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27日电(记者韩佳诺、潘洁)国家统计局27日发布数据,今年1至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2281.6亿元,同比下降3.5%。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统计师于卫宁表示,受多重因素影响,1至9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有所下降,但利润总额超过5万亿元,特别是以高技术制造业为代表的新动能行业利润较快增长,彰显工业经济发展韧性。
“从价格看,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低迷,9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降幅继续扩大,对企业收入和盈利形成较大压力;从收入看,1至9月份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2.1%,增速较1至8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从成本看,企业成本增速快于营收增速,导致企业毛利下降,对利润增长支撑不足。”于卫宁说。
从整体看,利润有所下降,但在细分领域,也不乏亮点。前9个月,在生产快速增长带动下,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6.3%,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9.8个百分点,拉动规上工业利润增长1.1个百分点,为规上工业利润提供重要支撑。其中,航天器及运载火箭制造、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等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7.1%、13.2%;智能车载设备制造、可穿戴智能设备制造、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等智能制造行业利润分别增长27.5%、25.6%、10.2%;锂离子电池制造等绿色制造行业增长58.8%。其他新兴行业中,导航测绘气象及海洋专用仪器制造、敏感元件及传感器制造、电子电路制造等分别增长53.3%、35.0%、33.5%,均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总体看,虽然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有所下降,但工业新动能韧性显现,且随着工业企业预期企稳、信心有所增强,工业企业效益有望得到恢复。”于卫宁表示,下阶段,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落实存量政策和近期出台的一揽子增量政策,为工业企业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助力工业企业利润恢复向好。(完)
前9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2.3%
2022年1—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2.3%
1—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亿元,同比下降2.3%(按可比口径计算,详见附注二)。
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亿元,同比增长3.8%;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亿元,下降0.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亿元,下降9.3%;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0亿元,下降8.1%。
1—9月份,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6亿元,同比增长76.0%;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6亿元,下降13.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3712.5亿元,增长4.9%。
1—9月份,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19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2个行业下降。 主要行业利润情况如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12倍,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88.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25.3%,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1.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6%,专用设备制造业下降1.3%,汽车制造业下降1.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降5.4%,通用设备制造业下降7.2%,农副食品加工业下降7.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10.5%,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喊伏降14.4%,纺织业下降15.3%,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67.7%,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91.4%。
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0.17万亿元,同比增长8.2%;发生营业成本84.99万亿元,增长9.5%;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23%,同比下降0.67个百分点。
9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152.64万亿元,同比增长9.5%;负债合计86.71万亿元,增长9.9%;所有者权益合计65.93万亿元,增长8.9%;资产负债率为56.8%,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
9月末,规模谨渗粗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21.24万亿元,同比增长14.0%;产成品存货5.96万亿元,增长13.8%。
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4.85元,同比增加1.06元;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为7.92元,同比减少0.51元。
9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资产实现的营业收入为90.6元,同比减少1.4元;人均营业收入为177.9万元,同比增加15.2万元;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18.0天,同比增加0.9天;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54.0天,同祥镇比增加2.9天。
表年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
分组
营业收入
营业成本
利润总额
金额
(亿元)
同比增长
总计
其中:采矿业
制造业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其中:股份制企业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其中:私营企业
注:
1.经济类型分组之间存在交叉,故各经济类型企业数据之和大于总计。
2.本表部分指标存在总计不等于分项之和情况,是数据四舍五入所致,未作机械调整。
点击下载:相关数据表
表年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
