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行情 谁主沉浮

A股行情

数据是个宝

数据宝

炒股少烦恼

机构和游资、基本面和情绪、长线资金和短线资金……几组对比鲜明的关键词悄然成为近期市场的关注焦点。

上周,A股发生了明显的缩量回调,尤其是一些前期强势的“游资票”大幅回落。近期机构重仓股的相对低迷和“游资票”行情的此起彼伏,还引发了市场关于定价权是否已经从机构投资者转移到散户游资等高风险偏好资金的讨论。

不可否认的是,近期市场呈现出明显的游资主导特征,多家机构在采访中认为,“游资行情”的崛起反映出当下市场情绪和流动性大幅修复,但定价权是一个多方合力、动态平衡的过程,不能简单判断谁对市场定价,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生态需要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共生共长、长线资金和短线资金各得其所。

游资活跃度达到历史峰值

游资是“9·24行情”爆发以来的重要力量,尤其在10月9日以来的行情中占据主导地位。

一方面,游资偏好的小微盘和低价股涨幅明显,但机构重仓股却并没有明显的超额收益。Wind数据显示,自9月24日至11月15日,最小市值指数、业绩预亏指数分别大涨133.29%、55.89%,艾融软件、大地电气等小微盘股大涨超500%,但同期基金重仓指数仅上涨了28.47%,明显跑输万得全A指数30.59%的涨幅,涨跌幅与市值大小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性。

另一方面,以两融为代表的散户游资力量高度活跃。如果以龙虎榜成交额(剔除重复数据)占全部A股成交额比例的20个交易日移动平均值来衡量游资活跃程度,截至11月12日,游资活跃度一度达到了1.64%,创2021年9月末以来新高,全市场融资余额达到1.84万亿元,突破2022年的高位,创下2016年以来的新高。

国投证券策略首席林荣雄在研报中指出,自“9·24行情”爆发以来,我们可以看到两股明确的增量资金,一是在国庆节前后以权益ETF为代表的被动多头崛起,二是近一个月以两融为代表的散户游资力量的崛起。

对此,排排网财富理财师姚旭升在接受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采访时表示,10月以来游资行情的崛起,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第一,当前市场整体流动性较为宽松,经济复苏预期增强,尤其在新兴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小微盘和低价股的吸引力显著提升,为游资的活跃提供了条件;

第二,近期A股市场散户资金占比显著增加,这些资金往往追求短期内的快速收益,与游资的短线操作策略相契合;

a股市场

第三,市场情绪亢奋,投资者对短期炒作的偏好增强,为游资提供了良好的操作环境;

第四,美国总统大选等宏观事件,为游资提供了炒作题材。

“流动性是叙事的温床,9月24日以来,市场情绪提升,成交量增加,显示出市场情绪的高亢和流动性的充裕,这为游资提供了操作的空间;另外,游资更偏好主题性投资机会,对基本面的关注度不如机构投资者那么细致,这种情绪和资金的集中进场,推动了市场的普涨阶段,随后进入分化阶段,特别是计算机、传媒等风险偏好高的板块表现较好。”财通基金进一步表示。

汇丰晋信基金总结认为,市场在不同阶段往往会展现不同的风格,比如当市场处于流动性推动的反弹阶段时,小盘题材股往往会主导行情。当前政策对经济托底修复的态度明显,但基本面的改善仍需要时间验证,市场难以形成稳定的一致预期,因此短时间可能无法形成合力,而游资擅长的小微盘股行情崛起更多反映了市场情绪的显著修复。

定价权是各方合力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游资行情不断走高,关于机构与游资争夺定价权的讨论也越来越多。

比如林荣雄认为,长期以来,机构资金以及审美类似的北向资金拥有A股市场的主要定价权,但9月底反弹以来,偏股型基金整体取得了一定绝对收益,但是并没有获得超额收益,这说明短期内市场主动权从主动型公募机构和外资转移到了散户游资等高风险偏好资金以及ETF为代表的被动多头资金。

