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映 教授 哈利·波特 这次可以带我回到霍格沃茨吗

10月11号开始,《哈利 · 波特》全系列八部电影,在国内影院重新上映。

从2001年,《哈利·波特》电影系列问世以来,在全球收获了超过80亿美金的票房,绝对是21世纪初最成功的影视IP。 从 J.K.罗琳的原著小说,到 系列电影,再到 各种主题乐园,各种词汇与元素,霍格沃茨的 魔法早已经 渗入到 麻 瓜世界的 各个角落了。

2002 年 1 月,《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中国首映,第一批感受魔法魅力的人,现在至少都到而立之年了。小时候相信着世上有魔法的人孩子们,没能等来霍格沃茨学院的入学通知书,而是老老实实参加高考,步入社会,找一份工作谋生,成家立业,成为了一名普通的麻瓜。

作家苗炜在给他儿子写的书《给大壮的信》中写到,“所谓的麻瓜世界,就是成人的世界。哈利·波特去魔法学校报到,实际上就是带领我们重返童年。”

但麻瓜也有麻瓜的优势。 很 多年后再看,一些小时候没看懂的 《哈利· 波特 》中的细节和情感,如今大概才能感受得更深刻。

比如小时候有点害怕的斯内普教授,长大后才能更懂得他的复杂和深情。斯内普的演员艾伦·里克曼已于2016年逝世,在他留下的日记里,记录了他与《哈利·波特》,与斯内普的相会与纠缠。这是一个麻瓜走进魔法世界的一段详细记录。

他说,“我只要一戴上[斯内普的]戒指,穿上他的衣服,就会产生一些变化。我不再健谈,收起笑容,把自己关了起来。”

当然,他也会带上斯内普的傲娇属性:

霍格沃茨礼堂,圣诞舞会……他们总想让我跳舞。为什么要跳?和谁跳?有什么理由?最好别叫我去那儿,如果非去不可的话,斯内普也只看不跳。

今天就让斯内普教授,带着我们一起,重返童年时的魔法学院吧。

艾伦·里克曼(1946.2.21—2016.1.14)

本文摘选自《疯狂与深情》,经出版社授权推送,小标题为编者所拟。篇幅所限有所删减。

“对《哈利 · 波特》没什么感觉”

准备出演《哈利·波特》

2000年7月2 6日

《哈利 · 波特》向我发出邀约了……

2000年8月23日

6点半,所有人钻进车里,前往锡耶纳,在天黑之前赶到坎波广场。晚上8点左右,我在露台酒吧给洛杉矶打了个电话,答应了《哈利 · 波特》的合作。

2000年8月24日

泳池边, 我现在对《哈利 · 波特》没什么感觉,这让我有点不安…… 也可能是因为我正在读马丁 · 艾米斯的《体验》,书中描写的是另一段人生……

2000年10月6日

和J.K.罗琳的第一次通话。她姐姐接了电话:“她不在——我可以替你留言吗?”电话那头传来咯咯的笑声……“抱歉,刚才是和你开玩笑的!”“有些事情只有斯内普和你知道,我也需要知道……”“你说得对,明天给我打电话,这些事情没有别人知道……”

2000年10月7日

和J.K.罗琳的第二次通话。她紧张兮兮地带我一瞥斯内普的世界。听她讲话,就好像她生活在这些故事当中,一切都不是她编造的。她就像是一个传达者——一直说“你看,在他年轻的时候,是这样的情况,发生了那样的事”。她从不会说“我想要这样,我想要那样……”

“这部电影只能在大银幕上观看”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2000年10月10日

《哈利 · 波特》项目启动。

8点半,出发去MBA特效公司,参加9点的试装。

上午11点,国王十字车站,先坐火车前往纽卡斯尔,然后继续坐车去安尼克城堡,化妆(3个小时……),做镜头测试。一会儿向左转,一会儿向右转,脸上的优缺点都暴露无遗——脸色苍白=人老了,假鼻梁的妆得加重,诸如此类。剧组的整体氛围是友好的,稍微有点儿混乱。

