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登怀愿收他为徒 李玉刚有志学习川剧变脸

李玉刚首次执导的电影《云上的云》10月18日起在全国500多个城市同步公映,10月10日以来,李玉刚携主创先后在长春、北京、成都、重庆多个城市路演。10月14日下午,李玉刚携主创在成都举行路演。

《云上的云》中有不少婺剧唱段,李玉刚在成都路演现场特别提到了川剧变脸,“川剧变脸挺神奇的,我也要学一学……不知道以后有没有机会在四川拜师,学学变脸。”这一提议掀起了观众的热议,有观众甚至建议他去向刘德华学习川剧变脸。李玉刚表示:“刘德华老师很忙,不知道有没有时间教我。”还有朋友建议李玉刚可以拜刘德华的师父彭登怀为师学习川剧变脸,但李玉刚担心彭登怀不愿意收自己为徒。

之后有媒体采访了刘德华的变脸师父、著名川剧变脸演员彭登怀,彭登怀说:“李玉刚这个孩子人品艺德都很好,如果他真诚想拜我为师,我非常欢迎,我会认真教他。”彭登怀表示,能收李玉刚这样优秀的歌唱家为徒,是一种结缘,是传承,是相得益彰,更是一种使命。“希望他认真学习川剧变脸,把川剧变脸艺术发扬光大。我收下他为徒弟后,我会为他设计一个不一样的另外一个风格的变脸艺术。”

二十多年前,彭登怀收刘德华为关门弟子,几年前,刘德华还曾对彭登怀表示:“我不希望你为我一个人关门,我觉得应该把川剧文化传承下去。”今日得知彭登怀愿意收他为徒学习川剧变脸艺术,李玉刚很高兴。他说,学习川剧变脸艺术,对丰富自己的歌唱及表演艺术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寿鹏寰

/崔巍


变脸为什么被称为川剧的一绝?

1875年至1908年间,成都成立戏曲改良公会,川剧名角康子林、周名超,文人作家黄吉安均是该会成员。 该会邀请川中名士,编创剧本,推广了赵熙编写的《情探》。

该会要求演出规范化,改包银制为分账制,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对演员实行考核等。 这些措施对推动戏曲改良,促进川剧的提高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外来声腔合流过程中,外籍艺人来川授艺或建立戏班,起到了推动作用。 1875年至1908年间,就有陕班艺人查来喜到桂华科社授艺,学生一般以学戏为主,各声腔就融汇在学生的技艺之中。

如名丑岳春,擅长昆、高、胡、弹诸腔,熟谙小丑、小生表演技法。 他与生角萧遐亭、净角罗开堂、鼓师彭华庭在三字科社培养了傅三乾、蒋润堂、蔡三品等一大批多腔演员。

1910年,主唱高腔戏班的宴乐、长乐、宾乐、翠华,演唱昆腔、弹戏、胡琴为主的太洪、舒颐和彩华等戏班,经过协商,自愿组成三庆会,使五种声腔融汇于一炉。

三庆会拥有康子林、萧楷成、唐广体、唐德彝、周名超、刘芷美、雷泽江等一批名角。 其中,被尊称为“康圣人”的康子林8岁学艺,12岁登台,名噪剧坛,是当时名副其实的名角。

三庆会由长乐、宴乐、宾乐、顺乐、翠华、彩华、桂春、太洪等班社协议组成,包括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各腔和生、旦、净、末、丑5个行当共180多人。

康子林领导的三庆会在组织和制度上采取了一些进步措施,并大胆整理旧戏,编制新戏,对川剧艺术的革新与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在继承保留川剧传统戏的同时,三庆会创造性上演了《述秋瑾事》、《武昌光复记》、《西太后》等戏。

三庆会还附设有精研社和升平堂,先后培养了唐荫甫、白玉琼、周慕莲、周企何等一代演员。 三庆会的成立,使历史上已经出现的各声腔合流的局面,得到了充分发展。

川剧的五腔共和,使剧种的艺术具有更大的优势,涌现了黄吉安、尹仲锡、赵熙、冉樵子等一大批剧作家。 各腔系、各流派的表演技巧,使川剧即有高亢激昂、火爆豪放的唱腔,又有细腻入微、抒情风趣的表演。

