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水乡的11载中外戏剧交流

新华社杭州10月27日电(记者段菁菁、许舜达)27日,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落下帷幕。绵绵秋雨牵连着街头巷尾的戏剧故事,为古老的江南小镇再添新色。

行至第十一届的乌镇戏剧节,从中国戏剧的土壤中生根,幕起幕落间,多元的戏剧形态在此发芽。

开幕以来,来自全球11个国家的24部特邀剧目在水乡上演了86场演出。“今年的特邀剧目风格多元、题材多样。”乌镇戏剧节艺术总监孟京辉说,从题材上,可以看到特别宏大的故事,也可以看到细致入微的日常细节;在艺术风格上,有前卫的、有力量感的、沉稳优雅的。“观众会发现,戏剧和我们的生活一样,都是那么丰富多彩,在乌镇,戏剧汇集起悠长的诗意。”

戏剧的蓬勃发展,既要打磨传统戏剧和经典剧目,也需要寻找创作的源头活水、发掘扩充新生力量。乌镇戏剧节一直在探索实践。

过去十届乌镇戏剧节中,“青年竞演”单元共计179部作品在乌镇蚌湾剧场的舞台上演。“‘青年竞演’的成长是‘爆炸性’的。”“青年竞演”评委会主席赖声川说,从第一届几十个作品到后来每年有五六百个作品。“一批批青年戏剧人才在这里崭露头角,很多已成为戏剧界的中坚力量。”

今年乌镇戏剧节的“古镇嘉年华”,敞开怀抱迎来海内外上千场极具美学感染力的作品:醒目的高跷、泡泡偶人和各种材料装置、现当代的舞蹈和带感的鼓乐队伍……它们不必囿于剧场,石桥巷陌、摇橹船上,皆是舞台。

敞门戏剧负责人陈胜宇说,古镇嘉年华让作品“撂地”直接跟观众见面,你得真有那么两下子,观众才会喝彩。“艺术创需要这样的直接反馈。”

戏剧节也为乌镇打开世界的大门。悠悠水乡千年沉淀的历史底蕴,化为一座文化沟通的桥梁,连接起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戏剧力量。

今年,88岁的丹麦欧丁剧团创始人、欧洲戏剧大师巴尔巴带着《哈姆雷特的云》第四次来到乌镇。“欧丁剧团已是乌镇戏剧节的‘常客’,每次我都对中国观众的反应感到着迷,也期待与中国戏剧人碰撞出的每一次火花。”

行走在乌镇西栅的街头巷尾,处处可见随风飘动的中外戏剧大师的肖像,这让波兰导演克日什托夫·瓦里科夫斯基印象深刻。“作为剧场人,这里就像家一样。”

如果说1300年历史的乌镇是“封面”,那么十余年历史的戏剧节庆,则是这个在历史长河屡经兴衰的小镇,令人惊喜的一个“章节”。“十一年间,几乎全世界最优秀的当代导演和戏剧大师都来过了,这是乌镇戏剧节‘绝对专业’的体现。”孟京辉说。

从“青年竞演”成长起来的青年导演丁一滕感同身受。他说,每每在国外提到自己是从乌镇戏剧节走出来的,都能得到各国戏剧人的积极回应。“这是一张文化名片,中国的戏剧、文化得到了尊重。”

英国艺术家理查德·迪肯曾以“小镇雄心”形容乌镇。而乌镇戏剧节发起人陈向宏觉得,步入第二个10年的乌镇戏剧节,“雄心”的轮廓愈加清晰。

“一是要继续为中国戏剧不遗余力培养青年人才,提供更多青年戏剧的孵化机会;二是要多元化、专业化,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使戏剧节成为世界戏剧了解中国的窗口、中国戏剧融入世界的桥梁;三是要以创造可持续和高品质的文化体验为使命,始终把注意力放在打造富有持久生命力的‘百年戏剧节’上。”陈向宏说。

