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董鑫 余晖
11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参观调研中国建筑科技展。
政知见(微信ID:bqzhengzhiju)注意到,根据新华社发布的新闻稿,李强在参观调研中五次提到了“好房子”。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好房子”,它承载的是人民群众对居住品质的追求。
在当下,什么样的房子是“好房子”?李强给出了四项标准:
安全、舒适、绿色、智慧。
李强强调,要以提升居民居住品质和幸福感为导向,从功能、质量、体验等方面出发,充分考虑不同居住习惯、不同年龄段、不同经济能力等群体的需求特别是适老化、儿童友好等新需求,因地制宜推进好房子建设。
在增量方面,要强化标准引领、技术赋能,把新房子建造成为好房子。
当前,我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经超过40平方米,住房发展阶段正在从 “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
随着人民群众对住房功能和质量的新期待日益增多,房地产业和建筑业从过去注重速度、数量转向了追求高质量、新科技、好服务。
此次中国建筑科技展在北京首钢园开展,设置了“共建和谐城市”“拓展幸福空间”“助力中国建造”三大主题区,集中展示了167项“好房子”最新成果、最新技术和最新应用。
步入北京首钢园,迎面就是一面“会发电的墙”。这种仿石材、仿铝板的光伏组件可以直接应用在建筑的外立面,实现建筑本体发电,每平方米最高功率可达180瓦。这种材料未来可以应用在住宅楼的外立面,为居民生活提供电力。
此前,住建部曾征求人民群众对住房建设的要求,隔音问题排在前列。 在中国建筑科技展展厅的样板间,一扇看似普通的窗户实际加装了隔热膜,气密性能为 8 级,也就是最高等级,既能减少噪声,还能解决西晒等多种问题。
新建“好房子”,要有好标准,需要好设计、好材料、好建造、好服务。
目前住建部正在组织研究编制《住宅项目规范》,从建筑层高、电梯、隔声、绿色、智能、无障碍等方面提高标准。在地方,山东、湖北、重庆等地开始编制或已经编制完成了高品质住宅标准,并围绕审批流程、规划设计等环节明确发展要求。
此次调研中,李强察看“房-车-网”融合绿色智能住宅产品样板房、光伏墙等,听取搬运机器人、空中造楼机等新技术新应用介绍,详细询问房屋设计、建造技术、建设成本、配套服务等情况。
李强指出,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在绿色化、智能化、工业化转型上下更大功夫,全面提升设计、建造和维护水平,促进房地产业和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在存量方面,要通过科学改造,把老房子变成好房子。
截至2023年底,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6.4万平方公里。既有建筑已经远远超过了新建筑。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不断推进,一系列挑战接踵而至,比如房屋陈旧拥挤、市政基础设施老化、环境品质不高等,这不仅制约着城市高质量发展,也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城市发展已迈入一个全新阶段——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向了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新时期。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阶段的必然过程,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建筑科技展,李强观看了上海建国东路历史风貌保护及城市更新工程、北京桦皮厂胡同8号“原拆原建”模块化好房子等展示。
住建部的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我国累计新开工改造城镇的老旧小区25.88万个,惠及了4434万户、约1.1亿居民。按计划,今年还要完成好5万个以上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李强表示,要把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结合起来,加强各方面协同合作,推进规划创新,完善标准规范,加大好房子建设政策支持力度,抓好城镇老旧小区、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改善人居环境。
在城市更新中要充分听取和尊重群众意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共建和谐城市,共享美好生活。
欢迎下载“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
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5.5%左右。
关于住房需求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关于减退税房价,对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 对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至300万元部分,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
个税将有新变化,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减轻家庭养育负担。
政府工作报告,要点如下:
一、去年工作回顾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1%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
