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以色列时报》网站11月19日报道,一名黎巴嫩高级官员18日对路透社说, 黎巴嫩和真主党已同意美国提出的与以色列停火的提议,但就提议的内容提出了一些意见,称这是迄今为止为结束战斗所作的最认真的一次努力。
报道称,以色列方面没有马上回应。
报道称,停火是在以色列对真主党发起进攻约两个月的时候提出的。自以色列开展进攻行动以来,真主党领导层遭到重创,武器供应也大幅减少。
黎巴嫩国民议会议长纳比·贝里的助手阿里·哈桑·哈利勒告诉路透社,黎巴嫩已于18日向美国驻黎巴嫩大使递交了书面回复,并证实白宫特使阿莫斯·霍克斯坦正前往贝鲁特继续会谈。
真主党支持其长期盟友贝里就停火问题进行谈判。
哈利勒说:“黎巴嫩在积极的氛围中就相关文件提出了意见。我们提出的所有意见都确认要严格遵守(联合国安理会)第1701号决议及其所有条款。”但他拒绝透露更多细节。
哈利勒表示,能否成功现在取决于以色列。他说,如果以色列不想解决问题,“它可以制造出100道难题”。
据以色列“新消息”电视台报道,美国认为达成协议的可能性大于50%,不过众多媒体援引美国、黎巴嫩和以色列官员的话提醒称,结果并不确定。
美总统特使:有机会结束当前黎以冲突 解决方案接近达成
当地时间19日,黎巴嫩议会议长纳比·贝里在贝鲁特和来访的美国总统特使阿莫斯·霍克斯坦举行了近两个小时的会谈。
会晤后,霍克斯坦对外表示,与贝里的会晤具有建设性,目前有机会结束这场(黎以)冲突,解决方案已经接近达成(the solution is close)。
美国总统特使阿莫斯·霍克斯坦当天还会见了黎巴嫩看守政府总理纳吉布·米卡提。
以黎战争的简要评论
以色列借两名士兵被黎巴嫩真主党“绑架”而发动的大规模报复战争,在安理会通过停火协议之后终于大致平息。 当然黎巴嫩南部局势继续极不稳定,新的冲突仍然可以再次爆发,可是停火协议达到了交战双方的下台面子底线,在残酷的33天战火之后,黎南有望大致回到战前的原状,也即法国《世界报》在黎南停火之后的社论描述的“武装的和平(la paix armee)”。 这场战争的赢家和输家如何?从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而言,最惨重的输家自然是黎巴嫩的平民百姓。 但是从长远战略角度,最大的输家无疑是以色列,尤其是其生存环境。 以色列准备最充分的战争交战初期,美国《旧金山新闻》曾经引用以色列本国专家斯坦伯格(Gerald Steinberg)教授的透露:“在从1948年以来以色列经历的所有战争中,这是以色列准备得最充分的一场战争。 ”这一坦白支持了美国名记者赫施(Seymour Hersh)最新的揭露:阿拉伯世界眼中的这场“第六次中东战争”,其实是以色列和美国共同预谋的对伊朗战争的预演,真主党“绑架”以色列士兵,可以说是撞上了以色列蓄谋已久的枪眼。 但是停火之后,美国著名保守作家乔治·威尔(George Will)却公开将这场战争定为“以色列58年来发动的最不满意的军事行动”,而《华盛顿邮报》报道停火的头版头页(A1)新闻标题赫然是《〔真主党是〕世界上最好的游击武装》。 “以色列准备得最充分的一场战争”的赢家和输家,由此一目了然。 以笔者之见,这场战争的最主要结果,是中东政治和心理局势的历史性变化。 以色列国防军完全称得上是西方世界最顽强的军队,不仅具备最先进的高科技武器,其士兵素质和精神远远超过少数民族和下层“废品白人”充斥的美国军队,可是仍然无法征服连正规军都称不上的真主党武装。 这一结局对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民心民意的影响,远远超过黎巴嫩价值亿万美元的经济损失。 心理变化之外的政治局势变化也同样深远,反映在这场冲突的另一大输家也即埃及、沙地、约旦等逊尼派阿拉伯专制政权身上。 它们不得不顺应空前高涨的阿拉伯反美反犹民意,掉头改变战争初期的反真主党态度,正是这些亲美“温和”政权外强中干的写照。 与真主党独力抵御全球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全力支持的中东超强以色列倾国军力的记录对比,“阿拉伯人两三亿,竟无一个是男儿”,将成为这些离街头民意越来越远的专制政权无法摆脱的噩梦。 