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 其中,除灯调系源于本土外,其余均由外地传入。 这五种声腔和为五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以及琴、笛曲谱等音乐形式。

川剧音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汇结合,衍变形成形式多样、曲牌丰富、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

川剧尤其在表演技巧方面,创造了变脸、变髯口、藏刀、踢慧眼、梭台口、打叉和扇子功、褶子功、翎子功、水发功、水袖功等匠心独创、风格特异的表演技艺。

还涌现出了岳春、杨素兰、康了林、唐广体、萧楷成、周名超、刘子美、周慕莲等一大批著名演员的拿手好戏、绝招特技等,把川剧的表演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

变脸是川剧表演的特技之一,用于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及思想感情的变化,即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形象——脸谱。

最初的脸谱是纸壳面具,后经改良,发展为草纸绘制的脸谱,表演时以烟火或折扇掩护,层层揭去脸谱,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变脸绝技的飞速发展,制作脸谱的材料也发展成为现在使用的绸缎面料,极大地方便了演员的表演。

变脸脸谱会选用一些不知名人士,包括侠士、鬼怪之类的造型,而人们所熟知的脸谱,如关公、曹操、包公等人物的脸谱一般不用于变脸。

绘制变脸脸谱笔锋要锐利、粗犷,颜色对比要强烈,这样才能形成炫目的礼堂效果,在设色寓意的设计上,要以剧中人物的道德品质和角色种类为依据,或歌颂赞扬、或揭露讽刺、或鞭挞批判,或贬或褒,全都可以从脸谱色彩中反映出来。

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抹脸、吹脸、扯脸三种。 此外,最有名的要数彭登怀创造的运气变脸。

1951年,彭登怀出生在四川资阳祥符镇一个戏迷之家。 父亲是个戏迷,一有川戏演出,他都要把儿子扛上背跑去看。 就这样,彭登怀幼小的心灵埋下了痴迷川剧的种子。 8岁时,彭登怀就已能登台演戏,成了镇上的小明星。

1962年,四川省川剧团在资阳招生时,彭登怀被顺利录取。 进入剧团后,彭登怀不仅刻苦学习川剧表演,而且深受变脸艺术的吸引,立志要学会这一绝技。 后来,他成了该团年龄最小的变脸演员和顶梁柱。

在一次演出《水漫金山寺》时,彭登怀又在戏里展示了12变化的绝技,变了12张脸露出本脸后,又连续变回3张脸。

20世纪末,彭登怀创造了在25秒之内变14张脸、露出本脸后再变回4张脸谱的奇迹,在我国变脸艺术中独占鳌头。

面对镜头和周围数以千计的火眼金睛,不用转头,不用挡面,不用传统的习惯动作,在情绪的驱动下,一张张或险恶、或狰狞、或虚假、或真诚、或慈善的面像,幻化在大千世界。

让变脸艺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是许多一代又一代变脸艺人的梦想。 这梦想终于在彭登怀的身上得以实现。 川剧变脸艺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魅力在国内逐渐崭露头角,被众多艺术家称其为“国粹”、“国宝”。

川剧变脸艺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艺术殿堂里的一朵奇葩,在国际舞台上也大放异彩。

彭登怀先后出访了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巴西、马来西亚等28个国家和地区,受到38个国家元首的亲切接见,在与9个国家总统握手时表演变脸,元首们当场叫绝,纷纷称其为中华一绝、世界一绝。

彭登怀通过神奇的变脸,让无数的世界人民因此接触到了川剧,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巨大魅力,这对我国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也是一个极大地推进。

有的川剧演员还创造了不少绝技,如托举、开慧眼、变脸、钻火圈、藏刀等,善于利用绝技创造人物,令人叹为观止、美不胜收。

川剧的表演艺术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美的表演程式,表演真实细腻,幽默风趣,生活气息浓郁,深受群众喜爱。

川剧的剧目繁多,早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完的三列国”之说。 其中要以高腔部分的遗产最为丰富,艺术特色亦最显著。

传统剧目有“五袍”的是《青袍记》、《黄袍记》、《白袍记》、《红袍记》、《绿袍记》;“四柱”的是《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 还有川剧界公认的四大本头,就是《琵琶记》、《金印记》、《红梅记》、《投笔记》,有的是其他剧种失传的剧目。

1949年后,经过整理,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川剧剧目,如《柳荫记》、《玉簪记》、《彩楼记》等。 《彩楼记》与《柳荫记》、《玉簪记》并称为川剧“三记”。

《柳荫记》原名《双蝴蝶》,又名《梁山伯与祝英台》。 元杂剧《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明传奇《同窗记》都演过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诠释了爱情的真谛,用川剧高腔长出来,发自肺腑,感人至深。

川剧变脸

川剧变脸是怎么变的?