分组
营业收入
利润率
每百元营业
收入中的成本
每百元营业
收入中的费用
每百元资产实现的营业收入
人均营业
收入
资产负债率
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
应收账款
平均回收期
1-9月
9月末
(元)
(万元/人)
(天)
总计
其中:采矿业
制造业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其中:股份制企业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其中:私营企业
表年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分行业)
行业
营业收入
营业成本
利润总额
金额
同比增长
(亿元)
总计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非金属矿采选业
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其他采矿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
食品制造业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烟草制品业
纺织业
纺织服装、服饰业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家具制造业
造纸和纸制品业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金属制品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汽车制造业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仪器仪表制造业
其他制造业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注:本表部分指标存在总计不等于分项之和情况,是数据四舍五入所致,未作机械调整。
附注
一、指标解释及相关说明
1、利润总额: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耗费后的盈余,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实现的盈亏总额。
2、营业收入:指企业从事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权等生产经营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 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3、营业成本:指企业从事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权等生产经营活动发生的实际成本。 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 营业成本应当与营业收入进行配比。
4、资产总计: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5、负债合计: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6、所有者权益合计: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7、应收账款:指资产负债表日以摊余成本计量的,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应收取的款项。
8、产成品存货:指企业报告期末已经加工生产并完成全部生产过程、可以对外销售的制成产品。
9、营业收入利润率=利润总额÷营业收入×100%,单位:%。
10、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营业成本÷营业收入×100,单位:元。
11、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财务费用)÷营业收入×100,单位:元。
12、每百元资产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收入÷平均资产÷累计月数×12×100,单位:元。
13、人均营业收入=营业收入÷平均用工人数÷累计月数×12,单位:万元/人。
14、资产负债率=负债合计÷资产总计×100%,单位:%。
15、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360×平均产成品存货÷营业成本×累计月数÷12,单位:天。
16、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360×平均应收账款÷营业收入×累计月数÷12,单位:天。
17、在各表的利润总额同比增长栏中,标“注”的表示上年同期利润总额为负数,即亏损;数值为正数的表明利润同比增长;数值在0至-100%之间(不含0)的表明利润同比下降;下降幅度超过100%的表明由上年同期盈利转为本期亏损;数值为0的表明利润同比持平。
18、在主要分组中,国有控股企业包括国有绝对控股企业和国有相对控股(含协议控股)企业等。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包括中外(或与港澳台资)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及外资(或港澳台资)的股东占公司注册资本比例达25%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等。 私营企业包括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独资企业等。
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营业收入等指标的增速均按可比口径计算。 报告期数据与上年所公布的同指标数据之间有不可比因素,不能直接相比计算增速。 其主要原因是:(一)根据统计制度,每年定期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调查范围进行调整。 每年有部分企业达到规模标准纳入调查范围,也有部分企业因规模变小而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建投产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等变化。 (二)加强统计执法,对统计执法检查中发现的不符合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要求的企业进行了清理,对相关基数依规进行了修正。 (三)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剔除跨地区、跨行业重复统计数据。
三、统计范围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年主营业务收入为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四、调查方法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状况报表按月进行全面调查(1月份数据免报)。
五、行业分类标准
执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17)
成都数融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数融科技是央行金融科技创尺让行新监管试点单位,一家具有金融、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基因的技术公司,由来自BATJ、商业银行、中科院等员工组成,我们依托风险度量、量化模型、AI建模平台、金融情报智能分析、城市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核心技术,致力于为金融行业提供基于互联网的金融科技赋能平台和金融业务场景,同时为城市信用体系建设和金融监管机构提供产品和服务,是数字经济典型企业。滑睁
公司具有丰富的经营和管理经验的团队,整个团队由多领域人才组成,从事金融科技产品研发和技术成果产业化,公司是高新技术企业和双软企业,是2019年度成都市新经济百强重点培育企业,并且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目前公司产品已经在6个省的金融机构得到广泛应用,并且代表成都金融科技出口到“一带一路”国家和外资银行,是成都金融科技“一带一路”践行者。
公司总部位于成都高新区, 和中科院计算所在郑州成立了合资公司中科数融!
