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盛兰、程砚秋、马连良、尚小云、梅兰芳、谭鑫培、周信芳、荀慧生、裘盛戎、张君秋……京剧艺术发展历史长河中,这十位巨匠为20世纪京剧艺术做出卓越贡献。10月23日,一场 “世纪回响 源远流长”《百年巨匠》京剧篇名家名段演唱会将在上海大剧院上演。这台演出汇聚了当今京剧界十余位顶尖名家,将通过经典剧目演绎,展现各大流派的艺术精髓,向十位京剧巨匠致敬。
参与演出的名家包括陈少云、康万生、邓沐玮、尚慧敏、袁慧琴、李军、李海燕、宋小川、侯丹梅、朱强、史依弘等。其中侯丹梅、李海燕、袁慧琴等艺术家多年未在上海舞台上献演,她们的回归更是备受期待。
作为关肃霜的关门弟子,京剧名家侯丹梅此次将带来《黛诺》一折,展示她高超的京剧青衣表演技巧,也展现梅韵关腔的艺术魅力。侯丹梅的表演融合了梅派的细腻优雅和关派的沉稳大气。在“黛诺”这个片段中,她的嗓音婉转悠扬,唱腔柔中带刚,通过灵活的音调变化和精妙的气息控制,将黛诺这一人物的复杂情感层层递进地展现出来。这段唱腔时而如泣如诉,时而高亢激昂,声音中饱含情感。
上海的观众对于袁慧琴的久违归来同样充满期待,袁慧琴这次将演出《李逵探母》片段。作为国家京剧院艺术总监和新李派老旦的杰出传人,袁慧琴的嗓音浑厚沉稳,唱腔中充满了深情和沧桑感。尤其在“探母”一场中,她用动人声腔细致地刻画了李母复杂的内心世界。
程派名家李海燕将在《锁麟囊》中带来程派经典“春秋亭外风雨暴”。李海燕的嗓音圆润清丽,程派身段优美典雅,动作细腻入微,充满了古典韵味和程派青衣特有的风姿。
麒派传人陈少云的《萧何月下追韩信》以精湛的表演技艺,将周信芳的艺术精髓呈现得淋漓尽致。这场戏充满戏剧张力与情感层次,通过精巧的身段表演和细腻的唱腔,将萧何追韩信的紧张与迫切展现得扣人心弦。
裘派传人、花脸名家康万生的《铡美案》刚劲有力。他的表演不仅仅停留在声音的震撼上,也在于对人物内心情感的细腻刻画。
作为尚小云的长孙女,尚慧敏将演出《四郎探母》一折,是一次对尚派艺术的完美传承与全新演绎。她不仅继承了尚派的艺术风格,也注入了新时代的鲜活气息。她的演出,融汇了尚派文武兼备的特点,既有优雅细腻的唱腔,又有潇洒干练的身段。
叶少兰的大弟子宋小川将以《白门楼》带来一场叶派小生艺术的精华呈现。宋小川深得叶派艺术的真传,表演细腻生动,充满叶派小生特有韵味和俊秀风姿。他的表演不仅传承了叶派小生的独特艺术风格,还融入了个人的理解和创新,赋予吕布这一角色更多的情感层次和生命力。
此外,上海观众熟悉的梅派青衣史依弘将带来梅派经典《西施》。在“西施浣纱”一段中,她的唱腔细腻婉转,身段优雅自如,将梅派艺术的独特韵味和西施这一角色的多重情感展现得生动传神。
本次演出由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百年巨匠(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上海天蟾演出有限公司等多方参与,并得到了国家京剧院、上海京剧院、北京京剧院、天津京剧院、湖北省京剧院、贵州京剧院等院团的支持。
杜月笙去世后,留给孟小冬的遗产并不多,孟小冬是如何谋生的?
杜月笙死后,他最牵挂的女人孟小冬,晚年靠什么生活?
我是三少,我来回答。
千金散尽不复来, 传奇人物杜月笙,寥寥财产!1951年的初秋,,曾经叱咤上海滩的黑帮巨头,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63岁的杜月笙,在香港因病逝世。
在离世的前一年,久卧病榻的杜月笙不顾众人反对,坚持让人搀扶着,和自己的五太太孟小冬补办了一场婚礼。
一生傲岸的孟小冬,有了真正的归宿!
孟小冬(1907-1977),北京宛平人,著名的京剧演员,民国时期有名的“冬皇”,出生于戏曲世家,师从京剧大师余叔岩,是余派的优秀传人之一。
天生聪慧秀丽,气质高贵的小冬,一出道就是很多达官贵人、公子王孙心目中的偶像!
混迹黑帮的杜月笙,也是小冬的超级粉丝。 他的大半人生,始终围绕着小冬,尤其是感情世界里,小冬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杜月笙从1925年对孟小冬暗生情愫,之后,他用了20多年的时间,才终于感动了孟小冬!
