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主打品牌折扣的电商平台唯品会,常被外界誉为是一家低调而盈利颇丰的“小而美”电商企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家曾经的行业明星如今难以掩饰其业绩增长乏力的现状。
11月19日美股市场开盘之前,唯品会披露最新财报,2024年第三季度,唯品会实现206.76亿元的净营收,与去年同期的227.66亿元相比,下降了9.18%;归属于唯品会股东的净利润录得10.45亿元,同比下滑13.49%,环比更是大幅下滑45.87%;与此同时,其净利率也由去年同期的5.41%下滑至5.13%,创下了近十个季度以来的新低。
尽管事先已释放出接下来业绩可能疲软的预警信号,但当实际业绩数据公布后,唯品会股价仍遭受重创,大幅下跌近5%,最终当日收盘价13.26美元,最新市值为70.47亿美元。
马云飞 摄
查阅唯品会财报不难发现,除了收入和净利润同步下滑外,GMV(商品交易总额)、用户数量以及订单量等多个关键指标均呈现出加速下滑的趋势。具体而言,该季度唯品会的GMV达到40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近6%,相较于上一季度零增长的态势,这一数据进一步显示出走弱的趋势。
电商平台普遍面临着用户忠诚度的挑战,这一问题在唯品会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最新财报显示,本季度唯品会的活跃客户数为3960万,与上季度4430万相比,减少了大约270万。随着用户基数的缩水,唯品会的订单量也受到了影响,本季度总订单量为1.63亿单,同比下滑9%,且这一跌幅较上一季度的7%进一步扩大。
摇摆型用户群体实际上并非唯品会的主要目标,核心用户群是那些为其贡献了近半数收入的SVIP用户。根据最近的三季度财报会议信息,唯品会管理层指出,第三季度SVIP用户数量同比增加11%至750万,占据了在线销售额的49%。然而,财报会也透露出另一个关键信息:新增SVIP用户拉低整体客单价和消费频率,购买频率有所下降。
针对SVIP用户购买频次下降的现象及其应对策略,管理层解释说,造成这一现象的部分原因在于,消费者变得更加谨慎地进行消费,以及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为此,唯品会正采取措施,如降低成为SVIP的门槛、提供更多的优惠折扣和特别商品活动,旨在增强SVIP用户的忠诚度并刺激他们的购买频次。
面对营收、GMV及订单量纷纷呈现疲软态势的严峻挑战,唯品会已然将严控费用开支视为维系利润增长的重要抓手。在本季度,唯品会的运营费用同比下降6.1%,降至3.8亿元,占净收入的18.2%。其中,除技术与内容支出同比增长4.3%,履约费用、营销费用和一般管理费用均分别下降了2.0%、7.7%和15.3%。
不过,唯品会通过削减开支换来的持续盈利能否长久维持?拉长时间线来看,wind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以及2024年前三季度,唯品会的营收增速分别为14.92%、-11.88%、9.41%以及-3.82%;相应地,其净利润增速也经历了波动,分别为-20.75%、34.56%、28.86%以及2.49%。
面对未来的业绩展望,唯品会自己或许亦缺乏足够的信心。对于2024年第四季度的业绩预测,唯品会预计其营收将在312亿至329亿元之间,同比下降约10%至5%。在经历了连续四个季度营收增速下滑之后,唯品会似乎并不打算迎合市场对其更高的期待,而是选择保持谨慎与低调。