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
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
疫苗全程接种覆盖率超过85%
二、今年主要预期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三、今年部分重点工作
财政:今年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近9.8万亿元
政府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
减税: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
就业: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
政务服务:扩大“跨省通办”范围,基本实现电子证照互通互认
消费: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
创新: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
乡村振兴: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启动乡村建设行动
开放:推动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商签高标准自贸协定
环保:完善节能节水、废旧物资循环利用等环保产业支持政策
教育: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
医保: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
社会保障: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发展普惠托育服务
住房: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文体: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
港澳台: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
周恩来的故事
周恩来的故事-冒险去找蒋介石 1946年2月10日,重庆市各界群众,为庆祝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在校场口举行庆祝大会。 国民党为了破坏这次大会,在会场的周围埋伏下特务。 当会议一开始,特务们便大吵大嚷地冲上主席台,大打出手,当场打伤了郭沫若、李公朴等60多位民主人士。 身为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闻讯后,不顾自己的安危,立即赶到会场。 他气愤地说:特务们站出来,让大家看看你们!他的愤怒指斥,把特务们吓慌了,一个个悄悄溜走了。 接着,他又到医院里探望受伤的民主人士。 为了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立即举行紧急会议。 会上,代表们一致推选周恩来为代表,当面去质问蒋介石。 这件事被国民党反动派知道了。 第二天,周恩来收到一封恐吓信,信里还装了一颗子弹。 信中威胁说:“你若要向蒋主席报告这次事变,便请你先尝尝这颗子弹的味道!” 显然,敌人准备对周恩来下毒手了。 是去找蒋介石还是不去呢?不少人为周恩来的安全担心。 面对敌人的恐吓,面临生命的危险,周恩来以革命为重,置生死于度外。 他掂了掂那颗子弹,哈哈一笑,说:“好啊!那我就不客气地收下吧!”当时,中共代表团的领导同志,在重庆虽然是公开地以合法的身份出现,但敌人经常跟踪盯梢,一切行动处在敌人严密的监视之下。 敌人是什么残忍的手段都可能使出来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发生危险。 周恩来深知这一切,但他不能听任反动派嚣张下去,不能辜负政协代表的委托,毅然决然地冒险去找蒋介石,当面向蒋介石提出了严正的抗议,要求他说话算数,保证人民的自由与民主。 周恩来的故事-周总理照相 中国照相馆座落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南口,这是一个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热闹地方。 这家照相馆技术高,服务好,所以生意特别兴隆,南来北往的人们都愿意在这儿拍照。 一九五六年十二月的一个星期天,中国照相馆里,很多人都在等候拍照。 忽然,一个人走了进来,啊!是周总理大家纷纷向他问好。 周总理向大家招手致意,然后走进照相室。 照相室里有一位战士,正摆好姿势准备照相。 他一眼看到周总理,马上向总理敬礼,一定要让总理先照。 周总理说:“你先照,我等一下没关系。 ” 那战土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他在总理亲切的目光下照了相。 总理同他握手、攀谈,问他叫什么名字,在哪个部队,战士一一回答以后才依依告别。 给总理照相,这家照相馆还是第一次,摄影师有些紧张。 总理说:“不要紧张嘛,一切听你们的。 ”他坐在那里,按照摄影师的要求移动着脸和身体的位置。 照了半身相,又照全身相。 摄影师想多拍几张以便选取最好的作品。 “总理,您的右手是不是放下来?”摄影师说。 总理笑了:“我的右手受过伤,放不下来呀!” “啊,真对不起!” “没什么!” 照完相,总理同摄影师和助手握手,连连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 照相馆的全体职工,精心冲洗拍好的照片,还特意挑选了其中的半身相底片放大了四张,代表全店职工赠送给周总理。 周总理接到这照片非常满意,他派人送来四张照片的钱款,还特意送给摄影师和职工每人一张照片,作为纪念。 这张照片,在周总理逝世以后,被放大了挂在他的追悼会会场上。 如今,几乎全世界都熟悉这张照片了。 看,周总理多么亲切地微笑着望着每一个人。 周恩来的故事-总理的午餐 “周总理来了!” 