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学于书 清新雅致! 文质相从

11月20日,“文质相从——毛公强书法艺术展”在青岛市美术馆对外免费展出,展出了书法家毛公强近期创作各类书法作品100余幅。

本次毛公强书法艺术展由著名语言文字学家、书法篆刻大师、(第二届)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蒋维崧先生题写展标,青岛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青岛市美术馆主办,青岛市书法家协会承办,青岛吉金堂美术馆、青岛山海志美术馆、尚好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松源食品有限公司、青岛崂矿乐富饮品有限公司、华睿锦程(山东)酒业有限公司、青岛孞启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崂茶养元集团、青岛华泰兴数码印刷有限公司、青岛艺虹画廊、青岛洛神画廊联合协办。

本次艺术展展出的书法家毛公强近期创作各类书法作品100余幅,涵盖甲骨文、商周金文、战国至汉初简帛书、小篆、汉篆、隶书、行书等书体,内容多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先秦诸子语录精华与古代先贤金句,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传世经典;作品多系以先秦文字还原同时期的先秦文化、思想,难能可贵。

形式包含中堂、条幅、条屏、楹联、横幅、斗方、圆形扇面等并不乏大幅巨制,并在宣纸款式、颜色选择方面力求丰富多变,丰富了视觉节奏,充分体现了学者型书法家毛公强寓学于书的清新雅致与浓郁书卷气息。

这也是书法家毛公强在海内外举办十余场个人书法展览中规模最大的一次,集中展示了其学习、研究书法艺术几十年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

展览将持续到12月8日。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刘绍刚评价认为:“公强的作品给人总体感觉特别‘静’,无论是甲骨文、金文、小篆、简帛书都是线条干净利落、赏心悦目。加之他书写的内容大多为先秦经典和先贤金句,走的是‘雅’的一路,当然这也受到业师蒋先生的影响,这在现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就显得特别难能可贵。”

“据公强介绍,他写的《篆书论语》,是他从《论语》中摘出的孔子语录,又查阅了许多工具书,可见他是作了不少案头功夫的。在今天这么一个时兴‘快餐’的节奏中,静下心来作这种创作,本身就很难得。其中的乐趣与甘苦,恐怕是整天醉心于物欲和名利场的人所体会不到的。”

曾跟随著名书法、篆刻大师蒋维崧教授学习书法艺术20多年的毛公强,1964年5月出生于青岛市一书香门第,先后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首届美术学硕士研究生班)。现为文化和旅游部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馆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代表,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美国迪贝艺术家协会理事暨美术家协会副会长,美国钱币学会(ANA)会员,(澳门)圣若瑟大学客座教授,韩国韩·中书法国际交流展评委,美国圣荷西(硅谷)艺术市政厅签约国际书画家,山东省书法家协会新闻出版传媒委员会委员,山东水彩画会副秘书长。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书协等中外官方举办的大型展览并多有获奖:荣获书法比赛大奖及政府文化奖——群星奖。

毛公强在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日本、韩国、新加坡、菲律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过书法展览,许多作品被多种大型、专业书画集收录,并被政府及外事部门作为国礼赠送外国政要与国际友人,如韩国前总统卢武铉,新西兰总理约翰·基,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泰国公主诗琳通,菲律宾国家文化艺术委员会主席拉布拉多,美国俄勒冈州参议院议长德夫乐、众议院议长西蒙斯,奥地利凯恩腾州州长约瑟夫,韩国江原道道知事崔文洵等,还被美国、加拿大、法国、新西兰、日本、韩国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艺术机构与收藏家珍藏。我国的内蒙古美术馆、福建省美术馆、河南省美术馆、江西省美术馆、新疆美术馆、深圳美术馆、青岛市美术馆、温州美术馆、烟台美术博物馆、陇南市博物馆、陇南美术馆、铜川美术馆、宝鸡美术馆等公立美术馆、艺术机构均有收藏。2009年2月,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市政府向其颁发荣誉市民金钥匙与奖牌。2012年2月,荣获 “孔子书法奖”;2013年获得“德艺双馨”艺术家荣誉称号。

毛公强出版专著、书法集近十部:1992年出版《钱币学丛话》,获得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自2003年起,先后出版《毛公强书法集》、《毛公强书法艺术展览作品集》、《翰墨文心•毛公强卷》、《毛公强:甲骨文、金文 孔子“论语”篇书法展作品集》等;多次策划大型美术、书法展览等活动,其策展的展览项目曾荣获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的“十大”“优秀项目”之一;书法与美术作品集多种。

毛公强部分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与美术、书法的论文先后被《中国考古学年鉴》、《先秦史研究》、《中国钱币》、《中国书法》、《世界美术》、《中国文化报》、《文化月刊》、《中国美术报》、《美术报》、《中国水彩》、《齐币图释》等权威学术书刊登载。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 薄克国)


