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获悉,“图式再写——朱屺瞻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写生与创作专题展”昨天在上海朱屺瞻艺术馆开幕。此次展览是迄今为止对朱屺瞻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作品最完整的呈现,既包括朱屺瞻艺术馆的典藏作品,又有公私机构的珍稀收藏。展览共展出34件(组)作品,其中,“山水十二品”“积肥图”“60年代写生册页”“天目山莲花峰”等作品以及11本速写本都是首次向社会公开亮相。
据展览策展人、朱屺瞻艺术馆负责人马艳介绍,此次展览将全面、立体地展现朱屺瞻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艺术创作和成就,共分为“第一部分:对景写生”、“第二部分:深入生活”、“第三部分:新与变的转向”三部分,是对朱屺瞻五六十年代作品在艺术风格与笔墨语言的梳理、研究。
晚年的朱屺瞻先生(1892-1996)
展出作品《松风来涛声》局部
朱屺瞻先生(1892-1996),生于江苏太仓浏河,20世纪中国著名的国画大家、美术教育家。在艺术上贯通古今,融会中西,其创作继承传统,融会中西,可以说,中西合璧是其艺术语言非常重要的特点。朱屺瞻先生身处中国社会巨大变革的20世纪,其一生所跨越的历史时期、社会形态和他在绘画艺术上的孜孜以求使他在人生的前后期呈现出两种比较鲜明的艺术身份,人生的前半程他主要以洋画家,或者中西兼擅的画家身份穿行于艺术界;在人生的后半程中,他的主要精力转入了中国画的研习与创作,愈至晚岁,画境愈佳,在接近九十岁高龄,实现了艺术上的“耋年变法”。曾任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校董兼教授,为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画师。擅大写意山水及花卉蔬果,兼善人物。画风浑厚雄健、质朴清新、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与深厚的民族传统,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晚年推出九十岁、九十五岁、百岁、百又五岁个展,创造了美术史上的奇迹,享誉海内外。著有《朱屺瞻作品集》《癖斯居画谭》《朱屺瞻百岁画集》等。
上海朱屺瞻艺术馆展出现场的速写
上海朱屺瞻艺术馆展出现场
朱屺瞻早年曾东渡日本学习油画,1949年以后专攻国画,1977年初完成了兼具哲学思索与艺术意象的《浮想小写》册页十二幅,亦拉开了“耋年之变”的序幕。而在20世纪八十年代,接近90岁高龄的朱屺瞻,以“泼色法”为代表实现了艺术上的“耋年之变”,其融贯中西而独辟蹊径,在国画的笔墨线条中糅合西画的造型变形,在色彩敷染中呈现西画的色调光影。
谈到现代美术史上的朱屺瞻,人们多爱谈其苍茫拙厚的笔墨和强烈醇正的色彩,特别是他在接近九十岁高龄实现艺术上的“耋年之变”。相对而言,对于其漫长艺术人生的中段时期,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艺术创作,却缺乏深入的研究、认知与评价。此次展览“图式再写——朱屺瞻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写生与创作专题展”将重点聚集其新中国成立后的艺术创作,探讨他对于时代与社会的艺术探索和创作特色。
朱屺瞻《马桥公社》纸本设色69.5×44cm年代不详上海中国画院藏
朱屺瞻《淀山湖打捞矿铁图》纸本设色137×69cm1958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发展迈入新纪元,此时,美术界面临的任务是如何重新审视传统和推陈出新,反映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服务于新社会。对于中国画改革的途径,1953年艾青在《文艺报》发表的《谈中国画》一文中表示,“新国画”之“新”表现在:一要“内容新”,二要“形式新”,“画山水必须画真山水”,“画风景的必须到野外写生”,“一幅画的好坏必须首先看它是否符合社会的真实和自然的真实”。传统的中国画家深受感召,一方面孜孜于笔墨当随时代转变,另一方面题材亦推陈出新,致力于为祖国河山立传。画家们走遍名山大川,壮游写生,描绘河山新貌,表现社会欣欣气象,实现中国画的转变。
朱屺瞻先生在《癖斯居画谭》中曾自述:“到了解放后,我全力以赴地专攻中国画,与其说是开新端,不如说是遂初志,很有‘归去来’的快感!”在改造中国画和新国画运动大潮的影响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特别是在1953至1966年,前后十多年时间,朱屺瞻的足迹曾踏遍祖国青山,这一时期他曾二登黄山,二上井冈山,先后到达过北京、武汉、重庆、成都、西安、南京、无锡、杭州、温州、宁波、广州、景德镇等地,或往革命圣地,或进风景名胜,或踏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兴工程,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名山大川……积累了大量的即景速写和山水画画稿,正如多年后,朱屺瞻谈到“在这个阶段,写生是我主要功夫”。并深切感悟到“写生须写出活处”的艺术主旨。
