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我们的节日·冬节”主题展在上海社会科学馆揭展,该展览是继中华传统节日图文展、我们的节日·春节、清明、端午、秋节之后,上海社会科学馆推出的第六期传统节日展。
“我们的节日·冬节”主题展聚焦“十月朝”“下元节”“立冬节”和“冬至”四个冬天节日,以图文问答的方式对传统节日发展历史进行梳理,特别展现了传统节日对天文、历法、农业、医学、哲学等各类知识的传承,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展区还设置了趣味互动环节,比如邀请读者完成“九九消寒图”、猜猜中华传统吉祥图案、身穿汉服一起许愿祈福……“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希望在寓教于乐中引导公众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并产生兴趣,从而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上海社科中心副主任、冬节展策展人毕旭玲介绍。
活动现场,来自浦东新区万科实验小学的同学们带来开场表演《二十四节气奇遇记》,以戏剧的形式生动演绎了二十四节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浦东新区建平实验小学李国峰老师的指导下,读者朋友们尝试绘制染梅式“九九消寒图”,感受古人的盼春浪漫。李国峰介绍,“九九消寒图”是一项有趣的“敖冬”游戏,也是一项科学记录天气的活动,常见有染梅式、涂圆式、填字式,古人在长期观测后认为,从冬至这一天开始,大约经历九个九天后寒冬就过去了,便以此来记录和消遣冬日的寒冷,期盼春暖花开日,也因此有了“数九”的习俗,这种浪漫且富有文化意味的形式也逐渐融入了古人的生活方式。
活动现场,读者朋友们还身着传统服饰在展区与代表美好寓意的展墙合影,纷纷记录下与冬节相约的身影,并通过问题挑战获得限量“社科护照”集吉祥章。据悉,该展览将持续到12月底。
九九消寒图的由来
九九消寒图是中国北方文人根据数九绘制的一幅图。 九九消寒图与数九的民俗密切相关。 冬至交节时间在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以冬至逢壬日为起点推算“九九”八十一天,即是在公历3月下旬(春分前后)便“九尽桃花开”、“春深日暖”。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并非全国各地都如此,与冬至逢壬日“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春深日暖”相对应的只有我国南方部分地区。
九九消寒图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均为繁体字,九字每字九划共九九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画顺序填充一个笔画,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 也称作“写九”。 一般而言在九九消寒图的一侧还应写有《数九歌》。
除了文字慧败版本的九九消寒图,还有用图形表示的九九消寒图。 将宣纸等分为九格,每格用笔帽蘸墨印上九个圆圈,每天填充一个圆圈,填充的方法根据天气决定,填充规则通常为:上涂阴下涂晴,左风右雨雪当中。 这种图形版本的九九消寒图简单易行,但显然没有文字版本的漂亮。
此外,也有些九九消寒图采用图画的形式,也称作“画九”。 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 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在寒梅图的一侧常常写有“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窗外草青青”。 这种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被称作“雅图”。
历史意义
画九就是从冬至这天起,画一枝素梅,枝上画梅花九朵,每朵梅花九个花瓣,共八十一瓣,代表“数九天”的八十一天,每朵花代表一个“九”,每瓣代表一天,每过一天就用颜色染上一瓣,染完九瓣,就过了一个“九”,九朵染完,就出了“九”,九尽春深,也有不用颜色染而直接在花瓣上用文字和符号注明阴晴雨雪的。
写九,是清代开始出现的,首先是在宫廷内实行。 就是选每字九画的九个字,每代表一天,每字前磨颤代表一个九,九个字代表九九八十天。 用双钩空心字体画到一张纸上,每过一天,用色笔填实一画,然后用笔蘸白色在这一画上填写当日阴晴雨雪。 填完一个字就过了一个九,填完九个字,也就数完了九。 如常用的九个字是“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风),连成一句话,还能表现出人们熬冬盼春的急切心情呢。
兴起原因
1、是农业生产需要之举。 古代由于受科技发展的限制,没有为农业生产的专业气象服务,因之人们通过记载冬九九当中阴、晴、雨、雪以及各种天象的变化,用来印验谚语,游正预卜来年丰歉。
2、是寓教于乐之举。 通过可对幼童进行识字、写字和历史知识、自然常识的启蒙教育。
3、是娱乐消遣之举。 画九、写九实为高雅的文字游戏,在文化娱乐生活相对比较贫乏的古代,和灯谜、酒令、对联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画九、写九,便自然而然成为文人墨客、富足之家的一种雅兴娱乐消遣之举。
4、是熬寒无奈之举。 在日历远未普及的年代,千里冰封、寒风凛冽的冬天也是穷苦百姓最难熬的日子,画九、写九也透露了冬闲中最广大百姓熬冬盼春的几分无奈。
冬天数九一个九是几天
一、数九寒天概述:数九寒天是中国传统的节气之一,从冬至之日起,中国即进入了数九寒天。 每年冬至不是固定同一天,通常在公历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这两日。 二、冬至日的具体时间:《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12月21日18时02分将迎来冬至节气。 从这一天起,我国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三、数九的计算方法:所谓数九,即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亦有说法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个九,依此类推。 每个九天为一个阶段,共经过九个蠢扒九,共计八十一天,就到了春暖花开的时节。 四、数九与气象变化:冬至过后,中国各地气候都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和数九寒天。 这个时期,天气逐渐转冷,人们会感受到寒冷的气候。 五、数九习俗:在中国北方流传最广的九九歌中,有这样的歌词:“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这首歌曲描绘了数九寒天期间的气候变化和自然景象。 六、九九消寒图:九九消寒图是古人为了消磨漫长冬日而创造的一种既实用又雅致的数九习俗。 传说九九消寒图始于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他在被关押大都(今北京)期间,正值带雀昌数九寒天,于是他在狱墙上绘八十一格,每日以墨涂一格,以此传达熬冬盼春、岁汪眷恋故国的心境。 《帝京景物略》则记载了与之类似的雅图: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称九九消寒图。
八九跟一到二五打一动物
八九跟一到二五打一动物,答案是蛇。 这种说法来源于中国的数九计时方式。 数九是从冬至日开始,每过九天称为一个一九,共有九九。 在这个时间段,天气最为寒冷。 拓展知识:1、数九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记录时间方式,人们从冬至日开始,每过九天称为一个一九,总共九九。 其中,前三九通常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因此有“冷在三九”、“三九寒冬”或“数九寒冬”的说法。 2、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九九消寒”的习俗,形式不断清慧答翻新。 消寒即盼春,一方面是盼春暖,另一方面是盼春耕。 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消寒的习俗,其中以“九九消寒歌”最为广泛和悠久。 古人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物候现象,以歌谣的方式,反映九九中的天气变化规律。 3、漫长的冬季需要靠一些方式来排解寒冷和清答慧闲。 于是,古人在数九歌的诵唱之时,开始填涂消寒图,形成了在碧腊数九期间绘制“九九消寒图”的习俗。 通过这种计日游戏记录天气变化,表达美好祝愿,熬过寒冬。 4、九九歌是中国传统农民歌谣,别名“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中国冬季一种民间节气。 数九从每年阳历12月下旬初的“冬至”的次日开始。 关于数九习俗起源于何时,还没有确切的资料。 不过,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 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 ”5、不同地区的九九消寒歌歌词各有特色。 例如,四川地区的歌词是“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老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花开,八九燕来,九九耕牛遍地走。 ”河南地区的歌词是“一九空世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看杨柳;七九小花开枝头;八九筑巢燕归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