求李白的古诗

其一 大雅久不作。 吾衰竟谁陈。 王风委蔓草。 战国多荆榛。 龙虎相啖食。 兵戈逮狂秦。 正声何微茫。 哀怨起骚人。 扬马激颓波。 开流荡无垠。 废兴虽万变。 宪章亦已沦。 自从建安来。 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 垂衣贵清真。 群才属休明。 乘运共跃鳞。 文质相炳焕。 众星罗秋□。 【上日下文】 我志在删述。 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 绝笔于获麟。 其二 蟾蜍薄太清。 蚀此瑶台月。 圆光亏中天。 金魄遂沦没。 □□入紫微。 【虫带】【虫东】 大明夷朝晖。 浮云隔两曜。 万象昏阴霏。 萧萧长门宫。 昔是今已非。 桂蠹花不实。 天霜下严威。 沈叹终永夕。 感我涕沾衣。 其三 秦皇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 ( 挥一作飞 ) 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 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 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 骋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 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 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 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 扬波喷云雷。 鬈鬣蔽青天。 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 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 金棺葬寒灰。 其四 凤飞九千仞。 五章备彩珍。 衔书且虚归。 空入周与秦。 横绝历四海。 所居未得邻。 吾营紫河车。 千载落风尘。 药物秘海岳。 采铅青溪滨。 时登大楼山。 举首望仙真。 ( 首一作手 ) 羽驾灭去影。 飚车绝回轮。 尚恐丹液迟。 志愿不及申。 徒霜镜中发。 羞彼鹤上人。 桃李何处开。 此花非我春。 唯应清都境。 长与韩众亲。 其五 太白何苍苍。 星辰上森列。 去天三百里。 邈尔与世绝。 中有绿发翁。 披云卧松雪。 不笑亦不语。 冥栖在岩穴。 我来逢真人。 长跪问宝诀。 粲然启玉齿。 ( 启玉齿一作忽自哂 ) 授以炼药说。 铭骨传其语。 竦身已电灭。 仰望不可及。 苍然五情热。 吾将营丹砂。 永与世人别。 其六 代马不思越。 越禽不恋燕。 情性有所习。 土风固其然。 ( 固其然一作其固然 ) 昔别雁门关。 今戍龙庭前。 惊沙乱海日。 飞雪迷胡天。 虮虱生虎□。 【虫几】【歇欠换鸟】 心魂逐旌旃。 苦战功不赏。 忠诚难可宣。 谁怜李飞将。 白首没三边。 其七 五鹤西北来。 飞飞凌太清。 仙人绿云上。 自道安期名。 两两白玉童。 双吹紫鸾笙。 去影忽不见。 回风送天声。 我欲一问之。 ( 一作举首远望之) 飘然若流星。 愿餐金光草。 寿与天齐倾。 ( 此诗另有一作 客有鹤上仙。 飞飞凌太清。 扬言碧云里。 自道安期名。 两两白玉童。 双吹紫鸾笙。 飘然下倒影。 倏忽无留形。 遗我金光草。 服之四体轻。 将随赤松去。 对博坐蓬瀛。 ) 其八 咸阳二三月。 宫柳黄金枝。 绿帻谁家子。 卖珠轻薄儿。 日暮醉酒归。 白马骄且驰。 意气人所仰。 冶游方及时。 子云不晓事。 晚献长杨辞。 赋达身已老。 草玄鬓若丝。 投阁良可叹。 但为此辈嗤。 其九 庄周梦胡蝶。 胡蝶为庄周。 一体更变易。 万事良悠悠。 乃知蓬莱水。 复作清浅流。 青门种瓜人。 旧日东陵侯。 富贵故如此。 ( 故一作固 ) 营营何所求。 其十 齐有倜傥生。 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 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 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 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 拂衣可同调。 其十一 黄河走东溟。 白日落西海。 逝川与流光。 飘忽不相待。 春容舍我去。 秋发已衰改。 人生非寒松。 年貌岂长在。 (年貌一作颜色 ) 吾当乘云螭。 吸景驻光彩。 ( 上二句一作 谁能学天飞。 吸景驻光彩。 ) 其十二 松柏本孤直。 难为桃李颜。 昭昭严子陵。 垂钓沧波间。 身将客星隐。 心与浮云闲。 长揖万乘君。 还归富春山。 清风洒六合。 邈然不可攀。 使我长叹息。 冥栖岩石间。 其十三 君平既弃世。 世亦弃君平。 观变穷太易。 探元化群生。 寂寞缀道论。 空帘闭幽情。 驺虞不虚来。 □□有时鸣。 【上狱下鸟】【上族下鸟】 安知天汉上。 白日悬高名。 海客去已久。 谁人测沈冥。 其十四 胡关饶风沙。 萧索竟终古。 木落秋草黄。 登高望戎虏。 荒城空大漠。 边邑无遗堵。 白骨横千霜。 嵯峨蔽榛莽。 借问谁凌虐。 天骄毒威武。 赫怒我圣皇。 劳师事鼙鼓。 阳和变杀气。 发卒骚中土。 三十六万人。 哀哀泪如雨。 且悲就行役。 安得营农圃。 不见征戍儿。 岂知关山苦。 ( 一本此下有 争锋徒死节。 秉钺皆庸竖。 战士死蒿莱。 将军获圭组。 四句 ) 李牧今不在。 边人饲豺虎。 其十五 燕昭延郭隗。 遂筑黄金台。 剧辛方赵至。 邹衍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 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 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鹤举。 千里独徘徊。 其十六 宝剑双蛟龙。 雪花照芙蓉。 精光射天地。 雷腾不可冲。 一去别金匣。 飞沉失相从。 风胡灭已久。 所以潜其锋。 吴水深万丈。 楚山邈千重。 雌雄终不隔。 神物会当逢。 ( 当一作相 ) 其十七 金华牧羊儿。 乃是紫烟客。 我愿从之游。 未去发已白。 不知繁华子。 扰扰何所迫。 昆山采琼蕊。 ( 蕊一作蕤 ) 可以炼精魄。 其十八 天津三月时。 千门桃与李。 朝为断肠花。 暮逐东流水。 前水复后水。 古今相续流。 新人非旧人。 年年桥上游。 鸡鸣海色动。 谒帝罗公侯。 月落西上阳。 ( 西上阳一作上阳西 ) 余辉半城楼。 衣冠照云日。 朝下散皇州。 鞍马如飞龙。 黄金络马头。 行人皆辟易。 志气横嵩丘。 入门上高堂。 列鼎错珍羞。 香风引赵舞。 清管随齐讴。 七十紫鸳鸯。 双双戏庭幽。 行乐争昼夜。 自言度千秋。 功成身不退。 自古多愆尤。 黄犬空叹息。 绿珠成衅雠。 何如鸱夷子。 散发棹扁舟。 ( 棹一作弄 ) 其十九 西岳莲花山。 ( 岳一作上 ) 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 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 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 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 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 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 豺狼尽冠缨。 其二十 昔我游齐都。 登华不注峰。 兹山何峻秀。 绿翠如芙蓉。 萧飒古仙人。 了知是赤松。 借予一白鹿。 自挟两青龙。 含笑凌倒景。 欣然愿相从。 ( 一本此十句作一首 ) 泣与亲友别。 欲语再三咽。 勖君青松心。 努力保霜雪。 世路多险艰。 白日欺红颜。 分手各千里。 去去何时还。 ( 一本此八句作一首 ) 在世复几时。 倏如飘风度。 空闻紫金经。 白首愁相误。 抚己忽自笑。 沉吟为谁故。 名利徒煎熬。 安得闲余步。 终留赤玉舄。 东上蓬莱路。 ( 莱一作山 ) 秦帝如我求。 苍苍但烟雾。 ( 一本此十二句作一首 ) 其二十一 郢客吟白雪。 遗响飞青天。 徒劳歌此曲。 举世谁为传。 试为巴人唱。 和者乃数千。 吞声何足道。 叹息空凄然。 其二十二 秦水别陇首。 幽咽多悲声。 胡马顾朔雪。 躞蹀长嘶鸣。 感物动我心。 缅然含归情。 昔视秋蛾飞。 今见春蚕生。 袅袅桑柘叶。 (柘一作结 ) 萋萋柳垂荣。 急节谢流水。 羁心摇悬旌。 挥涕且复去。 恻怆何时平。 其二十三 秋露白如玉。 团团下庭绿。 我行忽见之。 寒早悲岁促。 人生鸟过目。 胡乃自结束。 景公一何愚。 牛山泪相续。 物苦不知足。 得陇又望蜀。 人心若波澜。 世路有屈曲。 三万六千日。 夜夜当秉烛。 其二十四 大车扬飞尘。 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 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 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霓。 