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前,谁见证了这里的文明?
5000年后,这些文物又在为我们守护着些什么?
——走进马家窑文化
远古文明之光
文物,是来自祖先的书信,是通往旧时光的一扇门,我们从书信中聆听模糊的无尽之声,在门缝里观望黄河奔向大海。如果没有这处文物考古遗址,5000年前的历史信息,将会永远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是奔腾不息的黄河、雄浑肥沃的黄土高原文化,共同孕育了西北地区黄河上游的独特文化。
甘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地区之一。其中,以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为代表,这里是中国彩陶最为发达的地区,也最能体现炎黄文化的博大精深。
马家窑文化,因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发现于定西市临洮县马家窑村而得名,距今约5300——4200年左右。20世纪40年代,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对马家窑文化进行进一步发掘,发现该文化是一种不同于仰韶文化的新文化,故而命名为马家窑文化,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是迄今为止甘肃发现最多、分布最广、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遗址。
大约一万年以前,人类跨过漫长的旧石器时代之后,逐渐拉开创造陶文化的历史序幕。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中国彩陶翻开了辉煌壮丽的一页。
什么是彩陶?彩陶,亦称陶瓷绘画。中国彩陶历史悠久,数量巨大,图案精美,花纹绚丽,不仅代表着中国原始社会所达到的高超艺术成就,而且也是世界远古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的瑰宝。
马家窑文化创造了大批彩陶艺术精品,被誉为新石器时代彩陶之冠。形式优美的漩涡纹是马家窑类型的典型代表作,精美的半山类型彩陶又被公认为马家窑文化的巅峰阶段,这一时期的彩陶器形匀称圆润,纹样采用黑红两色绘制,更加繁丽精致,器具造型和图案浑然一体,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享受。
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多为橙黄黑彩,主要是在陶器的碗、盆、瓶、罐上绘有鸟、鱼、蛙等动物纹;另外还有垂帐纹、漩涡、水波、草叶、三角等几何纹,以其神奇的动物图纹、恢宏的歌舞场面、对比的几何形状、强烈的动感姿态都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臻成彩陶艺术的高峰。
“马家窑文化集大地湾文化彩陶发展之大成,集半坡、姜寨等地仰韶文化居民先期文化之大成,集各地仰韶文化居民房屋建筑技术之大成,集各地仰韶文化中心聚落建设技术之大成。”作为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西北民族大学马家窑文化研究院院长的王志安表示,在中华民族全面崛起的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和传播马家窑文化,就是为了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崛起。
马家窑文化,无疑是华夏文明晨曦中那一抹绚丽的霞光,它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远古先民们的创造力与生命力,也让我们深深领略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文化是历史的缩影、时代的一面镜子。一件件精美的彩陶从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和艺术学等多方面向世人诉说着远古的历史,展示着先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那些精美的彩陶,就像穿越时空的使者,将我们与远古世界紧密相连。每一件彩陶,都是一个承载着远古记忆的故事匣子,默默诉说着先民们的智慧与勤劳。
马家窑古陶上的漩涡纹,回旋起伏,遒劲向上,仿佛是黄河水的奔腾不息、自然界的美妙律动,又似远古先民们心中神圣的图腾与坚定的信仰。
