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涂县令出名门
盛唐时代的到来,重要的文化标志是书法到达了一个巅峰。而李阳冰之篆书、颜真卿之楷书、张旭之草书被认为是最能代表唐代书法的“神品”。
李阳冰像
李阳冰出生于谯郡(今安徽亳州),李氏为谯郡的名门望族,在唐朝时期就出现了高宗宰相李敬玄、武周宰相李元素、宪宗宰相李绅“一门三宰相”。李阳冰善词章,尤精篆书,曾做过缙云、当涂县令,为官颇有政声。他的篆书远师李斯,将“铁线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唐肃宗上元二年(762年),李阳冰时任当涂县令。这时的安徽南部地区虽与中原山水远隔,却也避开了“安史之乱”;加之宣歙二州山水灵秀,又以制造“文房四宝”而知名,故而成为文人游历的理想所在。这一年,大诗人李白流寓江南,慕名来投李阳冰。在李阳冰的接济下,浪迹天涯的诗人在安徽度过一段安定而美好的晚年时光。李白因同姓称李阳冰为“从叔”,二人时常相聚,饮酒论诗。在其《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中,李白以“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的诗句赞美李阳冰的篆书。李白对李阳冰人品非常推重,专门写了一篇《当涂李宰君画赞》,赞颂他“天垂元精,岳降粹灵。应期命世,大贤乃生。”次年,李白在当涂病逝,而“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李阳冰安葬了诗人,并整理其遗稿成《草堂集》。这是第一部李白诗集,为保存李白诗歌做出了不朽贡献。
《谦卦辞》在芜湖
李阳冰最突出的成就是篆书,被后世称为“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
李阳冰的篆书初学李斯《峄山碑》,后广泛学习前代笔法,并能师法造化,感悟笔法。《宣和书谱》记载他“于天地山川得其方圆流峙之形,于日月星辰得其经纬昭回之度。近取诸身,远取万类。”可谓生动形象地概括了李阳冰篆书的妙处。篆书具有的象形特征,使其保留了上古文字取法天地万物的意象之美。而李阳冰在李斯小篆的基础上,极尽婉转穿插之能事,形成了空间节奏的无穷变化。
篆书《谦卦辞》是李阳冰的重要作品。这是他在当涂县令任上,应友人之请书写并刻石的。《谦卦辞》用笔纤劲,篆法高古,格调华丽,篆书的奇奥与易学的神秘在其笔下有机融合。《谦卦辞》石刻唐代以后散落民间,明代初年芜湖王氏于当涂城内得之后秘藏起来。明嘉靖四年(1525),芜湖关监督张大用从王氏家中移置县学中,以供观摩学习。直到今天,这件刻石仍然存于芜湖十二中学校园内。
唐 李阳冰
篆书谦卦辞拓本册
安徽博物院藏
不易书写和识读的篆书让人觉得高古而神秘,中国古代的道家多用篆书书写符箓以寄托某种宗教的神秘力量。因此,精通篆书的李阳冰也有着神奇的传说。唐乾元二年(759)秋天,缙云(今浙江丽水)连续干旱,县令李阳冰祈雨于城隍,并说下狠话“五日不雨,降焚其庙”。后竟然真的降雨,于是他亲撰书《城隍庙碑》并刻石以记之。此碑书法朴厚茂密,似吸收了汉碑额篆书的元素。欧阳修在其金石名著《集古录》中,也记载了他于缙云城隍庙寻访《城隍庙碑》的经历。
唐 李阳冰
篆书三坟记拓本
安徽博物院藏
李阳冰听松 (副本)
篆书的中兴
继李斯以后,李阳冰为篆书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秦始皇扫清六合,兼并天下,对文字实行了“书同文”,推行秦小篆作为官方书体。丞相李斯是当时最杰出的小篆书家,担当着为秦始皇书写诏书的职责,其作品铭刻金石,流传千古。秦以后,小篆逐渐退出日常实用书写的舞台,只在一些官方严肃的书写场合被使用。自汉至唐随着书体演变的进程,篆书创作陷入沉寂,几乎看不到出色的篆书家和作品。
这种情况在进入唐代之后出现了变化。唐王朝日渐强盛的综合国力推进了文化艺术的全面兴盛,科举制度以书取仕制度的推行唤起了全社会热爱书法的热情。唐代壮阔的社会生活也需要撰文立碑以歌功颂德。而楷书的颜真卿和篆书的李阳冰,恰是碑刻书写的最佳组合。当时颜真卿所书碑如著名的《颜氏家庙碑》等,多请李阳冰篆额,时称“二绝”。
唐 李阳冰
篆书新驿记拓本
安徽博物院藏
李阳冰的篆书成就在当时已得到世人极高认可。唐吕总《续书评》中说:“有唐三百年,唯篆称者,阳冰独步。”唐张彦远在其《法书要录》中,也记载了一个著名的笔法传承的故事,说张旭传笔法给李阳冰,李阳冰又传笔法给徐浩、颜真卿等人。
李阳冰带来了篆书的复兴。在他以后的篆书家如徐铉、释梦英、赵孟頫、王澍、邓石如等,均受其影响。明代书家李东阳也擅篆书,平生推崇李斯和李阳冰,自诩“斯冰以后直至小生”,也是一段书史佳话。
邓石如临李阳冰谦卦辞篆书轴
上海博物馆藏
撰稿:季永
选自《安徽文化读本》书画篆刻篇
李阳冰代表作
在唐代篆书艺术的璀璨星河中,李阳冰以其卓越的成就独树一帜。 他的代表作《三坟记》刻于唐大历二年(767年),由李季卿撰文,李阳冰亲笔书写。 这部作品在篆书领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被誉为“铁线描”,充分体现了李阳冰的高超技艺。
《三坟记碑》继承了李斯《峄山碑》的玉筋笔法,以其独特的瘦劲风格取胜。 其结体修长,线条遒劲平整,笔画自始至终粗细均匀,线条光滑洁净,犹如婉转的舞姿,流畅而富有韵律。 清人孙承泽对此赞不绝口,他认为自秦汉之后,李阳冰的篆书技艺堪称第一,而《三坟记》的运笔布局和法则严谨,实非他人所能轻易企及。 然而,他补充道,阳冰的手书在陆探微《金滕图》后出现,其逸致翩然之处,更是石刻所难以体现的。
