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当代音乐节来了 80位作曲家85部当代作品

上海当代音乐节已经成了上海音乐学院的一个招牌。11月18日-24日,2024上海当代音乐节如约而至——7天时间,11位指挥家、3支交响乐团、1支民族乐团、4支室内乐团、28位独奏/独唱家,将连续奉上80位作曲家的85部当代作品。

2024上海当代音乐节发布会嘉宾合影

上音作曲指挥系主任、当代音乐节项目总监周湘林介绍,今年适逢新中国成立75周年,音乐节将上演《中国序曲》《大提琴协奏曲‘纪念’》等具有时代意义的庆典作品;今年也是中俄建交75周年,音乐节将呈现俄罗斯作曲家古拜杜丽娜作品的中国首演;今年还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与中法文化旅游年,音乐节特别邀请到法国旅程室内乐团加入。

9场当代作品音乐会,包括4场交响作品音乐会、1场民族管弦乐作品音乐会,以及4场当代室内乐作品音乐会。

马尼厄·罗马诺、尼科洛·福伦、张国勇、张亮、张诚杰、高健、孙鹏、孙一凡、金郁矿、江非凡等中外指挥家,法国旅程乐团,上海爱乐乐团、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上海大地之歌室内交响乐团、上海新古典室内乐团、上海东方交响乐团、苏州交响乐团、无锡民族乐团等中外乐团,将相聚音乐节。

9场音乐会将陆续呈现丁善德、赵季平、叶小纲、许舒亚、徐孟东、张千一、何训田、秦文琛、范哲明、贾达群、叶国辉、唐建平、朱世瑞、周湘林、贾国平、王建民、郝维亚、徐坚强、尹明五等中国作曲家,以及古拜杜丽娜、武满彻、亨利·丢蒂耶、查雅·切诺文、奥利弗·施耐勒、约埃尔·邦斯等外国作曲家的作品。

黄英、郭森、韩蓬、赵丽丽、董芳、蔡楠、王冲、洪振翔等歌唱家,黄蒙拉、艾丽丝·皮亚扎、段皑皑、王丹迪、沈子钰、梅松等演奏家,也将加盟,分别献演声乐作品和交响乐作品。

2024上海当代音乐节海报

今年,音乐节还邀请到特里斯坦·米哈伊、赵季平、徐孟东作为驻节作曲家,除了在多场音乐会上呈现他们的代表作,三人还将举办专题讲座,分享创作理念与心路历程。荷兰作曲家约埃尔·邦斯、德国作曲家奥利弗·施耐勒也将举办作曲大师班,为青年作曲学子问诊把脉。

与此同时,本届音乐节的两场高峰论坛——“百川奖”高峰论坛、青年作曲家当代音乐论坛,也将如期进行,助力青年作曲家与学者对当代音乐前沿理论的探索和交流。

本届“百川奖”收到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95部原创作品。经过遴选,11部作品脱颖而出,将由法国旅程乐团在决赛音乐会上呈现,并角逐最终奖项。

全国音乐院校作曲本科教学·作曲工作坊作为音乐节的特色项目,再次面向全国11所音乐院校,征集、演绎和探讨作曲本科学生的新作。青年指挥家高健将指挥上海大地之歌室内交响乐团,呈演11所音乐学院的学生作品。

受音乐节邀请,内蒙古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的“北疆之花乌兰牧骑”艺术团,将举办“天籁之音——来自草原的问候”音乐会,促进民族音乐瑰宝与当代音乐潮流进行对话。该团的艺术总监史永清还将带来讲座《土地与歌——内蒙古北疆非遗音乐阐述》,讲述长调、呼麦等内蒙古民族的传统音乐。

