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密码 苏东坡 用现代人的方式打开 东坡大家讲

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从单纯的文字到图文并茂,再到AIGC、短视频的介入,内容的传播变得越来越容易。不少内容创也开始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三苏,特别是苏东坡,是不少文化类内容创们喜爱的题材。

实际上,作为“流量密码”,东坡在近千年的时光里一直不断被研究,甚至还有了“同人文”“衍生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衣若芬、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曹逸梅以及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文博馆员翟晓楠,三名女性学者做客“东坡大家讲”,与大家分享了如何用现代人的眼光“注视”苏东坡。

三位嘉宾合影

用文图学表达东坡:

诗意图+题诗意图诗,这不就是“短视频”吗?

文本是人们自我表达、彼此沟通、记录和连结的行动单元;图像是文本的表现方式之一,文本和图像构成可见可感可幻想的世界。衣若芬教授在十年前首次提出了用“文图学”,特别是近年来基于对题画文学的研究,探究诗/诗意图/题诗意图诗的多元互动,使“文图学”与西方学者所关注的Text-Image相比,而更适用于东亚艺术的发展和研究脉络。

衣若芬教授曾经用短视频的弹幕和图像去比喻“文图学”:创去创作一幅画面可能还会加上题画诗,观画者对画发出评论,这不就是“短视频”吗?诗意图就像是现在的短视频,题诗意图诗就像是短视频生成的字幕。一边阅读东坡原创的诗歌,一边观看诗意图,再加上题诗意图诗,甚至能感觉亲历了“脚本撰写、视频拍摄、搭配字幕”的短视频生产全过程。

衣若芬教授

当然,它也不仅仅是“短视频”,也可能是一条“朋友圈”。“比如说我发一条微信,在上面写了几个字,这其实也就是某一种题画诗了。下面有朋友给我点赞,给我发了一些评语,其实也就是再去做了进一步的回应,或者是他也创作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图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在做的实践。”

用“同人文”阅读东坡:

“蹭”名人流量之举古来有之

曹逸梅教授则关注到了日本汉文学圈里,关于苏东坡的一种“同人文”。

曹逸梅教授

翩翩少年李节推岩边系马,等待东坡;东坡赠诗歌颂友情,这原本是很平常的事件,在日本文化中成为了被关注的对象,出现了很多“风水洞图”。图不特殊,截取的画面与普通诗意图并无二致,题画诗却有乾坤。

“在五山时期,题风水洞图的题画诗,里面都有一种暧昧不清的情绪。”曹逸梅教授解释说,“日本从五山时期开始,有大量的男色文化的流传。因此他们在选取东坡这首诗时,关注点就成了‘骑马少年清且婉’,作为对自己喜爱的同性少年的赞扬,于是这首诗歌在日本成为了被关注的经典。”

日本文化中,中国古代大诗人、大文学家的“同人”作品还有很多,李白和杜甫的“江云渭树”,以及韩愈和孟郊、元稹和白居易,都是被关注的对象。这一现象,说到底,都是在蹭名人的流量。

用“衍生文”打开东坡

东坡家的小妹妹,古人也爱“开脑洞”?

人们对于苏东坡有多喜爱?从大家给他生造出沾亲带故的亲戚、朋友中就可以看出。

从南宋开始,苏东坡多了一个“小妹”,甚至苏门之中的秦少游还能跟这个虚构的“苏小妹”有了情感纠葛。在曹逸梅教授看来,这说明在南宋之后不但是精英知识阶层,普通的世俗民众阶层对于苏东坡的喜爱。苏小妹的形象很符合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对于才子佳人的想象,是一种经典的桥段。

除了苏小妹,还有在“河东狮吼”中苏东坡的形象。

“河东狮吼”的典故出自于苏东坡的《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诗:“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师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原本这首诗是批评陈季常,他的佛法修养赶不上他的太太,但是到了明代的通俗文学中,就成了‘狮吼记’里的悍妇题材。苏轼在里面的形象变成了去教唆陈季常纳妾以及携妓出游的形象。”翟晓楠说,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这也是后世文学界对于苏东坡的误读,属于对他作品一种错误的“脑洞”,“我们要郑重声明一下,狮吼记的故事纯属虚构,苏轼不是那样的。”


谁能帮我找一下各种茶的冲泡方法及程序?谢谢...