每年乌镇戏剧节的主题都是一个字,而今年戏剧节则用了“如磐”两个字:“精神如炬、信念如磐”。陈向宏说,这或许就是乌镇戏剧节未来的使命。


朱家角怎么去

朱家角交通指南:人民广场普安路可乘旅游大巴(沪朱高速空调大巴)约4站可抵达朱家角。 沪朱高速快线青商专线朱家角1路路朱家角3路路上朱线松朱线苍苍九峰北麓,茫茫淀山湖之滨,有块47平方公里成折扇形的小镇,镶嵌在湖光山色之中。 有人把她比作上海的威尼斯,有人把她比作淀山湖畔一颗明珠,如今这颗璀璨明珠又在金色玉带318国道的依托下,放射出更夺目的光彩。 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千年古镇朱家角,1991年被上海市政府命名为首批四大文化名镇之一。 朱家角地处江、浙、沪二省一市交通要枢,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东靠虹桥国际机场,北连昆山,南接嘉兴,西通平望,淀山湖下游、黄金水道漕港河穿镇而过。 镇内河港友肢枝纵横,九条长街沿河而伸,千栋明清建筑依水而立,36座石桥古风犹存,名胜古迹比比皆是。 在玩腻了一个个雷同价高的人造景观后,人们莫不惊讶于上海市郊还有一块保存得如此完好的原汁原味、真山真水的天然景观,在这里可以寻找一种回归自然,崇尚野趣的享受。 无怪乎一位同济大学的名教授在考察朱家角后,不觉赞叹:朱家角有这么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上海一宝,也是国家的瑰宝。 台湾著名已故作家三毛,到此曾为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而迷恋,为清淳幽静,处处可画、时时有诗的风情而陶醉。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在视察了古镇朱家角后,不禁欣然命笔,写下了全国历史名镇朱家角几个大字。 小桥流水天然景,原汁原味明清街,这里的天然外景不禁被许多影视导演慧眼相中,而纷至沓来,把水乡古镇的婀娜风姿,一次次地搬上银幕、电视,有时会出现几部影视同时开拍的盛况,朱家角一时成了海内外影视竞相拍摄的热点,被好敏人誉为沪郊的好莱坞。 名镇朱家角历史渊源流长,1958年大炼钢铁时,镇人为了找铁,曾奇迹般地把镇北大淀湖车干,在湖底,人们意外地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遗物,被证明是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和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 1959年,又在淀山湖中捞起大量石刀、石犁、石纺轮、印纹陶片等,这些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代的遗物,足以证明数千年前朱家角的先民就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了。 1930年,镇上出版的《骊珠报》上刊载过一段镇东祥凝浜发掘出东吴大将军甘宁之墓一事,更能证明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朱家角就已形成村落集市了。 据史料记载,朱家角在宋、元时已形成集市,名朱家村。 镇上的圆津禅院、慈门寺等古寺名刹均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可想而知,古镇当时已人丁集居,初具规模。 由于贯穿全镇的漕港河水运方便,遂商业日盛,烟火千家。 至明万历年间正式建镇,名珠街阁,又称珠溪。 清嘉庆年间编纂的《珠里小志》,把珠里定为镇名,俗称角里。 宋如林在《珠里小志》序中,曾有这样描述:今珠里为青溪一隅,烟火千家,北接昆山,南连谷水,其街衢绵亘,商贩交通,水木清华,文儒辈出饥橘过是里者,群羡让耕让畔之风犹古,而比户弦歌不辍也,虽与高阳里,冠盖里媲美可也。 从中可领略到200年前朱家角之繁荣及人情风貌。 朱家角以它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及便捷的水路交通,商贾云集,往来不绝,曾以标布业著称江南,号称衣被天下,成为江南巨镇,时有诗曰:鱼米庄行闹六时,南桥人避小巡司,两泾(朱泾、枫泾)不及珠街阁,看尽图经总未知。 明末清初,朱家角米业突起,带动了百业兴旺,时长街三里,店铺千家,老店名店林立,南北百货,各业齐全,乡脚遍及江浙两省百里之外,遂又有三泾(朱泾、枫泾、泅泾)不如一角(朱家角)之说。 民国期间,米业鼎盛,所产青角薄稻,在上海米市独占鳌头,远销京城海外,每逢稻谷登场,最高峰达二、三万石(吨),日收油菜籽600吨,所产朱家角菜油行销百里以外,远近闻名,还有工业、手工业、钱庄典当、金融业、碾米厂、发电厂,均开全县之首,起步早,发展快,时北大街、大新街,沿街两侧,大小商号,鳞次栉比,全镇坐商有千户之多,夜市闹如白昼。 逢年过节,更有外地商贩前来赶集,酒肆茶楼几乎日夜营业,大商小贩走街串巷,点心小吃通宵达旦,其时粜稻谷的农船,成千上百涌来,漕港河为之阻塞。 名镇朱家角迷人的自然风光,在一山一湖。 真山真水显现出江南水乡之特色,山名叫淀山,山虽不高,名气极大,为浙西天目余脉,此山为始,如登山望湖,有淀峰晚照一景可赏。 湖,即天然淡水淀山湖,面积达62平方公里,湖东区大部分在朱家角境区,有11个杭州西湖面积大,乘艇游湖,茫茫水天一色,湖区芦苇轻摇,惊起野鸭水鸟,顿觉远离尘嚣,心旷神怡。 名镇朱家角更迷人、更具古镇特色的人文景观,是一桥、一街、一寺、一庙、一厅、一馆、二园、三湾、二十六弄。 如果说九百岁的水镇周庄小巧精致、似小家碧玉,而千年古镇朱家角则具气势磅礴、大家闺秀的风采。 