在财报会上,唯品会管理层对此称,第四季度的指导预测较为保守,主要是由于去年第四季度天气异常寒冷带来的高基数,今年天气预测不会比去年冷,所以预估生意也不会比去年更好。此外,其管理层一并提及,公司第四季度的GMV在10月份表现良好,但整体仍在预期范围内,消费者情绪与第三季度相比没有显著恢复。对于2025年,公司预计情况不确定,将谨慎规划业务。
唯品会“二选一”,换来的却是商家单月损失数百万
出品 | 创业最前线
| 黄燕华
| 蛋总
历史 总是惊人地相似——电商行业再燃“二选一”战火,只是这次的主角换成了唯品会和爱库存。
9月14日,爱库存表示已经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国家机关实名举报唯品会商家“二选一”的行为。 “唯品会强迫商家‘二选一’的行为违法,给广大商家带来严重经济损失,也干扰市场其他平台的经营秩序。 ”爱库存相关负责人表示。
事实上,“二选一”的背后,投射出的是特卖电商行业所面临的困境:一方面是长期存在的供应链稳定问题;另一方面是日益凸显的线上流量增长瓶颈问题。
在「创业最前线」的深入采访过程中,电商从业者及法律专家均表示:电商“二选一”现象禁而不绝,一些平台企业将构筑竞争壁垒作为赢得市场的手段,继而使用排他性的“二选一”手段,但最终没有任何一方是赢家。
李富军(化名)供职于国内某服饰品牌商,公司于2018年上半年先后入驻唯品会和爱库存两个平台。
在他的印象中,唯品会不止一次通过或明或暗的方式要求商家“站队”。 据他回忆,今年8月4日,唯品会相关工作人员只是询问品牌商家是否还在外网上架货品,称如有暂时不要上。 “除了爱库存,我们也有在其他渠道卖货。 ”李富军对「创业最前线」说道。
8月6日,唯品会官方直接询问品牌商家8月份卖货档期,再称如有爱库存档期暂时不要上。 到了10日,唯品会官方已经明令要求品牌商家撤掉在爱库存的档期,称如果不撤将下架全部货品。
“我们在唯品会上的货品分配是‘80%新品+20%库存’,在爱库存上的货品分配正好相反。 ”李富军坦言,公司在唯品会和爱库存两个平台上的货品规划不同,但会存在款式相同的情况。
在他看来,对品牌商来说,唯品会和爱库存两个渠道是相辅相成的。 “依托爱库存的模式,我们可以把唯品会上的货品款式做得更宽,且价格定得不是很高,我们不会担心库存会被压死,因为爱库存会帮我们变现。 ”他向「创业最前线」表示。
“平台方和商家之间一直存在利益冲突。 ”知名零售行业专家,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对「创业最前线」分析道, 品牌商家不愿接受“二选一”,因为在单一渠道上卖货,通常会付出过高成本,而如果将货品分散到更多的渠道,则可以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
然而,平台方也希望减少自身的损失。 “因为商家在平台方这里销售占比这么高,还去别的平台销售,对平台方来说是一个损失。 此外,平台方面临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如果别家平台起来,自家的商家也将流失,最终导致收入减少。 ”庄帅直言。
事实上,在整个零售业发展的过程中,“二选一”的资源争夺战相当于“行业顽疾”,且引起很大的争议。 最早从十五年前的苏宁和国美开始,到后来的红星美凯龙和居然之家、天猫和京东、淘宝和拼多多,再到如今的唯品会和爱库存,两强之间的“二选一”戏码几番上演。
直到2018年,中国《电子商务法》颁布,对平台强迫商家“二选一”的行为进行了明确的约束和监管。但如今在《电子商务法》颁布两周年之际,为何“二选一”的现象并未随着法律的完善而有所改善?
