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科院举行实验区 校 校园足球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展示活动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校园足球的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落实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实施意见》,推动新时代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10月24-25日,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南岸区教育委员会承办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实验区(校)校园足球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展示活动”在重庆市南岸区珊瑚鲁能小学举行。

教育部体卫艺司一级巡视员郝风林在致辞中指出,振兴足球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任务,校园足球改革创新迫在眉睫。中国教科院举办此次活动,恰逢其时,意义重大,是对《实施意见》的有效推动,亦是展示交流特色创新做法、共商破解足球改革发展关键难题的有益之举。

中国教科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永智在讲话中强调,校园足球作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一项国家战略,立足教育强国,支撑体育强国,事关健康中国,肩负着立德树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和培养足球后备人才的重要任务。做好新时代校园足球工作,首先是要坚守校园足球的育人初心,落实健康第一理念。坚持以校园足球为切入点,通过“人人踢个个会,比赛天天见日日新”,提升学生体质,促进全面健康成长,养成惠及学生一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二是要面向全体、注重普及,夯实校园足球发展的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推动校园足球普及,夯实“时时、处处、人人”踢球的发展生态,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三是要以球健体、以体育人,形成“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园文化。中国教科院将进一步强化科研引领,赋能区域校园足球改革创新,为教育强国建设奋力谱写新的篇章。

中国教科院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校园足球项目实验学校重庆市南岸区珊瑚鲁能小学进行了不同赛制、不同形式的足球竞赛和特色展示课,并做了经验分享。学校坚持“时时处处人人”的校园足球发展理念,通过多样化的足球活动引领学生快乐健康成长。学校探索形成了“教学、练习、比赛”三大板块横向融通的新体制,构建了以“赛”为主线的“课堂教学基础联赛、班超联赛、校队精英联赛”三大赛事纵向贯通的“学练赛”新机制。通过系列实践,学校从时间、空间、师资等方面探索新路径,逐步破解了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遇到的“无时间、无场地、无师资、无氛围”的难题困境,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探索出一条有效路径。以积极健康的校园足球文化为引领,2015年建立的珊瑚鲁能小学,从最初3个班100名左右学生,发展壮大为109个班近5000名学生,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

活动由中国教科院副院长刘贵华主持。来自中国教科院深圳南山区等4个实验区的教师代表进行了足球教学能力展示,专家围绕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开展了深入研讨。

重庆市教委、重庆市南岸区负责同志,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大学等大学的专家及中国教科院实验区(校)、媒体代表约150人参加展示活动。


中国是否适合大力发展校园足球?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现阶段,中国国家足球队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在国际高水平比赛舞台上,也没有资格展示自己的能力,更不用说高水平的比赛了。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李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说:“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是,由于‘急功近利’的观念,过去的错误在不断地重复。 ”。 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五年发展情况和2020年工作部署。 会上,李介绍了校园足球青少年培养体系及培养优秀后备人才的相关情况。

他提到,众所周知,国际足球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扎实做好基层足球和青少年发展工作,建立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多年来通过高质量的教练培训,系统地坚持高水平的青少年选拔培养。 因为只有广泛扎实的基础,结合科学选材和精英培养,才能为国家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优秀足球人才。 中国足球的发展需要储备更多的大众化人才,培养高素质的精英人才。 要实现中国足球腾飞的梦想,最重要的是做好教学与运动相结合,总结过去的不足,分析国外的发展经验,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特点的青少年训练体系。

据报道,五年来,校园足球克服重重困难,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强到强的跨越式发展,不断开创普及的新局面,分阶段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绩。 民族特色学校、改革试点地区、试点县、满田星训练营、高校招收高水平足球队、师资培训等数量稳步增加;同时,在四级联赛、夏令营、少年中超联赛、婴儿训练营等选拔出一批优秀的后备人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校园足球体系和治理体系。 校园足球正在积累,为中国足球青少年训练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后备人才基础。

国际足联统计数据显示,青少年占全球足球人口的80%,而职业球员仅占全部足球人口的0.2%。 因此,每个年轻的足球参与者都不能保证将来成为职业球员和国家队球员。 李说,我们要重视这些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通过足球的巨大教育功能,培养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素质发展。 “漫天”训练营和全国校园足球夏令营是一次很好的探索和实践,是中国特色校园足球对中国足球青年训练体系的直接贡献。 我们坚信,校园足球走的是正确的道路,发挥国家的力量,调动社会的优势资源,齐心协力,探索出一条植根于中国大地的中国特色青少年训练之路,为中国足球的腾飞壮骨、强筋、固本”。

