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随想 随笔

月夜随想

丁以绣

中秋佳节,一轮明月挂在晴空,银辉洒满大地。大家的目光追逐着明月,也寻找浩渺天空中不多的几颗星星。

小时候读过一篇天文学家写的科普文章,解释“月明星稀”的原理,记不真切了。昨天,我又请教了一位物理学教授,他说清朗中秋,北半球的夜空能见度极高,月亮的亮度是多少等级,肉眼可见的不多的几颗星星亮度是多少等级,这些星星的亮度等级,可能是月亮的多少倍。但皓月当空时,月光会照亮空气薄云,“这时看星星,就像夜间在明亮的屋子里透过玻璃看外面,玻璃反光使得很多东西看不到。”然而,在巨大的天幕上,实际上其他的星星还在一如既往地闪耀着。时序循环,每到夜晚,繁星依旧散漫于天空,带给我们惊喜。

不过,我今夜激动的,却不为面对浩渺天宇和一轮圆月,而是心心念念于几天前观看的一场宣讲演出,那是“民族的脊梁——党领导下的中国核工业”主题宣讲活动。“两弹一星”精神及核工业精神的铸造者,正是民族历史上耀眼的“星星”。

上世纪中叶,许多求学海外的中华儿女千方百计回来了,投身新中国的建设。其中,一些身怀绝技的科学家参加了事关国家民族安危的重大科研项目,如“两弹一星”国之重器研制,其核心研究团队中的主要科研人员,大多是曾求学海外的中华儿女。“两弹一星”是新中国伟大成就的象征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骄傲。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邓稼先、于敏、王大珩等23位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被中央授予功勋奖章。祖国永远记得他们。近2个小时的宣讲演出,“两弹一星”及核工业从初期立项,到“两弹”试爆成功,再到核电民用开发大踏步前进,演绎着许多中核人的动人故事。其中最感动我的,是邓稼先、郭永怀的故事。

邓稼先出身书香门第,当年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时才26岁,被人称为“娃娃博士”,导师和好友挽留他在条件优越的国外继续搞科学研究。郭永怀回国时已经在国外学习工作了16年,解决过世界级的科学难题,蜚声中外。但是,邓稼先、郭永怀听从祖国召唤,毅然回到了中国。他们以身许国的感人事迹,以前我就在书上读过,但在会场上,我还是忍不住心潮汹涌,热泪盈眶。毫无疑问,邓稼先、郭永怀这样的人,是天上特别耀眼的星星。中秋之夜,仰望星空,我们一定能够在天幕中辨认出他们来。

其实,在“两弹一星”元勋的背后,还有无数的星星在闪烁,只是我们知晓的不多。据介绍,当年为研制原子弹,许多人深入西北戈壁荒漠,有百余人牺牲在岗位上。他们每个人的背后,都牵系着一个家庭,后方的家人牵肠挂肚、朝思暮想,成为前方奋斗者的精神支柱。汇报短片里提到了郭永怀的妻子李佩,就是那些看不见的星星之一。

听宣讲时,我与邻座关女士交流。她说关于李佩,宣讲短片只是一个简单的勾勒。李佩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夫人,是“中科院最美的玫瑰”,她被国人所知的大多是其语言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的身份。她一生淡泊名利,默默奉献,怀有强烈的报国之志,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民族振兴联系在一起,她的故事同样感人。可以说,“两弹一星”的闪耀,离不开李佩们的默默奉献。

我知道的,“两弹一星”功臣中还有一位杰出贡献者,他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和设计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祖洽先生。面对自己的成就,他淡然地说:“山花今烂漫,何须绘麟阁。杏坛二三子,起舞亦婆娑。”如今先生已经离开我们整整10年了。

如果要说那些看不见的星星,我想起我曾经的同事徐胜帝的父母。他父母上世纪60年代也是戈壁滩上的战士,为大国重器的研制默默奉献了青春年华。胜帝和哥哥就出生在那个时代。不幸的是,他哥哥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罹患绝症离世。胜帝在几年前也身患胰腺癌,经过与疾病两年多的殊死搏斗,他还是留下爱妻和尚在读中学的爱女走了。如果说胜帝的父母是那些看不见的星星,那么,在胜帝身上,也能看到他父母的星光在默默传递。

胜帝与我同年进入单位工作。当年单位一共招收了24位来自不同岗位的人。如今,这些人有的扎根地方,有的在行业一线持续努力,有的下海创业,有的远赴海外发展,有的离职读书追逐少年理想……与胜帝有关的一件事是我永难忘记的。我们新入职的员工都要参加人事部门组织的统一培训,在领导支持下,我负责组织单位新入职员工发起争当优秀员工的倡议。我起草了一份《倡议书》,其中引用了“会当水击三千里”一句。在草拟倡议时,也就是为这句诗,胜帝来到我办公室讨论起来。他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句也可写入。我认为文字不长的一份倡议,多处引用名人名句不妥,便作罢。

