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改还来得及 别再这样跟孩子说话了!80%的家长都踩过的坑

好友李先生的经历,令我感触颇深。

作为一家公司高管的他在忙于事业的同时,对儿子的教育也从不马虎,素以严字当头。

但事与愿违的是,孩子似乎总与他的期望背道而驰,对他的教诲常显得不屑一顾。

某次,发现儿子在临睡前还在偷偷玩手机,李先生忍不住质问:“你就这么糟蹋你自己啊?”

孩子霎时面红耳赤、局促不安,李先生心中暗喜:“看来起到了震慑作用。”

从此,类似的责问便成了家常便饭:

刚开始或许还有一点点的效果,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先生发现这种方法的效果越来越差。

孩子每次听到这样的话都会瞬间激动,然后迅速陷入消沉,对所有事物都失去了该有的热情。

听完李先生的叙述,我忍不住问道:“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沟通方式,真的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吗……”

李先生默然,显然也有所触动。

其实,家庭中的“指责式沟通”,通常是造成亲子关系紧张的重要根源。

不掌握好言辞的分寸,再深厚的感情也难以传递。

01 让孩子心碎的,不是挫折,而是你的言语利刃

曾经在媒体上看到一则热议的新闻。

一个初中生因为考试成绩不佳,被父母连续斥责后,选择了离家出走。

幸运的是,孩子最后被安全找回,但这件事无疑给为人父母者们敲响了警钟。

我回想起那位母亲声泪俱下的控诉:“我只是说了他几句,他怎么能这样?”

真的只是“几句”吗?

很多时候,让孩子感到绝望的,并不是学习和生活中的小小挫折,而是父母那如刀割般的言语。

孩子们的心智尚未成熟,他们对待世界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反馈。

客观来说,许多父母并非真的想要伤害孩子,他们的言辞尖锐,往往出于以下几种原因:

一是想要通过言语来强调问题的严重性。

例如,我们常对孩子说“你这样下去怎么办?”,本意当然是希望孩子能重视问题,奋发图强。

然而,这样的话语在孩子听来,却像是对他们能力和价值的否定。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接下来就会变得消沉。

其二是自身情绪的失控。

成年人也有情绪崩溃的时候,尤其是在面对孩子的种种问题时,很容易就会怒火中烧,口不择言。

原本可以耐心沟通的问题,却因为一时的情绪失控,变成了对孩子的言语攻击。

三是想要通过贬低孩子来显示自己的权威。

有些父母在与孩子交流时,总是习惯性地抬高自己,贬低孩子,以此来维护自己的权威地位。

然而,这种做法不仅无法赢得孩子的尊重,反而会让他们感到自卑和沮丧。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言语攻击”都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沟通方式。

它会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伤痕,甚至影响他们一生的性格和命运。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言辞是把双刃剑,既能激励人,也能伤害人。

在与孩子沟通时,请务必保持冷静和理性,用温暖和鼓励的话语来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家长的言语,可以是孩子最坚实的后盾,也可以是他们最脆弱的软肋。

请尽量选择用爱和理解来与孩子对话,让他们在你的言语中感受到力量和希望。

02 每一句质疑,都是对孩子自信的一次剥夺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言:

父母持续地质疑与否定,不仅会让孩子情绪失控,更深远的影响,还在于损伤他们的 自我认同 成长动力

为何有些孩子总是犹豫不决、缺乏自信?

为何有些孩子长大后难以摆脱他人的期待,活出真实的自我?

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可以追溯到他们幼时家庭中的交流方式。

一位网友曾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

她小时候对文学创作很有兴趣,经常写一些小说和诗词作品,被老师誉为才女。

有一次,她兴奋地拿着刚写好的两首诗歌给妈妈看,期待能得到赞扬。

然而妈妈只是瞥了一眼,就冷冷地问道:“写这些东西有什么用?考试能加分吗?”

