划公告和减持结果公告。减持结果公告是前期减持计划实施情况的事后反映,意味着已经减持完毕或者期限届满,不会再影响下一阶段股价和市场走势。如果将两类公告混为一谈,容易放大减持的负面效应,给投资者造成误导。以10月9日晚间为例,实际上沪深交易所披露了9单减持计划,更多的上市公司发布的是减持结果。但在一些说法中,这一统计口径成为了“50家上市公司发布减持计划”,成几何倍地放大了有减持计划的上市公司规模。因此,投资者在查阅上市公司公告时,应当注意区分减持计划和减持结果,准确理解不同类型减持公告的信号意义。

真相三:去年8月以来减持计划披露数量明显缩减

去年8月以来, 证监会 不断优化减持规则,从严格限制破发破净、现金分红不达标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控人减持股份,到鼓励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他股东承诺不减持股份或者延长股份锁定期,监管部门把减持与股价表现、分红情况进一步挂钩。尤其是今年新“ 国九条 ”发布以来,证监会进一步完善减持新规,要求协议转让的受让方锁定六个月,封堵绕道减持的漏洞,从严打击违规减持行为态势逐步形成。在此背景下,股东减持计划披露数量明显缩减。与之对应的是,上市公司回购、大股东增持数量大幅增加,特别是一批龙头、权重股公司回购增持,彰显对市场中长期前景的信心。统计显示,2024年年初至今,沪深两市共披露重要股东增持计划617单,同比增加428单,合计金额上限449亿元,同比增加268亿元。据接近监管层相关人士指出,证监会下一步将持续强化对股东减持行为的监管,严厉打击、从严惩处违规减持行为,坚决维护市场交易秩序,充分保障投资者利益。

责编:叶舒筠校对:赵燕


中广核在a股股票有哪些

中广核唯一的A股平台梅雁吉祥()。 三大核电集团旗下上市公司的情况:中电投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中国电力()、上海电力()、吉电股份()、东方能源()、中电远达()、露天煤业( )、中国电力新能源()、漳泽电力(,参股)中核集团上市公司:中核科技( )、东方锆业( )、中核国际()中广核集团上市公司:中广核电力()、中广核矿业()、中广核美亚()以上可以看出,中国三大核电集团中,唯有中广核集团旗下没有A股上市平台。 事实上并非如此!随着前不久中广核电力()刚刚在香港成功IPO上市,中广核集团在香港已经有三家上市公司,这三个上市平台的主体资产分别是核电站、非核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能源、铀矿,相较国内国有电力“五大系”动辄六、七家上市公司而言,三家上市公司对于目前总资产已超过3500亿元的中广核集团来说其实远远不够。 尤其在A股市场,中广核方面定会尽快解决尚无一家上市公司的尴尬局面。 下一步,中广核集团仍会助推旗下不同板块的资产上市,而主要的方式会选择在A股市场借壳,中广核集团下属的中广核能源公司已经觊觎梅雁吉祥()数载,并已经花出不下20亿元帮助梅雁吉祥解困,而且梅雁吉祥的实际控制人在三年前就开始淡出。 七年磨一剑!中广核能源公司此次是志在必得,即将通过举牌 的方式入主梅雁吉祥()!港股 “三驾马车”难承3500亿资产:中广核A股寻壳中国广核集团(简称中广核),原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和核电事业发展逐步成长壮大起来的中央企业,由核心企业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和30多家主要成员公司组成的国家特大型企业集团。 1994年9月,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02亿元人民币。 2013年4月,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正式更名为中国广核集团,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同步更名为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 截至2014年8月31日,中国广核集团拥有在运核电装机1162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13台,装机1550万千瓦;拥有风电投运装机达500万千瓦,太阳能 光伏 发电项目发电装机容量50万千瓦,水电控股在运装机147万千瓦,在分布式能源、核技术应用、节能技术服务等领域也取得了良好发展。 中国广核集团自成立以来,以“安全第一,质量第一,追求卓越”为基本原则,坚持“一次把事情做好”的核心价值观,在成功建设大亚湾核电站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核养核,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化的核电生产、工程建设、科技研发、核燃料供应保障体系。 