此后多年,他多次和我谈起林则徐的这句名言,表达自己工作中不徇私情的决心、精忠报国的志向和服务行业的情怀——谁能够知道,胜帝的精神血脉中有多少来自他的父母。我敢肯定地说,胜帝的精神世界中,一定流淌着“两弹一星”精神。这就是精神的传承,这就是民族发展的希望——在特别耀眼的星星背后,有无数的星星在默默地发着光和热,在汇聚着磅礴力量。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岁岁有中秋,家家赏星月。欣赏我们看见的,记住我们不能忘记的,告慰先辈:你们的追求我们铭记着,祖国明天一定会更好!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18日 20 版)


刘慈欣的全部作品

刘慈欣的全部作品:

一、长篇科幻小说

《中国2185》

《超新星纪元》完全版

《超新星纪元》实体书版

《三体Ⅰ地球往事》

《三体Ⅱ黑暗森林》

《三体Ⅲ死神永生》

《球状闪电》

《魔鬼积木》

二、中短篇科幻小说

《圆》

《不能共存的节日》

《黄金原野》

《鲸歌》

《微观尽头》

《带上她的眼睛》

《坍缩》(宇宙坍缩)

《乡村教师》

《流浪地球》

《地火》

《纤维》

《微纪元》

《命运》

《全频带阻塞干扰》(俄罗斯版)

《信使》

《梦之海》

《西洋》

《中国太阳》

《混沌蝴蝶》

《天使时代》

《朝闻道》

《白垩纪往事》

《人和吞食者》

邓稼先

《诗云》

《光荣与梦想》

《地球大炮》

《思想者》

《圆圆的肥皂泡》

《镜子》

《赡养上帝》

《赡养人类》

《欢乐颂》

《山》(海水高山)