那一刻,她心中的热情被彻底浇灭,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大受打击。

长大后,每当面临新的挑战,她都会想起妈妈的那句质疑,从而丧失了尝试的勇气。

一项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研究显示:

经常遭受父母质疑和否定的孩子,在性格发展上更容易出现偏差。

其中,30%的孩子表现出“自卑、退缩”,25%的孩子变得“冷漠、疏离”,而近半数孩子则常常“易怒、攻击性强”。

可见,语言上的伤害,尤其是以质疑为形式的否定,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深远且持久的。

首当其冲的,便是孩子自信心的受损。

当孩子满怀期待地向父母展示自己的成果时,一句“这有什么了不起?”“不务正业”“不好好学习,瞎折腾什么”,就足以将他们的骄傲和自尊击得粉碎。

随之而来的,是自我怀疑、焦虑不安,以及深深的无力感。

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孩子来说,质疑不仅仅是言语上的不友善,更是对他们自我价值的一次次否定。

每一句质疑,都是对孩子自信的一次剥夺,也是对他们未来可能性的一次扼杀。

长此以往,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将被严重抑制,生命的活力也在颓废中被消磨殆尽。

03 父母的言辞里,隐藏着孩子的未来人生

记得我在上大学期间,曾热衷于摄影创作。

某个假期,我背着相机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试图捕捉那些瞬间的美好。回家后,我兴冲冲地挑选了几张照片给母亲看。

母亲接过照片,还没细看就劈头盖脑来一句:“你整天弄这些没用的,不耽误学习吗?”

随后快速扫了一眼照片,似乎有些不屑:“拍成这个样子,也好意思拿出来看?”

那一刻,我满腔的热情被浇了一盆冷水。我默默收回照片,转身回了自己的房间,心中充满了失落。

时至今日,想起那段经历,我仍然感到心有不甘。

作家三毛曾在《送你一匹马》中写道: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用鼓励的言辞去激励他们。

1.尝试“发现亮点+给予肯定”

把“这有什么了不起”替换成“你真的很用心,我发现了你的创意和努力”;

把“你总是做不好”改成“这次比上次有进步,我相信你下次能做得更好”;

尽可能地用正面的语言去肯定孩子,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支持和鼓励。

2.避免使用“一刀切”的评价

“你每次都想占便宜”、“你从来都不听话”……

显然,这样的消极评价会让孩子感到无助和沮丧。

所以,我们做父母的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给予他们成长的空间和时间。

譬如,“我看到你这次尝试了新方法,很棒!我相信你会越来越出色的。”

3.多倾听孩子的声音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和渴望被上级认可的职场人士一样,他们也同样渴望能被父母理解和尊重。

当我们愿意静下心来倾听他们的声音,给予他们回应和支持,那么孩子自然会感受到我们的爱和关怀。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会回到那个给母亲看照片的午后。

我会对她说:“妈妈,这些照片是我用心拍摄的,每一张都有它的故事。你可以不喜欢它们,但请尊重我的努力和热爱……”

我还会告诉她:“你的支持和鼓励对我来说很重要。我希望我们能一起分享我的成长和喜悦。”

《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写道:

当我们愿意用这样的态度去与孩子沟通时,那么亲子之间的关系必然会变得更加和谐融洽。

孩子的未来也将在我们带着暖意的言辞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结语

家庭的氛围里,蕴含着孩子的未来轮廓。

父母的话语,无形中勾勒出孩子的人生轨迹。

因此,能赞美就别随性批评,能引导就别随意斥责,能倾听就别轻易打断。

父母最高级的智慧,在于和孩子以心换心地交流。

家不仅是居住的空间,更是情感的港湾。

愿我们与孩子的这段陪伴旅程,都能成为彼此生命中温馨而宝贵的篇章。


为什么家长总喜欢在事情决定了以后再告诉自己的孩子?

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面就会觉得孩子还小,还没有自己做出来正确决定的能力,而身为父母的他们自然有义务去帮助他们走正确的道路,毕竟自己所经历的会比孩子多很多,不敢说完全正确但是只是比孩子要强。 他们完全忽视了孩子已经有自己的思想了,所以经常在决定之后告诉孩子一声就行了。

老是对孩子大呼小叫的,事后又很后悔怎么办啊?

看到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以前的我,我是一个传统的人,总是把工作放到第一位,上班不想迟到早退,工作又比较忙,又不想看领导的白眼听领导的难听话,孩子小的我总是因为小孩磨蹭着急上火,总对孩子没有耐心,遇事总对孩子大呼小叫,结果搞得孩子和自己不愉快,经常发脾气把自己的脾气搞得越来越坏,心情不好很难和孩子好好沟通,也难得表扬孩子,总是数落孩子,和孩子的关系搞得也越来越差,自己当时也认识不到这样做的后果很糟糕,会把孩子的自尊心和性格搞坏。现在想想自己非常后悔和自责,所以,奉劝家长们不要对自己的孩子大呼小叫了,耐心呵护他们成长,给他们养成好的性格,自己多克服一下困难,克制一下自己的急躁,一定一定十万分耐心对待自己的孩子,孩子好好的成长比什么都重要,别在自己年长后后悔当年的咆哮!因为留给孩子的大呼小叫会影响他们一生的生活,造成的结果很难扭转!希望您能借鉴!

