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分享一部戛纳获奖片。
影片不仅尺度生猛,还是恐怖题材,只看设定的话,甚至有点儿邪典气质。
这种一向不被各大奖项青睐的题材,在今年5月的戛纳电影节上提名金棕榈,并获得了最佳编剧奖。
因此,在影展首映过后不少网友早就想一睹真容了—— 《某种物质》 。
片中的故事围绕一名好莱坞女演员展开。
女主伊丽莎白年轻时曾是顶流巨星,拿过奥斯卡奖。
她一度习惯了众星捧月的生活,直到步入中年,那些光环似乎也随着她的美貌渐渐褪去。
如今,她在一家电视台主持健美节目。
但电台主管认为她魅力不再,想换个更年轻性感的主持人,于是便把她开掉了,并打着“打造第二个伊丽莎白”的旗号开始海选新人。
女主看着自己的广告牌被卸下,内心倍感挫败。
机缘巧合之下,她得知某个神秘机构在研究一种叫做“完美物质”的药剂。
她按照对方留下的线索,像线人接头一样买到了“完美物质”,据说只要将这种药剂注入体内,就可以获得一个更年轻、更完美的自己。
女主在获得药剂时,就被反复提醒要记住 “你们是一体的” 。
虽然搞不清“完美物质”究竟能有什么效果,但回到家后,她还是在卫生间里给自己注射了药剂。
紧接着,一阵翻天覆地的痛感传来,她倒在地上,感觉身体被撕开——
一个新生体撑破她背部的皮肤,从她身体里爬了出来。
这个女孩给自己取名为苏,她就像年轻时的伊丽莎白一样光彩照人,拥有无可挑剔的外表。
苏将伊丽莎白的身体缝合起来,置于卫生间的地板上。
按照“完美物质”的使用说明,两人必须每天注射稳定液,每七天进行交换,也就是说,七天之后,苏将陷入沉睡,而伊丽莎白将醒来过她的那一周人生。
一旦母体死亡,稳定液无法再生,新生体也无法再存活下去。
一开始,两人都还谨遵医嘱。
新生的苏尽兴地感受着这个世界,她参加了电视台的海选,顺利成为那个节目的新主持人。
年轻性感、美貌惊人的她,也真的让人们想起曾经的伊丽莎白。
一时之间,无数鲜花与流量涌来。
而伊丽莎白的焦虑和挫败,并没有因此缓解。
她既为苏的成就高兴,又生出一种微妙的嫉妒情绪——尽管苏完全来自于自己,但她有着独立的意识与身体,毕竟不是自己。
影片通过对照展示两人的生活,暗示了人们恐惧衰老的原因。
年轻的苏与年老的伊丽莎白,似乎确实活在不同的世界。
苏的世界是光鲜亮丽的,她见到的人们似乎都很友善,电台主管把她当摇钱树捧着,邻居轻易原谅了她扰民行为,她的情感生活也丰富多彩。
伊丽莎白的世界则死气沉沉,只有多年没见的老同学,看到她时会倍感欣喜。
衰老会让人怀疑自己,伊丽莎白无数次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再有魅力吸引任何人,这让她感到恐惧和自我厌恶。
有些事年轻人做是青涩、迷人的,而年老之后则被认为可笑,她因此变得畏手畏尾。衰老似乎剥夺了她随心所欲的资格,即便只是做一些无伤大雅的蠢事。
在答应和老同学出门约会后,伊丽莎白精心打扮了很久。
她明明非常期待这次约会,最终却没能成行。
她对着镜子修改了多次妆容,不知如何是好。
她甚至模仿了苏的妆容,但在她脸上却不合适,因为她已经不年轻了。她再次被衰老的现实击败,并意识到这个依附于自己的克隆体,正在成为她新的噩梦。
尽管片中的两人间是一种虚构的伦理关系,但伊丽莎白对苏的态度,一开始很像母亲对女儿,她希望苏能去完成自己已经做不到的事。
但渐渐地,事情失控了。
一次,伊丽莎白从沉睡中醒来,发现自己的一根手指变得异常衰老。
原来苏为了在周日晚上出门享乐,违背规定,没有在第七天将她唤醒,而是从她这儿偷走了一天。
这种事发生第一次,就会有无数次。
苏的事业蒸蒸日上,她需要更多时间工作,于是不断滥用药物,直到伊丽莎白的半边身体都变成了百岁老人。
伊丽莎白怨恨苏不遵守规定,最后代价都由自己承担;
而苏则怨恨她根本不用工作,醒来后就只用在家无所事事,享受清闲。
两人的关系变得剑拔弩张,直到有一次伊丽莎白醒来时,不知苏已经让她沉睡了多久,她已经老化得如同怪物,终于下定决心终止这场药物试验。