《2018年4月1日》

《太原之恋》

《人生》

《时间移民》

《月夜》

三、其它小说

《茅台与岳父》

《烧火工》

四、科幻评论

《混沌中的科幻》

《SF教——论科幻小说对宇宙的描写》

《筑起我们的金字塔》

《消失的溪流——八十年代的中国科幻》

《谈〈珊瑚岛上的死光〉》

《天国之路——科幻和理想社会》

随笔

《无奈的和美丽的错误——科幻硬伤概论》

《在2001年银河奖大会上的讲话》

《〈东京圣战〉和〈冷酷的方程式〉》

《掐头去尾看本届雨果奖》

《我们是科幻迷》

《科幻与幻想的对决》

《快乐的科幻》

《三维的韩松》

《我们需要的科幻——〈黑太阳〉书评》

《〈超新星纪元〉后记》

《第一代科幻迷的回忆——写在〈超新星纪元〉出版之际》

《被遗忘的佳作》

《峡谷中的旅程——读王晋康的〈类人〉》

《〈球状闪电〉后记》

《从双奖看美国当代科幻》

《从大海见一滴水——对科幻小说中某些传统文学要素的反思》

《科幻边界上的诸神复活——〈光明王〉书评》

《小木屋中的星空——〈开阔的前庭〉后记》

《太空中的西部世界——〈外星稽查行动〉后记》

《文明的返祖——〈最后的城堡〉评论》

《科学的淡出——〈赌一把〉评论》

《纳须祢于芥子——从〈死鸟〉看科幻的宗教感情和宏大叙事》

《机器的征途和人的复活——〈悲剧之歌〉评论》

《道德的迷雾和生存的真相——〈狩猎月亮〉评论》

《玻璃箱中的思考——〈沙王〉评论》

《君子报仇,万年不晚——〈斗篷与棍棒〉评论》

《泽拉兹尼的轮回——〈独角兽棋局〉评论》

《你会爱上吸尘器吗?——〈血孩子〉评论》

《生态女性主义、盖娅和人格放大——〈永久冻土〉评论》

《为〈科学文化〉杂志所写的常见科幻电影介绍》

《写在〈三体〉第二部完成之际》

《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科幻小说年度选集前言》

《传统文学要素在科幻小说中的变化(节选)》

《当科普的科幻尝起来是文学的》

《西风百年——浅论外国科幻对中国科幻文学的影响》

《超越自恋:科幻给文学的机会》

《重返伊甸园——科幻创作十年回顾》

《〈流浪地球〉:寻找家园之旅》

《中国科幻划时代的理论建构——〈科幻文学论纲〉》

《〈水晶的天空〉序》

《评韩松〈火星照耀美国〉》

《科幻阶梯阅读荐书榜》

五、散文随笔

《电子诗人》

《文明的反向扩张》

《宇宙随想》

《远航!远航!》

《技术奇点二题》

《当前航天技术与科幻预测的对比》

《AI种族的史前时代》

《太空移民:200年后我们也是外星人》

《拥抱星舰文明》

《城市,由实体走向虚拟》

六、访谈录

《小π访谈》

《开辟想象天地的人们:初识刘慈欣》

《〈科幻世界〉访谈》

《回答〈小作家〉杂志的采访》

《起点FANS见面会实录》

《〈科幻大王〉特约采访》

《〈成都日报〉访谈:刘慈欣握住现实的科幻狂人

《〈三联生活周刊〉关于目前科幻状况的的采访

《为什么人类还值得拯救?——刘慈欣与江晓原对话录》

《道德的尽头是科幻的开始——〈南方都市报〉访谈》

《本土科幻任重道远——〈沈阳晚报〉访谈》

《网络贴吧见面会实录(整理版)》

《科幻拷问道德——〈北京青年报〉访谈》

《中国科幻文学的“异类”——〈新京报〉访谈》

《中国科幻文学需要大师——〈山西晚报〉访谈》

《北京理工大学3月29鈤大刘见面会问答全纪录》

《如果•刘慈欣》

《〈人民日报•海外版〉关于科幻的采访》

黄祖洽

《欢迎进入“三体纪元”——〈南方都市报〉访谈》

《我们走的,是一条全新的路——〈文学报〉访谈》

《影像时代,科幻文学在衰落——〈东莞时报〉访谈》

《大刘成都签售活动微博速记》

《〈三体〉读者见面会大致情况》

《〈新京报〉刘慈欣、韩松同题问答》

《给力中国科幻——〈现代快报•博客周刊〉访谈》

《〈看天下Vista〉:刘慈欣让中国科幻进入“三体纪元”》

《〈中国青年报〉:一边柴米油盐一边星空灿烂》

《读者的认可是唯一的希望——〈都市消费晨报〉访谈》

《梦想的力量——〈中国日报〉专访》

《我知道,意外随时可能出现——〈城市画报〉访谈》

《精英化只会害了科幻——〈南都周刊〉访谈》

《宇宙的铁幕——〈晨报周刊〉访谈》

《对宇宙的敬畏是科幻文学的动力——〈文艺报〉访谈》

《〈城市画报〉刘慈欣、韩松访谈》

《每一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手——〈南方周末〉专访》

两弹一星精神

《只有科幻能对人性“严刑逼供”——〈华商报〉江晓原、刘慈欣问答》

《让我们仰望星空吧——〈南方人物周刊〉访谈》

《〈东方早报〉:刘慈欣谈科幻世界与人类命运》

《科幻,百岁的孩子——〈北京青年周刊〉访谈》

《我对用科幻隐喻反映现实不感兴趣——搜狐读书频道访谈》

《宇宙比道德更宽泛——〈经济观察报〉访谈》

《用科幻的眼睛看现实——刘慈欣7月22日香港书展名作家讲座实录》

《老外看中国科幻,好比我们看外国人写武侠——〈南方周末•读书周刊〉访谈》

《世界上有两个我——〈钱江晚报〉访谈》

《中国原创科幻,前景仍不明朗——〈北京日报〉访谈》

《〈三体〉并不适合拍电影——〈大都会科幻评论〉访谈》

《科幻故事一生讲不完——香港〈文汇报〉访谈》

《专职写科幻没安全感——〈华西都市报〉访谈》

