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网10月19日消息(记者 丁文文)10月19日下午,2024年海南省旅游发展大会在三亚召开。记者从会议现场获悉,陵水将以产业带动,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业多元融合,扩大旅游消费空间,激活消费潜力。
据统计,今年1至9月,陵水累计接待游客785.13万人次,同比增长8.33%;旅游总花费84.35亿元,同比增长22.8%。
微短剧在陵水取景。海南省旅文厅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陵水以“微短剧+文旅”的模式积极打造海外短剧制作发行平台,目前累计在陵水拍摄完成短剧24部,已上线15部,其中1部印尼的短剧已经在境外上线。
陵水黎族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罗桦表示,下一步,陵水将加快推动“文化出海”,围绕短剧基地,创新“短剧+文旅”消费新场景,实现“剧火旅热”。做精沉浸式互动体验等新型旅游服务,打响“海南东南”科技艺术节品牌,引入艺术、动漫、电竞等大型文化活动,开展国际艺术家驻留计划,进一步集聚流量、扩大招商,以“科技造势”“艺术输出”塑造南海数字新区、海洋文艺新城的城市新形象。
此外,陵水将以清水湾游艇码头为平台吸引境外游艇来访,带动酒店、餐饮、海钓等文娱消费。同时,利用59国人员免签入境以及海南144小时免签等政策,针对境外游客推出一批雨林徒步、温泉康养、滨海度假及高尔夫赛事等旅游产品和新线路,积极开拓国际旅游市场。依托环岛旅游公路和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旅游公路,推动“龙吟灵水”“桐港渔灯”等驿站建设,开发乡村田园休闲度假、热带雨林探奇等体验类旅游产品,不断深耕“去野陵水”本地文化IP,激活周末游、亲子游、短途游,培育县域旅游新风潮。
(南海网)
展望2021|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文章来源:正略咨询本文来自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发起并联合国内文化产业领域众多研究者共同编撰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报告》分为总报告、分报告、区域篇、专题篇共四个部分。 在总报告和分报告中以突出核心内容生产环节兼顾外围产业环节为原则,研究包括出版发行业、广播电视业、电影业、演艺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品业、工艺美术业、节庆会展业、创意设计业、网络文化业、动漫业、游戏业、艺术培训业、体育休闲业共十四个行业。 区域篇涵盖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京津冀区域以及成渝经济带的文化产业发展分析,对各区域的发展规模、发展态势、发展特征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及对策建议。 同时,《报告》根据2021年产业热点,围绕文化艺术与数字科技、国家软实力与跨文化传播、大城市群文化产业发展等领域展开专题篇评述。 此外,《报告》还梳理了2020文化产业十大关键词、十大特征以及对2021趋势预测。 2020文化产业十大关键词1.文化数字科技文化与数字科技的深度融合形成众多新的增长极,带动各行业推进文化艺术生产消费与互联网、大数据、5G等技术的全面融合,催生出多种新兴业态。 2020年上半年,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比上年同期增长18.2%,增速比一季度提高2.7个百分点;移动互联网累计流量达745亿GB,同比增长34.5%。 其中,短视频领域、电商直播领域、网络游戏领域增长迅速;云音乐、云录制、云展览、云旅游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传统教育领域也开始线上布局。 各类文化数字科技产品与服务涌现,带动“非接触经济”文化业态繁荣。 2.文化大数据《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重点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在文化领域,中宣部文改办下发的《关于做好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通知》指出,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大基础性工程,将从供给端、生产端、需求端、云端发力构建体系,明确了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中华文化素材库、文化体验园、文化体验馆、国家文化专网、国家文化大数据云平台、数字化文化生产线等重点建设任务。 文化数据是文化数字经济的核心,以文化大数据为基础的文化生产新体系的构建,将助力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体系化升级,引领文化产业新增长。 3.乡村文化扶贫文化扶贫在乡村脱贫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涉及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乡村文化人才培养、乡村非遗和民间文化传承、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等各方面。 财政部于2019年10月提前下达2020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预算,预算金额达122.4亿元;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向乡村延伸,扩大乡村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 乡村文化产业是文化扶贫的重要领域,农业农村部启动“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活动”“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动乡村文化活动在全国各地的开展举行。 与此同时,数字乡村建设、乡村文旅扶贫、网络扶贫也助力乡村文化扶贫,并且以网络直播、主题活动等形式扩大乡村文化氛围的影响力。 4.文化经济双循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文化经济是双循环中的重要环节,文化消费正逐步成为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5.