2024上海当代音乐节日程表


问两个人~

左尔格·索尔蒂(Georg Solti,1912-1997),英籍匈牙利指挥家。 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 曾在李斯特音乐院从名师学习指挥、作曲与钢琴。 1933-1939年任布达佩斯国立歌剧院专职指挥。 1942年在日内瓦国际比赛中获得钢琴优胜。 1946年被驻德美军聘为慕尼黑国立歌剧院的音乐指导,由于指挥贝多芬歌剧《费德里奥》成功而任拜仑歌剧院的指挥。 曾加入德国籍。 1953年始,先后在旧金山歌剧院及交响乐团、芝加哥抒情歌剧院、伦敦修道院花园歌剧院(在布鲁诺·瓦尔特的鼓励下受聘,并委以延续歌剧演出传统的重任)任指挥或音乐指导。 他录制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使其名声大振。 1971年获得爵士称号后入英国籍。 从1969年始,他任美国芝加哥交响乐团的音乐指导兼常任指挥,还任过巴黎交响乐团与巴黎歌剧院、伦敦爱乐团的音乐指导及指挥。 他早期的指挥虽给人以严谨拘束之感,但后期却逐渐转化为宏伟而具有魅力 Sir Georg Solti 傲慢而且专横,性情暴躁但坚强而毫不气馁,他被认为是最后一个超越生命的领导者。 他有力、激动的个性铸就了音乐的神髓,并以自己高超的技艺驾御了所有演员和音乐人投入演出。 Solti 出生于匈牙利,最后定居英格兰。 他一生工作于很多地方,无论在巴黎还是芝加哥,他都是一个精力充沛、充满想象力的人。 在他80年的艺术生涯中,所获殊荣众多。 1962年,他50岁时获得了葛莱美最佳歌剧奖,1992年80岁时再度获此奖项,其余的奖项均为歌剧和交响乐奖。 他是本世纪最有才气的指挥家及欧美音乐文化领导人之一。 这位伟大的艺术大师 1947 年在 Decca 唱片公司发行了自己的第一张唱片。 50多年来,他为我们留下了250多张伟大的唱片--包括了45部完整的歌剧--主要是和维也纳爱乐乐团、伦敦爱乐乐团、芝加哥和伦敦交响乐团合作的。 他的唱片赢得了众多的国际大奖,包括32个葛莱美奖--超过了任何其他的流行或古典音乐家。 Sir Georg 在布达佩斯的李斯特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作曲和指挥。 尽管他在首场演出上弹奏的是钢琴,但很快他就被布达佩斯歌剧院聘为指挥。 1937年,他被托斯卡尼尼在 Salzburg 音乐节上选为助手。 二战爆发前,他作为难民来到了瑞士,为了生计,又开始练习钢琴,1942年,他在日内瓦的国际大赛上首次获奖。 1946年,他受美国政府邀请指挥了在慕尼黑举行的贝多芬作品演奏会。 演奏会非常成功, Sir Georg 本人也被指定为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的音乐主管,他在六年里使得歌剧院的演出质量和名誉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他在慕尼黑的这段时间里, Salzburg 音乐节又重新举行了,Sir Georg 出席了音乐节。 后来他还曾参加了在维也纳、柏林、巴黎、罗马、佛罗伦萨等地举行的那几届。 1952年,这位艺术大师接受了法兰克福歌剧院艺术及音乐主管的职务,并在那里住了九年。 61年到71年,他担任了皇家歌剧院的音乐主管。 这段时间里,他成功的演出了 Die Frau ohne Schatten、Ring 等作品,闻名全球。 他还和 Decca 合作,用七年时间录制了 Ring 全剧。 这也是第一个完整的录音室版本。 Solti 大师和芝加哥交响乐团令人难忘的合作开始于1954年的 Ravinia 音乐节。 1956年,他回到芝加哥,在歌带洞迹剧团担任职务。 他在芝加哥管弦乐厅的首场演出是1965年12月9日,而作为音乐主管的首次音乐会则是在1969年9月。 Solti 大师从1969年到1991年的22年里,为扩大管弦乐团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而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乐团1971年的首次国外巡回演出就是在他的指导下进行的。 