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亿元!电池龙头再出手

【导读】鹏辉能源拟斥资50亿元建设储能电芯及储能系统制造工厂等项目

中国基金报记者 若文

半年之内,业绩承压的鹏辉能源频频大手笔投资扩产。

11月19日,鹏辉能源第三次宣布,拟斥资50亿元建设储能电芯及储能系统制造工厂等项目。

斥资50亿元投资扩产

11月19日晚间,锂电池制造商鹏辉能源公告,拟在安徽省广德市投资建设10GWh储能电芯及储能系统制造工厂及独立共享储能研发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50亿元。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计划于2025年9月建成投产,二期按照投资规划实施。

鹏辉能源表示,本次投资符合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为进一步优化公司产能布局,增强公司业务的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满足公司未来业务发展和市场拓展的需要,对公司的产业布局及未来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和深远意义。

年内频频出手

记者查阅过往公告发现,2024年下半年以来,鹏辉能源大动作接连不断。

7月21日,鹏辉能源宣布 拟建设年产10GWh储能电芯及系统集成项目和年产1GWh的半固态电池项目 ,其中储能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约18亿元,半固态电池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约5亿元。

8月28日,鹏辉能源发布第一代全固态电池产品,引发市场关注。鹏辉能源称其自研的固态电池采用氧化物路线,能量密度达到280Wh/kg,整体成本相较常规锂电成本预计仅高出15%左右。计划于2025年建立全固态电池的中试线,2026年建成正式产线并批量生产。

10月16日,鹏辉能源再度计划 总投资10亿元建设小动力方形铝壳锂离子电池日产能3万支和电容式锂离子电池日产能50万支项目

但值得注意的是,据其2024年半年报披露,鹏辉能源锂离子电池的产能利用率为58.48%,而同行业的电池生产商亿纬锂能产能利用率为83.59%。

此外,鹏辉能源电池产量增速也略低于同行业其他公司。2024年上半年,鹏辉能源锂离子电池产量为20.10亿AH,同比增长16.52%。而宁德时代、亿纬锂能2024年上半年产量同比增速分别为37.01%和64.35%。

现金流承压

在锂电池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之际,鹏辉能源的业绩亦呈现出下降趋势。

据财报披露,鹏辉能源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为56.48亿元,同比下降1.6%;净利润为6050.27万元,同比下降77.97%。

自今年下半年起,频繁出手、似乎意图通过扩大产能以寻求业绩提升的鹏辉能源,现金流状况并不尽如人意。

截至今年9月30日,鹏辉能源货币资金为13.78亿元,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投资活动净现金流二者均为负值,与投资计划所需金额相差甚远。

截至11月19日收盘,鹏辉能源股价报收于33.76元/股,最新市值为170亿元。

:小茉

审核:许闻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中国龙头企业遭外资围猎,镍矿告急,国家队出手一举击破!

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挑战中遭遇外资的围猎,特别是在镍矿资源的争夺战中,一家低调的行业龙头企业——浙江青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因其镍矿资源的重要性,成为关注焦点。 镍,作为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关键材料,使得青山集团的处境尤为关键。 青山集团,以其不锈钢和镍矿开采业务闻名,镍铁产能和不锈钢产量均占全球市场份额的显著比例。 其全球布局包括印尼、美国和印度等地,印尼镍矿市场的主导权也凸显了其在镍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面对国际多头资本的恶意炒作,青山集团的镍矿空头头寸被暴露,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 在国际资本的疯狂攻击下,伦敦镍期货价格飙升,青山集团面临巨大的亏损压力。 关键时刻,中国国家队出手,中国港交所控制的伦敦金属交易所暂停镍交易,并允许青山集团以高冰镍替代,援救行动由国内国企甘肃金川集团提供支持。 这展示了中国在金融领域的反击力量。 这场事件警示我们,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不仅要依赖制造业的竞争力,还要学会在金融和资本层面的对抗。 面对西方的挑战,我们需要灵活应变,以实力回击,维护国家利益。 战略企划枪手认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需要更加全面的策略和应对能力。

电车“白菜价”,指日可待?

晚买更便宜?

最近总听到一个论断:别急着买车,尤其是新能源车。 2024年“价格战”还会继续,车价只会更低,所以,忍着,在合适的时候再出手。

这个分析有道理吗?确实有道理,至少有一半的道理。 最主要的依据,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已经“大跳水”。

曾几何时,碳酸锂的价格像“过山车”那般,一路冲到60万元/吨,但随后供大于求,价格雪崩,在2024年1月初,就已经跌到了10万元/吨。 参考截稿时(2月6日)的最新报价,电池级碳酸锂均价为9.75万元/吨。

挺惊人的,碳酸锂俨然回到了最初的模样。 “白色石油”(碳酸锂的别称)很重要,但是不再紧缺了。 而有专家预测,2024年,碳酸锂的价格可能会继续下跌,8万元/吨亦在预期之内。

找到了源头,那么,新能源车型参与“价格战”,确实更有底气了。

★ 0.3元/Wh:电池“白菜价”了?