2005年以来,集团进入风电、水电、太阳能、节能技术等新业务领域,拥有七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具备了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面向全国、跨地区、多基地同时建设和运营管理多个核电、风电、水电、太阳能及其他清洁能源项目的能力。 中广核集团官网显示,核电业务是集团的核心支柱业务,可再生能源业务是集团的新兴成长业务;其他新能源、核技术应用、能源利用与能效服务等新业务是集团的战略性拓展业务。 2014年12月10日,我国最大的核能发电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广核电力”,)于香港联交所主板正式挂牌交易。 中广核电力()在港的IPO募资额为245.3亿港元(合31.6亿美元)。 这一募资水平超过今年最高集资额港灯的243.1亿港元,刷新今年港股募资纪录,成为港股“集资王”。 中广核电力董事长兼非执行董事张善明表示:“中广核电力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成功挂牌上市,铸就了中广核电力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广核电力站在一个全新的事业起点并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中广核集团董事长贺禹在当日致辞中指出,中广核自1994年成立以来,经过20年的努力,成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形成了核电、核燃料、非核清洁能源和金融四大产业板块,总资产超过3500亿元,综合经营业绩在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的中央企业中排名第24位,是全国最大的核电运营商和全球最大的核电建造商,在非洲拥有中国最大的实体投资项目,在韩国拥有中国最大的能源投资项目。 除了经营核电主业的中广核电力()以外,中广核集团在香港还有两家上市公司:一家是2014年10月3日在香港联交所挂牌的中广核美亚(),该上市资产是集团于2010年下半年收购的以清洁能源为主要发展方向的美亚电力;另一家上市公司中广核矿业()则是中广核于2011年通过借壳维奥集团,从而实现集团核燃料板块的上市。 查阅中广核集团年报,对比三家上市平台的资料后发现,其在香港的三个上市平台的资产主要是核电站、非核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能源以及铀矿。 根据摩根士丹利报告推算,作为中广核集团核电主业的旗舰企业,中广核电力()的合理估值为920亿至1227亿元人民币,而中广核矿业()和中广核美亚()的资产规模并不算大。 所以,以中广核集团目前超过3500亿元的总资产来讲,相较国内国有电力“五大系”集团动辄拥有六、七家上市公司而言,三家上市公司对于目前总资产已超过3500亿元的中广核集团来说其实远远不够。 尤其在A股市场,中广核方面定会尽快解决尚无一家上市公司的尴尬局面。 下一步,中广核集团仍会助推旗下不同板块的资产上市,由于A股IPO依然处于“堰塞湖”状态,等着排队的漫漫煎熬的确是不现实,所以对于中广核而言,主要的方式会选择将旗下部分相关非核电业务板块资产在A股市场借壳上市。 事实上,中广核集团下属的中广核能源公司已经觊觎梅雁吉祥()数载,经过几年的“温水煮青蛙”,中广核能源公司志在必得!中广核能源公司蛰伏7年“温水煮青蛙”:梅雁吉祥实际控制人淡出虚位以待虽然在国资委对中广核集团主业的定位当中,并没有发展风电、水电、太阳能等清洁电力的表述,但中广核集团这一发展方向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国资委的认可。 2009年,国资委对央企负责人进行考核,中广核集团首次在这项考核中进入A级。 一位国资委人士亦表示,中广核集团的做法与国家对其主业的定位并不冲突。 而也有接近中广核的人士认为,国际上,核电企业至少要有10%-15%的其它电力,中广核集团应该是按这个标准来发展。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广核集团发展多元清洁能源的思路与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紧密契合,在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15%及单位GDP碳排放降低40%的“双目标”面前,中广核集团挥师清洁能源也具有了合理性。 事实上,在2006至2010年的发展规划中,中广核集团就已经将发展风电、太阳能、水电等清洁能源看作是履行中央企业的社会责任,利用其在核电建设过程中积累的管理优势,迅速形成了清洁能源的规模化。 