谢谢提问。 我有一条经验可以与你分享,希望父母们共同成长吧。

不知道你的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 我的孩子是一个5岁的小姑娘。 我暂且就按照女孩子来说。

首先,不得不承认,对孩子大呼小叫其实是自己太恐惧,太焦虑了表现。 我的孩子很慢,做事情喜欢磨磨唧唧,尤其是准备上学,我作为家长就怕她迟到,怕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怕她养成这种习惯以后难成大事等等。 结果就气不打一处来,忍着忍着就发火了,接着就大呼小叫。 长此以往什么都没改变,自己每天生气,孩子每天挨骂。 我就想了想,那就算了,索性我也不管了,果然第二天她迟到了,差点误了早饭。 以后,我只是象征性地告诉她几点了,再不出发就晚了,然后自己以身作则迅速一些,也不硬催,她反而没有比平时慢,甚至还会早些。

我的经验就是自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很多时候都是作为家长负担太重,想的太多,或者根本就是自己沉不住气,脾气不好,才会在孩子那里激动。

其次,把孩子当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要理所应当地认为他是你的所有物。 你生他养他就有理,就可以趾高气昂地去训斥他。 我们对孩子不要太自我。 把他当成是一个完整的人,相信他可以听懂你的话,明白你的好意,前提是父母有话好好说。

最后,也是最管用的一个心理暗示。 我的孩子是女孩子,我就这么想,如果我天天以爱之名去训斥她,甚至情绪激动地动手打她,从小她就习惯这种模式,认为这就是爱。 那么在她长大后,和恋人或者爱人的相处模式会无形中受到影响,习惯性包容那些并不属于爱范围内的过分行为,那就太可怕了。 我不想在最初带给她伤害的就是我,然后留下一生的不良影响。

即便是男孩子也是如此,父母习惯用大吼大叫来解决问题,孩子就会耳濡目染,要么习惯性忍受,要么习惯性暴躁。 何况,生而为人,无论年龄大小,都得得到尊重,他才会去尊重别人,否则,伤害别人或者被别人伤害都是可悲的。

你性格太急了。

对待孩子要有耐性,不能发脾气。 要给他讲道理,当时可能没有一点作用,时间久了就好些了。 但是原则性的东西,比如不能玩火,不能玩刀子,不能爬窗户,这些发现一次就直接教训到他记住为止,就是打他也要让他记住厉害。

要恩威并施。 这样慢慢会好些的。

非常理解妈妈单独带小孩的不容易,尤其是6岁之前的小孩,正是好奇心最重,尝试勇气最足的时候,想要让小家伙乖乖听话确实比较困难。

吼叫这种方式,在一定的情况下是必要的,但是仅限于在孩子遇到危险的时刻,其他大部分时候,其实吼叫对于孩子的成长并没有积极的作用。

担心和爱看起来是同一回事,但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她们更多需要的是平等、尊重,和无条件的爱,吼叫会让孩子的心里产生“妈妈好可怕,妈妈是不是不爱我”的担忧和疑问,如果吼叫成了习惯,严重的话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自尊,你会发现无论你想让孩子做什么事,都必须通过歇斯底里的大喊大叫才能有效果,因为孩子会觉得,只要妈妈还没暴走,还没有吼叫,就说明事情还没有到必须要去做的程度。

所以,做为一个妈妈,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耐心地教导孩子,自己爱他,担心他,在自己忙碌的时候,请求孩子配合一些。

如果实在没忍住发了火,事后一定要找机会跟孩子道歉,及时沟通,告诉孩子妈妈没做好,但是妈妈真的很担心你发生什么意外,咱们一起约定,以后该怎么怎么做,妈妈答应你下次一定控制好脾气。

让孩子感受到足够的爱和安全感,她的自尊才能提高,才更愿意配合你。

我的建议如下:

1、花一段时间训练孩子,让他/她逐渐养成规律的睡眠时间,尽量与你的做饭时间重叠。

2、十五个月的孩子可以在其有吸吮需求的时候,使用安抚奶嘴,让他安静下来,但两岁后就要戒掉安抚奶嘴了,安抚奶嘴也不可滥用,要遵循使用要点合理使用。

3、有条件的话,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请钟点工做饭,自己专心照顾孩子。

4、跟丈夫沟通,把晚餐的时间适当调晚一点,尽量在他家能照顾孩子的时候,做晚餐。

5、周末或假期尽量让丈夫带孩子或两人一起带,一来增进亲子关系,二来缓解你的压力。

6、跟小孩在一起时,尽量不要给他太多玩具,让他养成对特定玩具的亲近感,当他/她闹的时候,才给他让他安静。

7、有时间的话,自学一下儿童心理学,做到知己知彼,相信会事半功倍。

8、培养他诸如音乐舞蹈等多方面的爱好,在你忙的时候,安排他/她做相关的任务,减少对妈妈的依赖。

我暂时能想到的办法就这么多,希望能帮到你。

这里我就不一一举例了。

新闻太多了,很多 育儿 公众号都写过,唯一没写的就是具体的细节上,我们在带娃仔的过程中,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

我还是说说我自己是如何做的吧!

请你养成低声跟娃仔说话的习惯,这个是控制修炼狮吼功的前提。

从磨坚强出世到现在,我跟磨坚强讲话的都是细声细气的,虽然没有志玲姐姐的娃娃音,但是也绝对不会对磨坚强施展狮吼功第一层。

并且这一点得到家庭成员的支持,爸爸爷爷奶奶跟磨坚强说话也非常的小声。

这样做导致磨坚强说话声音比较小,在外面不会大喊大叫,不会发出刺耳的尖叫!更不会让你因为娃仔吵闹在外面成为众人注目的目标,而尴尬到直接当众吼叫,那只会让别人对你更加侧目!

不足之处碰到中气足的长辈说话,他会比较怕。

偶尔家庭成员或者朋友嗓门大了,磨坚强都会吓到哭,以为被狮吼功伤到了,然后过来找我抱抱。

我都会把他抱在怀里跟他解释:

叔叔阿姨并不是吼你,他们只是声音大了一些,其实他们是在跟你说话!没事的,好吗?

磨坚强这慢慢停止哭泣。 眼泪汪汪的望着那个嗓门大的“怪叔叔”。

当你养成了低声跟娃仔说话的习惯,那么你就会在后面避免很多问题。

然后你可能会说,你仔比较乖,听话啊,你当然不会吼叫。

我就呵呵了,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不吵闹的娃仔!

上帝要想谁疯狂,生个娃就知道了!

昨天中午,从外面玩回来,我准备给磨坚强做午餐,磨坚强开始莫名其妙的哭闹。

(对于这种娃仔莫名哭闹,我相信每个父母都经历过。 无论你怎么哄,怎么做都是无用功。 哭到后面,唯一的想法就是抓过来狂揍一顿。 让你丫的哭,闭嘴!)

第一次

我刚准备进厨房给磨坚强煮面。

磨坚强哭着冲进来抱住我的脚:妈妈,抱一下!

我:妈妈要给你煮面啊!

磨坚强哭红双眼:妈妈,抱一下啊!

无奈,我抱起他,走回客厅,坐在沙发,静静的看着他趴在我怀里哭。

过了一会,我问他:好了吗?妈妈要去煮面了哦!

磨坚强默默爬下来。

第二次

磨坚强再次哭着冲进厨房,我抱起他,走出厨房,他指着厨房,要过去。

我:厨房煮东西,有火,很危险,我们不能过去。

磨坚强:去哪边!

我抱着他站在厨房门口。

磨坚强指着客厅:去那边!

我就……

第三次

我刚准备拿胡萝卜出来刨皮。

磨坚强又来了。

因为一个人带,我允许他自己开电视看看《小猪佩奇》转移注意力。

你以为他会安静的看电视?

你以为结束了?

你又错了。

第四次

他自己关掉电视(磨坚强这一点非常好,虽然他自己会开关电视,但是没有我的允许,他是不会自己开电视看的。 关于习惯培养,过段时间,我写出来了,大家可以借鉴参考一下。 ),像《植物大战僵尸》里的僵尸一样朝我步步逼近。

告诉你,这个时候,我的耐性已经被磨坚强磨完了。我现在唯一的想法就是拉他回房间,施展第一层狮吼功!

你能不能不要哭了?再哭妈妈就揍你!揍到你停!

