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打击孩子的说话方式 它排第一 90%的家长中招!看完抓紧改…

:主创团·瑾山月

前几天,参加社区举办的育儿交流会。

邻居张姐的分享,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她很注重孩子的管教,可小孩性子倔,总把她的话当耳旁风。

有一次,见孩子作业没写就在那玩游戏,她便忍不住问:“就这么心安理得?”

孩子一听,小脸“刷”一下红了,张姐心想:“看来这招管用。”

之后,她便经常这样反问:

“书都要我给你找,我是你保姆吗?”

“考试拿了几分没数吗?”

“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

然而,渐渐地,这办法失灵了。

孩子一听就发火,之后便像泄了气的皮球,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劲来。

听到这我叹了口气,也忍不住反问她:“你这么说话,孩子不难受吗?”

张姐听后,十分自责,也觉得自己不对。

生活中,“习惯性反问”是太多矛盾的导火索。

把握不好说话的语气,任何沟通都起不到作用。

逼疯孩子的,不是学习

而是你这么说话

上周末,去朋友丽丽家做客。

一进门,就感觉到浓浓的火药味。

小姑娘本来和妈妈说好去兴趣班,可临时变卦想和同学去图书馆。

丽丽一听立马火了,冲着女儿一顿教训:

“你怎么说话不算数?不怕耽误功课吗?”

孩子慌忙辩解,可就是支支吾吾说不清楚,急得自己大哭起来,当场崩溃。

孩子表达能力不够完善,面对突如其来的质问,往往不知道如何应对。

不像大人,可以据理力争,更多的时候,他们只能默默咽下委屈。

我知道,父母们也不是有意拿话噎人,之所以如此,大抵出于以下原因。

第一,借反问表达自己的态度

比如,当我们说“学习是给我学的”,其实想表达的是,让孩子对自己负责;

比如,当我们说“你自己没长眼吗”,也是急着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背后的“好意”,全因挑剔的语气变成了“隐形攻击”。

第二,自己状态本就糟糕

累了一天了,再面对孩子的各种“不配合”,不免心情烦躁。

原本能好好说话的,一开口就成了质疑、挖苦、讽刺。

我们没做好情绪管理,也牺牲了孩子的感受。

其实想想,每次我们反问孩子的时候,自己的状态也挺糟糕。

结果就是,反问不是“问”,而成了一种“情绪释放”。

第三,展现权威与优越

这种情况虽然少,但也是存在的。

比如,孩子兴高采烈地问你有没有看过这本书。

你说:“啊?这本书这么出名,你竟然没看过?”

再比如,孩子小心翼翼地请你解决一个问题。

你说:“要是和你一样什么都问别人,就别在社会上混了!”

当我们抬高自己的同时,也就无形中贬低了孩子。

无论你初心如何,“反问”都是一种不友善的谈话方式。

面对父母的“夹枪带棒”,年幼的孩子就很容易崩溃。

每一次反问

都是对孩子心灵的一次撞击

美国心理学教授塞德兹博士说过:

“人如同塑造陶瓷一样,小时候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雏形。”

习惯性反问,表面看容易激怒孩子,更深层的影响,还在孩子的性格和心灵上。

为什么有的孩子做事唯唯诺诺不自信,为什么有的孩子长大后习惯看别人脸色。

这背后的原因,与家庭的沟通模式不无关系。

有位博主,分享过自己的真实故事。

小时候,她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

有一天,她兴高采烈地拿着自己画的一幅画给妈妈看。

妈妈随便看了一眼,就问:“你这画的都是什么呀?”

她感到很失落,也开始怀疑自己,就渐渐失去了画画的兴趣。

等长大后,每当碰上新事物,认识新朋友,她都会想起妈妈的那句反问,变得惶惶不安。

因为童年的经历,这位博主错失了太多人生中的美好。

有一项心理研究,对1000名未成年人做过调查。

结果发现: 在家里经常被父母否定的孩子,出现性格缺陷的概率最大。

有25.7%的孩子“自卑、抑郁”, 22.1%的孩子“冷酷、残忍”,56.5%的孩子经常“暴躁”。

也就是说,被语言暴力伤害过的孩子,出现过激行为的概率非常高。

尤其是“否定+贬低”的反问,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会持续到成年。

首当其冲的,是孩子的自信被摧毁。

当孩子向父母展示成果时,父母却反问:“什么乱七八糟的?”