湖州市第二中学的学校发展

湖州第二中学坐落在湖州市学士路,创办于1901年,2011年12月成功地举办了湖州二中建校110周年庆典。 学校于1997年被评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 1998年学校初中、高中脱离,高中部迁入湖州市学士路新校址。 2011年8月起由朱建民同志任校长,潘健男同志任党总支书记。 1998年学校迁入湖州市学士路新校址时,校园面积为平方米(约合150亩),建筑面积为平方米,拥有两幢回廊相连的教学楼、一幢配有20个高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的实验楼,一座食堂、两幢普通学生宿舍等设施。 1999年竣工投入使用两幢带卫生间的学生公寓楼,总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 2000年竣工投入使用建筑面积达8500平方米的艺体馆,拥有标准的带500人看台的室内篮球场、乒乓球房、形体房、体操房、健身房等设施,完全满足学校雨天等体育活动。 2001年学校开始二期工程,新征土地平方米(150亩),使学校整个占地面积达到平方米。 2002年新竣工投入使用新教学楼一幢,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 2003年新竣工投入使用图书信息大楼,建筑面积达8360平方米,图书馆书库一间,学生阅览室2间,教师阅览室1间,共有藏书册,每年学校订阅的杂志种类超过300种,全部对师生开架借阅,拥有专门计算机教室3间,语音教室3间,100台计算机同时上网的电子阅览室,200个座位的学术报告厅,安装有卫星电视接收天线、电视演播和闭路电视系统,并且安装了天文观测台等先进设施。 2003年学校为每个教室都配备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使学校的多媒体教室超过了60间,为每位一线的教师配备了先进的笔记本电脑,进一步完善了校园电脑网络系统等设施,2013年全校共有电脑591台,每4.75个学生拥有一台电脑;2003年新竣工投入使用3幢学生公寓,总建筑面积7440平方米;同年新竣工1个400米标准塑胶田径场,10个塑胶篮球场、6个塑胶羽毛球场和一个标准塑胶网球场等先进体育也已正式投入使用。 学校办学始终以培养学生坚持“服务于祖国,奉献于人民”的人生信念,成为“顶天立地有本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学习工作的一代新人为宗旨。 “顶天”就是要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昂扬的激情,有坚定正确的方向;“立地”就是要能够求真务实、踏实肯干、团结协作,有艰苦朴素的作风;“有本事”就是要有知识、有能力、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不断开拓创新。 走出二中的学生要达到 “四个一”的具体要求: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二中学生在独立人格的追求上,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志在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奉献人民。 一股高雅文明的正气:二中学生品德优良,人格健全,热爱生活,学会审美,诚实守信,协作共事,具有团队精神。 文明礼貌,正直高雅。 一身高品位的文化素养: 二中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独立思考、探求新知识的精神,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面宽,基础扎实,敢于冒尖、学有所长、主动发展,有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副强壮健美的体魄:二中学生热爱体育、自觉健体,能根据自身的身体和生理特点,学会健身的技能和方法,讲究卫生,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精力充沛。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实现学校的可持续的可持续发展,学校注重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富有敬业精神、充满改革活力、追求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一、加快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1、创造教育现代化良好的条件。 1999年就成为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购置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构建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教师改革课堂教学,为学校教育现代化提供更好的物理环境和条件。 2、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全体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与习惯,切实转变单纯地传授式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实践证明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在该校不是摆设而切切实实提高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容量与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二、切实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1.全体教师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 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教育事业服务,进一步强调教师职业的奉献精神,强化教师的服务意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已经成为该校教师的基本信念。 为办好湖州人民满意的教育全体教师尽心尽职,立足岗位,做出贡献。 2.抓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水平。 开展校本培训,加强与外校与外地区的交流,多次组织教师到上海、杭州等教育先进地区的优秀学校参观访问,同时教师自身也积极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下的角式转换,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学校鼓励年轻教师积极报考在职教育硕士。 该校已经有多名教师获得教育硕士学位。 3.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 使教研组和备课组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教研组中广泛深入地学习教学教育理论,交流教学经验和体会,开展听课评课并逐步实现微格化,深入进行教学质量的分析,找出差距和问题所在,切实加以改进。 4.进一步加强师资的梯度建设。 学校非常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实施校本培训,继续抓好青年教师“五个一”培养计划,进一步落实新老结对助教工作,组织教师外出取经,校内开设公开课并进行录像评课,积极推荐青年教师参加省市优质课评比,学校为青年教师的成长积极搭建舞台,创造条件,使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取得长足的进步,分别在全国、省、市各项教学比赛中获奖。 该校还着力培养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积极构建名师工程,许多中青年教师在各自的学科领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取得骄人的成绩。 