实际上,在大部分机构人士看来,游资和机构的持仓差异较大,并不涉及定价权的争夺问题。在A股以散户为主的市场中,散户、游资、ETF、险资等参与主体复杂多样,合力形成的共振也呈现出多样性,市场定价权也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财通基金认为,机构和游资在投资风格和喜好上存在明显差异。机构偏好稳健,而游资偏好激进,导致游资参与为主的股票波动幅度较大,机构参与多的股票则表现相对稳健。“市场定价权这个概念,阶段性是由增量资金来决定的,但拉长维度来看,成长价值依旧是投资的主线,所以不能简单的说谁对市场定价,从长远来看,价值对市场定价。”财通基金表示。

上海一位公募量化基金经理也表示,游资和机构持仓差异较大,游资对其买卖的标的价格会有一定的定价权,而对机构持仓影响不大;只是当前市场环境,游资增量资金相对较多,对游资偏爱的股票有一定影响。

上述基金经理补充认为,市场定价权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包括市场环境、市场参与者、增量资金等,而且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不同因素的影响力度不一样。随着稳增长政策逐步落地,经济基本面有望企稳回升,A股市场未来也有望长期向好,机构投资者偏好的、基本面过硬的绩优股将更可能获得资金青睐。

“在A股市场,各类参与主体复杂多样,任何合力都有可能形成定价权。市场的定价权并非静态,而是随着资金流动和市场情绪的变化而不断演变,这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涉及多种市场参与者和多种因素。在某些特定时期,游资和散户的影响力可能上升,但这并不意味着定价权的改变,机构与游资之间更多是博弈关系而非直接的争夺。” 姚旭升表示。

姚旭升认为,机构关注长期价值,而游资则侧重于短期盈利。在一些情况下,游资的活跃可能推动某些个股的价格波动,但市场的定价整体仍然受到基本面和宏观因素的影响,市场上的小作文和传言并不完全反映实际情况,需要理性看待。

游资行情有降温趋势

其实,近几个交易日以来,游资行情已经隐隐有降温的趋势,业绩预亏指数连续四个交易日下跌,常山北明、艾融软件、海能达等知名游资股已经从高点回调约30%,并带动沪深两市成交额缩量。

永赢基金认为,近期市场回撤,主要源于个人投资者做多情绪降温、回归冷静。此前,市场交易活跃尤其是个人投资者做多情绪热烈,导致市场无视重大事件的正反逻辑而无差别大涨,但随着市场进入政策事件的冷淡期,主题炒作机会减少,个人投资者做多情绪逐渐降温,市场成交量回落可以加以佐证。

上述上海量化基金经理提醒,游资主导的行情需要尤其关注交易量和资金流向,因为此类行情更多受流动性驱动,存在一定的交易博弈,待共识性的基本面主线出现时,共振的力量会缩小当前各类资金群体的热度差异。

汇丰晋信基金也表示,游资主导的行情更多受流动性驱动,可参与度相对有限,从中长期角度看,市场最终还是会回到基本面与估值相结合的投资体系。

对于何时这轮游资行情将会退潮,民生证券在研报中指出,与过去不同,本轮的赚钱效应更为明显,一定程度上会加大判断游资主导行情何时终结的难度。从历史上看,如果后续游资活跃度持续处于高位,一个潜在的基本面方面的重要前提是主题投资实现向产业浪潮的成功过渡,从而衍生出更多的主题与方向,如2013年至2015年、2020年至2021年;而如果并未出现兑现,那么在核心主题出现重大利空风险、重大基本面主线出现、外部事件冲击下的宏观波动率放大或监管态度转变,都可能成为游资主导行情退潮的触发因素。

各类投资者共生共长

回顾历史,游资行情和机构行情的分化其实经常出现,但无论是游资还是机构,亦或是外资、散户,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生态既要有参天大树,也要有灌木丛林,需要各类投资者的合力。

对于机构投资者和游资如何在A股生态中发挥自己的力量,汇丰晋信基金表示,在一个健康的股市生态中,机构投资者应该成为长期价值投资者,基于扎实的基本面分析和对历史行情的比较,在合理的价格买入或卖出,成为市场定价的基石;游资作为市场最活跃的投资者,往往能够通过短期交易为市场注入活力,提升市场流动性。从海外成熟市场看,最终大概率是机构投资者主导的市场。

