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凝聚积极稳定向善的力量——金砖国家各界人士期待习近平主席赴俄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
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 特稿|凝聚积极稳定向善的力量——金砖国家各界人士期待习近平主席赴俄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
新华社记者邱夏 刘恺 江宥林
应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10月22日至24日赴俄罗斯喀山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这将是“金砖大家庭”实现历史性扩员后,习近平主席同金砖国家领导人首度线下聚首。
金砖国家各界人士表示,期待聆听习近平主席在会晤期间提出的重要主张,相信金砖国家这支积极、稳定、向善的力量必将蓬勃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更多正能量。
发出公平正义的时代强音
伏尔加河畔,千年古城喀山已为金砖历史性扩员后的首次领导人线下会晤作好准备。“我们热烈欢迎习近平主席来到喀山出席这次盛会。”俄中友好协会第一副主席、中国“友谊勋章”获得者加林娜·库利科娃说,期待习近平主席在此次会晤中就进一步深化金砖国家间合作,解决共同面临的任务和问题提出新方案、新倡议。
今年1月1日,沙特阿拉伯、埃及、阿联酋、伊朗、埃塞俄比亚正式参与金砖国家合作,“大金砖合作”在国际社会的瞩目中正式开启。
俄罗斯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国际事务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安德烈·杰尼索夫表示,此次会晤是俄罗斯作为金砖国家轮值主席国举办的最重要活动。习近平主席出席会晤框架内的系列活动,必将有力增进金砖国家在全球问题上的共识,壮大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积极力量。
巴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罗尼·林斯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三大全球倡议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全球南方国家中引发广泛共鸣。中国在凝聚金砖国家共识、促进各国协调合作、推进共同议程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林斯认为,习近平主席出席此次会晤将为推动多边主义和包容性增长注入新动力。
“金砖合作机制致力于促进世界多极化、维护真正的多边主义。”阿联酋迪拜海湾研究中心研究员艾哈迈德·阿里说,中国提出的“金砖+”合作模式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融入金砖合作敞开大门。随着金砖国家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大金砖合作”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国际社会期待聆听习近平主席为推动建设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提出的中国方案。”
“我十分钦佩中国为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和共同发展作出的贡献。”伊朗中国和欧亚事务分析师迈赫迪·霍尔桑德说,一个典型事例就是伊朗与沙特阿拉伯在中国斡旋下达成历史性和解。“每到关键时刻,世界总是希望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我对习近平主席将在喀山会晤上提出的主张充满期待。”
在埃及外交事务委员会主任伊扎特·萨阿德看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发展将提升全球南方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是引领金砖国家合作的重要力量,“代表了来自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值得信赖的声音”。“我非常期待习近平主席在即将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上提出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见解和倡议。”
书写携手发展的精彩故事
跨越山海,相互成就,金砖国家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精神,坚守团结自强初心,书写着携手发展的精彩故事。扩员后,金砖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球30%,贸易占全球贸易五分之一。
阿联酋《联合报》政治评论员艾哈迈德·哈马迪认为,金砖合作机制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优化资源配置、共享发展机遇搭建了重要合作平台,中方积极推动各国发展战略深度对接,为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哈马迪相信,习近平主席在喀山会晤上发表的观点主张将为各国推动可持续发展带来新启迪。
林斯长期以来关注和研究经济与发展问题。他指出,在金砖合作框架下,中国推动成立新开发银行、应急储备安排等经济合作机制,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助力全球南方国家获得更大自主权来塑造自己的未来。巴西从中受益良多:新开发银行为巴西的可再生能源和城市基础设施等项目提供融资,金砖国家间的农业技术合作促进了巴西农产品对华出口,科技合作推动了巴西在人工智能和绿色增长领域的创新发展。林斯相信,习近平主席的喀山之行将推动金砖国家实现更广泛的经贸合作。
在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大学教授巴卢·德米西看来,与中国等金砖伙伴的合作有效助力埃塞俄比亚吸引外资、改善贸易物流和实现出口多样化。沙特利雅得政治和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阿卜杜勒·阿齐兹·沙巴尼认为,沙特参与金砖国家合作具有广阔前景,特别是随着沙特“2030愿景”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度对接,沙特在能源、投资、互联互通和技术创新等领域的发展潜力将不断释放。南非智库克里斯·哈尼研究所所长西滕比索·本古说,“大金砖合作”将为实现各国发展目标和现代化创造更多相互支持协作的平台和空间。
“中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为全球南方国家带来了重要启示。”俄中友好协会副主席谢尔盖·萨纳科耶夫说,全球南方国家不断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共同捍卫发展权利,正凝聚起越来越强大的力量。他期待,习近平主席将为此次喀山会晤带来中国智慧,促进全球南方国家通过团结协作实现共同发展振兴。
共创文明互鉴的美好未来
“文明多姿多彩、发展道路多元多样,这是世界应有的样子。”习近平主席去年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上的这番话,给印度金砖国家研究所副研究员阿洛克·库马尔·帕塔克留下深刻印象。