对此,北京工商大学商法研究中心主任吕来明表示,现实中的“二选一”不仅仅是合同问题,还是两个平台或几个平台竞争问题,这就接引到《反不正当竞争法》12条,构不构成不正当竞争要结合《反不正当竞争法》考虑。
“如果一开始平台方和商家没谈排他条款,到中间的时候一个特定的场景下提出‘你必须接受’,可能就涉及不公平条款。 ”吕来明说道。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电商平台“二选一”禁而不绝的一个关键原因是,目前还很难严格认定电商平台是否强制实行“二选一”。 庄帅认为,此前的“二选一”最终都没有实锤,“不管是媒体,还是从法律层面来看,它们都没有证据。 ”
在他看来,“二选一”战火燃起的诱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有一方的发展已经威胁到另一方的行业地位,这是最为常见的理解;另一个按照某电商巨头的说法是,在电商节让商家“二选一”是因为其斥重金推广,并投入了人力、宽带服务器等资源,平台方希望收益最大化也无可厚非。
无论是特卖电商平台,还是线下品牌特卖玩家,争夺的核心其实都是货品资源。 因为特卖商品价格超低,是典型的稀缺性商品。 “库存就这么多,清完就完,不会再生产。 ”庄帅说道,谁能掌握更多的货品资源,谁就有望获得更多的用户,进而做大规模。
梳理唯品会历年的财务数据不难发现,该公司近年来年度活跃用户数年复合增长率仅为13%,颇显疲软。 以至于有观点认为,唯品会此次要求商家“二选一”是在为其拉新用户做准备。
“消费者们大概率都不知道甚至并不关心‘二选一’这个事。 ”赵杨博对「创业最前线」表示,除非唯品会能消化掉品牌商手里的大部分库存货品,让后者没有清库存的顾虑。
这种情况下,如果实施“二选一”,用户只能在唯品会上买到对应品牌商的货品,那么对于唯品会拉新用户确实有帮助。 “可问题是,唯品会目前应该还不具备这种能力。 ”赵杨博说。
今年疫情发生以来,电商行业的库存增加明显。 据赵杨博介绍,相比去年上半年,今年上半年行业库存数量增幅较大。 “应该有20%以上的供应端增幅。 ”
通过商家给出的一组数据,人们能直观感受到库存数量的明显增长。 李富军向「创业最前线」坦言:“去年6月,我们的库存货值一百四五十万元,而今年6月,我们的这一数字高达三四百万元。 ”
“疫情期间,仓库好几个月都无法发货,我们今年上半年已经损失了2000万元。 ”李富军无奈地说道。
当疫情已让品牌商家遭遇严重亏损时,平台方还要求“二选一”,这对商家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现在如果把品牌商的任意一个渠道给切掉,那么整个经营模式就出问题了。 ”李富军坦陈。
李富军分析,如果选择唯品会,放弃爱库存,意味着品牌商的尾货就难以变现。 “因为唯品会的退货率太高,且退货周期又长,导致它其实无法在短时间内帮品牌商清掉较大规模的库存货品。 ”
更重要的是,品牌商或因此付出高昂的成本。 “我们从卖出到退回一般需要经历1-3个月的时间,今年过年期间长达4-5个月,这个期间货品一直在路上,我们也不能把它拿回来,放在别的渠道上去卖。 ”李富军表示。
此外,品牌商也会主动下调备货。 “比如,品牌商原来在唯品会和爱库存上分别能做900万、500万月销售额。 但是,品牌商选择在唯品会做900万的前提是必须有爱库存的500万给它们做后备力量支撑,因为品牌商目前其他清库存渠道加起来都没有爱库存一个渠道卖的多。 如果没有爱库存,品牌商其实不太敢给唯品会做太多的货,而且它们的货品宽度拉不宽。 ”李富军称。
在他看来,如果选择爱库存,放弃唯品会,则会导致品牌商的货品难以持续更新。 “因为品牌商的新品价格偏高,直接放在爱库存上不一定带得动。 品牌商需要唯品会这样对新款比较有需求的平台,这样能直接让它们知道这个新款是否受欢迎。 ”
可预见的是,无论最终选择唯品会还是爱库存,品牌商销量下滑是最直观的一个影响。
此外,若要实行“二选一”,最终会影响品牌商在工厂供应链上的原料备货计划,以及打乱品牌商的库存清货计划。 “品牌商的货品原料都已经备下去了,留到来年肯定就不值钱了,衣服做出来又卖不掉,变成库存,到后面又变成折旧去卖,直接造成硬亏损。 ”李富军说道。
他告诉「创业最前线」,在未经他公司同意的情况下,之后唯品会就单方面下架了公司的全部货品。 “我们在唯品会单月销售在数百万的体量,但现在这块收入直接为零。 ”
除了品牌商家,“二选一”对平台方同样“不友好”。 一些行业相关人士表示,唯品会胁迫商家“二选一”对爱库存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从当前的局面来看,唯品会发起的“二选一”大战会让特卖行业的竞争进一步加剧。