中广核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广核集团重要的专业化子公司之一,以水力、抽水蓄能发电项目的开发、建设、运营为主,肩负集团内探索性、示范性新类型发电项目的投资与开发重任,于2003年4月25日在深圳注册成立。 截止到2012年年底,公司总资产达到162亿元,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良好。 中广核能源公司致力于为社会提供清洁能源,公司先后在四川、广东、广西、湖北、陕西、云南等地获得多个项目控股开发权,在新能源发电领域取得积极进展。 公司的总体发展策略是大力发展水电,积极开发抽水蓄能,探索培育新能源产业。 公司采取流域性、区域性项目集中开发策略,实行资源储备与资产运营并行,拥有水电权益容量341万千瓦,其中,控股装机容量120万千瓦。 按照大力开拓水电的发展策略,先后在四川、广东、广西、湖北、河南取得多个项目控股开发权。 作为中广核集团在国内非核清洁能源领域的旗舰成员企业,中广核能源公司肩负着整合国内非核清洁能源的重任。 目前中广核能源公司专门负责中广核集团除风电和太阳能发电以外的水电等清洁型能源、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开发、建设和运营。 从中广核集团在新能源领域的其它成员企业来看,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项目在当前并非上市的合适时机,只有以水力、抽水蓄能发电为主营的中广核能源公司最适合拿出来运作上市。 据了解,近年来国内电力五大发电集团均分拆新能源公司上市,如国电集团分拆国电科环()、华能集团分拆华能新能源()、大唐发电集团分拆大唐新能源()、中电投集团分拆中国电力新能源()、华电集团分拆华电福新()。 事实上中广核方面早在多年前便布了一着暗棋。 查阅梅雁吉祥()的历史资料可以发现:2008年6月6日,梅雁吉祥()将所持广西柳州红花水电有限责任公司96.47%的股权,以总价12.3亿元转让给中广核能源公司。 2010年1月11日,梅雁吉祥()再向中广核能源公司出售其持有的广西柳州市桂柳水电有限责任公司61.91%的股权,作价4.1亿元。 2012年7月4日,梅雁吉祥()公告以2.52亿元转让所持广西融水古顶水电公司95.4%的股权,以及对其享有的2.46亿元债权,受让方还是这个中广核能源公司。 仔细研究梅雁吉祥()的相关历史资料和财务报表之后可以发现,中广核能源公司屡屡以巨资接盘其水电资产的年份,均为梅雁吉祥()扭亏和摘帽的关健时间窗口。 这就有些让人费解了,中广核能源公司本与梅雁吉祥()毫无关系,为何多次扮演关健先生的角色呢?而且中广核能源每次救场的时点都很敏感,感觉是双方早已达成默契,因为这一幕幕戏上演得太精彩了!更让人不解的是,中广核能源公司几年前直接入主梅雁吉祥()不就行了么?因为作为梅雁吉祥()实际控制人的杨钦欢,其控制的梅雁吉祥实业公司在经过多次减持后,目前仅占梅雁吉祥总股本的2.2%,成为A股市场大股东持股比例最低的上市公司。 尽管梅雁吉祥目前的总市值约70亿元,但是由于第一大大股东持股比例很低,第三方想要控制这家上市公司所需动用的资金估计不到5亿元。 2011年9月,梅雁吉祥()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杨钦欢和公司董事李江平、叶新英于9月13日递交了辞呈。 三人随后辞去了董事职位,杨钦欢自此不再担任梅雁吉祥()的董事长和董事职务。 杨钦欢自己也曾表示:“还会继续减持,谁当(梅雁吉祥的)大股东都可以,不在乎控股权,谁来管理都行。 ”因此,当时市场普遍猜测,杨钦欢辞职很可能是第三方想要入主梅雁吉祥(),其辞职是为梅雁吉祥的重组铺路。 但是,市场各方所猜测的重组方为何一直未有现身呢?根本原因在于梅雁吉祥()身上的巨额债务。 由于梅雁吉祥2006年欠下超过80亿元的负债,因而前些年上市公司已经将大半的家当卖掉抵债。 然而截至2011半年报,其负债总额仍达到了15.6亿元,其中7000万元已逾期。 因此,在这个时候想要接手梅雁吉祥()还是困难重重。 实际上近些年里中广核能源公司屡次高价从梅雁吉祥手中购买水电站,粗略统计就接近20亿元,其目的就是为了帮梅雁吉祥理清债务。 按说吧,中广核能源公司在二级市场上花几个亿去控股梅雁吉祥(),远比花几十个亿去高价购买梅雁的水电站划算的多。 但是正是因为缠绕梅雁吉祥()多年的巨额债务,令中广核能源公司不得不以“时间换空间”的方式来从长计议借壳梅雁吉祥上市的谋划。 就这样,一步一步地,中广核能源公司如剥茧抽丝般将梅雁吉祥()的债务问题逐步解决。 2014年三季报显示,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已经下降到21%。 而且,梅雁吉祥()的大股东梅雁实业减持所持上市公司的股权越多,中广核能源方面的重组成本也就越低。 