传承文化之根
洮河之滨,百年探源,千年陶韵。
千年前的远古先民或许想不到,今天的世人会将目光聚焦于此,呈现一段文化保护传承的高光时刻。
马家窑文化,犹如一颗在马家窑村这片古老土地上破土而出的文化种子,一经发现便迅速声名远播,如同一朵在历史的春风中绽放的绚烂花朵。
今天,马家窑文化的余脉,仍然游弋浮动在陇中百姓的寻常岁月里。
如何将马家窑文化巧妙嵌入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临洮县洮阳镇马家窑村一直在探索实践。
对马家窑村的村民来说,“马家窑”这个鲜活的文化符号一直以来都是骄傲的代名词。如今,这份骄傲的含金量还在不断上升。
“说起马家窑文化大家都知道,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马家窑村。现在,我们可以很自豪地给亲戚朋友们说我们村上也有了马家窑文化博物馆,这才是真正让马家窑文化活了起来!”这是属于所有马家窑村村民的心声,也是一场远古文明与现代的碰撞、发声。
2021年年初,随着乡村振兴一系列措施的“落子有声”,马家窑村找准发展定位,理清发展思路,以厚重的马家窑文化作为基底,以兼顾文化传承、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为原则,对马家窑文化资源进一步活化利用,以文化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让马家窑文化在马家窑村“留下来”“活动来”“美起来”。
2022年8月,在中央定点帮扶单位——中国银保监会的大力支持下,五矿国际信托捐赠25万元,在马家窑村建起了占地98平方米的马家窑文化陈列展示馆。
这是马家窑村示范村建设中举足轻重的一环,也是全县首家以马家窑文化为主题的村级展示馆。该馆分“发现马家窑、走进马家窑、世界的马家窑、马家窑的世界”四个板块,现有展品23件,全面介绍了马家窑文化发展的四个时期,详尽展现了马家窑文化在临洮的起源、开展学术研究、文化交流、发展传承。
“建设这个展示馆,就是要传承好我们优秀的本土文化,不忘来时路,我们才能走得更远!”说起建设马家窑文化陈列展示馆的初衷,临洮县马家窑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韩军颇有感触,“保留一份深藏于人们心中的乡土记忆和传统记忆,是我们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马家窑文化陈列展示馆的建成开放,既展示了我们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也是马家窑村经济转型发展的标志性开端。”马家窑村党支部书记丁海成介绍。
远古和现代、传统和新生的完美融合,满足了村民对5000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先民的完美想象,每一件仿真彩陶都沉淀着、讲述着马家窑文化的发展历程。
如今,站在村口望去,古色古香的彩陶、花开遍地的村庄小道……处处彰显着灵动与活力,这里是村民的幸福家园、游客的休闲乐园,也是可以触摸的心灵归属之地。
马家窑村,几千年的光阴在四季里划过,几千年前的风和云早已吹散。从厚重的马家窑文化中滋取养分,美丽的马家窑村仍在不断向前,而且会越来越好!
步伐从未停止
万里之遥,不以为远。文明之光,相互映照。
今年是马家窑文化发现100周年,也是马家窑遗址考古发掘10周年。
2014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开启了马家窑遗址考古发掘。“这一待就是10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西北工作队队长郭志委来到马家窑村开展考古相关工作,他和同事们先后4次累计发掘面积4500平方米,发现早期壕沟、房址、窑址等94处,收集陶器、石器、骨器等人工遗物样本60多万件,成为研究洮河流域史前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
“从我记事起,爷爷和父亲就在制陶。”今年64岁的阎建林是临洮县洮阳镇河口村村民,他不仅是省级陶器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还凭借精湛的制陶技艺,重现史前马家窑彩陶的精细和柔美,成为传播马家窑文化的“使者”。
多年来,阎建林不仅将仿古彩陶制作技艺传承给儿子,而且还培养了一批彩陶制作新人。“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彩陶制作技艺传承下去,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让沉睡千年的马家窑陶器“活”在当下,这是阎建林的心声。