赵杨博表示,无论品牌商家最终选择唯品会还是爱库存,都无法将积压的库存货品全部清掉,多出来的库存货品就需要分给其他渠道商,这些渠道商之间的竞争自然就不可避免。
同样地,“二选一”也会让消费者的利益难以保全。
在庄帅看来,多平台共存之下,新兴平台通常会为消费者带来更多创新的零售形式,并给予他们更多的补贴。 而一旦被强制要求“二选一”,则意味着品牌商家无法出现在新兴平台上,进而导致消费者进入被动尴尬的境况中。
不过,赵杨博认为一般消费者对库存货品的价格并不敏感。 如果是新货或尖货,容易出现消费者比价行为——上电商平台看或者到实体店看;但如果是库存货品,消费者本身看到的就是吊牌价2-5折,且这些货品一般不会出现在其他电商平台。 所以,消费者买库存货品基本不会去严格比价。
消费者通常先是奔着品牌信任而来,不管从哪个渠道看到品牌特卖商品,只要确定是品牌正品,就会果断买下来。 “消费者并不会因为看到‘二选一’就把与自己长期保持沟通的爱库存的小b(分销商)的微信或电话等联系方式删除。 ”赵杨博说。
目前,唯品会与爱库存的这场“二选一”暗战仍未有定论,但其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电商行业的集体困境——如何突破线上流量增长瓶颈。而回到特卖行业的本身,当玩家不以恶意竞争的手段去获得市场增量时,特卖行业的未来还有哪些可能性?
自去年以来,电商巨头开启“百亿补贴”大战,品牌特卖行业的竞争也不断升级。 一些业内人士不禁担忧,以唯品会为代表的特卖电商平台将面临市场份额被蚕食的风险。
“电商巨头入场会对特卖电商平台产生冲击,但不会将它们挤出市场,而是彼此长期共存,因为特卖市场足够大。 ”赵杨博说道。
比如,同一品牌商,既可在综合电商平台上卖库存货品,也可在特卖电商平台上卖库存货品,但在两个平台上的货品结构并不相同,因为库存货品的广度非常广。 “要知道,服饰箱包类目不像3C类目,SKU相对有限,能进行比价。 ”赵杨博说。
那么,在现有的竞争局面下,如果创业者想要入局库存或特卖行业,还有闯出来的机会吗?
目前,国内的库存行业主要由四类玩家构成:第一类是主要采用B2C商业模式的线上玩家;第二类是主要靠小b(分销商)分销货品的玩家;第三类是品牌知名度较高、品牌形象较好,且做中大型店的线下玩家;第四类是做小型店的线下玩家。
“比如,中国有很多小型外贸店,一些企业把这些外贸店做成自己统一的品牌。 ”赵杨博说。
而当品牌商的一部分库存转为特卖形式时,在特卖行业中就形成了线上和线下两大阵营。 线上特卖阵营主要包含采用B2C商业模式的线上玩家和靠小b(分销商)分销货品的玩家,如唯品会和爱库存。
但线上特卖行业的“马太效应”较强。 “如今,若创业者想在线上再造一个唯品会或爱库存,几乎没有机会。 ” 赵杨博说道,一方面是创业者要付出更高昂的获客成本,另一方面是创业者的平台规模小,且货品结构没有既有平台做得好。
不过,线上特卖行业仍会出现一些创业者,他们不是做泛品类,而是专注于单一品类的库存或特卖。 “比如,创业者有潮牌领域的货源,之后就专注做潮牌衣服的特卖。 ”因为是细分库存,意味着天花板不高,但这类创企想把规模做大较难,所以投资价值也相对会小一些。
而线下特卖阵营如果从辐射范围来看,大致可归为三种业态:
第一种是大型店,这种业态的品牌形象价值最大,因为消费者对于商业体的认知,是从它的面积、货品以及结构布局等方面出发的;第二种是中型店,单店面积在1000-3000平米之间,选址定在Shopping Mall或商业写字楼的某个半层;第三种是小型店,单店面积仅在100-300平米之间,主要开在Shopping Mall内或社区周边。
赵杨博向「创业最前线」透露,小型店如果卖普通品牌或杂牌,消费者认知就会比较差,很难做好;如果卖奢侈品,消费者认知自然就很好,但奢侈品货源十分紧缺,且基本不存在库存。 所以,有些小型店就会在奢侈品里掺杂一些假货,从而引发法律问题。
对于中型店来说,因为辐射周边3-5公里的人群,且做的是服饰鞋包,所以它不属于特别高频的消费场所。 因此,资本更看好第一种业态。 “因为大型店能够给到普通消费者一个以各大品牌尾货为主的稳定购物场所。 ”赵杨博说。
事实上,唯品会等库存电商平台均已切入线下特卖市场,但目前的发展还不太理想。 它们要做中大型线下特卖店,就要为消费者营造出一种“在逛超市的感觉”——吸引消费者前来逛店的原因是平台方,而不是因为平台方最近要上的特卖新品。
当前,唯品会等库存电商平台均陷入流量难增长的发展阶段。 尽管它们尝试通过布局线下特卖市场来自救,但除了供应链问题,还面临线下业态问题。 “比如做成小型店,品牌展示比较弱;而做成中大型店,由于资产很重,一旦没运营好,整个公司可能就黄了。 ”赵杨博说。
如何保证供应链稳定,这是摆在所有特卖平台面前最大的难题之一。此外,也有人认为,随着技术的升级、以销定产逐渐成为主流,未来库存行业会不会面临消失的局面?
