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调查丨“一小时生活圈”加速形成 深中通道通车后大湾区“变小”了
这一条条超过十斤重的草鱼,是广东省中山市的地理标志产品,脆肉鲩。经过当地特殊的养殖方式,鲩鱼的肉质变得更加结实,口感更加脆爽,成了广东地区餐桌上备受欢迎的一道特色美食。
每天凌晨四点,梁志红和他的同事们就要将鱼塘里的脆肉鲩打捞上岸并装车,准备送往深圳的餐厅。从地图上看,珠江口是标准的A字形内湾。长久以来,中山的脆肉鲩要送到深圳的客户手中,需要向北从内湾顶端通过虎门大桥绕一个大弯才能抵达深圳。
2024年6月30日,历经七年的建设,深中通道正式通车,打破了珠江口自然地理屏障。从深圳到中山的车程由原来的2个小时缩短至30分钟。
中山的脆肉鲩通过深中通道能够更加快速地抵达深圳并辐射到更远的粤东地区,与此同时,大批粤东地区的游客也通过深中通道涌向中山。在深中通道通车后的一段时间里,很多网友都戏言,深圳食客把中山的鸽子都吃完了,导致中山一“鸽”难求。
据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深中通道开通以来,日均车流量达10万车次。2024年的国庆假期,深中通道总车流量达到92.63万辆次。
作为连接珠江东西两岸的超级工程,深中通道的意义远不止于缩短物理距离,它的建成通车更是为珠江口东西两岸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20年前,袁茉莉加入这家在发光二极管智能制造装备领域刚刚起步的年轻企业。经过多年磨炼,在以“快”而闻名的“深圳速度”之下,她从一名行业新人跻身企业的决策团队。
每个周二,是袁茉莉前往中山上班的固定时间。作为企业在中山生产基地的负责人,这种双城工作模式,她已经持续了7年。
深圳新益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办主任 袁茉莉:深中通道通车前每一次都堵,不管是过去还是回来,整个广佛高速都堵,过去一趟单边都要两个多小时。
从2017年开始,这家迅速成长的深圳本土企业迫切需要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几番比对,他们在与深圳隔岸相望的中山设立了生产基地。伴随企业西迁可能产生的人才流失,是身为管理者的袁茉莉必须直面的问题。
安顿好来自深圳的员工在中山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是袁茉莉这两年管理工作的重点。邹远来的孩子今年就要上初中,袁茉莉再一次来到政府寻求帮助。
2022年,这座竣工面积超过7万平方米的新生产基地正式投产。一直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邹远来也随着企业举家搬迁到中山,他的孩子们也顺利地进入了中山当地的学校学习。随着深中跨市公交的开通,邹远来的妻子现在能够坐着公交通过深中通道每天往返深圳和中山,结束了与家人两地分居的生活。
深圳新益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办主任 袁茉莉:因为我们在这里安家落户了,现在都感觉自己就是新中山人了。等第二个工业园建好,两边厂房加起来有20多万平方米,未来几年我们也不用去考虑产能空间的问题。深中通道对于我们公司来说,真的是黄金大道,非常重要。
每天,无数会议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车流中进行。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加速推进“一小时生活圈”的形成,对澳门青年黎子健和合伙人而言,“一脚油”逛湾区早已成为他们的工作日常。
2018年,黎子健和他的中学同学来到内地创业,开始了他们的无人机梦想。从第一代全天候自动循环盘点系统到全方位巡检机器人再到船载无人机。湾区给了黎子健一个有着无限纵深的广阔空间。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提出“提高珠江西岸地区发展水平,促进东西两岸协同发展”。
长期以来,珠江口东西两岸发展不平衡,呈现“东强西弱”的发展特征,两岸经济联系较弱,产业协同水平较低。深中通道的建成通车将强化珠江口两岸之间的区域联系,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融通与发展。环珠江口两岸尤其是西岸各市分享到深中通道通车带来的发展红利。
作为深中通道珠江西岸的登陆点,中山市将迎来新的历史性破局机遇。
土地碎片化、低效化一直以来都是珠三角地区的共性问题。中山市是一个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制造业城市,很多中山的工业园区普遍存在着生产形态落后、产能低、安全生产隐患多、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2021年底,中山开始深入探索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革,以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为突破口,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腾出空间,抓住深中通道建成带来的发展机遇。
