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跨越千年,与当代观众同频共振。
繁花着锦、文星璀璨的北宋京都,少女李清照踏浪而来,她词意清朗,文采粲然,令天下才俊黯然失色。10月17日晚,作为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演出,上海歌舞团倾力打造的“新国风”舞剧《李清照》在上海文化广场首演。这是上海歌舞团继《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之后出品的又一部大型原创舞剧,展现“一代词宗”李清照跌宕起伏的人生和饱满的精神世界。
舞剧《李清照》场景转换都在流动中完成,没有暗场、无缝衔接、一气呵成。数百米幕布如卷轴般滚动,展现文人生活的同时也铺陈出一幅宋代美学画卷。观众张艺说:“每一帧都是一幅,仿佛穿越回宋代,跟着李清照经历了她的一生,重新理解了她的诗词,感受到传统文化与当下、与未来的连接。”
“新国风”舞剧《李清照》剧照
把诗词变成舞蹈,塑造立体的李清照
在剧中扮演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是上海歌舞团首席演员周晓辉和荣典首席演员王佳俊。“李清照这个角色很难,她身上既有女性的柔美婉约,又有大丈夫的胸怀,她有过人的才华,坎坷的命运,独立的思想。最难的,是在不到两小时的时间内,展现出李清照的人生跨度。”周晓辉说。
开场,在一众士大夫之间,少女李清照着一袭素雅的天青色襦裙亮相,“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周晓辉说:“第一印象很重要,如何让观众相信,这就是李清照?她不是祝英台,也不是林黛玉,在洒脱俏皮的同时,带着一点英气,一点文人气质。”而结尾,年迈的李清照经历过两次婚姻,经历过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成长为“一代词宗”,挥毫写下“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新国风”舞剧《李清照》剧照
赵明诚一角在《李清照》中戏份不多,但对王佳俊来说,却是一大挑战。“他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角色,有过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始终找不到一个突破点,他没有李清照的才华,也没有她的气节,所以注定无法青史留名。”
从《朱鹮》到《永不消逝的电波》,再到《李清照》,王佳俊感到自己对舞蹈创作与人物塑造的关系有了新的感悟。“《朱鹮》创排的时候,我只能想到动作,《永不消逝的电波》创排时,我更多地考虑人物塑造,但到了《李清照》,舞蹈动作和人物塑造是同步进行的。导演给了我很大的空间和自由,让我自己去摸索和判断,一点一点把这个角色在台上立起来。”
“新国风”舞剧《李清照》剧照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有段独舞《声声慢》。群舞演员身着丁香紫的褙子,窗户、伞、酒壶等意象渐次闪现,象征现实生活的束缚和困扰。周晓辉打小喜欢李清照,背过她许多诗词,《声声慢》是她最爱的一首。小时候,她觉得这首词非常凄美,读着读着就会不自觉落泪。而现在,因为这部舞剧,她对这首词有了新的理解。
“当时的她孑然一身,流离失所,守护着那些珍贵的金石字画,却在战乱中一点点散失。我觉得《声声慢》是一种内心的孤独,但即使孤独,她还是要推开所有的愁绪,一个人勇敢地走下去。”周晓辉说。
“新国风”舞剧《李清照》剧照
不断展开的卷轴,目不暇接的宋代美学
“汝瓷的华润质感,宋锦的华丽色泽和坚柔质地,还有宋曲的清空文雅、平和淡泊,形成了舞台的整体视听意象,宋代的焚香、品茶、插花、挂画等生活方式与日常美学也在舞台上一一呈现。”舞剧《李清照》编剧喻荣军说,《李清照》的视觉意象既讲究形式美,也注重精神内涵和情感表达。
在舞美胡艳君看来,宋代美学是中国传统美学光辉灿烂的时代,极简、淡雅,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李清照》的舞台很简洁,三道帷幕在舞台上不断移动,每一道帷幕提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如月洞门、花窗等,给观众带来一种连续的、不间断的观看方式。卷轴不断展开,就如中华文脉代代相传。”
“新国风”舞剧《李清照》剧照
观众孙琦被台上流动的宋代美学盛宴震撼:“一幕幕精美的场景,一个个雅致的物件,一句句隽永的诗词,舞剧《李清照》让我沉浸式体验了宋代之美,舞者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在诉说着关于李清照的故事。”
从《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到《李清照》,上海歌舞团一直从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养分,用创新的手法、现代的演绎去诠释。李清照下半生在江南度过,江南的园林、建筑特点都在作品中得到创新呈现,作曲郭好为还在音乐配器中用到了江南丝竹的韵律调式。
“新国风”舞剧《李清照》剧照