姚旭升认为,在A股市场的生态中,机构和游资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同时也与其他类型的投资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化的投资环境。机构投资者通过长期持有优质股票,为市场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减少市场波动,引导市场向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游资的活跃增加了市场的交易量和流动性,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交易机会,他们的短线操作可以快速反映市场情绪,为其他投资者提供市场热度的参考。在一个健康的股市生态中,各类投资者应该各尽其职相互制衡,共同维护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财通基金认为,市场是开放的,能够容纳各类属性的资金,市场里的标的也风格各异,适合各类投资风格的投资标的。市场的开放性为不同风格的投资者提供了投资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风险,投资者尤其是参与游资主导的股票的普通投资者,需要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风格,作出合理的投资决策。

为了促进各类投资者和谐共生、合力维护资本市场平稳发展,姚旭升建议各类市场主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第一,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权益;第二,通过优化考核机制、改善投资环境等手段,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提高市场稳定性;第三,严把上市关口,提升上市公司质量,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回购注销、加大分红力度等方式更好地回报投资者;第四,加强投资者教育和培训,提高投资者的金融素养和风险意识,引导投资者养成科学理性的投资习惯。

汇丰晋信基金建议,各类投资者的市场行为均应遵循统一的监管框架,如基于公开信息制定投资决策,不传播虚假信息误导其他投资者,不利用资金优势操纵市场,合规的提供投资咨询服务等。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A股市场能够容纳各类资金和谐共生。

券商首席经济学家

责编:林丽峰

校对:刘榕枝

数据宝


光伏尺寸争夺战火再升级,谁主沉浮?