5.加快学校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和考核制度,通过改革来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率先在全市进行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基本原则是“按需设岗、优质优酬,优胜劣汰,拉开差距”。 通过改革来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推动全校工作的开展。 为此学校进行多方面改革,为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提供依据和打好基础。 ①建立公正合理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 搞好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的前提就是评价。 学校将建立自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和学校评价四方面相结合的评价考核制度。 ②修改和完善高考奖励制度。 考上理想的大学是每一位学生和家长的愿望,是人民的意愿和利益所在,不断提高该校的高考水平与质量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重要方面,学校通过对高考奖励制度的完善,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让社会和家长满意。 三、学校注重教育科研促进教学质量学校大力营造教科研气氛,全体教师进一步强化了科研意识,以科研为先导,逐步实现教学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每一个教师都要力争成为科研型的教师。 2003年大型课题《发展性预科教育模式——城市重点高中全面施行素质教育的实践研究》,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确立为“十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是浙江省惟一有立项的中学。 以此研究为载体,精心组织,全力打造,全面推进科研兴校,根据学校特点和实际,确立了以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以应用研究为主的工作重点,课题研究更贴近教育和教学实际,更切实解决教育教学实际的常见问题。 学校定期学校教育科研成果集和报刊,交流教育科研信息,现已了研究性学习和教师说课等多个专集。 实践和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我们学校发挥自身优势,主要开发两类校本课程:一是发挥重点中学基础教学强的优势,开发基础型课程,二是发挥研究性学习实施早、规范好,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和积累了一定经验的优势开发拓展型课程。 要努力形成有湖州二中特色,体现湖州二中水平的校本系列课程。 截止2013年由该校老师多种教学辅导用书已出版发行。 学校以德育为首,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一、为国植贤德为先学校德育工作注重针对性、导向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进步,学校将整合多元的德育内容,探索和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德育工作新方法、新机制和新载体。 在全校实施德育导师制,挑选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具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具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基础,具有较强亲和力的教师组成导师团,真正体现人人都做德育工的思想,也增强了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策划、自我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行为品德,充分体现二中学生一身文明高雅的风度。 该校按照“一项原则”、“二种意识”、“三个层次”、“四个纬度”的实施方略,形成“以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为中心,以四大节日活动为基本载体,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线”的二中德育特色。 1、“一个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现德育内化:学校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以完善人的道德为始终目标,把对学生的教育,由“外求他塑”转化为“内求自塑”。 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 相信学生有强烈的自我完善的追求,有对自己负责,把自己塑造好的能力。 学校要为全体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在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中,自主策划和实施各项德育活动,达到自我体验与升华。 2、“两种意识”。 树立“全球意识”、“现代意识”,为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将更开放,而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具有高素质的各类人才队伍。 引导学生了解国情、了解世界形势,包括国际国内政治生活的人和事,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学生生活中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心国家发展的前途、命运,使政治思想教育成为学生自身的强烈需求,具有“全球意识”和“现代意识”。 3、“三个层次”:德育工作中根据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年级特征和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形成高一到高三的递进层次,从而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一年级突出抓好“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巩固和发展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成效,提升学生道德行为、道德认知、道德心理和道德能力等品德的内在气质、涵养、风度和水平。 高二年级推进自信、自强、自主、自立教育。 充分发挥学生会、团委的作用,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完善自我,关心他人,关心社会。 高三年级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三观”教育为主线。 以学校业余党校为主要阵地,实现党的理论、基本知识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以坚定学生的政治信念,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 4、“四个纬度”:学校将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四大节日”活动。 