盲盒经济2020年,盲盒作为一种时尚潮玩迅速走红,盲盒经济引起消费热潮。 2020年12月11日,盲盒文创企业泡泡玛特上市,反映出潮玩产业极大的市场规模。 盲盒经济迅速扩大,一方面是由于IP自身的艺术设计魅力,以及随机购买的销售模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新的消费审美观念,盲盒能带来陪伴感、归属感和依赖感,影响圈子社交关系也紧密联系着消费者情感。 6.国漫探索中国道路国产动漫、动画持续探索中国道路,讲好中国故事。 在优质作品红利、国漫出海、新技术的推动下,国漫在制作和市场端都有了新的突破。 从生产的角度来讲,国漫探索中国道路也意味着在创作生产工业化、数字化以及动漫产业链条更加完善的探索。 促文化贸易2020年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署,意味着全球迄今为止最大的自贸协定诞生,将促进文化贸易的全球合作。 REEP协定中,签证便利化条款将拓展文旅产业发展空间,机构间多边文化旅游合作机制也将进一步释放红利。 货物贸易90%的开放水平以及零关税条款将对我国文化商品出口带来便利。 此外,协定中知识产权板块内容丰富,涉及著作权、商标、专利、外观设计、传统知识、民间技艺等,为对外文化贸易知识产权做出更细化的规定。 在新兴贸易领域,协定降低数字贸易壁垒,注重网络信息安全,将进一步为游戏、动漫等数字文化产业拓宽市场。 8.文创联名2020年文创联名持续火爆,文创联名受到越来越多行业的关注,联名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在故宫建成600年之际,故宫博物院与网易合作打造手游《绘真·妙笔千山》,与联想合作在2020年美国CES消费电子展推出系列产品,又与运动品牌安踏、东奥IP联名推出全新鞋款。 全国各类文化机构通过文创联名,借助互联网数字技术,为产业融合注入新内涵,助力文化内容和文化价值的再生产、再传播。 9.破圈层作品2020年,破圈层文化作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以作品“破圈力”寻求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在固定受众群体之外,获得更多群体关注。 在此背景下,小众文化、地域文化、传统文化往往以小切口、小人物、精细化内容反映历史现实,也促进主流文化与其他各类文化碰撞交流,展现出对年轻化审美需求的观照。 破圈层作品出现,体现了文化创作能力的提升空间,也展现出不同圈层群体之间的审美共识。 10.文化遗产活化2020年,文化遗产从专注保护转向多元活化。 6月,以“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为主题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活动在全国举行,活动聚焦传统体育、医药和餐饮等大众生活关注的非遗项目,以网络平台为主开展广泛传播。 此外,文化遗产在更多领域体现出其活化价值,《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关于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的通知》提出大力推进非遗工坊建设,助力实现非遗传承与非遗扶贫双赢,以非遗促进就业和增收,巩固脱贫成果。 2020文化产业十大特征1.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 疫情对于以线下场景为主的传统文化行业产生较大冲击,但同时也促使了行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催生出“云看展”“云旅游”等新业态,带来强劲增长动能。 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启动“上云用数赋智”行动,通过提供全面的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普惠性金融支持、搭建虚拟产业网络化协同平台,助力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 2.新模式新业态涌现2020年,文化大数据、数字内容、媒体融合、智慧文旅、人工智能、数字文博等领域成为产业融合的新热点,并向文化遗产资源、场馆教育、演艺娱乐、全媒体等行业渗透,不断催生出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 文化产业通过改变传统产业生产方式,形成开放的、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新型文化生产体系,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 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推动15种数字经济新业态发展,重点涵盖线上服务模式、产业数字化、个体经济、共享经济等领域,进一步为新兴文化产业的培育提供土壤。 3.数字领域投融资活跃《2012年至2020年文化产业投融资报告》显示,2020年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在经历3年下行后开始回升。 其中,数字文化经济投融资市场先于市场整体恢复。 疫情影响下,社交隔离对于短视频、直播、游戏、动漫、网文等依托线上消费场景的行业冲击较小,并侧面引导了线上文化消费。 此外,数字化战略的提出、文化产业政策红利等多重因素,均刺激了数字文化经济投融资的活跃度。 5G、文旅融合、电商、社交、垂直领域、VR、IP、AI、整合营销等成为数字文化投融资市场的新热点,展现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强大带动力和发展潜力。 4.乡村消费促产业升级以乡村文旅为代表的乡村消费,促使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导乡村产业延长价值链条,以新业态、新模式丰富产业门类,促进城乡之间生产要素流动,提高产业效率。 乡村消费有助于完善产业基础设施配套,从而推动乡村整体产业升级。 此外,社会各界积极探索文化扶贫、艺术扶贫与消费扶贫的结合模式,从而带动各类乡村文化营造项目在各地繁荣,以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创意生产要素为基础,引导“一村一品”的乡村文化品牌塑造,激发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5.