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思远
12月13日,中美两国政府代表在北京换文续签《中美科技合作协定》,将这一具有45年历史的协定延期5年。本次协定续签意义重大,已经超越了科技范畴。
回顾历史,协定是中美关系破冰发展的加速器。《中美科技合作协定》是中美建交后签署的首批政府间协定之一,为稳定中美关系、加深相互理解、促进科技进步、造福两国人民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协定引领下,两国科技合作从早期的零星沟通逐步发展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深入合作,涉及能源、环境、自然资源、医药卫生、地震、海洋、大气等20多个子领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美科技合作佳话。例如中美在协定框架下共同推动“叶酸革命”,验证了叶酸补充对预防神经管缺陷的显著效果,在全球范围内挽救了数百万新生儿的生命。中美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合作项目是两国在基础研究领域规模最大的合作之一,是美国能源部在海外投资仅次于大型强子对撞机的粒子物理实验项目,取得的重大成果入选《科学》杂志201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中美流感监测合作显著提升了中国的流感监测能力,使监测点从几十个扩展到超过3万个,并推动中国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流感协调中心之一,为全球流感疫苗的研发和大流行预警提供了重要支持。
放眼当下,协定是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器。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中美作为世界上两个大国,应该计天下利,多为当前动荡不安的世界注入确定性、提供正能量。美国内各界有识之士对此也早有共识。全美1000余名科学家和学者曾联名写信呼吁续签协定,还有美方专家强调科学交流有助于防止双边关系“脱轨”,限制与中国的科技合作就意味着限制美国科技进步。近年来,美国一些人追求“科技单边霸权”,迷信对华科技打压,这种“科技闭关锁国”行为最终将伤害自己和全世界共同利益。协定长期续签,充分说明了两国和国际社会主流希望中美科技合作共赢,而不是“脱钩断链”;呼吁开放共享,而不是“小院高墙”。
展望未来,协定应该成为中美关系造福两国、惠及世界的倍增器。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开放,这是科技进步的铁律。联合国大会裁军与国际安全委员会(联大一委)近期高票通过中方提出的和平利用科技决议,强调所有国家都有权受益于科学和技术。不论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还是全球变暖等跨国威胁,都需要国际社会团结协作、共同应对。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和最大发达国家,中美不能对全球性挑战视而不见,不能放任世界分裂成“平行体系”,应该通过合作展现领导力。协定长期续签,不仅是对中美过去45年丰硕合作成果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科技创新、开放共享的长期承诺。即便存在分歧,科学技术仍然应该成为连接彼此、造福人类的重要纽带。国际媒体普遍欢迎协定续签,认为两国科研合作能产生协同效应。
45年来,中美两国科学家通过协议框架下的近百项附加协议和合作项目共同开展了大量科研工作。中国对中美科技合作的态度始终如一,对科技开放共享的承诺始终如一,对全球科技进步的追求始终如一。科技合作应该成为中美关系的“新绿洲”,对知识和进步的共同追求应该成为国际社会的“稳定源”。希望美国以开放的心态,与中方相向而行,切实落实协定安排,共同维护和促进中美科技合作生态,让中美科技合作的成果真正造福两国、惠及世界。
(为国际问题观察员)
《 人民日报 》( 2024年12月19日 17 版)
中美加强经济合作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意义?