上海朱屺瞻艺术馆展出现场的黄山写生
朱屺瞻《山水十二品之7狩猎》纸本设色1963
此次展览策展人、朱屺瞻艺术馆负责人马艳介绍,此次展览共分为“第一部分:对景写生”、“第二部分:深入生活”、“第三部分:新与变的转向”三部分,是对朱屺瞻五六十年代作品在艺术风格与笔墨语言的梳理、研究。
其中,尤可记者是1957年4月,朱屺瞻与钱瘦铁一起进行了两个多月的川陕壮游,直至7月4日才回到上海。这是一次游览,是一次写生,更是一次游学、交流和观摩。这次的壮游,对屺老以后的创作发生了巨大影响。到达西安,和长安画派的石鲁、赵望云、方济众相见,畅谈中国画界新事。钱瘦铁为朱屺瞻刻了一方“学而不厌”的印章,边款跋云:“丁酉暮春,与屺老从武汉经三峡,过秦岭至长安。万里壮游中谈论中外艺术,自石涛、八大、冬心、谷柯、塞尚、马蒂斯至缶老、白石,以我二人所见相同,屺老骎骎不懈,因刻斯印赠之。叔厓。”
1957年,朱屺瞻(中)与钱瘦铁(右)
现场展出的朱屺瞻写生画作
此次展览“图式再写——朱屺瞻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写生与创作专题展”将重点聚集其新中国成立后的艺术创作,通过书写朱屺瞻先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艺术脉络的切片,探讨其在国画改造背景下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分析其在审美趣味、图式意义、笔墨技法等各方面所做的变革和探索,希冀呈现出他创作变迁过程、创作思想,从艺术史与社会学相结合的角度探寻朱屺瞻在20世纪中国美术中的贡献,追索其在20世纪中期中国画发展史上的独特意义。
正如一些评论家所言,写生在当时的美术界,是体现现实主义的重要手段。表现现实,成为在美术专业领域追求进步的代名词。而其对立面,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远离现实、超尘脱俗的文人画,另一类则是崇尚主观表现的西方现代绘画。旧时朱屺瞻所研习的中西绘画,如前所述恰恰正是这两大类型,“如今我们可以想见朱屺瞻当时内心翻腾的波澜……然而他却保持着自己本性中一贯的淡然。在有关他当时的文字记录中,我们很难感觉到他内心的波澜。但在朱氏绘画中,波澜却显而易见已然翻腾起来,这便是所述其山水画出现的新变。此时朱屺瞻亦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融入时代。”
朱屺瞻《山水十二品之3雨中》纸本设色1963
在开幕式上,百岁高龄的朱屺瞻夫人陈瑞君专程来到开幕式现场并与参会嘉宾合影,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陈燮君,画家张雷平及虹口区文化旅游局负责人先后发言。当天的研讨会上,上海艺术界人士张培成、陈心懋、陈九、乐坚、张立行、王琪森、徐明松、石建邦、顾村言、陈浩等进行了交流讨论。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2月8日。
展览开幕现场
李寅的创作历程
李寅在创作过程中先学书法后画画,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源远流长,诞生出一批又一批的文学豪杰,令世人所敬仰。 李寅精选其中的艺术精品进行学习、揣摩。 清朝面貌虽不太乐观,但也诞生了许多文人。 其中很有名的数“扬州八怪”。 这些人的创作中不仅什么字体都有,而且画里还掺杂众多元素,使人看了似懂非懂。 但正因如此李寅就是硬要理解其中的含义,并学习其文化。 不久李寅撰写的“八怪”各作展示了出来,并得到世人的认可。 随后学起了东晋三杰,不仅能写陶渊明的字,还能写不少他的诗词名句及顾恺之的各类字体。 王羲之家族的书法大家一一学遍了,也得到了赞誉。 除了二王外,还有王操之、王坦之滚没、王涣之、王徽之、王凝之等王氏族人。 草书之一章草得道于东汉张芝。 李寅50岁以后学起北宋四大家的精品佳作。 先是大文豪苏东坡的字,随后是黄庭坚、米芾的经典。 堪称一等一的出色。 再是蔡襄的形体字态,将这些细细领悟。 这其中包括了入驻中原的金朝里余留的原宋朝学士的字体。 受金朝文化的影响,中原文人的作品中夹杂着具有金人艺术的元素,称为金特色。 李寅在查阅金朝上下艺术形式的同时把他们的文学字形、字体都学了下来。 以及偏安杭州的南宋的文豪的珍贵艺术。 学习玩众多王朝的字形结构后,开始学习自己先祖的朝代了。 盛唐是中华民族最辉煌的时代,国与国交往频繁,文化之间的往来更是举不胜举。 这其中就出现了一大批的书画家、文学家。 其中有怀素、裤唯张旭等。 唐太宗李世民及儿子李治都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也创出了自己独特的书写方式。 李寅对这些大家依次学了过来,还将作品装裱好了,陈列在文庙展览过。 南北朝时期在中华尚未统一的情况下,齐朝出了两个书法大家,一个是萧霍。 另一个是齐高帝萧道成。 这二位书法写得都很规范、得体,李寅往往要奋战到第二天五点左右才练完。 西晋时期,有位大书法家叫张华。 李寅也对其进行了认真的学习。 到了东晋,不得不提到简文帝司马昱,其文章写得亦非常出色。 字迹中透露出文豪时代的气息。 李寅对此细细钻研,最后全参透了。 