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在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的指导下,上海市建筑学会举办了“2024上海市建筑学会学术年会·长三角建筑学会联盟年会暨上海国际建筑文化节”。本次活动以“城市再生:新动力,新模式,新实践”为主题,内容包括:开幕式及主旨报告,与主题同名主论坛,由二级组织承办的“建筑师职业实践的价值与未来”、“新常态下幕墙创新发展”暨建筑幕墙专业委员会年会、“超低能耗与低碳建筑技术”三个平行论坛,形成“1+3”的论坛规模。同期举办了“匠心筑梦,向‘新’而行”——“上海市优秀青年建筑师/工程师”展和“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新材料”展。此外,20场系列专题活动也将在文化节期间举办。
上海市建筑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俊杰主持开幕式。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在致辞中表示,上海市建筑学会作为全国最活跃的社会团体之一,要主动组织好建筑科技工的培训与交流,充分发挥科技专家作用,加快上海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刘千伟在致辞中表示,希望上海市建筑学会和长三角建筑学会联盟继续站在时代的前沿,担任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组织系统帮手,主动聚民智、务实促转化、广泛聚合力,共创建筑行业美好未来。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长三角建筑学会联盟创盟及轮值主席曹嘉明在致辞中阐述了长三角建筑学会联盟的发展历程,首创联盟主席轮值制,这种创新模式充分发挥了各地的积极性和广泛的行业效应。联盟强调建筑和城市的发展不仅是学术问题和专业人士的技艺切磋,更是一个宏观的社会学科。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常青院士在致辞中表示,学会将继续夯实学术、学绩、学人的价值基础,秉持建筑“学理研究要服务于城乡服务”的求是理念,把握承前启后、守正创新的发展方向,在学术引领、专业活动、科普教育、科技评奖、人才选拔和对外交流等层面,将学会工作向前推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王建国在《城市更新的内涵、类型和设计探索》演讲中认为城市可视为一个具有复杂系统的生命有机体,提出城市更新具有四种类型,表示城市发展在保有历史城市基本结构、脉络和典型街区肌理前提下,当代的积极创造、活力再生和绿色低碳更新同样也是必要的。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国际建协副主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在《建筑行业转型时期的设计思维:从定性到定量》演讲中分别从科学问题、科学机理、应用案例进行展开探讨,提出从设计实践中提炼科学问题,将实验方法融入设计进程,通过研究成果指导设计迭代是提升空间设计质量的有效模式。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特聘院长张杰在《新质生产力引领老旧厂区更新——清华南口国重基地实践》演讲中阐述了“文旅融合、新旧共生”的老旧厂区保护与更新理论技术体系,提出了老旧厂区“工转科”类保护更新工程以新质生产力驱动转型、兼顾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路径。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资深总建筑师汪孝安在《城市的多样性与持续活力》演讲中表示,应该格外关注各历史时期文脉的延续,关注当代建筑与传统建筑和周边环境空间的对话,关注建筑的文化性、功能性和地域性的体现。城市更新不应当被看作是城市规划和建筑形式上的改朝换代,而保持城市文化的多样性,激发区域的持续活力,当是城市不断发展的动能所在。
瑞安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规划发展总监和集团可持续发展总监陈建邦在《城市更新社区实践的思考与分享》报告中分享瑞安在城市更新领域的实践经验,探讨城市再生的“新动力、新模式”。以太平桥新天地和创智天地两个社区为例阐述了城市更新应聚焦于提升现有结构、而非盲目扩展,强调需尊重市场需求。
