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吧10月15日讯 国足即将在今天十八强赛主场对阵印尼,赛前有国内青训球员接受媒体采访谈到国足。
问:这几场看国足什么感受?
青训球员:成人的角度,技战术也是一个问题,基本功也是问题。韦世豪基本功扎实,也是为数不多敢拿球的。
问:有没有做得好的地方?意志品质越来越强?
青训球员:意志品质本来就应该有。我觉得我们这代人能让中国足球越来越好。
14岁我想踢足球前锋 我一定要让中国成为世界杯冠军 我对我能力相当有自信内详
你的梦想是好的,其实许多男生小时候都有过类似的梦想,只是应为种种原因随时间淡了,感觉你14岁好像有点吃了吧,我同学7岁开始踢现在还只能在大学踢得不错,不过如果你真的热爱足球,首先要保持你的热情不减,不受他人的影响,再者像你这么大,在国内确实不好出路(中国的条件,重视程度还是不行啊),有条件的话去过外试试,那里可能还有机会;当然如果条件不允许的话,还是先好好读书,等考了大学后,如果你的球真的踢得相当好,在大学你仍然有机会的(但前提是你属于那种球队领袖天才级人物,所以现在还得好好练球) 中国足球的未来之星,先预祝你能成功啊,挺你!呵呵
谈谈中国足球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原地踏步的是“中国足球”,让人感到悲哀的还是“中国足球”!中国足球每向前一步,都会引来不少的“看点”。 看惯了中国足球的环境,已经能分析中国足球的未来发展趋势,就在现在的体制下我们能洞察关于它的本质是如此的容易。 不懂足球的人,正在慢慢地懂得中国足球;不能理解中国足球的人,正在渐渐地明白:“足球不应该这么踢”。 长期以来,中国职业联赛的技战术水平和足球界的整体素质没有什么提高,可以说是原地踏步甚至还不如计划体制下的“赛会制”,于是为了刺激市场,投资人不择手段打假球,贿赂裁判,用“激素法”强心,用以维持逐渐没落的足球市场,在功利主义的摸爬滚打下忽略了青少年足球的建设,“足球要从娃娃抓起”很多时候只是一句空谈,他们的功利思想,不会,也不可能为足球这个拖累企业的产业作长期的投资,青少年足球教练素质低下,任人唯亲,就更不要说他们更为孩子们灌输什么先进的足球意识和教导知识性极强的技战术理念了。 一代又一代,不同的人重复走着前辈技术粗糙、能力底下、非合理身体接触对抗的老路,不论甲A还是中超,其联赛的含金量和欣赏性何从谈起?频繁的失误,缓慢的进攻,摔跤式的身体对抗,无聊的拖延比赛时间。 。 。 这样的联赛水平,难道不是明日黄花蝶也愁?观众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对于这种乏善可陈的联赛,没有必要耗费时间精力和金钱在上面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斫择欣赏价值更高的国外联赛更能让真正的球迷赏心悦目,何乐而不为?失去了球迷,等于失去了足球的市场,没有政府优惠政策的民营企业俱乐部,急于脱手这块烫手的山芋,足球明显成了“不良资产”,被更多不愿意再烧钱的老板们所遗弃。 总而言之,造成不良的恶性循环的一切根源在于没有一个好的制度来限制资本利益下所衍生的假、恶、丑现象,既然没法根除而流之于皮毛的应付,对中国足协来说,他们的生存条件不已市场为基础,因为他们的体制是“应试”性质的,对于更多的足球领导,他们的任务是上级指派下来的诸如“08奥运”的任务,于是,在任务业绩与足球发展两相权衡下,他们更倾向于前者以此升官发财。 但是他们不知道,没有良好的联赛作保证,中国足球就是“断了线的风筝”,会越行越远。 他们不能做到真正已球迷利益为本,因为他们不是真正的投资人,专业体制下的主管部门怎么能够出来职业体系下的东西呢?所以,不可能,08奥运、10世界杯不是为中国足球的年轻人作出的牺牲,真正牺牲的,是中国足球的未来。 制度,像一支无形的手支配着一切,甚至违背客观规律,颠倒是非黑白。 中国足球屡屡溃败的根源是什么?中国足球将向何处去?偏重一线队员,缺乏梯队机制在热热闹闹的中国足球国家队与俱乐部队的背后,是沉默的青少年足球。 