首先朱家角古镇面积达1.5平方公里,为周庄面积的三倍多,家大,自然游玩的地方就多,漕港河将朱家角分成两半,北岸井亭港,南岸北大街,两岸遍布蜿蜒曲折的小巷,花岗岩石的街面,青砖黛瓦的明清建筑及众多的历史遗迹。 一桥,当推沪上第一石拱放生桥,也是江南地区最大的五孔大石桥,气势磅礴。 站在桥顶,看七月廿七摇快船,是再好莫属,而其他三十几座古石桥之壮美也并不逊于周庄,论构筑和工艺,朱家角中和桥和西栅桥较周庄双桥更坚,而那些特色桥更是周庄无法比拟的。 三步之遥的高低桥,微缩景观的课植桥,咭咯作响的戚家桥,纪念国耻的永丰桥。 一街,那是沪上第一明清街北大街,久经沧桑,还保存得如此原汁原味,那一线天独特构筑,令人啧啧称奇。 有长街三里,店铺千家之称的北大街,老式店招林立,大红灯笼高挂,成为江南古镇最热闹的古老街道,是江南其他古镇所望尘莫及的。 一寺,是报国寺,为上海玉佛寺下院,寺内缅甸白玉雕成的释迦牟尼玉佛、新加坡赠送的第一尊白玉观音及千年古银杏,称为报国寺三宝。 一庙,是城隍庙,已有200多年历史的城隍庙,青瓦黄墙,飞龙翘角,吉祥葫芦,花格落地长窗,呈现古意盎然、香烟袅绕、肃穆壮丽的景象。 其中斗拱戏台、木刻横梁及中堂画轴(现已废)被称为城隍庙三宝,十分罕见。 一厅,是席氏厅堂,集江南豪门大富人家建筑之大成,特别墙门砖雕堪称一绝,其图案优美,雕花之精细,技法之高超,让人叹为观止。 一馆,即是王昶纪念馆,展出清代乾隆十九年进士、刑部右侍郎,称为吴中七子的王昶的腊人腊像、诗字画、碑刻、织布机、老式床等近百件实物展品,内容丰富,史料翔实,晶位极高。 二园,是课植园和珠溪园,一个古老,一个现代;一个庞大,一个精巧,相映成趣。 课植园是一处庄园式园林建筑,占地96亩,园由马文卿建于1912年,乃寓一边课读,一边耕植以应园名,园内建有书城,又辟有稻香村,园中亭台楼阁,廊坊桥树,厅堂房轩,一应俱全,各种建筑及生活用房200余间,布局错落有致,疏密得体,构思精巧,在私人园林建筑中实为罕见。 而珠溪园,则建于1956年,占地70余亩,小巧玲珑,景色优美,布置成春、秋、冬三园,各具特色,还辟有儿童乐园、餐厅、茶室、商店,为休息、进食、购物、游玩于一体的理想场所。 三湾,即:三阳湾、轿子湾、弥陀湾。 人行街上,前后左右都是房,以为到了路尽头,直角拐弯,一街市面在眼前,令人产生别有洞天的奇妙感觉,这种在老街上出现奇特拐弯的景观,是其他古镇难得一见的,非朱家角不能见到。 二十六弄,实际是朱家角的古弄何止26条,每街每路都有弄,路通街,街通弄,弄通弄,形成网络式棋盘格局,朱家角的古弄幽巷又以多、古、奇、深,名闻遐迩,这在一般江南其他古镇上是不能相比的。 穿弄走巷,如入迷魂阵,趣味无穷,寻古探幽,领略北方胡同式的情趣,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近年,古弄旅游越来越受到外地人和老外们的青睐,是一项颇有价值,有待进一步开发的处女地。 名镇朱家角迷人之处还有是世人皆知的三多,就是名人多,明清建筑多,河埠、缆石、茶馆多。 首先名人多,主要是朱家角环境幽静,气候宜人,是读书做学问的风水宝地,历来文儒荟萃,人才辈出,明清两代共出进士16人,举人40多人。 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有清代学者王昶、御医陈莲舫、小说家陆土谔、报业巨头席子佩、画僧语石等。 其次,深宅大院明清建筑多。 历史上许多富贵人家和文人雅士在此建园造宅,全镇古宅建筑有四、五百处之多,风火墙、石库门、墙门人家随处可见。 三泖渔庄、王昶故居、福履绥祉,还有席氏厅堂、陆氏世家、陈莲舫故居、仲家厅堂等数十处,还有无数沿街明清建筑,飞檐翘角,黛瓦粉墙,明清风格组成一幅明清水墨画卷。 三是河埠、缆石、茶馆多。 朱家角是水的故乡,水多桥多,河埠多,紧挨在一起的缆船石,也不计其数,那造型各异的水桥,那千姿百态的缆船石,布满全镇的大河小巷,这些江南水镇特有的景观,细细欣赏观察,不觉令人兴趣盎然,耐人寻味,简直是历史、文物、建筑、风情、艺术等内容构成的综合体。 有凸出石驳岸的两面河滩,有凹进石驳岸的单面河滩,更有人从前门进,河滩从屋后出的隐身河埠。 而那些镶嵌在水巷石驳上的花岗石浮雕缆船石更是琳琅满目,趣味无穷,有的雕成牛角,有的凿成宝剑,有的刻成怪兽,面目狰狞,有的琢成如意,呈现吉祥、古朴的美,这些已有几百年历史的雕刻艺术将古镇点缀得更具风韵。 古镇茶馆,大多集中在放生桥、北大街一带,不下十几爿之多,有豪华型新辟的放生桥茶楼,有年代久远古老的俱乐部茶楼,更有古色古香的淼趣楼,也有排门板门面、几张桌子几条长凳,简易廉价的农家茶馆,最有趣和令人欣喜的是茶馆开到游船上的游船茶馆,分为两层,舱内顶上,均可入座茶客,茶船上还备有电视、扑克、象棋、干湿点心,在茶船上品香茗、望廊桥、看水景、听流水,煞是优哉悠哉,不亦乐乎。 名镇朱家角水之美、桥之古、街之奇、园之精,不临其境,难言其妙,不踏石板老街,不探深巷幽弄,不走拱型石桥,不乘咿呀小舟,又如何体现船在水上行,人在画中游的感觉?!古镇朱家角,桥多、弄多、角多,显露出无限的水乡文化气息。 朱家角因水而秀,因水而盛,数百年造就了无数豪杰,今天,朱家角人又不断延伸了这条悠悠文化之源。 于是,朱家角诞生出许许多多特色角,说是自娱自乐也罢,说是群众文化也罢,总之,特色角小荷才露尖尖角。 比文化功底,讲文化品味,行文化消遣,吮文化内涵,已经成了朱家角人的生活时尚,犹如绿叶衬牡丹,给水乡泽国添上重重一笔。 这是一笔丰厚的文化财产。 京剧角成立于30年代的京剧票友组织韵声社,其活动一直延续至今。 镇上有一支老年业余京剧组,演员的平均年龄70岁,还常常京韵袅袅绕古镇。 除传统剧目外,他们还演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选段。 他们的精彩表演时时被嘉定。 松江、金山等区县邀请巡回演出。 歌唱角朱家角有喜爱唱歌者10余人,自发汇聚在一起,几年来,他们每天坚持去公园、桥头练嗓,技艺日长夜进。 