长三角建筑学会联盟举行了轮值交接仪式,由上海市建筑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俊杰与安徽省土木建筑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冯卫进行轮值交接仪式,冯卫代表长三角建筑学会联盟感谢所有为本次年会付出热情与努力的特邀嘉宾、参会嘉宾以及幕后的工作人员,祝愿大家共同见证长三角建筑设计事业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主论坛继续深入探讨“城市再生:新动力,新模式,新实践”主题。上半场主题演讲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集团总建筑师曾群主持;URBANU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王辉,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汤朔宁,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上海上大建筑设计院董事长王海松,上海建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兼副总裁李向民就城市更新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同济设计集团城市更新项目实践等话题进行了精彩演讲。下半场论坛由上海市建工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马珏伟主持;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中国区总裁大桥谕、中建八局设计管理总院院长王磊、大象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资深合伙人兼总建筑师陈斌鑫聚焦于城市环境的响应式设计、EPC模式下的绿色更新以及城市再生的活力,探讨了可持续城市再生的新动力和创新实践。
“可持续的城市再生新动力与创新实践”学术沙龙由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杨明主持。沙龙汇聚了来自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集团总建筑师曾群,上海现代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施亮,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赵晨,上海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总建筑师宋照青,上海市建工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院长刘琤以及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更新所所长金艳萍,围绕“各自理解的中国‘城市再生’有哪些既有的‘新动力’条件”以及“在城市再生实践过程中碰到的重要的‘挑战’和‘建议’”两个核心问题展开讨论。
第十四届理事会第六次理事长会议于主论坛后举行。理事长们审议了增补副理事长、增补顾问、“上海市建筑学会第十四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表彰大会”、网络信息化建设等相关事宜。
上海市建筑学会会员代表大会2024年会暨年度表彰大会由上海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沈立东主持。常青、张俊杰、李向民、马珏伟,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学系创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健和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姚军等嘉宾出席。
中国环境艺术设计4目录
学术研讨,探索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前沿与深度。 21世纪建筑随想,展望未来建筑形态与设计理念。 设计结合自然——竹子建筑,探讨绿色建筑与自然融合的可能性。 全球化时代中城市景观设计的可持续性,关注现代城市景观如何兼顾美观与环保。 景观设计与生存——对抗或融合?,深入探讨景观设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景观再生——关于上海乡村旅游区规划设计的思考,聚焦于乡村景观的更新与保护。 摇篮到摇篮,未来设计范式,展望设计的可持续性与循环性。 系统设计,探索整体与局部、功能与美学的和谐。 像素空间,解析现代建筑中的数字化与模块化设计。 以点概面,揭示局部设计如何影响整体建筑风貌。 