然而,这需要她亲手杀死沉睡中的苏。
她看着如女儿般的克隆体,没能下手,反而意外唤醒了苏。两人的同时苏醒,也让事件彻底朝失控的结局驶去……
总的来说,这部《某种物质》其实是近些年来流行的“身体恐怖片”,以畸形、受伤的身体,充满生理痛感的血腥镜头来营造恐怖感,和此前获得过金棕榈奖的《钛》如出一辙。
这种表现形式也和女性题材天然契合,因为在传统恐怖片中,女性的身体常被用作凝视的对象,就像恐怖片中总会有个提供观赏价值的性感女角色。
而在“身体恐怖片”中,身体以赤裸却令人作呕的形象出现,诸如本片中毫不避讳展示的撕裂的皮肉、化脓的伤口、松落的指甲和牙齿等等,凝视的反馈是让人感到肉痛或生理不适。
从片中对电台主管、海选面试官、好色的邻居等配角的刻画来看,影片有很明确的反凝视、反物化女性的意味,但与此同时,它又用大量无意义的裸露镜头完成了典型的凝视,因此在性别议题上争议很大。
不过在我看来,影片更多还是在讨论人对衰老的恐惧,更本质来说是对欲望的妥协和对虚荣的贪婪,以至于绝望地企图用“完美物质”来抵抗自然规律。
但不论是这个主题,还是克隆新生体的创意,其实都不算新奇,并且整个故事的逻辑不能细究,比如片中的伊丽莎白和苏意识各自独立,两人的共生是彼此侵占的关系,她们走向对抗几乎是必然。
既然如此,那么伊丽莎白孵化一个年轻女孩的理由是什么呢……
当然,即便设定上有瑕疵,还是可以把它当作一部视听上乘、生猛猎奇的恐怖片去看,享受下血浆淋漓的感官刺激。
你认为电影《咒怨》中最恐怖的情节是哪一幕?
半夜睡醒的时候一睁眼发现床头有个女的睁着大眼睛盯着你,床尾坐着个倒霉孩子看着他老源颂妈盯着你,我觉得还是一了百了最好受。 咒怨这部电影最大的恐怖就在于,它将人们所雹源郑有对恐怖的防御击得支离破碎,你没有办法去抵挡这种无处不在无裂敬法逃离的恐怖感。
豆瓣评分从8.0跌到6.6, 爆款恐怖片《寂静之地》经历了什么?
尽管《寂静之地》在烂番茄上保持着高达95%的新鲜度,爆米花指数也保持在84%,但在国内的豆瓣评分却从北美上映时的同题材高分8分,跌至上映五天后的6.6分。 这个落差中,无疑反映了观众期望与实际观影体验之间的微妙差距。 争议的核心在于电影的细节处理和逻辑合理性。 尽管电影的大设定——无声世界中的恐怖生物,以其惊险的创意为恐怖片带来了独特的魅力。 生物的听觉敏锐、攻击性强烈,人类的生存之道只剩下沉默,这样的设定激发了观众无数想象,预想中的紧张与悬疑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展现,比如意外的声响与千钧一发的救援场景,都让观众感受到无声恐怖的窒息感。 恐怖片本身的紧张氛围和代入感无疑是成功的,观众仿佛与主角一同在生死边缘徘徊,体验着心跳加速的紧张时刻。 然而,当电影的结局揭示入侵怪兽被女儿和母亲联手派颤解决时,悬而未决的悬念瞬间破裂,之前看似巧妙的设计出现了诸多矛盾。 影片试图通过小儿子之死和家庭亲情的主题来弥补设定上的漏洞,但这使得剧情显得刻意和不自然。 比如,小儿子的死亡成为夫妇再生一个孩子的导火索,以及父女间关系的转折世羡指点。 为了实现这个主题,电影中出现了不合理的情节,如在危险时刻选择再生孩子,以及刻意营造的父女隔阂。 这些情节不仅让观众质疑其逻辑性,也削弱了电影的整体连贯性。 尽管如此,电影的视听效果和恐怖氛围营搜配造无疑是一流的,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被深深吸引。 然而,导演和编剧似乎忽视了构建严密世界观的重要性,比如关于搬往瀑布旁的讨论,以及水声逻辑的前后矛盾。 恐怖片虽不必严格遵循现实世界的逻辑,但一套连贯的内在规则是必不可少的,这才能让观众沉浸其中,而不是质疑。 尽管《寂静之地》存在诸多瑕疵,但它在营造紧张气氛和视觉冲击力上确实达到了预期,这可能是为何观众在影院中仍能感到强烈的观影体验。 电影的不完美之处,或许正是导演试图通过不寻常手法带给观众的新鲜感,尽管它并未达到完美的平衡。