变脸是四川地方剧种川剧的表演绝活,产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最早用于传统折子戏《归正楼》,戏中一名叫贝容的侠客为了救人方便,变脸数张,从此这种新奇的表演方式就延续下来。 川剧的“变脸”被称为“国宝、绝活、奇观”,变脸艺人头一扭,手一挥,黑脸、白脸、花脸、红脸、人脸、鬼脸,唰 唰 唰十几张脸就能变出来。 有报道说,变脸艺人 最快的速度就能达到,270分之一秒就能变出一张脸,或威武正气,或狰狞可怖,或滑稽逗乐,任观者如何凝神定睛也看不出丝毫破绽,看过之后,无不惊叹。 田汉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初看后说:“四川戏关于变脸之类具有特长,不知何故。 ” 在川剧表演中,变脸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 由于脸谱有它显著的典型的特质,来说明人物的忠奸邪正,演员于观众不注意间改变他的脸像,强调了人物的个性和感情的变化发展,它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东西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的东西,“是一种惊人的技术。 ”�刘成基说:“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它们是‘抹脸’、‘吹脸’、‘扯脸’”,此外,还有一种“运气”变脸. “抹脸”是将化装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往脸上一抹,便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 如果要全部变,则油彩涂于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 如果只需变某一个局部,则油彩只涂要变的位置即可。 如《白蛇传》中的许仙,《放裴》中的裴禹,《飞云剑》中的陈仑老鬼等都用“抹脸”。 吹脸,只适合于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等。 有的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个很小的盒子,内装粉末,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趁机将脸贴近盒子一吹,粉末扑在脸上,立即变成另一种颜色的脸。 必须注意的是:吹时闭眼、闭口、闭气。 《活捉子都》中的子都,《治中山》中的乐羊子等人物的变脸,便采用的“吹脸”。 《活捉子都》中的吹脸,粉末是放在酒杯内的。 “扯脸”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变脸方法。 它是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一张的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把丝线,再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 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带上之类),随着表演的需要,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再一张一张地扯下来。 一是粘脸谱的粘合剂不宜太多,以免到时扯不下来,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脸谱都扯下来。 二是动作要干净利落,假动作要巧妙,能掩观众眼目。 如《白蛇传》中的钵童(紫金铙钵),可以变绿、红、白、黑等七、八张不同的脸。 再如《旧正楼》中的贼、《望娘滩》的聂龙等也使用扯脸。 运气变脸,传说已故川剧名演员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时,当琴童报告司马懿大兵退去以后,他能够运用气功而使脸由红变白,再由白转青,意在表现诸葛亮如释重负后的后怕。 还有一种被称为拭豹眼,黑烟子在双眉间一抹而成。 如《问病逼宫》中的杨广拭豹眼,用以表示其凶残狠毒。 川剧“变脸王”和“变脸大师” 在川剧界,能变脸的很多,称绝的却很少。 