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理响中国·实践新论系列视频: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理响中国·实践新论系列视频: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本期视频,调研团队来到浙江杭州,通过走访“小哥学院”和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了解共同富裕之路是如何接地气和落地的。
从殖民侵略的角度,结合传统思想文化的特征,论述近代中华民族的觉醒
中国近代化,亦称中国早期现代化或现代化,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 由于有关中国近代化问题涉及如何阐述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有助于对近代中国发展趋向的认识与把握,进而从较深的层面拓展中国近代史的研究领域并为当前的现代化事业提供历史的资鉴,因而逐步成为学者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 围绕着中国近代化问题,史学界主要就近代化的内涵、近代化的类型、近代化与争取民族独立的关系、近代化的层次、近代化与社会转型、与近代化有关的事件和人物的评价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取得了颇为丰厚的学术研究成果。 一、关于对中国近代化内涵的理解 中国近代化应指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化,这是史学界较为普遍的看法。 但是,怎样来表述中国的近代化,近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中国近代化与英法等国近代化相比较有何特点,对于“近代化”、“现代化”概念与内涵究竟应该如何把握,这些问题在史学界存有不同的观点。 由徐泰来的《中国近代史记》按照中国近代化的历史线索描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80年间的近代中国历史。 徐泰来在该书“绪论”中指出,近代化是表示向近代文明变化、向近代文明过渡的概念。 它是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综合变化的历史过程,不能单纯把它理解为工业化。 近代化的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在生产力发展方面,即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二是在生产方式方面,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变化;三是在政治方面,由封建专制向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变化。 近代化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度的变化。 近代化的核心、本质是资本主义化。 所以,近代化可以叫做资本主义近代化。 苑书义通过对中国与英法等国近代化的比较,点明了中国近代化的特点,并把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110年的中国近代化历程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分别其各自内涵的不同。 他指出,就英法等西欧国家而言,所谓近代化就是使社会摆脱中世纪的封建形态而资本主义化。 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思想等方面的变革。 近代化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核心是经济近代化。 近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世界各国近代化的历程却不尽相同。 和英法等国近代化历程比较,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道路具有明显的特色。 英法等国的近代化,主角是资产阶级,内涵是资本主义化。 中国近代化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两易主角和内涵。 前80年近代化的主角是民族资产阶级,内涵是资本主义化;后30年无产阶级跃居近代化主角,近代化的内涵也随之而变成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化。 ⑴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书中提出应先对“现代化”还是“近代化”正名,认为近年来我国报刊发表的论述西方国家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工业革命、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洋务运动等问题的史学论著中,有人使用了“近代化”这个术语。 其中有的用法显然是借自日本史,有的用法则是把西文的“现代化”误译为“近代化”,这是一个新的外来语译名尚未定型时常有的现象。 他强调“近代化”概念不适用于中国史,应当统称为“现代化”。 接着,罗荣渠对现代化的涵义作了界定,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现代化是指在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上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二是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即现代化就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三是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统称;四是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 针对罗荣渠的见解,乔志强、行龙认为,“现代”或“近代”总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的。 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就中国历史而言,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可视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界标,因为自此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探索已开始,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现代化过程便可称之为近代化过程。 因此,结合国内史学研究的实际情况,称之为“近代化”更为妥贴和符合实际。 ⑵ 其实,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无论是使用“近代化”或“现代化”还是“早期现代化”的概念,其所揭示的内涵基本上是一致的。 不少学者正是用了“近代化”或“现代化”等术语来探讨中国近代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转型这一近代化的过程,以至于有的学者在同一篇或不同篇的文章中交替使用“近代化”或“现代化”的概念,说明这两个概念的同一内涵是指中国近代的资本主义化。 