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 劈理 节理 高考地理比较思维 褶皱 有差异找差异 小构造 地理拓展

推荐关注地理图文

专业高考地理备考

每日更新 坚持11年

地理知识集合汇总

断层、褶皱、节理、小构造是大家经常提及的词汇,且很多人无法正确分别其含义 。

一、断层

指岩层或岩体顺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构造。断层是一个破裂面或破碎带,是一种面状构造。断层是因为地壳运动中产生强大的压力和张力 ,超过岩层本身的强度对岩石产生破坏作用而形成的。

与断层相关的词汇有:

断层面:是指断层两侧的岩块发生相对位移的破裂面,它可以是一个平面,也可以是一个曲面。在一些大型煤矿开采现场,断层面清晰可见,其表面可能较为光滑,这是由于两侧岩石相互摩擦所致。

断层线:是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它的形态可以反映断层的走向。在地质图上,断层线是表示断层位置和延伸方向的重要标志。

在下图中,采煤机过断层火花四溅!!!

断层带:是指断层两侧岩石破碎的区域,这个区域的宽度可以从几厘米到几十米不等。在煤矿开采过程中,断层带的岩石往往比较破碎,稳定性差,容易发生坍塌事故。

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这种断层在煤矿中较为常见,它的形成通常与地壳的拉伸作用有关。

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逆断层的形成一般是由于地壳受到挤压作用。

平移断层:两盘沿断层面走向相对移动的断层,其特点是断层面近于直立,两侧岩石沿水平方向相对滑动。

两条平行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相对上升的岩块叫作地垒,它常形成断块山,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等。两条平行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相对下降的岩块叫作地堑,它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如我国的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汾河谷地等。

二、褶皱

指岩层的层面、变质岩的片理面 、岩体的流面等,在应力作用下所发生连续弯曲变形现象。褶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者可大数公里乃至数十公里,小者在显微镜下才能观测到。按轴面和两翼岩层的产状分类可分为直立褶皱、倾斜褶皱、倒转褶皱、偃卧褶皱和翻卷褶皱。

与褶皱相关的词汇有:

背斜:是岩层向上拱起的褶皱构造。在背斜的核部,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煤矿中,背斜顶部的岩层由于受到张力作用,可能会出现裂隙,有利于瓦斯等气体的逸散。

向斜:岩层向下凹陷的褶皱构造。向斜核部的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向斜构造在煤矿开采中可能会出现积水的情况,因为它的形态有利于地下水的汇集。

褶皱轴:是指褶皱的中心线,它大致反映了褶皱的延伸方向。褶皱轴的方向对于确定煤矿开采的走向和布局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翼部:褶皱两侧的部分称为翼部,翼部的岩层倾斜程度和方向对于分析褶皱的形态和形成机制非常重要。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翼部的煤层厚度和开采条件也会因褶皱作用而有所变化。

枢纽: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它可以是水平的、倾斜的或直立的。枢纽的形态反映了褶皱在三维空间中的变化情况。

三、小构造

通常指的是规模较小的构造现象,如小断层、小褶皱、节理等。这些小构造虽然规模不大,但对煤矿的开采和安全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与小构造相关的词汇有:

节理: 也称为裂隙,是岩体受力断裂后两侧岩块没有显著位移的小型断裂构造。节理是很常见的一种构造地质现象,就是我们在岩石露头上所见的裂缝,或称岩石的裂缝。

劈理:是一种将岩石按一定方向劈开成平行薄片或薄板的构造。劈理的存在会改变岩石的物理性质,使岩石在某个方向上更容易分裂。

小型褶皱:相对于大型褶皱而言,规模较小的褶皱构造。小型褶皱可能是在局部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它会使煤层的形态变得更加复杂,给煤矿开采带来困难。

层间错动:是指在岩层之间发生的相对滑动现象。这种现象在多层结构的煤矿地层中较为常见,它会导致岩层的连续性被破坏,影响煤层的稳定性和开采安全。

比较思维一——“有差异找差异”

解释差异(胖与瘦),其某种影响因素也应该有差异(如饭量大小有差异)。

我们解题也应该遵循这个基本逻辑:解释某种地理现象在空间上有差异,其影响因素也必然在空间上有差异,即“有差异找差异”。

“有差异找差异”让我为你慢慢道来……

例题:

(2014安徽卷)1958年竺可桢在《中国的亚热带》一文中指出:我国亚热带北界接近34°N,即淮河、秦岭、白龙江一线直至104°E;南界横贯台湾中部和雷州半岛南部……。完成27~28题。

27.我国亚热带在34°N以南、104°E以西分布范围小,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地形

C.季风D.海陆位置

题意如下图所示:

解释某种地理现象(亚热带的范围)在空间上(东经104度东西两侧)有差异(西侧范围小,东侧范围大),其影响因素(选项)也必然在空间上(东经104度东西两侧)有差异。

选项A.纬度位置,在东经104度东西两侧并没有差异,因不符合“有差异找差异”的解题逻辑,所以可以直接排除!