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 谁知尧与跖。 其二十五 世道日交丧。 浇风散淳源。 不采芳桂枝。 反栖恶木根。 所以桃李树。 吐花竟不言。 大运有兴没。 群动争飞奔。 归来广成子。 去入无穷门。 其二十六 碧荷生幽泉。 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 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 馨香竟谁传。 坐看飞霜满。 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 愿托华池边。 其二十七 燕赵有秀色。 绮楼青云端。 眉目艳皎月。 一笑倾城欢。 常恐碧草晚。 坐泣秋风寒。 纤手怨玉琴。 清晨起长叹。 焉得偶君子。 共乘双飞鸾。 其二十八 容颜若飞电。 时景如飘风。 草绿霜已白。 日西月复东。 华鬓不耐秋。 ( 鬓一作发 ) 飒然成衰蓬。 古来贤圣人。 一一谁成功。 君子变猿鹤。 小人为沙虫。 不及广成子。 乘云驾轻鸿。 其二十九 三季分战国。 七雄成乱麻。 王风何怨怒。 世道终纷口。 【上奴下手】 至人洞玄象。 高举凌紫霞。 仲尼欲浮海。 吾祖之流沙。 圣贤共沦没。 临歧胡咄嗟。 其三十 玄风变太古。 道丧无时还。 扰扰季叶人。 ( 季叶一作市井 ) 鸡鸣趋四关。 但识金马门。 谁知蓬莱山。 ( 谁一作讵 ) 白首死罗绮。 笑歌无时闲。 绿酒哂丹液。 青娥凋素颜。 ( 上二句一作 萋萋千金骨。 风尘凋素颜。 ) 大儒挥金椎。 琢之诗礼间。 苍苍三株树。 冥目焉能攀。 其三十一 郑容西入关。 行行未能已。 白马华山君。 相逢平原里。 璧遗镐池君。 明年祖龙死。 秦人相谓曰。 吾属可去矣。 一往桃花源。 千春隔流水。 其三十二 蓐收肃金气。 西陆弦海月。 秋蝉号阶轩。 感物忧不歇。 良辰竟何许。 大运有沦忽。 天寒悲风生。 夜久众星没。 恻恻不忍言。 哀歌逮明发。 其三十三 北溟有巨鱼。 身长数千里。 仰喷三山雪。 ( 雪一作云 ) 横吞百川水。 凭陵随海运。 □赫因风起。 【火单】 吾观摩天飞。 九万方未已。 其三十四 羽檄如流星。 虎符合专城。 喧呼救边急。 群鸟皆夜鸣。 白日曜紫微。 三公运权衡。 天地皆得一。 澹然四海清。 借问此何为。 答言楚征兵。 渡泸及五月。 将赴云南征。 ( 征一作行 ) 怯卒非战士。 炎方难远行。 ( 行一作征 ) 长号别严亲。 日月惨光晶。 泣尽继以血。 心摧两无声。 困兽当猛虎。 穷鱼饵奔鲸。 千去不一回。 投躯岂全生。 如何舞干戚。 一使有苗平。 其三十五 丑女来效颦。 还家惊四邻。 寿陵失本步。 笑杀邯郸人。 一曲斐然子。 雕虫丧天真。 棘刺造沐猴。 三年费精神。 功成无所用。 楚楚且华身。 大雅思文王。 颂声久崩沦。 安得郢中质。 一挥成斧斤。 其三十六 抱玉入楚国。 见疑古所闻。 良宝终见弃。 徒劳三献君。 直木忌先伐。 芳兰哀自焚。 盈满天所损。 沉冥道为群。 东海泛碧水。 (泛一作沉) 西关乘紫云。 鲁连及柱史。 可以蹑清芬。 ( 此诗一作 □来荆山客。 【竭立换去】 谁为珉玉分。 良宝绝见弃。 虚持三献君。 直木忌先伐。 芬兰哀自焚。 盈满天所损。 沉冥道所群。 东海有碧水。 西山多白云。 鲁连及夷齐。 可以蹑清芬。 ) 其三十七 燕臣昔恸哭。 五月飞秋霜。 庶女号苍天。 震风击齐堂。 精诚有所感。 造化为悲伤。 而我竟何辜。 远身金殿旁。 ( 一本无此二句 ) 浮云蔽紫闼。 白日难回光。 群沙秽明珠。 众草凌孤芳。 古来共叹息。 流泪空沾裳。 其三十八 孤兰生幽园。 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 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 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 香气为谁发。 其三十九 登高望四海。 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 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 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 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 枳棘栖鸳鸾。 且复归去来。 剑歌行路难。 ( 行一作悲 ) ( 此诗一作 登高望四海。 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 风飘大荒寒。 杀气落乔木。 浮云蔽层峦。 孤凤鸣天倪。 遗声何辛酸。 游人悲旧国。 抚心亦盘桓。 倚剑歌所思。 曲终涕泗澜。 ) 其四十 凤饥不啄粟。 所食唯琅□。 【王干】 焉能与群鸡。 刺蹙争一餐。 ( 刺蹙一作蹙促 ) 朝鸣昆丘树。 夕饮砥柱湍。 归飞海路远。 独宿天霜寒。 幸遇王子晋。 结交青云端。 怀恩未得报。 感别空长叹。 其四十一 朝弄紫泥海。 (泥一作沂)又 ( 一作朝驾碧鸾车 ) 夕披丹霞裳。 挥手折若木。 拂此西日光。 云卧游八极。 ( 卧一作举 ) 玉颜已千霜。 ( 已千一作如清 ) 飘飘入无倪。 稽首祈上皇。 呼我游太素。 玉杯赐琼浆。 一餐历万岁。 何用还故乡。 永随长风去。 天外恣飘扬。 ( 一本无此二句 ) 其四十二 摇裔双白鸥。 鸣飞沧江流。 宜与海人狎。 岂伊云鹤俦。 寄形宿沙月。 ( 形一作影 ) 沿芳戏春洲。 吾亦洗心者。 忘机从尔游。 其四十三 周穆八荒意。 汉皇万乘尊。 淫乐心不极。 雄豪安足论。 西海宴王母。 北宫邀上元。 瑶水闻遗歌。 玉杯竟空言。 灵迹成蔓草。 徒悲千载魂。 其四十四 绿萝纷葳蕤。 缭绕松柏枝。 草木有所托。 岁寒尚不移。 奈何夭桃色。 坐叹葑菲诗。 玉颜艳红彩。 云发非素丝。 君子恩已毕。 贱妾将何为。 其四十五 八荒驰惊飚。 万物尽凋落。 浮云蔽颓阳。 洪波振大壑。 龙凤脱罔罟。 飘摇将安托。 去去乘白驹。 空山咏场藿。 其四十六 一百四十年。 国容何赫然。 隐隐五凤楼。 峨峨横三川。 王侯象星月。 宾客如云烟。 ( 以上六句一作 帝京信佳丽。 国容何赫然。 剑戟拥九关。 歌钟沸三川。 蓬莱象天构。 珠翠夸云仙。 ) 斗鸡金宫里。 蹴鞠瑶台边。 举动摇白日。 指挥回青天。 当涂何翕忽。 失路长弃捐。 独有扬执戟。 闭关草太玄。 其四十七 桃花开东园。 含笑夸白日。 偶蒙东风荣。 生此艳阳质。 ( 生一作矜 ) 岂无佳人色。 但恐花不实。 宛转龙火飞。 零落早相失。 讵知南山松。 独立自萧瑟。 ( 此诗一作 芙蓉娇绿波。 桃李夸白日。 偶蒙春风荣。 生此艳阳质。 岂无佳人色。 但恐花不实。 宛转龙火飞。 零落互相失。 讵知凌寒松。 千载长守一。 ) 其四十八 秦皇按宝剑。 赫怒震威神。 逐日巡海右。 驱石驾沧津。 ( 驾一作架) 征卒空九寓。 作桥伤万人。 但求蓬岛药。 岂思农扈春。 力尽功不赡。 千载为悲辛。 其四十九 美人出南国。 灼灼芙蓉姿。 皓齿终不发。 芳心空自持。 由来紫宫女。 共妒青蛾眉。 归去潇湘□。 (水止) 沉吟何足悲。 其五十 宋国梧台东。 野人得燕石。 ( 以上二句一作 宋人枉千金。 去国买燕石。 ) 夸作天下珍。 却哂赵王璧。 赵璧无缁磷。 燕石非贞真。 流俗多错误。 岂知玉与珉。 其五十一 殷后乱天纪。 楚怀亦已昏。 夷羊满中野。 口口盈高门。 【上草下录】【上草下施】 比干谏而死。 屈平窜湘源。 虎口何婉娈。 女□空婵媛。 【上须下女】 彭咸久沦没。 此意与谁论。 其五十二 青春流惊湍。 朱明骤回薄。 ( 明一作火 ) 不忍看秋蓬。 飘扬竟何托。 光风灭兰蕙。 白露洒葵藿。 ( 洒葵藿一作委萧藿 ) 美人不我期。 草木日零落。 其五十三 战国何纷纷。 兵戈乱浮云。 赵倚两虎斗。 晋为六卿分。 奸臣欲窃位。 树党自相群。 果然田成子。 一旦杀齐君。 其五十四 倚剑登高台。 悠悠送春目。 苍榛蔽层丘。 琼草隐深谷。 凤鸟鸣西海。 欲集无珍木。 □斯得所居。 【学子换鸟】 蒿下盈万族。 晋风日已颓。 穷途方恸哭。 ( 以上六句一作 翩翩众鸟飞。 翱翔在珍木。 群花亦便娟。 荣耀非一族。 归来怆途穷。 日暮还恸哭。 ) 其五十五 齐瑟弹东吟。 ( 弹一作挥 ) 秦弦弄西音。 慷慨动颜魄。 ( 魄一作色 ) 使人成荒淫。 彼美佞邪子。 婉娈来相寻。 一笑双白璧。 再歌千黄金。 珍色不贵道。 讵惜飞光沈。 安识紫霞客。 瑶台鸣素琴。 ( 素一作玉 ) 其五十六 越客采明珠。 提携出南隅。 清辉照海月。 美价倾皇都。 献君君按剑。 怀宝空长吁。 鱼目复相哂。 寸心增烦纡。 其五十七 羽族禀万化。 小大各有依。 周周亦何辜。 六翮掩不挥。 愿衔众禽翼。 一向黄河飞。 飞者莫我顾。 叹息将安归。 其五十八 我到巫山渚。 ( 到一作行 ) 寻古登阳台。 天空彩云灭。 地远清风来。 神女去已久。 襄王安在哉。 荒淫竟沦替。 ( 替一作没 ) 樵牧徒悲哀。 其五十九 恻恻泣路歧。 哀哀悲素丝。 路歧有南北。 素丝易变移。 万事固如此。 人生无定期。 田窦相倾夺。 宾客互盈亏。 世途多翻覆。 ( 一作谷风刺轻薄 ) 交道方险口。 【山戏】 斗酒强然诺。 寸心终自疑。 张陈竟火灭。 萧朱亦星离。 众鸟集荣柯。 穷鱼守枯池。 嗟嗟失权客。 ( 权一作欢 ) 勤问何所规。 ( 规一作悲 )