平价上网倒逼企业纷纷增加硅片尺寸以期实现降本增效,但市场上的多种尺寸规格造成的乱象亟待统一,这场关于尺寸标准的博弈,如今已进入白炽化阶段。 数日前,隆基、晶科、晶澳、阿特斯、江苏润阳悦达、江苏中宇、潞安太阳能七家企业发布的关于建立光伏行业标准尺寸的联合倡议,将“182”和“210”之间的尺寸之争再度引致高潮。 该倡议建议建立几何尺寸为182mm×182mm的硅片标准(M10),并希望在行业标准组织中将这一尺寸纳入标准规范文件。 这场关于尺寸的战争由来已久。 早在去年,两个旗鼓相当的硅片巨头便在尺寸问题上产生意见分歧。 彼时,隆基和中环先后推出规格为166mm和210mm的硅片,一时间,单晶双雄形成对峙局面。 中环名为 “夸父”的210mm(M12)大尺寸硅片刷新光伏史上硅片尺寸记录,极大降低硅片成本;而隆基则继续为“166”造势,表示166是当前的最佳尺寸,是老电池生产线兼容的极限。 如今,两巨头纷争再起,尺寸之争由“166”、“210”的对决转为“182”、“210”之间的对决,同时,两大阵容也相继扩大。 不过,尺寸标准至今还没有统一,谁将引领硅片大一统还未可知。 在平价上网倒逼下,硅片大尺寸化势在必行。 如今,硅片尺寸的阵营已被分为“182”和“210”两大阵营。 不久前,“182”阵容再度扩大。 该阵营由隆基、晶科、晶澳、阿特斯、江苏润阳悦达、江苏中宇、潞安太阳能七家同盟军组成。 他们通过签署联合协议加速布局”182”,正式向“210”阵营施压。 6月29日,隆基发布新品Hi-Mo 5,这是隆基为联合倡议量身打造的新产品。 该产品以M10 标准打造硅片,量产功率高达540W,效率为21.1%。 而在两个月前,晶澳、晶科也先后云公布180mm组件系列产品Tiger Pro和DeepBlue3.0,组件功率分别为580W和525W+。 三家公司表示选择182mm作为标准是基于组件运输提出的,该尺寸是新增大小兼容产线技术下的极限装箱尺寸。 “210”尽管能够使得光伏成本更大降低,但物流成本却在不知不觉中增加,顾此失彼。 而对此,由中环股份、天合光能、东方日升组成的“210”阵容则不以为意,在这场关于大尺寸硅片的混战中,他们寄希望于通过更大尺寸占领光伏下半场的制高点。 自去年8月至今年3月,三家企业先后推出“210”产品,引领光伏组件进入500W时代。 此外,一份份扩产公告更是加速大尺寸的崛起。 今年年初,中环股份发布非公开A股股票预案公告,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50亿元用于大尺寸硅片项目。 仅一个月后,通威也加入到“210”阵地加注大尺寸,其发布的《通威股份关于投资建设年产30GW高效太阳能电池及配套项目的公告》显示,公司与成都市金堂县人民政府签订《光伏产业基地投资协议》,将在成都市金堂县投资建设年产30GW高效太阳能电池及配套项目。 该项目的产品规格将全面兼容210及以下尺寸。 不过,除两大阵容外,市场上还存在156.75mm、158.75mm以及166mm等不同规格的硅片。 面对市场上混杂的尺寸规格,业内人士更多是表示担心。 硅片尺寸的“非标准”化一直是困扰光伏界的一大难题。 早在2013年前,全球硅片就因规格标准庞杂混乱导致整个产业链难以配套,造成大量成本浪费,阻碍了硅片发展,该局面直至2017年隆基推出M1、M2两个标准,并号召整个硅片供应企业,以及所有客户在硅片尺寸上进行统一才得以解决。 如今,在平价压力下,企业们被迫调整尺寸引得尺寸乱象再现,市场亟待一个标准。 硅片向大尺寸演进已呈产业不可逆之势,更大尺寸的硅片可满足下游对组件更大功率需求的偏好。 增大硅片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电池组件的效率,并降低单位容量的成本。 一般来说,硅片尺寸越大,其带来的收益就越高。 但同时,下游电池、组件企业的改造升级投入成本也会相应增加。 在这场争锋相对的战火中,各企业都在寻找更为合适的平衡点。 就当前而言,若将原有产线尺寸直接提升至210mm,势必会增加系统中其他因素的匹配成本。 不过,适配210尺寸的设备同样可以生产182尺寸的产品。 如果是新产线,未来定会向更大尺寸过渡,直接跨步到210mm则更为合适。 业内人士透露:“当前晶澳、晶科的产能也是按照“210”向下兼容设计的。 不过,目前两家的“210”产品还处于认证状态,未来几个月无法拿到“210”的供货,所以选择“182”是他们当前过渡的最好选择。 ” 而对于隆基来说,加入“182”阵营或许更多出于无奈。 有业内人士认为隆基此举更多是为了拖延时间,为争取收回“166“投资成本提供缓冲时间。 此前,隆基一直推崇的“166”最高可将尺寸改至18x。 当前,公司现有“166”产能高达140GW ,而“210”的出现无疑打破了隆基的节奏。 理论上,“210“越早成为主流,隆基的电池产能投资就越难收回成本。 ”210“倒逼隆基牺牲利润和成本将硅片尺寸扩大,但若其直接跳转至“210”阵营,原有单晶炉副室和切片机就要被淘汰,而这些高昂设备均是隆基近两年投资的产能,出于资本考虑,当前加入“210”阵营对隆基来说并不明智。 不过,尽管“大“势所趋,但硅片尺寸并非越大越好。 更大意味着成本下降的同时,还会带来切片良率的降低,以及下游应用时隐裂概率的增加。 这些肉眼不可见的细微破裂会导致电流无法有效传输,电池片会出现部分乃至整片失效。 更有甚者,会造成碎片、热斑等问题,同时引起组件的功率衰减。 此外,硅片尺寸加码造成的光伏组件重量加剧,会让工人的安装难度加大,安装运维、运输成本等也将变高。 尺寸标准之争犹如烈火烹油,各方纵横联合下,谁能获得最终的胜利,还要市场说了算。

本土创新药企2021业绩比拼:PD-1市场谁主沉浮?未来竞争突破点在哪?