然后拿使出降龙十八掌,啪啪啪呼出去。

哗! 世界终于清静了。

当然以上都是我自己的想象,我感觉我分分钟准备暴走了,即使使出洪荒之力都阻止不了我要暴走的节奏,就好像你准备拉肚子了,准备一泻千里,然后你发现,厕所里有人。你告诉我,你准备怎么憋?

最终理智战胜了我的兽性。 内心的小魔鬼被小天使打败了。

我耐着性子老实的把磨坚强抱在怀里,坐在沙发上,继续放慢说话速度问他:

你能告诉妈妈,你是为了什么哭吗?

(语速放慢是为了给我自己时间冷静,也让他慢慢把注意力转到我说的话来。)

磨坚强不吭声,继续哭,我语气缓慢碎碎念:

你现在就是想哭是吗?想哭你就哭吧!妈妈抱着你,等你哭够了再说,好吗?现在你饿了吗?妈妈去给你煮面好吗?

大概过了5分钟,磨坚强停止哭泣,泪眼婆娑的看着我。

我再次问他:妈妈可以去煮面了吗??

磨坚强:妈妈煮面!

我终于在磨坚强的批准下,抽身煮完了一碗面。

说老实话,到现在,我去回想,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憋过来的。

或许是因为我长期低声跟磨坚强说话的习惯导致我没有办法对他施展狮吼功!

所以个人认为,妈妈们可以试试我说的这个方法看看,养成低声说话的习惯。

娃仔越暴躁的时候,你要学会控制自己更冷静。

保持冷静是我们为人父母必须修炼的技能之一!共勉之!

方法只有一个,克制克制再克制。

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最大区别就是: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这都做不到,那只能说你的生理年龄仍处于未成年,未成年怎能生孩子养孩子呢?

可以给你介绍几个控制情绪的方法

1,除了孩子惹自己生气外,先想清楚还有什么是自己发火的原因,孩子的错事绝不至于让你火冒三丈,是不是生活中的琐事,都转移到孩子那里了。 找到根源后,进行解决,哪怕苦了自己,也不能让孩子受委屈。

2,意识到发脾气时,打开门,出去跑步。 从科学角度来看,发脾气是因为体内情绪积压严重,需要发泄,跑步是很好的减压方式,你可以试试。 我曾经用过,效果不错。

3,如果是单纯的因为孩子问题,又赶上你的脾气火爆,可以让别人去管孩子,自己的爱人,自己的父母等。 这并不是对孩子的生活置之不理,而是为了让孩子更开心快乐。

最后,告诉你一个老对孩子发火的危害,那就是会让孩子不相信自己,与自己产生隔阂,这样的亲子关系是你想要的吗?别把这当成危言耸听,真的走到这一步,后悔都晚了。

后悔后,,依旧还会如此!!

这是妈妈们的共性啊!

每一个孩子都不一样的脾气,但是每一个孩子都能轻易触发妈妈的雷点。

我自己也是带着两个男孩,即使我的宝宝是公认的比较乖了。

但是说实话,我平时也没少吼我宝宝。

你说的吼完宝宝又后悔的事情,我每天都做。

亲爱的,这是我的肺腑之言,你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开导一下自己。

1、妈妈也是有情绪的。

亲爱的,无论你是多少个宝宝的妈妈,你都是第一次当妈妈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每一个宝宝都是独特的个体啊。 所以对着每一个宝宝,妈妈都有可能遇见没有见过的难题。

所以,遇见难题解不开,又无处可逃,也无人可求救,你不发脾气会得病的。

允许自己有情绪,允许自己发泄情绪,是对自己的一次救赎。

你也许会问,那也不一定得吼孩子啊!

我认同,如果你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在那一下不爆发出来,另外找情绪出口,我十分同意。

我指的是,如果当下你真的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吼了宝宝,你就认可了自己的情绪,不要太后悔了,不要被“正面教育”的压力,给自己太大的负罪感了。