中美加强经济合作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促进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
1、为应对全球经济形势的挑战,中美双方承诺加强宏观经济合作,共同努力以确保全球经济持续复苏、促进就业稳步增长,确立未来全球强劲、可持续和平衡的增长。
双方同意采取综合性政策措施实现更加平衡的贸易,并增加相互投资。 中国愿增加包括商用高科技产品在内的自美进口。
2、中美双方同意继续就欧洲金融市场发展形势交换意见,讨论支持欧洲通过自身努力应对其主权债务危机的方案。
3、美国正通过提高国内储蓄、承诺实现财政长期可持续以及有利于提高生产力的投资,朝着可持续增长的方向实现经济再平衡。
根据奥巴马总统宣布的2013财年预算,美方承诺在未来10年削减超过4万亿美元的财政赤字,包括去年确定的削减1万亿美元的可自由支配支出,并将从本个10年中期开始逐步降低债务在经济中的比例。
4、中国政府致力于改善民生,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并以扩大消费作为战略重点。
2012年中国将加大结构性减税政策力度,做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适时调整进口关税政策,以增加消费,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满足人民生活需求。
5、中美双方重申落实二十国集团有关峰会承诺,加快推进由市场决定的汇率制度,增强汇率灵活性以反映经济基本面,避免汇率的持续失调和货币竞争性贬值。
双方决心依据促进增长和就业行动计划中关于汇率改革的承诺采取行动,以解决短期脆弱性问题,恢复金融稳定,巩固中期增长基础。
这些行动将有助于解决全球流动性和资本流动波动带来的挑战,从而进一步促进汇率改革并降低外汇储备的过度积累。
推动跨境贸易与投资
6、中美双方同意,在发起贸易救济调查和实施贸易救济措施时严格遵守世贸组织规则,以防止其滥用。
7、中美双方同意分享各自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中日韩自贸区协定》等区域自贸协定中的相关信息。
8、中方重申,中国政府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立场不变,将一如既往地欢迎并鼓励外国投资。 技术转让和技术合作是企业的自主行为,中国政府不会以此作为市场准入的前提条件。
9、美方继续支持与中方就民用最终用户和民用最终用途的商业物项开展高技术贸易。 当中国商用飞机公司按照美国相关法规,提交了申请“经验证最终用户”所需的所有信息后,美国政府承诺及时受理申请。
10、美国政府承诺及时受理中方希望采购的、可能受到美国出口管制的物项的具体诉求。
11、中美双方确定在第五次中美投资论坛上就两国投资政策、投资促进及相关做法开展对话,包括讨论基础设施领域的问题。
该论坛将在下一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前在美国举行,中美两国有关省州、地市官员和企业界代表将参加论坛。
12、在美国2013财年预算中,美国政府提议,显著扩大“选择美国计划”,以促进对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其中包括通过投入资源吸引中国投资者并为其投资提供便利等措施。
作为上述努力的一部分,美国商务部对外商务服务司驻华职员将承担促进中国企业对美投资的更大责任。 在2012财年,中国已成为“选择美国计划”中美国商务部对外商务服务司重点加强与投资者沟通的十大市场之一。
13、中美双方认识到两国企业在各自国家基础设施融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潜力。 双方承诺探索在此领域深化合作的机会。
为此,“选择美国计划”将协助中方与美国各州和当地经济发展机构及其他负责或参与基础设施融资的部门建立联系。
14、美国承诺继续与中国在省州、市层级开展地方层级合作,以扩大两国人民交往,增加两国贸易与投资机遇。
15、2012年美国在华签证处理能力将提高40%,以确保80%的非移民类签证申请在收到后3周内确定面谈。 美国将设立并维护一个含有关键信息的公共网站,以协助业界和旅行者了解签证程序和入境次数。
美国将启动一个试点项目,加快有关申请人的非移民类签证申请的处理速度,包括对某些风险度极低的申请人提供免除面谈的能力。
2012年期间,这一政策可以为首次申请签证的中国旅行者提供多达10万次的面谈预约。 中美双方决定在符合各自法律和平等互惠基础上,商讨便利两国人员往来的各项签证安排。
促进金融部门发展
16、目前中方已决定对外资保险公司开放交强险,在完成修改相关法规等程序后,将正式颁布实施。
17、美国欢迎外国投资于包括银行业的各部门,欢迎经批准在美国开设分行的中资银行在美开展业务。
美方继续承诺,对于中资银行开设分行、支行或收购美国银行机构股权的申请,提供在类似情况下与其他外国银行同样的审慎监管标准待遇。
加强国际合作
18、中美双方同意举行两次双边研讨会,以增强双方出口信贷机构项目透明度及对彼此出口信贷机构项目的相互理解。
首次会议于2月初举行,美方财政部和进出口银行,中方财政部、进出口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高级技术专家参会;
第二次会议将于下一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之前举行,双方的高级政策官员和技术专家将参会。
此外,中美双方将建立一个由主要出口融资提供方组成的国际工作组,以在制定一套照顾不同的国家利益和国情、与国际最佳实践一致的出口信贷国际指导原则方面取得具体进展,争取在2014年达成协议。
19、中美双方承诺加强信息共享与合作,帮助确保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平稳运行,避免价格大幅波动。
美方承诺向中方通报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的监管变化及石油市场金融交易数据的可获取情况。 双方承诺就石油市场形势加强沟通,包括供需情况、战略性石油储备管理及与国际能源机构合作。
20、中美双方承认彼此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利益。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内容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努力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中国将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按照通行的国际经贸规则扩大市场准入,支持完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制、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中国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增加居民消费,积极推动对外贸易健康平衡发展,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
中国将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原则,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中国将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一是促进贸易与投资合作,包括推进新兴产业领域的贸易与投资合作等;二是完善金融系统和加强金融监管,主要包括金融业改革,跨境金融监管合作。
三是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四是促进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主要包括全球宏观经济形势与挑战,将涉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东北非形势对地区和世界经济影响、日本特大自然灾害等议题。
一是促进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
主要讨论全球经济挑战、中美财政和货币政策展望、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的经济互动及其影响、中美经济再平衡、中美经济结构调整等。
二是拓展贸易和投资机遇。
主要讨论促进开放的贸易和投资、多边贸易体系和区域贸易安排、改革国际规则和全球经济治理、促进投资便利化、鼓励创新和竞争等。
三是金融市场稳定和改革。
主要讨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加强金融监管和跨境监管合作、跨境资本流动和金融市场准入、石油价格市场监管和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监管等。
参考资料来源:
中国对世界有多大影响?