帕塔克非常赞同习近平主席的观点。他说,通过参与金砖国家教育、卫生、旅游等领域交流活动,他亲身体会到互学互鉴有利于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金砖国家治国理政研讨会和人文交流论坛等活动丰富了我们的共同经验。习近平主席喀山之行将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共同进步注入更多能量。”
近年来,金砖国家间的人文交流如火如荼,电影节、艺术节、运动会、学术论坛等活动精彩纷呈,架起一座座民心相通、文明对话之桥。
在林斯看来,金砖框架下举行的一系列文化活动拉近了相关国家人民之间的距离,金砖国家职业教育联盟推动技术和工程等领域学生和专业人士的交流,女性创新大赛促进女性利用数字经济机遇创新创业……“中国一直致力于加强金砖国家之间的文化、教育交流,倡导各国相互学习、加强合作。相信习近平主席此行将为进一步促进金砖国家人文交流凝聚更多力量。”
哈马迪指出,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多元文化交流互鉴,展现了弥合文明分歧、化解文明冲突的广阔胸襟。中国的主张和倡议将推动不同政治制度、文化风俗的金砖国家在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和平共处、交流互鉴,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俄罗斯联邦委员会科学、教育和文化委员会副主席柳德米拉·斯卡科夫斯卡娅说,即将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有望在教育、科学、文化、人工智能、新技术、人文交流等领域取得共识和成果。“习近平主席来到喀山出席会晤,将在金砖国家携手发展的历程上留下深刻印记。”
奋发向上崇德向善读书教育活动讲故事比赛演讲稿,急需!!!
凝聚向上向善之正能量,做品德高尚的中国人同学们,老师们:大家下午好!我们知道,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顺利召开,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其实,这就是新时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在我看来,这好似一场“灵魂”的运动正向我们悄然袭来。 ——这便是要在中华大地上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良好道德规范、树立崇高道德理想,教育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因此,我演讲的题目是《凝聚向上向善之正能量 做品德高尚的中国人》。 古人云:“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这就是说,无论是个人修身立业、百姓生活,还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道德都如土壤和空气一样不可或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广大人民衣食住行已得到了充分改善,但我们的社会也正遭受着快速成长所带来的烦恼——道德建设正面临着严峻挑战。 我们看到,只愿人人为我,却不舍得我为人人的自私自利人群在增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正日渐滋长;见利忘义、诚信缺失等现象时有发生;就连公交车上让座,都能成为点燃拳打脚踢暴力事件的导火索;道德缺失的现象不胜枚举!在此我想请大家共同思考下列的问题:如果一个社会不能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情感,不能构建正确的道德标准,不能促使人们肩负起道德责任,何谈社会文明与和谐呢?如果一个民族连道德底线都不能坚守,谈何民族振兴、长久不衰呢?其实,如此“高大上”的社会问题、民族难题,答案并不难寻。 我想,只要全社会、全民族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我中华民族之优良传统,尤其是崇德向善的优良品质;并不断凝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社会风气将日渐好转,国民道德素质将逐步提高,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指日可见。 崇德向善应是一种文化信仰。 我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但放眼当下,中华儿女正在丢失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崇洋族、哈韩族正逐渐增多,而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国学礼仪的人并不多。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的邻国日本、韩国却将我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传统进行了学习和发扬,比如我们的传统节日——中秋节、端午节。 大家千万不要认为,他们只是喜欢热闹、喜欢过节,才和我们一起凑热闹。 其实,他们是在利用节日文化宣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意。 据媒体报道,我们的这两家邻居,已经向世界教科文组织申请了多项有关汉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部分已经获得了批准,这其中就有我中华传统医术——中医。 这难道不能给我们中华儿女带来心头一颤吗?我们不要总是嘴上批评人家剽窃我们的文化成果,而是应该盘点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文化、道德方面丢失了多少,应该警醒反思,应该重新掀起“国学热”、“传统文化热”。 崇德向善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敬业成为习惯,奉献成为生活,既平凡却又不简单。 道德的力量和榜样是每个人心中的一盏明灯,德行善举是每个人心灵中最朴素的情感,也是一种平常的生活方式。 崇德向善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对个人来说,要始终坚持把修徳律己、修身与修德并重,达到各安其分、各守其位;要把崇德向善、积德行善时刻装在心里、成为行动,能在关键时刻、危难之时豪不犹豫的去给予、毫不吝惜去付出;要把小事做好,把平凡的工作岗位,当作自己不平凡的人生舞台,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中华历史上具有伟大善举、名垂青史的仁者义士不胜枚举,而当代的焦裕禄、雷锋、杨善洲、郭明义这些道德榜样所践行的社会责任、无私奉献精神和坚守品格,恰恰代表了时代的进步和向上向善的道德主流。 凝聚向上向善之力量,就是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大地,自古崇尚以德化人。 古代圣贤倡导“仁、义、礼、智、信”,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追求“忠厚良善、崇礼尚义、正直勇敢、勤劳智慧”,这是代代相传的优良品质,正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坚定基石, 其中所蕴涵的积极向上的道德追求,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价值。 古人云:“上善如水”。 在当今物欲横流、心灵浮躁的时代,唯有崇尚优良道德品质、虔诚向善才能根治人性的丑陋与邪恶、洗涤心灵的污垢与黑暗 。 只要我们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 , 我们的中华民族就能永远充满希望和活力。