茶叶的冲泡,一般只要备具、备茶、备水,经沸水冲泡即可饮用。 但要把茶固有的色、香、味充分发挥出来,冲泡得好,也不是易事,要根据茶的不同特性,应用不同的冲泡技艺和方法才能达到。 绿茶的冲泡细嫩绿茶的冲泡,要求茶具(茶杯或茶碗)洁净,通常用透明度好的玻璃杯(壶)、瓷杯或茶碗冲泡。 杯、碗内瓷质洁白,便于衬托碧绿的茶汤和茶叶。 泡茶的水质要好。 通常选用洁净的优质矿泉水,也可用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 水的酸碱度为中性或微酸性,切勿用碱性水,以免茶汤深暗。 煮水初沸即可,这样泡出的茶水鲜爽度较好。 沏茶的水温,要求在80℃左右最为适宜,因为优质绿茶的叶绿素在过高的温度下易被破坏变黄,同时茶叶中的茶多酚类物质也会在高温下氧化使茶汤很快变黄,很多芳香物质在高温下也很快挥发散失,使茶汤失去香味。 茶与水的比例要恰当,通常茶与水之比为1:50~1:60(即1克茶叶用水50毫升~60毫升)为宜,这样冲泡出来的茶汤浓淡适中,口感鲜醇。 冲泡的手法很有讲究,要求手持水壶往茶杯中注水,采用“凤凰三点头”的手势,使注入的热水冲动茶叶,上下浮动,茶汁也易泡出。 另外,在冲泡时常先注入少量热水,使茶叶浸润一下,稍后再注水至离杯沿1厘米~2厘米处即可。 若待客,可将泡好茶的茶杯或茶碗,放入茶盘中,捧至客人面前,以手示意,请客人品饮。 红茶的冲泡红茶的饮用方法,归纳起来大体分为清饮法和调饮法两类。 清饮法,就是将茶叶放人茶壶中,加沸水冲泡,然后注入茶杯中细品慢饮。 好的工夫条红茶一般可冲泡2次~3次,而红碎茶只能冲泡1次~2次。 调饮法,是将茶叶放入茶壶,加沸水冲泡后,倒出茶汤在茶杯中再加奶或糖、柠檬汁、蜂蜜、香摈酒等,根据个人爱好,任意选择调配,风味各异。 调饮法用的红茶,多数用红碎茶制的袋泡茶,茶汁浸出速察毁搜度快,浓度大,也易去茶渣。 一般来说,品饮红茶,选用茶具也很重要,以选用咖啡茶具较为适宜。 近年来在市面上流行一种台式泡沫红茶,其制法是红茶经冲泡后将茶汤倒人调酒器中,加上蜂蜜等配料,然后上下、左右摇动几十下,再倒人透明玻璃杯中品饮。 由于茶汤含有皂素,形成泡沫,在透明杯中层次分明,十分美观,品饮泡沫茶,别有情趣,特别是青年人更为喜爱。 泡沫红茶始于台湾,近期传入大陆。 乌龙茶的冲泡乌龙茶的品饮特点是重品香,不重品形,先闻其香后尝其味,因此十分讲究冲泡方法。 从茶叶余好的用量、泡茶的水温、泡茶的时间,到泡饮次数和斟茶方法都有一定的要求。 (1)茶叶的用量冲泡乌龙茶,茶叶的用量比名优茶和大宗花茶、红茶、绿茶要多,以装满紫砂壶容积的1/2为宜,约重10克。 (2)泡茶水温乌龙茶采摘的原料是成熟的茶枝新梢,对水温要求与细嫩的名优茶有所不同。 要求水沸立即冲泡,水温为100度。 水温高,茶汁浸出率高,茶味浓、香气高,更能品饮出乌龙茶特有的韵味。 (3)冲泡的时间和次数乌龙茶较耐泡,一般泡饮5次~6次,仍然余香犹存。 泡的时间要由短到长,第一次冲泡,时间短些,约2分钟,随冲泡次数增加,泡的时间相对延长。 使每次茶汤浓度基本一致,便于品饮欣赏。 (4)、冲泡和斟饮冲泡乌龙茶有专门的茶具。 广东、福建人喜爱用“烹茶四宝”------潮汕烘炉、玉书、孟臣罐、若深瓯、潮汕烘炉是烧开水用的炭火炉;玉书为烧开水的水壶,一般是扁形的薄瓷壶,约能容水2O克 ;孟臣罐为紫砂壶;若深瓯是微型精制的白色小瓷杯。 冲泡前先用开水将茶具(茶壶、茶杯、茶盘)淋洗一遍,以保持茶具洁净,又利于提高茶具本身的温度。 当壶中置茶以后,沸水沿壶内壁缓缓冲入,在水漫过茶叶时,便立即将水倒出,称之为“洗茶”,洗去茶叶中的浮尘和泡沫,便于品其真味。 洗茶后即第二次冲入沸水,水量以溢出壶盖沿为宜,盖上壶盖。 冲水的方法应由高到低,且在整个泡饮过程中需经常用沸水淋洗壶身,以保持壶内水温,充分泡出茶叶的香味。 斟茶方法也与泡茶一样讲究,传统的方法是用拇、食、中指夹着壶的把手。 斟茶时应低行,以防失香散味。 茶汤按顺序注入几个小茶杯内,注量不宜过满,以每杯容积的1/2为宜,逐渐加至八成满,使每杯茶汤香味均匀。 花茶的冲泡花茶是融花香、茶味于一体的茶类,花茶的品饮虽重于香气,但高档毛峰花茶其形状仍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品饮高档名优花茶,通常选用透明的玻璃杯冲泡。 茶叶用量与水之比败历为1:50(即1克茶叶用水50毫升)。 宜用85℃左右的沸水冲泡,时间3分钟~5分钟。 冲泡次数以2次~3次为宜。 可透过玻璃杯欣赏茶胚精美别致的造型,如冲泡的是特级茉莉毛峰花茶,可欣赏到毛峰芽叶在杯中徐徐展开,朵朵直立,上下沉浮,栩栩如生的景象,别有情趣。 泡好后,先揭盖闻香,鲜灵浓纯,扑鼻而来。 再尝其味,花香茶味,令人精神振奋。 中、低档花茶,主要是闻香尝味,一般选用洁净的白瓷杯或白瓷茶壶冲泡,水温要求100℃,冲泡5分钟后即可斟饮。 北方居家品饮花茶,常采用茶壶共泡分饮法,具有方便、卫生的特点,家人老小团聚,泡上一壶茶,一边品饮,一边拉家常,会给家庭增添温馨气氛。 四川人品饮花茶,很有地方特色,常用一套三件头茶具(茶碗、茶托、茶盖)泡茶,边饮品,边摆“龙门阵”,悠然自得。 紧压茶的冲泡紧压茶冲泡至今仍沿用古老的传统方法。 我国生产的紧压茶大多为砖茶,较为坚实,加之原料较粗老,所以用开水冲泡难以浸出条计。 饮用时必须先将砖茶捣碎,在铁锅或铝壶中烹煮,而且有时在烹煮过程中,还要不断搅拌,以使茶汁充分浸出。 饮用紧压茶的,多半是西藏、内蒙、新疆等地的兄弟民族,那里多属高原地区,气压低、水不到100℃就沸腾,如果用冲泡法冲泡砖茶,茶汁便不易浸出,所以紧压茶需用烹煮法才能饮用。 由于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风俗不同,紧压茶的调制方法也有所不同。 从各地区少数民族饮茶习俗可以看出,紧压茶的调制方法与众多其他茶的冲泡法至少有三点不同:一是饮用时先要将紧压茶打碎;二是不宜冲泡,要用烹煮方法才能使茶汁浸出;三是烹煮时,大多加上佐料,采用调饮方式饮茶。 煮茶法直接将茶放在釜中熟煮,是我国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饮茶法。 