2、宝宝不会那么容易被吼得出心理问题的。

是的,我认为宝宝不会那么容易吼出心理问题的。

现在大多数的 育儿 观都是需要给宝宝好好说话的。

我十分认同。

但是我认为偶尔吼一下宝宝,其实从宝宝的角度来看,也是妈妈比较神经质而已。

他们没那么容易生成心理问题,也没那么容易形成心理阴影。

当然,这得妈妈自己去衡量标准。

如果你明显地感觉到宝宝对自己的情绪有恐惧的心态,你的确是需要调整的。

但是如果只是偶尔的情绪失控,宝宝真的承受的来。

3、每一个妈妈跟宝宝都是一对独特的相处方式。

每一对母子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相处方式。

网上的 育儿 观都是一种指导,一种参考。

但是宝宝是自己的宝宝啊,他从小就跟你在一起,你在乎他的喜怒哀乐,他也在乎你的喜怒哀乐。

你们其实有着独特的相连的。

所以你跟他的相处方式,该是你们两个都习惯与舒适就好了。

至于 育儿 指导、 育儿 观念,当妈妈的当然需要了解啊,但是不要被捆绑得太紧, 记得当妈妈的首先得当好自己啊!

自己的情绪你都无法容纳,怎么可以找到好的状态,去当好妈妈呢?

大家共勉!

对孩子大呼小叫往往得不偿失!孩子会越来越疏远你与他的距离,喜欢不受约束的一个空间,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有家不想回,慢慢地在外就会变得坏了。我们应该做孩子的大朋友,不要给他施加更多压力,多听其言,好的我们予以支持,不好的不要马上去呵斥制止,而应言传身教,予以引导其转变!

孩子有这5种表现,说明你把他惯坏了!家长再不改坑害的是孩子!

说起娇惯,能想到的场面通常是孩子不停地喊“我要我要我要!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争先恐后地答“给给给”。再就是孩子不愿意吃饭,家长在后面追着喂;孩子摔倒了,家长飞人般地冲上去搀扶……

其实,作为“现代化”的家长,可能已经和这种“初级阶段”的娇惯绝缘。 但即便这样,仍然很难避免在不知不觉中给了孩子过度的爱与关注,中了 “隐形娇惯”的埋伏。

孩子的性格会从小开始培养的,并且在小时候就已经定型,这种性格会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时刻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爱不等于溺爱,不是有句老话说“惯子如杀子”吗?家长对孩子的溺爱非但对孩子的 健康 成长没有好处,还可能毁了孩子的一生。 所以,父母如果发现自家孩子平时有这些表现的话,就要注意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了,因为孩子很可能已经被宠坏了。

案例一:悠悠爸是公司经理,而妈妈是一名普通的打字员,悠悠爸为此常常看不起妈妈。 有时悠悠爸嫌妻子唠叨,就会对她嚷嚷:“闭嘴!”久而久之,连悠悠也会有样学样地对妈妈大喊大叫。 要是她想打断妈妈的话,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就会对妈妈咆哮:“闭嘴,你听我说……”

案例二:小伟的爸爸为了在家中训练孩子“不惧权威”的自信心态,允许小伟与父母互叫姓名和绰号,凡事与儿子商量着办,允许他讨价还价和顶嘴。 现在,小伟在公共场合随意对父母呼来喝去,父母提出任何要求,小伟都讨价还价,要不就让父母难堪。

对于孩子种种肆意妄为、不尊重长辈的行为,父母负有很大的责任。

案例一中,悠悠不尊重妈妈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模仿了爸爸对妈妈的态度,而妈妈对爸爸采取的隐忍态度,让悠悠误认为“妈妈没有脾气,妈妈好欺负”。 而对悠悠的无礼举动,爸爸都“笑而纳之”,这样下去,悠悠还会进一步养成乖张任性的脾气。

案例二中,我们看到鼓励孩子不分场合地点的“挑战权威”并无好处。 孩子可以表达不同意见,但一定要在充分尊重长辈的基础上,遵守人与人相处的秩序,这需要家长进行有意识的教育和引导。 如果孩子才4、5岁,就已经表现出不尊重长辈的问题,家长就应该审视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出了问题-----因为,未来孩子在 社会 上与人和谐相处的前提,恰恰是建立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

家长们在交流 育儿 经时经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现在的孩子多幸福啊! ”

深究此话背后的内涵,无非有两点: 一是现在的孩子受关注更多;二是现在的孩子物质条件更丰富。

很多大人们还会诚惶诚恐、变着法子地激励孩子,让孩子去做一些他们认为应该做好的事。 以此促使他努力实现我们所希望达到的目标。 比如:

“乖乖听话,爸爸给你买新玩具。 ”“自己洗手洗脸,就给你买冰淇淋。 ”“好好画完这幅画,奖励你好吃的。 ”