2000年12月11日

上午7点出发,返回《哈利 · 波特》片场。玛吉 · 史密斯、佐伊 · 沃纳梅克、伊恩 · 哈特、理查德 · 哈里斯都在大礼堂,每个人都是那么可爱,那么有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过今天这些镜头就是拍一条过一条,没有什么场景可以分析的,也无须思考。或者是还不到思考和分析的时候……或许……做决定的人太多,他们居然给斯内普做了一顶帽子。斯内普还需要戴帽子?所幸的是,克里斯 · 哥伦布人很可爱,也很有趣,你都可以猜出来他在想什么,他想要什么。当然,如果你的表演太出格了,他也会很敏锐地察觉到。所以,效率很高,一切看上去不错。

2001年2月19日

最后一天拍摄《哈利 · 波特》。

那天结束时,猫头鹰海德薇飞过大厅,将一把“光轮2000”扔在哈利的腿上。训鸟师戴夫因为这场戏担心得一晚上没睡着。真是单纯的人,但很了不起。

2001年10月23日

大卫 · 海曼来电,赞扬我在《哈利 · 波特与魔法石》中的表演有多么出色……家里的传真机发来媒体的评论,反响之热烈令人难以置信。难怪这么凑巧,D.H.这个时候给我打电话……

2001年11月4日

6点半,《哈利 · 波特与魔法石》首映礼。

这部电影只能在大银幕上观看。只有大银幕的广度和深度,才能与约翰 · 威廉姆斯那让人震颤的配乐相得益彰。首映之后,在萨沃伊酒店举办的派对更加有趣。

“这个梦的确还没有结束,也不会结束”

《哈利·波特与密室》

2002年1月9日

2点,做了牙齿漂白。可真难受!

4点,《哈利 · 波特》(又一次)试装。有必要先稍微感受一下角色。

2002年1月14日

《哈利 · 波特与密室》。清晨6点50分出发(斯内普的书房)。

(只不过,现在写下这些,当然还带着凌晨2点熬夜的后遗症。)

大家又聚在一起真是高兴,像是做梦一样,就好像从没有分开过。不过,在某种程度上,这个梦的确还没有结束,也不会结束……

一天下来,筋疲力尽。只睡一个小时看来不太够。

回到酒店,等着我的是俱乐部三明治、薯片、红酒、《地面部队》还有床。

2002年4月2日

7点14分出发→《哈利 · 波特》片场。

在魁地奇看台上,米瑞安 · 玛格莱斯(她用特有的方式告诉我,她将被授予官佐勋章,还轻了20磅)和詹森 · 艾萨克,他则是初为人父。今天拍的是一得分就满意地点头的过场戏,不过今天拍得很快,午饭时我们就可以撤了。

2002年4月8日

牛津基督教堂学院。《哈利·波特与密室》的最后一个拍摄日。

一向不拘小节的大卫 · 海曼问:“下一部你还会来吧?”说到第三部的导演人选,大卫心中的人选是阿方索,克里斯却更倾向于肯 · B.。我只能拭目以待。

“疲惫、紧绷、自闭。斯内普附身”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2003年3月13日

6点半出发,《哈利 · 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第一个拍摄日。

2003年4月14日

上午7点出发——《哈利 · 波特》片场。

和一众教授拍高桌上的戏份儿。每一遍其实都差不多,但你还能指望什么呢?无非就是为了取几个镜头——大合唱的镜头、300个孩子的镜头、讲话的镜头。人们在后头阅读。

2003年7月30日

上午7点出发。斯内普和卢平在教室对峙的一场戏。

这一天可是开了个好头啊,摄像机屏幕突然掉下来,差点儿结果了我的脑袋。接着忽然断电了,大家一整天都闷闷不乐的。我对着一张带有生殖器的、莱昂纳多变成狼人的草图(随口)说了一句:“华纳兄弟肯定不要这样的。”这话不仅帮不上忙,还惹得阿方索跟我生闷气。可是我太爱他了,绝不会让他一直生我的气,所以我私下去找他,化解了矛盾。