不少从事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的官员与教练预言:中国足球输球的日子还在后面!他们表示,中国足球队输球并不可怕,只不过是输掉了今天;可怕的是,基于中国青少年足球基础连年萎缩的惨痛现状,中国足球可能输掉明天。 “我国至今没有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大纲。 ”重庆力帆足球俱乐部常务副总经理陈宏说,“如果我们不建立新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机制,中国足球永远没有出路!”现在如果说中国足球这个项目“死定了”,当然是危言耸听,但是,中国足球未来的一段路将越来越难走,并非悲观的判断。 事实上,中国足球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足球只是在国家队或者俱乐部一线队层面上“流行”。 “流行”意味着被关注,意味着巨额投入,意味着热闹与风光。 可是,在二三线乃至基层足球因为被忽视而每况愈下的背景下,一线队的“流行”,犹如建立在沙滩上的宫殿,投入再多,也难逃低水平循环的噩运。 人口基数虽大,足球人口匮乏“十三亿人中间为什么就挑不出十一个踢球踢得好的?”每逢中国足球队战败之际,总有球迷发出这样的质问。 但是,一些从事青少年足球训练工作的官员和教练表示,这种算法是不对的。 应该问,十三亿中国人口中有多少足球人口?据有关方面统计,1990年到1995年,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数达到历史最高的六十五万人;2000年至2005年,则降至十八万人,而当前在中国足协注册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仅有五万多人。 相比之下,邻国日本人口仅有中国的十分之一,但有六十余万注册在案的青少年业余足球运动员。 2000年前后,足球学校如雨后春笋似的冒出来。 如今,生源短缺已成了国内足球学校面临的最大难题。 曾在十年前担任重庆渝海足球俱乐部主教练的马渝昌回忆说:“当时暑假计划招三百人进行培训,结果一天之内就有五百多人报名。 但是到2005年的时候,重庆市足协招夏训班,搞了三期,最多的一期二十多人,最少一期只有十来个人。 ”完全走向市场,培训链条断裂 四年前,曾扬言要打造“百年俱乐部”的上海中远俱乐部与普陀区足协共建了一家青少年足球培训中心。 四年后,中远俱乐部早已易主,而这家足球培训中心呢?“唉,这批孩子都‘失踪’了,他们都给浪费了……”普陀区足球学校校长隗礼让提起此事,满是遗憾。 在原有的计划经济模式下,青少年足球训练体制是一个线型培养和选拔体系。 由国家拨款,确定编制,经过教练员首选,采用纯计划的组织形式进行。 推向市场后,这些都被打乱了。 中国不少足球俱乐部产权关系不明确,投资者频繁更换,他们多注重短期广告效益,较少注重俱乐部长远发展;足球产业开发不成熟,俱乐部收支失衡,拿不出资金投放到青少年梯队建设中。 而一些俱乐部宁肯花重金去买“天价”球员,也舍不得在梯队建设方面投入。 选材质量有限,陷入恶性循环国内不少足球学校仍然沿用脱离普通学校、集中训练的模式。 陈宏认为,不少足球学校,其实是把家长管不住的孩子收进来,根本不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在足球职业化初期,是有一些家长去‘搏’的,花钱让孩子去踢球,希望培养出第二个范志毅。 ”沈雷说,“现在这样的家长越来越少了,尤其在大城市,没有几个家长愿意让孩子踢足球。 ”“现在足球人才的选材质量大大下降,读书不好,放弃高考这条路,才去练足球。 这样下去,中国足球会陷入恶性循环。 ”上海市普陀区体育局副局长杨建新说。 众多分管青少年足球训练的官员与教练均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体教结合”是一条不错的路。 重庆七中体卫艺处主任肖庆林强调:“中国青少年足球人才,绝对不能是读不了书才去踢球的人!” 