对此,赵杨博不以为然。 库存和特卖行业做的都是品牌商的生意,而品牌商是无法做到以销定产的。 “因为你只要做服饰鞋包等品牌,货品的宽度就很宽,会有很多SKU,而在每个SKU上,都会涉及预生产,库存自然就不可避免。 ”赵杨博说。
“唯品会、爱库存两家加起来,仅占了不超过20%的库存市场份额,行业离形成稳定格局尚早。 ”赵杨博认为,线下特卖市场创业大有机会,虽然线上特卖行业竞争格局已相对稳定,但线下特卖市场前景还很广阔。
唯品会的“二选一”事件,让特卖行业再次站在了“聚光灯”下。
虽然,该事件暂无处理结果,但可以确定的是,电商“二选一”行为已经成了阻碍经济发展“双循环”的绊脚石,不仅让平台商家和消费者深受其害,增加了消费成本、影响购物体验,还将打击新电商、新模式、新经济的发展。
在我们看来,电商“二选一”行为最终会被市场及法律严格地监管起来,因为商业竞争的本质虽是输赢,但其前提条件是平等。
文中配图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唯品会的经营模式
唯品会的经营模式
唯品会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自上市以来,唯品会已连续十五个季度实现盈利。 目前唯品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特卖电商,以及中国第三大电商。 下面我就为大家解开唯品会的经营模式,希望能帮到你。
唯品会的经营模式 篇1
唯品会的经营模式
唯品会(NYSE:VIPS)“一家专门做特卖”的网站,成立于2008年,在中国开创了“名牌折扣+限时抢购+正品保障”的创新电商模式,并持续深化为“精选品牌+深度折扣+限时抢购”的正品时尚特卖模式,在线销售服饰鞋包、美妆、母婴、居家等各类名品。
唯品会率先在国内开创了特卖这一独特的商业模式,加上其“零库存”的物流管理以及与电子商务的无缝对接模式,唯品会得以在短时间内在电子商务领域生根发芽。
唯品会与知名国内外品牌代理商及厂家合作,向中国消费者提供低价优质、受欢迎的品牌正品。 每天数百个品牌授权特卖,商品囊括服饰鞋包、美妆、母婴、居家、3C等。
唯品会的市场表现
唯品会2013年净营收为17亿美元(约106亿人民币),2014年第一季度,公司净营收7.019亿美元(约44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25.9%,连续六个季度实现盈利。 在艾瑞咨询发布的“2014Q1中国B2C购物网站交易规模市场份额”和“2014Q1中国移动购物企业交易规模市场占比”等研究报告中,唯品会与天猫、京东跻身前三,这意味着唯品会“精选+导购”的在线折扣零售模式与天猫集市模式、京东传统B2C模式已组成中国当代B2C电商模式的全新结构。
2014年唯品会实现全年净营收37.7亿美元(约合235.56亿元人民币),比上一年增长122.4%。 根据艾瑞咨询集团发布的《2014年中国网络限时特卖市场研究报告》,唯品会2013年以38.1%的市场份额领跑中国限时特卖市场。 唯品会所代表的线上特卖模式已经成为现今中国三大主流电商业态之一。