这消息像春风一样吹遍了天津南开大学。 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八日上午,周总理到南开大学来参观了。 午饭已经开过了。 食堂里,炊事员正在议论这个消息,想不到周总理突然出现在食堂门口,微笑地向大家点头致意。 “你们的工作很忙吧?又在做下顿饭了。 ”说着,总理走进了厨房。 总理走到菜桶边,俯身望着:“中午的菜没有卖完?多少钱一份?” 炊事员说:“这是萝卜,五分钱。 ” 总理走到另一个菜桶旁边,问:“这个呢?” “小白菜粉条,也是五分。 ” 总理看到笼屉里还有窝窝头(玉米面做的干粮),走过去拿了一个,用手掂了掂,问:“窝窝头多少钱一个?” “两分。 ” “我买两个。 ”总理说着拿了两个窝窝头走出厨房,在食堂中找了一个座位,笑着说:“就在这儿吃饭吧,吃饱了好参观。 ”他招呼着随行人员和新闻记者们:“你们忙了半天,肚子也一定饿了,坐下来一起吃饭吧!”炊事员急坏了。 周总理这么忙,这么累,回到母校来参观,让他吃凉窝窝头、剩菜?这怎么也说不过去呀! 周总理微笑着说:“我买一盘五分钱的萝卜,再加两分钱的咸菜。 ” 炊事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可一时又拿不出什么好东西给总理吃。 周总理说:“哈哈,我就是喜欢吃萝卜。 ”说着大口地吃起来。 食堂里一片愉快的笑声。 吃完饭,总理走进厨房,和炊事员一一握手道谢,亲切地说,“你们的工作很重要哇!” 他走了,炊事员们还反复地吟味着他这句话。 周恩来的故事-机上让伞 每个人都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我们伟大的周总理却可以为了祖国的下一代牺牲自己的一切,这是一种什么品质? 1946年1月30日上午,周恩来从延安飞往重庆。 同机的有其随行人员,还有叶挺将军的小女儿叶扬眉。 她是去重庆接爸爸出狱的,所以特别高兴。 飞机经过秦岭上空时,突然遇到一股强冷气团,飞机被迫下坠,情况万分危急。 机长命令:全体乘客背上降落伞,准备跳伞。 大家都在背降落伞,突然听到小扬眉的哭声。 原来她的座位上没有伞包。 周恩来在摇摆的机舱中,几步走到小扬眉身边,迅速解下自己的降落伞给小扬眉背上,并鼓励她,要像爸爸那样坚强。 大家看到周恩来同志不顾自己的安危,把伞包让给了小扬眉,都要把自己的伞包让给周恩来。 周恩来用命令的口吻说:“不要管我,你们要沉着,别慌张。 ” 由于机组人员的努力,飞机终于冲出了冷气团,脱险了。 机舱里一片欢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 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 很多人,特别是年表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 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魏校长讲到精彩年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 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 “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 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 ”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 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 ”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为了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起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在学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刚刚成功,他在同学们中第一个剪掉了长长的辫子,这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因为满清政府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辫子就要杀头。 周恩来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 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 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 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意思是说,有志气的青年,都要向周恩来学习啊! 同学们,你们现在是学生,你们有什么样的志向啊!我想,我们应该向敬爱的周总理学习,从小立志。 立志就是树立一个崇高的人生目标,然后,为实现这个目标坚持不懈,奋斗不止,为人民,为国家做出贡献,这样一生才有意义。 周恩来小小的年龄,为什么能有这样伟大的志向呢?俗话说,从小看大。 周恩来小的时候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在后来的学习和他又善于思考,加上他的家庭渐败落,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和社会淡泊,也看到了那时社会的黑暗。 他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思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志向,渴望中华腾飞,下面,我讲几个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北部的淮安县。 这里位于淮河和宋杭大运河交汇的地方,是一片水草丰盛的草原。 周恩来的祖父叫周殿魁,原是浙江绍兴人,后来在淮安县当师爷,到晚年才捞到一个知县的职位,但前任知县有后台,迟迟不离位,拒不交印。 