任是谁被这么一问,热情也会被瞬间浇灭,自信心碎了一地。

而紧随其后的,就是焦虑、恐慌、内耗。

久而久之,孩子的能量被消耗,生命力也枯萎于无形之中。

微博上有个热门问答: 说话时,最令人反感的是什么?

数百条回复中,排在第一的,正是反问语气。

对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而言,反问不单单是令人反感那么简单。

每一次反问,都是对孩子心灵的一次撞击。

父母的语气中

藏着孩子的未来

读高中时,我萌生了写作的冲动。

一天心血来潮,就模仿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写了篇小小说。

自我感觉不错,就拿给父亲看。

父亲还没接过稿子,就问:“你这么有时间?”

他随手翻了几页,竟然笑了出来,说道:“一看就是编的,你自己也觉得没问题吗?”

那一刻,我感觉特别丢人,一把夺过稿子,撕了个粉碎,回屋里哭了很久。

如今,我已到不惑之年,再想起这件事,还是委屈得不行。

前两天下班,路口等红绿灯时,旁边是一对母女。

小女孩儿低着头走路,没注意到红灯,一脚踏了出去。

正赶上一辆车疾驰而过,差点把她撞倒。

妈妈急得一把拉住孩子,劈头盖脸地斥责:“不长眼睛吗?不知道看灯啊?”

孩子本就吓坏了,一听这话,更是委屈得哇哇大哭。

我理解这位妈妈是关心则乱,但口不择言同样是对孩子的伤害。

著名漫画家几米,曾在《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中说:

“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至少伤痕是看得见的,而责骂带来的伤口则是无形的。”

如果你真得爱孩子,就要学会柔和地说话。

首先,要学着“陈述事实+表达期待”。

把“你没长眼啊”替换成“好好看路,注意安全,下次可别这样了”;

把“这题都不会做”改成“这道题对你来说不难,再仔细点肯定没问题”;

抛开情绪化地反问,孩子就不会被推到我们的对立面。

客观叙述,理性表达,善意提醒,孩子自然会敞开心扉。

再有,千万别翻旧账,拿过去说事。

很多时候,我们的反问句,还牵扯着很多前因。

“这事我没说过吗?你怎么总是这样?臭毛病改不了吗?”

你以为如此,孩子就会“长记性”,但事实往往相反。

所以,别翻旧账,和孩子一起往前看。

“妈妈相信你,这次会改变,也相信,你会越来越棒。”

最重要的一点,重视孩子的感受。

没有人喜欢被挖苦,寻求认可与赞同是人的天性。

当你开始关注并尊重孩子的感受,反问的话就不会轻易说出口。

退一万步讲,如果父母就是改不了这种“习惯性反问”,作为孩子,也要有自己的对策。

不要忙着辩解,而是平复一下情绪,冷静客观地说出自己的情况。

摆事实讲道理,逻辑清晰,思路顺畅,而后再描述出自己的感受。

如果让我回到高中的那一刻,我会对父亲说:

“我觉得自己写得很棒,也很沉浸写作的过程。你可以给我一点意见,但请不要否定我。”

我还会说: “你刚才的反问和嘲笑,令我很难过,我希望你能多给我一些鼓励。”

《关键对话》一书中写道:

“大部分影响生活的事情,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都是沟通不善而导致的。”