选项B.地形,在东经104度东西两侧有明显的差异,东侧主要是我国地形的二、三阶梯,海拔较低;西侧主要是我国地形的一、二阶梯,海拔较高。地形有明显的差异。

选项C.季风,夏季在东经104度东西两侧都会受到夏季风的影响(没差异),冬季在东经104度西侧受冬季风影响较弱,仅从这个角度而言,东经104度西侧的亚热带范围应该更大,与题意相反。

选项D.海陆位置,东经104度西侧离印度洋的距离和东侧离太平洋的距离基本没有差别,因不符合“有差异找差异”的解题逻辑,所以可以直接排除。

28.北半球亚热带在我国分布总体偏南,是因为我国

A.冬季气温南高北低B.地形阻挡了夏季风深入西北

C.夏季南北普遍高温D.冬季风势力强且影响范围广

题意如下图所示:

运用“有差异找差异”的解题逻辑

解释某种地理现象(热量)在空间上(北纬34度~40度大陆东西两侧)有差异(西侧是亚热带,东侧是温带),其影响因素(选项)也必然在空间上(北纬34度~40度大陆东西两侧)有差异。

选项A.冬季气温南高北低、C.夏季南北普遍高温,在北纬34度~40度大陆东西两侧都没有差异,所以这两个选项是来凑数的、打酱油的。

选项B.地形阻挡了夏季风深入西北,亚热带和温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冬季的温度上,与夏季风无关。

选项D.冬季风势力强且影响范围广,在北纬34度~40度大陆东侧受季风环流(冬季是西北风)的影响,而西侧是受气压带风带(冬季是西南风)的影响。该选项其实是表达“大气环流”在空间上有差异,符合“有差异找差异”的解题逻辑,故为正确答案。

加强题

(2017年全国卷2卷第10题)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屑碎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图3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10.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①降水较少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021深一模18题)在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多年永久冻土层(埋藏深度在地面以下0. 3~0.7m)上生长有大片泰加林(即亚寒带针叶林),它是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泰加林向南的延伸。泰加林树高一般能达到15~20米,侧根发达。林中常可见大量倒木,当地人把成片的倒木叫“倒木圈”。在地势较平坦的区域倒木圈被清理后往往会积水演变成小池塘。在大兴安岭主脉西坡,一些东西走向山脊的南、北侧泰加林在覆盖率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图8示意大兴安岭北部泰加林分布,图9示意泰加林根系发育。加林分布,图9示意泰加林根系发育。地理图文综合整理

(1)泰加林的分布南界一般在55度N,在我国大兴安岭西坡南延到了48度N。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4分)

该题考点考的是水热条件对植物分布的影响。该小题某市的平均0.9分左右。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压根不知道该题存在地理空间上的对比,解题时没有运用对比分析的思维方法。

根据题意描述可知:

据此同学们可根据所学知识做出对比,亚寒带针叶林与温带混交林或温带落叶阔叶林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亚寒带 温带 的差异上,即 温度 的差异上,该题题意解读成“解释大兴安岭西坡的温度比同纬两侧温度底的原因”。 针叶林 混交林或落叶阔叶林 都是森林,水分差异较小

参考答案:

①大兴安岭海拔较高,(1分),气温较(同纬度两侧)低(1分);

②西坡是冬季风(西北风)的迎风坡,(1分)

受高纬南下冷空气影响大,气温较低(1分)。

(2)大兴安岭西坡一些向西延伸的山脊,山脊北侧泰加林覆盖率比南侧高。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4分)

该题某市的平均0.7分左右,该题是前面一道题的延伸,考点依然是考水热条件对植物分布的影响。由于其对比参照物更为隐蔽,所以得分率更低。

题干描述“山脊北侧泰加林覆盖率比南侧高”意即 北侧的针叶林比南侧多 ,那南侧的植被更多的是 草原 还是 温带落叶阔叶林 呢?部分学生忽略了题干“ 大兴安岭西 一些向西延伸的山脊”,大兴安岭西坡为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水分条件较差,水分条件成为影响植被分布的主导因素。因此“山脊北侧泰加林覆盖率比南侧高”的题意可以解读成“ 分析北侧树更多,而南侧草更多的原因 ”。树对水分条件的要求高于草,即题意再进一步简化成“ 分析北侧水分条件比南侧好的原因 ”。