文旅扶贫助力攻坚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 文旅扶贫依托其辐射带动效应和物质精神的双扶贫良好效益,成为推动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 2020年2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2020年乡村产业工作要点》,提出培育休闲旅游精品、推介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 3月,国家发改委印发《消费扶贫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2020年行动方案》,以专项行动提升贫困地区旅游服务供给质量。 至2020年10月底,中央预算投资共安排“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旅游项目327个,下达资金32亿元,大力推动改善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 各单位部门从多方发力促进文旅扶贫,也从侧面反映出文旅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多重面向。 6.高质量文化需求增长2020年疫情催化数字技术与文化传播融合,也逐渐培养了用户对高质量内容的消费习惯,各圈层的文化消费群体的品质化付费意愿日益提高,呈现出从娱乐性消费向知识性文化消费的升级转变。 此外,科技单位、企业、科研团队以及泛科普自媒体等纷纷加入文化科普领域,积极引导受众认知和审美心理,创作出大量优质的文化科普音视频、图书、图文和展览展品,以满足全民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对于高质量文化内容的需求,促进全民文化科学素质的提升。 7.数字文化引领出海以游戏为代表的数字文化产业出海表现突出。 据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和中国游戏产业研究院,2020年上半年,中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75.89亿美元。 数据显示,30家中国手游发行商11月在全球吸金20.1亿美元,占当期全球手游总收入30.2%。 数字文化产业出海的同时也推动了文化“走出去”。 各界纷纷从政策支持、版权服务、出海保障、战略研究、贸易渠道等领域,积极探讨数字文化企业出海路径。 8.传统文化活化传播传统文化资源依托数字前沿技术,可以有效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价值提炼和文化再传播。 产业链闭环运营IP运营企业积极探索从设计、孵化、生产、供应到零售终端的整个上下游产业链布局,形成闭环运营的IP商业生态。 此外,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科技发展,社交媒体投放更加精准,提升了IP营销、IP消费、IP衍生环节再开发变现的能力。 产业有望通过高效多元的IP运营和开辟新的商业模式激活传统产业,有机参与并引导我国传统产业的发展,推动实现产业共同繁荣。 10.非遗资源价值再生非遗传承关键在于有效提炼其文化内核,并将其融入到日益多元、快速变化的时代社会生活中,如“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影像”就提升了文化旅游的内涵价值。 此外,非遗内容还可以融入到城市文化建设当中,借助数字科技技术、新媒体传播手段以及动漫、游戏、直播等各种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广泛且深入地连接更多人群,有效激活非遗与现代文化之间的交互,为中国非遗文化走出去提供更多的中国特色素材,促进中国文化内容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多关注。 2021文化产业趋势预测1.产业数字化进程加速“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从国家层面进行战略部署。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重点做好优化产品供给、培育新型业态、文旅融合、构建产业生态等五个方面的工作,从产业层面提供发展指引。 从市场层面来看,数字文化市场表现为供需两旺。 一方面,我国互联网普及率67%,网民规模9.4亿,个性化、网络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持续攀升;另一方面,新基建、产业深度融合的推进将进一步释放市场供应潜能。 这些因素都将加速文化产业数字化进程,促进产业供给结构、新业态培育、消费习惯巩固、数字化治理水平等优化升级。 2.“文化+科技”双轮驱动在双循环战略背景下,“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将使中国文化产业面向更加广阔的全球市场,驱动产业发展空间不断增长。 基于新基建战略实施搭建底层体系架构,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将重点面向场景创新、民生应用,以VR游戏、在线逛展、沉浸展览、特效电影、智慧旅游、在线教育、直播带货等业态为代表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场景中。 “文化+科技”的双轮驱动效应,将进一步体现在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产业配套、金融服务体系、现代文化治理体系以及相关制度的创新中。 3.文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知识产权、技术、数据和特色文化资源正在成为文化产业重要的生产要素。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双循环战略的实施将要求加快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化建设。 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激发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活力;促使文化要素在不同所有制企业间、区域间、城乡间的流通;文化经济政策的制定应着眼长期,避免形成政策依赖和过度的行政干预;注重技术、数据等要素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数字化战略中的价值,加强相应的产权认定、资源整合、价值开发。 4.