近年来,临洮县致力于保护和传承马家窑文化,还重点打造了临洮县马家窑彩陶文化小镇,当地中小学生可以在彩陶小镇内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彩陶技艺研学活动,让传统文化的种子从小深植于孩子们内心。
如何让马家窑这份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在推动考古发掘不断深入的同时,定西市在马家窑文化学术研究、遗产活化、对外交流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
——做好“寻根探源”文章。围绕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点项目,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进行多次调查和考古发掘,2018年启动实施“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聚落与社会”考古研究,推出了《西北高地的早期开拓者——百年视野下的马家窑遗址与马家窑文化》等一大批有水平、有厚重历史感的研究成果,对梳理文明发展脉络、完善文明演进谱系作出了学术贡献,彰显定西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做好“传承保护”文章。出台《定西市马家窑辛店寺洼遗址保护条例》,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专业支撑+社会参与”的研究保护工作机制,推动马家窑遗址从“地理空间”向“文化空间”延伸,高标准编制《马家窑遗址保护规划》,实施了马家窑文化研究展示中心、马家窑遗址博物馆等文化传承保护项目,进一步提高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水平。
——做好“开发利用”文章。推出纪录片《马家窑·中国之前的中国》、舞蹈《又见马家窑》、歌曲《遇见马家窑》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申报实施“陶器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支持中小学校开设陶艺体验课,打造马家窑文化一日游、两日游研学路线,推动马家窑文化走进当代生活,点亮大众生活艺术美学。
——做好“交流互鉴”文章。先后举办六届马家窑文化节,举行“陶冶天下物华定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潮城市”签约暨马家窑文化全媒体推介活动和“彩陶艺术之光”学术报告会、马家窑文化国际学术论坛等,在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刊登播发《千年彩陶“窑火”不息》《甘肃彩陶技艺传承人:我在马家窑“脚下”复原千年彩陶之美》等新闻报道,进一步提升马家窑文化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让马家窑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马家窑文化,在延续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近日,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意大利返还的5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怀抱。一时间,这宛如一道璀璨光芒,照亮了历史与现代交织的时空通道,而其中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现身,更是让马家窑文化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五千年的文明,告诉我们从何而来;时代的印记告诉我们,将走向何处。
高山大河,岁月悠悠,陶罐上的纹饰,归来的文物,即是我们找回自己曾经缺失的皈依……
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文化为什么还是少年中国
因为“少年”指很多,指那些做出过贡献但如今青春不再的人们,指年轻的新青年们。 对于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华夏古国,对于拥有更悠久历史的人类文明,我们才百年的。