看过演出的观众都知道,演员不仅需要变脸有术,否则就会露出马脚,当场现丑;还需要有深厚的武功,做到身段矫健优美。 说到川剧变脸,人们很自然地便会想到四川省川剧院年近花甲的著名演员王道正。 他具有变脸的先决条件:自幼主攻武生,有扮相,有嗓子,有硬功夫,曾在《白蛇传》中饰演男青儿,《吕布与貂婵》中饰演吕布,革命现代戏《智取威虎山》中饰演杨子荣,唱做双美。 他还擅演《江东桥》、《打瓜招亲》、《凤仪亭》、《扫华堂》等一大批传统武生戏,这就使他的表演具有一股“帅”气,举手投足,台步身段,皆焕发出一种狞厉美和造型美。 他曾随同剧院先后出访联邦德国、荷兰、瑞士、意大利、日本、新加坡等东西方国家以及港、台地区,1996年10月,王道正赴香港参加香港各界人士庆国庆、迎回归文艺晚会,演出川剧变脸绝活,被香港《大公报》称作“变脸王”。 说罢“变脸王”,我们再说说被称为“变脸大师”的彭登怀。 在央视版《笑傲江湖》中余沧海应该说是最具亮点的人物之一,川剧中变脸绝活的运用,不仅令金庸原著中的余苍海锦上添花,神奇的变脸表演也让许多观众一饱眼福。 彭登怀是四川省川剧学校讲师,自幼酷爱川剧,尤其钟情于川剧变脸。 他的变脸术炉火纯青,快捷神奇,天衣无缝。 1993年首推九张脸谱,独领风骚。 1996年他的绝技轰动了东南亚,马来西亚巨商曾出重金购买他的“版权”,被他断然拒绝。 1999年2月,应新加坡、台湾电视台邀请,彭登怀赴新加坡演出。 22日,在狮城克拉码头剧场,彭登怀以25秒变14张脸谱,变回本脸后还原回4张的成绩,打破了1998年以25秒变12张还原3张的纪录,并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彭登怀的精彩表演,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征服了无数的观众。 而在这其中,有一位特别的有心人。 他就是在香港有天王巨星之称的刘德华。 刘德华在不同的场合看了彭登怀先生神奇的变脸艺术,啧啧称奇后萌发了把传统的川剧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老调谱新词、唱新歌的想法。 刘德华拜川剧“变脸王”彭登怀为师,一度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彭登怀谈起徒弟刘德华十分高兴,大赞:“华仔是一个艺高德更高的优秀青年,因此才收他为第一弟子,也是最后一个弟子。 通过5年的接触,华仔已经学会了变四五张脸,但在技术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不会上台表演。 ”彭登怀笑言万一出了什么漏洞,怕变脸变成丢脸。 相约“变脸娃”——康勇 康勇,既不是“变脸王”王道正,也不是被称为“变脸大师”的访彭登怀,而是1970年出生于四川省阆中市一个偏远小镇上的山里娃——康勇。 现在,他是国家一级特技演员,川剧青年表演艺术家。 擅长变脸,吐火绝技。 康勇不仅创造了20秒钟变完15张脸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他还拓宽了变脸的领域,不但能变各种传统脸谱,还能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人进行变脸。 目前在进一步提高变脸技艺的同时也研究同时改变服装。 年轻的康勇先后在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演出,获得了“巴蜀怪客”“川蜀骄子”“青年变脸王”等称号。 一段艰苦的拜师学艺经历 康勇的父母都是做小本生意的农民,在他小的时候常有剧团下乡演出,五岁的康勇最喜欢的事情是骑在父亲的脖子上,到周围村庄去看戏。 在康勇幼小的心中充满了对川剧的极大好奇,那剧中的变脸人,唰,转过头去,变一张红脸,唰,又转过来是金脸,唰,再转过去出来张黑脸;还有端一个杯子,要喝酒,烟一冒起来,这脸就变颜色了,真是太神奇了。 出于对川剧的喜爱,康勇9岁就进入了乡镇业余川剧团,成为了一名小演员。 15岁,初中毕业后,自我推荐进入阆中川剧团,成为一名正式演员。 但在那里他并没有机会学习变脸绝技。 康勇12岁的时候,得知阆中川剧团有一个老师,可以简单地变三张脸,按现在技术的习俗讲的话,就是最初级的那种变脸。 就去向他拜师,他不同意。 这个老师非常非常的尊重这个行规,一方面由于康勇到川剧团的时间短,功底不到,另一方面 ,老师也怕康勇学了之后,不能更好的发挥,更好的继承这个绝技的表演方式,这门技术。 