怎么评价最近特别火的韩国最恐怖的电影《昆池岩》
《昆池岩》用伪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一群恐怖体验爱好者,在三个恐怖秀节目制作人的邀约下,前往韩国恐怖圣地“昆池岩”进行恐怖直播,然后一路作死的故事。 整体情节都能看出是和《死亡录像》、《恐吓运动》等电影属于同一套路:本来装神弄鬼博收视,最后吓人不成反丧命。
影片大致分为三段式:第一阶段是恐怖节目《恐怖时代》的制作人河俊欧巴,与体验者们见(xiang)面(qin)的情节,四男三女的组合颇为亮眼,大家在咖啡厅见面,吃着薯条炸鸡,讨论着昆池岩,恍若韩国版《非诚勿扰》。
但导演郑凡植很心急,没有走美式鬼片的套路,因为吓人这件事比较要紧,就干脆没有给7个人组CP。 很明显,就算组李侍斗了,也会刚好有一个落单嘛。
第二阶段是在前往昆池岩的路途以及六个人进入昆池岩,并开始降魂仪式之前。 第三阶段是真正灵异事件开始出现,并逐渐夺走7人生命的结尾。 在路途上,导演通过四男三女的对话,巧妙安插了昆池岩的背景知识:
在六七十年代颇为有名的精神病院,女院长因为表现优异还受到了政府嘉奖,颁奖人是时任韩国总统的朴正熙。 随着朴正熙的下台,流传是政府秘密实验基地的昆池岩被关闭,女院长也上吊自杀。 病院关闭之后,在八十年代曾有三名女学生进入女院长的办公室402,结果两名精神失常坠楼,剩下一名一直昏迷。
在降魂仪式开始之前所出现的惊吓桥段,如铃铛晃动,水池里的假发等,都是队长河俊安排,队员表演的。当六人进入昆池岩,发现曾经的照片和书法时,影片的政治“明喻”已迫不及待:
一张照片是朴正熙给昆池岩女院长颁奖,一个男队员说:“哇,这是总统诶!”
一个女队员说:“哪个总统?”
男队员说:“就是前一任总统的爸爸。”
女队员感叹:“原来她们父女都是总统啊!”
此处的指代十分明显。 前一任总统指的就是2013到2017年执政的朴槿惠,而她的父亲无疑就是1961到1979年在韩国执政长达18年的朴正熙。
朴正熙父女,我恨你
而我们需要注意到,昆池岩医院的开放时间也是1961到1979年。 只露出胸口的木柜、抱着娃娃目光呆滞的光头男(此前在影片中闪回过,他本来是个大好青年,但在后面与院长的合影中变成了呆子)、胸口有一哪磨条刀疤的裸体鬼怪,无一不在暗示:昆池岩是朴正熙高压统治的罪恶化身。
而影片最后,直播观看人数结束在503人,也有网友指出朴槿惠入狱的囚服编号正是503。 如此,对比女院长打乒乓球的视频和朴槿惠的打乒乓球视频,也会发现影片甚至在女院长的造型上也在模仿朴槿惠。
至于传说中永远打不开的402房间,刚好和最后的503相差了101。 101到底是什么?当然不会是《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的韩国原版《produce 101》。 硬糖君不知道有没有网友已经指出,但私自揣测101暗指朴正熙上台之初搞的新旧韩元的兑换利率,使得民怨沸腾:
朴正熙饱受诟病的货币改革,即利用回收流通中的货币来资助庞大的经济计划。 1962年6月10日,新使用的韩元与旧韩元的兑换率为101,全国立刻陷于一种全面的经济混乱和难以遏制的通货膨胀之中。
就连一贯强硬嘴硬的朴正熙也不得不承认货币改革的失败:“起初,我们曾希望把大量闲置的资金用于工业建设,这样货币结构也应重新调整。 但结果却与希望相反,这一措施导致了货币的大幅度贬值并给经济带来了一个巨大打击。 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错误,政府曾竭尽全力来弥补这一错误,但仍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
《昆池岩》的导演郑凡植出生于1970年,他的幼年时期一定饱受朴大爷“五年经济计划”的“恩惠”。 所以,观众总算明白了为何《昆池岩》的政治隐喻无处不在,而且十分直白了吧?郑导就是怕你们看不懂瞎猜啊,他就差没把电影名字改成《朴正熙父女,我恨你》了。