县域美学经济兴起县域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领域。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要求各地方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创新发展。 对于工业、制造业基础薄弱,而农业优势明显的县域,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率先推动县域美学,通过山水美学、党建美学、乡村美学等8类13个美学项目集群引领县域美学经济发展,各地也纷纷在县域文化产业助推高质量发展方面做出积极探索。 此外,美学经济对生态环境要求极高,县域美学经济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中,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基础,进一步与现代农业、智慧乡村、乡村旅游、大康养等领域融合发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 5.深化改革畅通内循环畅通内循环要求深化推进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着重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文化产业深化改革需要健全文化市场体系,破除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壁垒、商品服务流通的障碍,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国内开放统一大市场和经济良性循环;以科技作为关键力量,强化文化金融创新、完善金融供给,为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通过产权分离、社会购买等方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推进文化领域产权制度、管理体制等更深层次的改革。 6.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疫情期间,各地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场馆积极顺应5G、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进步趋势,紧跟公众实际文化需求的发展变化,工作重心迅速转移至线上。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一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数字化建设,加大线上数字文化资源开放,不断整合资源、创新提升服务质量,丰富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安全性、便捷性和针对性,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提质增效。 7.下沉市场引领文化普惠国内下沉市场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基础庞大,正在成为乡村新兴文化消费市场的生力军。 下沉市场的数字文化消费表现出较高活力,能够在面向市场需求整合科技与优质乡村文化资源的同时,引领地方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多元化提升乡村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效益,推动乡村文化普惠“最后一公里”建设,并进一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巩固文化扶贫成果。 8.对外文化贸易结构升级全球服务贸易结构将持续优化,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与文化、休闲娱乐、教育等行业深化融合,对于服务贸易的驱动作用日益明显。 2020年8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商务部印发《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在北京等28个省、市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将大力推进数字服务、版权服务、在线教育等新兴业态、模式的发展,为对外文化贸易提供发展导向,助力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区域发展结构优化升级。 9.全媒体融合深化“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好县级融媒体中心。 我国媒体融合成果显著,融合进程不断加快,下一步需要进一步深化融合,提升融合质量。 要加快创新改革发展,加快与新兴技术渗透融合,坚持创新紧跟科技发展的关键思路,加速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与文化产业融合,实现由媒体内部融合向跨界跨业渗透融合,拓展整合各领域资源,以及促进整体媒体服务功能体系的提质升级。 10.文化遗产价值创新转换文化遗产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国家软实力提升的体现。 这要求我们把握传统文化珍贵的独特性,深入提炼传统文化的核心与新时代文化的交叉点,通过创新生产方式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以文化区域空间为载体进行整体性保护,运用全媒体创新传播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从保护到活化,促进文化遗产价值的创新转换,延续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根脉。
广东:开展汽车以旧换新活动/进一步放宽小汽车上牌指标限制
易车讯 近日,广东省表示,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认真落实相关部门具体部署,把握重大发展机遇,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制定《广东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实施方案》,全文如下:
一、主要目标