学有所长,专攻行草、行书、草书、正楷、行楷。 集胡备培百家之精华,创后世之风范。 所学艺术为江南派。 激扬江南民风,体现水乡风情,其为“江南画鱼人”。 艺术形式简工带写。 李寅自60年代拜师陈树人学画蟹起,但凡有空闲时间就去他家请教学习。 民国期间,陈树人在上海浦西拉都路(现为常德路)卖画。 单卖一只蟹六块大洋(约合现人民币四百块),一对十块大洋,两只以上外加三块。 在上海影响颇为深远。 当时李寅一个哥哥跟他去向先生求教。 起初他俩的水平差不多,随着李寅勤奋好学,时刻思索如何画得精、画得绝后,学术进步得也越来越快。 不久先生觉得他哥不用心去创作,就让他回去了。 先生的理论加上自己的构想使蟹越来越完美。 陈树人重点教蟹外,其次也教行草。 原来的所学加上先生的思想使书法功力进一步提高。 之后自学了虾。 李寅在长江里捉虾的时候,仔细观察虾的身体结构、颜色、身长。 在家中揣摩、构想。 不久便学会了如何画虾。 还到太湖去实地写生,将太湖里虾的样子牢记在心里。 除了虾之外,还观察鱼儿的千变万化,揣摩其神韵。 自家不少河也有与其它水域不同的虾,也学会了画法。 到此,李寅将自身所学的虾类别分为三种。 长江肉色虾、太湖青壳虾、内河淡墨虾。 1983年元月,由扬州国画院主席张月朋举荐给潘觐缋,学习画鱼的本领。 由于从小就与鱼有着密切的关系,学起来亦快。 李寅作画取法自然,绍兴东湖鱼类品种繁多,朝晖夕阴,游鱼变化倏忽,不惮长途跋涉到此观察、描摹。 作品得之自然,依据光彩设彩敷墨。 先生教有上百名学生,李寅常常摆渡去先生家学画。 在学的过程中花了别人数倍的时间进行钻研,次次要画到凌晨。 在此期间,潘觐缋为李寅题字李君虎。 意为:虎就是寅,虎居山,近有君山,故提名李君虎。 李君虎前后用了七年就结业了。 李寅在学了鲤鱼之后,还会画金鱼、鲇鱼、旁皮鱼、昂公鱼。 这些都灵活运用。 1988年,李寅的画作入编《无锡名人辞典》。 1990年,李寅正式出师。 开始自立门户。 1993年,李寅来先生家感谢其对年来的栽培。 潘觐缋摆了宴席欢送李寅的结业。 还写了幅座右铭以资鼓励。 日后,李寅还教于唐云门下,进行优化。 又得到了朱屺瞻先生的指教其创作。 此时的朱屺瞻已一百周岁了,真可谓宝刀未老、艺坛宗师啊!李寅的一幅画里凝聚着众多的元素,画的顶端写着诗句,鲤鱼加上虾、蟹,形成和谐的音符。 一些画里的水生动物再配上盆景、紫藤、四君子、牡丹、红寥。 一些风景中在加上石碑以示自然因素。 水里加上莲花、荷花相映衬。 白天添上太阳,晚上添上明月。 偶尔将阳光照射水中的场景亦表达了出来。 微动的水草及各种鱼类、虾、蟹形成一幅靓丽的自然景观。 整个创作,从构图到上色,再布景、描绘到题字、泼水一系列工序,分工明确。 2000年元月,李寅书画作品参加瑞安市红十字会举办的”跨世纪、献爱心“书画义卖活动。 这一义举在瑞安市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也为红十字慈善事业赢得了声誉。 为感谢和表彰此义举,由瑞安市红十字会、瑞安市慈善基金会联合授予”著名艺术家爱心大使“荣誉称号及证书一本。 2001年10月8日,李寅书法、美术作品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二周年—’中华魂“书画作品邀请展。 由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授予纪念收藏证书。 展后作品由该中心收藏。 2002年9月14日,在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书画展中,李寅以优秀的作品在此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由中华全国总工会老年书画研究院、外交部老年书画研究院、中央戏剧学院书画研究会等九部联合授予李寅优秀奖奖杯一座。 2003年共庆中华民族大团结、同贺新春佳节大拜年活动中,被评为优秀代表。 由人民日报社市场、当代文学研究会联合颁发”优秀代表“牌匾。 2004年8月10日鉴于李寅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在”辉煌北京—第二届全国书画艺术作品大赛“成绩,由北京华夏神韵书画艺术研究中心、辉煌北京全国书画艺术作品大赛组委会联合授予”全国一级书画家、当代优秀书画人才’荣誉称号。 2005年8月,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展获奖作品集”活动中。 为中华民族文化事业做出来突出贡献,并在此展览活动中取得了骄傲的成就,鉴于此,李寅作品被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的《中华当代艺术家作品展获奖作品集》收录,使其永久珍藏,以示纪念。 入选作品是行书《爱国之情、报国之心、建国之才、效国之行》。 由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授予优秀爱国艺术家荣誉称号及证书。 同年8月20日,作品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中华当代艺术家作品展‘中,经大展评委会严格评审,荣获三等奖。 由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授予三等奖奖杯一座。 