中国,一个拥有庞大人口数量的国家,它的任何一个动作都将对世界产生影响,这是无法用主观意识来否定的。 和平稳定繁荣的中国无疑会给世界带来福音,而混乱贫穷落后的中国将会带给世界一个灾难或者一个沉重的负担,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愿冒这个险,包括美国。 当今世界面对中国拥有的庞大人口数量,是喜也是忧。 喜的是如果富强了的中国,其巨大的胃口所产生的消费效应肯定是世界经济的强心剂和稳定剂。 如果情况相反,后果就很难想像。 对于越来越趋于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世界,贫穷的中国可能引发的灾难,不光表现在经济上会拖累世界经济(作为世界经济中的一份子,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链条中的一环),政局的动荡带来的人道主义危机和动乱带来的难民问题恐怕是最大的灾难。 保证中国的和平稳定,保持中国经济健康发展,这本身就是中国对世界做出的贡献。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发展有目共睹。 随着中国强劲的发展势头,大量的原材料需求首先惠及了亚洲的邻国。 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06年度双边贸易额达到1608.4亿美元,而中国在对东盟贸易一直呈逆差,2006年贸易差额约为182.2亿美元。 也就是说2006年中国从东盟进口了895.3亿美元的原材料,而出口到东盟的产品却是713.1亿美元,东盟从中国赚取了182.2亿美元,为东盟各国的经济复苏和经济稳定、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东盟秘书长王景荣说认为,“中国是东盟的重要邻国,中国对东盟的发展持非常积极的态度。 ”并且还说:“东盟的发展离不开大国的支援,尤其是邻国中国的支援。 中国的支援有益于地区的和平稳定。 ”从这些话中,不难看出中国对亚洲邻国的作用。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阿马蒂亚·森也说:“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不仅改变了全球经济的性质以及人们讨论全球经济问题的声音,它还对人们有关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不单单带动邻国经济或者说亚洲经济的腾飞,同时也为那些同样处于贫穷或发展中的国家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发展模式。 阿马蒂亚·森说:“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可以从中国的经验中获取很多教训。 ”世界上占绝对多数国家是贫穷和发展中国家,拥有人口数量也最多。 如果解决好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世界经济才会真正繁荣,欧美发达国家才会有更多的市场可以销售其产品,从而解决产品滞销带来的社会压力。 在分析了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后,我们又不得不谈谈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中美关系中美关系在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显得尤为重要,又很复杂。 中美同为大国,在领土上和人口数量上都是大国。 中美关系因为意识形态的介入而显得曲折,有合作也有对抗。 虽然主流上合作多于对抗,但一些消极的因素至今使两国无法形成真正的全面的合作。 在经济上,中美合作成果累累,而其他的合作似乎就不怎么乐观。 科技、军事上的合作始终对中国设置限制。 这就不得不提到美国国内至今还在不时要吵上两吵的“中国XX威胁论”,美国在与中国发展关系时的矛盾心态从那些“威胁论”中凸显出来。 既害怕中国发生混乱而有可能造成的崩盘,因为美国在中国的利益(美国是中国最大投资国)导致了中美两国的经济互相渗透,而这个渗透的结果就是两国谁也经受不起谁的经济出现大的震荡。 但是,中国强大的经济却又使中国的军事得到了突破性发展,特别是近两年中国在太空领域的作为,让美国不得不担心它的地位有可能被中国削弱。 加上美国一贯的全球战略是维持一超独霸的地位,强大了的中国肯定会给它带来挑战。 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上越来越显露出的中国的个性以及中国的作用,比如在苏丹问题上中国的坚持和在朝核问题上中国的能力,这些都让习惯了做老大的心理的美国很不舒服。 怎样既不让中国混乱,又可以让强大了的中国更加符合美国的利益?最好的就是向对付欧洲一样,用控制的方法也把中国捆在美国的战车上。 然而,中国并不象欧洲人那样容易上套,反而越来越强硬。 这就是美国在与中国发展关系时的矛盾心态产生的原因,这种心态也更加表露了美国面对不断发展的中国越来越没有信心了。 最近,美国前任副助理国务卿薛瑞福等人发表的新的“对台政策报告”,就可以看出美国在对华关系上心态的复杂性。 虽然这是美部分人的观点,但是从中美建交到现在,在美国对华政策的模糊性上特别是在处理两岸问题上的反复,这就说明了美国既不愿看到一个崩溃的中国,又害怕一个强大起来的中国。 从对中国人权的蛮横的干涉到知识产权保护上的无端指责再到对华展开的反倾销调查,以及不断地重复“中国XX威胁”论调。 无不反映出美对华既接触又防范,接触的同时对华实施意识形态输出,力图将中国绑架到美式战车上。 影响中美关系的发展,最大的因素虽然是台海问题,但美国如果不放弃在意识形态上面对中国的敌视和排挤,中美关系依然不会取得突破。 意识形态的殊途无疑是制约中美关系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欧关系在与欧洲的关系上,相对来说要比中美关系简单一些。 