把“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作为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寓教育与活动之中,使学生增进对社会、对国情、对科学、对人类发展的体验与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学校积极实施新课程计划,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探索创新教学模式,积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研究型课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主要是通过情感体验和探究实践,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学习态度;以及发现、提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与学习能力。 该校提前一年开展研究性学习,积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新课程体系,依托教研组、备课组,切实开展新教材的学习和研讨。 重视对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和研究,加强选修课、活动课程的建设,重点抓好研究性学习的教育和管理。 这样使该校的研究性学习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迈进。 学校投入大量资金,重点配置了创新实验室、天文地理实验室、无土栽培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验场地,同时,加强和完善了研究性学习的管理,从课时的设置、课题的选择、教师的指导、活动的开展到成果的形成及测评,一系列工作规范而有条理,并显示一定的成效和影响,吸引了省内外兄弟学校领导和同行的参观学习。 该校基本构建了以过程研究为主线的目标体系,并以学年为单元,确定各阶段的课程目标。 [高一]以“人与社会”为主题,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的问题意识,培强学生的综合、整体认识能力。 以人文精神与科学态度,从社会生活的现实与未来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判断问题的价值。 [高二]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着重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信息,并具有初步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包括实验设计方案),构建知识模型,提高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三]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为学生研究问题思维模式上的创新意识打下一定的基础。 为学生研究的发展方向奠定初步的基础。 三、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学校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爱好、兴趣、特长。 青少年在高中阶段,正是身体发育的旺盛时期,在这关键的时刻,应以学会科学锻炼的方法,促进学生的身体朝着正常的、健康的方向发展。 因此从学校领导至教师都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育人新观念,不只着眼于上好在校期间的体育课,而忽视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的体育健身能力,除了培养学生必要的运动技术技能外,应考虑“终身体育”的要求,将体育教学内容与未来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着重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和参与意识,能够使体育成为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一部分。 因此学校实施了体育教学整体改革实验研究,着重考虑学生特点,课内外教学、活动采用自主选项法,充分体现出学生在选项时按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特长。 尊重学生个性,创造条件让每个体能、个性、潜能各有差异的学生充分得到发挥,发展其特长,开发个性优势,例如体力与智力完美结合的新兴定向运动,就深受学生的欢迎。 着重提高学生对体育课、活动课的学习、活动兴趣、爱好,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功感,使学生直接对某项体育活动的自身价值产生一种渴求趋势,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满足他们直接体育需要。 促使体育教育必须满足每个学生的“教育需求、身体需求、情感需求”,以求得每个学生和谐的发展的体育教育意义。 成功地构建了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整体方案,建立体育课教学“二段型”教学形式和课外体育活动按兴趣分组的形式,研究“二段型”教材建设的优化组合,实行竞技教材化。 编制一套学校高中阶段体育教学试行纲要。 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措施,历年来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学校1997年被评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从1998年迁入新校址以来,每年的高考升学率及重点率稳步上升。 1999年赵乐、施玮同学更是位列全省高考理科第二、四名。 学校建立了“优秀学生培养工程”,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潜力,学科竞赛屡获佳绩。 学校德育创出了特色,在省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 学校1987年被授予浙江省文明单位称号并一直保持至今,1991年被授予浙江省国防教育先进集体,1992年全国和浙江省读书先进集体,1999年学校党支部被授予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1993年被评为浙江省先进学校,1991年和1999年分别被评为浙江省德育先进集体,2002年被授予浙江省绿色学校, 2000年和2003年被评为浙江省先进团委,2006年被授予省五四红旗团委。 1999年被授予浙江省中学生先进业余团校和“曙光计划”省级示范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结出累累硕果,该校是浙江省15所综合实践课实验学校之一,2003年是浙江省教育厅点名在大连全国综合实践活动研讨会进行交流的四所学校之一。 2004年,被授予“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试点学校”。 2006年、2008年被授予空军招收飞行员先进工作单位。 2007年被授予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 2008年被授予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首批浙江省体育特色学校。 2009年被授予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10年被授予浙江省教育科研百强学校。 2012年,学校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 现有54个教学班,近3000名学生。 正式教职工208人。 专职教师196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69人。 在他们中有省特级教师2人,省级功勋教师1人,省教坛新秀3人,省级师德楷模2人,市级学科带头人3人,市级教学明星9人,市级教学能手16人,市教坛新秀14人,湖州市第一批中小学名校长一人,第一批名教师16人。 全体专职教师具有本科学历的占99%以上,获得教育硕士学位的7人。