环境·生态,强调生态设计在建筑与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 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分析城市设计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世博会零碳馆,展示零碳建筑技术与未来城市的可能性。 全天候住宅,探讨适应未来生活方式的建筑形态。 对话实录,记录全球建筑大师关于地方化特质与全球化趋势的讨论。 新生态景观建筑,介绍生态建筑的新趋势与实践案例。 日本低碳景观设计,分享低碳理念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后工业景观设计的审美意识,关注工业遗址改造中的美学探索。 荷兰生态设计现状,观察荷兰在生态设计领域的实践与创新。 筑·境,探索建筑设计与环境的互动与融合。 顺势而生,强调设计应顺应自然与环境的特性。 呼吸·自由,阐述设计如何创造舒适、开放的空间体验。 唤起心中最初的感动,通过设计激发情感与记忆。 瞬时·永恒,探讨设计中的时间维度与传承。 镶嵌体量,解析建筑设计中的空间组合与层次感。 建筑入画,分析建筑设计如何与艺术、文化相融合。 炫彩·童真,体现设计中对色彩与童趣的运用。 相遇 碰撞 交融,展现多元文化在设计中的交流与融合。 汉唐之气,探索传统建筑风格在当代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旧貎新颜,聚焦于传统建筑的现代化改造与保护。 景观·环境,强调景观设计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竹林间,描绘竹子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与美学价值。 隐匿于山,探讨山地景观设计的独特性与挑战。 自然栖居,提倡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居住理念。 人为而围,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古为今用,探讨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 回归理性,强调设计中的逻辑与科学方法。 皇家气韵,展现传统建筑中的等级与文化象征。 城中岛,探讨城市中的绿岛设计与生态功能。 公共艺术,揭示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社会价值与文化意义。 导语,简述设计与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与发展趋势。 李秉真访谈,记录对建筑大师的深度对话。 熊鹏翥访谈,分享设计师的创作理念与实践经验。 颜名宏访谈,探讨公共艺术在城市空间中的作用。 日本公共艺术,分析日本公共艺术的特色与影响力。 室内·环境,探讨室内设计与环境美学的关联。 城长的功力,剖析城市发展中设计与规划的关键因素。 非日常空间,探索非传统空间设计的创新与挑战。 聚·散,讨论空间布局中的集中与分散策略。 麓谷林语,介绍特定设计项目的理念与实现。 文墨满堂,结合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意境围合,阐述设计中的空间与情感营造。 右脑建筑,探讨右脑思维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影子香气,解析设计中的光影与嗅觉体验。 完美切割,分析几何与比例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2009-2010记事,回顾设计与艺术领域的重要事件与趋势。 广东——2010年室内空间艺术文化沙龙,记录设计交流与分享。 上海——“生态建筑奖”获奖名单在世博园揭晓,表彰绿色建筑成就。 香港——中国第一桥港珠澳大桥开工,展现重大基础设施设计。 北京——第八届国际供热空调、卫生洁具及城建设备与技术展览会重返首都,聚焦建筑科技与环保。 深圳——“设计之都”的十二月国际室内设计文化节开幕,推广设计创新。 海南——第七届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年会,促进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 上海——2010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暨国际建筑论坛在沪举行,探讨全球城市与建筑设计。 北京——2010年第十届全国人居经典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竞赛获奖方案颁奖大会在京举行,表彰优秀设计。 杭州——下届像上海一样的世博会在哪里,展望未来国际展会与设计趋势。 上海——建筑与设计研讨会2010年移师至上海举行,继续推动设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深圳——举行跨界设计的现状与思考沙龙活动,探讨设计跨领域的融合与创新。 上海——中西设计大师对话,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设计交流与启发。 长春·上海——第八届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论坛及颁奖典礼,庆祝设计成就与学术进步。