作为音乐主管,他有责任管理乐团从10月份开始的1000场演出。 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年,Sir Georg 的演出时间表还被安排到和只有他一半年纪大的人一样紧密,而他的预约则一直被安排到了21世纪。 1972年,为了表彰 Georg Solti 对音乐作出的重大贡献,伊丽莎白二世授予他骑士称颤烂号。 从79年到84年,他在伦敦爱乐乐团担任首席指挥和音乐主管,并被英国的牛津大学、伦敦大学、达蠢并拉谟大学、利兹大学、萨里大学,美国的耶鲁、哈佛、芝加哥 De Paul 大学等世界上众多著名学府聘为名誉教授。 除了创下葛莱美获奖次数最多的记录之外,Sir Georg 还获得了很多其他的国际大奖。 1989年,他获皇家爱乐乐团金奖--英国的音乐最高奖(以前的获奖人包括了 Johannes Brahms、Richard Strauss、Arturo Toscanini 和 Igor Stravinsky)。 他还成为伦敦皇家音乐学院的名誉会员。 1985年9月,他在德国被授予 Professor Honoris Causa 称号,还被联邦德国授予二级爵士十字章(Knight Commander’s Cross)和1987年的 Loyola-Mellon 人文学奖。 那一年,在他75岁生日时,Solti 大师被授予芝加哥的最高奖--Medal of Merit,林肯公园里也树立起他的铜像。 匈牙利共和国授予他 Order of the Flag,美国音乐协会则授予他年度最佳音乐家(MUsician of the Year)。 1988年,芝加哥的 Union League Cicic and Arts 基金会授予他 Edward Moss Martin 奖。 1992年,他获丹麦的 Leonie Sonning 音乐奖。 1993年,获匈牙利共和国 Middle Cross of the Order of Merit 和德国的最高奖--Grosses Verdienstskreuz mit Stern und Schulterband。 同一年,维也纳爱乐乐团为了庆祝他80岁生日及合作40年,赠予他 Hans Richter 奖章。 1993年12月,他被授予肯尼迪中心荣誉奖及比利时 Commandeur de l’Ordre de Leopold 称号。 1994年,他被葡萄牙总统授予 Ordem Militar De Santiago De Espada --该国最高荣誉(上一个获此荣誉的音乐家是1954年的 Stravinsky)。 他还获得了法国的 L间ion d’Honneur 及1995年的 Commandeur de l’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 1996年,他在巴黎被授予 Knight Grand Cross of the Order of Merit of the Republic of Italy 荣誉称号,同时还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Solti 奖,每年用来奖励表现突出的年轻歌手。 这一奖项的首位获得者是美国女高音 Ren闲 Fleming。 Decca 唱片最近重新录制了 Sir Georg 的两张古典唱片--97年重新发行了传奇的 Ring,98年秋天,发行了歌剧 Strauss。 1998年十月,Sir Georg Solti 逝世一年多后,在伦敦皇家艾伯特音乐厅举行了纪念音乐会,Mstislav Rostropovich, Angela Gheorghiu, Anne Sofie von Otter, Maxim Vengerov 和 Zubin Mehta 与伦敦爱乐乐团合作,在音乐会上为新成立的 Solti 基金会募集资金。 该基金会是 Georg Solti 逝世前开始构思的,目的是为了促进音乐教育,并帮助全世界年轻的音乐天才们。 已经年逾八旬的乔治·索尔蒂是当代国际乐坛上年龄最大、威望最高、资历最老的一位指挥大师。 他的指挥生涯就是本世纪音乐会历史的缩影和写照。 把他指挥过的那些王牌乐团罗列成串,你就会发现,索尔蒂手中的那根指挥棒是多么地耀眼和不凡。 索尔蒂原籍是匈牙利,18岁从布达佩斯音乐学院毕业后,便成了当地歌剧院的指挥。 