2003年7月31日

早上7点出发。

疲惫、紧绷、自闭。斯内普附身。欢乐的片场不需要这些情绪。

年5月23日

纽约。下午4点,《哈利 · 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全球首映。

一到达无线电城音乐厅,我就感觉自己像披头士乐队的成员。我们一下车或者一出现,成千上万的粉丝就开始尖叫,他们大多为丹尼尔 · 雷德克里夫而来,但是看见其他演员也激动得不行。我们登上舞台时,台下有6000名观众,那种尖叫声更不必说。

这部影片,阿方索完成得极为出色。作品非常成熟,充满了大胆的元素,让我很高兴。每一帧都是艺术家和故事讲述者的诚意之作。令人惊艳的特效是这部电影重要的一部分,这绝非在炫技。后来和埃莱尼还有阿里尔 · 多夫曼结伴返回酒店,阿里尔 · 多夫曼将狂妄自大拉升到迷人的高度。他就是喜欢做自己。

2004年5月30日

下午5点,乘车前往莱斯特广场参加《哈利 · 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的伦敦首映。8000多位粉丝大声尖叫(显然有些人凌晨5点就已经来了)。

“斯内普只看不跳”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2004年9月14日

重返《哈利 · 波特》片场。7点40分,《哈利 · 波特与火焰杯》第94场戏。

有一类群戏,总是要一遍又一遍地拍——过程中突发一个状况——又得再来一遍,大家全都得上,还没什么台词。

2004年9月15日

《哈利 · 波特》。早上7点出发,今天我们要跑进魁地奇球场,施用一些奇怪的液体。

2004年10月18日

“哈利 · 波特。”

我今天的台词就这一个名字。毫无意义。不同的角度拍了好多次,然后我们就收工了。简直令人发狂。

2004年11月11日

《哈利 · 波特》。7点15分出发。

和玛吉一起拍在邓布利多办公室里的戏……斯内普的腔调太独特、太难学了,大家都忍不住笑了出来。再加上玛吉给我们讲了米瑞安 · 玛格莱斯在《等爱的女人》首映式上闹出的笑话——“她穿着亮片裙看起来就像一辆谢尔曼坦克”,这笑声就更止不住了。

2004年11月17日

《哈利 · 波特》。7点15分出发。

这场戏是我冲进去,手里举着魔杖。后期要做像《神秘博士》那种特效,很贵。玛吉和迈克尔也开始有点儿不耐烦了,他俩现在也觉得拍这些戏极其浪费精力。

2004年11月23日

《哈利 · 波特》。7点15分出发。整部电影里唯一一场斯内普和哈利 · 波特的对手戏,我竟然被耍了。首先,8点的走位就是和替身一起完成的。既然这样,为什么不提前通知我一声?我们都已经开始排练了,剧组这才宣布,他们在这场戏里布置了相当多的机位,所以我们走位时必须得格外注意镜头。搞什么啊。

2004年12月7日

《哈利 · 波特》。7点40分出发。

霍格沃茨礼堂,圣诞舞会……他们总想让我跳舞。为什么要跳?和谁跳?有什么理由?最好别叫我去那儿, 如果非去不可的话,斯内普也只看不跳。

2004年12月8日

《哈利 · 波特》。两天一动不动地站着,鼓掌两次,看着其他人跳舞。

2006年8月1日

一时心血来潮,终于看完了《哈利 · 波特与火焰杯》。罗杰 · 普拉特掌镜,画面很美,镜头语言充满了迈克[ · 内威尔]的人文关怀。瑞玛指出,这是整个故事当中最复杂的一本,也是最难拍的一本。因此,导演功不可没。

“穿上斯内普的衣服,就会产生一些变化”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

2006年1月30日

终于,答应继续拍《哈利 · 波特与凤凰社》。心情不上也不下。我之所以点头,是因为有人告诉我“坚持到底。这是你的故事”。合同上增加了一条内容:每一部7周内完成拍摄。