参考答案

(水分条件是影响泰加林分布的主要因素。)大兴安岭西坡为夏季(东南)风的背风坡,降水少(2 分);向西延伸的山脊北侧是阴坡,光照较弱,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土壤水分条件比山脊南侧好(2 分)。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图文地理

注:本文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 文中水印 等,在此 一并致谢 !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 文末留言 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应公众号命名规则要求,原谭老师地理工作室更名为地理图文,谭老师讲地理更名为图文地理。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


褶皱内部次级构造的调查

岩层在褶皱变形过程中,有时会伴生和派生一些次级小构造,如小褶皱、节理、小断层、层间擦痕、层间破碎带、劈理、线理等,它们都有规律地发育于主褶皱的一定部位,与主褶皱有一定的几何关系,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主褶皱的某些特征。

野外地质调查中,查明褶皱内部次级构造的特征和分布规律,不仅有助于阐明大构造的几何学特征(如褶皱的轴面和枢纽产状),而且也有助于分析褶皱形成的机制及其发育过程。 此外,褶皱构造内部的次级构造,有时还控制着某些矿产的形成及其产状,如层间破碎带、转折端的虚脱部位通常是有利于热液矿床形成的位置。 这时,为了查明矿产的分布规律,必须查明与其有关的小构造在褶皱中的分布情况。

(1)利用层间擦痕确定褶皱的枢纽

层间滑动产生的上下岩层之间的摩擦在层面上形成层面擦痕,利用这些线状擦痕的延伸方向与褶皱的枢纽延伸方向垂直的关系,可确定该褶皱的枢纽产状及褶皱的形态(图8.19)。

如果擦痕倾伏方向与岩层倾向一致(与岩层走向垂直),则在该部位褶皱的枢纽是水平的,属于水平褶皱。

如果擦痕倾伏方向与岩层倾向斜交,则在该部位褶皱的枢纽是倾斜的,属于倾伏褶皱。 擦痕侧伏的方向与褶皱枢纽的倾伏方向一致。

(2)利用层间小褶皱确定褶皱的类型及其发育部位

纵弯褶皱中,相邻上岩层相对于相邻下岩层是朝向背斜转折端位移的,而相邻下岩层相对于相邻上岩层是朝向向斜转折端位移的。 根据以上原理,可以判断出褶皱的类型和褶皱发育的部位。 例如,在两个强硬岩层之间夹有韧性的薄岩层,褶皱时会在主褶皱翼部产生不对称层间小褶皱。 层间小褶皱的轴面与它们上、下相邻的强硬岩层面所夹锐角的方向指示其相邻岩层的相对滑动方向(图8.20)。

图8.19 层面上擦痕与枢纽关系示意图

图8.20 层间小褶皱与主褶皱关系示意图

(3)利用层间小褶皱确定岩层所在部位

在一些复杂的褶皱中,在褶皱的翼部和核部常发育许多次一级的小褶皱,尤其在浅变质岩区更为常见。 根据它与大褶皱有无成因联系,可把它们分为两类:与大褶皱有成因联系的可叫从属褶皱,它与大褶皱间有一定的几何关系,反映了与大褶皱具有统一的构造应力场。 位于大褶皱转折端部位的从属褶皱,其形态多为对称的,它们的轴面和枢纽都与大褶皱的轴面和枢纽相平行,且往往是较紧密的褶皱。 向两翼逐渐呈不对称形态而过渡为翼部的小褶皱。 而在另一些大褶皱的核部,在较强岩层包围中的内核常形成形态比较复杂的小褶皱,其轴面产状也大致平行于大褶皱的轴面。 但与大褶皱没有直接成因联系,可称为独立小褶皱,其产状与大褶皱不一定有一定的几何关系,可以是大褶皱形成前或形成后的变形。

利用层间小褶皱在褶皱的不同部位形态是不同的现象,可以确定倾斜岩层在褶皱中所处的位置。 层间小褶皱为“S”型,则岩层为背斜构造的左翼;若层间小褶皱为“Z”型,则岩层为背斜构造的右翼。 若层间小褶皱为“M”型,则岩层在褶皱构造的转折端。