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温家宝在开幕式上讲话
上海世博会,一次聚焦“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成功盛会,汇聚了190个国家、56个国际组织以及246个官方参展者,创历届之最。 全球7000多万人次的参观记录,展现了世博会的广泛参与度。
上海世博园成为地球村的缩影,各国特色建筑林立,英国馆的风动设计、加拿大馆的枫叶元素、沙特馆的“丝路宝船”构想,无不展示着人类智慧的创新与想象力。 世界各国的文化瑰宝在此汇集,如中国的战国铜车马、丹麦的小美人鱼等,让人目不暇接。
6平方公里的世博园,每天100多场的文化演艺活动,展现了各国文化的精髓。 全球政治家、企业家、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齐聚,探索未来世界,碰撞出无数睿智的思想火花。 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凝结了无数人的辛勤与智慧,成为世界人民的大团结。
上海世博会展现了人类对发展新理念的追求,如绿色、环保、低碳等。 世博园本身是低碳典范,运用了太阳能发电系统、新能源汽车、最新低碳技术和材料,展示了未来城市生活的新模式。
科技革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上海世博会展示了人类最新科技成就,如人工智能、新材料、生态节能建筑等。 这些新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的应用,将引领未来产业发展,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支撑。
上海世博会生动展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为不同文化提供了交流与融合的平台。 来自世界各地的精彩文艺节目,展现了各国艺术的精华,使世博会更加鲜活与吸引人。 上海世博会表明,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值得尊重与珍惜。
上海世博会充分表明了追求平等、和谐是人类的共同愿望。 园区内增设便民设施,特别挑选清真餐厅,设立残疾人馆,体现了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 世博会告诉我们,社会进步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繁荣,更应关注每个人的现实需求和精神需求。
上海世博会是一次面向全球的盛会,不仅展示了人类文明进步的一面,也反映了人类面临的挑战与困惑。 我们要共同推进城市和谐发展,推动农村现代化,共同珍惜和爱护地球家园,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激发了中国推进改革开放的信心与决心。 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和开放兼容的道路,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深化同各国的互利合作,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扩展资料第一届世博会于1851年5月1日在英国的伦敦举办,当时有10个国家的参展,这次展览意味着从简单的商品交换到新的生产技术、新的生活理念交流的重大转变,从此揭开了世界性博览会的序幕。 2010年10月31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在世博中心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当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在世博中心举行,会期一天。
急求:关于上海世博会的介绍