然而,杜月笙,这个过去在上海滩一掷千金的土皇帝,曾经拥有让无数人渴望而不可及的财富的男人,并没有多少家底。
临终之际,他烧毁了所有欠条,最后只留下寥寥财产。
他的遗产,有两部分。 一部分是他的10万美金,另一部分是他一直藏在枕底的7万美金。
孟小冬,这个杜月笙用了自己的后半生一直去爱的女人,最后分得大约2万美金的遗产。
孟小冬的一生,坎坷不平!在这个人情冷漠,动荡不安的 社会 ,风风雨雨中,始终只有杜月笙欣赏她,相伴她。
孟小冬拿走了杜月笙戴了多年的一条金表链,作为最后的念想,离开了四分五裂的杜公馆!
茕居香港,深居简出虽然在杜月笙临死前,一再嘱咐孩子们要好好照顾没有子嗣的孟小冬,但杜月笙死后,大家也就各奔东西了。
杜夫人姚玉兰奉柩台湾,葬杜月笙于汐止。 孟小冬则留在了香港。
同年11月,孟小冬搬离坚尼地台18号的杜宅,迁入铜锣湾使馆大厦,从此深居简出。
在香港,她一直是一个人,只有三只狗陪着她。
她不喝酒,但她给自己三个爱犬分别起了三个好听的酒的名字:布兰迪、香槟、威士忌!
平时的她也不喜化妆,一身布旗袍,平底鞋,略白的头发,在脑后挽着个没有生气的髻。
谁都无法相信,这个朴素的普通老太太,就是当年红级一世,令无数人追捧的“冬皇”!
她偶尔兴起,会唱几句。 但更多的时候,她是一个人坐在一棵老树下,看着不远处三只狗在布满阳光的草坪上嬉闹,静静地发呆,没有人知道她在想些什么。
有的时候,孟小冬也会邀请一些朋友来家里,打几圈麻将,说说笑话,也让家里热闹热闹。
是的,在香港平淡的日子里,孟小冬打打麻将、遛狗、看电视、练习太极拳,就是,就是不唱戏!
当年,香港“丽的呼声”曾以十万港元,请她录音,她拒绝。 也有很多人,希望她能够登台演出,她拒绝。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曾委派章士钊多次赴港做孟小冬的工作,说服她回归,也遭到了孟小冬的婉拒!
当时的孟小冬,即便不再很富裕,却仍然一身傲骨!
那个年代的年轻女子,出来唱戏是可以的。 但嫁了人便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再抛头露面对丈夫而言,是不大体面。
为了杜月笙对她的情意,孟小冬从此再也没有在众人面前唱过戏!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唱戏也是如此,没有了知音,再唱有什么意义?!
1956年,梅兰芳带团去日本,途径香港,梅兰芳乘车到孟小冬的住宅看望她。这是梅兰芳与孟小冬于1927年分手后的首次会面,也是他们此生的最后一次见面!
和大画家张大千的友谊著名的画家张大千,平生也是京剧爱好者。 1951年,一袭长衫的张大千从国外回到香港,特意到使馆大厦拜会孟小冬。
据说那一天,因孟小冬诚心礼佛,曾向张大千求画佛像一张。
同时,她也答应张大千的要求,由王瑞芝操琴,破例唱了一段拿手好戏,并灌成了录音带,赠送给张大千,还与与会10人合影留念。
到了1962年,香港大会堂落成。 5月,在香港博物馆主办“张大千画展”。 张大千再次到回香港,百忙中的张大千专程到摩登台,拜访好友孟小冬。
可是,时隔10年,再度聚餐,再度合影,听曲的张大千的胡须,早已不复当年的乌黑。而唱曲的孟小冬,早就是白发依稀,沧桑尤存!
岁月,无情啊!
晚年的孟小冬,何以为生?杜月笙死后,孟小冬继承了2万美元。 在那个年代,2万美金已经不算少,够孟小冬一人花销很久了。
当初,一生傲骨的孟小冬,在结束和前夫梅兰芳的婚姻之后,意识到不管如何,女人都是要有自己的事业的。
于是,她再次拜师学艺,苦练基本功,终于成就了一代京剧大师!
唱戏这些年,又是京剧名角,孟小冬手里肯定有不少的积蓄!至于有多少,这个谁也无法知道准确的数字。
后来,一生酷爱京剧的孟小冬,把重心都放在教育京剧上。
不过,孟小冬对弟子的选择很挑剔!收徒的原则和她的师傅余叔岩一样,必须是肯吃苦又肯为艺术献身的人。
她对教授弟子更有非常高的要求,极为严格认真。因此,她门下好几位京剧大师,都成为了港台两地的名角!
那一年的春天,在香港菽园严欣祺府上,由孙养农举香,孟小冬正式收钱培荣、赵培鑫、吴必彰为徒,15年间得学余派名剧12出!
因为学生钱培荣经商,常往来日本,孟小冬特别允许他在教学时录音,以便他在出差中继续练习。当然,这些录音,最后成了孟氏传承余派戏曲的珍贵文献!