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市场为主、政府引导,坚持鼓励先进、淘汰落后,坚持标准引领、有序提升,结合“百千万工程”、制造业当家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等重点工作,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新一轮消费品以旧换新、全链条废弃物循环利用、标准引领等四大行动,进一步释放投资消费潜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到2027年,工业、能源、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重点行业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环保绩效达到A级水平的产能比例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报废汽车年规范回收拆解量80万辆左右,二手车年交易量超400万辆,废弃电器电子年回收拆解处理量达1000万台(套),再生材料在资源供给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回收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二、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
(一)推进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聚焦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机械、航空、船舶、轻纺、电子等重点行业,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重点方向,实施工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质增效行动。 鼓励工业企业开展节能诊断和能效对标,加快推动工业窑炉、锅炉、压缩机、泵、电机、变压器等重点用能设备系统节能改造,推广应用先进节能降碳技术、工艺、装备和产品。 加强智能制造软硬件产品设备推广,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和普及应用。 推动安全生产、灾害事故救援等设施改造升级,加快推进老旧化工装置更新。 严格落实能耗、排放、质量、安全等强制性标准和设备淘汰目录,依法依规淘汰不达标设备。
(二)推动能源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持续推进存量煤电机组节煤降耗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支持配置碳捕集利用设备。 推进已达或临近寿命期的风电和光伏发电设备退役改造,提升装机容量和发电效率。 加快推进城镇老旧小区、城中村配电设施升级改造。 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逐步淘汰更新S9以下配电变压器等落后低效设备。 加快推动充换电老旧设施改造升级。
(三)加快建筑领域设备更新改造。 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加快小区及周边无障碍设施、电动自行车及汽车充电设施、安防、消防、防灾避险等配套设施更新升级。 统筹推进既有建筑节能和绿色化改造,实施外墙、屋面和窗户等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改造升级,加快绿色建材推广应用。 大力推进有条件的楼栋加装电梯,加快更新不符合现行产品标准、安全风险高的老旧住宅电梯。
(四)推动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更新。 加快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光纤网络等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升级,推动道路交通、照明系统、广播电视等数智化改造。 有序推动地下管网、地下管廊、桥梁隧道等城市生命线工程配套物联网感知设备建设,加快重点公共区域和道路视频监控等安防设备改造。 加大供水水厂、管网和加压调蓄设施更新改造力度,强化供水管网漏损治理。 系统开展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和清污分流、破损管网等改造修复,因地制宜推进废品处理设施转型升级。 加快推进燃气等老化管道更新改造,运行年限满20年的燃气管道应改尽改。
(五)支持交通运输领域设备更新。 持续推进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机场转运车辆等电动化替代,支持老旧新能源公交车及电池更新换代。 全面实施重型柴油车国六排放标准和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国四排放标准。 加强低空经济装备等绿色航空装备产业发展和示范应用。 严格执行船舶报废和环保标准,依法依规淘汰高耗能、高排放、污染重的老旧船舶,以市场化方式推动LNG动力船舶应用,逐步扩大电动、绿色甲醇动力等新能源船舶应用范围。 积极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加油站升级改造,发展“服务区+”多场景平台生态。
(六)推动农业农村领域设备更新。 加快淘汰耗能高、污染重、安全性能低的老旧农机装备。 结合农业生产需要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阶段,扎实推进拖拉机、水稻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报废更新。 因地制宜适度建设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设施。
(七)推进教育教学设备置换更新。 推动符合条件的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更新置换先进教学及科研设备和实验实训设备,支持以租赁形式更新设施设备。 推动学校安全防范设施、教学仪器装备、校园图书馆、数字化基础环境等改造提升,资源配置重点向经济欠发达区县倾斜。 加强特色实验教学空间建设,推进先进互联网基础设施设备和网络信息系统升级改造。
(八)推进文化旅游设施更新提升。 以市场化方式推动滨海景区等重点旅游景区、度假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和索道缆车、游乐设备、演艺设备等文旅设备更新提升。 支持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文化旅游配套设施更新,利用数字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旅游消费场所。