由于才华出众,受到指挥大师瓦尔特和托斯卡尼尼的赏识,多次应邀参加萨尔茨堡音乐节,并做了前二位大师的助理指挥。 二战爆发后,索尔蒂流亡瑞士。 其间,在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上,他又拿了个首奖,可见,索尔蒂的功夫不仅仅限于指挥。 战后,索尔蒂应邀担任德国慕尼黑歌剧院的客席指挥和音乐总监。 他努力工作,排演了许多传统和现代的歌剧,并兼任了柏林爱乐乐团和柏林国家歌剧院的客座指挥。 50年代始,索尔蒂的指挥势头突飞猛进,不仅挥棒于欧洲几个最著名的音乐节,还身兼不下5个国家的一流乐团的客席指挥,如柏林交响乐力、伦敦交响乐团、维也纳交响乐团、瑞士罗曼德交响乐团等。 在美国,索尔蒂的身影亦每每闪现,旧金山歌剧院、旧金山交响乐团、芝加哥歌剧院均是常客。 同时,也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纽约爱乐乐团和洛杉矶交响乐团的演出中担纲。 1969年,他成为芝加哥交响乐团的正式常任指挥,并在位达22年,直至1991年,在芝加哥交响乐团建团100周年的音乐会后,才将该团的第一把交椅交给了丹尼尔o巴连伯依姆。 作为一位学养深厚的指挥,索尔蒂的指挥风格严整而精密,他可以将整个乐队的各个声部尽情发挥,同时又能完美体现作品的内涵和意境,非常富于结构美。 他训练乐队十分认真而严厉,但人缘却很好。 每到一国一地,他工作的地方都视他为自己人。 在德奥两地工作期间,德国政府力邀他加入了德国籍。 70年代中,他又被英国政府封为爵士,并邀他做了英国公民。 而美国人也多次诚邀他入籍。 我的祖国只有一个,护照却有好几本。 其实,我真正的国籍是音乐。 索尔蒂对《时代周刊》如是说。 索尔帝1912年10月21日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 1935年他在萨尔茨堡音乐节曾协助瓦尔特的指挥演出工作,1937年也曾协助托斯卡尼尼指挥演出莫扎特《魔笛》和威尔第《安魂曲》的工作,并得到托斯卡尼尼的称赞. 1938年3月11日在布达佩斯国家歌剧院首次指挥演出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这是他初露才华之作,也是他音乐一生的转捩点,经过了8年的指挥学徒生活,从此开始了他光辉的指挥生涯. 1958年在维也纳,索尔蒂展开了他事业上最光辉的一页,他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灌录了瓦格纳巨作《尼伯龙根的指环》. 1969年,57岁的索尔蒂想当交响乐指挥的愿望终于如愿以偿了,就任芝加哥交响乐团(CSO)音乐总监兼指挥,这是他一生事业中鼎盛时期.他还兼任巴黎管弦乐团指挥(1972-1975) 、伦敦爱乐乐团指挥(1979-1984). 1991年索尔蒂选择《奥赛罗》(威尔蒂曲)作为告别CSO音乐总监的音乐会演出,这是他指挥现场演出实况录音的第一部歌剧,还是他指挥CSO录制的第100张唱片,也是CSO创建100周年,很有历史意义. DECCA资料显示,索尔蒂是有史以来获得最多格林美奖的指挥家,自1962年以来共得32个奖项,加上其他唱片公司的7个奖项总共有39个奖项,这在现代指挥家中是无与伦比的。 (摘自网络百科)----------------------------------------Frank Lopardo生于1957年12月23日,美国纽约。 Opera singer (tenor). more歌剧演唱(男高音歌唱家) 。 Actor:1990s1980sTraviata, La (1994) (TV) .... Alfredo GermontFalstaff (1993) (TV) .... FentonViaggio a Reims, Il (1988) (TV) .... Cavalier BelfioreSoundtrack:Closer (2004/I) (performer: Bella vita militar!, Non ve piu tempo, anici) Self:The Kennedy Center Honors: A Celebration of the Performing Arts (2001) (TV) .... Himself详见。