《刘慈欣:月亮与六便士》

《〈三体〉不是里程碑——〈科学时报〉访谈》

《刘慈欣:“理科男”的世界观》

《北京晨报:中国的科幻之路还有多远?》

《〈新京报〉:科幻小说返〈人民文学〉》

《〈山东商报〉专访:科幻小说正在走出边缘》

《〈环球企业家〉:我们为什么读〈三体〉》

《刘慈欣:有限生活,无限三体》

《刘慈欣:我只会写科幻》

《伦敦书展专访:奥威尔的〈1984〉给我很大启发》

《〈华商晨报〉:在各国,科幻小说都不是主流文学》

《〈生活晨报〉专访——在科幻世界,人类是一个整体》

《科学松鼠会刘慈欣专栏访谈(三篇)》

《刘慈欣:生活在平行宇宙中》

《对话科幻作家刘慈欣:好的科幻小说让人们仰望星空》

《〈小崔说事〉科幻作家专访——都有一颗好奇心》

《〈厦门商报〉专访刘慈欣:我只担忧科幻失去灵魂》

《在科幻世界里思考人类命运——〈文汇报〉专访》

《刘慈欣:现代科学让科幻失去神奇》

《这是人类的落日——对话刘慈欣》

王大珩

《刘慈欣作品研讨会纪要》

《腾讯读书:听“大刘”聊三体说科幻》

《刘慈欣: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也有科幻》

《刘慈欣:很少喜欢谁,莫言算一位》

《〈乌鲁木齐晚报〉专访“中国科幻第一人”刘慈欣》

《关于科幻的十问十答(刘慈欣×刘宇昆)》

《刘慈欣谈末日》

《刘慈欣:我的世界观并不残酷》

《〈中国科学报〉科幻“教主”刘慈欣》

《科技越进步,科幻越艰难——〈环球时报〉访谈》

《刘慈欣:写一本给中国人看的科幻小说》

刘慈欣的创作特点

刘慈欣承袭了古典主义科幻小说中节奏紧张,情节生动的特征,并且在看似平实拙朴的语言中,浓墨重彩地渲染了科学和自然的伟大力量。

刘慈欣擅长将工业化过程和科学技术塑造成某种强大的力量,作品中洋溢着英雄主义的情怀。 例如小说《流浪地球》,该作品综合了自然灾害、技术进步和人类生存的宇宙困境等宏大的主题,地球因为太阳的毁灭而必须进行逃离太阳系的悲壮远征。

刘慈欣还擅长使用“密集叙事”和“时间跳跃”的手法,在作品中无限加快叙事的步伐,使读者的思维无法赶超的思维,并在叙事过程中留下大量的时间空缺,将未来发展呈现到读者面前的机会,产生一种独特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的历史感。

如在《地火》《吞噬者》和《梦之海》等小说中,密集化的叙事提高了作品的可读性,还增加读者对大自然瞬息万变的感受,增加了读者对科学技术应付危机的信心。

世界优美散文

以下都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散文,曾被收录于《最美的散文(世界卷)》一书中,也许对您也有帮助。 其中,纪伯伦的作品我尤为喜欢,建议您也读一读。 (一)梭罗《冬日漫步》《寂寞》(二)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三)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四)惠特曼《海边幻想》《在海边的一个冬日》(五)海明威《真实的高贵》(六)斯坦贝克《巨人树》(七)德莱塞《我的梦中城市》(八)怀特《再到湖上》(九)狄更斯《尼亚加拉瀑布》(十)兰姆《梦中的孩子》(十一)兰波《黎明》(十二)莲热《贝壳小记》(十三)莫泊桑《雪夜》(十四)叶芝《最后的吟游诗人》(十五)高尔基《晨》《鹰之歌》《海燕》(十六)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从罗丹得到的启示》(十七)佩德罗普拉多《当玫瑰花开的时候》(十八)聂鲁达《归来的温馨》(十九)纪伯伦《笑与泪》《浪之歌》《虚荣的紫罗兰》(二十)安徒生《光荣的荆棘路》

顾随随笔:诗书生活作品目录

文与岁月,月夜在青州西门上,夫妻的笑——街上夜行所见,屐痕触处,看贾波林的电影,燕园初进,夏初,偶感致季韶,汽车上、火车上、洋车上,与驴子背上,春天的菜,剜荠菜,我与禅的因缘,“似则似,是则非是”——禅与诗的关系,学禅入手处,古都黎明前,竹庵附近,槐蚕,人与名作,笑谈《永庆升平》。 余病中之“积木”——《积木词》自序,山东省民间流行的《水浒传》,笼罩在悲哀的阴影中——说稼轩词《破阵子》,浑融圆润 谐和圆妙——说东坡词《西江月》,读李杜诗兼论李杜的交谊,小说家之鲁迅,关于诗,看《小五义》——不登堂看书外记之一,看《说岳全传》——不登堂看书外记之二,说“红”答玉言问(未完稿),”镒”与“监”。 阿Q的精神文明及精神胜利法——读《阿Q正传》札记之一,真实而平凡的杰作——《诗经·豳风·七月》,高致——太白古体诗,老杜 七绝,长吉诗的幻想,退之诗的修辞,欣赏·纪录·理想,炎夏在古诗中,漫议S氏论中国诗,古代不受禅佛影响的六大诗人,短札一束。 书与禅宗,诗书中讨生活——致弟子滕茂椿(莘园、心圆)十三通,愿足下成为南岳下之马祖——致弟子叶嘉莹十一通,《红楼梦新证》随想——致弟子周汝昌(玉言、射鱼)长函六通,碑帖题跋十帧,书卷序跋七帧,《揣龠录》第十一章“南无阿弥陀佛”发端,《揣龠录》第十一章“南无阿弥陀佛”后记,《揣龠录》第十二章“末后句”发端,《佛典翻译文学》结语。

食味中华
随笔 月夜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