(九)推进医疗设备设施迭代升级。 推动医疗卫生机构装备和信息化设施迭代升级,鼓励具备条件的医学影像、放射治疗、远程诊疗、手术机器人等医疗装备更新改造。 推动医疗机构病房改造提升,优化住院诊疗服务。 探索推进医疗装备产品“购买技术服务”和设备租赁等新模式。
三、实施新一轮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
(十)开展汽车以旧换新。 强化政策引导,组织开展汽车以旧换新活动,鼓励汽车生产、经销企业通过开展促销活动、发放换新补贴、赠送充电桩等形式提供购车优惠让利,促进汽车更新消费。 严格执行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和车辆安全环保检验标准,依法依规淘汰达到强制报废标准的老旧汽车。 广州、深圳进一步放宽小汽车上牌指标限制。
(十一)开展家电产品以旧换新。 鼓励家电生产、销售、回收等企业联合开展家电以旧换新促销活动,开设线上线下活动专区,对以旧家电换购节能家电的消费者给予优惠。 鼓励企业创新家电产品消费新场景。 落实家电售后服务提升行动,提升家电售后服务水平。
(十二)推动家具家装消费品换新。 鼓励有条件的地市通过政府支持、企业让利等多种方式支持居民开展旧房装修、厨卫等局部升级改造和居家适老化改造。 鼓励家具、家装企业加强上下游合作联动,打造线上样板间,提供价格实惠的产品和服务套餐。 引导生产企业围绕智能家居等开发新型终端产品,鼓励企业推广智能家居等新型消费场景。
四、实施全链条废弃物循环利用行动
(十三)完善废旧产品设备回收网络。 深入推进生活废品分类,推动生活废品分类网点与废旧物资回收网点“两网融合”。 因地制宜完善城乡回收网络,发展“换新+回收”、“互联网+循环利用”等新模式,推动建设一批集中分拣处理中心。 优化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布局,推动报废汽车拆解企业规模化发展。 完善公共机构办公设备回收处理渠道。 支持打造废旧产品设备线上交易平台。
(十四)支持二手商品流通交易。 大力发展二手车出口业务,鼓励有条件的地市建设集展示交易、维修整备、检测认证、报关出口、仓储物流、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二手车出口基地,培育二手车出口配套服务体系。 支持企业拓宽海外市场渠道,规范二手商品流通秩序和交易行为。 鼓励“互联网+二手”模式发展。
(十五)有序推进再制造和梯次利用。 积极培育回收、再制造、再制造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产业链。 加强旧件损伤检测与残余寿命评估、质量性能检测及智能运行监测、先进表面工程与增材制造成形等技术研发应用,提高再制造全过程溯源追踪的信息化水平和设备安全性能。 推动风电光伏、盾构机、工业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再制造产业发展,有序推进动力电池等产品设备及关键部件梯次利用。
(十六)推动资源高水平再生利用。 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园区化发展,引导低效产能逐步退出。 支持建设一批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等再生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废弃物循环利用龙头企业。 加强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规范化回收利用,支持企业工艺设备提质改造。 积极有序发展以废弃油脂、非粮生物质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液体燃料。 持续提升废有色金属利用技术水平,加强稀贵金属提取技术研发应用。
五、实施标准引领行动
(十七)强化绿色低碳发展标准支撑。 推动炼化、钢铁、轮胎、化工等方面能耗、排放等相关标准制定和实施,提升锅炉、电机、泵、冷水机组、数据存贮设备等重点用能设备能耗标准。 推动完善运输装备、城市基础设施节能低碳、绿色建造等标准。 鼓励龙头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等国际国家标准制修订。
(十八)加快产品技术标准更新升级。 完善家电、家具、汽车等产品标准。 制修订废旧家电、二手电子产品、报废汽车、废旧动力电池、退役光伏风电等回收利用标准。 推动电动自行车电池、燃气用具等重要消费品质量分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组织制定电梯主要零部件报废标准,监督燃气充装单位严格执行燃气气瓶报废规定。 依法查处生产、销售不符合强制性标准产品的违法行为。 持续开展电动自行车专项整治行动。
(十九)加强重点领域标准衔接。 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关国际标准化活动。 开展粤港澳大湾区碳足迹认证试点建设,推动完善广东碳标签机制。 扩大“湾区标准”清单和“湾区认证”项目范围。 强化“一带一路”绿色标准合作,助力我省再生资源产品、再制造产品、二手商品走出去。
六、强化政策保障
(二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用好省级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等相关领域省级财政资金,加大对企业开展设备更新和升级改造的支持。 谋划储备设备更新、循环利用等重大项目,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支持。 用足用好中央财政安排的节能减排补助资金、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相关资金、城市交通发展奖励资金、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专项资金等,加强中央和地方资金统筹协同,联动支持符合条件的汽车以旧换新、家电等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新能源公交车及电池更新、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等工作。 落实老旧运营车船更新补贴,支持老旧船舶、柴油货车等更新。 落实国家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完善农机装备购置和农机作业地方补助机制。 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健全绿色收费价格政策。 推进机关单位落实政府绿色采购政策,鼓励国有企业加强绿色产品采购。 严肃财经纪律,强化财政资金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监管,更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带动作用。