当初的初心现在依旧在不断传承延续,被更多年轻人当作是自己的使命。 但“少年”,不只是说初心不改,不只是说永葆青春活力,“少年”一词,更有对未来的展望,对明天更好的发展与无穷潜力的期待。 这是一种赞美,一种自信,更是一个美好的祝愿。
少年是唯一的光
对祖国的爱是刻进每个中国人的基因里的,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 漫漫雄关路,归来仍少年。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少年便是唯一的光。
游上海科技馆作文
星期三,我们五六年级学生和老师一起乘车去上海科技馆参观。 上海科馆真大啊!它有五层,里面有许多参观游览项目,看得我们眼花缭乱。 陈老师让我们以小组活动,我们小组先去了“地壳探秘”,里面有许多五彩缤纷的岩石、化石,有红色的、紫色的、蓝色的等等,十分美丽!化石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个约两米长的象牙,象牙上印满了岁月的痕迹,同学们纷纷用相机拍了下来。 我们还看见了许多恐龙的化石,体验了火山爆发的全过程,真是惟妙惟肖!我们接着去了“视听乐园”,“视听乐园”里的游玩项目也很多,有模拟飞机驾驶、高空走钢丝、激光灯琴等等。 其中,最受同学们欢迎的还是“鬼屋”了。 我们也想进去感受一下,可进了“鬼屋”的同学在里面不停地尖叫,吓得我们都不敢进去了。 但是,我们还是很想体验一下那种刺激,而且排队的很多,我们排了这么久的队,总不能就这么放弃吧。 我们还相互约定,进去后不许叫,谁叫了就是小鬼。 我们进入到“鬼屋”。 所谓的“鬼屋”,不过就是在墙上画了一些画,几个在酒柜上的杯子及玻璃瓶,还有一些残留的碎片及稀疏的酒水洒在了地下,中间有一张桌子,四周有八张椅子,桌上对着椅子整齐地摆上了八副耳机,这里就是“鬼屋”?一点都不吓人嘛!真扫兴!但随着张意如不小心的“哇”的一声,灯“啪”的被关了,耳机里开始传来讲解员的声音,讲解员讲的故事使我们瑟瑟发抖,为了把气氛调整好,老师故意地把讲解员讲得不标准的普通话给我们怪腔怪调地又重新说了一遍,使得我们在“鬼屋”里哈哈大笑,根本忘记了一场很大的灾难将在我们的身上“发生”。 聆听着耳机里不时发出的恐怖声音,我们的心都在颤抖了,好怕,好像是身临其境一般,耳边不时地传来恐怖的吟叫声,好像就像是“鬼”在我们的耳边哈气,还拿一把刀对我们说:“瞧呀!这把刀真锋利呀!”我们几个仿佛就是举着刀的鬼手中的“展板上的肉”,只能“任人宰割”了。 上海科技馆真有意思!它不仅开阔了我们的眼见,还让我们增长了知识。 我们对上海并不陌生,来过许多次,而每次来上海,都会产生一种强大的震撼力,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动力,一种鼓舞。 感谢华校让我们去上海科技馆,同时又想:以后有机会,我们一定来这个现代化、充满竞争的城市发展!六⑵班郭婷贺萍六⑷班樊雨萌为了我们的成长,为了让我们更加认识与了解高科技,学校组织五、六年级去上海科技馆游玩、了解、学习。 当然,这次旅行丰富多彩,我就挑我印象深的说一说吧。 相信同学们都想了解一下自己的身体,因为只有了解体内的器官,才能更好更正确地预防各种疾病。 今天,我与西瓜一起进入人体,开始了一次神奇而又特殊的旅行。 我们戴着眼镜进入了口腔,也正是这个眼镜,让人体内的屏幕马上就有了立体感,让我们与屏幕上的事物浑然一体,仿佛我也成为了人们的食物中的一员。 在这儿,我感受到了高科技的神奇,一副小小的眼镜就能让平面事物马上成为立体的。 随着牙齿地嚼动,我进入了食道,食道里还有一些与我们一样新鲜的水果。 然后,我们进入了胃、小肠、大肠,在小肠大肠提取营养,我们终于变成了“渣子”,经过一股清凉的水,我们结束了这次特殊的旅行。 这次旅行,让我们知道了人体消化食物的过程。 我们还穿越了时光隧道,体验了“地震”,与机器人下棋……我们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这次愉快的远足,上海科技馆之行让无知的我们明白了大自然的奥秘,人生的真谛。 旅途中无尽的欢乐和点滴的疲惫在我们童年的记忆中打下了最闪亮的印记,陪伴我走完短暂的童年…… 六⑶班恽文煜 六⑹班唐草 巢思源好高兴呀!学校要组织我们五、六年级同学去上海科技馆游玩啦!宽敞整洁的“快鹿”大巴飞驰在沪宁高速公路上,不知不觉就来到了上海。 