向上向善的理解
向上向善,是积极价值观的双重要求。 向上象征着进取和进步,鼓励人们不断提升自我,追求卓越。 而向善则关注道德修养,提倡选择善良,践行美德。 向上是向善的基础,为个体提升提供了动力;向善则是向上实践的体现,激发社会向更美好的境地迈进。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支柱,向上向善的力量无处不在。 它通过爱心和善举的传递,凝聚起全社会的正能量,营造出奋发进取、崇德向善的氛围。 这种价值取向衡量着个人的幸福感、社会的文明程度以及国家的富强,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坐标。 为了激发更多人的向上向善意愿,我们首先要关注青少年的培养,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从学校教育着手,弘扬真善美,让向上向善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 同时,建设良好的社会风尚,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引领民风,通过法治与道德的结合,激励社会向善的力量。 此外,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的力量,让向上向善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社会进步的源泉。 总的来说,向上向善是一种精神力量,它推动着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是值得我们共同追求和实践的价值导向。
如何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定向导航 道路决定命运,观念引领方向。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凝练,更是对这条道路精神旗帜的鲜明昭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基石和支柱的明确揭示。 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制度层面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反映一个社会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规定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引领一个社会发展道路的决定性因素。 离开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主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 价值特色是道路特色的标识,价值观认同是道路坚定的根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要选择正确的道路,更要坚守和把握正确的方向,而方向的把握则需要核心价值观的导航定向,需要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深刻复杂,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思想文化渗透集中表现在对制度道路及其背后价值观的挑战。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政权的瓦解往往在一夜之间,道路的更迭源自思想上失去防线。 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长远、稳定发展,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根本价值遵循,有利于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有利于引导社会意识形态向着积极、健康、进步的主流发展,有利于坚定人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信念,从而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全面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 实现中国梦,要求我们不仅在物质上强大起来,也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而精神的强大是以价值观的挺立为基石的。 历史和现实证明,没有核心价值观,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 精神的力量,归根结底来自于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感召力,取决于它所蕴含的价值观能否激起人们对共同价值的向往与追求。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精神上“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中华民族的复兴强盛,离不开精神之钙的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从社会层面规范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诉求,从个人层面确立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既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又吸收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既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文化传承与精神积淀,又为中国精神的当代锻造确立了价值理念和主旨意趣。 从革命时期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建国后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再到改革开放时期的抗洪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中国共产党一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传统民族精神的转变,既弘扬了其和谐友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优秀品质,又对其进行了现代性的革命性重塑,赋予其与时俱进的时代内容,催生了中国精神的当代新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扬民族复兴的强国梦想,倡导公平正义的理想信念,引领崇德向善的道德风尚,在凝聚社会与民族共识的同时,也不断地陶铸出中国精神的当代风骨与品格。 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这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就是构建国家的价值内核、倡导社会的共同理想、安顿国民的精神家园。 它是对中华民族独立自强品格的描绘,也是当代中国改革创新精神的凝练。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人民有追求,国家才有希望。 