2007年8月由中华国际书画院、中国书画艺术家联合会、北京华兴嘉艺书画院联合授予中国书画名录卓越成就奖。 2008年8月8日,鉴于李寅在“迎奥运、献爱心书画艺术展”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由中国博物馆学会、北京艺术创作中心等六部联合授予“慈善贡献奖”荣誉称号,并颁发此证书。 2010年1月,李寅再创作品《军民鱼水情》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博物馆收藏。 并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颁发荣誉证书一本。 同年6月,鉴于李寅在文化艺术领域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和贡献,在”2010世界华人庆祝上海世界博览会开幕暨首届中国名家世博艺术杰出成就奖“评选活动中脱颖而出,由中国名家书画院、北京人民画院、中国文艺协会特联合授予‘首届中国名家世博艺术杰出成就奖”,同时授予“世博艺术杰出成就人物”荣誉称号及荣誉牌匾。 同年12月,鉴于李寅在中国文化艺术领域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对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 经评委会专家严格评审,在万余名文艺家中脱颖而出,荣获”中国文艺泰斗终身成就奖“,并由中国文艺家交流协会、中国文艺泰斗终身成就奖评委会、中国诗词书画研究院等五部联合授予”中国文艺泰斗终身成就奖“荣誉证书一本。 同月,鉴于李寅在中国书画艺术发展及创作中德艺双修、贡献突出,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经中国书画艺术评委会评审,授予李寅“中华艺术英才奖”,同时由中国国画院、中华国际书画院、中国著名书画家协会、中国书画名人研究会、中国艺术家网联合授予“影响中国的当代书画大家”荣誉称号及荣誉证书。 2000年7月,由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和中国文联艺术指导委员会学术交流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近现代书画展。 ”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展示了1840年至2000年我国书画家们的优秀代表作品。 李寅国画《牡丹鲤鱼图》入选其中。 2008年3月接到组委会的征稿通知后,变对照征稿要求进行构思。 捉摸塑造鲤鱼的完美造型。 来表达颂扬祖国历史文化、鼓舞中华民族团结共进携手共建全面小康社会。 经过两周时间的构思、作画。 完成了《神州十三亿争飞跃》的历史性的珍贵国画。 该画用十三条快乐、团结的鲤鱼代表全国十三亿人凝成一股劲,朝着全面小康不断奋进的壮美前景。 使得李寅这幅画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十幅一等奖画作之一。 由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中华书画艺术展”中,李寅荣获一等奖。 展后,李寅将该画捐赠给了中华慈善总会。 同年3月,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通信部老干部书画协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联合举办的“迎奥运、献爱心”书画比赛中,李寅以自己的艺术形式为奥运会贡献了一份贡献。 从3月份接到比赛通知后即开始艺术创作,历时五天完成了《奥运健儿争飞跃》的精美国画。 和一幅内容为“奥运盛会满成功,爱国情熔铸心中,世界体坛皆震惊,智勇双全夺高峰”书作。 赛后,中国奥运健儿印证了李寅期待与理想,成为了世界金牌最多的国家。 李寅荣获了全赛的银牌。 李寅时常出去接受论述,传扬自己的艺术形式,他把一幅画捐赠给了朱德纪念馆。 表达对开国功臣的敬仰之情。 在和新疆友人的交往中,对那里的文化底蕴也有了一些了解。 一次李寅将一幅精美的国画捐赠给了新疆伊犁博物馆。 以此来凝聚、传达汉族与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深厚情谊。 绝妙之作与达芬奇、梵高、毕加索、伦勃朗、波提切利名家同列皇家艺术博物馆。 六十多年来之历程对中国书画研究砚铁磨穿之深涯:书法擅行草书,国画擅于鱼、虾、蟹,作品曾多次在日本、澳大利亚、德国、泰国、新加坡、美国、韩国、香港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出。 深获好评,颇负盛名,画作被中外艺术界多次收藏。 1998年出个人画册,记载了李寅八十余幅书画精品。 1900—2000年,百年史集载中国书法家何中国美术家选集,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中国近代现代当代160年著名书画家集,展后出书作品被历史博物馆珍藏。 1999年《第五届国际书画展》在京展出,李寅用优秀的作品获得了“国际金奖”。 得此殊荣实为不易,在我国历史上得过此种金奖的仅有四人。 徐悲鸿的“八骏图”、齐白石的“和平鸽”、刘海粟的“少女人体素描”、“朱屺瞻的”四君子——梅兰竹菊”。 