但直白的暗喻并不能够让《昆池岩》变成一部优秀的恐怖片:郑导讽刺了韩国当代青年对于政治的无知(甚至不知道朴正熙朴槿惠的父女关系),又嘲弄了朴正熙六七十年代的高压统治,顺道还让朴槿惠客串了一把“女院长”,政治意味浓厚得几乎快要冲淡恐怖片的底味。
院长打乒乓球和朴槿惠打乒乓球
郑凡植无疑想借《昆池岩》来表达自身或者相当一部分人对韩国当代政治的反思,但这种反思是带着近乎偏执的态度在进行的。 总统与女院长(他的女儿)是把整个韩国人当精神病在治理,而除了颁谈誉奖与打乒乓球以及提升国民体质的“作秀”外,这对父女留给韩国就是一个满目疮痍、鬼哭神嚎的废弃楼房。
“恨”文化与韩国人
已故韩国前总统金大中曾指出:“照我看来,朝鲜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恨’的文化。 在整个历史过程中,我们一直生活在‘恨’之中。 ”韩国诸多学者也将韩国文化的灵魂总结为“恨”文化。
更有趣的是,“恨”在韩语中写作“”,与韩国”之“韩”的韩语写法一致。 这绝不仅仅只是语言文字上的巧合,而是“恨”作为韩国人最具代表性的心理特征,与韩国堪称“恨”之国的最直接体现。
从《昆池岩》来看,郑凡植表现了对朴正熙之“恨”,对女院长(朴槿惠)之“恨”,以及对精神病院弄虚作假,欺诈国民之“恨”。 当然,对于搞直播博眼球的七个青年导演,他也不喜欢,他们没有一个活着走出了昆池岩。 这无疑是一种彻头彻尾,谁也别想逃离的“恨”。
朱立熙著有《韩国史:悲剧的循环与宿命》一书,该书名即极为准确地概括总结了韩国历史的最基本特征和属性。 毫不夸张地说,韩国的历史充满血雨腥风、多灾多难、屈辱痛苦,一部韩国史即是一部与大陆国家和海洋国家不断博弈的斗争史,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在艰难中匍匐前进的血泪史,是悲剧的循环与宿命。
我们熟悉的《阿里郎》堪称“恨”的极致,大概大家都很少发现它的歌词是带有几分怨毒的:
“阿里郎,阿里郎,阿拉里呦,我的夫君穿过山岭路途遥远。 你真无情啊,把我留下,出了门不到十里你就会犯病。 ”
《昆池岩》毫无疑问也是一曲“恨之歌”:朴正熙啊,你真无情啊,把我们当精神病啊。 朴槿惠啊,你更无情啊,我们永远记得你入狱的囚服是503号。
硬糖君怀疑,《昆池岩》中病院的具体指代可能是当年的“新村运动”。
这是朴正熙在1970年4月召开的全国省长会议上倡议发起的。 最初只是作为地方性自助计划,后来却逐步扩展成了一场全国性的运动。 不仅是为了缩小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而且要大大激发韩国人民在参与改变国家命运中的自主感。 这种“参与自主感”在现实中的样板,就是虚伪透顶的“新貌村”。
无论何时,每每谈及朴正熙其人,拥护与反对他的人都认为,如果说朴正熙给韩国人留下了什么令人怀念或令人咒骂的话柄,那就是所谓的“新村运动”。 这场充斥着作秀与虚假数据的活动,与昆池岩的骗局毫无二致。
如果说朴槿惠父女就是半部韩国当代史的话,那么一部《昆池岩》的隐喻的野心也未免“大过了头”。 它用90分钟的体量弄死了七个探险者,空留下503个直播观众。 一场闹剧,无人生还,政治线索几乎俯拾皆是。
《昆池岩》对朴槿惠父女的反思是一种单纯的“恨”,至于这种反思是否理智,以及韩国观众看完后的切身体会如何,也“如人饮水”,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冷暖了。
不过既然处处都是伏笔和线索,“昆学”索引派之建立已迫在眉睫。 导演下一部倒是可以考虑拍下“世越号”邪教献祭事件,凑成完整一套,可能更加触目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