翰墨人生,品读薛夫彬先生的诗、书、印

【艺术简历】

薛夫彬,回族。 1944年8月生于北京。 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及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书法家协会第二、三、四届副主席,北京市文联理事,北京市政协委员,央视国际书法大赛评委,中国书法“兰亭奖”评委等。 作品曾参加第二至八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篆刻展、中青展,及国内外历次重要大型书展。 并被中南海、钓鱼台、人民大会堂等收藏。 出版有《薛夫彬书法选》、《薛夫彬篆刻选》、《余墨杂痕》(诗文集)、《中国书法教学丛书——行书研究》,以及多种书法教材。

现为北京市文史馆员,北京书法院顾问,中国生态书画院副院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同学会会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导师等。

书与先贤会 趣在古今间

——谈薛夫彬先生的诗、书、印

近读薛夫彬先生诗文集《余墨杂痕》,其中有一首《咏菊》:

不慕时风不尚狂,

何须盛日比群芳。

篱边寂寂发新叶,

笑对霜寒送晚香。

忽然觉得,此诗便是先生目前人格的写照。

薛夫彬先生,自号钝伯,别署自在堂主,斋号修远堂、陟庐、漏斋等。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就享誉大江南北,奔走于全国各地,投身于书法艺术的研究、推广与教育,并借助电视台等媒体,做书法普及与提高的工作。 他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及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书法家协会第二、三、四届副主席,北京市文联理事,北京市政协九、十、十一届委员,央视国际书法大赛评委,中国书法“兰亭奖”评委等。 然而,近些年却淡出了书坛,急流勇退,深居简出,寂然潜心于诗书印的研习,授徒自娱,可谓“知止有定”,让人折服其淡定无争。 这当然是先生善于自省的独特个性所致,远离浮躁、淡然名利,不争长短。 这是今人不容易做到的,尤其是正在风头劲健的时候。