[本段]设计理念2010年上海世博会确立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并提出了三上海世博园夜景大和谐的中心理念,即“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和谐”。 而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为“人、城、自然”三者共存。 来自同济大学的建筑与城市规划专家在对世博园的规划设计中进行了初步尝试,把绿色和智能建筑技术作为基础技术平台。 设计者们希望通过这个尝试,获得更有效的绿色环境的建构模式,并为绿色和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开拓更广阔的领域。 [本段]馆群介绍在上海黄浦江两岸的5.4平方公里世博园区内,其中浦东部分为3.93平方公里,浦西部分为1.35平方公里。 围栏区域(收取门票)范围约为3.28平方公里。 世博园分为5大场馆群,分别为独立馆群、联合馆群、企业馆群、主题馆群和中国馆群。 其中,独立馆的建筑群将集中在黄浦江边,每栋建筑由一个国家出资建设,用于展示该国的科技成果;联合馆建筑群中的一部分将由一些国家联合建造;另外一些建筑将由我国出资建造,届时租赁给参展国使用;企业馆建筑群将成为国际参展商参展场所。 [本段]园内规划保留建筑园内保留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建筑 保留建筑之一——世博文化中心根据规划,在世博园区红线规划范围内,除建大量新式建筑外,近20%的老建筑将予以保保留建筑之一——世博轴护保留;200万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中,老建筑再利用面积为38万平方米。 其中包括上海开埠后建造的优秀老民居和见证中国工业发展进程的工业遗产。 它们经改建后主要用于展馆、管理办公楼、临江餐馆、博物馆等。 此举既是为大幅度降低建设费用,也想借此完成从工业厂房到博览业之间的转换。 而令海内外最为关心的江南造船厂,将在世博会后再度“变身”,改建成中国近代工业博物馆群,作为上海城市的一个新亮点,被永久保留。 上海世博会上的这个首创,已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们的肯定。 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介绍说,上海世博会利用、保护和后续的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建筑面积,是1851年首届世博会举办以来最大的。 专家们认为,这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在保护工业文化遗产方面作出示范。 生态规划快乐生态的根本目标是构造一个良性循环,始于人对自然生态环境存在心理需求和精神依存,以环境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塑造为途径,促进生态实践的参与,加强生态意识,增长环保知识,强化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依赖。 快乐生态设计的4个主题是:运动、娱乐、教育、观赏。 场景构筑根据行为主体的不同分为三大类:动态,互动,静态。 动态场景以人为主动体,环境为被动体,人的活动为场景构筑的中心内容。 静态场景以环境为主动体,人为被动体,环境要素的展示为场景构筑的中心内容。 空间框架由“一环、两园、五带和多点”组成。 “生态意识环”是一条全景式生态环带。 此环带意在构筑异质性的原生态环境,囊括尽可能多的生态要素,还原自然环境的初始状态。 两园为“世博增绿园”和“生态教育园”。 “世博增绿园”是一个立体式的世博公园,以生态文化和艺术为核心,展示人文化的生态环境;“生态教育园”是一个包括生态知识、相关技术成果展示和参与性活动的园区。 “五带”中,“生态参与带”是一条参与生态演变、发展过程的互动式步行道;“波浪游步带”即立体动态式游憩步行道,结合水体的高程变化上下起伏,又随岸线的变化曲折延展,创造人与自然共存亡共发展的意境。 绿色建筑上海世博园规划的快乐生态理念是建立在绿色建筑技术为主体的技术平台上,通过建筑技术上的革新来达成理念的实现,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 在世博园的规划设计中,贯彻了以下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资源经济和较低费用原则;全寿命设计原则;宜人性设计原则;灵活性原则;传统特色与现代技术相统一的原则;建筑理论与环境科学相融合的原则。 采用的绿色建筑技术主要包括绿色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节水节能设备、立体绿化等方面的高新技术。 [本段]展馆分布(Distribution of Pavilions)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分为A—E片区。 A片区:中国国家馆、除东南亚外的其它亚洲各国国家馆。 B片区:主题馆、东南亚和大洋洲部分国家馆、国际组织馆、公共活动中心、演艺中心。 C片区:欧洲、美洲和非洲各国国家馆。 