对本土创新药企而言,在产品的竞争上,PD-1已经成为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之一。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PD-(L)1抑制剂市场规模达381亿美元,到2023年预计将达639亿美元。 而在中国,预计2023年PD-(L)1抑制剂的市场规模将达664亿元,2030年则将增长至988亿元。 从已公布的各大创新药企财报数据可以看到,在激烈的存量市场争夺中,部分PD-1产品已初现颓势,收入增长空间已然相对有限。 其他药物不断进入商业化阶段,成为拉动企业业绩新的强劲增长点。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衰老性疾病癌症逐渐成为药物研发的最大市场,智慧芽PharmSnap全球新药情报库目前总共收录+新药数据,肿瘤领域的药物占17%,包括化疗、放疗、靶向疗法、免疫疗法等诸多疗法。 ”裴立东表示,一个新药的平均研发周期是12.5年,平均成本高达26亿美元,平均临床成功率只有不到10%,这是创新药研发必须要面对的事实。 中国本土药企大多是Biotech公司,商业化能力不强,要实现良性的发展还需要企业更加谨慎的布局研发管线,找到未满足的临床需求蓝海市场。 换言之,长远来看,手握重磅产品的各家创新药企业拼的更是产品竞争力和后续商业化能力。 未来,创新药企在竞争上,新适应症、药品质量、产能、渠道、销售团队以及医保等要素,无一不是企业争夺的焦点。 3月31日晚间,君实生物发布2021年财报。 2021年营业收入约40.25亿元,同比增加152.3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7.21亿元。 从收入构成来看喜忧参半:抗肿瘤药收入4.12亿元,君实生物的抗肿瘤领域上市产品仅特瑞普利单抗一款,因此这代表着特瑞普利单抗的2021年销售成绩。 相较于2020年度,特瑞普利单抗在2021年度收入锐减 58.96%。 这也说明,特瑞普利单抗虽然降价进医保,但未能实现以价换量。 相比之下,信达生物在PD-1市场上的销售额较为可观,依然实现增长。 信达生物3月30日发布的2021年财报显示,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42.61亿元,其中产品收入为40.01亿元,同比增长69.0%。 其核心产品PD-1抑制剂信迪利单抗,在2021年有4大适应症被纳入医保,如此国内销售额已经超过30亿元,而在2020年,PD-1的销售额为24.9亿元。 同样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态势的还有百济神州,百济神州也是最早发布业绩报告的创新药企之一。 根据2月25日百济神州发布的2021年美股业绩报告,以及A股业绩快报。 报告期内,百济神州累计营收达12亿美元(约合76亿元),同比大增281%;净亏损同比减少约13亿元,收窄13%。 其中,在PD-1市场,截至2021年底,百济神州百泽安 (替雷利珠单抗)共有5项适应症上市,随着一线治疗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等3项新增适应症获纳入新版国家医保目录,百济神州超越恒瑞医药、君实生物、信达生物,使百泽安 成为纳入医保目录最多的PD-1产品。 医保报销范围扩大带来的新增患者需求、进一步扩大的销售团队以及药品进院数量增加,持续推动了百泽安 市场渗透率和市场份额的扩大。 2021年,百泽安 在中国的销售额总计达约16亿元,同比增长56%。 据国家医保局公布的2021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包括百济、君实、信达、恒瑞在内的4款PD-1产品均被纳入医保目录,主要围绕的也是新增适应症,包括信达生物信迪利单抗新增“一线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一线非鳞 NSCLC+一线肝癌”3项适应症;百济神州替雷利珠单抗新增“一线鳞状 NSCLC+一线非鳞 NSCLC+二线肝癌”3项适应症;恒瑞医药卡瑞利珠单抗新增“一线+三线鼻咽癌”2项适应症,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新增“三线鼻咽癌+二线尿路上皮癌”2项适应症。 从市场形势来看,2021年国家医保谈判的降价力度着实高于以往,如此也将带来更激烈的市场竞争。 除了信达、君实、恒瑞和百济四家被纳入医保的PD-1外,目前还有康方生物/正大天晴、誉衡药业/药明生物、复宏汉霖三款国产PD-1产品获批上市。 尽管康方PD-1去年刚上市,但对于新入局的企业而言,2021年也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据其年报显示,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6亿元。 财报表示,报告期内销售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2021年8月底开始上市销售的安尼可(派安普利,PD-1单抗)。 上市后的约4个月内,该产品创造销售额约2.12亿元。 