聊电池,必然绕不开行业龙头——宁德时代。

据悉,2024年,宁德时代在做一件事,向车企推广一种磷酸铁锂电芯,173Ah、2.2C倍率快充。 更重要的一点是,电芯价格不会超过0.4元/Wh,真正的计划是将电芯价格卷到0.3元/Wh。

简单理解一下,电芯价格为0.3元/Wh,到底意味着什么?也就是1度电的电芯价格是300元。 假设某车搭载了100度的电池包,算下来也才3万元。 纵使再把其他配件算上,可能也才需要4万元。

而让时光倒流,我们看看2023年初,磷酸铁锂电芯的价格是多少?0.9元/ Wh,那就意味着100度电池包的价格要9万块,再加上配件,超过10万了。

为什么原来苦苦喊着电池贵?动辄十几万的电池价格,确实很吓人。 这还是厂家的采购成本,假使我们个人到售后网点换电池,那电池的价格只会更离谱。

2024年,如果宁德时代能够将电芯价格打到0.3元/Wh,那么,电池“白菜价”的时代真的到来了。

于车企,于用户,都是重大利好。

★ 竞争白热化:对手多了是好事?

宁德时代为什么如此热衷“降本”?除了碳酸锂价格下跌之外,宁德时代面临的行业竞争,亦相当激烈。

我们看一组数据,来自于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 2023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387.7GWh, 累计同比增长31.6%,市场大盘欣欣向荣。

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稳居前三。 而且,宁德时代的市占率仍是第一,达到了43.11%。 看着挺不错的,咋还唱衰了?

如果和2022年相比,宁德时代的市占率下滑了超5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在2022年,宁德时代的市占率就已经首次失守50%,而又经历一年,不但没有卷土重来,反而再次让出市场份额。

原因也很明显,对手多了,还变强了。

一方面,宁德时代受到了比亚迪、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蜂巢能源等同类对手的市场侵蚀,其中,以比亚迪的竞争实力最强;另一方面,过去两年,很多车企也看明白了,如此关键的电池供应链有必要掌握在自己手中,那么,很多车企开始自建电池工厂,或者选择备用供应商,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

在这种情况下,“被动防守”根本守不住,那就“主动出击”,继续在行业里做引领,而在2024年,电芯价格俨然是“第一杀手锏”。

★ 要内卷,但不要恶性内卷

说一千,道一万。 供应链内卷,车企内卷,反应到产品上,价格必然往下走,那对消费者来说,终究是好事。

在以前的印象中,新能源自带溢价,除了本身的成本居高不下之外,其在智能化上的用力,也无形中筑起了溢价的高墙。

做高端,做豪华,新能源、智能化是被验证成功的道路。 不过,2024年,新能源市场必然要卷向20万元以内,乃至10万元以内。 这是大多数家庭的购车预算区间,“油电同价”是个永远在追求的主题。

电芯价格“白菜化”,俨然可以助力一把。 以前,10万以内可以买到什么?宏光MINIEV、五菱缤果,但续航还是有点短,所以,用车场景也被限制了。

而再稍微加加预算,日产轩逸、大众朗逸等作为油车领域的“常青藤”,可被顺利拿下,绝不在话下,但使用场景却大幅拓展。

本质上,还是因为原来的电池成本太高了,在有限的价位下,这些电车装不了多少电池。

而如果电芯价格被拉到0.3元/Wh,确实有可能改变A级车市场格局。 续航更长,成本可控,亦有利润,车企就有信心在该价位市场投入更值得购买的电车了。 哪怕是插混车型,在“油电同价”上也可以做得更加彻底,也更容易被主流用户所接受了。

如此内卷,其实是正向内卷,车企、产业链有正向收益,而用户确实可以买到价格合适、性能也合适的产品。

★ 写在最后

2024年,行业内的预测是,新能源销量增长会放缓。 而对应着,动力电池供大于求的状态并不会缓解,电池价格还会降,新能源整车价格预计确有一定的降幅。

那么,更主流的用户就有更大的可能去认可新能源车,以及购买新能源车。 如此内卷,终成常态,但也无需担心,内卷之后,行业发展得会更稳、更健康。

本文为踢车帮 晞贝

郭广昌突然出手了!

见习记者 骆吴

在2022年不断变卖资产之后,2023年郭广昌的复星系似乎正在迎来转机。

继1月16日复星高科获得120亿元银团贷款之后,复星旗下的海南矿业()又拟耗资1.1209亿美元(约7.6亿人民币),控股位于西非马里的锂矿项目公司;该锂矿采矿项目合计矿石资源量2131万吨,氧化锂平均品位1.11%。