当我们和孩子一起做出改变,就没有过不去的坎,跨不过的鸿沟。

家人的语气中,藏着彼此的未来。

父母的嘴,会“说”出孩子的一生。

所以,能肯定就别否定,能鼓励就别打压,能陈述就别反问。

父母最顶级的自律,就是和孩子好好说话。

家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段时光。

愿我们与孩子的这段时光,都能成为彼此心中最美好的回忆。

与家长朋友们共勉。


家长在孩子面前说话要注意什么,怎样不伤害孩子?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说话相当随意,经常会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口无遮拦地冷嘲热讽是孩子,有很多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犯这种错误,。 很多家长认为有压力才有动力,于是不断地刺激孩子。 因此,有些家长擅长用讽刺挖苦等带杀伤力的语言跟自己的孩子讲话。 这些家长不会知道,这些话对孩子来说无疑是心理上的攻击。

孩子从恶语相向的语言上受到的伤害甚至比体罚还严重。 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小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大人是不一样的,大人们说一些冷嘲热讽的话,也许会让大人们有动力,但是孩子的心态没有大人那么好,心智发育也不成熟,如果经常刺激可怜的孩子们,他们就会觉得异常痛苦,并不会有什么动力。 长期这样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受到打击,而且还会产生极为强烈的逆反心理。

看看下面这个事例,家长们想一想自己有没有犯同样的错误呢?

小天的妈妈跟小天讲话总是很尖酸刻薄。 上次小天考试失利,妈妈看了一眼小天的成绩,脸上就浮现了阴霾。 她接过考卷,瞟了一眼,说:10道填空题错了5个。 居然还对了一半,呵呵,算是还没笨到家,表现不错啊。 小天忍住气说:这次考试我没有发挥好,我下一次一定能考好的。 妈妈冷笑着说:你哪次发挥好了,太阳都得打西边出来了,公鸡都能下蛋了。 小天气不打ー处来地说:我下一次考试一定会拿个90分证明给你看。

妈妈不屑地说:成,我期待那一天。 考试后的这段日子里,小天心里感着一股劲,更加努力地学习。 下一次测试,小天考了95分的高分,而且排名全班第一。 小天想,妈妈这回肯定不会批评自己。 一进家门,小天将试卷递到妈妈面前,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

妈妈扫担了一眼小天的卷子,嘲讽道:当真考出九十多分,改卷子多半是判错了吧。 小天气得直踩脚,说:你怎么可以说这样的话?妈妈说:我这样说话怎么了?你一次成绩高到底有多了不起,根本不知道谦虚为何物。 我偏要看看你下次的成绩考多少。 小天怒气冲冲地跑回自己房间,咚的一声排上门。

教育孩子言语里不要带刺

有很多家长都像小天妈妈那样,孩子有困难时,不但不做孩子强大的后盾,还尖酸挖苦;孩子有了进步也不表扬,反倒是冷嘲热讽。 似乎在他们眼中,只有通过此举才能激发孩子的斗志,胜不骄、败不馁。 然而采取这样做法的后果往往让家长感觉事与愿违。

孩子长时间受到父母的挖苦讽刺会变得很自卑,甚至再也没有上进的意愿;孩子变优秀后,家长的挖苦像一盆冷水,把孩子积极性的火焰浇灭。 家长的话中刺会让孩子的内心受到伤害,给孩子留下难以修补的创伤。

以下几点是家长对孩子冷嘲热讽带来的结果:首先,孩子的自信心会被严重打击;其次,孩子索性自暴自弃,因为他不能让父母满意,再怎么进步也没有意义;再次,孩子感觉无法和父母沟通,厌烦父母;最后,孩子受到这种错误说话方式的影响,也同样会用讽刺挖苦的语气对体人。 因此,家长必须了解到语言这把双刃剑的负面影响,要采用科学的方式与孩子对话。

1.家长们学会控制语言,做高素质家长

我国教育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比较落后,很多家长是受从小到大生长环境的影响,对任何人说话都是冷嘲热讽,对自己的孩子更是如此。 这些父母不说则已,只要一开口,就是说话带刺,自己却意识不到自己的话杀伤力有多强。

因此,这种类型的父母需要做出如下行动:首先,清楚地知道冷嘲热讽对孩子的危害之大;其次,回忆自己平时习惯说的讽刺性的话,提醒自己不要随意说出口;第三,考虑话一旦出口会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2.对孩子的教育和批评应该把鼓励放在中心