学习艺术,不管是现在,还是过去,都是个很费钱的事。 何况在那个时期的香港,也许很多人还食不裹腹,衣不遮体。
所以,学习京剧,尤其是拜著名的孟小冬为老师,绝对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作为老师的她的收入,也是比较高的。
因此,在没有杜月笙的日子里,低调的孟小冬,在金钱上是不需要特别发愁的!
实际上,孟小冬的晚年生活也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奢侈,她多数时间深居简出,花销也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高。
移居台湾,一代名伶香消玉殒。再后来,孟小冬收到了四姨太姚玉兰的邀请,离开了香港,来到了台北。
姚玉兰,也是京剧爱好者,和孟小冬是结拜姐妹,感情很好。
杜月笙和孟小冬的最终能走在一起,这个四太太姚玉兰制造了很多机会,帮了很多忙。 这份感情,是和其他几个姨太太,不能比拟的。
1967年,孟小冬带着她的三只爱犬,乘安庆轮来到台湾。
那天的孟小冬,一袭绛色旗袍,一件灰色黑边毛衣搭在外面,一副深色的墨镜架边,一对精致的珍珠耳环。
此言一出,再次惊讶一片!有人惋惜地说:余派雅歌,广陵散已将成绝调。
由于孟小冬的名气很大,再加上当时台湾流行京剧艺术,许多人还是想请她出来唱戏教戏,但都被她婉拒 。
孟小冬定居台湾后,没有正式再收徒弟。
晚年的孟小冬生活的还算幸福,偶尔昔日老友或者杜家子女来看望她,没事就打打太极拳看看电视,身边也有许多的朋友陪伴,她平淡地度过了人生最后的10年。
在台十年,她依旧非常低调。
不接受电视、广播访问,不录音、也未演出。 除了遛狗外,她多是窝在家里看电视,偶尔也会打牌。
孟小冬在台湾的生活,主要是由姚玉兰的女儿杜美霞照顾。 杜美霞与孟小冬感情非常要好,杜美霞病逝前夕曾要求与义母孟小冬葬于一处。
1977年,孟小冬70大寿。 亲戚好友齐聚一堂,给孟小冬过了一个极为热闹的生日。
孟小冬非常高兴,还清唱了几句戏词,可能是受累了,加上她一直有肺气肿,生日后,她咳嗽一日比一日重。
到了五月二十五日晚上,一阵剧烈哮喘以后,孟小冬把头一低,人就昏迷过去了。
家人立刻送她去医院,经医生剖开喉管,把痰吸出,但是孟小冬仍昏迷不醒!
二十六日午夜,孟小冬因肺气肿和心脏病并发症去世,享年70岁,一代名伶香消玉殒!
和孟小冬告别的时候,台湾各界名流雅士、学生民众数千人,自发前往孟小冬灵前追悼行礼!
最后,他们把孟小冬葬在台北山佳佛教公墓。 两旁植桂花数丛,馨香常萦,这个是她生前亲自为自己挑选的。 墓碑上是张大千题的字:“杜母孟太夫人墓”。
多大的繁华到了都是虚空,愿桂花丛中的小冬,安息!
导读:公元1951年曾经在上海滩叱咤风云的杜先生-杜月笙在香港去世,终年63岁。由于抗战时期就离开了上海,所以侨居香港后收入并不多甚至有传言曾经借钱度日所以临终遗产只有十万美元。而作为第五位太太孟小冬分到了两万美元,此时刚刚四十出头的孟小冬无依无靠那么她是凭借谋生手段来躲过余生的呢?孟小冬是杜月笙明媒正娶的第五位夫人,也是最后一位夫人。 因为此时的杜月笙已经不是那个在上海滩叱咤风云的时刻了,而仅仅是生活比较拮据躺在香港病床上的普通老人了。 为了给孟小冬一个名分,1950年自知来日无多的杜月笙从病床上挣扎起来和孟小冬补了一个正式的婚礼。 因此孟小冬成为杜月笙明媒正娶的第五任妻子,所以享有杜月笙遗产的继承权。
杜月笙和孟小冬的缘分杜月笙迫于生计来到上海市区后,现在水果摊做小伙计。 后来为了谋求发展跟了大亨黄金荣。 在黄金荣的麾下先后负责赌场生意和其他生意,逐渐发达。 在孟小冬14岁登台的时候,杜月笙就跟随老大黄金荣台下听戏。
杜月笙是个戏迷,孟小冬唱功好人又长得漂亮所以他很喜欢孟小冬。 在他的劝说下,孟小冬在杜月笙发迹成立三鑫公司的那一年去了北京进修学习。 后来杜月笙娶了自己的四夫人京剧演员姚玉兰。 姚玉兰和孟小冬也曾经同台演出,也是不错的朋友。 抗战胜利后姚玉兰发电报给孟小冬请她来上海,这也成就了杜月笙和孟小冬的姻缘。 随后孟小冬随杜月笙一家移居香港。
京剧冬皇-孟小冬孟小冬出身梨园世家,她的祖父、父亲、伯、叔都是京剧演员。 都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小冬耳濡目染的走上了京剧的道路。 她九岁开蒙,十四岁就在上海和一些名角童泰演出。 其中就有杜月笙的四夫人姚玉兰,当时杜月笙还是黄金荣的跟班。