周殿魁正式走马上任不久就去世了,家业就逐渐衰落。 周殿魁有4个儿子,周贻庚、周贻能、周贻奎、周贻(),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排行老二,老大周贻庚一直在沈阳做小职员,他的父亲也在外面做事,挣钱都不多。 老三周贻奎长期有病,老四周贻(),是周恩来的养父,二十几岁去世。 周恩来有3位母亲:生母万氏,万冬儿;养母陈氏,乳母蒋江氏。 3位母亲对他都很好,对他都有重要的影响。 生母万氏教给他处事,养母给了他启蒙教育,乳母主要教他做事。 生母万氏,万冬儿,是淮阴县一家大户的女儿。 周恩来的外祖父万青选是淮阴县知县,但在周恩来出生后不久就病逝了。 周恩来的生母万氏从小跟着外祖父经常出入于官府大户,见过大声面,在周家也是她支撑门户,善理家财。 周家逆运败落,但终究是有名望之家,婚丧嫁娶,逢年过节,迎来送行,求人办事,万氏都办得井井有条,体体面面。 生母万氏处理这些应酬时,总把周恩来带在身边,使他增长了许多见识。 后来,周恩来身为总理,日理万机,是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大管家。 这里面有生母万氏的熏陶。 养母陈氏知书达理,是周恩来的启蒙老师,对周恩来性格的形成影响很大。 从小陈氏家教他念书识字,5岁就学儿歌和唐宋诗词,万氏还给讲“窦娥冤”、“西厢记”太平天国和义和团。 周恩来对养母的感情甚至超过生母,他称养母为娘,称生母为干妈。 养母陈氏去世后,周恩来写过一篇《念娘父》,满怀深情地说道:“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 ”“慈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继承过来的。 ”周恩来从乳母那里学习了家事,让她了解了农民的生活。 蒋妈妈是个“粗人”,但是她讲的话周恩来很爱听。 她给周恩来讲了许多家事,告诉周恩来从播种稻种到舂大米要经过多少道工序;瓜是怎么用瓜籽种出来的;为什么有的人不走路,总是让人用黄包车拉着走。 有一年冬天,周恩来还按蒋妈妈说的把一把瓜籽种在花坛里,天天浇水,就是长不出苗来。 周恩来去问蒋妈妈是怎么回事,原来,要到春天种才行,冬天怎么能种呢?第二年春天,周恩来又将瓜籽种下,果然出苗了,还结出了几个大南瓜,周恩来高兴得很。 后来,周恩来回忆说?quot;我的妈妈把我带到大运河她自己的家里,我从那里了解到劳动人民是如何生活的。 周恩来在天津读书时,蒋妈妈不顾行路艰难,还去看望她。 周恩来高兴极了,陪蒋妈妈在天津到处去看看,临走时送她一个搪瓷碗,请她努力加强、保重身体! 1907年,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得了胃癌,不幸去世。 1908年,养母陈氏也患肺结核病逝。 那时,周恩来刚满10岁,父亲又远在他乡,不得不像成年人担起家庭的重担,他含着眼泪葬送了两位母亲,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周家本来经济状况就不好,加上给两位母亲治病、安葬,又花了不少钱,周恩来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把家里值点钱的东西都当了出去换钱维持生活。 东西当净了,又硬着头皮向亲戚借钱。 可有的宗友在周家兴旺时常登门拜访,如今周家败落了,都没有一个人帮忙,世态之炎凉使周恩来很有感触,真是“贫居闹市奕讼颍�辉谏钌接性肚住薄?br> 周恩来靠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活。 他把自家花园改成了菜园,种上了玉米,南瓜和豆角。 当时他还很小,没有锄头高,但是他不怕吃苦,辛勤耕耘,秋天,玉米和南瓜都长得好大好大,成了一家人的主要口粮。 人民间的贫富之分,合周恩来认识到是社会黑暗造成的,从此,萌发了反封建的意识。 周恩来12岁那年,大伯周贻庚托堂伯周贻谦把他带到了沈阳。 大伯父一直单身在沈阳,大伯母远在天津,周恩来来到沈阳,大伯父非常高兴。 他喜欢喝绍兴黄酒,常常让侄儿陪他喝几盅。 周恩来来到沈阳里是夏天 ,可是这里与家乡的景色大不一样,看不到美丽的岸柳,看不到无垠的绿浪,只看到那稀疏的野花。 本来,大伯父要让他在沈阳读书,但是学校在修道,先让他走读堂伯父那儿的银岗书院读了半年,然后进了沈阳的东关模范学校,一学3年。 东关模范学校是一所新学堂,开设的课程不少,有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物理)、英文、图画、歌唱、体操等几门课,既学经书,又学西方的哲学,周恩来喜欢。 学校里有钱人家子弟多,周恩来虽然家境不好,但学习非常刻苦努力,经常名列前茅,可以说是德才兼备,德智体全面发展,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 在东关模范的3年,周恩来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学到了很多知识,他上课专心听讲,遵守纪律,课后认真按时完成作业,进步很快,各门功课成绩都不错,特别是作文、书法和英文、每学期他都名列第一,他的作文经常受到老师表扬,让全班同学传阅,有的作文,比如他写的《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一文,立意新颖,论述精辟,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因而轰动了全校,并在全省举办的教育成绩展览会上展示,还收入《学校国文成绩》一书。 有一位历史教师高戈吾,发现周恩来聪明、勤奋、爱国、求上进,非常喜欢他,经常借给他一些反应历史上热心变革的政治家,思想家的著作。 周恩来先后阅读了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邹容的《革命军》等著作。 他还在课外读了《离骚》、《史记》、《汉书》等历史文学者作,他特别赞赏《岳阳楼论》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周恩来得到许多教师的赞赏,如国文他的作文上批语:“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学不如此,不足以言学,学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学校,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 ”还感慨地说:“我教了几十年书,从未见过这样好的学生,为这样的学生,就是呕心沥血也心甘情愿。 ” 在学校里,周恩来生活非常俭朴,每天,他就带两个“火烧”上学,穿着十分朴素,夏天总是穿一件白长衫,冬天,也只有一件单薄的青年袍,外面罩一件洗白了的兰大褂。 但是,他对别人非常关心。 有一次,周恩来去打开水,看到烧火的校工吴老头病在床上,他急忙走到床前,端水喂药,而且,还掏出自己仅有的8个铜元说:“您用它买点药吧!”吴老头知道周恩来非常节约,连买书饭的钱都是从嘴上省出来的。 就说:“孩子,你来看我,我就很高兴了,你的生活也不宽裕,我怎么忍心收你的钱呢!”周恩来诚挚地说:“大爷,你别客气了。 你快点治好病,让大家喝上您烧的开水是最要紧的啊!”吴老头紧紧握住周恩来的手,老泪纵横。 周恩来在东关模范学期间,还非常注意锻炼身体。 一开始他从淮安到沈阳很不适应。 冬天,那里是冰天雪地,北风呼啸。 别的同学在外面玩得非常高兴,可是他都在火炉旁,他想,如果没有好的身体,振兴中华岂不是一句空话。 于是,他下决心好好锻炼身体。 他每天早上从家跑到学校,下午放学再从学校跑回家,从不间断,当时,都是土路,无风三尺土,下雨一身泥,周恩来常常是冒着风沙,冬天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吹得喘不上气来,他还积极参加体育课,踢球,打拳,做体操,还用冷水擦身,他最喜欢的运动是踢“熊头”。 这种运动和踢足球差不多,但当时条件差,边球门都没有,在球场上他勇敢得像小老虎,有一次,他们这个班输了一个球,有的同学垂头丧气,周恩来说:“没关系,咱踢球不是未了赢几个球啊!”那个同学不理解:“那是为什么啊?”周恩来说:“我们踢球,最主要的是练好身体报效中华啊!只要能煅练好身体,输几个球算得了什么!” 在东关模范学校学习期间,有一件事对周恩来影响很大。 周恩来一个叫何殿祯的同学家在沈阳郊区的魏家楼子,这个地方是1904年到1905年日俄战争的战场。 1911年暑假,何殿祯邀请周恩来到他家过暑假,周恩来本来想利用暑假多看些书,经过一番考虑,周恩来还是去了魏家楼子,而且连续3个暑假都是在那儿度过的。 魏家楼子在沈阳郊区,它南面沙河的南岸是当年日俄战争的战场。 魏家楼子村后的山上还有俄国人立下的石碑,村东头的烟龙山上有日本人建造的水泥塔,残垣断壁上还可以依稀看到当年激战的累累弹痕。 何殿祯的爷爷是一位富有正义感,忧国忧民的私熟先生,非常喜欢周恩来这个爱读书的孩子,这位老先生还带着孙子陪周恩来支了烟龙山,讲述了自己一生经历的风风雨雨。 尤其是日俄战争带来的苦难,日俄战争的悲惨情景使周恩来震惊。 那是1904年的一天晚上,宁静的村民突然传来了声声狗叫和阵阵枪声。 日本兵和俄国兵在这里打起来了。 日军在烟龙山设了指挥部,村里的房子被俄国兵放火烧了,乡亲们有的被打死,有的被活埋。 何老先生的父亲被俄国兵活埋了,何媳藏在萝卜窖里也没能幸免,被枪杀了。 何老先生做梦也盼着祖国强大,满怀热望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我老了,要说有什么愿望,就是希望你们将来使国家强大起来!”何老先生还和周恩来对对子,他说了上句:“不为列强之奴仆。 ”周恩来想了想对了下句:“誓做中华的主人。 ”何老先生听了高兴地说:“好!好!绝好!”何老先生从周恩来身上看到了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 周恩来也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激发了为“中华崛起而学习的热情。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伟人周恩来从小就立下了这鸿鹄之志。
周恩来的故事
在担负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的同时,和毛泽东一起制定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几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都是他亲自主持制订和组织实施的。 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国民经济顺利地得到恢复和发展。 还提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对社会主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 在国际事务中,参与制定并亲自执行了重大的外交决策,提出了外交工作中一系列具体的方针和政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党的革命外交路线。 1954年,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一次亚非会议,使会议通过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 1961年,出席苏共二十二大,对赫鲁晓夫集团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 在“文革”中,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的正常工作,尽量减少损失,为保护大批的党内外干部,费尽心血,并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阴谋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 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党提出: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的宏伟规划。 1972年患病以后,一直坚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