耗资约7.6亿人民币

1月19日晚,复星旗下的海南矿业公告,为加快推进“铁矿石+油气+新能源”三个主赛道的产业布局,实现新能源产业上游资源与锂盐加工的产业协同,公司全资子公司鑫茂投资,拟分别与KOD和KMUK签署增发协议和增资协议及相关的股东关系协议,拟通过现金1775万美元,认购KOD向鑫茂投资增发的14.81%股份(如KOD现有股东及管理层所持期权全部行权后,鑫茂投资对KOD的持股比例将由14.81%稀释至13.48%);并以现金9434万美元增资持有KMUK51%股权;同时,为实现与KOD向KMUK同比例提供借款,鑫茂投资拟向KMUK提供566万美元的股东借款。

以目前的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计算,海南矿业此次总计万美元的投资,约合人民币.02万元。

KOD的全称为Kodal Minerals PLC,是专注于西非尤其是马里地区的锂矿勘探和开发的英国上市公司,其核心项目为Bougouni锂矿项目。 目前,该公司无营业收入,2021年的净利润为-769.07万元,2022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为-584.42万元。

KOD拥有位于西非马里Bougouni锂矿项目的采矿许可,采矿权面积97.2平方公里,证书于2021年11月8日取得,有效期12年,该矿主要产品为锂辉石。 Bougouni锂矿采矿项目合计矿石资源量2131万吨,氧化锂平均品位1.11%。 此外,KOD还持有Bougouni锂矿项目3个勘探许可证,探矿面积350平方公里。

除Bougouni锂矿项目外,KOD在马里有三个金矿探矿权的100%权益,合计矿权面积超600平方公里,其中Fatou已经圈定NI-资源量,为35万盎司黄金。 同时,KOD在科特迪瓦也有三个金矿探矿权。

KMUK全称为Kodal Mining UK Limited,主营业务为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成立于2022年11月11日,系为此次交易专门新设。

根据鑫茂投资与 KMUK 签署的增资协议的相关安排,此次交易完成后,KOD将把其所持有的马里 Bougouni 锂矿的全部采矿权和探矿权转让给 KMUK。

在KMUK的公司治理方面,公司设4人董事会,其中鑫茂投资提名2席(包括董事长),KOD提名2席;董事长在平票情况下有权投决定票;董事会召开法定人数为2人,需包括1名鑫茂投资董事和1名 KOD董事。

此次交易完成后,按照马里法律要求,KMUK将通过其子公司Future Mineral 持有Bougouni锂矿的所有探矿权,并新设子公司以持有Bougouni锂矿的采矿权。

保供2万吨电池级氢氧化锂项目

2021年8月,海南矿业制定了“十四五”战略规划,把新能源产业上游矿产资源的采选及加工业务作为未来五年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拟在海南省东方市投资建设2万吨电池级氢氧化锂项目(一期)。 当时的规划是,原材料主要自澳大利亚进口,希望形成包括最上游的资源开采并匹配锂盐加工一体化的理想经营模式。

海南矿业认为,此次交易完成后,海南矿业将控股KMUK,并实际负责马里Bougouni锂矿项目的开发运营,是实现公司战略转型的关键突破。 Bougouni 锂矿具备一定规模和增储潜力,开发条件较为成熟,项目投产后,将增厚公司收益,同时能够为公司2万吨电池级氢氧化锂项目提供上游资源保障。

其实,自2020年起,海南矿业就一直密切关注全球优质锂矿资源项目,包括澳洲、非洲及国内等具有资源禀赋优势的区域。

2022年6月,海南矿业在接受机构调研时称,公司会严格遵守投资纪律及平衡各方面的优劣势,综合考量风险控制、项目进度及估值情况等因素,决定是否并购相关锂矿资产。 在氢氧化锂项目上游原材料成本测算方面,公司会测算锂矿项目全周期的运营成本,并与全球锂矿运营成本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原则上,选择分布在前50%分位线之内的项目。

2023年似迎转机

2022年以来,“复星系”的债务问题和相关资产的变卖,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 复星系相关公司先后减持了海南矿业、泰和科技、青岛啤酒、复星旅游文化等多家上市公司股权。

据粗略统计,在2022年,复星通过出售南钢股份60%股份,套现160亿元;减持中山公用,套现4.82亿元;减持豫园股份,套现12.49亿元;出售金徽酒股权,套现19.37亿元;清仓青岛啤酒股权,套现38.13亿元。

当时也有接近复星决策层的人认为,“复星系”出售资产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还债,同时也是在为相关重点项目储备资金,其策略是该收缩的收缩,该继续发展的继续发展。

不过,进入2023年后,复星似乎正在迎来转机。

2023年1月16日,复星高科与8家国内银行签订贷款协议。 根据协议,工行、农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作为联合牵头行,中国民生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上海浦发银行作为参贷行,共同组成银团,向复星高科提供总计人民币120亿元贷款。 此次又耗资1.1209亿美元(约7.6亿人民币),控股位于西非马里的锂矿项目公司。

从这些情况来看,复星似已度过最艰难的时刻,并开始着手在全球范围内收购相关锂资源资产。

而从复星的核心能力来看,深度产业运营与产业投资相结合的能力,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并购能力,正是其擅长的。

换防 这或许是一个转折点 友邦年尾重磅
将首发多项 功能 华为 多年创新积淀 引领行业蝶变 AI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