2006年4 月12日

6点45分,出发去《哈利 · 波特》片场。

我很快就意识到,我只要一戴上[斯内普的]戒指,穿上他的衣服,就会产生一些变化。我不再健谈,收起笑容,把自己关了起来。这个角色让我画地为牢,精神紧绷。这种态度在片场可不是什么好事。我在其他片场,还从没这么沉默寡言过。还好有丹尼尔[ · 雷德克里夫]活跃气氛,他很放松,也很有魅力,关键人还年轻。

“湿透了的影迷兴奋地大声尖叫着”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2008年2月4日

《哈利 · 波特》第6部。《哈利 · 波特与混血王子》。

拍摄第一天。谢天谢地,我还穿得上袍子,没有把接缝处撑破。

2008年3月3日

6点45分出发。

天文塔之战和邓布利多之死。奇怪,单从剧本上看,这场戏缺乏戏剧性,不过,这都是因为电影剧本的因果关系太绝对。要么合并叙事,要么简化叙事。我们对单个角色的动机的了解(或记忆)不足,因此无法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又或者说,我们并不关心他们怎么想。今天,斯内普有两句台词是这么说的:“我向你保证。我发誓。”我提出意见(今天成功了):这几句词儿很让人摸不着头脑,把冲突都淡化了。

“这台词你非说不可吗?”回到家,瑞玛问我。

“也不是,但我打赌,明天我还是得说。”

2008年3月10日

“抽出你的魔杖。”就这么一句台词,逗得海伦娜 · 伯翰 · 卡特笑个不停。周四的表演怕是要陷入滑铁卢……海伦 · 麦克洛瑞虽然说自己很紧张,可是看见这混乱的场面,却很自得其所。她还评价了几句,说斯内普的家设计建造得一点儿也不符合主人的性格。

2008年3月17日

回到山坡上拍摄。刺骨的冷,海伦娜的乳沟暴露在寒风中……我说出那句颇具讽刺意味的台词:“没错,是我。我就是混血王子。”我们距离导演的帐篷只有100米的距离,因此只拍了两条,就收工了。一条带强烈感情的,一条不带感情的,以防万一。

2008年3月27日

6点半出发。一整天都待在斯内普的书房里,和海伦娜还有海伦一起。有趣,身边一个戏剧演员,一个电影演员——两位都很优秀,不过海伦需要有人和她互动,海伦娜则完全是靠自驱力,就算你对着她说中文也无所谓。

2008年4月23日

7点15分出发。

回到哈利 · 波特的浴室,脚不入镜,所以穿着惠灵顿靴子。今天一整天,不是拍这个镜头,就是补那个镜头。当丹陷入过度反应的旋涡时,我温和地提出两点,一是两个角色要相互尊重,二是可以慢下来,等一秒再做回应。建议奏效了,奏效了一小会儿。

009年7月7日

5点15分,天上下着大冰雹,去参加《哈利 · 波特与混血王子》的首映式。到了莱斯特广场(又遭遇倾盆大雨),湿透了的影迷兴奋地大声尖叫着。从后门离场,出来就是莱尔街,回家,吃披萨。

“故事被摄像机封存,结束了”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2009年7月2日

《哈利 · 波特与死亡圣器》上、下两部的合约终于谈妥了,大家都小心翼翼地维护了尊严。

2009年9月10日

下午3点,和大卫 · 叶茨[《哈利·波特》导演]谈话。出于某种原因,一谈起《哈利 · 波特》,我就容易心直口快。我发现斯内普和伏地魔的最终对决这场戏有个致命的硬伤,而且我的判断绝对没错,所以我也没和他绕弯子。然而,大卫 · 叶茨却不为所动。他看上去真的在听你说话,其实却固执得很。一个劲儿点头表示赞同,实则非另有计划绝不改变,至少我看上去是这么回事。

2009年11月25日

《哈利 · 波特》,6点15分出发。去尖叫棚屋……

又湿又冷,风嗖嗖地刮,工作人员都离得老远,所以拉尔夫和我只能一点点朝布景走去。大卫 · 叶茨这个依旧顽固的家伙,还是坚持让V[伏地魔]用一句魔咒杀死我。(无法理解,更别提广大读者的抗议和愤怒。)

尽管如此,和拉尔夫配合得很棒。他直接、真诚、有创意、自由。

回家和瑞玛(逻辑鬼才)讨论,她说:“他要杀你不能用魔咒,因为只有阿瓦达索命咒才能杀死你,而且一击致命,你一死,这场戏不就没法儿收尾了吗?”

