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来说,什么叫小人儒?书读得很好,文章写得很好,学理也讲得很好。但除了读书以外,把天下国家交给他,就出大问题,这就是所谓书呆子,小人儒。所以处理国家天下大事,不但要才德学三者兼备,还要有真正的社会体验,如果毫无经验,只懂得书本上那一套,拿出来是行不通的;不知道天下事的现实情状就行不通。比如说,这两天美国总统到了中东,他在那里讲些什么?知不知道?如果说报纸上有新闻;报纸上登的,和原有的真话,不知相差多远。根据报纸你就可以评论天下事,这是书呆子之见。君子之儒有什么不同?就是人情练达,深通世故。
——《论语别裁》
简介:
南怀瑾先生(1918—2012)是享誉国内外的文化大师、国学大家,出身于温州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自青年时代立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志向后,南怀瑾先生讲学六十余年不辍。他以“经史合参”的方法,讲授儒、释、道等传统文化典籍,讲解不受教派、门户的限制,打通各家学说,纵横古今中外,深入浅出,生动幽默,又每每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接轨,让人受益匪浅,深受海内外各界各层次读者的喜爱。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是由南师子女、社会贤达、众多弟子共同发起成立,旨在求真、求实、求信的理念,与社会大众共同分享南怀瑾先生的智慧。
内容简介:
当下,焦虑问题屡见不鲜。各行各业内卷不已以及疾病、战争、各种社会突发事件...为了缓解现代人的焦虑与压力,我们特别策划了一套《平安就是福:南怀瑾人生日课》,希望借助南师之智,安顿现代人的身心性命。本套书共分四册:《平安就是福:安身立命的哲学》《看得破,却忍不过:自我清理指南》《上药有三品:不生病的生活方式》《无师也自通:学习有方法》涵盖了安身立命、健康养生、读书学习以及处世练心四个主题,精心选摘了三百多则南师短章,每篇以一个关键词引领。随手翻开一页就能读,就能有所启发。本书设计为袖珍版口袋本,便于携带翻阅,且书中穿插放入了珍贵的南师墨宝以及南师家人拍摄的生活风景照片,观摩欣赏,更可抚慰心灵。
点击“点赞”和“在看”
向更多人分享我们的文章吧
《雍也篇》6.13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6.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注释】 ▲子夏:卜商,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一说卫国人,孔子的弟子。 ▲女:同“汝”。 ▲“君子儒”:道义儒。 能做到“仁、义、礼、智、信”,有学问、有仁德的儒者。 ▲“小人儒”:职业儒。 以儒为职业而谋生的儒者。 【译文】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个君子儒,不要做个小人儒。 ” 【学而思】 君子儒为人,小人儒为己;君子儒追求的是仁义,小人儒追求的是利益;君子儒追求的是道,小人儒谋求的是食。 君子儒考虑公众利益,小人儒因学识修养不足,多考虑私人利益。 小人儒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我,可以成为君子儒。 参读: 《里仁篇》4.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卫灵公篇》15.32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 ” 【知识扩展】 钱穆《孔子传》:“当时士族家庭多学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以为进身谋生之途,是即所谓儒业。 ”《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 惟自孔子以后,而儒业始大变。 孔子告子夏:“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可见儒业已先有。 惟孔子欲其弟子为道义儒,勿仅为职业儒,其告子夏者即此意。 南怀瑾《论语别裁》:我们现在来说,什么叫小人儒?书读得很好,文章写得很好,学理也讲得很好。 但除了读书以外,把天下国家交给他,就出大间题,这就是所谓书呆子,小人儒。 所以处理国家天下大事,不但要才德学三者兼备,还要有真正的社会体验,如果毫无经验,只懂得书本上那一套,拿出来是行不通的;不知道天下事的现实情状就行不通。 比如说,这两天美国总统到了中东,他在那里讲些什么?知不知道?如果说报纸上有新闻;报纸上登的,和原有的真话,不知相差多远。 根据报纸你就可以评论天下事,这是书呆子之见。 君子之儒有什么不同?就是人情练达,深通世故。 如前面所讲的,子路的“果”,子贡的“达”和冉求的“艺”,都具备了,那就是“君子儒”。