一、先生的诗与文

夫彬先生擅诗文,知道他书法的人多,但很少有人了解其诗文与治印。

他的诗,有一部分是表达个人情怀的。 或直抒胸意,或状物绘情。 以平白直接的语言,写自家内心所思、所遇,绝不掉书袋,不故作呻吟。 这首《自解》可见情状:

怕遇高人懒见官,

平生自闭奈何天。

当知万物根原异,

此处无关佛与仙。

并在小跋中自嘲为“症”,颇有自鉴之意。 可见夫彬先生处世之淡泊与率真。 此类诗,是人格,或者是人生的直接体现。 10余年前,他有一首《自嘲》,是他人生的写照:

噩噩浑浑不设防,

分明世路有门墙。

能从利欲知奸善,

却少闲心话短长。

要了解先生的为人,读其诗,是最好的路径。

他的诗,饶有趣味,精彩之句,读之令人拍案叫绝。 比如《夜读感事》中有“可恶蚊虫挥又至,不伤筋骨却伤神”的诗句,写事、讽人,生动传神。 如“秋霜无意岂堪信,枫叶如丹我白头”(《咏菊》)、“肉麻最是称兄弟,共事留心警看官”(《乱弹西游》)等,堪称神来之笔。

其诗多有论书者,见解颇有力度,只有善书者、深解书者,才能写出这样的诗。对于书法审美取向,有一首《与友人论书》,写得精彩:

鼓努轻薄伪劣风,

要知笔与意相通。

俗书未必功夫浅,

惜尔魂牵市井中。

此诗信息量极大,首先鄙弃鼓努、轻薄的所谓书法。 想一想,在今天,有多少书者,或鼓努为力,或轻薄乏味。 其次又说“笔”、“意”相通,好字一定是笔到、意浓的,笔不到则无意无趣,妄称名家,欺世欺人,自然是要遭到鄙弃的。

有一首《学书俚语》,可以说是学书指南,虽题为“俚语”,却见解精到。

入门得道,法不可离。

风标独运,法岂可泥。

有法无我,此谓之技。

有我无法,难与理喻。

意法谐和,书家根本。

格高韵古,可传之艺。

讲了如何理解书法之“法”这一传统理念。 一是“不离”,离开了法,用笔之法、结构之法、章法之法,离开了经典,便什么都不是。 所以,法是入门之路径。 又言“不可泥”,泥于法,便没有风神,落入布棋列算窠臼。 要追求“意法谐和”。 最后强调真正好的书法,是“格调高”、“韵味古”。 而不是一时热闹,哗众取宠。

论书诗中,尚有专论字体的20余首,从甲骨、大篆、隶、草、楷、行等,将各种字体根据其历史作用、技法特征、审美风神或流传手段等概括总结,提炼升华,各成一、二绝句,便于记忆,读来朗朗上口,的确有助于书法学习的认知与理解。 今捡其中三首,以飨读者。

论行书(之一)

汉末初成两晋珍,

右军风范史绝伦。

尔来多少传承笔,

代有明标翰墨林。

论行书(之二)

非真非草遁方圆,

相间流行率意间。

随势成形灵动处,

三希三稿是他山。

《题汉碑百种咏隶变》

朴茂沉雄古韵中,

风骚不与前朝同。

直折波挑开新面,

变法谁夺两汉功。

又《草书》一首,写出了草书态势:

信手淋漓任纵横,

神驰意畅笔堪惊。

浓挥淡洒无边幅,

满纸狼藉处处情。

夫彬先生论书诗外,还有大量文章,阐述深入,理畅而趣浓。 其中《试说感悟》与《漫话技巧》是两篇既有深度又见解独到的力作,其行文简约通畅,颇具见解。 《学书记梦》,像一篇小说,借一老者“张十二”托梦口述,阐明学书之“六要”,读来发人深省,学书者依照奉行,循踪理解,必会受用终生。

学书记梦

俗语云:“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日前得中国书协一函,约每位评委写五百字左右小文。 内容是谈“创作高论”。 我一向怕高论,所怕有二:一怕误人,二怕所论非高,徒增愧疚耳。 故思之再三,未敢冒然动笔。

忽一夜,我振笔挥毫,“创新”无望后昏昏睡去。 朦胧中见一老者,宽袍大袖,银髯垂胸,倏然立于案前,指余言道:“汝学书有年,尚不辨新好,不知积发,而兀自创新,何愚钝至此?”余愕然欲起,曰:“敢问前辈尊号,愿聆清教!”老者挥手止余道:“吾张十二,毋再多问,今见汝虽才薄而志笃,尚未堕轻狂渊薮,或可教也。 现告汝学书‘十二要’,笔记可也,望好自为之。 ”

余诺诺,展纸调墨,端坐案前。 老者徐徐言道:“汝当知,自古书艺循法而传,依用而变。 精妙者留,乖谬者弃。 故法不可离,亦不可泥,而书艺得以璀璨绵延无穷尽也,此其一。 其二,名家名作,无论古今,当体悟玩味。 师其学养,取其经验。 然切勿迷信盲从,以免束尔心手,衍成书奴。 其三,或可崇尚某家,然亦须知悉各家。 此博涉专精之谓,可治孤陋之病。 四曰:多品评但勿滥否定。 须知凡能传世者,必有可师之处。 崇碑抑帖或崇帖抑碑,尊王斥颜或尊颜斥王,均属个人好恶,一家之言,无足训也。 其五,笔墨,书家情性之所在也,当倚重之。 若兰亭、祭侄、韭花、寒食,皆心手双畅典范,非笔墨精熟无由至也。 故于古人经典心摹手追,永不为过。 其六,终求“我”之所在。 鉴古知今,历代大家各具面目,此乃法中有“我”,学有所悟则风神自在也。 ”说至此,老者戛然而止,拂袖离身,边说道:“子时已过,其余‘六要’明日告汝,江南有一小子,吾当今夜促之”。 说罢飘然而逝。

我至今不知“张十二”是谁,江南小子又是谁。 唯老者所言不敢自私,今撮要录出,以飨同好。

先生的诗,内容比较丰富,写人亦是精准到位,常有点睛之笔,令人眼前一亮。有一首《纪念林散之先生》:

翰逸高怀任纵横,

不争长短不经营。

可怜无数风光客,

谁复先生身后名。

其中“不争长短不经营”句,是对散老的精确描写,可知散老的修为和人生态度,先生是深解散老的。

自作诗·《抒怀》(楷书)

老舍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祭

大笔如椽话众生,

尽将博爱写真诚,

无端却遇身心辱,

夺志不屈祭太平。

余如《纪念老舍先生》、《高二适先生》、《乱弹西游四首》等,都是精心诚挚之作。

先生爱藏奇石,曾做《题所藏石玩》诗数首,其三是这样写的:

填海补天两未成,

修来妙像体堪惊。

敢言造物宽迂甚,

却教庸工浪得名。

歌颂了大自然之伟力莫测,又暗讽了庸工雕琢的不足。 想象之博大,趣味之浓厚,有理有趣,有诗的味道,读之令人击掌称快。

关于薛先生的诗与文,以上只是略举数例,难以斑窥全。

录楞严经语·《身是菩提》(行草)

二、先生的书法

谈到夫彬先生的书法,首先令人诧异的,是他的全面与精到,其次是他追求的境界与格调。 可能是其职业书法教师的需要,他对各种字体都能把握精准,随时切换而得法到位。 为学生示范时,自然随意,听者启示良多。 无论哪种字体,随手拈来,形神立现,可见他平日对书法的用心与对教学的敬业。

好的字是什么样?孙过庭在书谱中评价王羲之时这样说:“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志气和平,是与传统文化的审美趣向相同的。 书法是古典文化的一部分,也必然是与儒家中庸、中和境界一致的。 朱熹注解“中庸”二字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 谈到写字,这就有个把握“变化”火侯的问题。 变化太过,则流于粗野;不够,则流于寡淡乏味。 好的字,应该是内涵极丰富,而以平和、温雅的状态展现,此即是境界。

录陆游词·《卜算子·咏梅》(楷书)

以王羲之为例,《集王圣教序》和各种手札中,王的技术含量最高,先生20年前曾说:今人所有的变化手段,都没有超出王羲之的范围,确为至论。 我们所见到的王羲之的作品,从用笔技巧,结构技巧、章法处理以及风神面貌等,都是极丰富、经典的。 然而,王字是却以平和的面目出现。 我们在初学时很难发现其中的奥妙,原因之一就是王字所有的变化手法都很含蓄、内敛,平中寓奇、寓险,因而不易被察觉。 如此,字的面貌就平和而有内涵,机趣丰富。 即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先生在诗、文、跋语、联句等文学作品中,表达出的书法审美观,是与这种境界一致的。 先生曾作过一联:“思其美处淡而有味,悟到深时简而不俗”,能够体现先生的书法审美观。 也只有对古人经典下过极大功夫,有过深切体验,真正摸到了古人跳动脉搏的书家,才会有如此深层次的体验、感受与认识。 所以他在《学书俚语》中明确提出了“格高韵古,可传之艺”的书法艺术评判标准。

在教育学院书法专业的初创期,规模小,师资少,因教学实践的需要,夫彬先生承担了多门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因此,对书法各体皆有涉猎,并有深切体验。 夫彬先生深研魏碑,下过极大的功夫。 欧阳中石先生在《余墨杂痕》序中,这样写夫彬先生:“尤其于研求魏碑,既能涉猎多种,又能拟之极精,尔后在此基础之上,更加追求,迭出新貌。 ”

先生熟谙王羲之,曾有著作《王羲之行书导学》,可以看出他对于王字丰富多彩的变化手法是了如指掌的。 先生的魏碑,从未出现过分夸张的空间强化、倚侧等,而是以平和的面目出现。 先生鄙弃那种鼓努之风,他厌恶那种“忸怩作态”、“张牙舞爪”的字。 先生的魏碑是一种复归平正的字,正如孙过庭讲的“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这样的境界,必然不会堕入很多魏碑书家过分夸张的狂怪一路。 这种平和的境界,便是与传统文化一致的境界,寓变化于平和之中,“格高韵古”。

从先生的魏碑作品看,有过一个探索过程,早期作品中,有些是取法石门铭、郑文公碑一路,有些是取法张猛龙碑。 就像欧阳先生所说“涉猎多种”,“拟之极精”,之后便是融会贯通遂成自家风格面目。 如《戏说红楼》这个作品,已属融汇之作,字形变化丰富,“尽”、“唐”之长形,“亦”、“流”、“说”“幻”之扁形,用笔方圆兼备,点画遒劲流美,结体变化奇巧。 如“到”的倚侧,“风”、“世”、“满”之强化上部空间,“透”之强化下部空间,“相”之中间宽博,皆是是常人难至,然而未有突兀之感,通篇典雅平和,已至“格高韵古”之境界。

夫彬先生对楷书做过各种研究、探索,收获颇丰。 而今年逾古稀,也常常作小楷,魏唐兼容,别具特色。 先生曾有过对颜体楷书深入、成熟的探索。 如下面这幅作品《夏日登车盖亭》,以“颜”之面目出现,对结体、空间处理进行了独到的研究探索。 大部分字做了上紧下松,强化上部空间的处理。 如“竹”,两个撇画向上部伸出很多,使得上部极为宽绰。 “手”的竖勾缩短,也是形成上紧下松的结构特色。 类似这样的作品,虽然是以唐楷的面目出现,却一定有先生自己的理解、研究和独到想法的。 这种强化上部空间的手法,王羲之、魏碑、墓志以及钟繇的楷书中常常使用。 可见先生对于经典的熟谙、理解和把握,因此,才有了如此鲜明特点的“薛体”楷书出现,似颜而不是颜,有各种经典的影子,却不露痕迹,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成功的颜体楷书创作作品。

夫彬先生隶书,溯源两汉,下参清人,取法广博,熔铸而成。 早年作品,有明显取法对象,有的依托《张迁碑》,有的参照《石门颂》,有的取法邓石如、金农。

下面这幅是先生2004年的作品,那时,他的隶书已融会贯通,亦汉亦清,有汉碑、摩崖、简书多方融汇,平正中寓动势,笔力雄厚,行笔通畅,且有先生自家行草书线条迹象,隶意十足,个性十足。

关于夫彬先生行草书,是要多说几句的。

首先,夫彬先生是以独特清劲的线条享誉书坛的。 对于用笔,先生曾讲过这样的例子:草书用笔,不要匆忙,要如黄庭坚的行笔,“踟蹰而行”,走在路上,从容不迫。 先生的行草书线条能够打动人,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似乎源于黄庭坚从容稳健,又有颜真卿的遒劲恣肆,也有明人的所向披靡,如同其魏楷和隶书,都是聚会多家于笔下。 先生曾有一首《论书诗》:“有客来兮话写家,独尊一体漫相夸。 纵观圣手博约处,文质通灵气自华”,夫彬先生是主张博观约取的。 融会贯通,首先是通晓诸家,能够摸到经典的血脉,深入,精熟。 记得20年前,有个朋友拿作品请教先生,先生讲到颜真卿行书的空间处理,随手书写几个例子,线条和结构精确到位,足见先生对颜行书是了如指掌的。