他们通过专家辅导训练,有的已经走上舞台。 陈耀祖先生一曲高亢流水般的《我爱五指山》歌曲,1996年获得全国农民演唱一等奖桂冠,他和另一位女业余歌手两重唱,曾被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选为星期广播音乐会指定节目,多次代表青浦县参加比赛。 其他几位歌手也硕果累累,分别在县、市级歌唱比赛中,屡屡获奖。 文学角朱家角中学春晖文学社创立13年,已有200余人次,566篇作品在全国中学生报刊杂志上发表。 仅1998年上半年又有20余篇作品分别在《作品精粹》、《优秀日记》图书中入选。 13年中,文学社员以诗歌散文小说通讯等各种体裁共创作了8200余篇习作,创刊至今的106期春晖文学期刊流传全国各地。 该文学社在多次评比中获奖,1995年被授予优秀校园文学社团称号。 864名春晖人从最初哺育他们的朱家角山山水水,走向祖国的大江南北。 另一支文学艺术创作组,系由朱家角镇文化馆牵头,成立至今已逾20余个春秋。 这支队伍中有20余人,以作家、文学院创作员、微型小说会员、故事会会员居多,坚持业余,坚持笔耕,人称;古镇笔杆子。 文学艺术创作组累计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发表作品700余篇。 其中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电影剧本几乎每年见于诸报。 他们还出版了《午夜星空》诗歌集,《晚霞满地》报告文学集。 一批作品已通过出版社审稿,也将陆续出版。 他们的作品还分别被《解放日报》、《小说界》、《青年一代》、《故事大王》等市级刊物选编结集。 文学艺术创作组第二个特点,坚持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20余年头,他们创作的小品、曲艺、故事、小戏,命中率相当高。 曾经被上海币群众艺术馆称之为乡村艺术家。 他们创作的评话《情深似海》获得上海市艺术文化节优秀创作奖;他们创作的故事《浴室风波》、《双母夺女》、《遗恨终天》等,曾获得上海市第九届故事会串创作一等奖、中篇通俗文学二等奖。 他们创作的歌舞小品《蝶花飘飘》,96年参加上海市交流演出,获得该年度的群众文化创作、演出双连冠奖。 朱家角文学艺术创作组现象已经引起有识人上的重视,《新民晚报》曾作过专门研究报道。 书画角朱家角镇又一文化特色。 如今书画爱好者从老到84岁的老叟,小到十几岁娃娃,由于兴趣爱好,他们自觉组成兴趣小组。 以书会友,以画传情,腹有诗书气自华,陶冶情操,有益有趣。 居住在临街傍水老屋的赵福良,进门书香扑鼻来,两年来他参加全国书法大赛30次,获奖就有20余次,其中在首届华夏杯和笔悟杯书法赛中两次获得全国一等奖,一时古镇商店都留有他的潇洒笔迹。 还有两位书画角成员,也在全国硬笔书法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健身角确切地说,朱家角健身角有好几处,而街心花园旁的最为引人注目,每天清晨,一些老人早早来到这里,拍拍手,扭扭脖,踢腿打拳做早操,个个精神抖擞。 特别是一批白发老太手持木兰剑,和着典雅的民族音乐,动作优美飘逸,显示了朱家角人极厚的文化素养。 上海市老体协组办的比赛中,朱家角多次获奖,使得古镇朱家角被评为上海市体育明星乡镇。 早茶角朱家角人有喝早茶习俗,而且喝茶还能喝出许多花样,信不信由你。 每天晨雾未消,朱家角放生桥下、漕港河畔的新开茶馆里,早已欢声笑语,茶客满座。 来此处喝茶者都有一席固定位子,任凭风吹雨打,位子的主人始终如一,既有进镇卖菜的老农,也有本镇的常人百姓。 一副大饼油条,一碗油汪汪的浇头面,和着一壶滚烫的红茶,虽比不上广东早茶丰盛,且也悠哉乐哉。 茶客们边吃边谈社会新闻,边喝边侃镇上的生意和发展,多是探讨如今政策及生活的变化,更多的是相互交流各种各样的信息。 偶而也有些城里来的头道客,来茶馆小坐解乏,独酌独饮,远眺隔河的秀水绿山,领略乡下浓浓的乡情乡音,这就是朱家角早茶角的茶文化一角。 不过,如今水乡茶馆发生了耳目一新的变化,它不再是老茶客一统天下,很多年轻人也喜欢来茶馆轧闹猛,他们说,朱家角的茶馆是吃气氛的理想场所。 当然,你若有兴趣,不妨前往品尝品尝。 民间藏书江南水乡朱家角,历史悠久,是典型的文化古镇。 朱家角的文儒是个个惜书如命,平民百姓也以读书、藏书为乐。 1991年初,首届民间藏书开发利用研讨会在朱家角古镇召开,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肯定。 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文化艺术报、农民日报、劳动报,曾作了不同篇幅的专题报道。 民间藏书的开发利用列人了上海市文化年鉴,并收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汇编之列。 朱家角家庭藏书普及率达50%以上,民间藏书的总数逾10万册,是镇文化馆藏书总数的10倍,超过了全县21个镇图书馆藏书的总和。 其中,藏书1000册以上18户;500册以上27户;300册以上的64户。 藏书种类齐全,有政治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22大类、藏书者有80高龄老者,也有普通的家庭主妇和青少年,甚至有10龄童藏书者。 朱家角人善于动脑筋,读好书,用好书,藏好书,在用字下功夫。 曾先后举办全镇性的《特色家庭文化展览》、《深化利用民间藏书资源探讨会》、《新老藏书家联谊会》、《知识就是力量演讲会》等,编写了《地区民间藏书联合录》,并把读、用、藏书作为五好家庭评比条件。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上海市图书馆专家参观了朱家角民间藏书特色家庭后,给予朱家用藏书者三顶桂冠,书痴、书翁、书迷。