孔子弟子资料卡(字少)
孔门十哲简介 孔门十哲指的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的合称。 《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子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 颜回 颜回,鲁国人,颜氏,名回,字子渊。 七十二贤之首,十哲之首,儒家五圣之一,被后世尊称为复 圣。 小孔子三十岁,最为孔子钟爱,并一再褒奖之:“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回也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闵损 闵损,鲁国人,闵氏,名损,字子骞,小孔子十五岁。 以德行著名,孔子称其孝。 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品格高尚。 闵子骞为人极孝。 他少年丧母,父亲娶了继母。 继母偏爱自己亲生二子,虐待闵子骞,子骞却并不告知父亲,避免影响父母间关系。 冬天,继母用棉絮给自己的孩子做棉衣,而给他的棉衣填的是芦花。 一日闵子骞驾马车送父亲外出,因寒冷饥饿无法驭车,马车滑入路旁沟内。 他被父亲喝斥鞭打,结果抽破衣服露出了芦花。 父亲醒悟,想休掉妻子。 子骞长跪于父亲面,为继母求情:“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父亲便不再休妻,继母也痛改前非。 孔子赞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间。 ”后人根据这一段故事,改编出戏剧《鞭打芦花》,并作为《二十四孝》中单衣顺母的主角。 闵子骞为寡言稳重,一旦开口语出中肯。 孔子评价:“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历代帝王因闵子骞的德行高尚,对其屡有追封:唐朝开元二十七年追封费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封琅琊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又称费公。 今山东省济南市百花公园内有闵子骞衣冠冢,附近有闵子骞路。 另外,在沂水县亦有闵公山,相传是闵子骞当年登高避祸的所在。 冉耕 冉耕,冉氏,字伯牛。 中国春秋时代末(前544年~前439年)鲁国人,是孔子的学生之一,患病早逝,孔子十分难过。 伯牛与颜渊、闵子骞、仲弓同属孔门十哲的德行科哲人。 唐朝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郓侯”,宋追封为“东平公”,后又改称“郓公”。 曾任鲁国的中都宰,孔子很器重他。 在患有恶疾时,不愿见人。 孔子于其病危时,特地去探望他,从屋外窗口握住他的手,边叹息边说:“死,是命中注定的啊!可是这样的人怎么会有这样的病,这样的人怎么会害这样的病啊!”伯牛的德行,与颜渊、闵子骞等并驾,无怪乎孔子哭说这是天命。 伯牛以德行见称于孔子,惜全无事迹可考。 仅知其是染患恶疾而逝,可能是染上麻风病。 冉雍 冉雍,鲁国人,字仲弓,冉耕之宗族。 孔子以其为有德行,说:“雍也可使南面。 ” 仲弓是冉伯牛的“宗族”,生于不肖之父。 为人敦厚、气度宽宏,孔门十哲之一,在孔门以德行著称,早年拜师于孔子,孔子称赞他可以做南面王,《论语》记其名与字11次,《论语》并尊冉雍为孔子四大德行特优之弟子。 仲弓曾问政于孔子,孔子教仲弓存心敬恕重修身,办事从大体着想,多举贤才。 随孔子周游列国后,回鲁后的第三年(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四十一岁的仲弓当上了鲁国季氏的总管 冉求 鲁国人,字子有,与以上二冉同族。 小孔子二十九岁。 是鲁国权臣季氏之管家。 多才艺,以政事闻名。 孔子称赞其才可于千户大邑,百乘兵马之家,胜任总管职务。 冉有曾一度因为为季氏征税而被孔子责备,论语记载:“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季氏比周公的嫡裔鲁国还富有,而冉求却为他征更多税。 孔子于是向弟子们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击鼓声讨他的罪状,是可以的。 仲由 仲由,卞人(卞为鲁邑),字子路(又字季路),小孔子九岁。 好勇力,性直爽,多直言。 孔子容而爱之。 