当孩子犯错时,如果家长不是及时对孩子进行鼓励,却只是不停地言语剌激孩子,很容易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因为父母的话会感觉自己真的很笨,或是认为自己真的不适合做这件事。

譬如,孩子记性不好,爱丢东西,家长没有督促孩子要把东西分类,从而使孩子习惯于出门前检查,却是冷冷地说句总是魂不守舍,哪天命丢了你也照样不知道这样根本不能帮助孩子改掉坏毛病的话。 总之,家长要运用积极向上的话语,而不是冷言冷语相向。

3.父母在教育的时候学会人性化

孩子并没有做错事情,父母还是不说一句好话,这让很多孩子无法接受。 例如,孩子主动要求帮父母分担家务,父母却冷言冷语:今天怎么想起来干活啦?安的是什么心啊!受到这样的言语伤害,孩子的热情即刻会消失殆尽,感觉自己受了很大的委屈。 其实父母发自真心的句谢谢你愿意帮忙,太懂事了,我的宝贝,孩子就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心意很理解,也更有动力去干活了。

还有,有很多家长成天念着让孩子用功读书,但当孩子一旦主动学习时,家长句破天荒念起书来,太阳恐怕打西边出来了吧!这样的话会极度影响孩子心情,书也看不进去了。 合适的做法是默默地给孩子倒一杯水,不要说话,孩子从父母的行为中自然能感觉到自己受到了赞美的认可。

家里有儿子,家长有哪些话烂在肚里也不能说?

根据大数据调查发现,现在我国的男女比例已经出现失调现象,明显的男生多女生少,男生有很大的风险面临单身状况。 家中有男孩的家庭,很多家长都对男孩采取了散养政策,任其发展和造化,或许家长的初衷是为了让男孩自己闯荡,才能彰显男孩的价值。

虽说对男孩的教育我们建议放手式培养,任其去开阔江山,但是在教育的细节上,对男孩依然要上心。 有些话真的不能随意对男孩子说,为了他们未来能有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父母说这些话之前一定得三思。

都说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平时有些话家长在家里真不能随意说,特别是对儿子,你们无意间的一句话,孩子听到了会伤心,或是给他们的人生观造成扭曲。

1. 你真是个窝囊废

这句话就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直接扔在了孩子的心理,炸毁了所有孩子内心的自信和优势。 说孩子是窝囊废,否定了孩子所有的能力,在他们看来,父母觉得自己是一事无成的,不论做什么都是不值得被肯定和认可的。

父母原本说这句话可能是本着一个很小的事情,去批评孩子没有做好,但是当孩子听到这样的信息传递时,再大大咧咧的孩子也会有所触动吧,毕竟这句话太伤人了,小男孩认为自己原有的那点对自身能力的自信和认同现在毫无是处。 原本积极向上的小孩,瞬间就颓废了,不再努力和上进,任由父母批评他窝囊。

家长应该怎么做:

批评孩子窝囊,太打击他们的自尊心了,面对胆小做错事的儿子,父母更应该去帮助孩子共同找到事情的根源,一起去解决孩子胆小的缺点。 并且不但不能批评孩子窝囊,更应该鼓励他们大胆去做,别退缩。 勇往直前的孩子也就不会再让父母感到窝囊了。

2. 你怎么就是不如谁谁谁呢?

这句话我们经常听父母说过。 孩子一上学,拿孩子作比较成了常态。 父恨铁不成钢,总希望自己家的孩子在同学中是最优秀的,也总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同班同学做对比。 每次考完试,家长一看到成绩,只要不是班中的佼佼者,就会一声叹气,冲着孩子就说“你怎么老是考不过谁谁谁”“怎么人家能考这么好,你就比不过”诸如此类的话我们见到太多了。 家长要求孩子这里优秀那里优秀,处处去比较,无非是为了满足自己在家长中的虚荣心和好胜心,可是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很强烈的挫败感。 哪个孩子不想考试中拿个更高的成绩,谁又想天天生活在别人的光芒下?可是家长不理解,一个劲的训斥和比较,仿佛这样的贬低就能激发孩子的斗志。 但是这种说话方式换不来斗志,只会更让孩子自卑和难过。