根据公开资料,派安普利由康方生物和中国生物制药(正大天晴母公司)成立的子公司负责商业化,双方各享有50%权益。 目前派安普利单抗获批的适应症仅为淋巴瘤。 2021年,康方生物陆续申报了派安普利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鳞状非小细胞肺癌、三线治疗转移性鼻咽癌的上市申请,今年内有望获批上市。 除派安普利单抗外,康方生物在2021年9月提交了旗下PD-1/CTLA-4双抗产品——卡度尼利(AK104)用于治疗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的国内上市申请。 中泰证券研报指出,作为康方生物眼下最受期待的品种,卡度尼利有望成为首个PD-1/CTLA-4双抗产品,目前其在开展的临床试验达10余项,预计销售峰值有望达到50亿元。 与此同时,3月25日,复宏汉霖宣布,旗下首款自主研发的创新生物药PD-1抑制剂斯鲁利单抗注射液正式获得NMPA批准,用于经既往标准治疗失败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的成人晚期实体瘤适应症。 此前,在商业化方面,复宏汉霖已为该款药物成立200人商业化团队。 随着PD-1/PD-L1单抗产品的不断获批上市,市场竞争面临的“内卷”将愈演愈烈,安信证券统计,预计至2022年底,将共计有17款PD-1/PD-L1单抗、1款PD-1/CTLA-4双抗在国内上市,其中国产PD-1/PD-L1共计14款(含双抗),目前在PD-1市场,后续申报的药物就包括嘉和生物的杰诺单抗、乐普生物的普特利单抗,其中嘉和生物递交NDA的时间仅比康方生物/正大天晴的派安普利单抗晚2个月,有望在年内获批。 如此也从侧面表面,对还在处于不同研发阶段的众多PD-1产品而言,后续市场竞争会更加焦灼,想要巩固市场地位,企业在立项前就需要谨慎。 针对当前的PD-1市场局势,复宏汉霖董事长、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张文杰在公司2021年度业绩会上对21世纪经济报道等表示,并不惧内卷。 “复宏汉霖的PD-1单抗斯鲁利第一个适应症为MSI-H实体瘤,这个市场几乎尚未被开发,中国大概每年新发30万的患者。 所以,这个市场依旧是一个蓝海有待于开发。 ”张文杰说,如果把肿瘤作为一个单一市场看待的话,竞争是非常激烈的。 但大家知道,肿瘤它本身是一类疾病,PD-1在不同的瘤种上具有差异化,不同的适应症和不同的市场,所处的局面是不尽相同的。 实际上,在国内市场日益拥挤下,创新药企纷纷布局全球化市场,通过研发和产品优势不断吸引跨国药企的青睐以实现出海,为企业带来大额合作收入。 例如,2021年1月和12月,百济神州分别就百泽安 和TIGIT抑制剂欧司珀利单抗与诺华达成全球开发及商业化合作,两项创纪录的全球合作带来的潜在总交易金额合计将超50亿美元。 此外,2021年,百济神州首次向FDA递交了百泽安 针对二线鳞状食管癌(ESCC)的新药上市申请,该申请同样是基于全球多中心的3期试验数据。 资料显示,百泽安 目前正在全球35个国家地区开展约50项临床试验,入组受试者超过9,000人,其中近3,000人来自海外入组,2022年7月,百泽安 将有望实现首次出海。 从海外开发来看,去年2月初,君实生物特瑞普利单抗的美国和加拿大权益授权给了Coherus公司。 该公司同样非常重视PD-1+TIGIT的联用组合,将这方面的海外临床 探索 作为后续开发的重点。 据Insight 数据库预测,在临床开发过程中,后续君实将持续获得这两个项目的里程碑款,在上市后也分别享有20%和18%的境外销售分成。 信达生物的PD-1国际化是与礼来制药合作,近日,双方也收到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就信迪利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和铂类化疗用于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一线治疗的新药上市申请(BLA)的完整回复函。 FDA在回复函中表示,已完成对该项BLA的审查,但未能批准该项申请,这与此前2月份召开的FDA肿瘤药物咨询委员会(ODAC)会议的结果一致。 回复函中包括一项额外临床研究的建议,建议信迪利单抗联合化疗与一线转移性NSCLC的标准疗法进行以总生存期为终点、多区域的非劣效性临床试验。 公司正与礼来评估信迪利单抗于美国的下一步行动。 对于创新药企如何走稳出海之路? 裴立东认为,在国际化方面,一方面,作为全球最严格的药监机构FDA于2019年批准百济神州的 Zanubrutinib(泽布替尼)治疗套细胞淋巴瘤,标志着中国制药的标准已经与全球最高标准对齐,更多的海外药企也越来越愿意与中国药企合作研发新药,让中国本土药企有了走出去的底气。 另一方面,中国药品支付体系依赖医保支付,新药的研发成本高,在中国研发的创新药完全回收研发成本周期很长。 “目前,中国与欧美国家针对肿瘤的治疗方案差距在逐年减小。 而中国本土药企走向全球化发展是必由之路,无论是中国药企让渡海外市场的权益还是自建海外商业化团队,目标都是要在全球市场获得收益,让企业的经营从依赖市场融资到实现账面盈利能力的转化。 ”裴立东说。 这也意味着,后续中国药企在国际市场上,本土创新药企谁能抢占早期治疗市场,谁就有望在未来市场保持长青。 更多内容请下载21 财经 APP