以政事闻名。 后死于卫国之乱。 宰予 宰予,字子我,鲁国人。 列言语科之优异者。 但因刻苦学习而身体虚弱,被孔子称“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杇”,“孔门十哲”之一。 擅长言辞,《史记·仲尼弟子世家》记载他死于齐国的田常之乱。 但根据唐代司马贞的《索隐》认为,《左传》中并未记载宰我参与田常之乱的事,参与叛乱的是阚止,阚止的字也是“子我”。 宰予曾与孔子讨论三年丧期的礼制及仁的问题,宰予因反对服丧三年而受孔子批评。 另外,他因“昼寝”而被孔子批评为“朽木不可雕也”,为此一著名成语的来由。 孔子曾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不过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对此曾提出不一样的看法,《论语别裁》一书的内容曾认为这话不是孔子在批评宰予,而是告诉其他学生要体谅宰予,不要因宰予的这种行为而对他过度批评。 唐开元二十七年,宰予被追封为“齐侯”。 宋大中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临淄公”。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再进封为“齐公”,明嘉靖九年改称为“先贤宰予”。 端木赐 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 列言语科之优异者。 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 齐相田常伐鲁,鲁子命之出使救鲁。 子贡于齐国,吴国,越国和晋国之间穿梭外交活动,子贡高超的演说技能和外交能力也在此次外交活动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子贡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 曾任鲁、卫两国之相。 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孔子去世前子贡未能赶到,孔子去世后,子贡守丧六年,为弟子中为孔子守丧最长者。 后世,题辞挽商界有成就之人逝世,常以“端木遗风”等,甚至有人奉之为财神。 “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 子贡,姓端木,名赐,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司马迁在《史记. 货殖列传》中对子贡经商事有记载。 子贡死于齐国。 死后至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封其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言偃 言偃,字子游,春秋末吴国常熟人。 小孔子四十五岁。 以文学著名,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中唯一南方人,后学成南归,道启东南,对江南文化的繁荣有很大贡献,被誉为“南方夫子”,唐开元封“吴侯”,宋封“丹阳公”,后又称“吴公”。 时子游为武城宰,以礼乐为教,故邑人皆弦歌也。 子游特习于礼,在孔门十哲中以文学著名。 曾任鲁国武城宰,用礼乐教育士民,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孔子曾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 ”(论语·阳货:17.4)。 子游和子夏同列文学科,文学指诗、书、礼、乐文章而言,所以子游之学以习礼自见,更重要的是他能行礼乐之教。 论语中之子游 《 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阳货)孔子的说法一方面是惋惜子游大才小用,一方面是对子游能行礼乐表示欣慰。 《论语-论孝》: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语译:子游向孔子请问孝道。 孔子回答说:“现在一般所谓的孝顺父母,认为只要做到养活父母,就算是尽孝了。 如此说来,人饲养犬马等动物时,也一样供给它们食物,如果不以恭敬之心侍奉父母,那和养动物又有何区别呢?” 孔子论孝重在一个“敬”字,养而能敬,才算合了孝的内外之道于一体。 卜商 卜商,字子夏,卫国人。 小孔子四十四岁。 孔子说“商始可以言《诗》已矣。 ”鼓励他要做“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孔子死后,于西河行教。 治学严谨,敢于怀疑经史之谬误。 