关于湖和水系的宣传口号

湖:1、一湖秀水,千树樱花,万种风情。 2、蕴山水之灵秀,领自然之神韵。 3、与你一见如故,与我相依幸福。 4、原汁原味原生态,花海绿湖等你来。 5、自然与湖畔交响,生态与樱花共舞。 6、一页美丽画卷,一页精彩人生。 7、一湾湖,一片情,一座城,一个梦。 8、一品湖光善水流,千年海西佳话长。 9、一湖生态美景,满目樱花神韵。 10、一湖生态美景,百里樱花风光。 11、一湖人文山水,百里生态画廊。 12、一湖清凉神韵,万株樱花风情。 13、一湖美景一幅画,一树樱花一行诗。 14、一湖鹤舞樱花,百里风光如画。 15、一湖沧海桑田,千载山水神韵。 16、一湖碧水蓝天,四季养生天堂。 17、一鹤一莲一文化,一龙一龟一风情。 18、一城画廊凭远眺,一湖春色醉仙居。 19、一城古韵,一湖风情,一生回味。 20、一个美丽的传说,穿越五百年的邂逅。 21、一幅流动的画,四季不败的花。 22、演绎湖水魅力,感受樱花清香。 23、一城万秀水墨画,一湖四季古今诗。 24、心与梦的水乡,你和我的天堂。 25、无法复制的仙境,不能错过的风景。 26、同饮一湖碧水,共享生态家园。 27、天然生态画卷,休闲养生乐园。 28、水与花的画廊,心与梦的天堂。 29、生态天堂,山水画廓,休闲梦乡。 30、生命之源,活力之水,魅力之湖。 31、生命之渊,梦想之源,崛起之愿。 32、山水之中的桃源,尘“视”之外的风景。 33、清新惬意每一刻,健康生活每一天。 34、倾国倾城倾心,养生养心养人。 35、千年海西印章,一方秀水天堂。 36、每一滴,都是诱惑;每一滴,都有花香。 37、领略醉人的湖景,放飞最美的心情。 38、浪漫樱花开项湖,美丽人生处处春。 39、湖光山色水联姻,日新月异花为媒。 40、湖光海色灵秀地,樱花休闲胜蓬莱。 41、鹤·迎天下宾,湖·醉有缘人。 42、好湖好景好水,至清至纯至美。 43、二朗传神韵,一湖邀知“樱”。 44、度灵湖丽景,365天水韵天成。 45、大美大爱大湖,如诗如画如梦。 46、独揽一城千年宠爱,尽显万象湖色精彩。 47、触摸生命之源,拥抱自然美景。 48、成就绿色生命,演绎自然传奇。 49、“花”誉天下,“湖”泽万家。 50、不见你,已千年,再见你,风采依然。 51、比想象中的还清纯,比传说中的还迷人。 52、百里画卷水生烟,万里飘香樱如雪。 53、安居乐业好地方,搭誉休闲度假好去处。 54、一座古湖的新生,一方百姓的民生,一座新区的诞生。 55、一湾古湖的新生,一方百姓的心声,一座新区的兴盛。 水系: 1、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2、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3、严格取水许可审批管理。 4、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 5、严禁建设项目非法侵占河湖水域。 6、实施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 7、要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 蚂枝没8、要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建立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 9、一切为了人民利益,一切为了发展需要,一切为了职闷纳工群众。 10、以全运为起点,以全运为动力,书写后全运时期水务新篇章。 11、抓项目、转作风、严管理,确保全面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12、生态文明,不是喊喊号子,装装样子,走走场子,而是要板上钉钉子。 13、国家鼓励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 14、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 15、健全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调处机制。 16、努力奋斗5~10年,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17、加强洞庭湖综合治理,突出蓄滞洪区建设,提高调蓄洪能力。 18、践行“三个一切”理念,实现水务企业“富民强企”的发展目标。 19、坚定理想信念,加强作风建设,打造“为民,务实,清廉”的水务发展环境。 20、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把节水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 21、认清水利形势,增强水患意识,坚持水利改革,加快水利发展。 22、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开创水务振兴发展新局面。 23、深化“三个一切”理念,使广大水务职工生活的更自信、更尊严、更幸福。 2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 25、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积极投入水利改革发展大潮。 26、加大基层水利职工在职教育和继续培训力度,提高水利队伍建设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 27、加快建设骨干水源工程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 28、加快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全面加强企业节水管理,普及农业高效节水技术。 29、国家将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鼓励农民在统一规划基础上,兴修农田水利。 30、国家实行防汛抗旱、饮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水库安全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 31、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 32、各级政府要把限制排污总量作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依据。 33、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以优秀作风带动政风民风,实现水务新跨越。 34、严格实施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作为地方政府相关领导干部综合考评的重要依据。 35、大幅增加各级财政专项水利资金额度,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 36、水利改革发展要坚持民生优先,统筹兼顾,人水和谐,政府主导,改革创新。 37、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增进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38、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机制。 39、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进一步加大为民办实事的力度。 40、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