京剧京剧,那是在北京才算地道和正宗。 因此孟小冬在1925年离开上海去了京剧圣地北京,经过客观详细的钻研她决定投身余派拜余叔岩为老师。 成为余叔岩的关门弟子。 都说关门弟子最吃香,所以一个愿意教一个玩命学孟小冬的技艺有了质的飞跃。 所以赢得了京剧冬皇的美誉。
孟小冬由于演出上的关系和梅兰芳先生接触比较多。 随着彼此的了解二人结为夫妻成为梨园佳话。 但是后来因为一些原因双方分手。 抗战结束后,应杜月笙四夫人姚玉兰之约返回上海。
孟小冬的独居生涯在杜月笙去世后,虽然分了一些遗产但是远不足渡过余生。 孟小冬没有选择再婚,而是选择用自己所学的京剧来教学。 一来收取一些费用;二来是打发漫长的余生。 孟小冬自幼学习京剧吃过很多苦,因此她一直认为只有天分加刻苦的学习才能在京剧上有所突破。
所以呢孟小冬在选择学生上非常苛刻,必须在有天分和能吃苦两个条件上都具备才会像自己的老师余叔岩对自己那样倾其所能把孩子培养出来。 虽然她的要求很严格,但是由于她京剧冬皇的名号实在太响亮,所以前来送孩子来学习京剧依然络绎不绝。 所以孟小冬的生计根本不是问题。 正是由于她认真选择和教授,弟子中除了不少京剧名家。
这种生活持续多年后,孟小冬应邀去了台湾生活。 邀请人就是度杜月笙的四夫人姚玉兰。 到了台湾后衣食无忧的孟小冬正式进入了养老生活,不再教授弟子的孟小冬和其他退休的老人一样过着普通的生活。 最终,孟小冬在1977年因病去世,享年71岁。
1949年,杜月笙带着一家人远避香港,孟小冬与他同行,孟小冬一句:“我跟着去,到底是使唤丫头,还算是你的女朋友”的问话点醒了杜月笙,杜月笙为了给孟小冬一个名分,于是决定为孟小冬补办一场婚礼。
于是1950年深秋的一天,香港杜公馆张灯结彩,举行婚宴,杜月笙由人搀扶着下了病榻,做了最后一次新郎官,孟小冬也正式成为杜月笙的第五房太太,这一年,杜月笙62岁,孟小冬43岁。 作为杜月笙的五太太,孟小冬嫁给杜月笙的时候,杜月笙已经是年逾花甲一病翁,一个卧病在床,一个侍奉汤药,英雄末路,美人迟暮,是这个时候杜月笙和孟小冬的最好写照。
因为孟小冬的陪伴,给病入膏肓的杜月笙带来了不可缺少的安慰。 然而两人的婚姻持续时间很短,孟小冬嫁给杜月笙一年后,在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在香港病逝,终年63岁。
1951年8月7日,杜月笙去世前,请秘书还有其他几位老朋友立遗嘱的时候,他们发现,杜月笙可以支配的现金就只有十万美金,十万美金全部被分给杜家以及和杜家有关联的人。 另外杜月笙临死之前枕头下还有七千美金,杜月笙分给了孟小冬三千美金。 在杜月笙死后,孟小冬分到了两万美元的遗产,因此两次加起来也就是两万三千美金。
杜月笙留给孟小冬的遗产确实不多,有资料说:当孟小冬听到只能分到两万美金的时候,她说:“这怎么够……”的确,孟小冬得到的遗产不多,可想而知她的日子肯定会过得大不比从前。
杜月笙一死,杜家人纷纷离去,各奔东西,孟小冬也搬出了坚尼地台18号,迁居使馆大厦,孟小冬没有子女,和其他杜月笙的夫人相比,是真正的孤家寡人。 杜月笙临死之前告诉孟小冬:“我去世后,你就不要再登台表演”,杜月笙知道孟小冬爱好唱戏,可是又不愿意自己死后孟小冬为了生计抛头露面,所以提出了这个要求,而孟小冬深知杜月笙为了她着想,因此痛快答应。
作为曾经的一代京剧名皇,孟小冬在杜月笙死后,再也没有登上舞台,即便是清唱也不愿意,有时候自己有兴致了,也是关着窗户自己清唱一曲。
庆幸的是孟小冬还拥有一项谋生的本领,那就是收徒弟,在香港的时候,她先后收了钱培荣、赵培鑫等弟子,总算没辜负她的一身绝艺。 孟小冬教徒弟很严格,选择弟子并不随意,只选择具备有天赋又意志坚强迷恋艺术的人才有资格做她的学生,在她的调教下,出了好几位京剧名家。
拒绝登台演出,没有固定工作,又没人帮衬,孟小冬在香港的生活是有点不容易的,甚至有点艰苦。
好在后来姚玉兰邀请孟小冬去台北,到了台北孟小冬的生活有个很大的好转,日子过得好些,在台北受到姚玉兰母女的照顾和陪伴,聊聊家常,和亲朋好友搓搓麻将,日子过得不错。 1977年5月27日,孟小冬因肺气肿和心脏病并发症去世。 享年七十岁,属于她的爱恨情仇至此全部落幕!