上海歌舞团团长、舞剧《李清照》制作人王延说:“我们用精心创编的舞蹈动作和舞美设计,力求将李清照的诗词、情感、生活经历以及家国情怀,转化为舞台上的精致呈现。希望这部作品能够与当代观众产生共鸣,特别是在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今天,李清照的故事和精神能够激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坚韧和勇气。”
为什么说宋代艺术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顶峰期
因为此观点早已在书画界及美术评论界达成所谓的共识,并由权威人士汇集成理论,在社会上广为发表说明,所以才会有此今天的结论。 至于其中的某些具体观点是否正确,还将有待于今后,继续有人,能够以客观、科学的角度去拨乱反正,才能将实情大白于天下。 如果目前仅就此题目严谨的讲,应该是“宋代绘画艺术“是否”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顶峰期”,才能更加明确观点。 至于说两宋时期的绘画,是如何将中国书画发展到鼎盛阶段,这将是个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学术讨论话题。 由此涉及到众多历代绘画作品的真伪价值问题,同时大批专家学者的观点也将会受到颠覆性的验证和否定,甚至包括明朝晚期后的,一些书画方面典籍著作,尤其是乾隆时期各别著作中的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有些观点至今还被鉴赏界中的部分专家,奉为金科玉律并捧为法典。 所以说,要想将此问题彻底弄清楚,就不能在遵循目前所维护的理论观点,因为 在此领域中的专家,如不具备十分专业的考古绘画技术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历史实践经验,以及不具有在此方面享有天赋的情况下,只凭古人著作中一些带有偏见成分的只言片语和近代专家、教授等,在即无具体实践经验,又无科学依据的臆断推论,只会造成今天这种,世代相传以讹传讹的推波助澜现象,将这一个性鲜明的中国绘画艺术引入到,仅限于“笔墨纸砚”的孤独、没落境地。 由于时间的关系及问题观点的严肃性和价值观,恕暂不在此进行学术上的管窥蠡测说明,具体有关内容,将在专业领域的平台上进行论证阐述和发表,还望关心此问题的有识之士给以多方面的理解和支持。
在我国文学史上,唐朝,宋朝,元朝,明朝,的成就最高的是什么
宋代还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巅峰时代。 哲学、伦理、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医学、工艺等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宋代学校教育发达,京师设有国子学,太学等等,另外有专业性很强的武学、律学、算学、画学、书学、医学。 宋仁宗以后,鼓励各州县兴办学校,至宋徽宗时期,全国由官府负担食宿的州县学生人数达到十五、六万人,这种情况在当时世界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除了官办学校而外,私人讲学授徒亦蔚然成风,其中以书院的兴盛最为引人注目,闻名全国的有所谓四大书院,即石鼓、岳麓、白鹿洞、应天书院,等等。 宋代无论在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教育、文学、艺术、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继唐代之后,各种文艺形式,诸如散文、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绘画、书法、雕塑、“说唱”、诸宫调、宋杂剧、南戏等都得到了高度发展。 宋代的文学艺术呈现出一派繁荣瑰丽的景象,产生了 寇准、包拯、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苏东坡、沈括、岳飞、朱熹、李清照、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等一大批在中国乃至世界史中光彩夺目的人物。 宋朝因为极其重视文教,学术文化的成就极高,明人宋濂谓:“ 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 。 唐宋八大家中,宋代占了六位。 宋朝是文化人的天堂。
宋代的代表文体是什么?
宋代是文学史上一个文备众体的时代,诗、词、古文、散文均达到一个小巅峰。 宋代诗坛 白体:是宋初诗坛效仿白居易作诗的一种诗风,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人。 他们主要模仿白居易与元镇、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易清雅。 其中独树一帜的是王禹偁。 他早年写过一些闲适唱和诗,后学习白居易新乐府的创作精神,写了许多咏民生疾苦的诗歌。 诗风平易流畅,简雅古淡,情致真率,表现出对平淡美的追求。 其长篇诗歌叙议结合,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先声。 晚唐体: 以林逋为代表,多是僧侣和布衣隐逸之士,主要模仿贾岛、姚合的诗风,尚苦吟,重工巧,多写清幽枯寂的隐居生活,诗境狭窄。 林逋诗具有平淡清隽之风。 其“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向称咏梅绝唱。 西昆体:宋初影响极大的文学流派,以杨亿等人为代表。 