进入科技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楼的“生物万象”展区,一幅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的风景画便展现在眼前,古树参天,奇花异草,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 沿着石阶往上走,我们来到了蝴蝶谷,看到了许多珍稀蝴蝶的标本,他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燕尾蝶、枯枝蝶、台湾王蝶……抬头向上看,哇,好多蝴蝶悬在半空!一只只好似在嬉戏,又好似在跳舞,真是栩栩如生!我情不自禁地拿起照相机拍了几张。 在“智慧之光”、“科技之光”,还有“地壳探秘”等处,分别介绍了人体的奥秘,磁场产生电,还有火山喷发,地震以及石油、煤、天然气等一系列的知识,真是让我们“大饱眼福”。 在“视听乐园”里,我们体验了“人体食物旅行”,懂得了食物必经之道;我们还体验到了海上旅行的刺激;后来我们还和著名“主持人”亲密接触。 这真是“大饱耳福”。 整整一天,我们参观游览了“植物园”、“海洋馆”、“神奇的地球”、“互动乐园”……每到一处,我们都流连忘返。 我们真的陶醉了,在陶醉中吮吸着知识的甘露,在陶醉中忘却了时间……在硕大的上海科技馆里,我觉得自己是一只井底蛙,在这里,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到了做人的素质,我还愿意再去一次上海科技馆。 六⑻班管晗婧高菲雪 六⑷班 孙文走进科技馆,我真不敢想象,原来上海科技馆这么美观,这么宏伟。 我们有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一切在我眼里是那么新奇!上午,我们匆匆参观了热带雨林的植物、蜘蛛馆……吃过午饭,不知不觉我们来到魔屋,刚踏上台阶,猛地摔了一下,还好不算太疼。 后面的同学在催促,于是硬着头皮往前走。 手扶着墙一小步一小步往前挪动,一不小心又摔了。 经过几个回合,终于完成这艰难的历程。 虽然摔了几次,凭着第一次的经验,我们壮着胆子决定再历一次险。 第二次踏进魔屋,虽然心里还有点恐惧感,但在第一次的基础上小心地走着,行进顺利多了。 原来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只要战胜自己,就没有办不到的事。 同时我们也明白了魔屋的原理,在倾斜的房屋中,由于不平衡我们的大脑一下子反应不过来,产生了错误的视觉,容易导致大家摔倒。 科技馆之游,真是不虚此行!我们应该从小崇尚科学,做科学的主人,用科学造福于人类。 六⑺班杭云薇 赵康南刚刚踏入上海科技馆大门,我们就立刻被浓浓的科技氛围所吸引,这儿似乎是我们未知的神秘世界,我们的天堂。 我们来到视听乐园,踏进了鬼屋,灯光暗了,周围陷入一片黑暗。 一阵磨剪子的声音,“把你的脖子擦干净,准备好了吗?哼哼哼哼哼……”低沉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我慌忙四处张望,并无他人。 耳边,声音依旧。 杯子与地面接触,宁静被打碎,清脆的声响。 沉重的门“吱呀”一声被打开了。 零碎的脚步声,“哈哈哈哈哈哈~”谁?是谁?是谁在我耳边奸笑。 冷漠。 恐怖。 我想逃,只想逃,只想离开这个地方。 灯光开始闪烁。 “啪”,又是一片黑暗。 敲门声,哭喊声,乱作一团。 一阵嘈杂后,灯光亮了,耳边传来阴冷的声音:“再见!”我逃似得跑出来,心脏还在“扑腾扑腾”的乱跳着。 我们平抚了情绪,继续前进。 我们看见一个巨大的金色水龙头悬在半空中,水流下来,形成一个水柱。 我脑海里的问题不停闪现。 我猜想:在水柱的中间一定有一个支撑物,不然水龙头不可能悬在半空中。 水应该是从圆池向上喷涌,进入水龙头内壁之后又流了下来,造成了水从上向下流的假象……啊,科技之光,带领我们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索,让我们张开了翅膀,在科学世界里自由的翱翔。 居里夫人曾说:人类看不见的世界,并不是空想的幻影,而是被科学的光辉照射的实际存在。 尊贵的是科学的力量。 啊!科技之光,你带我们领略了科学的奥秘。
中国古代文明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期?比夏朝更早