经过中广核能源公司7年多来“温水煮青蛙”般的运筹与帷幄,梅雁吉祥()终于被改造成一只干净的壳,不仅巨额债务被清理得差不多了,而且公司实际控制人也已经基本淡出上市公司。 可以说,如今的梅雁吉祥(),已经是虚位以待!随时等候中广核能源公司的入主。 再回顾一下,梅雁吉祥()为什么从不对中广核借壳做出正式的澄清公告?上市公司现在董事会8名成员中,为什么竟然有5名之多的独立董事还外加一名职工代表董事?为什么梅雁吉祥()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如此之低,却无人愿意接手?这其中一切的一切,看来都能够在中广核能源身上找到答案!当然啰,梅雁吉祥()真正的易主应该还是在二级市场上。 中广核能源花了7年多的时间浸淫其中,同时也花了不下20亿元的巨大代价,这最后一步当然也是最关健的一步,就是通过二级市场举牌直接拿下早已虚位以待的梅雁吉祥()!最后再啰嗦一句,中广核能源对梅雁吉祥()的并购大戏即将上演!抢不到中电投集团旗下的吉电股份()和上海电力()就快去抢即将成为核电三大集团之一的中广核集团旗下A股唯一上市平台的梅雁吉祥()吧!风险提示:以上发布的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仅供参考,万隆网证券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作为投资决策依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数据来源东财。 万隆证券网一直维护证券市场舆论环境的稳定,坚决反对各种混淆视听的消息,虚假信息的传播,经发现将给予删帖并举报至相关部门。

什么是央行票据,信贷投放,央行回笼放出资金,跟股市的关系

央行挤压票据融资泡沫 三个月正回购放出天量昨天,公开市场三个月正回购量猛增至1200亿元,创下了其历史最高纪录。 市场猜测,央行此举可能意在通过微调短期流动性,适度平抑连月突飞猛进的票据融资。 此外,这次巨额回笼只是结构性调整,并未改变资金宽松的局面,目前公开市场仍为向市场净投放资金。 央行昨天在公开市场选择对91天回购品种进行了正回操作,正回购量为1200亿元,为前次操作的2.4倍;收益率则为0.96%,与前次操作持平。 本周公开市场回笼资金力度增加显然与到期资金大量释放有关。 由于上一年央票的大量发行,本周到期央票和正购量合计达到了1565亿元,比前一周增加了1125亿元,为2月份的最大单周资金释放量。 因此,公开市场有必要加大资金回笼力度以免流动性过度投放,千亿级正回购操作量并未超出市场的预料。 然而,这一平常的冲销行为可能蕴藏着另一层深意。 本周公开市场使用的回笼工具为91天正回购,而此前公开市场通常选用7天和28天这两个期限品种来调节短期流动性的收放,一旦涉及一个月以上的资金调控往往选择直接发行三个月央行票据。 值得关注的是,自去年12月以来,银行贷款迅猛增长,其中票据融资的增速最为显著。 今年1月,在银行的信贷总额中,票据融资占比已由去年12月的30%猛增至41.59%,并且直接推动当月银行贷款创下1.62万亿的历史新高。 利率低是票据融资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与同期的短期贷款相比落差大,企业通过票据借贷的成本低,积极性高。 另一方面,票据贴现率的市场化程度高,由于近期资金宽裕,加之竞争激烈,银行票据贴现率已低于其资金成本,企业可以在贴现利率与政策利率倒挂的情况下,从中无风险套利。 尽管目前关于巨额票据融资增长的争论仍在持续,但是如何确保银行信贷在年内实现持续均衡地投放,则是事关今年我国经济实现稳定增长的关键。 从技术上看,确保票据融资的正常增长无疑要从资金供给和资金价格两方面入手。 票据贴现期限通常较短,基本上在3至6个月以内。 因此,在央行的操作工具中,3个月央票和正回购则是比较“对症”的工具。 其实,从本月初开始,3个月央票的发行节奏已经悄然加快,由原先的两周发行一次,转变为每周发行。 一些业内研究人士认为,如果公开市场持续加大这一期限资金的回笼力度,必然将推动资金价格水平上升。 一旦贴现率回复到银行的资金成本之上,将有效抑制企业套利行为,挤压票据融资中的泡沫成分。 虽然本周公开市场加大资金回笼力度,并且有针对性地加大对三个月期限资金回笼,但这只是结构性的微调,并未改变整体资金面宽松的大局。 从今年年初至今,公开市场仍然向市场净投放资金,资金净投放量约为2600亿元。 (上海证券报)1月大小非减持比重创近三个月新高A股大盘开年后的持续反弹既对场外资金产生了强烈吸引,也为仍持“落袋为安”观念的大小非提供了套现的良机。 尽管1月两市解禁、实际减持的大小非数量分别比去年12月下降了36.1%和30.7%,但当月大小非减持量占两市总成交量的比重却创下近三个月的新高。 平稳度过了去年12月的解禁“洪峰”,今年1月沪深市场面临大小非解禁总量的压力大幅减轻,但解禁小非的比重显著增大。 根据中登公司按月披露的股改限售股解禁和减持情况,1月两市合计解禁大小非80.48亿股,比前一个月显著减少36.1%。 