精神的力量弥足珍贵,而力量的激发则靠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 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引导人们自觉追求和实践中国梦所蕴含的价值理想,激发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国家凝聚力是国家兴盛的基石,一盘散沙的民族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实现中国梦想,凝聚亿万人民的思想共识不可或缺。 社会要有共同语言,国家要有统一意志,就必须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了每个人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它通过引导人们的理想信念,塑造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将其汇聚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当中。 它既是旗帜、目标,也是规范和指南,它确立了国家的价值目标,勾勒出社会的共同理想,规范了全体人民的精神追求和行为规范,能够激发全民族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强大精神力量。 不同价值主体的价值追求,必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价值冲突,特别是在当前思想、文化、利益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社会对“共识”的需要显得尤为迫切,用核心价值观来统领全社会价值追求,显得尤为重要。 核心价值观整合了13亿人民梦想的最大公约数,把13亿人民利益诉求和思想共识高度连结起来,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求共识,使千千万万个人的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最终汇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来,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有共同的思想支撑,有高度的价值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引领社会思潮,最大程度引导人民把个人价值追求转化为国家和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正本清源,指引方向。 目前,人们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的独立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日益明显,发展的失衡、财富的差距、观念的冲突,都使得凝聚价值共识既迫切又艰难。 要消弭冲突,形成合力,必须靠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 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信念,在社会层面助推公序良俗和文明风尚的形成,在个人层面明确人生奋斗和社会行为的准则。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强化人民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整合社会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化解社会利益和思想矛盾,最大限度增进社会共识,汇聚中国力量,从而众志成城共同谱写中国梦的光辉篇章。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才能汇聚起推动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 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人民群众是主体。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塑造人、培养人的过程,只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人、化入社会,才能发挥价值观的驱动作用。 离开人民群众的理解、认同和参与,培育与践行就没有了主体,失去了根基。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要充分关注到不同群体和个体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寻求价值层面的最大公约数,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只有在坚持以人为本中提升价值认同,以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才有最深厚、最长久的生命力。 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媒体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种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传播媒介,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价值观交流交锋的重要阵地。 网络时代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充分发挥网络的重要阵地作用,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和浓厚的舆论氛围。 要高度重视网络等新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全方位表现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要把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中,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要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进一步使网络空间晴朗起来,形成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放大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 要强化实践养成的根本途径。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 价值观不是自然生成的,既要靠教育引导来确立,又要靠在实践中强化。 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点滴养成、日积月累,才能真正内化为行为准则,变成自觉行动。 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 要通过开展形式新颖、喜闻乐见、针对性强的教育实践活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实现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和实践养成相统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内化于心,更外化于行,成为人们思想行为的根本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