家长应该怎么做:

考试考不好,孩子肯定心理也不好受,妈妈再着急也不要说这样的话,只会打击孩子的斗志和情绪。 我们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帮助他们去改进学习的方式方法,也多相信他们一次,相信孩子下一次考试一定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案。

3. 可以谈恋爱,但是别出事

等到孩子进入青春期,对男女情感有了懵懂的意识,加上荷尔蒙的刺激,不少的孩子会尝试早恋。 现如今的家长也都比较开明,虽然不会说“谈情色变”,但是在对孩子早恋问题上,家长也应该拿出正确的态度,否则会扭曲孩子们懵懂的恋爱观和责任意识。 父母千万不要对男孩说“你谈恋爱可以,但别出事”,这句话默许了孩子谈恋爱,但是回避了他们的责任感。

恋爱是两个人的事,尤其对男孩来说,更要承担责任感。 要学会对自己所做负责,如果父母这样对儿子说,儿子就会忽视自己在恋爱问题上应该有的担当,他们也容易错误的认为,自己是可以逃脱责任的,这是一种极大的价值观的错误,男孩长大会变得更花心,更推卸责任。

家长要怎么做:

首先家长要讲明恋爱问题的重要性,也要让孩子正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给他们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和恋爱观,帮助他们顺利走过青春期。

教育是个严谨的工作,父母的一言一行必须要经过推敲和衡量才能传输给孩子。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以上这些话家长一定要三思再言。

家长的语言暴力会不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你妈就是刀子嘴豆腐心,再说那是你亲妈,就不要那么计较了!”

外婆曾劝表妹的话时常在我耳边想起。

“你是猪吗?猪都比你聪明,你就不是学习的料。”

“这次怎么又考那么差,真是废物种子?”

“真是又懒又馋,我怎么养了你?”

小时候去舅舅家玩,舅妈总喜欢这样训斥表妹。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习惯性差评、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包括说话时鄙夷的神态和不耐烦的姿势,都可归为语言暴力。

表妹曾对我们说:“我经常被她骂,说我笨、说我懒,说我不收拾房间,说我乱花钱、说我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自私并不懂得感恩,可是我干什么在她眼里都不行,都不好。

我小时候要自己洗衣服,她嫌弃我洗不干净还浪费水,然后就自己给我洗了,后面又说我懒;我不愿意让人进我的房间,她也经常闯进我房间给我收拾;偶尔去超市,我挑了几件自己喜欢的东西,她抱怨我去一躺超市比她半个月花的还多;她生病时,我试图去关心她,她总是说别管我,去看书去吧,当我真的看书去了,她又骂我是个白眼狼,白养活了......跟她在一起,我就感觉自己一无是处。”

苏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说:“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有个叫翁格玛丽的女孩,本来长得很一般,但是她的家人和朋友告诉她其实她很漂亮。 女孩受到家人的肯定,自信心也得到了提升,所以每次女孩在照镜子的时候,都会对自己说:其实,我真的很美“。

而女孩由于自信,看上去也真的越来越美。 这个现象在,心理学上叫”翁格玛丽效应“。

这是因为当孩子在心理上认可了某种心理暗示,就会不断地往这种形象上去靠拢,朝着这个目标去争取,去努力。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成为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父母的否定、打击、批判,会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并转化为孩子“内在的批判声音”,形成强大的“反自我”意识。 他们会习惯性地自我批评和否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孩子的生活态度是积极还是负面,全在父母对自己的话语之间。 好的父母嘴上都有一条拉链,从不会对孩子随心所欲地说话。

为什么父母会对孩子使用语言暴力

1.原生家庭的影响

我们发现那些喜欢对孩子恶语相向的家长,他们的爸爸妈妈,最起码有一个人是习惯于用对孩子恶语相向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你从小是生活在使用语言暴力的家庭里,那么你使用语言暴力教育孩子的可能性将达到70%。 因为很多父母教育自己的方式,会被自己继续沿用,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这就是原生家庭的传递。