(二十一)落实税收支持政策。 严格落实节能节水、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安全生产专用设备、新能源车购置、二手车销售等税收优惠政策,用好加速折旧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积极落实国家关于资源回收企业向自然人报废产品出售者“反向开票”政策。
(二十二)优化金融支持。 用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和中央财政专项贴息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支持。 落实国家有关部署,引导银行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 综合运用银行贷款贴息、保险增信补贴、融资租赁补贴与贷款风险补偿等加强对技术改造的支持。 推动融资租赁服务工业、教育、医疗、农业等重点领域设备更新。 强化绿色信贷对绿色智能家电生产、服务和消费的金融支持。 鼓励银行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适当降低乘用车贷款首付比例,合理确定汽车贷款期限、信贷额度。 鼓励银行机构出台支持老旧货车更新的贷款政策。
(二十三)加强要素保障。 加强技术改造和循环利用项目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 各地要统筹区域内废弃物分类收集、中转贮存等设施建设,将其纳入公共基础设施用地范围予以保障。 完善废弃物回收运输车辆上路管理制度,因地制宜划定废弃物回收专用临停车位。
(二十四)强化创新支撑。 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资源循环再生利用等领域开展重大技术装备科技攻关。 突出需求导向,强化结果应用,综合应用业主制、赛马制、揭榜挂帅、板块委托等项目组织方式开展关键技术和装备攻关。 布局一批中试平台,建立健全中试服务网络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
各地、各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省市联动,做好政策解读,充分利用中国品牌日、广交会等活动,营造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省政府建立工作专班,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 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联动、信息共享,及时对接国家部委,摸清底数,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具体方案和配套政策,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细。 重大事项及时按程序请示报告。
文化领域政策放宽后,腾讯完美三七聚在一起聊了聊出海
昨天,即7月21日,商务部联合27个部委发布了《关于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旨在到2025年建立若干覆盖全国的文化贸易专业服务网络。 游戏出海和电子竞技作为游戏行业的大趋势和重要组成部分,在扩大网络游戏等领域出口竞争优势、提升中国游戏企业实力与影响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今天,2022中国游戏出海与电竞发展论坛上,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敖然,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副秘书长、游戏工委秘书长、电竞工委主任委员唐贾军等人就相关话题发表了致辞,并发布了《2022年1-6月中国电子竞技产业报告》。 随后,完美世界电竞副总裁黄小鸥、腾讯电竞品牌总监杨瑞、三七互娱产品副总裁殷天明、盛天网络商业策略部总监邓建业等人也从电竞文化共建、电竞出海、游戏与文化出海、新电竞场景等方面分享了对当下电竞和游戏产业发展的观点。 电子竞技与游戏出海未来的方向是什么?从他们的演讲中,我们或许能找到一些答案。 创新是第一动力。 在《关于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颁布的大背景下,中国游戏产业创新发展论坛的举办显得尤为重要。 敖然强调,行业比过去任何一个时候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更加需要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游戏出版和电竞产业,在过去的几年里一直保持着较高的话题度,社会影响和商业价值不断提升,有望成为助力行业在未来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 最近5年,我国游戏企业积极探索走出去的新模式新路径,持续深化海外布局,自营游戏出海的市场规模和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一批富有鲜明文化内涵的产品走向世界,全球对中国故事东方形象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过去十年,网络游戏出海几乎从0发展到180.13亿美元。 国产自研游戏在美国、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市场的市场地位非常稳固。 在欧洲、中东地区、南美洲,包括非洲的部分市场影响也在逐步扩大,出海产品的类型也愈发多元化。 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游戏在国内外表达的很多内容都是中国形象、中国故事,甚至是我们国内的风土人情,这种表达也持续满足着全球消费者深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 在同样的时间跨度里,电子竞技在国家建设数字中国战略的引导下,部分省市都出台了发展电竞产业的促进政策。 同时有关方面系列的相关标准规范也在陆续出台,中国音数协也在推出电竞产业的相关标准内容,逐渐形成了产业化工程。 