2009年11月26日

《哈利 · 波特》,6点15分出发。

斯内普之死。这场戏贯穿了一整天的拍摄,不同角度,不同景别。快十年过去了。至少,今天这场戏缩到了只有两个演员……大卫一激动,就显得无助又可爱,而且他就站在旁边看着我们表演。这恰恰证明,当一群演员跳出纸面上的剧本,共同琢磨故事,构建空间和场景,能实现非凡的效果。斯图尔特 · 克雷格设计的船屋,营造了一种讽刺的、永恒的氛围。我之前还和大卫提到过,这个景搭得很壮观,还有点日式建筑的味道。

2010年 1月14日

《哈利 · 波特》。6点半出发,昨晚一夜无眠。

第305场,尖叫棚屋——西弗勒斯 · 斯内普之死。

棚屋冷得要命,地上的雪还没化。我的司机克里斯说,“这里面比外面还冷”。这场戏除了我还有丹、艾玛和鲁伯特,我们一起工作得有十年(?)了吧(这次艾玛是趁着布朗大学放假才赶回来拍戏)。我的脖子被想象中的巨蛇“纳吉尼”咬得满是血,他们三个还是那副表情,皱着眉头,喘着气。我发现我想不起来这些年具体拍某一场戏的情况,因为所有决定都是开会时就商量好的,而不是在现场。大卫 · 叶茨帮我们分析了每个角色此时此刻心里的想法,以及他们为什么会这么想(有点闪回的意思……),我本来还有个小创意,应该是用不上了。

2010年3月29日

6点15分出发。

《哈利 · 波特》杀青日。有些难以相信。故事大结局,我觉得就连丹尼尔也觉得不可思议。到处都是摄像机,应该是在拍纪录片。“所以现在感觉如何?”我都还没来得及伤感,也不知道该如何形容这种感觉,只好指着摄像头说:“保密。我是不会和这玩意儿分享的。”这个摄影师上午还是有同情心、能与我产生共鸣的朋友,下午却变得爱管闲事起来,让我下不来台。

故事被摄像机封存,结束了。谢谢你,乔。

2010年8月7日

1点45分,坐车去利夫斯登工作室,参加《哈利 · 波特》的庆功宴。

钱没有白花,尤其是餐饮部的经费。到了下午2点半,几乎没剩什么吃的了。接着,我们玩起了模拟人生和扭扭乐(疼死我了)。

2011年7月7日

《哈利 · 波特与死亡圣器(下)》。结束了,上半部。

前往特拉法尔加广场——1小时车程。

一下车,到处铺着红毯。一个大屏幕,一个舞台,主持人和成千上万的影迷尖叫着,高唱着“斯内普,斯内普,西弗勒斯 · 斯内普……”。蜿蜒的红毯直通莱彻斯特广场,晚上8点,放映正式开始。我越看越觉得不安,电影临阵换马,改讲斯内普的故事了,而且镜头还失焦了。然而,观众却非常满意。我到后面再骂人吧。此刻所有人都兴奋不已,我一个人也抓不着(而且谁说话我也听不见)……

2012年1月24日

奇怪而有趣的一天。一早得到消息,《哈利 · 波特》只拿到了几个技术类奥斯卡提名。倒没什么可意外的,但(下午)还是忍不住腹诽起评审组那群蠢货,他们的评选标准堪称离谱——(1)儿童电影,不行;(2)关于弗洛伊德的电影,不看;(3)莎士比亚,没门儿;(4)查理兹 · 塞隆饰演的抑郁症女人,不够格;(5)(优秀的)仿作,好极了……我感觉心上被什么冰冷的东西攥了一下,或许我也长了点见识。