2.父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孩子身上

有的父母总喜欢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孩子身上。 他们心中住着一个完美的小孩,可是当这个孩子表现得跟自己心目中的小孩不一样时,他们就会拿自己的标准去评价孩子的对与错,为孩子贴“标签”。 而很多时候,道德评判本身就是一种暴力。

负面标签被贴得越多的孩子,越容易看不清自己,越容易迷失自我。

3.认为打压式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我认识一对夫妻,经常打击孩子,他们美其名曰是在锻炼孩子的抗击打能力。

“你这么笨,以后怎么跟别人竞争啊,你看人家小强,比你厉害多了,光长肉,不长脑子,你有什么用?”

孩子在他们夫妻这种负面方式的教育下,及其不自信,人也变得极端和不知道该怎么和人相处,去年因为和同学有矛盾,自己在家割腕了,好在发现及时,但孩子现在也不愿意上学,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父母也拿他没有办法。

其实我们也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成人每天被上司说笨、说蠢、说要被炒掉,我们又会作何感想呢?

4.因为对现实生活不满,迁怒于孩子

人们热衷于语言暴力,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源于对现实生活的诸多不满。

有孩子问:为什么我做错了大人可以打我骂我,大人错了我不能打他们骂他们?

孩子往往很容易成为发泄的对象,因为人们经常会选择一个更安全的对象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比如孩子。试想一下,如果孩子是一个又高又大的陌生成人,父母能毫不考虑地就对他发泄情绪吗?

孩子不是我们的出气筒,也不是我发泄不满情绪的废品桶,他们是和我们有着相同尊严和人格的人。

语言暴力对孩子的伤害

1.心理学家胡慎之说:“语言暴力真的很恐怖,它不像暴力一样,会立刻产生伤害,但语言暴力,就像一把刀子,在人的心口上狠狠拉上一道,这些伤口,有些人一辈子都好不了。”

语言暴力致使孩子在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伤害,很多人却把语言暴力冠上了个很好听的帽子:刀子嘴豆腐心。

可这张刀子嘴,可能会把你小孩的心划开一道道伤口,再也无法愈合,甚至连未来都断了。

A.我表妹原本成绩并没有那么差,但是在舅妈的辱骂和嘲讽下,表妹越来越不爱学习,最后连高中都没考上。 工作后因性格极端,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在任何地方工作都超不过3个月。 找的老公特别能说会道,但人不踏实,结婚后跟公婆相处的也特别差,夫妻之间也是常常吵架,结婚才一年,就离婚了。

B.一位母亲是个完美主义者,对自己的独生女儿也是十分地严格苛刻。 她的女儿本身已经很优秀了,但是在一次发生争执的过程中,这位母亲开始指责女儿。

面对母亲的指责和不满,女儿说:“我是不是永远都没法让你满意?”

可母亲却讽刺地说:“你觉得你有让我满意的地方吗?”话还没落地,女儿就从窗户上跳了下去。

2.蒙台梭利博士说:每种性格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 心理学上也认为,任何一种心理疾病,追根溯源,都是童年时的创伤。

经常生活在语言暴力下的孩子,容易形成这几种性格:

做事优柔寡断,易自卑、不自信;

胆小、懦弱,没主见;

性格孤僻,不善交际和处理人际关系;

暴躁、容易发展成攻击自己或攻击他人。

谢勇导演在他的作品《语言暴力》里,设计了这样一段动画:

“废物”变成了一把长枪;“丢人”变成了一把斧头;“猪脑子“变成了一把手枪;“怎么不去死”变成了一把利刀。

而这形象的设计,把父母对孩子说出口的每一句脏话,都变成了一把戳瞎孩子的凶器。 而在沈阳的劳教所里,40%以上走上犯罪道路的孩子家庭里都存在语言暴力现象。

父母常常会把孩子的一些表现归结为“行为问题”,可归根究底,他们行为的背后是被“语言暴力”所压迫的一种笨拙的“自我保护”。

也许很多父母并不认为,自己的说话方式是暴力的,但父母消极、负面的肆意批判,确实常常引发孩子的痛苦,可能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当孩子生活在嘲弄辱骂中时,无形中就会形成一种负面的心理场,这种心理场强大的辐射会改变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 父母对孩子多否定,孩子对这个世界就有多否定,也会成为孩子一生的枷锁。

温暖会孕育温暖,寒冷却只会孕育寒冷,而良好的亲子关系一定是温暖的。

父母该如何避免“毒舌”

1.不做情绪的奴隶

我们都不是生下来就会做父母的,但是我们需要去学习,学习如何成为优质的父母。当我们不经意对孩子恶语相向时,不妨静下心来觉察一下,产生这个语言的根源是什么?原生家庭的影响?现状的不满?对未来的恐惧?

无论是什么原因,作为成人,作为父母,我们在亲子沟通中往往掌握着更多的权力,也意味着我们要学会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与孩子沟通。

比如,孩子写作业,如果父母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就会用各种不好听的语言,去刺激孩子,让孩子遭受严重的暴力语言侵袭,而孩子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复制父母的情绪处理方式,形成恶性循环。

2.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世界上没有人是完美的,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我们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

父母看孩子不顺眼,往往不是孩子有问题,而是父母看待孩子的方式有问题。

而父母对孩子的接纳,往往会让孩子成为最耀眼的星星。

小菱出生时一只耳朵畸形,她的妈妈怕孩子因为自己的不同而自卑,她常对孩子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你的样子在爸爸妈妈眼里是最美的。

每当有人问起小菱的耳朵,小菱会主动告诉人家,自己在妈妈肚子时,因为这只耳朵太好看了,耳朵精灵忍不住咬了一口,才变成这样了。

小姑娘肯定的语气,乐观开朗的性格,让我们都很赞赏,而孩子的底气来自父母的爱和认可。

3.把否定换成鼓励和肯定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父母肯定的东西越多,孩子的行为也会越积极

我家大宝第一次洗碗时,当我夸她洗得干净时,能感觉到孩子满满的自豪感。

孩子的成长,需要尝试的东西有很多,需要父母的肯定和认可,这能更加激发孩子的信心。

父母们,请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孩子,肯定孩子吧,孩子的成长会比你想象的还要优秀。

4.倾听孩子,允许孩子去犯错

有个4~5岁的小姑娘在动物园里走着走着,忽然在地上爬了起来,她的妈妈特别尴尬,忙拉起孩子,说孩子不爱卫生,吧啦了一堆,这时只听小姑娘说:“妈妈,动物这样躬着腰走路真的好累。”

因为父母不做小孩太久了,所以也失去了童真和童趣,对孩子的言行没有耐心,只凭自己的想法去评判。

生命是个需要体验的过程,即使是犯错,也有它积极的意义。 请常听听孩子的想法吧,这既是父母了解孩子的渠道,也是给孩子一个发泄的窗口,更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善意和爱。

心理学专家洪兰曾说,“孩子是上天赐给父母最好的礼物,当父母愿意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事情时,亲子关系就亲密了。 当父母尊重孩子的看法时,他的心房就打开了。 当孩子全心全意爱父母时,养儿育女的辛劳才会变成甜蜜的人生回忆。 ”

现在的父母打孩子的确不多见,但语言暴力不攻身,却诛心。 无论我们的孩子未来是否能取得成就,但是让孩子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这是父母的责任,也是教育的目标。

孩子并非不骂不成材,尊重、理解、包容成长中的孩子,既治愈、成长了父母自己,也会更好地成就孩子。

高级育婴师,两孩妈妈,有多年母婴护理经验,是多平台原创、签约。 享受亲子之乐,体验生命之美,养娃的路上我们在一起。

有钱建草堂没钱修宿舍 后续 学校领导脸黑了 学生上台抢话筒
4年与45年 习近平再论中美相处之道 习言道 众行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