巴东县第一高级中学的一中简介

巴东县第一高级中学(简称巴东一中)始建于1943年,1958年开设高中班,1984年被确定为湖北省首批办好的重点高中之一,2007年被评定为湖北省示范高中,被誉为“荆楚名校”。 学校位于三峡库区南岸巴东县城,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现有在校学生2600余人。 学校依山傍水,绿树成荫,以其深厚的底蕴、和谐的环境、浓郁的氛围、一流的质量,扬名湘、鄂、渝地区,魅力独具。 60多年来,全校师生始终发扬“艰苦创业,敬业奉献,科研探索,勤奋进取,言行一致,团结拼搏”的一中人文精神,不断克难奋进,开拓创新,深入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构建和谐校园,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推动学校科学发展,树起了一座人民满意的教育丰碑。 近年来,学校自筹资金2000多万元新建了教学楼、科教楼、实验楼、学生公寓、师生食堂,硬化了校内主干道,扩建了运动场,购买和改造了近5000m2的生活用房,校园四季常绿,鸟语花香,人与自然的和谐构成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校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备,投资300多万元建成了信息控制系统,集多媒体教学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闭路电视系统、有线广播系统为一体,实现了管理电子化,管理手段现代化。 学校图书室藏书丰富,实现电子化全开放借阅,有效拓展了师生的阅读空间,为他们追求和实现理想铺筑了希望之路。 学校体、卫、艺设施均达到省级示范高中一类标准,为一中学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巴东一中有一支方向明确、业务精良、敢于创新、善于务实,不断为理想目标而奋斗的管理队伍。 这支队伍中大学本科学历100%,中学高级职称占70%,州级和省级骨干教师占50%,校级干部中60%为县级和省级教育专家。 巴东一中拥有一支学科配套、结构优良、思想过硬、协作进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师队伍。 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有全国、全省优秀教师、特级教师,有省级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有41名省、州、县骨干教师,25名省、州、县学科带头人。 他们精于教书、勤于育人、乐于奉献,推动着学校持续发展,不断创造新的未来。 课堂是教师施教和学生发展的主阵地,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学校坚持以活动促教改,以教改提升教学质量的办法,年年开展“教学质量月”活动,着眼于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效益;以研究促发展,即研究教法,改进教艺,发展教师;研究课堂,转变方式,发展学生;研究师生,解放主体,推动学校和谐发展。 通过活动不断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由以本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由单纯传授书本知识向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转变。 学校广泛开辟第二课堂,不仅开设各科奥赛辅导班和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兴趣班,还组建有科技活动小组、各学科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春蕾活动小组、志愿者活动小组、神农溪文学社、新闻记者组等,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和竞赛活动。 大力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学会分享与合作,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培养责任感,激励学生积极进取。 学校在加强课程改革和课堂创新的同时,注重结合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坚持教育科研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学校先后参与了二十多项州级以上课题研究,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州级、校级课题研究体系,有三项课题荣获巴东县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两项成果荣获湖北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 学校被确定为研究性学习省级试点学校、校本课程研究省级试点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百所德育研究名校”、“湖北省教育科研50强”、“湖北省教改名校”、“湖北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 校园文化是引领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学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巴东一中通过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师生人文素养,把校园文化建设视为素质教育课程,并与课堂有机结合,予以研究和实施。 学校每年举办体育节、文化艺术节、科技节、校园文化建设月活动、教学质量建设月活动,逐渐形成了以“三节两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文化艺术节”通过大型文艺晚会、演唱会、英语晚会、文学知识竞赛、摄影作品展、美术作品展、汉英书法展、汉英演讲比赛、文学讲座、文艺节目创作、文艺作品欣赏、辩论会等,使师生在活动中受熏陶,文艺素养得到提高,校园呈现浓厚的文化氛围,并与社区文化联动发展。 每届“文化艺术节”都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好评如潮。 “体育节”融体育知识、体育文化、体育艺术、体育道德、体育竞技为一体。 主要通过大型团体操设计、排练、表演、体育知识讲座、广播体操、传统体育竞技、体育比赛、体育知识竞赛、体育摄影展、节标设计、班级标志牌设计等,贯彻“全民健身”、“健康第一”的体育理念,促使师生锻炼体魄、陶冶情操,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水平,从而实现锻炼体力、培养毅力、促进智力、发展能力的课程目标。 科技节融科普教育、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科学精神培养于一体,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师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 科技节期间,有专家科普讲座、“名师”学法讲座,学生小发明小制作展示,学生异想天开创新设计,师生科技论文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展示。 