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名家聚云南曲靖 花灯滇剧传承需接轨时代 吸引年轻目光

中新网10月13日电(罗婕)“众多戏剧文艺作品中,有一种叫做‘云南’的腔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花灯和滇剧。”云南省滇剧院一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陈亚萍13日表示,艺术创作要以厚重的历史为支撑,与时代接轨,结合当下的审美守正创新,让更多年轻人走进剧场,了解花灯、滇剧。

10月11日至17日,第十届云南省花灯滇剧艺术周在曲靖市陆良县举办,700余名专业演员和戏曲艺术家齐聚,接连展演花灯、滇剧精品,共探地方剧传承发展与创新创造新路径。

图为10月11日,第十届云南省花灯滇剧艺术周上演大型花灯剧《爨碑传奇》。 中新网记者 李嘉娴 摄

花灯、滇剧是云南主要地方剧种,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云南民间一直保有唱花灯、赏滇剧的传统。

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国家一级编导孙晋昆表示,云南是花灯戏的主要发源地,汲取多民族文化的养分逐渐成长起来。“能从作品中看到各民族相互交融的美好画面,是其相较于其他剧种最大的特性和魅力。”他提到,云南省花灯发展呈现专业院团少而精、民间社团多而广的特点,要做好传承工作,需大力培养专业人才,补充新生力量。

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院院长、广西戏剧家协会主席龙倩介绍,地方剧种的发展离不开经典剧目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今年是广西彩调剧《刘三姐》诞生65周年,经典剧目常演常新,不仅让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也让日渐式微的地方传统戏剧不断传承下来。”她表示,云南举办的花灯滇剧艺术周正是为孵化与时俱进的好作品提供平台,挖掘各地有代表性的人物与故事,推动戏剧剧种推陈出新。

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剧场是众多花灯、滇剧从业者关注的问题。云南省花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高爱洁表示,“我们演职人员一直在为之努力。一方面,我们在戏剧创作时主动了解年轻人的关注点和所思所想,在编排上加入更多现代、时尚的元素。另一方面,不断通过进社区、进校园等方式,主动将地方戏剧带入年轻人的生活圈中。”

多位花灯、滇剧艺术家认为,此次举办的花灯滇剧艺术周,覆盖面广,深入基层,形式多种多样,真正将有代表性和创新性的戏剧新作带到观众面前,为地方性戏剧发展培育了坚实的民众基础。(完)


随着老一辈人的离去,戏曲文化还能继续传承下去吗?

世界上的事无有定数,有老的消亡,新的产生,是客观规律。 有优良的高瑞的阳春白雪被文人学者,精英赞颂传扬也正常。 有的草根被艺术化了,成了文玩同样正常。 一个文化现象,艺术门类,都有特定的群体。 你不珍惜,别人却奉为至宝!戏曲也是如此,有的曲种几千年始终只在一定的范围内流传,说明他只适应于那方水土,但也不易消亡。 有的你虽尽力呼唤,却无人乎应,它就只有消亡!

举昆明为例,其地方剧种不少,比如曲剧,关索戏,由于只在几十万人中流传。 当你这个城市被几百万外来人占据时,这两个剧种的存在感就微乎其微了。 何况原来那几十万人当中也没几个人喜欢,不就更是雪上加霜了。 花灯,滇剧的艺术性就高的多,特别是花灯,基调还来源于山歌,民歌。 外来人能接受,还能跟着传唱,实属歌剧范围。 并且有大量的民间艺人自觉传承。 老一代去了,新一代进来。 为什么,艺术品质决定了它的存在。 尽管还有个国家花灯剧院,也不是整天闲着!

京剧不是云南的本土戏剧,但由于上世纪三到五十年代,众多的一流艺术家的云集,使这个十几万人的边远小城,竟然成了中国京剧的大码头!为什么,因它发展了近百年,在中原戏曲的基础上,广纳博采,兼收并蓄,五十年代成了国剧。 又通过后来的传承与发展,有了瑰宝,国粹的崇高地位。 在关肃霜先生和她团队的耕耘下,树起了继京派,海派后的滇派大旗。 使云南成了中国五大京剧表演基地之一(北京,天津,上海,南京)。 传承的表演艺术家占据中国东北西南(邢美珠,李佩红,候丹梅,李静文等),甚至国外,就算是新入昆的几百万人,对京剧也是耳熟能详。 更不用说名角大腕云集的京津沪这样的京剧大码头了!

虽然戏曲与其他舞台演出那样,同受到了新视频,新媒体,新智能的冲击,大不如前。 但二百二十九年的长历练,高超的艺术成就,聚集了大量的文化学者,艺术粉丝,承前启后到了今天,老一代的离去,是不可能终结了它的存在的。

成功晋级八强 WBG三局击败DK 巴黎见!
刘炜透露拉伤 具体伤情需拍片确定! 阿不都首战就滑倒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