D片区:部分企业馆。 E片区:部分企业馆、城市文明馆、城市最佳实践区。 [本段]世博会会徽2010世博会会徽中三人合臂相拥的图形,形似美满幸福,相携同乐的三口之家;也可抽象概括为“你、我、他”的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洋世博会会微溢着崇尚和谐、聚合的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 会徽图案形似汉字“世”,并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 同时与吉祥物与汉字人为原形作呼应,可谓珠连壁合,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民主思想,强化了人与地球,人与世界的紧密关联,深化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 会徽以绿色为主色调,富有生命活力,增添了向上、升腾、明快的动感和意蕴,抒发了中国人民面向未来,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创造激情。 汉字书法的“世”字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篆刻的“京”字交相辉映,有异曲同工之妙,寓意着本世纪初两项超大型国际活动在中国举办,倾诉着中国人民在融入世界的同时,弘扬传统文化的不懈努力。 中国2010上海世界博览会会徽:[本段]举办意义世界博览会是人类文明的驿站。 自1851年伦敦的“万国工业博览会”开始,世博会正日益成为全球经济、科技和文化领域的盛会,成为各国人民总结历史经验、交流聪明才智、体现合作精神、展望未来发展的重要舞台。 具有悠久东方文明的中国,是一个热爱国际交往、崇尚世界和平的国度。 中国取得了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这是注册类世界博览会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开放道路的支持和信任,也体现了世界人民对中国未来发展的瞩目和期盼。 志愿者团队这次团队规模宏大,是中国现在人口的三十分之一。 [本段]生态评价上海世博园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时间是5月到10月,这期间正值盛夏季节,高温酷暑无疑是世博会面对的一大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有关部门采用了一套城市设计生态评价体系。 城市设计生态评价体系对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进行了包括太阳辐射、废气排放、风向路线等在内的各项模拟试验。 以风向模拟为例,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正值夏季,主要受东南季风影响,因此世博园区的建筑不仅走向大多为东南方向,就连窗户也朝东南方向敞开。 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吴志强称,按照城市季风路线,把街道穿堂风导到每栋建筑里面去。 为了最大限度利用好穿堂风,世博园区的部分展馆还将采用底层挑空的设计,将展馆变身成导风板,届时就算馆内温度超过30度,也不用开空调,从而节约了电力。 除了季风,在展馆和绿地的设计中,太阳阴影也有了用武之地。 上海世博会园区的绿化覆盖率将超过40%,在为观众提供蔽荫和休息场所的同时,也将起到为园区降温的作用。 [本段]各馆特色“科技世博、生态世博”,是上海世博会筹备工作遵循的重要理念。 已经开工建设的世博园区中,新技术、新创意、新能源、新材料被大量采用,整个世博会将通过一连串的建设,努力营造一个“蓝天白云,水清地绿”的良好生态环境,最终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中国馆:自然遮阳 作为东道国的国家馆,中国馆的设计理念不仅体现世博会的主题,也考虑到环保问题。 建筑团队力争将中国馆建设成上海世博会的“绿色地标”。 在中国馆的顶部、外墙上会装有太阳能电池,以确保提供强大的能源,有望使中国馆实现照明用电全部自给。 中国国家馆造型层叠出挑,夏季实现了上层对下层的自然遮阳,省市地区馆外廊为半室外玻璃廊,屋顶“中国馆园”还将运用生态农业景观等技术措施有效实现隔热。 此外,国家馆所有的窗户都是使用低耗能的双层玻璃,这比传统模式节能25%以上。 世博中心:雨水利用 世博中心设计总负责人傅海聪介绍:屋面的雨水将被收集起来用于道路冲洗和绿化灌溉,并通过绿地和渗水材料铺装的路面、广场、停车场等进行雨水蓄渗回灌,尽可能充分地利用水资源。 建筑外墙采用玻璃结合铝板、陶板、石材等形式不同的组合幕墙,呼吸式玻璃幕墙系统和低辐射中空玻璃等新一代产品,满足了人们在室内对充足阳光和清新空气的追求。 