位于中山市西北部的小榄镇是200多个广东省中心镇之一,中山市的工业强镇。经过多年的发展,小榄镇形成了五金制品、电子电器、服装制鞋、化工胶粘等9大支柱产业。在2021年中山市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之前,全镇的土地开发强度已经达到了61%,严重制约了当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盘活众多低效的工业用地,同时利用好新腾出的土地资源,小榄镇希望既能够承接新兴产业,又能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打通上下游、促进内生的转型升级。
在深中通道即将建成通车时,2024年5月,湾区智谷项目三期封顶。在建设过程中就已经引入了40家高端企业,其中大部分来自深圳。深圳研发,小榄制造,新的产业协同模式随着深中通道的开通,将带领着这个中山工业强镇、商业重镇加快产业提升的步伐。
在中山市加快工改,为承接深中通道开通后带来的珠江口东岸资源外溢做准备的同时,很多中山本地的传统制造企业也主动出击,加快了自己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副所长 吴旗韬:东岸地区更多的是电子信息产业的集聚区,西岸更多是传统制造产业的集聚区,那么首先带来的就是东岸地区的,以深圳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可以促进西岸地区的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特别是智能化的改造。
这座超级“巨无霸”是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机“天成号”,是世界首台漂浮式双转子风机,高度约等于73层楼,底座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
2009年,全球第一台漂浮式风电机组在挪威海域中建成,然而,15年过去了,漂浮式风电技术至今尚未实现大规模商用。
借助新能源发展的东风,从跟跑到领跑,短短10年的发展,王超所在的企业就迅速崛起为世界领先的海上风电企业。2023年9月,当第9号台风“苏拉”登陆广东期间,由王超所在的企业自研的海上风电机组,不仅抵抗住了17级以上的风力,而且将不可用之风转化为了绿电。即将应用于水深35米以上海域的“天成号”,通过一系列创新技术的应用,将把海上风电的单位造价从1.8万元降低到1万元以内,规模化海上风场安装时间从6个月降低到1个月。它将是中国风电为全球抗台风漂浮式风机的发展树立的标杆。
2024年8月11日,“明阳天成号”从广州南沙启航,沿着广州港出海航道驶入珠江出海口。最高高度达219米的“明阳天成号”是深中通道正式通车后首次通行的海上超高特种装备,也是深中通道建成以来通行的最高尺度海上平台。
经历3次航道转换,“明阳天成号”通过深中通道之后继续向南,经过港珠澳大桥,历经72小时拖航最终到达广东阳江明阳青洲四海上风电场。
作为在中山成长起来的本土企业,明阳可谓是傍海而生。背靠粤港澳大湾区,明阳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过程中掀起了一轮又一轮海上风电技术创新浪潮,不断延拓海上风电开发边界。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副所长 吴旗韬:从最早的1997年的虎门大桥再到2018年的港珠澳大桥,除了这个之外我们还有南沙大桥,以及未来可能建设的莲花山通道,还有一个目前正在做前期研究的深珠通道,未来珠江口的跨海通道建设会进一步推进。交通交通,一通百通,我们需要利用交通基础设施所带来便利化的程度,使得这个区域更好发展,使得东西两岸能够成为我们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或者是高水平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示范区和引领区,从而促进整个大湾区的发展。
深中通道距离深圳多少公里
深中通道距离深圳的直线距离约为24公里。 深中通道作为一个标志性的跨海通道,不仅在距离上将深圳与中山两市紧密相连,还通过其创新的设计和施工技术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界挑战的决心及智慧。 以下是对深中通道的具体介绍:1. 基本信息 - 位置速度:深中通道位于珠江三角洲伶仃洋海域,东起于广州—深圳沿江高速公路机场互通立交,西至中山市马鞍岛中山—开平高速公路火炬东立交。 通道为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为100公里/小时。 - 长度造价:深中通道的主线工程全长约24.0千米。 其中海中段长度约22.4千米,项目总投资高达460亿元人民币,是一项资金投入巨大的基础设施工程。 2. 技术特点 - 工程技术:深中通道融合了桥梁、人工岛屿、海底隧道及水下互通等创新技术,是世界级的“桥、岛、隧、水下互通”跨海集群工程。 这一融合多种工程技术的解决方案,展示了中国工程师在复杂海洋环境下的智慧与勇气,以及对海洋工程领域挑战的突破。 - 建设难度:深中通道的建设面临众多技术难题,如海底隧道的施工、人工岛屿的建设、水下互通的实现等,均需要精准的工程技术和严密的施工计划。 此外,还要考虑到海洋环境保护、航运安全等多方面的因素,这些都极大地增加了项目的复杂度和难度。 3. 交通影响 - 缩短行程时间:目前,从深圳到中山需要经过复杂的陆路交通,包括绕行虎门大桥等,车程约需2小时。 深中通道的通车将把这一时间缩短至30分钟以内,这对于加强深圳与中山以及周边城市的经济交流和人员往来具有重要意义。 - 缓解交通压力:深中通道的建成将有效缓解珠三角地区现有路线的交通压力,比如南沙大桥、虎门大桥在节假日期间的拥堵问题。 同时,该通道亦将起到重要的交通分流作用,提高整个区域的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 4. 战略意义 - 推动区域一体化:深中通道不仅仅是连接深圳与中山两座城市,更是粤港澳大湾区“A”字形交通主骨架的关键一横。 它对于促进珠三角地区城市群的紧密合作与经济一体化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价值,有望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 促进经济融合:作为世界级的跨海通道,深中通道将加速粤港澳大湾区内的经济融合与人文化交流,有助于形成更加紧密的经济圈。 对于提升整个区域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将起到积极作用。 此外,在了解了深中通道的基本信息、技术特点、交通影响和战略意义后,还可以进一步探讨以下深中通道在社会、经济等方面的额外影响:1. 环境挑战:考虑到深中通道建设与施工过程中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必须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 2. 旅游潜力:深中通道的建成可能会带动沿线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升当地旅游业的收入。 3. 居住环境:随着交通的便捷,两地居民的居住、工作选择可能会增多,对生活质量的提升有积极影响。 总的来说,深中通道不仅是连接深圳与中山的重要交通枢纽,更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关键工程。 它的建成将在缩短通行时间、提升交通便捷性、促进区域一体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随着深中通道的通车,预计将为区域带来更为密切的经济联系和更加频繁的人文交流,共同书写区域发展的新篇章。
大湾区包括哪些城市和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包括哪些城市)
粤港澳大湾区由多个城市和地区组成,其核心区域包括香港、澳门和广东省内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9座城市,即“珠三角地区”。 这些城市被划分为“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个都市圈,彼此之间通过发达的交通网络紧密相连,如公路、轨道、桥梁和轮船,形成了一小时生活圈,便于居民在城市间高效通勤。 2019年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大湾区的宏伟目标,旨在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并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 以香港、澳门和广州、深圳四大城市为核心,大湾区正努力追赶世界三大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力争成为第四大湾区经济体,这一发展具有开创性,因为涉及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和三个关税区等多种复杂情况。 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广州、深圳等地的地铁线路如18号线和22号线,不仅提升了城市间的交通效率,还与周边城市形成了便捷的交通网络。 深江铁路、深中通道等超级工程将进一步强化大湾区的海陆空交通,形成半小时生活圈。 同时,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和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等世界级机场群的扩建,以及港口如广州港和深圳港的高效运作,都为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除了硬件设施的联通,广东还在推进通关便利化措施,如无纸化通关和快速通关模式,以促进人流、物流的高效流动。 青茂口岸的开通更是为澳门与内地的互联互通增添了新动力。 展望未来,大湾区在“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提升交通网络,强化与香港、澳门的连接,打造世界级的综合交通格局,为居民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尽管与其他世界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在一些指标上还有差距,但其发展潜力巨大,尤其是在GDP增速和产业结构优化方面,有望在未来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域。 随着一系列发展规划的实施,大湾区正朝着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加速迈进。
大湾区,大交通,大未来!