1998年中欧首次首脑会晤就把未来的中欧关系定性为“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的、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 虽然期间也爆发过欧洲对中国的钢铁、鞋业等工业品进行过反倾销起诉,甚至造成贸易壁垒,但是整体来看这些只是中欧关系发展途中的一些小插曲。 因为没有意识形态的干扰,欧洲对外政策作了大幅度的调整,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一切以实用主义出发。 中欧关系不存在意识形态的争斗,只是在经济方面还存在不小的摩擦。 进入2008年,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一年,这将是中欧关系进入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随着中国经济强劲的势头,而受到美国经济疲软的影响的欧洲,将抬高对中国的期望值。 如果中国难如其所愿,这会影响到欧洲的情绪。 由于中国低价物美的产品在欧洲形成的竞争优势,肯定使欧洲的容忍度急剧下降,从而引发新一轮贸易争斗。 2006年,欧洲就已经感觉到中国产品给欧洲带来的竞争压力,如果不妥善处理好这些,经济的争执演变成政治上的对抗也不是不可能。 2007年,“中欧新合作框架协定”的谈判,欧洲就希望新的协定里面除了贸易外,还要包括人权、民主等内容。 这就为未来的中欧关系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也反映出欧洲人把欧洲经济低迷的原因归罪于中国的心理。 不过这是挑战,也是机遇。 其实,中欧关系最大的障碍来自于美国,中欧在各个领域的合作有些受到美国因素的干扰。 比如科技、军事上的合作。 欧盟在早几年就和中国展开了科技方面的合作,2005年5月13日在北京闭幕的中欧科技战略高层论坛通过的《联合声明》就强调了“双方将进一步扩大科技合作的范围,在科技合作中采取‘主动携手’的战略,以建立以知识为基础的战略伙伴关系”。 而在军事技术和对华武器禁售方面,美国的阻力还是很大。 2005年欧盟外长非正式会议就提出对华军售解禁的问题,但是后来迫于美国的强大压力下,欧盟推迟了解除对华武器禁运。 这就是横插在中欧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如何处理好中欧关系?就是要加强与欧洲的互信,解除欧洲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戒备心态。 对话是处理这些问题的最佳手段,在对话中增进了解,让欧洲相信一个强大富裕的中国会给欧洲带来机会,至关重要的还要突破美国因素对欧洲的制约。
中国梦的特征包括哪些
“中国梦”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八个方面:一是未来性。 “中国梦”是指向未来的,是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美好的期许和愿景。 “中国梦”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产生有其现实的基础,是在中国基本国情现实的基础产生的。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梦”产生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的共同期盼。 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新方位,对照“中国梦”的美好愿景,我们的现实还有不小差距。 实现“中国梦”,还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只有通过不懈奋斗、不断探索、不断前进、不断有所作为,才能把美好的“中国梦”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二是目标性。 “中国梦”是以到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根本目标的。 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 但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通过若干阶段的具体目标,有步骤、分阶段地向前推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到本世纪中叶的奋斗目标。 我们还要看到,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的伟大目标还必须进行目标转化。 只有把到本世纪中叶的伟大目标转化为一个个相互关联、具体实在的建设要求,才能鼓舞人心、凝聚力量,才能在人们的具体实干中变为现实。 这就要求每个行业和领域形成具体目标、具体路线图、具体时间表,让全社会的每一部分肌体、每一个工作岗位都焕发出最大的创造活力,进而汇聚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洪流。 三是丰富性。 “中国梦”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本质内涵,它包括两个层次的丰富内容:从整体上把握,“中国梦”是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之梦;从个体上把握,“中国梦”是生活幸福、人生出彩之梦。 具体来说,这两个层次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美丽、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公平正义、人生出彩,等等。 