分析五穷六绝七翻身魔咒如何应对

分析“五穷六绝七翻身”魔咒如何应对

估计大多数老股民、基民都听过一句股市谚语:“五穷六绝七翻身”,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市场是否真实存在这种规律?小编在此整理了“五穷六绝七翻身”魔咒如何应对,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业绩真空期叠加政策淡季或是主因

海通证券认为是两方面原因导致:

其一,每年年初,政策亮点多、资金整体充裕、经济数据空窗,易出现春季躁动行情。而随着4、5月份宏观经济数据明朗、年报和一季报公布,业绩进入验证期,因之前市场已躁动,只有数据持续改善且好于预期,市场才有继续上涨动力;

A股“五穷六绝七翻身”规律是否存在?

香港股市的这句谚语后来传入大陆,不少人发现A股似乎也经常出现这样的规律,因此被反复提起。 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先看看过去20年里,A股5、6、7月份的表现。

过去20年上证指数5、6、7月份涨幅为正的次数依次为9、11、11次,表现基本是涨跌参半,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强势或弱势现象。

游资

只不过5月份出现了5次幅度超过5%的大跌,分别是2002、2005、2008、2010、2019年,其中比较出人意料的是2019年的大好行情下,5月仍然出现了-5.84%的大跌。

而6月份的表现当得上“六绝”一说,9次全都是幅度超过9%的大跌,如果撇开最近的5年,2001-2015年的15年间,上证指数6月份跌多涨少现象十分明显,一定程度上表明6月份是个危险的月份。

7月份涨多跌少,且出现了5次幅度超过5%的大涨,似乎印证了“翻身”一说,但也出现了3次跌幅超过5%的情况。

总结:“六绝”相对能经受住验证,“五穷”和“七翻身”或许更偏向于“伪经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从最近5年来看,“五穷六绝七翻身”有提前迹象,即5月开始跌,6月、7月连续上涨。

怎样布局,长期投资或是致胜之道?

相较于是否存在“五穷六绝七翻身”这一规律,或许投资者更关心的是:怎样布局接下来的市场行情?