01 阶段性显著成效体现制度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和广东省珠三角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7200多万,是中国经济活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国际化水平领先的区域之一。
2019年2月,中央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广东省举全省之力推进大湾区建设。
大湾区
2020年成绩单上的一组数据
经济总量 达11.5万亿元,比2017年增加1.4万亿元
世界500强企业 达21家,比2017年增加4家
广东有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5.3万家,比2017年增加近2万家
马兴瑞介绍,经过近4年努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合作更加深入广泛,三地民众获得感更加充实,充分展现出“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和勃勃生机。
02 现代化交通体系不断完善
马兴瑞从六方面介绍了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总体情况,其中,交通建设成绩非常亮眼。
建成一批重大跨境基础设施。 实施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际铁路等专项规划,大湾区高铁里程超过1200公里,“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形成。 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标志性工程建成通车,极大地促进了港澳和内地人员往来和货物流通。
口岸通关效率大幅提升。 莲塘/香园围口岸、新横琴口岸正式开通,粤澳新通道、皇岗口岸重建等加快推进,深圳湾口岸货检通道、横琴口岸实现24小时通关。
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加快形成。 香港机场扩建、白云机场三期、深圳机场三跑道等加快建设,大湾区机场旅客吞吐能力超过2亿人次、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超过8000万标箱,均居世界四大湾区第一。
03 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李静介绍,广东省通过基础设施“硬联通”加速湾区发展“软联通”,助力打造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珠江口跨江通道陆续建成。 目前,珠江口已经建成4条公路跨江通道以及1条铁路通道,群众过江时间大大缩短。 广东省正在建设深中通道、黄茅海通道2条公路通道,佛莞城际、深茂铁路深江段2条铁路也将穿越珠江口。 规划待建的还有狮子洋通道等2条公路通道和2条铁路通道。
大湾区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网。 至2020年底, 广东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在全国率先突破1万公里 、连续七年位居全国第一,高速铁路通车总里程、航道总里程均居全国第二。 其中,大湾区核心区高速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8.7公里,媲美纽约、东京等世界主要湾区。
“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发展, 如今在湾区内任何一个城市,群众都可以选择轨道交通出行。 今年广东省将实现“市市通高铁”。
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逐步形成。 广东省内珠江口两岸拥有广州、深圳、珠海、东莞4个“亿吨大港”,开通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349条。 白云机场2020年旅客吞吐量居全球第一。
让群众在交通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截至2020年年底,全省共建成高速公路服务区214对,服务区厕所群众满意度已提高到90%以上,已建成并通过验收“司机之家”40个。
04 2025年形成“一核三网四圈”
李静介绍,接下来,广东省将进一步会同各方做好大湾区交通规划建设,构建——
完善开放畅达的综合运输通道
高质量的立体交通设施网络
一体化衔接的综合交通枢纽
高品质的运输服务体系
规划至2025年,将总体形成“一核三网四圈”的综合交通发展格局,特别是建设好湾区“1小时生活圈”。
湾区内部进一步加强互联互通, 构建大湾区“A”字型交通主骨架,完善以高铁、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为主体的多层次快速交通体系,全面实现广佛、深港、珠澳三极之间1小时左右通达。
进一步提升湾区对外辐射效应, 打造全省“三横六纵两联”运输通道布局,以大湾区为基点,辐射粤东西北及泛珠三角区域,同步推动汕头、湛江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省内都市圈交通建设发展。
提升湾区运输服务水平,探索 构建“一票式”联程客运新模式,推动实现运输“一张网”、出行“一卡通”、货运“一单制”、服务“一站式”、监督“一号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