因此李寅成为第五位荣获国际金奖的人,展后被国家授予“中国杰出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 时隔十二年,李寅一直致力于书法和国画创作,屡次在国内外书画评选中获奖,由中国书画艺术名家联合会、中国书法美术家艺术创作中心、中国书画院联合评选的2011年度“中国十大杰出书画家”。 2001年老年书画家获金奖。 2002年以百幅精品举办了个人画展,潘觐缋、沈鹏、言恭达等书画家为他事先提额。 2005年在江阴文庙再一次举办画展,迎来众多书画爱好者前来欣赏。 具体画展参加数十次,以李寅作品局多。 2006年长微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获金匾。 同年由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中华当代艺术家作品作品展中,李寅的一幅书法作品——行书“爱国之情、报国之心、建国之才、效国之行”,荣获三等奖:在“辉煌北京第三届全国书画大赛”中,李寅的一幅国画又获金奖。 获得中国人事部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著名书画艺术家荣誉称号。 聘任中国香港国际羲之书画院终身荣誉教授。 特批中国文化部文化市场推广介绍销售出口。 中国著名书画院副主席。 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 系无锡书协、山东济南中艺画廊特邀书画家。
她是民国著名人体女画家,作品拍出上亿天价,出身青楼一生无子
2012年,台湾罗芙奥春季拍卖会中,一位民国女画家的彩墨画《浴后四美姿》以113.732万美元的高价成交,这位女画家最高拍卖纪录是2005年在香港佳士得拍出的《自画像》,成交价为1021.8万元,从2000年以来,这位女画家的画作屡次创下拍卖纪录,四千多幅作品拍卖总价已达数亿美元,直逼刘海粟、徐悲鸿、赵无级等著名画家。 在民国时期知名的男画家挺多,女画家却极少,而这位女画家居然是从青楼出来的,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她就是电影《画魂》的原型潘玉良,她的人生故事跟她的画作一样极具传奇。 01 1895年,潘玉良出生于江苏杨州,那是个烟花烂漫,文人如云的地方,潘玉良家境贫穷,小时父母双亡,8岁只能随舅舅生活,她舅舅是个无赖,天天吃喝嫖赌、游手好闲,她在那里五年受尽了折磨。 潘玉良13岁时,舅舅欠了一笔财债,竟然把她卖进了青楼,潘玉良姿色平凡,单眼皮大宽嘴,发育又比较晚,13岁看上去还像个营养不键塌空良的小孩子,老鸨没有让她马上接客,让她先去厨房做点粗活,等以后再做打算。 潘玉良想跳出这个火坑,好几次试图逃跑都被发现毒打在青楼里,老鸨制服逃跑姑娘有损招:抓只猫放进姑娘的裤腿里,然后束住裤脚,狠狠地打里面的猫,猫急了就四处乱抓,一般姑娘都不敢再逃了。 当时离开青楼有两个方法:一是自己存钱,然后自行赎身;二是期待有人给她赎身。 命运给潘玉良打开了一扇幸运之门,没过多久,她生命中的第一位贵人出现了。 02 在青楼,潘玉良虽然逃跑未成功,但平日里也跟师傅学一手好弹唱功夫,1913年,新任盐督潘赞化到芜湖上任,当地盐商为了巴结他请了一批青楼的姑娘作陪,潘玉良就是众多唱小曲中的女童之一。 潘赞化是个新思维的青年,对官场老一套有点看不惯,参加这种活动只是应酬,没怎么上心,刚好潘玉良一反常态地唱起了京剧中的黑头唱腔,引起了潘赞化的注意,他不禁夸奖了衫陆几句。 盐商们见机行事,一顶小轿把潘玉良送进了潘府,准备用美人计收买潘赞化,潘赞化酒醒已是第二天,见到潘玉良大吃一惊,忙命仆人送她回去,潘玉良心知这是唯一机会,于是跪倒在地,请求潘赞化不要送她回去,并向他哭诉了自己的遭遇。 潘赞化动了恻隐之心,决定为潘玉良赎身,潘玉良再次跪倒表示愿意做牛做马一生伺候潘赞化,由于潘赞化在老家已经结婚,如果潘玉良跟了他只能做妾,潘玉良表示不在意。 便以侍女身份服侍左右,没想到相处下来,两人竟然日久生情,潘赞化发现了潘玉良为人善良真诚,而潘玉良发现潘赞化为官正直清廉,平时也没什么恶习,就是书法和绘画。 而且,潘赞化其人身材高大,举止言谈高雅,晚年他留了长须,还得了一个美髯翁的称号,潘玉良也心生爱慕。 一年后,潘赞化正式迎娶了潘玉良为妾,名人陈独秀做了证婚人。 03 潘赞化无意间发现潘玉良对绘画比较感兴趣,且颇具天赋,潘赞化思想开明,并没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板思想,便拿出大笔钱款请老师教潘玉良绘画,并在1918年送潘玉良参加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考试,没想到,潘玉良居然以素描第一名的成绩入学。 此后几年潘玉良像块海绵一样吸取着绘画知识,她师从当时著名的画家朱屺瞻、王济远,绘画水平突飞猛进,潘玉良性格豪爽,经常跟男同学出去写生、游玩,久而久之,有些风言风语传到潘赞化耳里,他也不以为意,认为那是正常交往。 潘玉良在这段学习期间接收到了当时人们眼中大逆不道的“人体绘画”,1917年,潘玉良的老师,大画家刘海粟在上海美专举办了人体绘画展,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有人抨击刘海粟是“艺术叛徒“。 