1951年8月,64岁的杜月笙在香港病逝,杜先生生前千金散尽,死后并无多少财产,据陆京士的《杜月笙传》记载,遗产共有11万美金,折合港币60多万,家人们在病榻前,由陆京士宣读后,几个老婆几个儿女简单的就分割完毕,因孟小冬是明媒正娶,所以分得遗产2万美金。
孟小冬,1908年生于上海,曾被梨园界誉为“冬皇”,图为在香港的孟小冬。孟小冬是在解放前夕才以身相许给杜月笙的,当时 社会 形势突变,孟小冬只能寻一位靠山,多年来对他青睐有加的杜月笙是合适人选,尽管此时杜月笙60岁,又已经病了,还是相信他实力是很雄厚的,于是刚过40岁的孟不冬跟着一块去了香港,谁知道杜月笙在弥留之际只有这么点钱,当她分到2万美金时,第一句话就是,这怎么够!
图为孟小冬收徒仪式时,弟子向师父行跪拜礼。所以孟小冬在海外漂泊的生活是比较凄苦的,平时锦衣玉食惯了,遗产很多被花完,为了生活就开始收徒弟,挑选的不但要有戏曲天赋,还要口袋比较殷实的,比如1952年收的钱培荣,他就是位商人,比较有钱,正式拜师后就负担起照顾老师的职责。 2006年,102岁的钱培荣还接受过电视采访,他说,每个月都会送钱给老师,用以表达敬意,几十年没中断,一直到她去世。
图为晚年孟小冬,她死后安葬在台北净律寺的佛教公墓。由于杜月笙的儿女们都逐渐迁往台湾,年老的孟小冬为免孤独,于1967年去往台湾定居,又收了徒弟蔡国蘅等人,以后的日子由蔡国蘅夫妇等人照料,而蔡国蘅接受采访时,他说,我跟老师的感情就跟母子一样,差不多每天都到她那里,所以失去了杜月笙的孟小冬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也不缺衣食,1977年5月26日,因为肺气肿和心脏病的孟小冬在台湾去世,享年70岁。
孟小冬,杜月笙,这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在不少人看来,是杜月笙强占了孟小冬,但事实却又并非如此,孟小冬本来是梅兰芳的妻子,奈何梅兰芳却是个懦弱的人,孟小冬最终只能选择与梅兰芳离婚。
在这之后,孟小冬经常受到杜月笙的照顾,说是照顾,其实杜月笙早已开始垂涎冬皇孟小冬的美色了。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孟小冬作为京剧界的冬皇,放到现在也是一线明星的地位,受到上海青帮三巨头之首的杜月笙垂涎,本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且,即使是垂涎孟小冬,杜月笙也只是发乎情,止乎礼,并未动用黑帮大佬具备的强硬手段。
看起来,孟小冬应该是看不上杜月笙的,尽管杜月笙是青帮三巨头之首,但杜月笙毕竟比孟小冬大了十九岁,从最初印象上看,孟小冬是不可能看上杜月笙的,但却架不住杜月笙给她的,长期的好感,特别是在返回上海以后,孟小冬的好友姚玉兰(也是杜月笙的妻子之一),将其邀往家中居住,这时候两人之间才碰撞出激烈的火花。
晚年生活杜月笙的晚年其实是过的相对拮据的,被迫奔走香港,这让杜月笙失去了手下的大半产业,甚至还依靠借钱生活,由此可知,杜月笙去世以后,几个夫人的日子绝对过不好。
虽然杜月笙与孟小冬一直都没有结婚,但到了杜月笙快要去世的时候,孟小冬却暗示杜月笙向自己求婚,两人这才算做了真正的夫妻,而在杜月笙去世以后,留给孟小冬的钱财也不过两万美元而已,虽然这笔钱也不少了,但让那些习惯了富贵生活的阔太太拿着这点钱生活,终究还是不太现实。
只是,孟小冬压根就不需要别人养活,孟小冬可是曾经的经济界巨头之一,即使在杜月笙去世以后生活拮据了很多,孟小冬依旧有自己的铁饭碗,因为年纪大了,再登台演出明显不适合了,因此晚年的孟小冬并非依靠登台演出生活的,而是依靠自己的京剧底子,开班收徒生活的。
可以说,杜月笙去世以后,孟小冬并未受什么苦,只是由于没有孩子,身边没有什么亲人,同为杜月笙妻子的几人也分别去了上海,台湾,美国居住,孟小冬的晚年过得比较孤单罢了。
直到已经六十多岁,孟小冬也终于到了退休的年纪,这才应了姚玉兰的邀请,前往台湾,不仅有姚玉兰子女的照顾,还能感受到难得的,阔别已久的亲情。
京剧“冬皇”孟小冬孟小冬 在学习戏曲方面,不得不说她是一位天才。 从九岁起便开始学艺,十四岁就能登台演唱,这或多或少跟她的身世也有关系。 出身于京剧世家的她,从祖父那一辈起,在京剧界便很有名望,后来家里的叔伯和父亲兄弟五人都继承了这门艺术,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下,孟小冬的进步比一般人学艺更快。 (孟小冬)
孟后来拜“戏曲界牛人”余叔岩为师。 余叔岩教育弟子严谨而又灵活,唱腔丰富而又深入。 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孟小冬很快便掌握了许多戏曲上的技巧和方法,再加上自己的底子本身就很扎实,所以学习进步很快。
在师傅病重以后,孟小冬形影不离、倍加照顾,更是得到了余叔岩的认可,后来成为余派最成功的一位继承人,声名大噪。 1928年天津《商报》副刊专门为她开了一个专栏,称她为戏曲界的“冬皇”。 (孟小冬年轻时图片)
杜月笙因戏结缘孟小冬杜月笙有一个很大的爱好,那就是听戏。 每次孟在上海唱戏的时候,杜都会去捧场并且还时常在场下叫喝,鼓掌