2015年实现全年总净营收同比增涨74%至402亿元人民币,年运营利润同比增长148%至20.7亿元人民币,年运营利润率从去年同期的3.6%增长至5.2%。 年毛利润同比增长72%至99亿元人民币。 唯品会2016年第二季度净营收同比增长49%达134.4亿元人民币,连续15个季度持续盈利,移动端销售占比高达87%,物流自有配送订单占比达90%。 在德勤有限公司(德勤全球)发布的《2016年全球零售力量:跨越数字化鸿沟》中,唯品会以2009-2014零售额复合年增长率320.8%、2014年零售额增长率120.2%的速度,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零售商,并跻身全球最顶尖的250家零售商名单。 易观智库发布的《中国B2C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6年第2季度》以及《中国移动网购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6年第2季度》显示,唯品会在中国网络零售B2C市场交易份额、中国移动网购市场交易份额、中国B2C市场服装品类交易份额、中国B2C市场母婴品类交易份额排名中均位居前三。
唯品会2016年第三季度净营收同比增长38.4%超过120亿元人民币,移动端销售占比高达89%,物流自有配送订单占比达90%。
唯品会的上市之路
从公司创建至上市,唯品会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在2012年3月23日成功登陆纽交所,发行价为6.5美元,发行1118万ADS(每ADS=2股普通股),融资7264万美元。 截止2013年7月26日,唯品会股价己攀升至41.27美元,市值高达22.76亿美元。
在2013年3月14日,唯品会宣布,公司和特定献售股东进行的后续公开发行(增发)股票将发行800万股美国存托股(ADS),发行价格为24.00美元/ADS。
2014年5月15日,唯品会发布了截止于3月31日的2014年第一季度财报结果。 报告显示,唯品会已经连续六个季度持续盈利。 2014年第一季度公司总净营收同比增长125.9%达7.019亿美元(约44亿人民币),再次超过早前华尔街预期。 随后股价大涨,截止6月10日,唯品会市值已达105.33亿美金,成为国内第四大互联网公司。
2015年实现全年总净营收同比增涨74%至402亿元人民币,年运营利润同比增长148%至20.7亿元人民币,年运营利润率从去年同期的3.6%增长至5.2%。 年毛利润同比增长72%至99亿元人民币。 唯品会2016年第二季度净营收同比增长49%达134.4亿元人民币,连续15个季度持续盈利。
唯品会的经营模式 篇2
在资本市场的语境中,或许盈利并非是衡量一家公司价值的核心参照。 京东、拼多多的异军突起,让曾经的电商第三极—唯品会,已然淡出一线阵营。
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唯品会来说,“掉队”却并不意味着唯品会陷入败局。 相反,在盈利的道路上连续创造纪录的唯品会,在第三季度,依然延续旺势:财报数据显示,唯品会第三季度净营收达232亿元人民币(约合34亿美元),同比增长18.2%,GMV突破383亿元人民币。
至此,唯品会已保持32个季度连续盈利。
长期保持盈利,唯品会为何稳赚不赔?
盈利,是互联网电商平台的魔咒:从持续烧钱,到依靠业务增长进入正向的循环,往往是很多电商企业很难迈过的一道关坎。
不过,对于唯品会来说,盈利却并不是什么难题。 事实上,自打上市之日起,唯品会便进入到盈利的快车道。 在融资、烧钱循环交替的互联网江湖中,唯品会为何能够独树一帜呢?