小编认为,相较于短期市场的难以捉摸,用不着急的长钱去做长期投资或许是更正确的思路。

俗话说,心态决定操作,如果一心盯着短线机会,不可避免会显得急功近利,把自己搞得很焦虑,无形中放大了风险;如果抱着长期投资的心态,就更容易冷静看待手上的基金产品,也更容易与基金经理达成共识,即:从长周期的维度,长期持有优秀公司是赚取超额收益的主要来源。

展望后市,刘斌认为:市场内部结构在2021年会向更加均衡的方向所发展,市场逐渐在印证我们的判断。 如我们年报中所提及的,我们目前所看好的标的主要集中于房地产、轻工、机械、自动化、饮料及物流等行业,我们更看重的是这些公司本身卓越的经营能力和长期发展空间。

小编科普:80至90年代的香港股市,多数时候5月份开始下跌,6月份大幅下跌,但7月份会起死回生,有分析师把这种规律总结为“五穷六绝七翻身”。

近两年来许多投资者购买的基金收益普遍不太理想,是什么原因造成绝大部分基金的大幅亏损对于投资者的这些疑问,上海证券基金评价中心分析师李颖指出,首先基金产品本质是一揽子证券投资组合,基金的收益表现与投资标的基础市场的表现密不可分。 在股票市场连续下跌的市场环境下,以投资股票为主的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等也难以取得正收益。 在股市上涨的行情下,偏股型基金往往大部分能取得正收益。 所以,基金也不可能创造神话,在近几年市场连续下跌的行情下创造很高的正收益。

从长期的绩效来看,大部分情况下,基金的整体表现要好于个人投资者,尤其在牛市和震荡市场的比较优势更为突出。 如2006年和2007年均有超过八成的股票型基金取得了100%以上的回报,而个人投资者这一比例均达不到2012年近50%的股票型基金取得了5%至30%的回报,而调查显示有超过50%的个人投资者亏损幅度在5%至50%。 因此,基金仍不失为个人投资者参与资本市场的一个较好的投资工具。

无论是中国股市建设、经济发展还是资产管理行业的各种问题,都不是短期能够消除的,都需要市场整体的理性来推动。 但是作为投资者本身,一定要衡量清楚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不能盲目的听信销售人员的宣传。 如果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较弱或是短期要使用的资金,不能投入太多在单一的股票类基金中,以免受到股市波动风险的冲击较大。 因此,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更有实际意义的,应该是抱有长期投资的心态,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续期选择相应适合的基金产品,避免过度追逐短期收益突出的热点基金、多关注长期业绩相对较为稳健的基金,通过定投、组合配置来分散风险、获取长期稳健的回报。

小提示:

一要注意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的安排基金品种的比例。 挑选最适合自己的基金,购买偏股型基金要设置投资上限。

二要注意别买错“基金”。 基金火爆引得一些伪劣产品“浑水摸鱼”,要注意鉴别。

三要注意对自己的账户进行后期养护。 基金虽然省心,但也不可扔着不管。 经常关注基金网站新公告,以便更加全面及时地了解自己持有的基金。

四要注意买基金别太在乎基金净值。 其实基金的收益高低只与净值增长率有关。 只要基金净值增长率保持领先,其收益就自然会高。

五要注意不要“喜新厌旧”,不要盲目追捧新基金,新基金虽有价格优惠等先天优势,但老基金有长期运作的经验和较为合理的仓位,更值得关注与投资。

六要注意不要片面追买分红基金。 基金分红是对投资者前期收益的返还,尽量把分红方式改成“红利再投”更为合理。

七要注意不以短期涨跌论英雄。 以短期涨跌判断基金优劣显然不科学,对基金还是要多方面综合评估长期考察。

八要注意灵活选择稳定省心的定投和实惠简便的红利转投等投资策略。

★购买基金常见四种方式

★基金定投入门操作指南

a股行情

★2021基金为什么会下跌

★行情分析

★2021场外基金买入是实时价还是收盘价

★2021长期理财产品大全

★基金清盘状况如何

谁主沉浮

★2021年新手如何选到对的基金

★基金分类法性质有哪些

★认购新股入门基础知识

太意外!雷军突然宣布
张瑜 预计四季度GDP增速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