演艺中心:周边绿坡 外形像“飞碟”的演艺中心的弧形外观不只是为了凸显这座文化新地标的时尚感,其中也蕴藏着精妙的环保构思。 下层圆弧表面形成自遮阳体系,在高温季节可避免阳光直射,同时为玻璃屋顶的地下空间进行自然采光。 仔细瞧瞧的话,还会发现在“飞碟”的外围有着养眼的“绿坡”,而非呆板的水泥。 “绿坡”的作用不可小觑,事实上这是屋顶覆土技术的应用,它不仅使得世博演艺中心能完美融入周边的水绿景观,而且能为场馆外延地下空间保温隔热。 挪威馆:15棵“树”构成 各国的展馆也都体现出环保节能的特点。 其中以“城市交响曲”为主题的新加坡馆基本造型如同“音乐盒”。 在这个建筑中,各种元素相互交织,让游客如同置身于旋律的中心。 天然的温度调节系统、可回收再利用的建筑材料都会让每一个走进新加坡馆的游客感受到“花园城市”的惬意与美好。 而挪威馆以“挪威·大自然的赋予”为主题,将由15棵巨大的“树”构成。 挪威馆设计师认为,完美的建筑应该和自然融合,他们尝试通过将挪威的胶合层木和中国竹子黏合在一起结合成一种新产品 “黏竹”,它成为“树”的原材料,并可在展后再利用。 [本段]园区看点看点一:世界最大生态墙成“绿肺”去过爱知世博会的人,恐怕都会对其中一面“生命之墙”留下深刻印象。 这面巨大的绿化壁规模宏大,长150米、高12米以上。 而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馆,有着一面比其更大的生态墙,4000平方米的面积达到世界第一。 在东西两侧的外墙上,如今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菱形钢架子。 2009年的秋天,架子上就将安装上无数种植了小灌木的模块,再经过一冬一春的养护,待到2010年“五一”,两面墙上将绿意盎然。 绿墙不仅仅是景观,也是绿色建筑的一个重要部分。 夏季,可利用绿化隔热外墙阻隔辐射,并使外墙表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降低,降低热传导;冬季,既不影响墙面得到太阳辐射热,同时可形成保温层,使风速降低,延长外墙的使用寿命。 其实,这面“生态墙”的功能还远不止如此。 据专家介绍,“生态墙”绝不是“好看”那么简单。 一方面,它可以起到减少光污染的作用。 在园区内展馆林立,如果外立面采取普通的玻璃墙,在烈日炎炎时,反射的光源刺眼耀目,伤害人们的视觉。 用“生态墙”代替玻璃墙,不仅无光污染,而且还有利眼睛调适和休息。 另外,这面“生态墙”还可以起到制氧作用。 要知道,植物可是天然的“净化器”。 一平方米草坪或绿色植物,每小时可以吸收二氧化碳1.5克,25平方米的草坪就可以吸收掉一个人呼出的全部二氧化碳。 如此看来,4000平方米的这堵墙,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园区“绿肺”。 不仅如此,这面“生态墙”还是个天然的“吸尘器”、“吸毒器”,同时还是噪声的“消减器”。 要知道,世博园区每天要接待40万以上的人流,绿墙能有效减低噪声,不让游客感觉太过嘈杂。 看点二:太阳能应用规模创纪录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内,太阳能发电能力将达5000千瓦,从而成为中国太阳能集中应用规模最大的城区之一。 据了解,在北京奥运村,一个6000平方米的太阳能光热系统建成后,可供约名运动员洗浴,每年可节约2000吨煤。 上海世博使用太阳能发电,可说是延续了北京“绿色奥运”的精神,充分体现出2010年上海世博会绿色、节能、环保的理念。 规划用地面积达5.28平方公里的世博会园区将在新能源领域大面积应用太阳能。 主要场馆设施,以及部分国家的自建馆,都将安装太阳能设施,进而与上海主电网并网发送,为城市大规模开发利用太阳能摸索经验。 其中,中国馆和主题馆将建设一套总规模约3兆瓦、建筑一体化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 这套绿色能源装置建成以后,预计年均减排二氧化碳约1980吨,相当于少用900吨左右的标煤。 看点三:地下照样可洗“阳光浴”提到地下空间,大多给人的印象是昏暗与沉闷,然而世博轴的“阳光谷”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 采用“喇叭”式的外观,“阳光谷”就如同一个“漏斗”,表面因玻璃覆盖反光,但通过巨膜的合理遮挡,达到有效的遮光作用,奇妙构思堪称一绝。 圆锥形的“阳光谷”还具备雨水采集功能,经循环处理的雨水可用于世博园区厕所、绿化灌溉等用水。 在世博轴上,6个巨型圆锥状“阳光谷”分布在世博轴的入口及中部,它们的独特形态能够帮助阳光自然倾斜到地下,既利于提高空气质量,又能节省人工照明带来的能源消耗。 把阳光引入地下,上海世博会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 [本段]开放时间2010年4月20 日上海世博园区启动正式开园前的第一场试运行,来自社会各界约20万市民成为首批入园的游客。 