康勇家的经济条件不好,自己又没钱,他就想了一个办法,除了在生活当中尊重老师,敬重老师,自己还要有所付出,还有所表示才行,要从感情上打动这个老师。 知道这个老师喜欢早上喝早茶,那个时候的茶叶,不是现在这种花茶,是自己做的,采的那种茶叶,叫脑因茶,在冬天,一大早康勇就会去很远的地方,找一杯茶,或者去村里老乡家要一杯茶,送给老师,然后自己去练功。 那个时候吃鱼在我们当地是很昂贵的,康勇就找来竹竿,用缝衣服的针,做了一个钓鱼钩,再向老乡要了一点钓鱼用的尼龙线,从没钓过鱼的康勇,在冬天起早去钓鱼,蚯蚓也用过、面粉也用过,结果连着钓了三天也没有钓上一条鱼。 因为家庭条件差,没钱买衣服,康勇在冬天穿得很少,一天有个老人家,就对他说,小孩子你这样不行,不仅钓不到鱼,你穿这么少,还会冻坏你自己。 我教你一招,你今天肯定能钓上鱼。 经过老人家的指点,康勇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就钓了两条鱼。 因为那是一个小河沟,一条鱼可能最多也就二三两。 钓上鱼之后,康勇非常激动,赶快跑去找当地的老乡,最好是免费的,不付什么报酬的,帮他做一下这个鱼汤。 做好了鱼汤康勇给老师送去时,跟老师说是自己买的。 老师当时很吃惊,因为虽然鱼汤现在看来一般了,无所谓了,老师知道康勇家里没钱,听说他用自己辛苦的费用,买这个鱼汤来给自己喝,老师很感动。 因为老艺人都早起,一天老师去散步,走到河边,碰到钓鱼的这个老师傅。 老师傅就跟他讲,你们那里面有一个小孩,每天也在这儿钓鱼呢,。 老师就问,这小孩长的什么样子?老人家说什么样什么样,我们老师想到可能是康勇。 原来,康勇给我熬的鱼汤是他每天早上钓的鱼做的汤。 这个时候老师更加感动了。 有一天老师叫康勇到他的房间,他说,这样吧,看到你这么有诚意,又这么敬重老师,教,一招一式地教这个不可能,我把我的特殊道具,就是我演变的这个道具,给你看一下,从头到尾给你看一下,看了之后,你自己去琢磨。 康勇当时非常兴奋,心想如果是这样的话,已经非常不错了。 因为老师不是一招一式地亲手教,只是给康勇看了一下,让他自己回去琢磨。 那个时候的老艺人老前辈,口传心授的东西他不一定直接给你说很多,特别是绝活。 把老师的这个道具看了之后,康勇回去琢磨,但没有一点头绪。 他用纸自己去勾画,做变脸这个脸谱;把家里的床单,撕破了做演出服,为此挨了不少的打骂,结果做了三个月也没做出来,就是也没演变成功,一次也没成功。 康勇就偷偷的在老师换装或者表演的时候,去看,从这里面去领悟。 一次艰难的创新尝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尽管从师父那里学到的变脸知识是有限的,但是康勇这个倔强的山里娃,硬是依靠自己的不断试验,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终于掌握了变脸的秘密。 与老一辈变脸艺人不一样的是,康勇希望在传统的变脸中加入现代的元素,来适应现代人的欣赏趣味。 变明星脸,变服装就是他的独创绝活。 说到绝活,对康勇来讲,他还具有一定天赋的东西。 凡是戏剧界,包括京剧,其它的姐妹剧种,它们里面有技巧的东西,他都喜欢。 川剧当中也有很多除了变脸,还有吐火,那个也是一个绝活,还有一些小的技巧,比方说,用那个蜡烛,马上把他吹掉,再燃、再灭、再点着,康勇都很乐意去尝试。 从会变脸到现在可能快20年了,当传统的变脸已经在全国乃至世界已经轰动,震撼了的时候,康勇拜李伯清为师后,老师给他提议能不能变这个名人、明星的脸,希望康勇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有新的创作,新的提高。 谈起自己首创的现代明星、名人脸谱变脸绝活,康勇特别激动:“许多观众已对川剧变脸早已感到‘审美疲劳’,颇有微词,批评川剧变脸没有进步,变来变去就那么几张老脸!我心里一直着急啊!” 于是,康勇在成都租了一间房子,关起门来,潜心研究川剧变脸,对川剧变脸技术进行深入分析。 他想把川剧变脸艺术与现代观众喜欢的当红明星结合起来,比如把巩俐、刘德华、任达华、张柏芝的艺术形象,融进川剧变脸,凸现时代性、可看性。 康勇成了追星族,躲在家里看电视,看录像,对明星的长相,衣着乃至神情举动都了如指掌;康勇逛商店,一逛就是一天,比爱美的姑娘还喜欢,一块布料,一件衣服会拿起来看半天。 康勇买来明星画报,又买来制作脸谱的新材料,不停地画呀、制作呀,现在很多女孩子都不会做针线活了,可康勇一个小帅哥却能穿针引线,灵巧自如地制作着明星脸谱。 。 