京剧是哪个地方的戏
一)京剧的孕育与形成(1790年至1850年前后) 清代中叶的北京,昆曲居剧坛的主要地位,高腔与秦腔一度也曾在 北京流行,乾隆五十五年(1790),三庆徽班进京祝寿演出,陆续进京的还有其他各班, 在京演唱昆曲及高腔、秦腔、皮黄腔等剧目。 嘉庆末年,道光初年,京师徽班已在艺术上 各自呈现特色称盛一时。 此后,京师徽班艺人又先后纳入湖北的西皮、二簧作为自己的主 要声腔部分,由此引发 了京师徽班面貌的变化,京剧这一新的剧种在京师徽班中逐渐孕育成长,这时的京剧已采 用北京音,湖广音相结合的舞台语音,作为念唱的一般准则,徽汉两剧的舞台语音已有明 显的区别。 除此之外,京剧形成的标志还在其剧目、演员、行当等方面的变化。 首先是剧目上的变化。 在道光四年(1824),庆什平班的剧目册中,载有剧目272 出,与乾、嘉时期京师徽班剧目相比老生剧目、武戏剧目比重增大,打破了过去专重旦角 的局面,再有道光末年,京师皮黄戏班的皮簧剧目成倍的增长,已经具备独挡一面的演出 力量。 其次,是角色行当的变化,昆曲例有“江湖十二角色”之说,到了道光年间,京 剧角色则分九行,但老生已居各行之首了。 再次是演员阵容的变化,老生成为各行之首和舞台的主角,其中有的著名生角演员已形成 个性化的表演风格和流派,如有“老生三杰”或称“老生三鼎甲”之称的程长庚、余三胜 、张二奎。 他们的成就高、影响大、特色鲜明,他们三人分别被誉为“徽派”、“汉派” 、“京派”。 其中,程 长庚的声望最高,被称为“京剧鼻祖”。 清朝著名画家沈容圃绘制的“同、光十三绝”图是一幅有历史意义的画卷,它画出了 第一代京剧演员程长庚等五人的戏装像及第二代演员谭鑫培等八人的戏装像。 按行当分, 他们为: 老生:程长庚(左六),《群英会》中饰鲁肃; 卢胜奎(右四),《战北原》中饰诸葛亮; 张胜奎(左二),《一捧雪》中饰莫成; 杨月楼(右一),《四郎探母》中饰杨延辉; 小生: 徐小香(左七),《群英会》中饰周瑜; 武生: 谭鑫培(右二),《恶虎村》中饰黄天霸; 旦行: 梅巧玲(左三),《雁门关》中饰萧太后; 时小福(右六),《桑园会》中饰罗敷; 朱连芬(右三),《琴桃》中饰陈妙常; 余紫云(左五),《金水桥》中饰银屏公主; 老旦: 郝兰田(左一),《行路训子》中饰康氏; 丑行: 杨鸣玉(右五),《思志诚》中饰闵天亮; 刘赶三(左四),《探亲家》中饰乡下妈妈。 此时,其他行当的角色也有不少脱颖而出,如旦角演员有胡嘉禄、陈宝行;净行 的朱志学、庆春圃,丑行的黄二雄、杨鸣玉、刘赶三等。 综上所述,19世纪20至40年代,北京剧坛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剧目、新行当 、新演员的涌现,标志着一个新颖的剧种——京剧形成。 这是19世纪前五十年中,北京舞 台及中国戏曲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 (二)京剧的成熟与兴盛(1851年至1916年) 京剧自形成后,发展十分迅速,进入19世纪50年代,日渐成熟,演出愈益频繁,京剧在剧 场、剧目、班社、演出等方面都进行了革新和改进,特别是随着舞台条件的改善与舞台艺 术的提高,表演艺术日趋完善,各行当的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各角制开始形成,整个京剧 舞台呈现出一派兴盛景 象。 随着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戏曲的兴盛,戏曲演出场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设有舞台的茶 园逐渐取代了宋元以来的勾栏,成为演戏的主要场所。 道光时期,北京茶园分布很广,到 光绪年间,主要的茶园如广德楼、广和楼,基本以演京剧为主,不仅北京拥有大量茶园, 上海、天津等地相继出 现了新型的茶园。 京剧的突出特点,在于表演艺术的高度发达。 伴随着京剧的全面兴盛,这一时期涌现出大 批富有创造才能的优秀演员,推动了京剧表演艺术的迅速提高。 杰出京剧表演艺术大师谭 鑫培,不仅是本时期优秀京剧演员的杰出代表,而且是京剧史上对发展京剧表演艺术作出 划时代贡献的极少数艺 术大师之一。 其中他与汪桂芬、孙菊仙三人被称为老生后“三杰”或后“三鼎甲”。 此外 ,小生和武生有王楞仙、德(王君)如、俞菊笙,旦行有梅巧玲(梅兰芳之父)、陈德霖 、王瑶卿(梅兰芳之师)等,老旦有龚云埔、谢宝山等,净行有何桂山,裘桂仙等,丑行 有罗寿山、郭春山、王 长林等。 伴随大批优秀演员的涌现,班社的体制逐渐向名角挑班制演唱会进,名角制的出现是当时 社会条件下,京剧发展、群雄并峙,竞争日益激烈的结果。 班社体制的变化虽也有其弊端 ,总的来说刺激了京剧在艺术上的不断进取,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多样性、高层次的发展, 使其充分生机和活力。 (三)京剧的发展与顶盛(1912-1948) 进入20世纪以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渐逐高涨,资产阶级 革命派一贯重视戏曲对开启民智、改革民俗的作用,因此,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有机 组成部分——戏曲改良运动应运而生。 它以上海为中心,影响遍及京、津各地,戏曲改良 运动对京剧也产生了重 要影响。 1904年,《二十世纪大舞台》问世,发起人为陈去病、汪笑侬等,它是近代富于革新精神 的戏曲刊物。 它为戏曲改良作为舆论准备,另外,上海新舞台创立。 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 具有新式舞台设备的剧场,同时它又是一个从事戏曲改良运动的进步艺人团体,以京剧演 员潘月樵、夏月珊等人 为骨干,编演过许多反帝、反封建的时装新戏,改革了旧戏院、旧剧场的诸多陋习,对当 时京剧改良产生了很大影响。 其次,建立了新型的艺人组织,取代了旧时的“精忠庙”。 1912年,北京成立了由谭鑫培、田际云任正副会长的正乐育化总会,上海成立了夏月润任 会长的上海伶界联合会 ,天津成立了汪笑侬为副会长的天津正乐育化会。 这些新型艺人组织,为培养艺人子弟、 改善艺人地位、维护艺人尊严、隔除陋习、树立新风、组织义演,做了很多工作。 再次, 是编演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时装新戏。 京剧界编演时装新戏主要是上海新舞台及北京的 奎德社以及梅兰芳等。 辛亥革命后,北京的剧坛一度被老生余叔岩、旦角梅兰芳、武生杨小楼所主宰,时 称“三大贤”。 他们都各成一派,艺术风格流传到后世,这时的京剧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 展,主要标志为剧目的不断丰富与表演艺术流派的不断涌现。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京剧出现了“四大须生”、“四大名旦”。 他们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 格,各成一派,代有传人。 前“四大须生”为余叔岩、高庆笙、马连良、言菊朋。 至40年 代,出现了后“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四大名旦”为梅兰芳 、尚小云、程艳秋(后 更名程砚秋)、苟慧生。 4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后“四小名旦”:李世芳、张群秋、毛世 来、宋德珠。 南方的老生演员麒麟童(周信芳)与北方的马连良、东北的唐韵笙被合称为 “南麒北马关外唐”,这是人们在艺术上对他们的推崇。 小生行的代表人物有程继先、姜 妙香、金仲仁、叶盛兰 等,武生演员有杨小楼、尚和玉、俞振庭、盖叫天等,武丑演员有叶盛章等,净行演员有 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等,丑行演员有萧长华、慈瑞泉、刘斌昆等,老旦行有李多奎等 ,他们大多已形成流派,为后代所继承。 抗日战争爆发后,利用京剧旧形式表现抗战新内容的演出,在延安和解放区先后展开,1940年成立了鲁艺平(京剧)剧团,42年鲁艺平剧团,又与八路军一二O师战斗平(京) 剧社合并,组成延安平剧研究院。 演出许多以反封建为主题的剧目,在宣传教育群众上起 到了很好的作用。 沦陷区的京剧工与侵略者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斗争。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 为保持民族气节,蓄须明志,毅然脱离舞台,为京剧界树立典范,程砚秋后来也隐居务农 ,同样表现了高风亮节。 这一时期,培养京剧演员的科班式戏校,在北京等地先后设立。 其中,影响大的 有北京的富连成社,北京的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上海的戏剧学校(四)京剧的新生与推陈出新(1949至今)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也宣告了京剧艺术的新生。 新生 的人民政权十分关心戏曲。 1950年召开了全国戏曲工作会议,建立了中华全国戏曲改进委 员会,文化部戏曲改进局,中国戏曲研究院等单位。 中央政府确立了“百花齐放、推陈出 新”的戏改方针和“改 人、改戏、改制”的三改政策,1952年文化部在京举行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梅兰 芳、周信芳、程砚秋、王瑶卿、盖叫天等接受了文化部授予的荣誉奖状,另有一大批中青 年戏曲家也获得了各种形式的奖励。 五六十年代,在北京,建立了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团等,上海、天津等地也建立了京剧 院团和戏曲学校。 舞台演出的骨干除老一辈演员外,还有大批的中青年演员和从业人员成 为京剧事业的生力军。 