通过对褶皱内部小褶皱的观测,分析它们所反映的岩石物质的运动特征和应力应变分布情况,并结合褶皱的形态产状以及组成褶皱的岩层力学性质和岩层厚度变化等,有助于探讨褶皱成因机制和变形过程。

(4)利用节理和小断层确定岩层所在部位

在岩层遭受构造变形发生弯曲时,在岩层的不同部位可形成一系列有规律分布的小构造。 如果岩层韧性较高,岩层外凸侧因拉伸而变薄,内凹侧因挤压压缩而变厚,从而形成一些劈理构造。 如果是较脆性的岩层,在褶皱岩层外凸侧常形成与层面斜交的张节理或小型正断层;而在褶皱岩层的内凹侧因压缩而形成与层面斜交的逆断层。 如果是较脆性的岩层,在褶皱岩层外凸侧常形成与层面垂直的楔形张破裂;若内凹侧微层理发育,还可形成一系列小型褶皱。

各种褶皱构造照片及解释

褶皱构造是岩层产生塑性变形的表现,是地壳表层广泛发育的基本构造。 以下内容详细介绍各种褶皱构造及其特征:一、板劈理:板岩特有的连续劈理,发育在细粒的低级变质岩中,具有良好的可劈性,将岩石劈成平整的薄板。 二、劈理折射:强硬层中的劈理与软弱层中的劈理以不同角度与层理相交,强硬层中为间隔劈理,软弱层中为连续劈理。 三、矩形石香肠:白云岩中的硅质条带拉断形成矩形石香肠,反映硅质与白云岩之间的高粘性差。 四、透镜状石香肠:灰岩中相对强硬的白云岩形成的透镜状石香肠构造,香肠体的两端有分泌的方解石充填。 五、挠曲:水平或平缓的岩层中,由一般岩层突然变陡而表现出的膝状弯曲。 六、膝状褶皱:以早期板劈理为变形面发生褶皱,由左到右褶皱形式发生变化,渐变过渡。 七、膝折:由一系列互相平行的膝折带组成的尖棱褶皱,两翼平直,转折端尖棱。 八、平缓褶皱:翼间角小于180°、大于120°的褶皱。 九、开阔褶皱:翼间角为120°~70°的褶皱。 十、 W型对称褶皱:中部褶皱较紧闭,向两侧逐渐开阔,褶皱转折端加厚,翼部减薄。 十二、不对称N型褶皱:强硬的硅质层具典型相似褶皱特点,较软弱的铁质层为顶厚褶皱。 十三、不对称褶皱:两翼不等长褶皱的中面与轴面不垂直,褶皱两翼不呈镜像对称。 十四、斜歪水平褶皱:轴面倾斜,枢纽近水平,横断面为相似褶皱。 十五、平行褶皱:组成褶皱的各褶皱面作平行弯曲,同一褶皱层的厚度保持不变。 十六、相似褶皱:组成褶皱的各褶皱面作相似弯曲,各面的曲率相同,但没有共同的曲率中心。 十七、顶厚褶皱:褶皱岩层中平行轴面测量的视厚度在各部位保持一致,真厚度表现为两翼变薄而转折端加厚。 十八、钩状褶皱:褶皱两翼变形强度有差异,一翼被拉断呈勾状,转折端加厚。 十九、不协调褶皱:在统一褶皱作用中,各岩层独立变形,表现出褶皱的几何特征不一致。 二十、复式褶皱:各褶皱层复式协调弯曲。 二十一、叠加褶皱:已褶皱的岩层再次弯曲变形形成的褶皱。 二十二、尖圆褶皱:横剖面上相邻背形、向形为圆顶和尖顶相间的褶皱。 二十三、非圆柱状褶皱:极点的90%位于平均π圆左右20°环带以外的褶皱。 二十四、共轭X型剪节理:两组剪节理相互交切,指示应力方向。 二十五、剪节理:形成于主构造破碎带边缘的平直、紧闭、陡倾角裂隙。 二十六、剪节理及派生分支张节理:剪节理平直稳定,派生分支张节理与剪节理面呈30度角相交。 二十七、张节理:由张应力产生的破裂面,产状不稳定,延伸不远,脉宽较大。 二十八、雁列张节理:以右阶型式排列,节理中充填方解石脉。 二十九、节理的交切:发育两组时代不同而相互垂直的节理,沿节理充填方解石脉,指示断层性质。 三十、羽饰:发生在均匀细粒脆性岩层中,指示节理面的破裂扩展方向。 三十一、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垂直于最小主应力的断层面。 三十二、小型阶梯状断层:沿断层面充填方解石细脉,体现生长断层。 三十三、小断层:大理岩褶皱转折端发育的小断层,根据错动方向可判别断层性质。 三十四、小型逆断层:靠下部岩石破碎,体现先褶皱后断层的发育过程。 三十五、断层擦痕与阶步:断层面上与断层擦痕垂直的微小陡坎,指示岩盘相对运动方向。 三十六、糜棱岩:强烈破碎塑变作用形成的岩石,常分布在断裂带两侧,具有定向排列的碎粒。 三十七、地垒:地壳中被两侧倾向相反的正(偶为逆)断层界限而中间断盘上升的槽形断块构造。