无论你是初出茅庐,还是超级高手,这里充满激情,这里给你舞台,这里崇尚技术,这里给你挑战。
如果你不安现状,如果你向往挑战,那么来吧,数融给你舞台,数融给你挑战。
bat为什么不在A股上市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汽车金融:上汽集团()、福田汽车()、广汇汽车()、江淮汽车()、广汽集团()等;汽车租赁:神州租车(HK)、强生控股()、大众交通()、申华控股()等;二手汽车:浩物股份()、大东方()、优信二手车(UXIN美国上市)、开心汽车(KXIN美国上市)等;汽车用品:德联集团()、明新旭腾()、旷达科技()、苏奥传感()、常熟汽饰()等;汽车养护与维修:元征科技(HK)、道通科技()、南华仪器()等;报废汽车回收:华宏科技()、天奇股份()、格林美()、浙商中拓()等;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国电南瑞()、奥特迅()、许继电气()、国电南自()、易事特()等。
本文核心数据:市场规模、注册企业相关数据
行业概况:汽车后市场覆盖范围广
1、定义:行业涉及范围十分广阔
汽车后市场是指汽车销售以后,围绕汽车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服务,它涵盖了消费者买车后所需要的一切服务。 汽车后市场是汽车从售出到报废的过程中,围绕汽车售后使用环节中各种后继需要和服务而产生的一系列交易活动的总称。
中国现在的汽车后市场大体上可分为汽车金融、汽车租赁、汽车用品、二手车、汽车养护与维修、报废汽车等几类,随着新能源汽车发展,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也被列为汽车后市场行业。 在服务内容方面,汽保行业和汽车养护行业存在着交叉,没有严格的划分界限。 同时,目前国内许多汽车维修及配件行业的业务范围也有向汽车养护拓展的趋势。
2、产业链
目前我国汽车后市场行业上游主要为汽车消费市场,主要由以广汽集团、上汽集团等为代表的汽车生产厂商,以及如分销商等各种汽车行业销售渠道共同组成。 汽车后下游市场则主要为汽车车主提供相关细分市场服务。
行业发展历程:进入“互联网+”阶段
汽车美容、养护业在中国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 随着轿车拥有量特别是私家车拥有量的增加,汽车美容、养护业开始被有车族所熟知,“七分养,三分修”,以养代修的爱车新理念逐步被广大有车族所接受。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较晚,汽车后市场从形成到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行业发展现状
1、行业整体情况:规模超5万亿,发展空间巨大
通过对本文定义的汽车后市场细分市场的市场规模进行详细测算后,前瞻大致估算出了现阶段我国整体市场规模情况,从估计数据来看,我国汽车后市场规模早在2016年就已经超过了3万亿元。 2016-2020年,随着汽车市场的发展成熟,我国汽车后市场规模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我国汽车后市场规模达到52万亿元,同比增长777%。
根据“1:8”惯例推算2020年我国汽车后规模约为6525万亿元,而实际测算显示2020年我国汽车后市场规模仅为53万亿元,我国汽车后市场发展仅占国际惯例测算市场的812%,由此陵哗可见,我国汽车后市场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2、细分市场一:汽车金融行业
——三大因素共同推进汽车金融行业发展
近年来,随着汽车保有量持续稳定上升,人们对于汽车金融的消费认知也不断上升,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汽车金融的行业壁垒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汽车金融行业。 随着行业发展,国家相应出台了一系列行业相关政策,推动了汽车金融行业进一步规范化发展。
——2020年市场规模或已超过2万亿元
根据自2008年《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以来,我国汽车金融市场对风险管控的认识有所提升,遏制住了坏账率持续走高的不良势头,进入有序发展阶段。 2013年后,随着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等新模式的涌现,市场进入创新发展阶段。 这两个阶段的十多年来,中国汽车金融行业保持了年均24%的高速增长。 虽然2017年后汽车销量出现震荡,汽车金融市场增速有所放缓(年均约20%),但势头仍远远领先于汽车销量变化趋势。
根据罗兰贝格2020年发布的汽车金融报告,2019年,我国汽车金融市场总体规模达到约17万亿元,其中持牌汽车金融公司约占一半份额。 前瞻估计2020年我国汽车金融市场规模或已超过2万亿元。
3、细分市场二:汽车租赁行业
——互联网巨头布局汽车租赁行业