曾听人说史志曰:“晋师伐秦,三豕渡河。 ”子夏说:“‘三豕’应该是‘己亥’之笔误。 ”读史志者问诸晋史,果然是“己亥”之误。 于是名重天下,卫人以之为圣。 魏文侯师事之而谘国政。 子夏晚年时,到魏国西河一带教学,开创的“西河学派”培育出大批经国治世的良材,并成为前期法家成长的摇篮。 西河地方之人,将子夏作为孔子看待。 据云《毛诗》之学,是由子夏传下。 门人甚众,《论语》一书疑多出于他和门人手撰。 今人有非议子夏者,大约源于子夏此语:“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 按荀子的说法,子夏出生贫穷,约前483年,他来到鲁国拜孔子为师。 前476年他受邀赴晋国创办了一所学堂并在那里教了55年书。 他生前的许多学生后来成为春秋时期很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因此他的影响很大。 许多后来儒学的经典都被说成是由他流传下来的。 子夏的性格 《 荀子》大略篇:子夏家贫,衣若县鹑。 人曰:“子何不仕?”曰:“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 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 争利如蚤甲,而丧其掌。 ”其性格可见一斑。 子夏向志于学,故被孔子誉为文学第一,与子游同列。 和子游一样,子夏也是孔子晚年的得意门生。 《论语》中子夏曾与孔子讨论《诗》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孔子以为“绘事后素”,子夏发挥夫子之意云“礼后乎?”甚得孔子嘉许。 子夏的勤奋好学,在孔门弟子中亦相当突出,并因此获得孔子的赞赏和鼓励,孔子也尽可能地加以引导和训练,从而使子夏在孔门弟子中似乎是最全面地掌握了乃师的学说。 以此而言,孔子去世之后,子夏最有资格统领孔门弟子。 然因子夏性格所致,使其与其他弟子不能友好相处。 他在孔子去世之后策划推举有若而未果,只好离开孔门,前往他国聚徒讲学。 早在子夏追随孔子问学之前,好谈论别人是非的子贡曾问孔子,“子张与子夏相比孰贤?”孔子答曰:“子张也过,子夏也不及。 ”又问:“然则子张愈与?”曰:“过犹不及。 ”孔子的评价耐人寻味。 朱熹在注这段话时说:“子张才高意广,而好为苛难,故常过中;子夏笃信遵守,而规模狭隘,故常不及。 ”孔子也曾当面告诫子夏:“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 其他弟子 曾参,字子舆,南武城人。 孔子之孙子思的老师,儒家五圣之一,被后世尊称为宗圣。 战国初期政治家,军事家吴起的老师。 公冶长字子长,齐国人。 器量大,能忍人所不能忍之耻辱。 孔子说:“长可妻也”。 把他招作了自己的女婿。 颛孙师字子张,陈国人。 小孔子四十八岁。 为人有容貌姿质,宽冲博接,从容自务,居处不刻意立于仁义之行,门人友之而不敬。 澹台灭明(前502--?)澹台氏,名灭明,字子羽。 春秋末年鲁国武城人。 其年龄“少孔子三十九岁”(《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作孔子四十九岁)。 相貌丑恶,孔子薄之。 毕业后南游江淮,为人敢与去就,率直重诺,从游弟子达三百人,名闻诸侯。 孔子闻之,叹气说:“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 其籍贯,文献没有直接的记载,但从《论语·雍也第六》来看,应是武城(今之山东平邑县南)人。 宓不齐(前521?--?)宓氏,名不齐,字子贱。 春秋末年鲁国人。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他:“少孔子三十岁”。 (《孔子家语》作四十九岁)。 做过单父宰的官,有才智,仁爱,孔子赞他是君子。 原宪(前525--?)原氏,名宪,字子思,通称原思,亦成原思仲,宋国人。 生于公元前525年,卒年不详。 小孔子三十六岁。 ”。 (《孙子家语》作四十六岁)。 清静守节,安贫乐道。 孔子死后,退隐草泽中。 一次,子贡高车驷马,拜访原宪。 原宪衣着破烂,出来迎接。 子贡问: “夫子岂病乎?”原宪回答说:“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 能行者谓之病。 若宪,贫也,非病也。 ”子贡听后非常羞愧地走了。 南宫适(也作南宫括) 南宫氏,名适,字子容,通称南容。 (《史记》作南宫括。 古读“括,适”同音。 )又称南宫韬(《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 春秋末年鲁国人。 生卒年不详。 以智自将,世清不废,世浊不污。 孔子曾赞叹道:“君子哉若人,上德哉若人!”