在数字文化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中,电竞也在不断涌现着巨大的市场经济前景。 电竞产业的市大掘场经济潜力不仅仅体现在电竞产业本身,还包括与直播短视频、酒店、文旅、家居制造等行业的加速融合,在帮助电竞产业一举成为游戏衍生业态中产业链最为丰富,创新最为突出的现象级垂直门类。 根据中国音数协和中国游戏产业研究院提供的数据,2021年中国电子竞技市场及游戏收入就达到了1401.8亿元,较5年前增长了一倍。 综合来看,游戏出海和发展电竞事业,看似是两条路,实际上具有供给全、种类多、增长快、趋势新四大共性。 最重要的是它们能够和年轻人的兴趣、爱好、生活、娱乐紧密的有所契合。 这些内容能够在数字经济时代充分引导和满足大众精神文化需求。 电子竞技行业极具韧性。 不可否认的是,电竞作为游戏的衍生,对科技、旅游、文创等领域的影响力和辐射作用越来越打。 特别是在跨界融合发展方面,展现出了辉煌的前景,也成为了很多地方政府发展数字经济的一个抓手。 目前我国电竞产业已是全球最大,核心观众和赛事营收均处在世界领先的位置。 因此,加强电竞垂直领域的专业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游戏出海与电竞发展论坛上,中国音数协、电竞工委联合伽马数据发布了《2022年1-6月中国电子竞技产业报告》。 报告显示,上半年的新冠疫情深刻影响了电竞产业发展格局:线下赛事活动难以开展,电竞的内容供给、舆论影响力和商业收入的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 2022年1~6月,中国电子竞技产业收入为764.97亿元,同比下降10.12%。 从收入构成的角度来看,电子竞技游戏带来的收入占比是最高的,约为83.29%;直播收入占比约为13.96%;赛事收入、俱乐部收入和其他收入占比分别约为1.24%,1.1%和0.52%。 具体到详细数据,电子竞技游戏收入为637.12亿元,同比下降11.09%。 上半年的电竞热度降低、用户收入和付费意愿的变化,导致了电子竞技游戏收入大幅度下降。 除游戏收入外的直播、赛事、俱乐部以及其他收入,约为127.85亿元,同比下降2%。 直播企业的营收下滑,赛事的票务和周边收入降低,企业间商务合作无法开展,是造成下降的主因。 2022年1至6月,中国电子竞技用户规模为4.87亿人,同比略有下降。 此趋势与游戏产业用户规模的变化相符。 经统计,2022年上半年市面上全部的电竞游戏中,有24款为端游,34款为手游,7款产品为多端游戏,另有3款电竞游戏产品是网页游戏。 其中射击类数量最多,占比达到26.09%;多人在线战术竞技类(MOBA)游戏的数量仅次于射击类,占比达到17.39%;体育竞技类游戏产品的数量占比达到10.14%。 由于线上办赛模式日渐成熟,2022年1至6月,中国电子竞技赛事数量同比出现增长,共举办62项。 因疫情限制线下活动,将近一半的赛事全程采用线上办赛。 另有19%的赛事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办赛。 电子竞技赛事的举办城市以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为主。 上海是历年全国承办赛事数量最多的城市,今年上半年有39.39%的电竞赛事在上海举办,主要集中在1至3月。 位于长三角地区的杭州和苏州排名也相对靠前。 电子竞技企业数量占比超过10%的地区有两个,分别是广东和上海。 北京、海南、江苏、湖南、浙江和四川等地占比超过5%。 由于广东省内深圳、广州两个地区电竞聚集效应明显,全省电子竞技企业占比达到18.20%,位居第一。 电竞企业的业务类型中,电竞游戏厂商、电竞场馆和电竞赛事服务三种业务类型出现的频率较高,占比均超过20%。 出海方面,电竞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上半年由国内企业举办的赛事呈现出主办地区国际化、参赛选手国际化两大特点,其中许多都是以自主研发游戏为内容基础。 部分落地在日本、韩国及北美地区的赛事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电子竞技赛事之一,吸引数百万观众观看。 此外,还有国产电子竞技游戏成功入选东南亚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 总体来看,上半年的电子竞技产业在疫情反复冲击和宏观经济下行的双重影响下,依然展现出了强大的发展韧性。 唐贾军表示:“未来电子竞技产业要锚定健康化发展、规范化建设和创新性融合三个方向,凝聚共识、形成合力。 要筑牢未成年人保护防线;加强电子竞技产业标准化建设;加强电子竞技与元宇宙、VR、AR等新技术、新概念的融合贯通;跟进虚拟人、数字藏品等最新热点,探索新路径,推动行业创新性融合。 ”电竞与传统体育的融合。 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能看出国内电子竞技行业发展的趋势。 完美世界电竞副总裁黄小鸥表示:“当下电竞产业很重要的一个趋势就是电竞和传统体育的融合。 ”根据部分国际机构发布的数据,2021年全球电竞的观众数增至4.74亿,同比增长8.7%,核心电竞爱好者占整体人数的一半达到2.34亿,同比增长也为8.7%。 电竞赛事的直接收入也从2020年的9.471亿美元增至了2021年的10.84亿美元。 到2024年,无论是电竞的观众数还是电竞市场收入都会继续有稳步的增长。 其次,8个电竞项目首次成为杭州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这表明了传统体育组织对电子竞技的认可,它对于电竞项目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那么在电竞成功入亚后,电子竞技何时能进入奥运会逐渐成为了新一轮的热门话题。 黄小鸥认为,其实国际奥委会对于电竞项目的认识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 2017年,国际奥委会首次承认电竞是一个运动项目。 2021年3月,国际奥委会全会又通过了《奥林匹克2020+5议程》,建议加强与受众的数字化互动,鼓励虚拟运动发展,并进一步与电子游戏社区互动。 电竞究竟会不会入奥?会以怎样的形式入奥?对此,黄小鸥觉得,电竞可能会像进入亚运会一样成为奥运正式项目,也有可能如巴赫主席所说,所有的电竞项目单独去举办一个类似奥运会的赛事。 换言之,即举办一个“电竞奥运会”。 当然,电竞入奥或者是“电竞奥运会”都离不开良好的电竞生态体系建设。 作为《Dota2》和《CS:GO》的代理商,完美世界也积累了许多赛事经验,搭建了高校赛、城市赛、职业联赛、杯赛等多个级别的电竞赛事体系,还与V社在上海联合举办了《Dota2》项目的最高级别赛事TI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