其过程陆羽在《茶经》中已详加介绍。 大体说,首先要将饼茶研碎待用。 然后开始煮水。 以精选佳水置釜中,以炭火烧开。 但不能全沸,加入茶末。 茶与水交融,二沸时出现沫饽,沫为细小茶花,饽为大花,皆为茶之精华。 此时将沫饽杓出,置熟盂之中,以备用。 继续烧煮,茶与水进一步融合,波滚浪涌,称为三沸。 此时将二沸时盛出之沫饽浇烹茶的水与茶,视人数多寡而严格量入。 茶汤煮好,均匀的斟入各人碗中,包含雨露均施,同分甘苦之意。 点茶法此法即宋代斗茶所用,茶人自吃亦用此法。 这时不再直接将茶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 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 但茶末与水亦同样需要交融一体。 于是发明一种工具,称为“茶筅”。 茶筅是打茶的工具,有金、银、铁制,大部分用竹制,文人美其名曰“搅茶公子”。 水冲放茶碗中,需以茶筅拼命用力打击,这时水乳交融,浙起沫饽,潘潘然如堆云积雪。 茶的优劣,以饽沫出现是否快,水纹露出否慢来评定。 沫饽洁白,水脚晚露而不散者为上。 因茶乳融合,水质浓稠,饮下去盏中胶着不干,自然称为“咬盏”。 毛茶法即在茶中加入干果,直接以熟水点泡,饮茶食果。 茶人自制茶,自采果,别具佳趣。 点花茶法为明代朱权等所创。 将梅花、桂花、茉莉花等蓓蕾数枚直接与末茶同置碗中,热茶水气蒸腾,使茶汤催花绽放,既观花开美景,又嗅花香、茶香。 色、午味同时享用,美不胜收。 泡茶法此法时清以至现代,为民间广泛使用,自然为人熟知。 不过,中国各地泡茶之法高精亦大有区别。 由于现代茶的品种五彩缤纷,红茶、绿茶、花茶,冲泡方法皆不尽相同。 大体说,以发茶味,显其色,不失其香为要旨。 浓淡亦随各地所好。 近年来宾馆多用袋装泡茶,发味快,而又避免渣叶入口,也是一种创造。 饮休既是精神活动,也是物质活动。 所以茶艺亦不可墨守成规,以为只有繁器古法为美。 但无论如何变,总要不失茶的要义,即健康、友信、美韵。 因此,只要在健康思想的指导下,作些改进是应该的。 当代生活节律不断变化,饮茶之法也该越变越合理。 法简易行,但过简通俗读物是韵味佳趣。 古法不易大众化,但对现代工业社会过于紧张的生活,却是种很好的调节。 所以,发掘古代茶艺,使再现异彩,也是极重要的工作。 据说福州茶艺馆已恢复斗茶法,使沫饽、重华再观,实在是一雅举。 谈饮法,不仅讲如何烹制茶汤,还要讲如何“分茶”。 唐代以釜煮茶汤,汤熟后以瓢分茶,通常一釜之茶分五碗,分时沫饽要均。 宋代用点茶法,可以一碗一碗的点;也可以用大汤钵,大茶筅,一次点就,然后分茶,分茶准则同于唐代。 明清以后,直接冲泡为多,壶成为得要茶肯。 自泡自吃的小壶固然不光,但更我的是起码能斟四、五碗的茶壶。 所以,这种壶叫作“茶娘式”,而茶杯又称“茶子。 五杯至十几杯巡注几周不停不撒,民间称为“关公跑城”。 技术稍差难以环注的也要巡杯,但需一点一提,也是几次才均匀茶汤于各碗,引谓“韩信点兵”。