在我们晓得时候就知道一句话:中华文明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如今我们生活在历史悠久的中国,这着实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到自豪。 然而这句话传到国外后,一度令我们自豪的古中国文明史却不令人那么信服,有人提出真正的中国历史应该从夏朝开始算起,距今也就四千多年的历史,而中国人之所以说有五千年,是因为他们把夏朝之前的三皇五帝也加进去了,然而三皇五帝只不过是神话故事,这是没任何历史依据的。 2014年国外有人就曾对中国五千年历史的虚实,发表过质疑的文章,根据当时所收到的反馈,有将近一半的人认为中国历史可能在四千多年至五千年多年之间,至于为何只说五千年,只不过是取了整数容易记住罢了。 有将近百分之十左右的人认为应该从夏朝算起,中国历史只有四千多年不到五千年,还有一部分人觉得目前还不能证实夏朝是否真的存在,更确凿的时间应该从商代算起。 其中一个国外网友评论:我曾读过中国历史,书里面说距今四千多年的夏朝是中国第一个朝代,但是关于夏朝的是否真的存在过,目前国际社会还没有统一结论,但商朝的存在是得到统一肯定的,不仅有大量文献记载,还发掘出很多商代文物。 所以我认为,中国历史可能在3600年左右。 距今5200多年的古代苏美尔人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楔形文字,印度在公元前2500年就出现了文明城市。 在外国人看来,一个事实必须要有确凿的证据才能被信服,他们用其它国家史前文明和我们做对比,意思就是判定一个国家文明的起源,必须要从当时的人口数量,疆土规模,早期文字,社会制度,农耕工具或方式,科技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结合起来才能证明属不属于早期文明。 若未达到以上评定要素标准,则不能将时间加在国家发展的历史中。 当然,这种分析也十分客观理性,关于夏朝的记载确实跟商朝不能相提并论,虽然夏商间隔仅几百年,但目前我国还未出土任何有关夏朝的古文物,在史书文献上关于夏朝也仅寥寥几笔,没有直接证据就很难证实夏朝是否真实存在,那么夏朝之前的三皇五帝也就此不论了,那这样一来中国历史确实要缩短许多。 既然外国人提出这样的质疑,我们现在也证据不充分,那么中国历史是依旧执行上下五千年这一说辞,还是把商朝作为古中国文明的历史起点,重新定义呢?面对质疑之声,我国考古工也在不断的寻找有关夏朝的蛛丝马迹,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在浙江余杭县传来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距今5300年的良渚文明被证实!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被证实!。 良渚文化遗址发掘从1936年开始,直到2007年才最终证实,2018年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发掘现场,不仅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丝织物,祭器,还有众多村落遗迹和墓地,甚至还发现了城墙!这些因素组合起来正是早期国家文明的标致!这也证明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迈向文明的阶梯了。 说起这个遗址的发现,其实一开始并未得到人们的关注,当时从这里只是出土了一些残碎陶器和石器,许多人认为这只是个远古部落遗址而已,1936年-1937年,考古人员在遗址周围经过三次发掘后,才初步预测:此地绝非普通遗址。 我们也知道那几年也是战乱期间,因此对该遗址的继续探索也只能原地待命,到了1959年考古学家夏鼐(nai)正式命名该遗址为:良渚文化遗址。 自此之后大量考古学家们在该遗址展开数十年年的探索发掘之旅。 随着发掘范围的扩大,出土文物越来越多越来越珍贵,也越来越让人兴奋!截止到2000年,发现的古代巨型建筑基址(多数面积超过三十万平方米)就多达135处,这也正中考古工的猜想:这绝不是原始村落或部落,这是个国家!2007年,当古城墙遗址发掘完成后,持续70多年的良渚遗址发掘工作也接近尾声,这个古代王国不仅面积庞大,而且非常文明,2015年经过对发掘出的十多处长提水坝遗址检测,发现也是同时期的智慧产物,该水利系统不仅兼备防洪,灌溉,水运等多功能,控制范围还高达一百多公里,在世界考古史上也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大,最早,最先进的拦洪水坝水利系统。 良渚文化从发现到被证实,不仅给为此做出奉献的无数考古工一个满意的答案,更是证实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是证据确凿的事实!在良渚文明的证明下,关于三皇五帝,还是夏朝在历史上是否存在,已不足为虑,中国的历史永远都是上下五千年!是不容置疑的,真相早晚会打破乌云,阳光会永远照在中国大地!良渚文明这篇报道一出,国外考古界和学术界,甚至大学教授都纷纷感叹:中国古代文明远远不至于此啊,真是低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