其实,这与唯品会的经营模式有关。 自2008年成立以来,唯品会一直深耕特卖领域。 经过多年的运营,其成功地以“名牌折扣+限时抢购+正品保障”的品牌定位抢占消费者的心智。 在具体的运营模式上,唯品会能够以低廉的价格,买断知名品牌库存尾货商品,进而再将其销售给消费者,并从中赚取差价。
唯品会的经营模式,精准地定位了消费人群,在供应链体系拥有天然优势。 从商业模式而言,唯品会是一个大宗商品的批发商。 由于进货量巨大,其拥有超强的议价能力。 对于很多尾货、断码货的产品,唯品会甚至拥有定价权。 低价拿到正品货源,是唯品会竞争力的核心。
唯品会在市场上大规模趸货,也受到厂商和消费者的欢迎。 一方面,唯品会能为上游的品牌商处理尾货、加快库存周转,打包式的拿货模式,能让厂商迅速出清尾货。 尽管出货价格低廉,但高效快捷的周转率,让唯品会成为厂商颇受欢迎的合作伙伴。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能够以近乎山寨货的价格,购买到品牌商品,特卖模式本身也是一种福利。
特别是在服装行业库存压力极大的11年左右,唯品会的特卖生意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而在彼时,风头强劲的唯品会无论是粉丝的活跃度还是交易的成交额,都稳居电商行业的前三。 唯品会也被视作除了淘宝、京东之外的“电商第三极”。
也正是在此东风之下,唯品会也顺利登陆美股。 而仅在成功上市的第三个季度,唯品会便步入了盈利的快车道。 同时,根据相关财报数据显示,唯品会在2012到2013年间的收入增幅达到了120%的高增长。 而从此之后,唯品会一直保持着盈利的财报纪录。
押注新零售,线上线下双轨驱动
尽管唯品会在特卖领域是妥妥的领头羊,但特卖领域却从来就不是一家独大的生意。 事实上,随着蘑菇街等特卖电商崛起以及头部电商对垂直领域的深耕,唯品会想继续制霸特卖赛道,却并不容易。 打造宽广的护城河,是唯品会为数不多的选择。 唯品会的选择是押注新零售,加紧线下布局。
2019年7月,在资本圈沉积许久的唯品会宣布,与杉杉集团有限公司和宁波星通创富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在上海签署收购协议,以29亿元人民币现金收购杉杉商业集团有限公司100%股份。 唯品会看重的是杉杉旗下的奥特莱斯店以及经营权。 唯品会表示,通过本次收购,唯品会布局线下奥莱业务。
当传统服装行业的相关企业迎来关店潮的特殊周期,选择逆势而动的唯品会确实筹划已久的谋后而动。 奥特莱斯,Outlets,其英文原意是“出口、出路”,在零售商业中专指由销售名牌过季、下架、断码商品的商店组成的购物中心,因此也称为“品牌直销购物中心”。
事实上,唯品会做的本身就是线上的“奥特莱斯”。 当线上特卖领域陷入苦战之后,凭借优秀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以及与品牌厂商深度的合作,唯品会押注新零售布局线下筑起护城河,几乎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而将特卖延续至线下,对于唯品会而言,既没有脱离主业的.范畴,也打通了线上线下的隔阂,真正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的珠联璧合。
就上述意义而言,唯品会布局线下奥特莱斯,既是基于战略扩张的考量,也是稳固特卖领域头部地位的必然选择。 不过,加紧线下布局的扩张,对于唯品会来说,也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唯品会收购的4家销售额排名前20的奥特莱斯店分别为宁波杉井奥特莱斯、天美杉杉奥特莱斯、哈尔滨杉杉奥特莱斯及郑州杉杉奥特莱斯,其销售额分别为25亿元、18.2亿元、16.5亿及16.26亿。 76亿级的现金流,对于唯品会而言,是不错的现金奶牛。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实体门店的布局也弥补了唯品会线下不足的短板。 就目前而言,唯品会线上流量的增长已经进入瓶颈期。 依托广告推广,流量的获取以及用户的留存难度都非常大。 而线下门店的流量,则为唯品会的持续增长源源不断地提供了持续动力。
唯品会今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活跃用户超4340万人,同比增长36%,平台的新用户增长和留存,也稳居行业前列。 作为一个“老字号”的电商平台,唯品会在用户运营端的表现可谓亮眼。