其中大非解禁54.42亿股,占比67.6%;解禁小非达到26.06亿股,创下自中登公司披露该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 26.06亿股小非“出笼”的1月,恰逢股指自6124点调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波反弹,当月上证综指在流动性充足、经济预期转暖、投资信心恢复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创出9.33%的涨幅,一度逼近2000点大关。 数据显示,1月大小非实际减持5.7亿股,环比减少30.7%,其中小非减持2.68亿股,占比47%。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上个月大小非减持总量显著下降,但其减持力度并未同步减轻。 根据中登公司数据,1月沪深总成交量为2039.74亿股,环比减少超过四成,而当月实际减持大小非数量占总成交量的比重达到0.28%,比去年12月的0.24%高出0.04个百分点,也高于11月0.26%的水平。 截至上个月月底,两市累计产生股改限售股数量达到4685.35亿股,存量未解禁股改限售股为3228.90亿股,股改以来沪深累计解禁1444.80亿股,占比30.84%;累计减持292.80亿股,占比20.27%。 自中登公司2008年6月开始按月披露大小非解禁、减持情况以来,近8个月内两市累计解禁的股改限售股达到631.45亿股,实际减持47.24亿股。 本月,两市解禁股改限售股总量将再度反弹,西南证券数据显示,本月股改限售股解禁额度为1532亿元,环比增加134.97%;当月限售股解禁总额度1652亿元也比1月份增加134.33%,其中仅招商银行()解禁的大小非额度就将占到全部限售股解禁额度的38%左右。 市场人士认为,本月大盘量价齐升的反弹无疑会加大大小非套现的意愿,但由于市场还比较看好这轮反弹的持续性,部分股改限售股股东也存在明显的惜售心态,在目前流动性充裕的市场环境下,本月大小非的释放不会对盘面造成很大影响。 (上海证券报)年报将至 39家公司高管及其亲属“准点出货”乘着大盘回暖,同时也可以避开年报、业绩快报等敏感时期,不少上市公司高管纷纷买卖自家公司股票。 统计数据显示,2月2日至13日,共有39家上市公司的高管及高管亲属买卖自家公司股票总计98笔,其中减持占了绝大多数。 不仅交易频繁,而且不少中小板公司高管抛售套现的数额惊人。 路翔股份董事郑国华于2月12日减持120万股股份,成交价13.35元/股,套现金额在1602万元左右。 同样,恒宝股份的江浩然以及恒星科技的谢富强、谭士泓也在近日套现了上千万元。 业内人士分析,近期中小板高管套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大盘最近回暖、个股升温,上市公司高管逢高减仓。 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年报披露工作的推进。 根据相关规定,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在上市公司定期报告公告前30日内,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业绩快报公告前10日内不得买卖本公司的股票,同时,在对本公司股票交易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的重大事项发生之日或在决策过程中,至依法披露后2个交易日内,董监事高管也不得对自家股票进行买卖操作。 此后,这一规定的适用范围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买卖本公司股票行为的通知》中又被推广至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配偶。 从目前年报披露情况来看,自今年1月20日永新股份率先披露中小板2008年年报之后,中小板公司的年报披露频率较慢。 根据预约时间表显示,主要集中在3月、4月期间。 由于年报前30日内,买卖自家公司股份有限制,因此不少上市公司高管赶在目前这个时间段买卖股票。 以恒星科技的减持为例,该公司的年报披露时间预定为3月10日,所以2月10日之后,公司的董监事、高管就不能买卖公司股份了。 因此,公司董事谢富强、陈丙章、谭士泓分别在2月2日至6日期间通过竞价交易和大宗交易减持了大量上市公司股份。 “再加上近期市场情况也不错,因此上市公司高管如果想减持的话,就要抓紧年报披露前的这段日子了。 ”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 (上海证券报)标准普尔500指数今日首次跌破800点大关因投资者对全球经济前景感到担忧,美国周二大幅下跌,标准普尔500指数自去年11月21日创下熊市低点后今日首次跌破800点大关。 原油期货大幅下跌,三月份交割的原油合约下跌了6.8%,报收每桶34.95美元。 