首届科技节中,著名科学家、极地科考专家、武汉大学鄂栋臣教授来校作了“让五星红旗在极地飘扬”的科普报告,极大地激发了师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第二届科技节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茆智教授来校作了题为《水和水利工程》的科普报告,激励师生增强自主创新意识,为建设节约型社会作贡献,开阔了师生的视野。 第三届科技节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垣教授来校作了题为“电气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展望”,对电气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阐述,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同时他要求年青学生在和平年代,更要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把目光放得远一些,高一些,苦练内功,文理兼备,做好干大事业的准备。 第三届科技节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吴锐博士回母校作激情演讲,以“弘扬历史传统,搞好社会科学研究”为题,引导学生全面吸收科学知识。 这些活动培养了师生的科学意识和创新思维,特别是提高了同学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同学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第四届科技节期间,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闵勇教授来校作“混沌·分形”的科普报告,让师生开阔了眼界。 校园文化建设月活动中,紧扣“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抗战胜利60周年、长征胜利70周年、建设和谐社会等重大爱国主义、现实主义教育题材,结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公民道德建设、感恩教育、《中学生行为规范》等内容,以争先创优活动为载体,组织爱国主义歌曲合唱比赛、感恩歌曲演唱比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知识竞赛、班团活动展播、《让文明之花开遍校园》演讲比赛、《爱校与爱国》专题报告会、礼仪礼貌专题讲座、教室文化与寝室文化展示等大型活动,制作“远离烟酒,远离网吧,远离迷信活动,远离赌博,远离毒品”展牌,组织爱国主义教育影评和青少年违法犯罪警示片评论,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优化了学生的思想素质,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人生,学会做人。 一大批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团干部、活动积极分子、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明家庭受到表彰和奖励,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提升了校园文化质量。 德为人之魂,德育为立校之本。 巴东一中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之首。 学校创新德育机制,搭建师生互信、互爱、互敬、互荣的平台,培育“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爱育爱”的新型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多年的德育实践,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套班子四条线”的德育工作网络,实施系列德育活动,着眼于情感、意志力、创造力、独立人格的培养,着力于基本道德规范、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团队精神教育,始终贯穿爱国主义教育主旋律,促进学生生活与生命、精神与人格的和谐发展。 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扶贫济困”、“希望工程救助”、烈士陵园扫墓、“环保志愿者”、“保护母亲河”、慰问福利院老人等活动中,锻炼能力,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升华认知水平。 业余党校是实施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 学校以业余党校为阵地,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长期开展热点时政讲座、专题理论讲座、党的知识讲座。 通过培训,学员思想素质得到提高,他们积极要求进步。 近年来,有400多名学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有30名优秀分子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素质强校”战略的实施,“名师、名生、名校”工程的逐步开展,学校已形成了独有的办学特色,即“以精神领航、以质量立校、以素质强校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办学观;以师生为本、以德育为先、以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观;以改革为动力、以教科研为支点、以人民满意为目标,促进教学质量显著提高的质量观。 ” 辛勤浇灌换来丰硕果实,学校自2000年起连年获得全州“高中教育质量奖”,十多人荣获全州高考状元,6名同学高考进入全省前10名,数千学子考入全国重点大学,有30多人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 巴东一中学子也因成绩优异、素质全面而倍受高校的青睐。 他们进入高校后品学兼优,才能突出,或荣获国家及高校奖学金,或担任学生会干部,或担任党、团组织干部,或成为各种活动的积极分子,或免试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尽显一中学子的才华与智慧,一些著名高校纷纷来信表示感谢和祝贺。 学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武汉大学“优质生源基地”、“湖北省安全文明校园”、“湖北省教代会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五四红旗团委”等多项荣誉。 巴东一中素质教育取得丰硕成果,影响遍及省内外,内蒙古、广东、山东、湖南、重庆及省内50多所学校和一些县市党委、人大、政府组团前来参观考察、交流办学经验。 成绩说明过去,希望展示未来。 今天的一中人早已抬升了视觉,在“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引领下,持续实施“特色树校,科研、人才、素质、质量强校”战略和“524”、“133”名师工程,培育学校核心竞争力,打造素质教育品牌,为把巴东一中建成高质量、有特色、创新型、实施素质教育的名校而壮志高远,选择飞翔!

神速反转!刚刚否认 就被立案
记者 齐尔克泽无意冬窗离队 他自信仍是曼联头号中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