苏州民族管弦乐团是什么时候成立的?

成立于2017年12月24日的苏州民族管弦乐团,严格算起来只有1岁零3个月,乐团成员80%都是“90后”,平均年龄只有27.5岁。 然而,这支年轻的乐团初出茅庐就技惊四座。 成立半年,他们就登上“北京现代音乐节”的舞台,被音乐节艺术总监叶小纲视为“惊喜”;“满周岁”后更是在国家艺术基金和江苏省艺术基金的扶持下,拉开了为期一个月、跨越9个国家、总行程2万多公里的欧洲巡演。 乐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彭家鹏4月19日,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将在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彭家鹏的执棒下亮相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为申城观众奉上一台“风雅颂之交响”原创键则作品音乐会。 虽说同属长三角文艺联盟,苏州和上海的高铁车程已被缩短至40分钟,然而为了这次亮相,乐团依然用了整整两个月时间精心挑选剧目。 演出上半场可谓“委约”专场,三首曲目《烟雨枫桥》《来自苏州的声音》以及《丝竹的交响》皆为原创委约作品,且都凸显了苏州古典雅致的人文情怀。 《烟雨枫桥》由作曲家李滨扬创作,其名取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暮烟疏雨过枫桥”。 在隐约的苏州评弹与昆曲元素的几丝韵味的穿引下,通过飘渺梦幻的音乐历程,描绘出心中的那座令人神往,朦胧色彩中的千年枫桥。 《来自苏州的声音》展现的是作曲家郝维亚眼中的苏州,既保持了古色古韵又兼顾时代发展。 作品分三个乐章,分别从苏州的“园林”“山水”“昆曲”中汲取素材,并考虑以当代人的视角重新感受和审视苏州的独特气息,展现了苏州经过40年改革开放的洗礼所取得的发展成就。 刘长远创作的《丝竹的交响》以江苏民歌《姑苏好风光》为素材,分两个乐章,让人仿佛听到太湖的船歌、寒山寺的钟声、庭院中的评弹和江南的水乡的浪花,抒发了对江南水乡的赞美以及苏州人民深爱故乡之情感。 二胡演奏家朱昌耀音乐会下半场则是重头戏——作曲家赵季平的《风雅颂之交响》。 自诗经中走出的这部管弦乐作品能让人听到《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向往,也能听到《幽兰操》中史诗与英雄传说的浩渺气质。 这是赵季平从中国诗歌总集《诗经》与《唐诗》中选取其中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章节,历坦早经近一年的完成的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 不难发现,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在内容气质上坚守着江南民乐特色,亮出了鲜明的中国标识。 乐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彭家鹏介绍说,迄今为止,乐团委约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紧紧围绕“中国元素”“江南文化”,无论是古典园林或是古村落,抑或如今重又变为新时尚的评弹或昆曲,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支撑着中国民族民乐发展,也借助交响化之路向世界展现它的浩瀚和斑斓。 民族管弦乐作品难写,又不像西洋交响乐范本很多。 但通过多次沟通和尝试,作曲家和乐团逐渐有了默契和共识,民族管弦乐交响化最关键的是理念的革新,用国际通行的交响建制来丰富、完善中国民乐,使其规范化、多元化和国际化。 当然,民乐交响之路依然在探索中,彭家鹏强调:“对于每一部新作品,无论大小或繁简,乐团都会通过不停地演出来积累经让亮雀验、收集反馈,再反过来进行微调,促进乐曲的成熟和完善,最终成为乐团的经典保留曲目。 ”