《苏东坡传》——人生有多苦,我就有多甜

人一旦吃到了糖,便觉得整个世界都是甜的。 但第二天起来,口中的一丝丝甜味都荡然无存。 如果有一个人整个人都是甜的,并且经过历史长河近千年的浸泡依旧甜的沁人心脾,那此人非苏东坡莫属。 苏轼的甜,是他在自己如同莲子一般苦的人生中裹上了厚厚的一层糖霜,让人尝到了苦中一点甜。 因为能尝到苦,所以在吃苏东坡这颗糖莲子的时候才不会感到甜的发腻,而是甜的刚刚好。 所以,如果觉得众生皆苦,就努力让自己变甜吧。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里的最好是相对于当时的朝廷而言,而最坏只是相对于苏东坡而言如果有一天你穿越到宋神宗时期,成为一名官员,在上朝时你会见到如下几个人。 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苏东坡、苏子由、范仲淹.....这时你的思绪也许会错乱,这些人真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吗?没错,宋神宗时期他的手下就是这样的顶级阵容,在近千年后他们有一个让现在的学生党非常头疼的称号——背诵默写天团但当时这些人并没有因为有着共同的爱好而和平共处,而是因为政治斗争互相掐架,总的来说王安石和皇帝是一派,而后面那若干人是另外一派。 最后的结果是东坡被贬了,其实这没什么,跟他今后的人生比起来,这点小挫折只是热身,因为在今后的人生中,他不是被贬官,就是在被贬官的路上。 但苏轼很快完成了身份的转换,不像很多整天忧国忧民,念百姓疾苦的文人,真让这些人放下身段,和老百姓一样下地干活,又觉得有辱斯文。 后人其实更喜欢称苏轼为苏东坡,东坡是他当农夫时耕种的那片地,比起很多寻章摘句为自己取雅号的文人,东坡这个字号反而清新脱俗,代表了苏轼和自己新的身份的和解。 一个人只要能及时与自身和解,便能更坦然的面对波折的人生,懂得取悦自己的人,才能真正发现生活的美,因为每个人都不会只活一个点,人活的是起伏。 人生无大事,吃就是头等大事如果宋代就有自媒体,你们认为像东坡这样能厅则慧够跨平台收割流量并有着千万粉丝的大V,会是一个怎样的主播。 很多人会认为是一个文化主播,但如果让东坡自己来选择,他一定会去当一个天天能够品尝美食的吃播。 被贬到南方的苏东坡由于收入微薄,还带着一扮答大家子人,所以生活很拮据,粮食要靠自己种,肉更难吃上一回,所幸南方水果富饶,可以一解口腹之欲。 但是吃不上肉是一直让苏东坡比较痛苦的,不过对于一个热爱美食的吃货而言,总是能想到办法让最简单的食材在餐桌上大放异彩,这次他选择了最便宜的猪肉,以至于后世之人每次吃到时都会想起这位伟大的美食发明家。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慢著火,少著水,待他自熟,等他火候足时自然美”。 一块普通的猪肉,在东坡的笔下变的丰富而有灵魂;而苏东坡因为能吃上一块自己做的红烧肉而成功的取悦了自己。 但是吃货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因为实在买不起羊肉,东坡只能偷偷吃没人要的羊脊骨。 知道怎样做出美食的人,即使得到的是最劣质的食材,也会在最简陋的锅台前笑出声来。 他发挥手艺,先把骨头煮熟,倒酒去腥,撒上盐接着烤,把羊脊骨烤的噼啪作响。 尝过味道解了馋的苏东坡此时兴奋不已,给弟弟写信时说到:“羊蝎子吃出了海鲜的味道,身边的狗都馋哭了”。 味觉作为人的最朴实的一种感觉,很多时候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即使有一天迫不及待要跟别人去表达这种感觉,那也一定是身边最亲近的人。 正如苏东坡跟自己的亲弟弟分享这种感觉一样,苏东坡之后几百年,另一位大文豪也用同样的方式告诉自己的儿子:“其实把花生和豆腐干一起吃可以吃出火腿的味道”。 只不过他是在刑场上即将被行刑的时候跟儿子说的这句遗言,这位大文豪就是金圣叹。 把最简单的食物吃出千种滋味,是历代喜爱美食的大文豪的传统超能力。 人生往往就是,如果味道太淡,不妨多放点盐;如果味道太苦,不妨多放点糖。 我在船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诗中看我如果有一天因为世俗的处处紧逼而让苏东坡实在走投无路的话,那他一定会毫不犹豫的钻进诗的世界中。 我们对苏东坡的印象,大都是来源于他所写的诗中,那时的我们看苏轼,就像看李白的一样,白衣飘飘,一樽酒,一把剑,仗剑走天涯。 