1926年,北洋政府正式下令禁止上海美专进行人体写生,孙传芳还下令通缉刘稿瞎海粟,模特也纷纷解散,潘玉良失去了学习的机会,不过她并未死心,接下来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举动。 潘玉良为了画人体,跑去女浴室偷画那些来洗澡的妇女,可是有一次没等她画上几笔,就被人抓住了,一群妇女围过来,发现纸上都是luo体,生气得要打潘玉良,幸好一个老太太求请才作罢,几个妇女把画纸撕了个粉碎,潘玉良也抱头夺路而逃,再也不敢去浴室偷画了。 潘玉良又突出奇想,脱光了衣服画自己,完成了几幅人体自画像,没想到被潘赞化发现,勃然大怒,在那个年代就算思想再新潮,任何一个男人也无法接受妻子的人体画出现在别人面前。 由于这件事,夫妻之间产生了隔阂,潘玉良在老师刘海粟建议下准备去法国留学。 1923年,潘玉良考取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师从仰.布佛莱、西蒙等大家学画。 1925年,潘玉良已优异成绩毕业随后前往意大利,进入罗马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油画和雕塑。 1926年,潘玉良的作品在罗马国际艺术展览会上荣获金奖,打破该院历史上没有中国人获奖的纪录。 潘玉良把西洋绘画和中国元素结合,组成了她极具个人特色的作品,正是她与众不同的中西结合画法,让她成为20世纪前期最具代表性的女性艺术家。 04 1928年,潘玉良学成回国,第二年被任命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主任,次年,当时中国最高艺术学府——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学长徐悲鸿聘请她为油画教授,此后十年是她作品的黄金期。 但是潘玉良的青楼经历为她带来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1932年,潘玉良举办了个人第一次画展,其中最著名的一幅画《壮士》,画的是一个肌肉发达的男子正努力搬开一块巨大岩,下面脆弱的小花得以展露笑脸,这幅画被一位官员以1000块大洋定购,没想到画展结束后,这幅画被人写上”ji女对嫖客的颂歌“,让潘玉良深受打击。 有女同学知道潘玉良之间的经历去校长那要求退学,名为:“誓不与ji女同校”。 还有一些同僚在后面风言风语:“凤凰死光光,野鸡称霸王。 ”说得特别难听,还有一个跟潘玉良有矛盾的男老师当面骂她“biao子” 还有人怀疑潘玉良的画是请了“枪手”,并不是她本人所作,理由是女人不可能画出这么好的作品。 潘玉良在上海办第四次画展时当场作画,让谣言不攻自破,记者们也无话可说。 05 潘玉良事业成功,感情却一直不太美好,由于潘玉良无法生育,她让潘赞化把大夫人的儿子接到上海养育,视如己出,潘赞化的大夫人想念儿子也从老家来上海与他们一起生活,这个大夫人对从青楼出来的潘良玉一直没什么好眼色,处处要压着她。 大夫人一到上海的家,就狠狠将了潘玉良一军,让她跪地倒茶,行旧式礼仪。 首次见面,潘玉良忍了,可是大夫人逢年过节都要她行礼,还当着家人的面对她说:“不要以为当了教授就可以和我平起平坐了,我才是潘家明媒正娶的太太。 ” 不过潘玉良跟大夫人儿子潘牟倒是感情深厚,潘牟12岁时生了场大病,是潘玉良衣不解带照顾了一周才把他从鬼门关外拉回来。 潘玉良出国后他们书信来往,都是以“亲爱的吾妈”“牟儿”互称,据说后来潘玉良喜欢画牛也是因为牛的叫声跟“牟“同音,这表现了潘玉良对潘牟的挂念,真正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视如己出”。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潘赞化大力支持,为抗战多方宣传,时局乱,潘玉良只好与大夫人住一起,双方矛盾再次爆发,此时潘玉良决定再次出国,没想到这一去就与潘赞化永别。 此后,潘赞化在国外待了四十年,以卖画为生,她还将卖画的钱寄回国支持抗战事业,创作名为《屠杀》的画作揭露日本法西斯的罪行。 在这四十年的时间里,潘赞化生命中的第二个男人王守义出现了,王守义早年到巴黎勤工俭学,他挖过煤、洗过盘子,还修过汽车,后来存下了一笔钱,在巴黎近郊处开了一家名为东方饭店的中餐馆。 他们相识在中餐馆,那时二战暴发,并没什么人买潘玉良的画,她经常三天两头饿着肚子还昏暗的地下室里作画。 王守义早听说过潘玉良的事迹,便拿着一些食物去拜访,还帮潘玉良办画展。 潘玉良也明白王守义的心意,但她坦白自己国内已嫁人,并且总有一天要回国,王守义只能将这份爱深藏心底,从此两人成为知心好友。 06 国内,抗战胜利后,潘赞化元配夫人已去世,潘赞化也返回老家桐城当了一名中学教师,可惜由于内战爆发,潘玉良的回国之行一直没有成功,真到潘赞化去世,两人也没有最后团聚。 1959年潘赞化去世后,潘玉良也失去回国的动力,她自称“三不女人”:不谈恋爱,不加入外国国籍,不依附画廊拍卖作品,她天天在画室作画,打发时间。 由于潘玉良的画作并不被欧洲主流艺术界所认可,因此她生活很困难,只能靠友人和法国政府提供的救济金度日。 1977年,潘玉良于法国去世,临终前,她交代给友人三个遗愿:第一,为她换上一套旗袍,作为一个中国女人下葬;第二,将潘赞化送给她的项链和怀表转交给潘家的后代;第三,把她的作品带回祖国。 友人将她的四千多幅作品交给了中国驻法大使馆,1984年,潘玉良的画作载着她的灵魂又回到了国内。
袁晓岑的其他相关