油价在过去三个月里共下跌了36.4%。 黄金期货上涨了2.7%,报收每盎司967.50美元,盘中最高涨至970.50美元。 四月份黄金期货今年迄今共上涨了9.4%,过去三个月里共上涨了30.3%。 金价的上涨反映出投资者为规避风险而选择安全度较大的投资。 主要股指盘中创自去年11月以来新低。 今日波动性指数自一月份来首次恢复到50以上的水平,当前上升17%,至51。 该指数通常被人们称为恐惧指数,该指数在去年10月曾达到89.5。 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纽约2月份制造业指数(773.217,-25.45,-3.19%)从1月份的-22.2下跌至-34.7,创自2001年开始编纂这一指数以来新低。 这一数据说明美国经济衰退正在进一步恶化,投资者还担心美国最新的经济刺激计划不会在短期内产生效果。 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上一财季GDP按年计下降了12.7%,创自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最大降幅。 标准普尔500指数自去年11月21日创下熊市低点后首次跌破800点大关。 美国银行下跌了10.2%,摩根大通下跌近9%,富国银行下跌了7%以上,KBW银行指数下跌了7.2%。 Miller Tabak & Co。 市场分析师丹-格林豪斯(Dan Greenhous)表示,“银行业的问题仍未解决,企业盈利能力在下降,我们在近期看不到有什么力量能够扭转这一趋势。 ”他表示,“我认为当前股价并没有充分反映出2009年恶劣的经济形势。 ”截至收盘,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了297.81点,至7552.60点,跌幅为3.79%;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了37.67点,至789.17点,跌幅为4.56%;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了63.70点,至1470.66点,跌幅为4.15%。 上周,由于投资者担心美国政府的经济刺激方案和银行救援计划可能无法扭转美国经济的下行趋势,美国股市震荡收跌。 标准普尔500指数和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均下跌5%左右。 周二最值得关注的消息是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GM)和未上市公司克莱斯勒(ChryslerLLC)向美国政府递交的复苏计划,这是其获得数十亿美元救命钱的前提条件。 据《华尔街日报》报告,前Lazard银行家荣-布鲁姆(RonBloom)有可能被任命为政府顾问组成员,而他对汽车制造商的态度向来非常强硬。 另外,戴姆勒(Daimler) (DAI)报告第四季度亏损19亿美元,部分原因是其所持的克莱斯勒股权价值严重缩水以及梅赛德斯-奔驰销售业绩急剧下滑。 汽车制造商必须在美东时间今天下午5点前(北京时间次日早上6点前)提交自己的复苏计划。 沃尔玛(WMT)公布第四季度财报,其盈利表现略好于预期,但全年财测数字却未能达到预期。 该股上涨了3.3%。 亚洲股市在香港及中国银行股的拖累下下跌,其中日经225指数收盘时下滑1.4%,上证综合指数重挫2.9%。 外媒诬称中国操纵统计数据 制造经济反弹假象中央政府进行宏观经济决策所依据的统计数据,和社会上广大统计用户所得到的数据是一致的。 如果政府得到的是真实的数据,企业得到的是“操控”的数据,政府的宏观决策就会和企业的整体预期产生背离,就不可能收到预期的调控效果。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统计部门的独立性不断增强,所公布的经济统计数字,在总体上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当前的经济增长形势。 部分外国学者机械片面的理解导致站不住脚的判断问:最近,我在路透社网站上看到了一篇题为“中国统计数据迷雾重重经济学家不知所措”的评论。 引述了多位西方学者的言论,认为中国的统计数据被“官方操纵”,目的是“保持社会稳定”。 文中还引述了不同学者的不同观点。 一位学者认为中国官员在向下调整数据,为2009年下半年制造一种相对强劲的数据反弹效果;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中国官方在向上调整数据,他们认为,2008年12月中国的发电量同比下降了7.9%,工业产出的增长率也在下降,所以,四季度6.4%的工业增长不可能带来GDP6.8%的“强劲”增长。 这篇文章也给一些读者带来了“重重迷雾”,请你们对这个“评论”做一些评论。 