“斯内普深爱着莉莉。这给了我坚持下去的理由”

《哈利·波特》原著相关

2006年7月4日

8点半,河边咖啡馆……围坐在一起的有特莎 · 乔韦尔、西蒙 · 沙玛、艾伦 · 鲁斯布罗格,鲁斯今天当值。大家互通有无。“《哈利 · 波特》后面还有吗?”《卫报》的问。“最后一本七月底出版,到时便会霸占你们的头版。世界大事。”我主动透露道。

2006年7月20日

《哈利 · 波特》最后一部出版日。

晚上11点15分→坦布里奇维尔斯,水石书店。

我猜会有二三十个人排队等待零点发售,结果现场大约聚集了三四百人。队伍往前挪得很慢。排了1小时的队,是时候采取行动了。走到保安面前,友好地问道:“你看过这个系列的书吗?”他说没看过。“那你看过电影吗?”他说看过其中一部。“电影里面有我。”哦,没错!我告诉他,如果我和大家一起排队,可能会出现骚乱。“那我马上去叫经理。”(经理很快就出现了。)“哦!您好您好!”

2006年7月27日

……我已经看完了最后一本《哈利 · 波特》。斯内普英勇牺牲,后来波特告诉他的孩子们,斯内普是他所认识的最勇敢的人之一,他还给儿子取名为阿不思 · 西弗勒斯。这是一场真正的成人礼。七年前,正是罗琳向我透露了一小则信息——斯内普深爱着莉莉。这才给了我坚持下去的理由。

本文摘编自

《疯狂与深情》

: [英] 艾伦·里克曼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副标题艾伦·里克曼日记

译者: 张文婧

出版年: 2022-8

| 轻浊

| 魏冰心

知识 | 思想凤 凰 读 书文学 | 趣味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重映,哈利和赫敏现在怎么样了?

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近乎完美的商业与文化的结晶,它成功地将JK罗琳1997年出版的同名小说以电影的形式呈现出来。 华纳兄弟用1.2亿美金的成本换来9.7亿的回报。 剧本、置景、演员、化妆、特效都是符合哈迷期望的。 时隔近20年后,重映这部电影对新老哈迷来说,都是无法割舍的期待。

在历史上,能够和《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这样的名著电影相比较的也许只有《飘》了。 巧合的是,两部小说的都是女性。 每个读者心中都有一个哈利·波特,电影最终呈现的结果与越多的人的期待吻合,电影也就越成功。

对于这部电影,华纳兄弟是非常慎重的,实践证明他们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 他们几乎使用了全英班的演员,编剧斯蒂芬·科洛弗也非常小心地现呈现了小说的开头。 在安静的伦敦郊区街头,有鹰在飞舞,街头突然亮起来,一只猫变成一个女巫。

丹尼尔·雷德克里夫扮演的哈利·波特是一个孤儿,他从小寄养在小心眼的姨姨与姨夫家。 11岁生日的时候,他知道自己的父母是两位善良的魔法师,他将有机会到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学习。 导演克里斯·哥伦布的镜头看起来比较随意,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魔法世界的奇特。

丹尼尔·雷德克里夫简直是为哈利·波特而生,稍微有些蓬乱的黑头发,清澈的眸子。 他的表演在普通、聪明与超能力中取得平衡。 一辆特别的列车将哈利·波特和未来的同学罗恩·韦斯莱(鲁伯特·格林特饰)、赫敏·格兰杰(艾玛·沃特森饰)一起带到霍格沃茨魔法学校。

在第一节飞行课上,哈利·波特发现了自己的超能力,并被推荐参加魁地奇球赛。 魁地奇比赛的拍摄,确实花费了不少精力,导演对镜头的精确计算,让背景的呈现也非常清晰。

丹尼尔·雷德克里夫从12岁演哈利·波特一直演到22岁,期间他也参演过其他节目。 最具轰动性的表演是,17岁时他在舞台剧《恋马狂》中全裸出演。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不再是那个人见人爱的哈利·波特,脸上长着络腮胡子。 他利用演出赚到的钱投资房地产,并且想成为一名诗人,未来的路还很长,希望他有更好的作品带给大家。