西塘导游词

西塘导游词(精选7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导游,常常需要准备导游词,导游词的主要特点是口语化,此外还具有知识性、文学性、礼节性等特点。 那么优秀的导游词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西塘导游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西塘导游词 篇1

西塘位于嘉善县北,地处江浙沪交汇处,是著名的千年古镇。 在西塘,你可以细细品味这里的慢生活,可在茶楼里品茶听曲,或等夜晚的西塘披上惊艳外衣后,乘上摇橹船看水中的各色倒影,也可以去酒吧坐下来找一点儿古朴中的现代感。 即使是站在桥上俯视川流的木船、远眺整片屋檐,或在廊棚下漫无目的地闲逛也是一种乐趣。 古镇内住着不少本地居民,你会看到常有阿婆在河边洗衣、阿公在廊棚下下棋,生活气息相当浓郁。

数不清的古桥和弄堂是西塘的特色,而且走到哪儿都有廊棚(有屋顶的街道,也称为“雨廊”),很多廊棚一侧是卖特产、饰品、小吃的铺子和民居,另一边则是河道。 有的廊棚一侧还有靠背长凳,走累了可以坐下歇息,从送子来凤桥到北栅街这段廊棚最为经典。 西塘的廊棚有“烟雨长廊”之美名,如果是雨季,可坐在廊棚下欣赏烟雨中的西塘,感受江南水乡的柔情多姿。

西塘有一百多条长短各异的老弄堂,弄堂多为石板铺路,有的两侧墙头高耸,有的宽有的窄。 其中宽度仅为1米的石皮弄最为有名,你可以进去体验与对面游人侧身而过的拥挤感,还可感受弄堂中与世隔绝般的宁静。

西塘的河道水巷上横卧着各种石桥近百座,其中永宁桥为西塘的最佳观景点,可纵观河道交汇处的美景,清晨可来此拍摄到静谧纯朴的水乡风情。 此外还有造型独特的送子来凤桥、站在桥头可远眺层层青瓦的环秀桥、曾出现在电影《碟中谍3》场景中的万安桥等。

古镇内的古迹景点众多,有西园、醉园、种福堂等别致的园林及民居,还有护国随粮王庙、圣堂等香火甚旺的庙祠,你还能在江南民间瓦当陈列馆、 中国 酒文化博物馆、纽扣博物馆中了解到当地的民风民俗。 这些景点都包含在景区联票中。

西塘还是有名的“艳遇之都”,塘东街一带有很多酒吧,晚上音乐声、歌声此起彼伏。 西塘也是许多影视剧的取景之地,电影《碟中谍3》中阿汤哥飞奔于廊棚中的那一段场景也许很多影迷都历历在目,此外还有许多酒楼、客栈、弄堂、老宅也都留下了各大剧组的足迹。

来西塘一定要坐一回摇橹船,体验从水上欣赏古镇,尤其是晚上坐在船上品味西塘夜景,赏心悦目。 景区主入口内和送子来凤桥前各有一个游船码头,乘坐摇橹船每船150元(须凭门票,限坐8人知拆团),散客为每人20元,时间约25分钟。

西塘有管老太臭豆腐、陆氏小馄饨、钱氏祖传豆腐花等特色小吃,还有满街都能看到的粉蒸肉、扎肉、芡实糕、酒酿园子等美食,不容错过。 北栅街一带还有老品芳等老饭馆,可以尝到各色江南菜肴,价位也大多不贵。 古镇内遍布古色古香的临水客栈和明清古宅,不少人会选择住一晚,如果偏爱清静,可以住在一些远离酒吧街的巷子里。

西塘导游词 篇2

西塘,古称胥塘、斜塘,又名平川,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的积淀,春秋战国时代,西塘就是吴越两国相争的交界地,故也有吴根越角之称。 西塘地势平坦,河流纵横,自然环境十分幽静,处处绿波荡漾,家家临水映人。 小镇上保存着完好的明清建筑群落御册,廊棚和古弄堪称“双绝”。

西塘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自然风景优美,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 祥地之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称。 唐、宋时期就已形成村镇,到了元、明朝时,西塘凭借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经济基础和水道之便,发展成一座繁华、富庶的大集镇,窑业、米市、食品、制陶业等行业日益兴旺。

古镇现存的许多古宅大院,都是古镇先人当搭橘时致富后的结晶。 由于当初西塘的通行以水路为主,外来骚扰较少,故能使西塘较完美地将古镇保留至今,使得祖先的遗产能延续下去。

西塘与其它水乡古镇最大的不同在于古镇中临河的街道都有廊棚,总长近千米,就像颐和园的长廊一样。 在西塘旅游,雨天不淋雨,晴天太阳也晒不到。

西塘导游词 篇3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周无寒,是你们这次西塘行的小导游。 今天,由我带你们去生活着的千年古镇——西塘走一走。 西塘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国家AAAA级景区,以“桥多、弄多、廊棚多”的三大特色而获得广大游客的青睐。