传统的脸是通过古典人物脸谱的勾画制作出来的,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粗糙,可是明星脸就像我们生活中的脸,比较细腻,而且要特别的在做工,技巧上,追求完美,这个非常得难,难度很大。 如果是通过短时间,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是比较难的。 经过长时间的琢磨,长时间的思考,然后最后经过很多很多次的失败总结出来的经验,现在康勇变的明星脸,还仅是一个粗版,还没有达到细化的程度。 康勇的这个变明星脸,和这个变衣服,(他们称为更衣),不仅在以前从来没有过,而且现在变脸的同行中可能也没有,只有他一个。 康勇现在的创作,正在进行当中,尚处于研发阶段,虽说初稿已经出来,应该说已经可以对观众展示了,但要达到准,巧、精这个角度,还差一点,康勇想献给观众最好的,最优秀的,最精采的表现形式。 相信经过他的努力,很快就会和广大观众见面的。 一场浪漫的跨国之恋 康勇的变脸绝技,不仅在国内有了名气,还经常到国外去参加演出。 2002年7月他应邀参加“中国自贡川绝技艺术团”赴韩国釜山演出,康勇神奇的变脸艺术倾倒了在场的一位漂亮韩国姑娘。 从此两人开始了一段浪漫的跨国恋情。 2002年,康勇去韩国参加中韩建交10周年的一个活动,在韩国人的心目当中,中国民族艺术,对他们来讲,比较崇拜,他现在的女朋友孙美海就是负责接待他们的韩国一个很大的通展公司的公关部的经理,每天负责他们的演出、吃、住。 那个时候每天在康勇的房间都会多一样礼物,就是鲜的果汁。 当时他也不敢喝,因为有外事纪律,管理规定,不能随便去拿别人的礼物,不能随便吃别人送给你的东西。 过了大概有一周的时间,有一天晚上在演出准备的时候,韩国当时是六月份,很热,康勇出来的时候,看到他现在的女朋友在喝一杯饮料,就跟她开玩笑说:“我们这里这么多人,你一个人喝一杯,为什么不给我们每一个人买一杯?”说这个话的时候,她的脸一下子红了。 康勇继续开玩笑说,你变脸了,漂亮的姑娘脸蛋变成了红脸了,在我们中国红脸是关公,这样孙美海就更不好意思,她就走了。 走了大概不到半分钟30秒的时间,她又回来,她就说,康,指她这个杯子,再指里面,这个时候康勇才恍然大悟,每天这一杯鲜果汁,都是她送的 。 在韩国的日子里,康勇和韩国姑娘孙美海的在彼此的接触中,进一步加深了了解,两个人的心也走得越来越近。 爱情的力量也使他们刻苦的学习对方的语言。 在康勇离开韩国,孙美海到机场送他的时候,给了康勇一封信,让他拿回中国,回到家乡,再打开看。 由于语言不通,孙美海写信都是将字典放在一边,写一个字对译一个字,打好初稿后,才用高级花笺纸誊抄,信就像小学生写的一样,歪歪扭扭的,信上还喷着香水,吻上自己的口红印,100多个字大多是表达爱慕之情的话,很感人。 康勇当时看了以后,非常陶醉,脑子里其它事好像不能想,全是孙美海的影子,从认识她,到后来她做的一切,就像过电影一样,怎么也抹不去。 这时候姑娘的电话来了,康勇回了她一句,用韩国语说的,就是我也爱你,她在那边,当时就哭了,很激动。 就在去年12月,孙美海终于万里迢迢来到中国,追到自贡康勇的家里来了。 见到了康勇的父母。 为了能有机会多来中国,与康勇多见面,现在孙美海已辞职到另一家公司工作。 现在他们约定今年九月份,姑娘来中国,距离他们喜结良缘的日子不会太远了。 变脸绝技该走向何处 变脸绝技从诞生以来就以其多彩的脸谱、神秘的技巧为世人所喜爱。 但是几十年来,变脸这个绝技一直不为外人所掌握,归根结底还是靠数代川剧人对变脸秘密的“守口如瓶”。 多少年来他们一直严格遵守着“传内不部传外,传男不传女”的古训。 四川省文化厅还把它规定为“二极演出机密”。 近年来,川剧界却不断传出变脸绝技被人破解,有人教女弟子变脸绝技,变脸绝技被用在各种商业场合等新闻。 关于变脸绝技的保护问题成为川剧界争论的焦点。 前不久还有人拿着变脸去申请专利,但是没有成功。 康勇说变脸不是他发明的,也不是彭登怀老师发明的,也不是其它老师发明的,它是通过老前辈一代一代传到今天,从古至今经历了这么多艺术家,这么多前辈,是老师教了他,他肯定会严守这个秘密,现在看来,危机感已经来了,假如这个秘密在不久的一天会不攻自破,自己肯定会有非常大的压力,如果在四川大街小巷,非我们圈内的人士,老中青幼都知道变脸的秘密是怎么回事了,他仍然相信通过自己变脸娃的努力,展示给观众的一定还是绝活。 有人说,川剧变脸的神秘性倾倒了无数的观众,因此这层窗户纸说啥也不能捅破。 还有人说,这一味保密,故步自封,会影响川剧变脸的发展,我们也不知道那一个更对,但是我们知道,很多观众看过一次后,还是没有将这变脸看明白,还想再看,我们还知道作为年轻一代的变脸艺人,正红红火火的走向市场。