答:这些学者在对中国的统计指标、统计方法、统计制度以及现实的经济活动缺乏基本了解的情况下,就贸然做出“官方操纵”的结论,是不负责任的。 这不但影响他们自己对中国经济增长实际情况的真实判断,也对世界上关心中国经济增长的人们形成误导。 问:对统计局发布的发电量与工业增长的数据提出非议,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了,工业电力消耗与工业增长之间到底有什么关联?答:一些学者对于工业电力消耗和工业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是机械的。 在我国,工业确实是电力消耗最大的部门,2007年工业的电力消费量占全部电力消耗量的75%。 但在工业部门中,各个行业电力消费情况是不同的。 除电力部门外,电力消耗占工业部门总消耗的比重最大的三个部门分别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5%)、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0%)。 在全球金融危机下,这些正是受到冲击最大的行业,如冶金行业去年11月的增长率为-4.8%,12月转为增长0.8%;有色金属行业的增长率分别为2.3%和9.5%,石化行业为0.9%和4.4%。 这些行业的增长所受到的影响在11月份表现得最为明显,12月份虽然有所回升,但除了有色金属行业外,增长率仍然偏低。 相对于这些重化工行业,我国的低能耗行业也受到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但从整体上看,所受的影响要小于重化工部门。 这就是我国发电量在下降,但工业仍然保持增长的基本原因。 问:去年四季度的工业增长率确实很低,如此低迷的工业能支撑6.8%的GDP增长率吗?答:2008年四季度6.4%的工业增长率反映的是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增长率,即主营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的增长率。 虽然它反映了工业增长的趋势,但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工业增长。 从国民经济的其它行业来看,并没有都出现大幅度下滑,有的行业增速还出现了近两年来的新高。 从分季不变价增加率来看,农业增速在2008年四季度达到7.2%,比2008年三季度提高了1.6个百分点,达到2007年和2008年两年来季度增速的最高点;建筑业增速在2008年四季度为8.6%,比三季度提高了4个百分点,也达到了2008年年内的新高;批发和零售业2008年四季度的增速为15.2%,也是自2004年以来除2008年三季度以外的最高增速;金融业2008年四季度增速为15.0%,比三季度提高了4.4个百分点。 从2008年数据来看,上述四个行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达到了30.3%,在2008年四季度6.8%的经济增长中,这四个行业的拉动率为3.1个百分点。 因此,仅仅根据工业增长下滑来否定整个中国经济增长是站不住脚的。 不能低估国内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问:一些学者非常重视评估外部需求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他们是不是低估了国内需求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答:是的。 中国经济增长是靠“三驾马车”拉动,而不是仅仅靠出口驱动的。 我们可以具体分析一下三个方面的情况。 去年四季度,我国的进口和出口都有所下降,但由于前一段时间我国企业为应付原材料的涨价,积累了大量库存,因此在出口小幅下降时,进口却是大幅下降的,这样我国的顺差反而是提高的,达到了1145亿美元,同比名义增长50.5%,如果扣除掉汇率和价格上涨因素,上涨幅度至少在15%以上。 再看固定资产投资,从2003年本轮经济周期以来,投资拉动一直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从2003年至2007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增长一直保持在20%以上,大约在GDP增长率的两倍左右。 但是到了2008年四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名义同比增长率虽然还保持了22.6%,但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率只达到16.8%,这和6%左右的GDP增长率是基本呼应的。 