袁晓岑:当代中国花鸟画的铺路者一部近现代中国绘画史就是一条艺术探索之路,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就是如雷贯耳的铺路者。 著名美术评论家鲁慕迅1995年在《中国当代著名花鸟画作品展》画集代序中总结道:以齐白石、林风眠、潘天寿同期或稍后活动于中国花鸟画坛的还有郭味蕖、李苦禅、朱屺瞻、吴作人、王雪涛、田世光、袁晓岑、郑乃珖等名家,代表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及以后中国花鸟画的不同画风和画派,他们也是当代中国花鸟画的铺路者。 人民美术出笑神版社为彰显我国近现代绘画艺术成就,为海内外这些绘画大师陆续出版专集。 当代写意孔雀画创始人、当代中国花鸟画铺路者袁晓岑专集《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袁晓岑》也问世了。 最初那一掬土取自故乡关于故乡那个偏僻的独家村,年届90的袁先生这样深情描述:“予1915年生于贵州普定县半耕半读之家,家有房屋数间,薄田数丘,自耕自食,但山林广阔,环境幽深,其时山花野卉四时不绝,飞禽走兽出没其间,喜鹊、画眉时到檐边篱下,山鸡野猪不时亦可捕到,景色优美,得天独厚。 滚升掘白日听坠石之声,便见岩羊于山顶格斗;夜间见有犬夺门而入,便听到豹子在林间吼叫,住家周围地名有蟒蛇洞、老熊洞、老虎咬牛、豹槛丫口,顾名思义,其神奇当可知也。 家中又养着牛、马,予时用木炭画飞禽走兽,用粘土捏小牛、小马,自得其乐,宛如童话世界。 ”9岁入沙家马场小学的袁晓岑,一边学习,一边帮父亲放牛放马,还一边为同学画窗心纸,逢年过节将自己的绘画作品送给老师和同学。 校长特别钟爱这个天资聪慧的学生。 1930年,袁晓岑在贵阳省立师范学校接受正规教育之余,因了崇拜当时活跃于贵阳画坛的名画家景小楠,跨出校门,结识了“选文斋”裱画店的老板梁选文。 利用这个机会,他反复临摹景小楠先生的作品,画技如黔灵山上的春笋节节升高。 在此基础上,他研读了许多美术理论书籍,潜入中国画的渊源脉络。 这种研习痴迷到用省下的伙食钱,换来一本本《芥子园画谱》时,饥肠辘辘的他竟兴奋得如获至宝。 他从此师法南齐谢赫的“六法”理论,由传统工笔走墨,苦练中国画笔墨功,为后来的写意花鸟画打下了坚实的技法基础。 其间,偶有卖画收入,便于假日与梁选文结伴而行,足迹遍及贵阳的灵山秀水、古寺名刹。 至今他还记得黄果树瀑布观瀑亭那副楹联:“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红岩似火何须薪助焰自高。 ”名匾、名联、名碑词滋润了他古典文学的素养。 云南的红土地给了他另一掬土1935年,20岁的袁晓岑只身来昆明,考取了国立云南大学,却因入学条件过严,尚无高中文凭的袁晓岑毅然插班昆华中学。 因为他深知“才如湖海文始状,腹有读书气自华”,绘画要成大器,必须深厚自己的文学、史学、哲学、美学素养。 在一个名叫黄禅侠的画店店主那里,他认识了由高剑父、高奇峰兄弟和陈树人等20世纪革新中国画的先驱所创立的岭南画派。 当抗日烽火烧遍大江南北,北大、清华等大学纷纷南迁至昆明,大批名人志士云集春城时,袁晓岑获得高中文凭,再度考入国立云南大学文史系。 云南大学汇集的一批著名学者教授,以自己广博的知识和先进的思想引导着袁晓岑。 袁晓岑在学习岭南派画风和中国传统的“六法”中的“气韵生动”上身体力行。 在画作中注重表现形神、表现灵性,使自己的画艺得以突飞猛进,所以1938年首次在昆明举办个人画展,便赢得书画界前辈及社会名流的称赞,百余件作品销售一空。 这次成功不仅使23岁的袁晓岑享誉云南画坛,也坚定了他师承并光大岭南画派的决心。 大师为他添一掬土1941年,海外漫游归来的徐悲鸿先生来到云南大学映秋院,爱才如子的熊庆来校长将袁晓岑引荐给大师。 年长袁晓岑20岁的大师指着他的水墨画马幽默地说:“你画的是中国马,我画的是西洋马。 ”大师给他许多速写,要求他多画速写,注意实物写生,把握轮廓线条与光影关系,画出马的雕塑感。 大师的谆谆教导,使年轻的袁晓岑受益匪浅,决心像大师一样特立独行,辟一代大核画风。 之后,他创作的每一幅作品,大师都亲自点评,并在点评中介绍了罗丹、巴里、蓬蓬、鲁德等法国著名艺术家的雕塑作品。 在大师加深他对岭南画派的理解中,他亦加重研习法国雕塑作品,反复揣摩中西雕塑艺术的异同,为他日后的雕塑创作夯下了坚实基础。 抗战8年,袁晓岑在昆明以卖画为生,一边求学,一边进行绘画和雕塑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历史给了他一片沃土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了,袁晓岑也迎来了一个艺术创作的春天。 1951年,袁晓岑创作的国画《孔雀》和《小鸭》在全国第一届画展获得好评。 1954年,他的雕塑《母女学文化》、《牧羊女》、《庆丰收》入选第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各大报刊相继发表评论。 1959年,《母女学文化》入选前苏联主办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期间,他与中央美院一批著名雕塑家合作完成了北京民族文化宫的民族团结大型浮雕。 