清人康有为也对《三坟记》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瘦劲取胜”的风格独具一格。 当代书法家王南溟先生在其评介中进一步阐述,李阳冰的小篆线条变化丰富,或如垂柳摇曳,或如流云舒卷,充满了浓厚的抒情气息,象征着小篆书法在唐代的复兴和文采风流的复兴。
扩展资料李阳冰,谁郡(治今安徽亳州)人。 祖籍赵郡(治今河北赵县),李阳冰五世祖李善权为后魏谯郡太守,将家徙至谯郡(治今安徽亳州),于是在安徽亳州一带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 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唐代文学家、书法家。 字少温,寄寓云阳。 初为缙云令、当涂令。 李白族叔。 为李白作《草堂集序》,后官至国子监丞、集贤院学士。 世称少监。 兄弟五人皆富文词、工篆书。 初师李斯《峄山碑》,以瘦劲取胜。 他善词章,工书法,尤精小篆。 自诩“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也。 ”他的篆书,“劲利豪爽,风行而集,识者谓之苍颉后身。 ”
李阳冰艺术成就
在唐代书法史上,李阳冰以篆书艺术成就独树一帜。 他不仅了李白的诗集《草堂集》,并为之撰序,更在篆学领域留下了深远影响。 李阳冰被誉为李斯后小篆第一人,他的作品圆淳瘦劲,是对秦篆的重大革新,对后世书法学习者产生了重要启迪。 自秦李斯创立小篆后,篆学一度衰落,但李阳冰通过研习篆籀之宗旨,让篆书艺术得以复兴。
李阳冰对篆书的贡献不仅限于理论,他还刊定并大幅改动了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使其篆法和解说焕然一新。 尽管许慎原本渐被遗忘,但李氏刊本却广为流传。 他的篆书技法独特,从李斯的《峄山碑》中汲取玉筋笔法,但更注重线条的婉曲流动,给人以婀娜多姿之感。 张旭的笔法也曾得益于他的指导,李阳冰的暮年之作更显淳劲,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是李斯之后的小篆名家,甚至超过了曹喜和蔡邕。
李阳冰的篆书影响力可见一斑,颜真卿的碑刻都请他题写篆额,李白的诗句“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更是直接肯定了他的篆书成就。 清代孙承泽在《庚子消夏记》中赞誉李阳冰为自秦汉以来篆书的首席大师,充分体现了他对李阳冰艺术成就的高度评价。
扩展资料李阳冰,谁郡(治今安徽亳州)人。 祖籍赵郡(治今河北赵县),李阳冰五世祖李善权为后魏谯郡太守,将家徙至谯郡(治今安徽亳州),于是在安徽亳州一带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 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唐代文学家、书法家。 字少温,寄寓云阳。 初为缙云令、当涂令。 李白族叔。 为李白作《草堂集序》,后官至国子监丞、集贤院学士。 世称少监。 兄弟五人皆富文词、工篆书。 初师李斯《峄山碑》,以瘦劲取胜。 他善词章,工书法,尤精小篆。 自诩“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也。 ”他的篆书,“劲利豪爽,风行而集,识者谓之苍颉后身。 ”
缙云城隍庙碑简介
李阳冰,唐代著名的文字学家和书法家,其字号为少温,出生于赵郡(今河北赵县),与李白有着亲属关系,被尊为李白的祖叔。 他在官场上曾担任过缙云令和当涂令,后来在学术界任职集贤院学士,并最终成为少监,人称李监。 阳冰对李白的诗作有深远影响,他编撰了《草堂集》并亲自作序,这部诗集对后世影响巨大。
在书法领域,李阳冰以小篆闻名于世,其技艺精湛,尤以圆润、淳朴、瘦劲的特点著称,被誉为李斯之后小篆第一人,对秦篆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尽管自秦代李斯创制小篆后,历经千年,篆书的学习一度被忽视,但李阳冰通过对篆书传统的坚守,重新点燃了人们对篆书的兴趣。
李阳冰在篆书上的成就显著,他从李斯的《峄山碑》入手,晚年时的书法更是笔法淳劲,自视甚高,认为自己在篆书艺术上超过了曹喜和蔡邕等前人。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评价他的作品,如《谦卦铭》,虽然瘦劲,但也被指有过于削薄,破坏了古法。 李阳冰的作品流传至今,包括《三坟记》、《城隍庙碑》、《谦卦铭》、《怡亭铭》和《般若台题名》等,这些刻帖多为后世翻刻本,可见其艺术价值和影响力。
扩展资料《城隍庙碑》又称《缙云县城隍庙记碑》,唐乾元二年(759)刻,李阳冰为本县城隍祈雨有应之后撰并书。 篆书8行,行16字,在浙江省缙云县。 宋宣和间方腊造反,刀兵所及,碑石断裂,文字残缺。 现存为宋宣和五年(1123)十月缙云县令吴延年根据搨片重刻,保存得颇为完整,惟题记下面立石人的官爵姓名缺蚀三字。 此碑书法瘦劲通神,中锋行笔,结体委婉自如,与所书他碑不同,有翻刻本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