还有一个独特的地方,就是先生在行书中融进魏碑,这是基于先生深厚的魏碑积淀。 这条路,比较成功,也是比较难能可贵的。 行草与魏碑,笔触不易融合,是两种状态,先生却能够融会贯通,如羚羊挂角,不露痕迹,是比较成功的探索。 有时,楷行草融在一起,又会让人感受到颜真卿的《裴将军诗》的蛛丝马迹。 先生的行书,常出现一波三折的“薛氏”长捺,似是以黄庭坚之线写魏碑之形,淋漓痛快,令人眼前一亮。

先生深入王羲之、颜真卿、黄庭坚等诸家,结构笔墨溯源经典,加之个人学养性情,创作随性,技巧丰富。 有时对空间大胆夸张,表现出大气魄,用墨燥润相间,章法收放自如。 如作品《滁州西涧》,大量运用了经典中结构、章法的处理技巧,细心者如能仔细探究,从技术层面就会获益良多,得到很多启示。

“独”、“树”、“生”三个字比较浓重,“独怜”、“雨晚”、“舟自横”形成了三个字组,展现了章法的节奏。 “独”“鹂”、“潮”、“野”、“横”几个字,强调中部宽阔的空间,“边”、“晚”、“野”、“横”几个字,做横向的拉开,展示了处理字的魄力。 从技巧层面讲,字法、章法的技巧丰富,笔法上,迟留、劲速得体,赏之令人称叹!

以上是对薛夫彬先生书法的尝试解读,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只能是言其大概,更加精美、高妙之处,尚不能够表达出来。

三、先生的篆刻

夫彬先生亦工篆刻,然而了解他篆刻的人并不多,大概被书名所掩。 2004年,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过《薛夫彬篆刻作品集》,收录先生140方篆刻作品。 在自序中有“卌年痴迷,初衷自守”之语,可见对篆刻用心之真,入情之深。

(一)

夫彬先生的篆刻,首先是一种表达,或表达内心深厚的情感,或对世事有所感,或表达人生哲理。 如朱文“寸草心”印,其边款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敬为先慈诞辰八十二周年作”,其情可鉴,此为孝心之表达。

又朱文印“天命安可知”,款云:“余届五十矣,即古所谓知天命之年矣,然世间万事万物,世态人情,知之有几?解者更觉其微,如善恶之报,常令人扼腕时,每每恶人得意处,古今不鲜见也,即此一例,可知天命难测,安可言知也,或曰此即为知,亦未可知也。 ”可见此印表达一种抱不平,悯善良,慨叹人生的情感。

朱文印“清平”,边款题八个字:“清则无妄,平乃得闲”,是先生人生感悟后的一种哲理表达。

白文印“冷眼观之”,边款云“善恶此不可不知之论也”,必是于人、于事,有所思有所感后所作。

白文印“心安”,边款云:“理得则心安”。

可以看出,先生作印,非只为艺术,而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从表达的角度来理解先生的篆刻作品,印近其诗。

(二)

先生的篆刻作品颇重视空间的布局,以形成强烈的疏密对比,此与其对古典的熟谙,与书法的深厚积淀相关,“修远堂主人”上与右极密,左下空间空旷,令人一震,“疏处走马,密不容针”,须是熟谙汉印和书法之道者才能为之。

“不二法门”取法金文小玺,随其字形,“法”占印面的面积比较铺张,笔画也比较聚集,其余字皆收缩,形成了左上紧密,中下宽绰,宽阔处如人行于大野,密处如遇深林,有理有趣。

“冷眼”小印,“眼”放纵“,末笔回收,以加强密度,“冷”收缩,左下大面积空白,整个布局上部疏朗、留白。

这种大疏大密还体现在以下作品中。 体现了艺术处理的有胆有识,有魄力。

(三)

先生篆刻,有其书法用笔之趣,从笔画特征上来理解,可谓“以书入印”,先生篆刻不喜平直光滑,而尚参差遒厚,天然去雕饰,一任自然。

先生篆刻,亦是自家独特面貌,白文印,源于汉印,刀趣浓,笔意强。 以“以写我心”为例,“我”之下部六个笔画,“心”的上部五个笔画,刀法凌厉; “写”的下部,五小竖排比林立,独具匠心,趣味浓厚。

另外,尚有借鉴汉玉印的几方白文印,古朴简净,稚拙奇峭,平中寓奇,稳中寓巧,读来极具魅力。 例如:“留此存照”、“以书为友”、“书者抒也”、“弄翰”等。

余如单刀冲刻的几方也是独具面目,颇有轻灵之趣,如“寸草心”、“拿云”、“心安”等。

(四)

先生篆刻又做多种尝试,如楷书入印,魏碑是先生强项,故时有印中探索,如朱文印“塞翁马”,圆转流美,似取摩崖。 “有会心处”,则直取碑趣,朱文印“夫彬”,则把行草落款入印。 尚有拟封泥者,如朱文印“大都”、“妙造自然”,也是天趣盎然。

四、结束语

夫彬先生主张:书法学习是传统观照下的个性化成长,并身体力行。 他对大量古代经典作品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并有所选择的汲取融汇,形成“薛氏”风格。 现在,先生已年逾古稀,仍日日临池、思虑通审。 应该说,夫彬先生视书法为终生追求,是作为一项事业来做的。 以他的资历,有很多机会是可以大力宣传以求名取利的,但他低调自律,鄙视虚伪,默默修为,不事张扬。 这一方面是个性使然,另外则是红尘外的思考了。

对于初学书法者,夫彬先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常提到欧阳先生如何对待学生的问题。 有慕名来求教者,不论长幼,水平高低,先生皆是一视同仁,细心讲解示范,不辞辛苦,颇有乃师之风。 对于初学书法,先生有“挖井”之喻,主张要选定一个地方挖出水来,不要朝三暮四,浅尝辄止。

夫彬先生近年虽年逾古稀,渐少出行交际,但偶有机遇方便,仍与老友笔墨交流,不过渐渐沉静了许多,淡然处之,诗书自娱。 有客来访,依然情热心实,行素超然,自以为乐。

周汝昌先生对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有独到的见解,并非常人所解之略带悲凉之意,他认为只有在黄昏的时候,夕阳才是无限美好的。 以义山之句,加周汝昌先生之解,写夫彬先生之书法艺术,太贴切了!夫彬先生诗、书、印,都是学养、个性的展示。 诗书印之融会贯通,亦如先生生活中个性之融通。 无论是做人,还是艺术上的造诣,都是当今书坛一个高标。 子贡评价孔子“仰之弥高”,我们今天看夫彬先生之人、之诗、之书、之印,亦可当此四字。

最后以他的一首五言绝句,结束此文:

学书如探胜,

其妙在迷离。

路转峰回处,

怡然景自奇。

《书谱》全文逐句及译文是什么?