BATJ作为中国互联网领域的四大巨头,其投资方向具有风向标作用。 BATJ近年来都在进行各自的汽车金融布局,在互联网巨头们的汽车金融布局中,汽车融资租赁作为汽车金融领域的“蓝海被广泛关注。 易鑫获得了网络、腾讯和京东等资本的多轮融资,融资总额达15亿美元,并且于2017年在香港上市;弹个车获阿里两轮领投,金额达91亿美元;优信获得网络和腾讯约2亿美元的投资;花生好车和美利车金融分别获京东27亿美元和1亿美元注资;专注于商用车融资租赁的狮桥租赁获得网络10亿人民币的投资。
——疫情冲击使得2020年市场规模增幅下降
汽车租赁作为中国新兴的交通运输服务业,是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出行、商务活动需求和保障重大社会活动的重要交通方式,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汽车租赁行业对于传统运输业、旅游业以及汽车工业、汽车流通业等相关行业起到十分显着的带动作用。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汽车金融渗透率快速提升,带动汽车租赁市场快速增长,尽管2018年中国共享汽车市场遭遇寒潮,但融资租赁市场整体依然保持增长。
根据国际知名研究机构Fastdata数据显示,2015-2019年我国汽车租赁市场规模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受到疫情冲击中国租车市场规模预计下滑124%,达到903亿元。
4、细分市场三:2020年二手车市场受到疫情影响较大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12-2019年我国二手汽车交易量从呈现逐年递增趋势,2020年受到疫情冲击,二手车交易量有所下降,2020年我国二手车市场交易量为1434万辆,同比下降391%,2021年1-5月我国二手车市场交易量为万辆,同比增长7458%。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12-2019年我国二手汽车交易额从呈现逐年递增趋势,2020年受到疫情冲击,二手车交易额有所下降,2020年我国二手车市场交易额为亿元,同比下降5%,2021年1-5月我国二手车市场交易额为亿元。
5、细分市场四:汽车用品行业2020年市场规模约为8400亿元
我国汽车用品行业包含细分产品众多,因此生产相关产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但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局势变化,行业整合步伐开始加快,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2019年德勤发布了《2019中国汽车后市场白皮书》,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汽车用品市场规模为7200亿元,过去三年年复合增长率为28%,以此可以推算出2016年我国汽车用品市场规模约为4400亿元。 2018年时德勤对于我国汽车用品市场规模未来成长性预测评级为一般,主要是因为我国汽车用品行业囊括范围较广,竞争较为激烈,整体发展态势短期内无法得到改善,因此市场成长性或将维持现状。
前瞻认为,汽车用品作为汽车保有的刚需产品,几乎每辆新增汽车车主都会不同程度的购买汽车用品,因此我国汽车用品市场规模增长或会受到我国每年汽车保有量增速的较大影响。 基于此逻辑,前瞻估计2018年之后汽车用品市场规模增速或将与每年汽车保有量增速大致相符,由此估算得到2020年我国汽车用品市场规模约为8400亿元。
6、细分市场五:汽车养护与维修行业
——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现阶段,中国从事汽车维修保养服务的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缺乏专业技术人オ。 据专家表示,美国从事汽车维修保养服务工作的群体中,高级技师比例超过30%。
而根据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从事汽修行业的高级技师比例仅为57%。 汽车维修保养人员判断的准确程度与操作熟练度直接影响到服务的效率及质量。 在汽车维修保养领域,高级技师需在掌握机械维修与电子维修技术的同时,经过系统化学习并了解先进的汽车检测设备和仪器的使用、操作方法。
——按指数估测2020年市场规模超过12万亿元
基于中保协公布的常用配件负担指数和保养指数,前瞻将其分别与交通事故中汽车交通事故起数和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数据结合,对我国汽车养护与维修市场规模进行了简单测算。
从数据来看,我国汽车养护与维修市场市场规模2016-2020年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20年我国汽车养护与维修市场规模约为123万亿元,同比增长24%。
7、细分市场六:报废汽车回收行业
——目前我国共有三种报废汽车回收模式
目前我国报废车辆回收共分为第三方负责回收模式、生产商负责回收模式和生产商联合体负责回收模式三种模式。