1964年,著名美学家、美术评论家王朝闻盛赞袁晓岑的雕塑,并推荐给中国美术家协会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袁晓岑个人雕塑展,几十件极富个人风格和民族地域特色的作品,引起了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光明日报》等大报交口赞誉这位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举办个人作品展的雕塑家。 “十年浩劫”中,视艺术为生命的袁晓岑,以惊人的毅力投入花鸟画创作。 其写意孔雀独树一帜,确立了写意孔雀画的代表地位。 1973年经周恩来总理倡议,中国画研究院调集黄永玉等国画家为北京饭店作画,袁晓岑名列其中。 在改革开放的春天,袁晓岑的100余件国画、雕塑精品相继问世。 1993年《袁晓岑国画雕塑集》出版时,回顾接触岭南画派以来的半个多世纪,包括以较多精力投入雕塑的20年,他终于在70年代走出了岭南画派,形成了独特画风,在中国画坛自成一家。 特别是雕塑绘画的并举和相得益彰,大有裨益于绘画的结构准确、造型优美、高度凝炼;写意孔雀的成功正是得益于坚实的雕塑基础。 所以王朝闻先生为他题辞:“画家、雕塑家袁晓岑的作品,不只创造性地体现了两种艺术形式的差别与联系,更可贵的是诗意与民族性与地域性的统一。 ”由陈毅元帅倡导、荣宝斋出版的《荣宝斋画谱》第42册袁晓岑专辑,至今已印刷5次。 2003年驰名中外的天津杨柳青画社的《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丛书亦为袁晓岑出版了花鸟画专辑。 已作品等身的大家袁晓岑自己,仍始终以“此时,此地,我心”为创作原则。 此时,乃时代精神;此地,乃地域特色;我心,乃真情实感。 添土铺路:一锹一锹又一锹正如人们说“虾”就想起齐白石,说“马”就想起徐悲鸿,而一说到“孔雀”和“仙鹤”就想起袁晓岑。 对“孔雀”和“仙鹤”情有独钟的袁晓岑,将孔雀和仙鹤的美描绘得淋漓尽致、仪态万千,以至其写意孔雀成为中国画坛一绝,所以湖南人民美术出版社将画册《袁晓岑画孔雀》,与《齐白石画虾》、《李可染画牛》、《李苦禅画鹰》、《关山月画梅》并列出版。 袁晓岑认为人与自然、与动物的和谐,是画好孔雀的前提。 早在1953年袁晓岑就随边疆工作队,“与傣族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 清晨与傣族农民入山寻猪草,见孔雀成群出没于林际草坪,金瓴翠羽闪烁于薄雾晨纱,使我如置身仙境,领略了大自然里的孔雀的清新、野逸、幽雅、出尘,远非配以牡丹、桃花、杏花等庭园孔雀可以比拟。 且自然环境中的形象具有矫健、潇洒、自然之美,所处环境的简洁又非工笔所能奏效,使予在意境处理及表现形式上受大启发。 ”历经半个世纪不倦追求的袁晓岑总结说:“在西方艺术写实基础上把中国艺术的‘意想’加上去,将美强化、突出、夸张;将美中不足之处减弱”。 美术不是丑术,他追求以美烘托神韵的美学观,所以他夸张了的孔雀美才成为当代画坛的一绝。 1988年,他应邀为人民大会堂创作的5米长、3米高的《瑞鸟图》,集中展示了他写意孔雀画的艺术天才。 袁晓岑笔下的仙鹤亦为一绝,并成为国家领导人出访的国礼。 经过对鹤的长期观察,他对鹤的形体的秀逸、仪态的傲岸了如指掌,一弃前人程式化描绘和狭窄意境传达,以写意写实结合表现“芦塘之闲适,沼泽之争逐,雪源之起舞,九皋之和鸣,自有一种苍茫辽阔野逸出尘之感。 ”“在写意中注意体感和动感,在环境构图中重意境,仙鹤本身就丰富了。 ”1993年完成的《百鹤图》长卷中,他为突出主题,在无背景处理中展现100只鹤的觅食、悠闲梳羽、相依为伴、嬉戏追逐、行颈长鸣、展翅冲霄……构图恢宏,自然连贯,节奏鲜明,如长江大河奔腾澎湃。 袁晓岑自幼爱马成癖。 他笔下的马之所以不同于他人,也得益于雕塑。 “我的马在造型上以中国马为基调,综合伊犁马、蒙古马、阿拉伯马、英纯种马的美,在对美的强化中弱化不美,以东方重精神的审美,抓住阿拉伯马和中国伊犁马的灵性和精灵”。 结构的处理也由单一的线条而与雕塑的线面结合,形成独特风格,所以《群马图》入选2003年全国画院双年展。 艺术还要有厚实的文化学养。 中国文学学养深厚的袁晓岑,追求诗意中蕴藏韵味的东方审美精神。 《举杯邀月》、《伯乐相马》等古人物雕塑及反映少数民族风情的《牧归》、《纳西人家》等作品,都是于情景交融中别具一格地再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 《母女学文化》、《祖国颂》、《金沙水暖》、《茶马古道》等重大题材作品,坚持提炼生活中的真实形象,通过自然含蓄的表达,生发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1999年,袁晓岑为昆明世博园创作的青铜雕塑《孔雀》,构图、造型都别具匠心。 2001年,86岁的袁晓岑以昆明金马碧鸡传说为题材,由孙冉翁“长联”获灵感,倾心创作了青铜雕塑《金碧腾辉》,立于昆明东风广场,作品构思巧妙,气势轩昂,再次展示了袁晓岑雕塑艺术的魅力。 他创作的雕塑《纳西人家》和《茶马古道系列》,也将立于古城丽江。 第二故乡的近70个春秋滋养了一个大师的艺术精灵,而《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袁晓岑》卷的出版正是大师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回报。 袁先生已于2008年6月9日晚在昆明去世。 享年9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