《书谱》全文逐句及译文:

1、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 张草犹当雁行。 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今译:关于古代以来,善长书法的人,在汉、魏时期,有钟繇和张芝的卓绝书艺,在晋代末期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的墨品精妙。 王羲之说:“我近来研究各位名家的书法,钟繇、张芝确实超群绝伦,其余的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钟繇和张芝死后,王羲之、王献之继承了他们。

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相比,与钟繇是不相上下,或者略超过他。 对张芝的草书,可与他前后相列;因为张芝精研熟练,临池学书,把池水都能染黑了,如果我也像他那样下功夫刻苦专习,未必赶不过他。 ”

是推举张芝、自认超越钟繇的意思。 考察王羲之父子书法的专精擅长,虽然还未完全实现前人法规,但能博采兼通各种书体,也是无愧于书法这项事业的。

2、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研。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

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 ”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 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 总其终始,匪无乖互。

今译:书法评论者说:“这四位才华出众的书法大师,可称得上古今独绝。 但是今人(二王)还不及古人(钟、张),古人的书法风尚质朴,今人的书法格调妍媚。 ”然而,质朴风尚因循时代发展而兴起,妍媚格调也随世俗变化在更易。

虽然文字的创造,最初只是为了记录语言,可是随着时代发展,书风也会不断迁移,由醇厚变为淡薄,由质朴变为华丽;继承前者并有所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常规。 书法最可贵的,在于既能继承历代传统,又不背离时代潮流;既能追求当今风尚,又不混同他人的弊俗。

所谓“文采与质朴相结合,才是清雅的风度”。 何必闲置着华美的宫室去住古人的洞穴,弃舍精致的宝辇而乘坐原始的牛车呢?评论者又说:“献之的书法之所以不如羲之,就像羲之的不如钟繇、张芝一样。 ”我认为这已评论到问题的要处,但还未能详尽说出它的始末原由。

钟繇专工楷书,张芝精通草体,这两人的擅长,王羲之兼而有之。 比较张芝的草体王还擅于楷书,对照钟繇的楷书王又长于草体;虽然专精一体的功夫稍差,但是王羲之能广泛涉猎、博采众优。 总的看来,彼此是各有短长的。

3、谢安素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 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 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 ”安云:“物论殊不尔。 ”于敬又答:“时人那得知!”

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 以于敬之豪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 况乃假托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 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

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惭。 是知逸少之比钟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

今译:谢安素来善写尺牍书,而轻视王献之的书法。 献之曾经精心写了一幅字赠给谢安,不料被对方加上评语退了回来,献之对此事甚为怨恨。 后来二人见面,谢安问献之:“你感觉你的字比你父亲的如何?”答道:“当然超过他。 ”谢安又说:“旁人的评论可不是这样啊。 ”

献之答道:“一般人哪里懂得!”王献之虽然用这种话应付过去,但自称胜过他的父亲,这说的不是太过分了吗!况且一个人立身创业,扬名于世,应该让父母同时得到荣誉,才是一种孝道。 (这里引用《孝经》一个故事)曾参见到一条称“胜母”的巷子,认为不合人情拒绝进去。

人们知道,献之的笔法是继承羲之的,虽然粗略学到一些规则,其实并未把他父亲的成就全学到手。 何况假托是神仙授书,耻于推崇家教,带着这种思想意识学习书艺,与面墙而观有什么区别呢!有次王羲之去京都,临行前曾在墙上题字。

走后献之悄悄擦掉,题上自己的字,认为写得不错。 待羲之回家来,见到后叹息道:“我临走时真是喝得大醉了。 ”献之这才内心感到很惭愧。 由此可知,王羲之的书法与钟繇、张芝相比,只有专工和博涉的区别;而王献之根本比不上王羲之.则是毫无疑问的了。

4、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昧钟张之馀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 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

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况云积其点画,乃成其字;曾不傍窥尺犊,俯习寸阴;引班超以为辞,援项籍而自满;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

今译:我少年读书时,就留心学书法,体会钟繇和张芝的作品神采,仿效羲之与献之的书写规范,又竭力思考专工精深的诀窍,转瞬过去二十多年,虽然缺乏入木三分的功力,但从未间断临池学书的志向。

观察笔法中,悬计垂露似的变异,奔雷坠石般的雄奇,鸿飞兽散间的殊姿,鸾舞蛇惊时的体态,断崖险峰状的气势,临危据枯中的情景;有的重得像层云崩飞,有的轻得若金蝉薄翼;笔势导来如同泉水流注,顿笔直下类似山岳稳重;纤细的像新月升上天涯,疏落的若群星布列银河。

精湛的书法好比大自然形成的神奇壮观,似乎进入决非人力所能成就的妙有境界。 的确称得上智慧与技巧的完美结合,使心手和谐双畅;笔墨不作虚动,薄纸必有章法。

在一画之中,令笔锋起伏变化;在一点之内,使毫芒顿折回旋。 须知,练成优美点画,方能把字写好。 如果不去专心观察字帖,刻抓紧埋头苦练;只是空论班超写的如何。

对比项羽自己居然不差。放任信笔为体,随意聚墨成形;心里根本不懂摹效方法,手腕也未掌握运笔规律,还妄想写得十分美妙,岂不是极为荒谬的吗!

5、然君子立身,务修其本。 杨雄谓:诗赋小道,壮夫不为。 况复溺思毫厘,沦精翰墨者也!夫潜神对奕,犹标坐隐之名;乐志垂纶,尚体行藏之趣。 讵若功定礼乐,妙拟神仙,犹埏埴之罔穷,与工炉而并运。

好异尚奇之士;玩体势之多方;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赜。 著述者假其糟粕,藻鉴者挹其菁华,固义理之会归,信贤达之兼善者矣。 存精寓赏,岂徒然与?

今译:然而君子立身,务必致力于根本的修养。 扬雄则说诗赋乃为“小道”,胸有壮志的人不会只搞这一行,何况专心思考用笔,把主要精力埋没在书法中呢!对全神贯注下棋的,可标榜为一“坐隐”的美名;逍造自在垂钓者,能体会“行藏”的情趣。

而这些又怎比得上书法能起宣扬礼乐的功用,并具有神仙般的妙术,如同陶工揉和瓷土塑造器皿一般变化无穷,又像工匠操作熔炉铸锻机具那样大显技艺!酷好崇异尚奇的人,能够欣赏玩味字书体态和意韵气势的多种变化;善于精研探求的人,可以从中得到潜移转换与。

推陈出新的幽深奥秘。 撰写书论文章的人,往往择取接受前人的糟粕;真正精于鉴赏的人,方能得到内涵的精华。 经义与哲理本可溶为一体,贤德和通达自然可以兼善。 汲取书艺精华借以寄托赏识情致,难道能说是徒劳的吗?

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实名制购票政策将于今年12月23日起生效
从里约再出发 不变的是多边主义初心 社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