对此,许多学者提出了他们的见解。 刘大年指出,近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 从落后的封建社会进到工业化,是与资本主义分不开的。 中国封建经济相当发达,走向资本主义,实现近代化,是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 ⑶ 林家有认为,中国的近代化,亦称之为“现代化”,指从1840—1949年期间的资本主义现代化。 无论是现代化还是近代化,归根到底是在近代中国决定承担近代化任务的主要载体都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因此近代化实际上也就是资本主义化。 ⑷ 李文海指出,始于晚清的中国近代化,也称作“现代化”,意思一样。 近代化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它从来就是一个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中国,近代化或现代化就是资本主义化,这无疑是对的。 但资本主义化决不是仅指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常常要政治等多种手段为其开辟道路。 ⑸ 因此,“近代化”或“现代化”概念在这里所揭示的内涵就是近代的资本主义化。 至于近代化的核心是经济问题或说工业化,还是把近代化视为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综合产物,这只是学者们在对近代化所含内容与范围理解的不同。 二、关于中国近代化的类型 史学界普遍认为,世界的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历程又不尽相同,类型也有区别。 因此,许多学者开始注重对近代化或现代化类型的探讨,以求揭示中国近代化的自身特点,促使这个问题的研究向深层次拓展。 许多学者把英法等国率先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并通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变革而逐步实现的现代化,称为“早发内生型现代化”;把受到西方列强侵略,开始以西方资本主义为榜样而进行现代化探索的国家的现代化称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并认为中国的近代化或现代化属于后一种类型。 孙立平指出,中国近代史上的现代化,从类型上说属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 它明显不同于早发内生型现代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不是本社会内部现代性不断成熟和积累的结果,而是对外部现代性挑战的一种自觉的回应。 这样,一个后发外生型国家能否启动现代化,就直接取决于两个方面的情况:一是外部挑战的情形,包括挑战的强度、挑战发生的时间、挑战发生时两种文明的差距;二是对挑战作出回应的条件状况,包括是否能认识到挑战的真正含义,是否具有用启动本国现代化来作出回应的自觉意识,以及是否具备这样做的现实能力。 ⑹ 由许纪霖、陈达凯的《中国现代化史》一书认为,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国家,中国是从19世纪开始进入由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现代化过程的。 西方世界的霸权威胁与文明示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启动要素。 然而也应看到,现代化的变迁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冲击--反应”过程。 对于中国来说,它既是古老的历史在新世纪的骤然断裂,又是这一历史在以往的传统中静悄悄的绵延。 只是到了19、20世纪,当西方的示范展示另一种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时,中国才对自身历史的内部挑战产生了一种多少是变化了的回应方式。 这样,中国历史的内部要素与西方文明的示范效应叠加在一起共同制约着中国现代化的反应类型与历史走向。 有的学者把中国现代化的类型称作“防御型现代化”。 罗荣渠指出,从世界范围看,作为现代化第二次大浪潮时期遭受西方扩张侵略的东方国家的强烈反应,中国的“自强新政”走的正是“外生型”现代化的一种特殊的防御性现代化道路。 ⑺阎小波认为,防御型现代化是落后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因面临先进国家的挑战,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被迫加强自身防御而发动的现代化运动。 这种防御型现代化从现代化的传播方式看有两种情形:一是积极主动地以和平方式移植现代化的因子而实行现代化,日本就是这样;二是从被动抵御西方国家的暴力和征服开始,继而不得不主动师法西方,学习坚船利炮乃至经济、政治、文化,从而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将自己融合到世界现代化的大潮之中,中国就是这种类型。 ⑻ 三、关于争取民族独立与近代化的关系 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要反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以争取民族独立。 同时,中国近代社会也要顺应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走向近代化。 问题是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而使中国向半殖民地化演化的过程中,中国的近代化是否也带有半殖民地化的色彩,中国人民要争取民族独立和谋求近代化有没有一个先后顺序,围绕着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史学界分歧意见较大。 徐泰来认为,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世界资本主义近代化潮流的冲击,激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中国社会内部因素的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要求。 这是外部因素激发起来的中国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近代化的主动因素。 这种主动因素同中国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萌芽的近代化的自发因素汇合起来,就逐渐成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流。 中国近代史的主题就是资本主义近代化以及围绕近代化所展开的一系列斗争。 中国社会内在的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趋向以及由这种趋向而形成的近代化的进步潮流,是要维护国家独立,抗拒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的。 中国要近代化,但不要殖民地化;而外国列强则要使中国殖民地化,而不容许中国独立的近代化。 这就是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矛盾的核心内容。 ⑼ 祁龙威则认为,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近代史充分证明,有两条互相对立的“近代化”道路:一条是爱国主义者走过的道路,先是资本主义化,最后转向社会主义;另一条是投降主义者走过的道路,表面是资本主义化,实质是半殖民地殖民地化,要区分这两种近代化。 ⑽ 吴承明指出,在近代中国,不清除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和封建主义的束缚,要实现工业化只能是个幻想。 但不是说,就应当否定当时人们的任何工业化的努力。 因为,如果没有一定的新式产业,没有中国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就不会有成功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当然,没有一个立足于本国大地、适应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是不可能实现工业化的。 ⑾ 刘大年认为,民族独立与近代化是两件事,不能互相代替,民族独立不能代替近代化,近代化也不能代替民族独立。 它们紧密地连在一起,不是各自孤立的。 没有民族独立,不能实现近代化;没有近代化,政治、经济、文化永远落后,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 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地追求民族独立,最 终目的仍在追求国家的近代化。 但是,民族独立与近代化毕竟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它们各有各的特定内容,民族独立是要改变国家民族被压迫的地位,推倒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从根本上说是要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 近代化则是要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要发展以近代工业生产力为主干的社会生产力,从根本上说是要解决生产力的问题。 两个问题的内容不同,解决的方法也就不一样。 人们无法同时并举来实现两个任务,或者毕其功于一役。 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走革命的路,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取得 民族独立,为中国实现近代化打开新的天地。 ⑿ 龚书铎指出,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实现近代化,走向繁荣富强,不能脱离近代中国的社会实际,必须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与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的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不应当将近代化与反帝反封建斗争对立起来,更不应当否认这一斗争。 帝国主义使中国沉沦为半殖民地化,又使中国停留在半封建状态。 历史事实表明,帝国主义的入侵既没有使中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也没有使中国实现资本主义近代化。 认为西方列强赞成和帮助中国实现近代化,不反对帝国主义可以实现近代化,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不进行反帝斗争,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不改变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压迫和掠夺,要实现中国近代化是不可能的。 ⒀ 李文海、黄兴涛指出,在整个近代社会,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的。 讲中国的近代化,不能无视或者脱离这两大历史任务。 毋宁说,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正是围绕着这两大历史任务实现而不断前进的。 在“后发外生型”近代化国家,其近代化的启动会较多地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包括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客观刺激。 但与此同时,后者也必然给这些民族和国家带来深重灾难,使得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成为其近代化实践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构成其实现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的首要前提。 ⒁ 就争取民族独立和谋求近代化而言,前者是要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后者是要寻找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途径;前者面对的是西方列强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后者面对的是怎样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通过近代化的过程转变成一个富强进步的中国。 因此,近代中国的历史现状要求中国人民既要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以阻止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也要迎合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向在中国实施近代化的方案。 争取民族独立和谋求近代化是相辅相成的。 近代化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只会有助于民族独立,也就是说不可能设想依靠传统的刀矛弓箭能打败近代化的西方列强,也不可能设想没有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会有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登上政治舞台。 当然,近代中国由于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国家,中国人民必须反对外来侵略以争取民族独立。 同时,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本主义依然是打击迫害,中国要发展资本主义也须力挽利权。 这样,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也含有争取民族独立的成分。 近代中国的发展趋向应当是一个独立、富强的中国,而不是一个只独立不富强的中国,也就是说不实现民族的独立不可能真正实现近代化,但不能说在没有完成国家独立的重任之前,中国不可以有近代化。 于此,争取民族独立与谋求近代化应当是紧密相关而非互相对立的。 同样,在阐述近代化的历史进程时也不可忽视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