严守正品底线,唯品会的生意才能稳
唯品会的勃兴,离不开铁杆用户的持续支持。 相较于其他电商平台用户的大概率随机选择,特卖领域的唯品会却拥有一大批死忠的铁杆用户。
因为唯品会的用户相信,这一平台能让自己用低廉的价格,买到正品行货。 无需和名媛们一起拼单,工薪族也能凭借自己的收入享受知名品牌的产品。 而正是消费者这种信任,支撑起唯品会百亿美元的市值。
但遗憾的是,唯品会的“正品”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牢固。
近日,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网站于近日公示的《关于2019年度广东省床上用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情况的通告》(2020年第212号)显示,本次共对111家企业生产的250款床上用品产品质量开展了监督抽查,发现68家企业生产的106款产品不合格。 遗憾的是,唯品会也名列其中。 同样,在此次抽检中,唯品会的两个批次抽检为不合格的鞋类产品,也在唯品会有售。
如果说,不合格是源于对供应链把控的疏漏,那么,造假、以次充好,则更是放弃了对商业底线的坚守。
在今年年初,唯品会遭官方“实锤”售假,一度掀起巨大的舆论风波。 据了解,北京消费者协会在羊绒样品测试中,发现唯品会购买的鹿皇羊套头连帽卫衣针织衫样品用羊毛冒充羊绒。
据相关媒体统计,在聚投诉、黑猫投诉等主流消费者维权平台看到,关于唯品会的投诉累计超过条。 涉嫌假货、货不对板、客服售后体验差等成为投诉的重灾区。
如果唯品会不采取果断措施,无法做到严守正品的底线,那么,其在特卖领域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口碑也将很快会付诸东流。 就这个意义而言,做好采购流程的品控,是唯品会必须要补的一课。
特卖,从来都是一门好生意。 但是,唯品会能不能继续在这一领域,讲好自己的故事,还是要看其能否做好正品这件事。
;唯品会上的东西可靠吗
相对可靠
唯品会是一个购物网,主打以1到7折的超低折扣对全球各大品牌进行限时特卖,有些人对此质疑,为什么它的东西那么便宜,唯品会的东西是正品吗?其实唯品会的商品一般来说应该都是正品,因为唯品会销售的商品基本上都是从品牌方、代理商、品牌分支机构、国际品牌驻中国办事处等正规的渠道进行采购的,品质是有所保障的,所以应该不会买到假货。
唯品会自营
唯品会通过档期进行特卖销售,因此在运营的档期计划排好后,会在档期开售一周前向采购人员进行请货,采购将需要采购的商品通知品牌供应商备货,并运送到指定的唯品会自营仓库,仓库收货,也就意味着货权的交换。 收货后,仓库的业务人员将货品上架,待档期产生销售订单后,由仓库进行打包,并由物流服务商完成订单的配送。
整个销售环节,品牌供应商只负责将采购的货品交付到相应的仓库,不参与订单履约环节,很好的保证了会员资料不被品牌方获取。
这种业务模式管理简单,同时也存在诸多弊端:
资金压力:由于平台是先买货,再卖货,当平台规模比较小时,资金尚且可以周转,但是当平台交易量爆发式增长时,备货量倍增,资金压力也是倍增
积货压力企业采购都是基于对销量的预测,但是预测始终是预测,采购的货品卖不出去时,对企业来说就增加了仓储的成本,即便可以退货,但是采购价和退货价之间的差额,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仓储成本平台规模越来越大,对库存的深度和SKU的种类要求越来越高,仓储的成本也就越来越高
SKU的宽度和种类受到了非常大的限制。SKU宽度:同一个SPU下,SKU的个数,唯品会上的品类主要集中在鞋服,而鞋服是SKU宽度最广的类目,例如一双特定的球鞋,其SKU由颜色和尺码决定,尺码可能横跨26-45将近20个尺码,如果再与颜色款式进行组合,可能会多达几十个SKU
唯品会采用自采模式,就意味着,想要覆盖全面SKU,就要扩大采购规模,增加成本,如果任由SKU的宽度小,对于消费者来说,不是一个很好的体验,辛辛苦苦挑选到的商品,尺码款式却选不到合适的,长此以往,平台就会流失这些会员。
2020年四季度,唯品会活跃买家数达到5300万,相比去年同期增加37.3%;而2020年全年活跃买家数则达到8390万,比2019年的6900万,净增加了1490万。 而这也远高于2019年和2018年的同比净增加额850万和27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