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公晳哀公皙氏,名哀,字季次;一说字季沉。 春秋末年齐国人,生卒年不详。 《史记·游侠列传》说他是“闾巷人也,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 ”据此推测,他出身于平民之家,一生潦倒。 家境不富裕。 鄙天下人多污身以事大夫家,不愿屈节做人家臣。 孔子特叹赏之。 曾点字子皙,曾参之父。 孔子曾使诸弟子各言其志,独称曾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潇洒。 颜无繇(颜路)字季路(前545-?)颜氏,名无繇(由),字路,春秋末年鲁国人。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路者,颜回父。 父子尝各异时事孔子。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云:“颜由,颜回父,字季路,孔子始教学于阙里,而受学。 少孔子六岁。 ”(《孔子家语》作十六岁)。 据此推算,颜路生于公元前545年,卒年不详。 商瞿(前522-?) 商氏,名瞿,字子木。 春秋末年鲁国人。 少孔子二十九岁。 (《孔子家语》作三十九岁)。 对《易》极有兴趣,得孔子真传。 高柴(约前521-?) 高氏名柴,字子羔。 亦称子高、子皋、季高。 春秋末年卫国人。 他以尊老孝亲著称,拜孔子为师后,从未违反过礼节,影响他治理的民众。 漆雕开(前540-?) 漆雕氏,名开,字子开《史记·仲尼北子列传》《集解》谓其为鲁国人。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则云:“漆雕开,蔡人。 字子若,少孔子十一岁。 ”(《孔子家语》作二十一岁)。 则生于公元前540年。 习《尚书》,不乐仕。 孔子以是悦之。 公伯寮公伯氏,名寮(僚),字子周。 春秋末年鲁国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列为孔子弟子,称“公伯寮字子周”,而且名列第二十四,孔子的重要弟子。 司马耕(?-前481年) 司马氏,名耕,字子牛。 (朱熹《四书集注》谓名犁)。 春秋末年宋国人。 《左传》记载他在哀公十四年去齐,去吴,至鲁时死于鲁国门之外,即公元前481年。 樊须(约前505-?) 樊氏,名须,字子迟,通称樊迟。 春秋末年鲁国人。 少孔子三十六岁。 (《孔子家语》作四十六岁)。 曾向孔子请教农业方面的知识。 子迟曾问仁。 孔子答:爱人。 问智。 孔子答:知人。 有若(前515-?) 字子有,在孔子弟子中,颜渊被尊称为颜子,曾参被尊称为曾子,有若也被尊称为有子。 可见其地位不同一般。 公西赤(前509-?)字子华,鲁国人。 小孔子四十二岁。 束带立朝,娴宾主之仪。 曾言其志说: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 为小相焉。 巫马施(前521-?) 巫马氏,名施,字子期。 春秋时期鲁国人。 生于公元前521年,卒年不详。 少孔子三十岁。 (《孔子家语》作四十岁)。 梁鳣(前512?-?) 春秋末年齐国人,梁氏,名鳣,字叔鱼。 小孔子二十九岁(《家语》作三十九岁)。 颜幸(前503-?) 春秋末年鲁国人。 颜氏,名幸,字子柳(《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幸”作“辛”)字子柳,少孔子四十八岁,生于鲁定公七(前503),卒年不详。 冉孺(前501-?) 春秋末年鲁国人。 冉氏名孺字子鲁。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言少孔子五十岁。 生于鲁定公九年(前501),卒年不详。 曹恤(前501-?) 春秋末年蔡国人。 曹氏,名恤,字子循。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言少孔子五十岁。 生于鲁定公九年(前501),卒年不详。 伯虔(前501-?) 春秋末年鲁国人。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言“伯虔字子析,少孔子五十岁”(《孔子家语》作六十岁)。 生于鲁定公九年(前501) 公孙龙(前498-?) 春秋末年楚国人。 公孙氏,名龙,字子石。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言少孔子五十三岁。 (《孔子家语》作六十三岁)。 生于鲁定公十二年(前498) 冉季春秋末年鲁国人。 冉氏名季字子产。 公祖句兹春秋末国鲁国人。 复姓公祖,名句兹,字子之。 秦祖孔子弟子,字子南,春秋末年秦国人。 漆雕哆孔子弟子,春秋末年鲁国人。 漆雕氏,名哆,字子敛。 漆雕徒父春秋末年鲁国人。 漆雕氏,名徒父。 壤驷赤春秋末年秦国人。 壤驷氏,名赤,字子徒。 (《孔子家语》作字子从,古从字与徒字相近) 商泽春秋末年鲁国人。 商氏,名泽,字子秀。 石作蜀春秋末年秦国人。 石作氏,名蜀,字子明。 任不齐春秋末年楚国人。 任氏,名不齐。 (《孔子家语》作任子齐) 公良孺春秋末年陈国人。 公良氏,名孺,字子正。 贤而有勇。 后处春秋末年齐国人。 后氏,名处,字里之。 (《孔子家语》作字里之) 奚容箴春秋末年卫国人。 奚氏,名容箴,字子皙。 公肩定春秋末年鲁国人,公氏,名肩定,字子中。 (《孔子家语》作子仲)。 颜祖颜氏,名祖,字襄。 句进疆春秋末年卫国人。 句井氏,名疆,字子疆。 秦商(前547-?) 春秋末年鲁国人。 秦氏,名商,字子疆。 申党春秋末年鲁国人。 申氏,名党,字周。 颜之仆春秋末年鲁国人。 颜氏,名之仆,字叔。 荣祈春秋末年鲁国人。 姓荣,名祈,字子祈。 (《孔子家语》作子祺。 ) 县成春秋末年鲁国人。 县氏,名成。 字子祺。 左人郢春秋末年鲁国人。 左人氏,名郢,字行。 (《孔子家语》作子横)。 燕伋春秋末年人。 燕氏,名伋,字思。 郑国春秋末年人。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言“郑国,字子徒”,《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无郑国,而有“薛邦,字子徒”。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以为“史记》作‘国’而《家语》称‘邦’者,盖(太史公)避汉祖讳而改。 ‘郑’与‘薛’,字误也”,故郑国与薛邦实为一人。 (《孔子家语》作薛邦) 。 秦非春秋末年鲁国人。 秦氏,名非,字子之。 施之常春秋末年人。 施氏,名之常,字子恒。 (《孔子家语》作子常)。 颜哙春秋末年鲁国人。 颜氏名哙,字子声。 步叔乘春秋末年齐国人。 步叔氏,名乘,字子车。 乐欬春秋末年鲁国人。 乐氏,,名欬,字子声。 (《孔子家语》作乐欣) 。 廉洁春秋末年卫国人。 廉氏,,名洁,字庸。 叔仲会(前501-?) 春秋末年人鲁国人。 一说晋人(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郑玄语),小孔子五十岁。 (《孔子家语》作六十岁)。 一说鲁国人(《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 叔仲氏,名会,字子期。 狄黑春秋末年卫国人。 姓狄,名黑,字皙。 (《孔子家语》为字皙之)。 孔忠春秋末年鲁国人。 孔氏,名忠。 。 (《孔子家语》为孔弗字子蔑)。 公西舆如春秋末年鲁国人。 公西氏,字子上。 (《孔子家语》作公西舆)。 琴牢春秋末年卫国人。 琴氏,名牢,字子开,一字张。 陈亢(前511-?)春秋末年陈国人。 姓陈,名亢,字子亢,一字子禽。 少孔子四十岁。 《论语》载之。 颜高字子骄。 林放字子丘,春秋末年鲁国清河(今属山东)人,为比干27世孙,传为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人之一,为孔子得意门生。 公西蒧字子上(应误,《孔子家语》作字子尚。 “蒧”,通点,故又作公西点),孔子弟子。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誉者或过其实,毁者或损其真,钧之未睹厥容貌,则论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 宋封“徐城侯”。 鄡单,字子家。 居山东聊从学,圣门七十二贤之一。 唐元宗命崇祀,先师圣庙,追封铜鞮伯。 宋真宗加封聊城侯。 宋理宗,御制赞曰:杏坛受教子家其莫抠衣侍之善训思明,学业益进惟德斯馨宜崇厥祀宠爵聊城。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本意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论语·阳货》。 下引《论语》,只注篇名。 )被普遍认为是孔子鄙视妇女和体力劳动者的论据。 连海外真心尊崇孔子者也觉得难予讳言,无可奈何地说:“孔夫子就这句话说错了”。 孔子是历史人物,虽然他站在人类的立场,从历史的高度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他毕竟生活在现实中,不能不受现实的影响。 他说的话,不仅在今天,就是在当时,也不可能“句句是真理。 ”有些话即使在当时就明显的错了。 比如:“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子路》)就不符合孔子思想的精神。 曾子之徒写的《孝经》就作了修正:“曾子问孔子:“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故当不义,则争之。 