大家看,这就是西塘最著名的一个景点——石皮弄。 石皮弄是最窄的弄堂,全长68米,最窄处仅0.8米,最宽处也只有1米,由168块薄薄的石板铺成。 人站在这里是不是有一种“一线天”的感觉呢?这条石皮弄是明朝嘉靖年间王姓子孙的宅院之间的一条小弄堂,大家可以在这儿留个影。

大家跟着我继续往前走,下一个景点是送子来凤桥。 送子来凤桥建于明崇祯十年,是一座三孔石板桥。 传说在建造时,一只鸟飞过来,造桥人认为吉利,便 取名 为“送子来凤桥”。 这座桥宽4米。 中间有一座墙隔开,桥顶有棚,红檐黛瓦,既古朴又新颖。

我们接着往前走,看到前面那条带顶的街了吗?那就是“烟雨长廊”了。 这条长廊总长1000米,宽2—2.5米。 这条烟雨长廊让我们在游玩时,下雨不用撑伞,晴天不用遮阳,是一条独特的风景线。 在临河的长廊走,要注意安全,不要掉在河里。

走过长廊,我们就到了西塘最繁华的商业街。 在这儿可以自由购物,品尝小吃。 我推荐几样特产,让大家品尝,第一是八珍糕,八珍糕是慈禧太后最爱的食品,由八味中药配以糯米粉、白糖精制而成,口感香甜,且益脾胃。 第二是臭豆腐,这儿的臭豆腐臭中含香,美味至极。 这儿还有许多其他的纪念品。

各位游客,今天的浏览结束了,再见。

西塘导游词 篇4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我是今天 为大家 服务的导游,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去一下江南六大古镇中的一个,就是西塘。 西塘地处杭嘉湖平原,属浙江省嘉善县,距上海90公里,杭州110公里,苏州85公里,交通十分方便。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之称,唐宋时聚成村里,明清时期,由于水路发达地理位置优越,逐渐成为了江南繁华富庶的商业重镇,西塘1平方公里的古镇区至今保留着二十五万平方米的明清建筑,居住着二千多户的居民。 游人到此,不仅可以领略到小桥流水、错落有致的明清古建筑,还可以置身期间,亲身感受古朴、安逸、原汁原味的水乡风情,西塘古镇共有十一个景点,每个景点都以其特有的内涵向游人展示着西塘厚重的历史文化与独特的人文风情。

各位团友,我们看所到是张正根雕艺术馆。 张正根雕艺术馆系典型的民国建筑,距今已有百年左右的历史融合了 中国 古代建筑和西方欧式建筑的各自特点,为砖木结构,里面陈列的是著名根艺美术大师张正的几百件根雕作品。 根雕源于自然,是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 我 给大家 介绍一下张先生,他是杭州人,原籍安徽舒城,生于1958年,1999年因人才引进,来到西塘继续其根艺创作。 他的作品立足于七分天然,三分人工,有不少作品获得全国的各种奖项。 五百件大件作品(最轻为150kg,最重为1000kg,平均重量为250kg)进入吉尼斯,还被载入世界名人录及东方之子,来到嘉善后,又被评为嘉善的荣誉市民。

当我们走进张正根雕艺术馆,首先看到的是一张龙椅,它叫过把瘾,在 中国 古代只有皇上可以坐龙椅,而根雕馆的这张龙椅,是专为游客准备的,让各位可以坐坐龙椅,做一做现代的皇上。 整张椅子为龙眼根和杜鹃根自然巧妙组合而成,与之配套的踏脚为全天然的杜鹃根。 好,现在我来 为大家 介绍一下这里的根雕。 大家请看这边根魂是一件天然的作品,它是来自与福建闵候地区的一个龙眼树的树根,此根因为长于悬崖之上,岩石阻碍根系往下发展,所以整个根平摊开来,很大也很平整,其根部截面形似 中国 地图,而根面上的图案则众说纷纭,有说百兽图、罗汉图。 天然的作品就是要给游客们一个想象的空间,大家感受它像什么,就是什么,这也正是根雕的魅力所在。

西塘导游词 篇5

西塘古镇位于浙江省嘉善县,江浙沪三省交界处。 古名斜塘,平川,距嘉善市区10公里。 是吴地汉文化的千年水乡古镇,江南六大古镇之一。 西塘全镇总面积83.61平方公里,其中古镇区面积1.04平方公里,人口近8.6万。 西塘被誉为生活着的千年古镇。 已被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中国 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级景区。 历史文化西塘历史悠久,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称。 唐、宋时期就已形成村镇,到了元、明朝时,西塘凭借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经济基础和水道之便,发展成一座繁华、富庶的大集镇,窑业、米市、食品、制陶业等行业日益兴旺。 在唐开元年间就已建有大量村落,人们沿河建屋、依水而居;南宋时村落渐成规模,形成了市集;元代开始依水而市渐渐形成集镇,商业开始繁盛起来;明清时期已经发展成为江南手工业和商业重镇。 “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是对西塘最恰当不过的形容。 后弦的《唐宋元明清》也是在古镇西塘时有感而发而写的。 西塘古镇还有以提倡民族气节,推翻封建的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政体为志的南社,是在孙中山 领导 的 中国 同盟会革命浪潮汹涌澎湃的激荡下,于1909年11月在苏州秘密成立的。