但现实中呢,也许是在街市上为买块猪肉跟肉贩讨价还价;为尝一口烤羊脊骨化身屠夫在案板上将骨头剁成几截,亦或是旁人评价到的在家中持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但无论苏东坡在做什么时,只要沉浸到诗的盯李世界中,他便有了对抗一切世俗的勇气。 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最能治愈我们的,莫过于一边看着风景,一边前行。 从黄州那个狭隘喧闹的小镇出来,在赤壁矶与友人泛舟江上,一轮明月,一杯浊酒,于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喷薄而出,前后两篇赤壁赋也从饱蘸浓墨的笔中宣泄而下。 一叶扁舟,一个不羁的灵魂便在月光下迸发出文学史上最绚烂的篇章。 经过同僚的排挤,政治上的失意,此时的苏东坡已阅尽世间百态,尝尽人间冷暖,笔锋也愈加成熟。 对于此时的苏东坡来说,他有着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诗人敏感的想象、对月夜的倾心、对美酒的迷恋——这些合而为一,便强而有力,是以使诗人的日子美满舒服了。 正如苏轼此时的心境一样,全世界的黑暗都不足以影响一支蜡烛的光辉,不论这人世间有多少不公,都不足以影响他在这里开心的赏景,喝酒,吟诗。 前后两篇赤壁赋,不光是在安慰自己,也一不小心流传后世,安慰着后世一代代失意之人。 如果有一天灵魂无处躲藏,请把它安放在用自己的坚持和初心构筑的铜墙铁壁中。 人生太苦闷,跟有趣的朋友一起当段子手吧苏东坡不光会写诗,还喜欢讲段子。 讲段子的目的也只是为了让自己开心一点,因为他觉得自己都这么惨了,应该给自己找点乐子。 类似于现在的吐槽大会,作为一个最佳“损友”,他经常性吐槽的对象包括但不限于陈季常、张先、佛印等人。 而东坡的每一次吐槽,讲的每一个段子,都能作为经典流传下去。 他的朋友陈季常有些惧内,每次东坡找他喝酒,甚至有时候把歌妓带来,惹得陈妻不高兴,有一次晚上和陈季常聊到半夜,陈妻大声呵斥,吓得季常拄杖都抓不稳。 后来,苏东坡就打趣道:“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河东狮吼由此在全国风靡对老朋友张先,苏东坡已经不是讲段子了,而是结结实实的在“开车”了。 张先在年愈八十的时候取了一位十八岁的妙龄少女为妾。 苏轼遂作诗曰“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尽管后世有争论过这首诗的真实性,究竟是不是苏东坡所作,但苏轼当年确实因为这件事写诗调侃过这位老朋友。 现在读来,仍令人忍俊不禁。 要说到和东坡互相调侃的最多的,还是他的僧人朋友佛印。 苏轼的博学多才早为世人熟知,但佛印在学问上也绝非等闲之辈,每次和东坡互相diss也绝不落半点下风。 东坡曾经有一段时间痴迷于佛教,经常跟着佛印两个人相对打坐,每当悟出禅理都迫不及待的要告诉对方,互相交流心得。 有一天,东坡打坐时突然悟出了两句绝妙的偈句想要告诉佛印,并将此作为今后修行的标准;但是佛印还在江对岸的寺里,于是他将这两句偈写好后由童子渡江交给佛印。 佛印打开一看,里面的两句偈叫“八风吹不动,独坐紫金莲”,于是笑而不语,取来笔墨,在信的背后写了一个大大的“屁”字,然后让童子还给东坡。 东坡看后大怒,于是亲自乘船过江要去找佛印理论。 来到寺庙门前,发现佛印已经出门云游去了,在门口还贴了一幅对联,上联叫“八风吹不动”,下联叫“一屁打过江”,留下哭笑不得又无可奈何的东坡。 在苏东坡的一生中,佛印是他最重要的一个朋友,除了互相调侃外,佛印真的为东坡在苦闷暗淡的日子里增添了不少乐趣。 就像一个除草人,能随时帮东坡拔除心里长出的草。 人生能得此一知己,此生足矣。 就算命运给苏轼关上了大门,他的朋友们也会给他开很多扇窗子,让屋子里显得熠熠生辉。 随时可以隔着窗子和朋友谈笑风生,互相调侃。 很多人不解,苏东坡一生都穷困潦倒,为什么他的生活还是有很多人羡慕。 因为他懂得如何在最艰难的时候仍然能找到哈哈大笑的理由。 即使在最陡峭的山上踩着草鞋,手持竹杖,也能静静的吮吸那一蓑烟雨。 苏东坡的一生,活的问心无愧,居于庙堂之时,废除苛政,造福黎民百姓,被贬黜江湖时,又纵情山水,过快意人生,用妙笔丹青,留下无数千古绝唱。 他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百姓,更对得起自己。 他的命运如同莲子一般苦,但裹上糖一样很好吃。 苏东坡这颗糖莲子,不论再过多少年,每当后世的人们看到他时,都还能品出一丝丝甘甜。

黑色行动6 分析称 Pass增长400万 将使Game
12 太阳加时险胜快船 哈登29 8罚丢扳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