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谏诤》)东汉经学家赵歧在其《孟子章句》中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篓上》)曰:“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亲不义,一也;家贫亲老,不为禄士,二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也。 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转引自《十三经注疏》)这种背经合道的理解到荀子时就很系统很完整了。 荀子说:“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 ……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 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 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敬。 故可以从而不从,是不子也;未可从而从,是不衷也。 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信端身以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 传曰: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此之谓也。 ”孔子斥责认为“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的子贡曰:“小人哉赐不识也”(《荀子·子道》)。 看来,孔门嫡传,都悄悄但又积极地在修正孔老夫子的错误,而俗儒则恶性发展为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三讳”。 秦汉以来又归结为一讳:为君讳,不仅讳君之过,而且讳臣之功:一切成就归功于天子圣明,一切过错皆臣民罪过。 留毒至今,仍被视为伟大的政治家风度。 “子为父隐”是孔子原本说错了,“君子儒”修正之,违经合道,继承和发展了孔了思想;而“小人儒”恶性发展之,从经反道,歪曲败坏了孔子思想。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一语的命运更糟:孔子本来没说错,完全是后人有意或无意地歪曲或误解了 从文字看,这句话,按照逻辑分析,“唯”如果是副词,作“独、只、仅仅”讲,这是历来普遍的用法。 杨伯俊先生的《论语译注》就是这样译的。 意思是:只有“女子与小人”难养。 但只有“女子与小人”难养,并非所有“女子与小人”都难养。 则这句话是特称而非全称的命题。 “唯”字还可作句首的语气词用,这样,这句话的意思是“阿,女子和小人难养呀!”这虽不是一个陈述句,但明显地对事物有所断定,可视为全称命题。 但从其含意分析,实则为特称命题。 前句是论断,后句是论据:“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是“女人与小人”难养的理由和表现,也是孔子所言“女子与小人”的界说:并非所有的女子与小人都难养,只是“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女子与小人”难养。 孔子所说的“女子”,并不等同于妇女,“女子”这些词,只是妇女中“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者。 同样,“小人”也不是男人中的体力劳动者,而只是男人中的“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者。 从以上分析可见,“女子”和“小人”都决非泛指所有的妇女和体力劳动者。 可惜,中国古代重视逻辑的墨家和名家,秦汉以后就衰微了,形成中国传统文化在秦汉以来逻辑思想不发达。 近现代学过西方逻辑学的学者,在关键时侯竟也率由旧章,不求甚解,满足于以讹传讹,笼而统之地把鄙视妇女和劳动人民的罪名强加在孔子头上。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记的孔子语录,多定言语句,是经验的总结,而非理性的逻辑的陈述,无推论过程,又省略了语言环境,把特定条件下的话一般化,被赋予普遍意义,结果后人望文生义,各取所需,或以己度人地加以解释、引用。 比如,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在《子罕》和《卫灵公》重复出现。 据《史记·孔子世家》载,这句话是在子见南子后说的。 