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开园首日运行平稳,至19时有20.8万人次进园观展,人流低于预期。 [本段]公共交通为满足客流跨江、跨片区观展的需求,世博园区将建设便捷的公交系上海世博园统,其中包括1条轨道交通线、4条公交线和5条轮渡线。 园区内的公交服务将基本实行免费。 轨道交通:2010年轨交13号线将成世博轨交专线,共设3站2区间,高峰小时双向可承担4万人次。 公交线路:共4条。 一是通过西藏路世博会专用隧道运行的越江公交线路,全长14公里,车辆沿世博围栏区边界行驶,采用单侧设站,在浦西园区设1个站点,浦东园区设4个站点,计划配置130辆12米长的大客车;二是浦明路线路,将承担浦东园区内交通客流,线路长4.6公里,采用双侧设站,共设置5对站点,计划配置36辆12米长的大客车;其余两条是浦东辅助公交线路,将承担园区内短距离交通,车型为低速观光车,站距在100米左右。 其中,北环路辅助公交线路单向长度约为2.5公里,高架步道辅助公交线路单向长度约为2.4公里。 越江轮渡:园区将设2个VIP码头,6个轮渡口,开设5条通用航线(高峰小时可承担2—2.4万人次),以及1条VIP航线。 [本段]七日游攻略第一天:中国馆和各省区市馆、主题馆、世博中心 可以沿着世博轴上走到庆典广场,观看盛大的开园仪式。 然后去世上海世博园博中心,每天的国家馆日开幕式在那里举行。 看过世博中心之后可以先去主题馆(城市人馆、生命馆、地球馆、公众参与馆),再去中国馆。 这里说的中国馆包括了中国国家馆和各省市区馆以及港澳台展馆。 中国的30个省市馆虽然面积不大,但都是精彩纷呈,慢慢看下来也需要不少时间,当然还有东方之冠———中国国家馆。 所有这些参观完,一天时间也差不多了,这时还可去演艺中心看看,如果运气好会有巡游,最后还可以到庆典广场看闭园仪式。 第二天:亚洲国家馆(A区、B区) 可参观阿曼馆、巴基斯坦馆、以色列馆等。 看完后过马路去尼泊尔馆,那里有千年佛舍利。 印度馆就在尼泊尔馆旁边。 之后看到的是沙特馆,这可是外国馆中投资最大的,耗资13亿元人民币,其中有全球最大的IMAX影院,比和平影都的那个要大很多。 第三天:联合国馆、欧洲国家馆(B区、C区) 蓝色的联合国馆边是世界气象组织馆,再往前就是红十字馆,旁边淡蓝的建筑是太平洋联合馆。 休闲广场另一边是比利时-欧盟馆,里面有免费吃巧克力,还可以参加关于欧洲知识的竞答,每周会抽钻石、每月会抽出欧洲旅行大奖。 还可以在波兰馆上的咖啡馆喝杯咖啡后,可以到瑞士馆坐缆车。 第四天:欧洲国家馆(C区) 先看德国馆,开放状的建筑外形轻盈而飘逸,“严思”、“燕燕上海世博园”这两位特殊的虚拟讲解员,将陪伴每一位参观者穿行于各个展馆。 然后过北环路去爱尔兰馆,挪威馆虽然不大,却是树和膜的结构,旁边是乌克兰馆和冰岛馆,再过去就是瑞典馆、丹麦馆、芬兰馆、拉脱维亚馆和爱沙尼亚馆。 第五天:美洲国家馆、非洲国家馆(C区) 美国馆里的互动体验绝对是世界一流的。 俄罗斯馆由12座塔楼和“悬浮在空中”的立方体组成,像一个童话世界。 非洲国家馆里还有非洲集市,可以“血拼”到不少特色商品。 非洲馆外还有一个占地10公顷的游乐场。 第六天:中国船舶馆、中国民营企业馆(D区、E区) 由老厂房改建的中国船舶馆里,可以看到中国的制船历史,还有郑和宝船的模型。 从中国船舶馆出来后往南浦大桥方向走,就是中国民营企业馆,而后是万科馆,该馆是由麦垛压制而成的,展示内容据说预示了2049年中国城市的模样。 第七天:城市最佳实践区(D区、E区) 在那里有上海的“沪上生态家”、伦敦的零碳馆、汉堡的汉堡之家、沙特麦加的帐篷城,还有马德里的竹屋。 城市最佳实践区本身就是个展品,所有的灯光效果来自法国里昂的设计。 那里还有金庸图书馆,运气好的话会碰上金庸亲自签名售书。 最后,可以去到世博博物馆了解一下世博会160年的历史。 [本段]特别提醒每天的开园、闭园仪式很精彩,在整个世博会会期(184天)中,每个国家还会有国家馆日活动。 开园仪式和大多数的国家馆日开幕式都是在9:00~9:30举行,所以即使是购买了七日票,仍然建议在8:30左右到达园区,9:00准时进园参观。 这样7天时间,可以看到14个不一样的开园、闭园仪式。 [本段]各馆主题日安排9月 1日 列支敦士登馆日 2日 越南馆日 3日 尼泊尔馆日 4日 斯洛伐克馆日 5日 泰国馆日 6日 朝鲜馆日 7日 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馆日 8日 英国馆日 9日 肯尼亚馆日 10日 埃塞俄比亚馆日 11日 冰岛馆日 12日 马来西亚馆日 13日 蒙古馆日 14日 尼加拉瓜馆日 15日 危地马拉馆日 16日 墨西哥馆日 17日 巴布亚新几内亚馆日 18日 智利馆日 19日 突尼斯馆日 20日 孟加拉国馆日 21日 亚美尼亚馆日 22日 塔吉克斯坦馆日 23日 沙特阿拉伯馆日 24日 几内亚比绍馆日 25日 中非馆日 26日 安哥拉馆日 27日 阿联酋联合酋长国馆日 28日 俄罗斯馆日 29日 利比亚馆日 [1] 30日 摩洛哥馆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