这场战争最大的赢家,自然非黎巴嫩真主党莫属。 有人也许会质疑安理会决议要求真主党解除武装,以及增强的联合国维和部队以及黎巴嫩政府军队进驻黎南的规定,是否会削弱真主党的实力?但是连西方世界最先进顽强的以色列国防军都无法做到的事,联合国维和部队何能做到?黎巴嫩变成真主党“附属物”至于“所谓黎巴嫩政府军”(德国《明镜》周刊的挖苦形容),不仅主体是什叶派士兵,也早就被真主党彻底渗透。 前引乔治·威尔在《华盛顿邮报》上有一针见血的描述:战争之前真主党是黎巴嫩的“国中之国”,战争之后,整个黎巴嫩难免变成真主党的“附属物(appendage)”。 正如大量论客纷纷形容,黎南冲突可以看成是美国和伊朗进行的一场代理人战争,以色列算得上是五角大楼的海外军团,白宫原意在于翦灭伊朗的马前卒,为自己未来不得已对伊朗动武消除隐患,这是华盛顿独力顶住全球压力、对以色列军事行动大开绿灯的动机。 所以直接交战方的输赢,自然延展到各自后面的大庄家身上。 正因为黎南战争可以看成是美国对伊朗战争的预演,其结果与布什政府原来的预期适得其反,不能不影响到华盛顿未来的对伊朗决策。 黎南战争的主要两条经验便是:第一,空中轰炸的军事结果十分有限,而在政治宣传和道德上的代价惊人,得不偿失;第二,对付训练有素的顽强游击武装,必须动用大量地面部队,并承受己方重大士兵伤亡。 这两条完全击中了布什政府军事计划的软肋。 对于“听从天父”的布什总统来说,不能说这一结局会完全打消他以军力消灭伊朗这一“邪恶轴心”中坚的意图,但是这显著降低了白宫对伊朗动武的胃口,却是无法否认的现实。 所以《纽约时报》在黎南停火后的社论预言:伊朗未来的核武可能成为布什总统最大的政治遗产。
黎以冲突历史记录
黎以冲突历史记录1968年12月28日,以色列武装直升机袭击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机场,炸毁了十多架黎巴嫩的民用飞机,以此报复以色列一架民用飞机在雅典机场遭巴勒斯坦武装人员袭击。 1978年3月15日,以色列发动“利塔尼行动”,首次入侵黎巴嫩,占领了利塔尼河以南地区,直至6月13日撤出。 1982年6月初,以色列再次大举入侵黎巴嫩,占领了南部地区,并驱逐了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 1985年1月,以色列开始分阶段撤军,但在黎巴嫩南部建立“安全区”,并留下以支持的“南黎巴嫩军”。 1992年2月,以色列武装直升飞机袭击了黎巴嫩真主党总书记穆萨维及其家属乘坐的汽车,穆萨维及其家属在袭击中丧生。 此后,黎巴嫩真主党武装与以色列军多次交火,冲突不断升级。 1993年7月,以色列军对黎巴嫩南部发动大规模轰炸,双方在一周的交火中造成150多人死亡,500多人受伤。 7月底,双方达成停火协议。 1996年4月,为报复黎巴嫩真主党武装对以色列北部的火箭袭击,以色列对黎巴嫩南部地区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冲突持续16天,造成黎巴嫩160多人死亡,数百人受伤,50多万人成为难民。 26日,双方达成停火协议。 2000年初,以色列为报复真主党武装袭击,多次出动战机轰炸黎巴嫩南部的真主党游击队基地。 2000年5月,以色列军队从“安全区”撤出,结束了对黎巴嫩南部长达22年的占领。 然而,由于以色列没有从有争议的“萨巴阿”农场撤军,黎巴嫩真主党游击队和以色列的冲突持续至今。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的地中海沿岸,曾被称为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 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巴勒斯坦居住过。 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区,成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
黎巴嫩现在怎么样了??