彭登怀艺术之路

彭登怀的艺术之路始于四川一个戏迷之家,父亲的热爱让他从小耳濡目染,对川剧产生了深深的情感。 彭登怀在逃课看戏和茶馆学艺中展现出超凡天赋,8岁即能登台演出。 1962年,他凭借天赋被四川省川剧团录取,从此开始了刻苦的学习和对变脸艺术的追求。 他偷师变脸,经过不懈努力,成为剧团的变脸明星和团长,甚至在27岁时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剧团团长。

彭登怀的“变脸大师”之路并未止步,他不断创新,改良变脸手法和服装,甚至在电视屏幕上实现了“十二变化身”,赢得许倩云、兰光临等艺术家的赞誉。 他的技艺如此精妙,甚至挑战了吉尼斯纪录,被誉为川剧变脸史上的新突破。 彭登怀的变脸艺术不仅在国内受到认可,还走出国门,成为世界闻名的川剧大师。

彭登怀不仅在艺术上取得成功,他还以“慈善大使”的身份,通过变脸艺术将中华文化推向全国和世界,他的每一次出访都引起轰动。 他不忘回馈社会,资助困难家庭,并积极投身慈善事业,多次受到国家和国际的荣誉表彰。

彭登怀的开放艺术思想和包容胸襟,体现在他收徒刘德华这件事上,尽管面临诸多争议,但他坚持开放艺术传承,与刘德华合作推动川剧艺术的发展。 他的坚持和贡献,不仅在变脸艺术领域,也在慈善和社会责任上,展现了他作为艺术家的深度和广度。

扩展资料

彭登怀,汉族,四川资阳人。 1951年出生,现为四川省川剧学校表演系讲师。 四川省职业艺术学院教授,世界著名川剧变脸大师,国家一级演员,专业编剧、导演、作曲,美国国际文化科学院院士,世界戏剧家协会理事,莫斯科全球华侨华人推动中国和平统一大会“和平使者”,四川巴蜀名星联合会会长,四川省慈善大使、四川省慈善救助活动形象大使。 1994年底从内江市文化艺术进修学校调入省川剧学校。 1993年开始学习变脸。 彭登怀的爱人精于缝纫工艺,帮助他制作变脸的脸谱。 由于他能在25秒内变14张脸,有人称其为“变脸大师”。

Award启动仪式圆满成功 共赴数贸盛宴 Transform
Q10珠峰屏!iQOO 13屏幕参数出炉 行业首款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