写的很生动,卫灵公的宠妾南子不以得见孔子为满足,还要公开炫耀,以抬高自己的身望。 孔子“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 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于是丑之,去卫。 ”从而可以断定这句话的语言环境。 但“子见南子”其事却又记在《雍也》章。 我推测,“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很可能也是在这件事之后讲的。 皆有所指:“女子”即南子,“小人”指好色的卫灵公,“难养”是针对二人讲的:都难以相处和教养。 后人囿于“小人”是体力劳动者,当权者都是“君子”的旧章,不作如是想。 当然,这也只是推测。 以情理言,先说“小人”。 孔子在历史上的伟大贡献之一是发现人——个体民的人格和价值(西方比孔子晚八十余年的苏格拉底首先发现人)。 把匹夫匹妇的意志提高到神圣不可侵犯的高度:“千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子罕》)连社会地位最低下的马夫也当人看:“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乡党》)在不同的价值标准并存的过渡时期,他率先肯定、倡导新的以道德学问取代权位财富为标准的君子小人观,固然主要是认识基础上的理性思考,也还有个切肤之痛的感情问题。 孔子三岁丧父,孤儿寡母,离家出走,被社会冷落和遗弃,历尽艰辛,激起了“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子罕》)的孔子对公道。 正义社会的追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道)。 ”(《为政》)在他以“年少好礼”知名,且以教书为生以后,还遭到上层社会的歧视和拒斥:“孔子要至,季氏飨士,孔子与往。 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 ”(《史记·孔子世家》)旧的等级观念扼杀新生力量,使其感触很深。 正是基于这种新的价值观念,才生发出以仁为核心的儒学体系。 仁的主要对象是平民百姓:“泛爱众”(《学而》)的“众”自然不分男女,都要“庶之,富之、教之”(《子路》),做到“近者悦,远者来。 ”(《子路》)“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同上),这从善如流的“四方之民”指的当然是体力劳动者。 正因为发现“性相近”(《阳货》)的每个人的本质一样,人格平等,才能真心诚意地平等待一切人,特别是平等待普通百姓;既不神化当权者,更不会神化自己。 所以“仁”不是自上而下的恩赐,而是突破“礼不下庶人”(《礼记·曲礼上》)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 不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 而且“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不仅“有教无类”(《卫灵公》),人人都有受教育权;而且“学而优则仕”(《子张》),人人有参政权,都可以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业中成就君子乃至圣人的人格。 显然,“小人”不是体力劳动者,而主要是有旧“君子”身分而品质恶劣者。 如孔子所耻所恶的“巧言令色足恭……匿怨而友其人”(《公冶长》)者,“邦无道,富且贵焉”(《泰伯》), “佞者”(《先进》), “不成人之美而成人之恶者”(《颜渊》),“难事而易说”(《子路》者,“同而不和”(同上)者,“骄而不泰”(同上)者,“不可大受而可小知”者,“穷斯滥”者,“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卫灵公》)者,等等,说的都是有君子名位而无君子德行者。 如果承认《论语》篇章次序有内在联系,《阳货》篇列举了各种类型的“小人”,如“乡愿”、“道听而涂说”者,“鄙夫”、“巧言令色”者,“紫以夺朱”者、“利口以覆邦家者”、“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者”、“有勇而无义为乱”者、“称人之恶者”、“居下而讪上者”、“勇而无礼者”、“果敢而窒者”、“徼以为知者”、“不孙以为勇者”、“讦以为直者”之后,紧接着总结性地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就更清楚:“小人”绝非一般的体力劳动者,而主要是有君子名位而为小人行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