朱践耳的基本资料

朱践耳(1922~),中国作曲家。 原名朱荣实。 安徽泾县人。 1922年10月18日生于天津,自幼随家迁居上海。 关于朱践耳先生的世系,据朱氏谱谍资料及当地人的记忆,为安徽泾县榔桥镇黄田村“上五房”中第四房朱庆 (字昆彩)之后裔,祖父朱鸿度,父亲朱蓉初(名镜)。 按朱氏派字践耳为“谱”字辈,原名荣实。 其祖居宅今存泾县榔桥镇黄田村,即“敬修堂”。 读中学时对音乐发生兴趣,朱践耳,这位从60岁开始创作交响曲的作曲家,在短短22年间雕琢出了10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交响乐作品,这些数字,可称得上是一个奇迹。 1949年起担任过上影、北影、新影、上海歌剧院、上海交响乐团等处专职作曲1955年赴苏联入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学习作曲。 1960年毕业回国,在上海实验歌剧院任作曲。 1975年调入上海交响乐团从事作曲。 1985年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四届常务理事。 自学钢琴等乐器。 30年代后期,曾随钱仁康学习和声,又入石人望办的训稿轿练班学习键钮式手风琴。 1945年赴苏北解放区,先后在苏中军区前线剧团和华东军区文工团从事音乐创作。 1947年莱芜战役后谱成歌曲《打得好》,在解放区军民中广泛传唱。 1949~1953年,先后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和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作曲,曾为《大地重光》、《海上风暴》等影片配乐。 1955年赴苏联,师从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巴拉萨年教授学作曲。 留学期间所作钢琴序曲第 1号《告诉你》、第2号《流水》,用音精练,笔触细致;钢琴独奏曲《叙事诗》(为独幕芭蕾《思凡》而写)和《主题与变奏曲》,乐思发展逻辑严密,和声手法亦较丰富,前者运用了交响性手法和奏鸣曲式,冲突尖锐,情思奔放,刻画了小尼姑从宗教重压下挣脱出来走向生活的历程。 1960年写成的交响曲-大合唱《英雄的诗篇》(歌词选用毛泽东的诗词),具有磅礴的气势和绚丽的色彩,在构思和手法方面也显示了的功力,深得音乐界好评。 1960年学成归国,翌年起在上海实验歌剧院任专职作曲。 此后数年,创作多为小型声乐体裁,其中,《接过雷锋的枪》、《唱支山歌给党听》等,成为当时流传高大较广的歌曲。 1975年起,任职于上海交响乐团。 作于1978年的弦乐合奏曲《怀念》,是他在交响音乐创作方面触及悲剧性题材的第一次尝试。 完成于1980年的《交响幻想曲──纪念为真理而献身的勇士》,则是他在张志新烈士悲剧性事件的激发下,经过两年的酝酿而写成的。 此曲在1981年的全国第1届交响音乐作品评奖中获优秀奖。 1982年5月,在第10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首次演出的交响组曲《黔岭素描》,是用音乐的刻刀所刻画成的一组“单色木刻”;全曲对民间音乐素材的加工和对多调性、侗族特殊调式与非三度叠置和弦的运用等,既标新立异,又力求返璞归真。 朱践耳的作品尚有管弦乐《节日序曲》、民乐合奏曲《翻身的日子》、弦乐四重奏两部(其中 1部与施咏康合作)、双簧管与钢琴《春天的歌》、钢琴曲《云南民歌五首》、无伴奏合唱套曲《绿油油的水乡》、独唱曲《远航》和《清晰的记忆》,以及影片《烈火中永生》的配乐等。 歌曲《打得好》、《唱支山歌给党听》、《接过雷锋的枪》、《清晰的记忆》等,民乐合奏《翻身的日子》,钢琴曲《序曲第一号“告诉你”》、《序曲第二号“流水”》等,管弦乐曲《节日序曲》,交响合唱《英雄的诗篇》,交响幻想曲《纪念为真理而献身的勇士》,交响组曲《黔岭素描》,管弦乐音诗《纳西一奇》、《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等。 代表作品:电影创作音乐:《和平万岁》、《龙须沟》、《伟大的土地改革》。 管弦乐《节日序曲》、交响大合唱《英雄的诗篇》、交响幻想曲《血染的红花》. 1959第一首管弦乐作品《节日序曲》在莫斯科首演,并被前苏联国家广播电台作为永久性曲目录音收藏。 以后又以德国科隆、日本名古屋、挪威等地交响乐团陆续演出。 1960交响曲———大合唱《英雄的诗篇》被前苏联国家广播电台作为永久性曲戚敬竖目录音收藏。 1983交响组曲《黔岭素描》由瑞士广播交响乐团在斯德哥尔摩演出。 1984应邀赴莫斯科出席第二届国际音乐节,《交响幻想曲》由乌克兰国家交响乐团演出,录制唱片。 