岩土工程师综合辅导:断层的识别和标志

断层类型众多,规模不一,形成机制和构造背景各异,因此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各不相同。 然而,断层研究的首要任务是识别断层并确定其存在。 虽然断层可以通过分析和解译航卫片、物探图、地质图和有关资料来确定或推定,但识别和确定断层存在的主要方式是进行野外观测。 地貌标志:1. 断层崖:断层两盘的相对滑动导致上升盘常常形成陡崖,这种陡崖称为断层崖。 盆地与山脉间列的盆岭地貌是断层造成一系列陡崖的典型实例。 2. 断层三角面:断层崖受到与崖面垂直方向水流的侵蚀切割,形成沿断层走向分布的一系列三角形陡崖,即断层三角面。 3. 错断的山脊:往往是断层两盘相对平移的结果。 4. 横切山岭走向的平原与山岭的接触带:往往是规模较大的断裂。 5. 串珠状湖泊洼地:往往是大断层存在的标志。 这些湖泊洼地主要是由断层引起的断陷形成的。 6. 泉水的带状分布:往往也是断层存在的标志。 念青唐古拉南麓从黑河到当雄一带散布着一串高温温泉,是现代活动断层直接控制的结果。 7. 水系特点:断层的存在常常影响水系的发育,引起河流的急剧转向,甚至错断河谷。 构造标志:- 如果线状或面状地质体在平面上或剖面上突然中断、错开,不再连续,说明有断层存在。 - 构造强化是断层可能存在的重要依据。 构造强化现象包括有:岩层产状的急变和变陡;突然出现狭窄的节理化、劈理化带;小褶皱剧增以及挤压破碎和各种擦痕等现象。 - 构造透镜体是断层作用引起构造强化的一种现象。 断层带内或断层面两侧岩石碎裂成大小不一的透镜状角砾块体,长径一般为数十厘米至二、三米。 构造透镜体有时单个出现,有时成群产出。 构造透镜体一般是挤压作用产出的两组共轭剪节理把岩石切割成菱形块体后,其楞角又被磨去形成的。 包含透镜体长轴和中轴的平面,或与断层面平行,或与断层面成小角度相交。 - 在断层带中或断层两侧,有时见到一系列复杂紧闭的等斜小褶皱组成的揉褶带。 揉褶带一般产于较弱薄层中,小褶皱轴面有时向一方倾斜,有时陡立,但总的产状常常与断层面斜交,所交锐角一般指示对盘运动方向。 - 断层岩的发育和较广泛产出也是断层存在的良好判据。 地层标志:- 地层的重复和缺失是识别断层的主要依据。 岩浆活动和矿化作用标志:- 大断层尤其是切割很深的大断裂常常是岩浆和热液运移的通道和储聚场所,因此,如果岩体、矿化带或硅化等热液蚀变带沿一条线或带断续分布,常常指示有大断层或断裂带存在。 一些放射状或环状岩墙也指示放射状断裂或环状断裂的存在。 岩相和厚度标志:- 如果一个地区的沉积岩相和厚度沿一条线发生急剧变化,可能是断层活动的结果。 断层引起岩相和厚度的急变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控制沉积盆地和沉积作用的同沉积断层的活动,引起沉积环境沿着断层发生明显变化,岩相和厚度因而发生显著差异;另一种情况是,断层的远距离推移,使相隔甚远的岩相带直接接触。 查明和确定隐伏断层是研究断层的基础和前提。 在地质调查中,应注意观察、发现和收集指示断层存在的各种标志和迹象,同时结合其他地质条件和背景世含加以综合分析。

地理素养 啥是水利枢纽?有哪些常见的水利枢纽?下击暴流与飞行
发售日待定 超级争霸战 漫威 Steam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