它有广狭二义,狭义的西昆体单指其近体律诗,广义的兼指其四六文。 “西昆”之名是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取玉山、册府之意。 昆体诗人多写富贵生活,表现文士的闲情雅趣。 艺术上学习李商隐的近体律诗,讲究声律文采、修辞重用典,文辞密丽、属对工整、音节挫群、气象典雅,然失之雕琢堆砌而少自然意味。 昆体诗人资书以为诗,对宋代后起的诗人有深刻影响。 但作诗过分依赖修辞而缺乏真情实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宋诗中的“非诗之诗”,因此遭到后人的批评和反对。 王荆公体:见于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即“半山诗” 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隐居江宁时的诗歌创作风格。 如《泊船瓜洲》、《江上》、《书湖阴先生壁》等写景抒情的绝句,讲究锤炼,用意深刻,既新奇工巧,又深婉不迫,成就其精深华妙的绝句风格。 在当时诗坛上享有盛誉,如黄庭坚所言:“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 ”(见胡仔《答溪渔隐丛话》前集)山谷体: 是指黄庭坚之求生避熟、求雅脱俗的诗风,得名于杨万里《诚斋诗话》和严羽《沧浪诗话》。 黄庭坚诗多是思亲怀友、感时抒怀、描摹山水、题咏书画之作,带有浓厚的文人气。 书卷气,诗中的人文意象特别密集。 其中最出色的是表现自我人格和襟怀的抒情诗,如《次元明韵寄子由》、《寄黄几复》等,可看出诗人笃于情谊的敦厚性格、明达的胸襟和狷介的操守。 山谷诗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以求新求变的精神创造出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 黄作诗以学杜为宗旨,重视句法,喜用拗句、拗律,声律奇峭。 讲究章法,回旋曲折,绝不平铺直叙。 善用修辞,出奇制胜。 炼字造句,务去陈言,力摆硬语,洗净铅华,独标隽旨。 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长于点化铸造,富于思致和机趣,意象新奇。 山谷诗亦有自然晓畅之作,如《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浏亮芊绵,意境清新,达到了“平淡而山高水深” 的境界,体现出宋代诗人对平淡之美的整体性追求。 山谷体的出现是宋诗创作的一大变局。 在他之后,山谷体诗法大行,衍为江西诗派。 后山体: 指陈师道的朴拙诗风。 陈师道作诗讲苦吟,求奇拙,锤炼辛苦,刻意求深。 后山诗佳处在简洁精练,质朴无华,而意味深长。 如《示三子》、《九日寄秦觏》等,以拙为工,瘦而有骨,达到了至情无文的境地,体现了宋诗以平淡为美、以思理见长的特色。 简斋体: 指陈与义雄浑沉郁的独特诗风。 见于严羽《沧浪诗话》。 前期多流连光景之作,饶有情韵,南渡之后,对杜甫诗的苍凉悲壮有了更多体会,故“以简洁扫繁缛,以雄浑代尖巧”(《后村诗话》)。 名篇如《伤春》、《牡丹》等苍凉激越、深于寄托,最得杜诗三昧。 陈与义工于律体,精于对仗,不求字面工稳,而追求整体境界的圆融,规模宏大,有沉雄之韵味。 江西诗派: 得名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 宗派图以黄庭坚为首,下列陈师道等二十五人。 元人方回作《瀛奎律髓》,提出“一祖三宗”之说,以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 黄庭坚倾毕生心力于诗艺研习,他的诗论内蕴丰富,为初学者设计了循序渐进的门径:先汲取前人的艺术营养,熟练掌握炼字、造句、谋篇等写作技巧,再力求突破,争取超越前人而自成一家。 他的诗论使人有法可循,又善于指点,而拥有众多的追随者。 黄庭坚提倡学诗以杜甫为宗,且以“点铁成金” 之说,为宋人设计了摆脱前人压力、积极借鉴、推陈出新的策略。 而山谷诗成就卓越,体现了宋诗的美学风范,作诗字斟句酌,法度井然,利于别人仿效、这一切都对当时的青年诗人有典范作用,故在他的周围和身后形成了一个追随他的人品和创作风格的诗人群体。 黄是江西人,故以江西称派。 靖康之变打破了诗人的书斋,代表诗坛风气的江西诗派因而发生了深刻变化。 吕本中提出“活法”说,其诗清丽和婉、鲜活流动,在江西派中承前启后。 陈与义高扬忧国忧民之声,寄意深切。 曾几传吕本中诗法,其诗清新活泼,细密而有韵味。 后起的诗人,如尤袤、范成大、杨万里、陆游等都曾受到江西诗派的影响,最终都超越江西门户,而自成一家。 江西诗派自身的演变代表了北宋诗风向南宋诗风的转变,它是宋诗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 诚斋体: 是指杨万里之活泼自然、饶有谐趣的诗风。 诚斋体以“活” 字为核心,以师法自然的白描手法写诗,想象新奇风趣,语言明快通俗,风格流转圆活,写法新鲜活泼,改变了以往宋诗瘦硬生涩的旧格,开辟了新的诗风。 诚斋体的创作重自然机趣,善于表现生活中的小情趣和瞬间感受,状物写景无不入妙,乃是南宋后期四灵诗风和江湖诗风的先导。 永嘉四灵:指永嘉诗人徐照、徐巩、赵师秀、翁卷,因各人的字中都有一个灵字,以此得名。 “四灵” 有意与江西派抗衡,尊崇晚唐诗风,以贾岛、姚合为宗。 四灵作诗讲究苦吟,注重格律对仗,多抒发个人感受,或流连光景,吟咏田园,追求野逸清瘦、冰清玉洁、玲政幽渺的境界。 自此以后,宋调中兼有唐音,并下开江湖诗派。 