1964年,在北京举行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了《红灯记》 ,《智取威虎山》等现 代剧目。 “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只准演八个样板戏,“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遭到了践踏。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 文艺界继续执行“百花齐放、推陈出 新”的方针与“三者并举”的剧目工作政策,京剧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除继续演出了一 些传统剧目外,还新编了一批历史题材与现代题材的剧目。 先后建立了许多京剧研究的团 体,如1986年成立的“ 梅兰芳艺术研究会”,1989年成立的“余叔岩艺术研究会”等。 1984年,文化部创办了“ 中国戏剧梅花奖”。 在历届“梅花奖”及各种京剧大奖赛中,涌现了如李维康、孙毓敏等 一批优秀京剧演员。 以后又有了“文化新剧目奖”、“五个一工程奖”、“上海白玉兰奖 ”和“梅兰芳金奖”等 全国性的戏剧大赛。 特别式“梅兰芳金奖”是京剧表演艺术的专项大奖。 获奖演员遍及全 国各地。 1987年以后,还陆续举办了多次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和全国京剧新剧目 汇演,涌现出大批的京剧后起之秀。 1990年12月20日,文化部等单位在京联合召开了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振兴京剧 观摩研讨大会,并展演了50多台优秀剧目,40多个剧团参加了演出活动。 1995年底,在天津举行了首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演出了《曹操与杨修》、《徐九经 升官记》、《岳飞》(天津)等剧目。 京剧艺术的发展历史虽不很长,但它却是在我国许多民族古老戏曲艺术创作成果的基础上 成长起来的。 它所以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即是在其发展一百多年的历史过程中,经过几 辈人悉心继承,努力创新的结果。 在这段历史进程中,京剧舞台上涌现出的名家巨匠,势 如河汉繁星、不胜枚举 。 他们所塑造的众多而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及丰富的艺术经验,为我国民族戏曲艺术
谭孝曾活动年表
2004年5月17日,甲申年三月廿九日晚,一场由北京和南京京剧名角联合演出的现代京剧《沙家浜》在南钢大剧院盛大上演,这是庆祝梅兰芳诞辰110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 演出阵容强大,阎桂祥、刘山丽和黄孝慈分别扮演阿庆嫂,谭孝曾与江苏省京剧院的张军强、严阵合作演绎郭建光一角,胡旋、袁慧琴和董源轮流饰演沙奶奶。
2004年12月30日,甲申年十一月二十日,怀仁堂举办了2005年新年京剧晚会“菊苑飘香”,节目中包含了多个流派的代表剧目,谭派的《定军山》由谭孝曾精彩呈现。 2005年10月18日,乙酉年九月十六日晚,纪念张君秋诞辰85周年的张派代表剧目汇演在天津中国大戏院举行,谭孝曾参与了《赵氏孤儿·宫中》等剧目的演出。
同年11月6日,乙酉年十月初五,谭鑫培陵墓修复工程揭幕,京剧名宿及弟子们齐聚,祭扫仪式庄重,谭孝曾等谭门后人参加了这一活动。 2006年1月23日,乙酉年十二月廿四日,新春京剧晚会中,谭孝曾与梅葆玖、李维康等名家合作,献上精彩表演。 2006年3月1日,王选追思会召开,谭孝曾作为戏曲界代表出席,悼念这位为戏曲事业作出贡献的科学家。
2006年7月1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华神韵专场晚会上,谭孝曾再次搭档王蓉蓉,共同演绎《沙家浜》。 2006年9月20日,中国大戏院70周年庆典演出,谭孝曾等多位戏曲名家献上了经典唱段。
谭孝曾的活动频繁,不仅在各种大型演出中亮相,还参与了纪念谭富英诞辰百年系列演出和纪念奚延宏诞辰72周年的演唱会,展示了其在京剧界的广泛影响力。 2007年,他在新春京剧经典折子戏专场中也带来了精彩表演。
扩展资料谭孝曾,男,1949年出生,著名京剧老生演员。 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梨园世家,谭门第六代嫡传人,系京剧名角谭富英之孙、谭元寿之子。 第23届亚洲最杰出艺人奖和中美文艺贡献奖获得者。 历届CCTV全国青京赛评委。 近年来,多次出访亚洲、欧洲、美洲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 谭孝曾的妻子阎桂祥是著名京剧青衣、旦角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