今天的“中国梦”,是一幅多维度的蓝图,富有鲜明时代特征和生活气息,也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它是活生生的,充盈在我们人生旅途的每个驿站。 国家梦与人民梦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四是主题性。 “中国梦“贯穿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长期居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 近代中国的灾难,是从西方列强欺负中国开始的。 百年屈辱,百年渴望。 当中华民族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千年未有之强敌”,中华儿女就萌生了一个执着的梦想,一个民族复兴的梦想。 为了国家、民族的富强之梦,多少仁人志士苦苦求索、孜孜探寻。 从林则徐、魏源的“睁开眼睛看世界”,到李鸿章、曾国藩的“洋务运动”,从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历经一次次的失败,但民族复兴之梦从未泯灭。 “拯斯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起了实现这个梦想的历史重任。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无数志士仁人顽强追求的目标,是贯穿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个基本线索。 五是民族性。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是13亿中国人的梦,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彰显了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中国梦”源于中国,属于中国,它把个人成功与人们共同幸福有机结合,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追求。 它不仅表现在规模大(中国有13亿多人口,人口基数世界第一)、领域广(实现中国梦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教育、科技、环保等众多的领域),而且更重要地表现在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六是开放性。 “中国梦”是与世界分享的,是积极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不是脱离世界文明大道的狭隘民族梦。 与世界同分享,是中国梦独具特色的重要内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和平推动发展,以发展捍卫和平,中国的发展打破了“国强必霸”的传统模式,为赶超之路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从“入世惠及中国、也惠及世界”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日益融入世界经济的中国,在与各国的交流合作中,始终追求良性互动、互利共赢。 事实已经并将进一步证明,成就“中国梦”是世界的重大利好,“中国梦”的实现将为国际社会互利共赢、和平发展提供一种新范式。 “中国梦”是复兴之梦、发展之梦,也是和谐之梦、和平之梦。 “中国梦”倡导不同文明开展对话、彼此包容,已经并将继续推动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七是人民性。 “中国梦”的本质特征是人民性。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勾勒出的美好图景,最终统一于人民梦的历史语境。 “中国梦”既是“宏大叙事”的国家梦,也是“具体而微”的个人梦。 “中国梦”,最终是由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个体梦相汇聚而成。 人人都有追梦的权利,也都是梦想的筑造者。 “中国梦”的实现,必须紧紧依靠人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个体梦想的实现,是国家梦想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必备条件。 离开了广大人民的创造性劳动,“中国梦”就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就无法梦想成真。 人民是实现“中国梦”最主要、最直接的受益者一切为了人民,“中国梦”才有牢固的根基。 八是激励性。 “中国梦”具有最大限度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凝聚人心的伟力,无论面对多少挑战、多大困难,始终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智慧为底蕴,给人以希望、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 近几个月来,“中国梦”已成为全党上下、全国人民热烈讨论的话题,从报纸荧屏到街头巷尾,从QQ群到微博客,有关“中国梦”的议论不断升温。 “中国梦”,一个拨动人心弦、激动人心灵、振奋人心劲的词汇,正在亿万中国人心头回响,它成了当下中国社会的最强音。 “中国梦”已经并将继续激励我国各族人民勇敢迎接挑战、不辜负历史责任、勇担时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开拓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