南社的发起人是吴江著名诗人柳亚子,他在西塘发展南社社员18人,较为著名的有余十眉、李钟麒、郁佐梅、沈禹钟、江雪塍等。 南社是一个革命团体,它主要是以文字鼓吹反清革命,与同盟会互相呼应,成犄角之势。 一时京、沪、苏、浙、湘甚至南洋等地不少报纸,都为南社社员所掌握。 “欲凭文字播风雷”(柳亚子语),为反清民族民主革命大造声势。 后来,南社在大革命的浪潮中也四分五裂,但西塘的一班诗友,又组织了胥社,宗旨不变,人员不变,成为南社在西塘的延伸组织。 胥社成员的诗文绝大多数保留了下来,这些诗和他们的“宗师”柳亚子在西塘留下的90首诗文一起,并且共同成为西塘的千古绝唱。

西塘现状在西塘,你可以细细品味这里的慢生活,可在茶楼里品茶听曲,或等夜晚的西塘披上惊艳外衣后,乘上摇橹船看水中的各色倒影,也可以去酒吧坐下来找一点儿古朴中的现代感。 即使是站在桥上俯视川流的木船、远眺整片屋檐,或在廊棚下漫无目的地闲逛也是一种乐趣。 古镇内住着不少本地居民,你会看到常有阿婆在河边洗衣、阿公在廊棚下下棋,生活气息相当浓郁。

西塘导游词 篇6

各位游客:

大家好!

西塘是一个江南水乡古镇,地处江、浙、沪交界处的汾湖之滨嘉迸县境内。 西塘自元代起形成集散地,直到解放前,一直是杭嘉平原的重要商业集镇。 镇内街衢依河而建,民居临水而筑,以桥多、弄多、廊棚多著称,是一个朴实、静谧的具有浓郁水乡风韵的小镇。

西塘,古名斜塘、胥塘,因镇东南“横亘乾巽”之六“斜塘”之谐音“西塘”而名。 早在春秋战国年代,这里是吴越两国的交界地,有“吴根越角”之称。 相传,伍子胥曾在西塘帮助吴国修筑水利。

西塘现有水乡古镇的小桥、古街、石巷,又有它独特的乡韵。 西塘民居大多建于明清年代,三、五进极为平常,六、七进也不少见,且都有宅弄相连,形成“雨天不湿鞋,照样走人家”的景象。 这些深宅大院“前街后河”或者“前河后街”,院宅之间又有较多的露天弄堂。 据统计,全镇有长短不一的弄堂共122条,其中百米以上的宅弄有5条。 这些幽深窄长的小弄为西塘镇压增添了古朴与神秘。 最有特色的一条露天小弄名叫“石皮弄”,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是镇上王姓家族子孙宅院之间的一条小弄。 弄长68米,最窄的地方只有0。 8米宽,是一条“独行弄”“石皮弄”是168块簿。 簿的石板铺成平整的弄面,石板下是排水沟。 小弄两边是高高的宅墙,由于年代久远,墙面已斑驳陆离,让人沉浸在古朴的历史之中。

石皮弄东侧的“种福堂”是目前镇上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民居之一。 它是宋朝王渊的子孙们的宅院。 相传王渊随宋康王赵构南渡时到江南。 元朝末年,为了躲避战乱而定居嘉兴,后又移居到了幽静安宁的西塘镇。 “种福堂”建于清朝康熙年间。 这幢宅院共有七进,第三进就是“种福堂”正厅,东西各有两条“备弄” 。 正厅对面的砖雕门楼是保存最完好的古门楼。 门楼上雕刻有“兰、石、竹、菊”和“维、和、集、福”的字雕,既显示出大户大家的气派与主人的信仰,又使整个小院呈现出祥和的气氛。

廊棚是沿街商店房屋的延伸部分,其实就是带屋顶的街。 是西塘的一大特色。 以前,西塘镇的小街小路都有廊棚覆盖,使赶集买卖、行人过往没有日晒雨淋之苦。 廊棚的顶有“一落水”,有“二落水”,也有过街楼。 以前,西塘镇这样的廊棚大约有数千米,现在保存最好的是朝南埭、塔湾街在古代是商业闹市,这条石板路上不知直过多过名人学士、商贾农夫和行人游客。

烧香港是西塘的一个有特色的去处,西塘人称为“港” 。

西塘导游词 篇7

初见西塘,第一眼看见的就是两岸衬着柳树的小桥,垂柳如同女孩家头上戴的碧玉发簪,甚是迷人。 接着,一条又一条小河展现出来了,河水清得如水晶一样透,绿得似翡翠一样美,还有那一条条美丽的鱼儿,在小河水中畅游,没有一丝忧虑。

白天的西塘是宁静的,无论什么地方都似歌如画。 站在桥上,俯瞰大地,是一片又一片的明清风格古建筑,这些建筑保存了数百年的历史文化。 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的确,站得高,便看见了处处是绿波荡漾,每户人家都是临水入影。

午间时分的西塘,更是热闹起来了,许多游客开始举起手机拍摄着两岸的风景,或者小桥流水和鱼儿。 整个古镇就在此时喧闹起来。

夜晚,西塘热闹非凡,一丁点儿也没有安静下来的意思,夜餐店、酒吧、礼品屋,都打开五光十色的吊灯,门口挂着老板自己写的个性语录,都深包各种寓意。

离别西塘,便离别了绿波,离别了小桥流水,离别了瓦屋的倒影,和一种不可触摸的古老……

;
实验试题及评分标准出炉! 第41届物理竞赛决赛理论
10 4数据联赛第一 12送北京山西首败 CBA再无全胜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