1987应邀访日本,“新交响乐团”演出《纳西一奇》,日本著名作曲家芥川也村志指挥。 1993出席第六届中国作曲家研讨会,在台湾首演了委约创作的民乐五重奏《和》。 1994在美国完成第六、七、八交响曲和《小交响曲》。 1996出席巴黎“96法国电台国际音乐节”,演奏了五重奏《和》。 2000赴日本横滨出席“亚洲现代音乐周”,演出《第八交响曲》。 2002出席香港“国际现代音乐节”,演出了琵琶与弦乐四重奏《玉》。 2003上海交响乐团在美国11个城市巡回演出《第十交响曲(江雪)》。 获得“中国音乐金钟奖”终生荣誉勋章。 《朱践耳管弦乐曲集》作 者:朱践耳装帧项:精装 8开 / 864出版项:上海音乐出版社 / 2006-6-1个人作品主题词:艺术与摄影-音乐-器乐-器乐合奏技法与作品图书简介:这套《曲集》中有两首作品须略加说明。 一首是《欢欣的日子》。 它原名为《翻身的日子》,1953年为电影配乐而作,是早期中唯一被收入的乐队作品。 2005年将之改编为西洋管弦乐版本,尽可能保持最初的风貌,只是在和声与配器方面略为加工,并把标题改为《欢欣的日子》,使之符合音乐的特性。 1953年的原谱则作为“附录”发表,从中可以了解创作起步时期的状态。 另一首是《南海渔歌》组曲。 它原先是1965年为民族舞剧《南海长城》而写的音乐。 在2003年开始改编,旋律保持原貌,其他方面大胆突破。 些作品的编号仍编属于1960年,而在乐队技法上则属于创作晚期,可说是中期和晚期的“混合体”,此为一特例。 《江雪》 中国的作曲家当中,朱践耳先生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 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交响乐创作是从花甲之年开始的,更让人钦佩的是,他的创作随着年龄的“老化”而越来越精彩:80岁的人还在写交响乐已经是旷世奇谈了,更何况他用的还是通常只有年轻人敢用的所谓的“先锋派”手法。 朱践耳的交响乐作品,上关乎天地,下注重人性、人格和人的命运,所以他的交响音乐会称作《天地人和》。 我觉得很符合他的意境和追求。 我曾经听陈燮阳指挥上海交响乐团演奏他的《第十交响曲》(“江雪”),这是朱践耳先生迄今最新的一部作品,当然也是年龄最大时写的一部作品。 听了以后,真是感慨良久。 “江雪”的题材取自唐代大诗人柳宗元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部交响曲在现场演出时,要求指挥家带领乐队与由尚长荣的吟唱和龚一的古琴演奏的预制录音同步进行。 其中的自由乐段及摇板极难合二为一,而陈燮阳深谙此道,全曲自始至终融为一体,不露丝毫破绽,堪称一绝。 笔者有幸欣赏了上海交响乐团先后在上海和北京的两次演出。 似乎在北京的演出更为纯熟完美,特别是音响合成浑然一体。 乐曲描述的那种超凡脱俗、清高孤傲的人格形象非常动人。 作曲家将古琴和京剧吟唱的民族神韵与现代作曲技法、无调性和泛调性融为一体,从而产生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感染力。 作品既具有古朴、深邃的凝重感,又富于新颖独创的现代交响乐风格。 日本作曲家高桥健治曾对用尺八、三弦这样的日本民间乐器与严肃音乐结合的做法持保留态度,认为这是西欧民族乐派的延续,他主张趋向更国际化,采用抽象的手法来打破地方性的限制。 而团伊玖磨则提倡现代作曲家应该站在“纵”的(本民族音乐传统)和“横”的(西方音乐传统)的“交汇点”上考虑自己的创作。 我不反对“用抽象的手法来打破地方性限制”,但对用民族乐器(包括民族吟唱)来丰富交响乐深表赞赏。 这不仅会促进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交融,而且也必将推动民族器乐演奏和吟唱艺术水平的提高。 《江雪》在古琴部分采用“卡拉OK”式的演出形式,我觉得有点尴尬。 这部作品无疑向中国现代歌剧、交响乐和室内乐的表演艺术家们提出了挑战。 试想有朝一日,当《江雪》全部采用现场演出的形式登上乐坛时,那是何等令人神往的局面啊!《江雪》更像一首交响诗。 全曲的力度布局呈对称的橄榄形,3遍五言绝句的吟唱构成了乐曲的基本框架,首尾泰然自若、含蓄深沉,中间的一遍苍凉悲愤、气宇轩昂。 远景——近景(特写)——远景对照鲜明。 “千山”、“万径”、“绝”、“灭”的那种空旷寂寞、冷清幽僻的境界,乐曲的首尾皆有出色的描绘。 倘若首段的力度增长再从容一点,而尾声的气息再悠长一些,其意境则更佳。

PS5 Pro评分解禁即将发售!你准备升级入手吗
节韵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