黎巴嫩政府16日在特别内阁会议上决定,从17日开始在黎巴嫩南部利塔尼河以南至黎以边界地区部署黎巴嫩政府军。 分析人士认为,这一决定是黎巴嫩政府着手执行联合国安理会有关结束黎以冲突的第1701号决议迈出的重要一步。
根据安理会第1701号决议,在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武装实现停火后,在黎南部部署1.5万人的黎巴嫩政府军,同时增派1.5万人的国际维和部队加强目前驻扎在黎南部的联合国驻黎临时部队的力量,共同履行维和和监督停火的职责。但在目前新增派的国际维和部队尚在筹建阶段,进驻黎南部尚需时日,而黎政府军兵力有限、装备简陋、作战经验匮乏,黎巴嫩政府缘何会在此情况下决定立即在黎南部部署政府军呢?分析人士认为,黎政府可能有如下两方面的考虑:
首先是为了巩固以色列与真主党武装目前的停火成果。 以色列与真主党武装虽然于本月14日实现停火,但这一停火非常脆弱,双方随时有可能再次爆发武装冲突。 目前,以色列坚持在黎南部部署黎政府军和强有力的国际维和部队是其从黎撤军的先决条件。 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哈卢茨16日称,以军可以在未来七到十天内撤出黎巴嫩,但如果黎政府军和国际维和部队迟迟不能进驻黎南部,以军的撤离行动将会持续数月,甚至停止撤军。 而真主党领导人目前坚称,只要以军仍然侵占黎巴嫩领土,真主党就有权在被占领土坚持反以武装抵抗行动。 若以军推迟撤军行动,很可能会成为重新引发冲突的导火索。
其次是为尽快恢复黎政府在黎南部的行政管辖权。 黎巴嫩南部的利塔尼河距目前黎以边境约30公里,当地居民绝大多数人是什叶派穆斯林。 作为什叶派主要政治力量的黎巴嫩真主党自上世纪80年代成立后,一直在黎南部的广大区域坚持武装抵抗以色列入侵,并在以色列2000年从黎南部撤军后,迅速扩展势力,形成自己的政治和权力中心。 利塔尼河此前一直被认为是黎巴嫩政治和行政权力的分水岭。 黎政府决定立即在黎南部部署政府军,意在尽快恢复其在黎南部的行政管理权,避免继续出现“国中之国”的权力格局。 黎巴嫩总理西尼乌拉16日在内阁会议后向全国发表讲话称,在黎南部部署政府军后,绝不允许存在任何武装组织和游离于政府之外的行政权力。
分析人士指出,从目前情况看,黎巴嫩政府想通过在黎南部部署政府军达到上述目的面临诸多困难。 其一是黎政府军实力较弱、装备落后、缺乏作战经验。 目前黎政府军总兵力约有7万人,真正具有作战经验的只有2.5万人。 政府军目前的装备只有为数不多的苏式旧坦克和装甲车以及战炮,海军和空军目前尚无实战能力,因此黎政府军要完成在黎南部维和、监督停火乃至掌控黎南部安全局势等重任并非易事。
其二是政府军在黎南部部署后,将面临与至今仍拒绝撤出黎南部、坚持反以武装抵抗的真主党武装发生摩擦的危险。 黎巴嫩新闻部长阿利迪16日在政府特别内阁会议后表示,在黎南部部署的政府军将负责收缴当地武器,即便是真主党武装的军事装备,一旦发现,将全部予以没收。 尽管阿利迪称,政府军不会与真主党武装发生军事对抗,但真主党在黎南部的高级官员沙伊赫·纳比尔·卡乌克同一天表示,只要以军坦克仍停留在黎巴嫩土地上,真主党就认为是入侵,就不会放弃武装抵抗。 政府军部署在黎南部后,如何处理与真主党武装的关系,将是其面临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