不择手段造假,起点缺乏诚信肖庆林有三十多年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经历,耳闻目睹了很多“怪事”:“中青队应该是1991年龄段,但是有一个绝对主力,现在已经二十一二岁了。 ”沈雷说:“假冒年龄已经成了我国青少年足球比赛的一个‘毒瘤’,要割除这个‘毒瘤’,难度很大。 ”隗礼让说:“现在青少年足球训练、比赛非常急功近利,因为好的成绩决定了教练的工资、职称、奖金、位置……”锦标主义,以及锦标背后牵涉的巨大利益,导致不择手段造假,使少年足球原本的纯真与简单染上了不应有的虚假与污浊。 上海市足球协会青少年部主任玄刚说:“其实中国足协对青少年足球比赛中假冒年龄这一顽症,也是深恶痛绝的,但想不出特别有效的管理办法。 现在普遍采用的是用测骨龄的方法来‘打假’,但测骨龄是一个选材的手段,而不是衡量年龄的办法,误差很大。 ”金字塔塔基不牢,女足状况同忧中国青少年足球告急!中国青少年女足更是岌岌可危!这是记者在调查中获得的一些令人心情沉重的数字:中国足球学校女生数量从最多时的一百五十人,降至五十人;有“足球之乡”美誉的上海市杨浦区,白洋淀足球场每年只能招到几个青少年女足选手。 上海普陀区足球学校女足教练钱惠说:“现在要动员一个女孩子踢球太难了。 泱泱大国,踢足球的女性才两千多人,而美国有上百万人。 ”“下一个孙雯在哪里?”这是一个沉重得让人无法回答的问题,包括孙雯本人。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国内女足选手很多,全国几乎所有的省、市、自治区都有女足队,下面还有梯队。 ”孙雯说。 正是那个年代的良好基础,中国收获了女足的“黄金一代”。 2000年以后,中国女足跟男足一样,屡屡让国人失望。 不同的是,男足让球迷愤懑,而女足留下的更多是一种心酸。 缺乏“精神”是现在中国女足输球的一个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中国女足金字塔的塔基不牢。 中国女足重振辉煌的关键,在于中国足协要去精心播种,毕竟,“铿锵玫瑰”重新花开终需时日。
曾被誉为“中国马拉多纳”,天才球员张效瑞近况如何?
作为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驰骋于球场的那种血脉喷张的感觉无疑是永生难忘的美好回忆,毕竟足球本身就是竞技性和对抗性极强的项目,不过对于注重技术的球员来说,则是凭借飘逸的身姿让人印象深刻,而曾经留学巴西并且有着中国马拉多纳美誉的张效瑞就是其中的一位,只是职业生涯末期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没有成为大红大紫的明星大腕。
如今已经处于退役状态的张效瑞,其实并没有离开足球这个大家庭,十几年的时间中既担任过乙级球队的主教练,也在中超俱乐部的梯队担任过主教练,此外还曾经在西乙B的球队中担任过教练和中超球队天津权健的领队,这些看似繁琐的经历其实也是对张效瑞退役生活的真实写照,但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无法与球员时期的状态相媲美。
球员时代的张效瑞,是个优缺点同样突出的球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比较有个性的球员,这也导致在其职业生涯中容易给人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其实接触过的人都对张效瑞有着颇高的评价,只不过退役以后很少出现在公众面前,因此球迷对他的近况也了解的相对较少。
职业足球运动员在退役以后的发展是各不相同的,作为曾经有过辉煌经历的张效瑞来说,如今能够安心于足球青训事业,说明内心还是放不下足球的那份情怀和眷恋,虽然至今没有在中超球队中担负主教练的重任,但是能够在青训领域为中国足球做出贡献同样是值得钦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