你有没有采取这样一些所谓的“绝招儿”来激励孩子呢?其实有很多家长倾向于采用物质奖励的方式,并且对这种方式颇为认同,说:

“给孩子实实在在的物质刺激,可远远比一百句说教管用得多。”

但这种方式是错误,因为很多事情都是孩子分内的事情,家长用这种方式去诱惑孩子,反而会消磨孩子的主动性。 而且如果你的孩子非要以这种方式才能去完成任务,那么也只能证明你的孩子被你宠坏了,你太溺爱孩子了。

甚至还有一些孩子喜欢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来与家长交换,比如:你给我买玩具,我就不哭了;你带我去游乐园,我就把手机还你。

但这种行为是不对的,相当于一种变相的抢劫方式,家长一定要及时制止,不能让孩子得逞,否则会给孩子树立一种很强的强盗逻辑观。

年轻妈妈们在一起聊天,都觉得现在的孩子怎么越来越“懒”,9个月的孩子,明明可以自己拿着奶瓶喝水,就是不拿,非要父母送到嘴边;2岁了,叫他去骑自行车,运动运动,可是孩子就是不动,宁愿窝在沙发里看电视……“这样下去怎么得了,这孩子不是废了吗?”其实,有时候是父母包办太多,养成宝宝懒惰的坏习惯。

案例一:“ 宝宝快来吃饭,张嘴!”张奶奶跟在孙子后面,瞅准时机不时喂上一口饭。 小孙子却东张西望地一会儿跑到这儿,一会又拿起小车子“嘟嘟”地开起来,嘴里含着一口饭怎么也不咽下去。

案例二:“ 要迟到了!快点,豆豆快起来,来伸手穿毛衣!”虽然两个闹钟不停地响,今年刚上一年级的豆豆还是不愿起床,妈妈只好过来掀起被子,然后帮他穿衣服;而这时奶奶正依次把孙子要用的牙膏挤好、洗脸水倒好,饭盛好,而爸爸则负责背豆豆的书包、拿好帽子、手套等,全家人都在一起忙乎这一个孩子。

现在的孩子少了,一家往往只有一个或两个孩子,再加上家庭条件比过去好很多,父母和家人当然不舍得让孩子做家务事了。 尤其是家里有老人的,孩子穿衣吃饭、甚至上学放学的书包都有家人帮忙背着,孩子只需要在旁边跟着就行。 家长认为这是爱孩子的表现,殊不知这会让孩子变得而越来越懒惰,甚至连自己的日常生活都照顾不好,以至于上了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都还要把脏衣服打包带回家让妈妈洗,而自己平时连洗双袜子都不会。

“大提琴拉不好就发脾气;没有听她讲话也发脾气;对她提出批评也发脾气,这孩子的脾气怎么那么大,怎么容易就发脾气呢?”网上一位妈妈的在论坛上面的求助该如何解决孩子容易发脾气的问题。

小孩子活泼爱闹,有时再发发小脾气是很正常的事,如果自家孩子连发脾气都不会,受欺负了也只是唯唯诺诺的,那家长可要担心了。 不过,孩子发脾气很正常,但动不动就发脾气的孩子,就说明平时在家里被家人宠坏了。 他们在家里做习惯了小公主、小皇帝,出门在外仍然要求别人都顺从他,这样的孩子大都自私自利,凡事只考虑自己。 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他们面临的阻碍要比其他孩子大一些,一旦家长发现孩子有这种行为,一定要及时制止,以免孩子继续错误下去。

一是自己的预期的目标没有达到,得不到满足;

二是自身的利益、物品等受到侵犯。

那么,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父母的应该如何做好引导呢?

1、陪伴孩子,与情绪相处

2、平时锻炼孩子学会控制

3 、父母坚守自己的“底线”

其实很对时候,孩子发脾气更多是想要引起父母的关注,或者对于父母的求助。 这时候做父母的应该给予支持、陪伴,否则长此以往,孩子会对父母失去信任,被人欺负也不敢说,受了委屈就自己承受。

所以爸爸妈妈们,请耐心一点,再耐心一点,多多陪伴孩子,发现孩子发脾气隐藏的真正含义,跟孩子一起面对,解决。

加微信 进爸妈交流群。 关注微信公众号【fumu_com】 ,精选欧美顶级 育儿 杂志内容,每天 育儿 干货喂饱你。

万人考研 含不少往届生 大学生看开了 又少50万!今年仅38
中国首富 反抗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