江湖诗派: 因陈起刊刻《江湖集》而得名。 江湖诗派成员众多,主要为江湖谒客,所作多用于献谒应酬,内容空洞无聊。 江湖诗人擅长写景抒情,字句精丽,长于白描,境界较为开阔。 稍胜于“四灵”。 其中刘克庄、戴复古成就较为突出。 刘克庄在诗艺上兼师唐宋诸家,风格平易明快,不甚雕琢文字。 戴复古受陆游雄浑诗风影响最深,敢于讥弹时政,沉郁中有雄放之气,语言浅切,耐人寻味。 宋代词坛婉约词派: 明人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说:“论词有婉约者,有豪放者。 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 ”婉约词派严守格律,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思,表达方式含蓄蕴藉,情思曲折缠绵,风格委婉绩丽。 词体兴起,即以婉约派为正宗,唐五代有花间派、南唐词派。 及宋,代表人物有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晏几道、李清照、周邦彦、姜诞、吴文英等。 这些词人虽都属婉约词宗,亦自有鲜明、独特的创作个性。 豪放词派: 题材广泛,创作方法多样,以铺叙、直抒为主,敢于突破格律的束缚,有恢弘、沉郁之美。 北宋范仲淹的词作已露豪放端倪,而由苏轼开派,此后辛弃疾将豪放词推向高峰。 其他代表作家还有张元斡、张孝祥、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人。 豪放调派又称苏辛词派。 宋代古文运动北宋古文运动 北宋中叶欧阳修领导并完成的第二次古文运动,是对中唐古文运动的承继,最终确立了散体文的正宗地位,而终结了骈体文在六朝以来六百年间所占的优势,它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唐代古文运动是复西汉、先秦之古,宋代的古文运动则是复韩柳之古,名为复古,实是针对晚唐、五代文弊和西昆体的流行而进行的革新。 宋初文坛沿袭五代骄俪浮艳之风,柳开、田锡。 穆修、石介等人起而倡导复古,揭开了古文运动的序幕。 然而他们重道轻文,忽视文学的特殊性,故创作成就不高。 王禹偁主张文道合一、文行合一,继承韩愈古文“文从字顺”的传统,促进宋初诗文风气的变革。 其《待漏院记》、《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皆为文质兼美之作。 作为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欧阳修从文论和实践上为宋文树立了典范。 他强调儒道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主张文道并重,肯定文的独立性,提高了文学的地位。 在探索创作与生活的关系上,他提出了“穷而后工”说。 他的古文平易、晓畅、生动,实践了自己“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 的创作主张,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发展。 他利用知贡举的机会,排抑险奇怪涩的“太学体”,擢拔文章晓畅的二苏、曾巩等英才,团结同道,奖掖后进,树立起一代新风,使宋代文学走向繁荣。 古文六大家 北宋接连出现了几位大古文家,即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以欧阳修为领袖,掀起了一场新的古文运动,后人将他们与韩愈、柳宗元一起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欧阳修之文纡余委备、条达疏畅。 曾巩为文布局谨严、古雅平正。 王安石为文曲折畅达、议论透辟、笔力峻健。 苏洵文雄奇老辣,有纵横遗风。 苏轼文才横溢,其文挥洒自如、变化万千。 苏辙文清拔淡雅、平和稳健,有秀杰之气。 文赋: 是唐宋古文运动延伸到赋的创作领域所产生的一种类型。 中唐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改革了文坛盛行的骈偶语言。 他们继承了“设论”一类的古赋之体,在结构上保留了如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之类的主客答难的形式,以不拘对偶、比较整饬的古文语言写作,其实质就是文赋。 如韩愈的《进学解》、柳宗元的《设渔者对智伯》等。 唐代文赋的典型作品是杜牧的《阿房宫赋》。 北宋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古文运动,继承韩、柳革新传统,反对西昆骈偶文风,扩大了古文的文学功能。 其成就之一就是使文赋发展成熟。 代表作有欧阳修《秋声赋》和苏武《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在结构上,《秋声赋》和《前赤壁赋》保持了“设论” 即主客答难的汉赋体制,吸收并扩大了叙事成分,增加了写景抒情成分。 《后赤壁赋》几乎完全摆脱汉赋体制,独创性地构思了夜游赤壁、攀登峰顶、泛舟长江、遇鹤梦鹤的情节。 宋代文赋的共同特点是融写景、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用整饬的古文语言写作和谐动听的韵文。 从文学体裁的发展来看,宋代文赋是赋体发展的终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