艾玛·沃特森是几个哈利·波特小演员中成长最好的,她越长越漂亮,多次代言大品牌,多次登上时尚杂志。 而且像魔法学校的赫敏·格兰杰一样,现实中的她也是个学霸,2009年她同时被剑桥、牛津和布朗大学录取。 由她主演的《小妇人》也将于近期在国内上映。

丹尼尔·雷德克和艾玛·沃特森走得是完全不同的道路,虽然他们私下依然是好朋友,但并没有成为人们希望的cp。 沃特森和《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的德拉科·马尔福的扮演者汤姆·费尔顿有过绯闻,她的现任男友是一位企业家。

哈利波特 内容简介

《哈利·波特》是英国作家J·K·罗琳的魔幻文学系列小说,共7集,其中前六部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为主要舞台,描写的是主人公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六年的学习生活和冒险故事。 第七本描写的是哈利·波特在校外寻找魂器并消灭伏地魔的故事。

《哈利·波特》小说中的善与恶的矛盾对立主要分为两条线索:

第一条是以哈利与伏地魔为代表的善与恶的对立;

第二条是以哈利自我心中对于恶的抗争作为暗线而展开的。 正是因为故事的设定有着哈利的自我抗争,也才使其英雄形象更为饱满。

该系列小说是用第三人称模式表述的,以哈利·波特为中心人物,除了第1部、第4部、第6部和第7部的少数内容,全书全程透过哈利自己的视角来表述,这也是读者认为阅读这系列书有亲切感的原因之一。

扩展资料:

《哈利·波特》前三部内容介绍:

1、《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从小被寄养在姨丈家里的哈利波特,饱受姨丈一家人的歧视与欺侮,然而就在11岁生日那天,哈利波特得知了自己原本是巫师,并且被录取为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中的一员。

登上霍格沃茨特快列车,哈利开始了他的魔幻旅程,一切都那么新奇,在那里,他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好朋友:罗恩和赫敏。

许多魔法课程也正在等着他研习:有飞行课、黑魔法防御术、魔药学与变形魔法等等,当然还有让所有魔法师疯狂的魁地奇球赛。

2、《哈利·波特与密室》:

哈利波特被困在了姨妈家里,幸亏罗恩及时前来搭救,使哈利在罗恩家愉快地度过了剩余的假期。

小精灵多比劝诫并用一切手段阻止哈利回学校,被关在站台外的哈利和罗恩只能私自开飞车回到学校。

3、《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

哈利波特十分不情愿的在姨妈家里度暑假,得不到魔法界的一切消息,罗恩和赫敏的信便成了他的唯一安慰。

玛姬姑妈前来探望哈利的姨夫,哈利因为受不了她对哈利父母的污蔑,把玛姬姑妈变成了一个胀大的气球。 害怕受到惩罚的哈利逃进夜幕,于是开始了新的冒险。

参考资料:网络百科: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里的哪些细节是第一遍看没有发觉的?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结尾,本来是格兰芬多落后的,但是邓布利多给纳威隆巴顿加了10分,表彰他在面对朋友犯错时,也能够勇敢地坚持了自己的立场 。 当时邓校说了一句话:“勇气有很多种类,对付敌人我们需要超人的胆量,而要在朋友面前坚持自己的立场,同样也需要很大的勇气。 ”一直以来,我都没有把这个细节当回事儿,只记得这个反转很燃很圆满,格兰芬多就应该是永远的冠军!直到后来,我知道了邓布利多和格林德沃的故事,再重看《哈1》时,才发现邓校说的这句话仿佛是在说自己。

年少挚友格林德沃在黑魔法的泥淖中越陷越深,他最终选择了坚持内心,反抗他打败他,从此两人情谊断绝,一生都在殊途。

习近平向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2024年度颁奖晚宴致贺信
更多细节曝光 小演员控诉王宝强作秀 大瓜!曝王宝强塌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