最后看看消费,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2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达到17.2%。 虽然我国目前没有按季度公布支出法的GDP数据,但是从最终需求上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下降,净出口和消费增速却在上升,尤其是消费的增长仍然相当强劲,从这些变量与支出法GDP中的有关变量的联系看,如果利用支出法计算GDP增长率,结果可能还会略高于用生产法得到的结果。 客观准确的统计数据在宏观经济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问: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不时听到对我国统计数据的批评,时而说高估,时而又说被低估了。 作为研究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的学者,你们怎么看待这些批评?答:上世纪80年代中期,伴随着由计划体系向市场体制的转轨,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也由传统的MPS体系转变为市场经济国家共同使用的SNA体系。 反映在对经济总量的统计上,就是GDP核算代替原来的工农业总产值统计和MPS体系的国民收入统计。 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官方统计尤其是宏观经济统计数字,已经越来越多地在宏观经济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 如果说这些数据是“官方操控”的,那么建立在这种虚假数字上的宏观调控也是脱离实际的。 但事实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宏观经济决策,从整体上看是科学、合理和正确的,这本身就说明我们进行宏观经济决策的数字依据在不断发展完善,对经济运行的描述越来越客观。 现在,以官方统计反映的中国综合实力、人民生活和国际地位的变化,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 如果中国在经济遇到困难时就“操控”统计数据,那么每次“失之毫厘”,加起来就会“谬以千里”,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统计部门的独立性不断增强,不但需要满足政府在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制订政策和管理的需要,还要满足企业、学术机构、个人和国外的各方面的需要,中央政府进行宏观经济决策所依据的统计数据,和社会上广大统计用户所得到的数据是一致的。 如果政府和企业得到的数据是不一致的,即政府得到的是真实的数据,企业得到的则是“操控”的数据,政府的宏观决策就会和企业的整体预期产生背离,就不可能收到预期的调控效果。 我们认为,国家统计局及其它政府部门所公布的经济统计数字,反映的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平衡关系是清晰的,在总体上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当前的经济增长形势。 中国的政府统计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系统性、独立性和透明度都有很大的提高,为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广大社会用户提供了很好的数据服务,这也是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水平不断提高、民间研究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的政府统计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如从GDP核算本身来看,我国以生产法计算的GDP统计已经相当完善,进度和年度数据都是用生产法公布的,但是以收入法和支出法计算的GDP,目前还只能提供年度数据。 我们对出口、投资和消费的分析在口径上和生产法GDP是有差异的,这就影响了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经济增长进度研究。 国家统计局已经表示,要尽快地将季度支出法GDP核算加以完善并且公布结果,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好消息。 (人民日报)

利好!外资疯狂一幕! A股
车主发声 经销商也回应了 花215万买的迈巴赫新车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