第三方负责回收模式指生产商在销售产品后,自己并不直接参与对产品的回收工作,而是选择一个专门的回收企业负责回收工作。 在该模式中,产品由第三方回收企业负责回收并将其转交给生产商处理。
生产商负责回收是指汽车制造商为废旧汽车回收工作的主体,通过一定的回收渠道回收废旧汽车,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汽车再利用的后续环节,最大限度完成废旧汽车全部使用价值并获取一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 包括制造商直接回收和经销商回收——制造商处理两种形式。
生产商联合体负责回收模式是指生产同类汽车产品的制造商,成立一个联合责任组织,由该组织负责这些汽车制造商生产的同类产品的回收处置工作。
——2020年市场规模超过150亿元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20)》公布的数据显示,预计2020年报废机动车市场将呈现持续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增幅将在5%左右。 通过每年商务部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报废机动车回收额2017年之后呈现较好的增长态势,报废机动车平均回收单价也呈现上升趋势。 2020年我国报废机动车总额为亿元,每辆机动车平均处理单价为6428元。
8、细分市场七:2020年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
中国电动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数据显示,2015-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且每年至少保持两位数高增长率。 截止2021年5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87万台,同比增加439%;各省份充电站保有量65万座,换电站保有量644座。
2021年1-5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189万台。 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增量同比上涨1252%,随车配建充电设施增量持续上升,同比上升1429%。
结合我国历年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设备数量,以及2020年能源局公布充电桩均价2万元/个,充电站300万元/座,结合计算我国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2020年市场规模估算为1240亿元。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行业研究院《中国汽车后市场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请教:开一家租车公司怎么样,前景如何?
刘柯:BATJ为何不愿登陆A股?
现在市场的一个热点,是在讨论BATJ回归A股的问题,监管层似乎也在密集调研独角兽IPO。 这其实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此前创业板设置的初衷,上海要搞国际板,以及部分中概股到A股借壳上市,都会牵扯到BATJ回归A股这个话题上来。
现在很多观点认为,BATJ等一大批互联网优势企业、独角兽企业之所以不能登陆A股,主要是因为股权结构和盈利能力的制约,还有就是A股的市场容量问题。 但这些其实根本不是问题,股权结构可以双向改动,公司可以改,交易规则也可以改;盈利更不是问题,阿里在美国上市之前也是很赚钱的,为什么它不能登录A股?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A股没有一个能容纳这些优秀企业的环境,马云真的想让阿里在A股上市,那是很容易的,但并没有,这里面不是股权结构不合规这么简单的。 当然,关于市场容量问题见仁见智,但我个人认为,一个阿里上市对A股的荣耀提携程度完全可以抵300家排队IPO企业,你信不信?
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 华为为什么不上市,主观上讲是任正非认为一旦上市华为就得为股东负责,就得利益最大化。 不上市可以更多地为企业发展考虑,为客户考虑。 这只是表面因素,其实从深层次讲,华为作为世界范围内的业界佼佼者,它是不是愿意与一大帮亏损股、概念股、题材股一起上市交易?以华为这么傲骄的姿态,显然是不愿意委身下嫁的。 BATJ们和一大帮独角兽企业为什么愿意去美国上市,去海外上市,因为左邻右舍都是豪门,能与这些豪门为邻,直接省了一大笔广告费,而且最关键的是能直接提升自己的地位。
A股要吸引BATJ和独角兽上市,光有政策的更改与欢迎的热情还远远不够,它需要一个能让BATJ和独角兽瞧得起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交易环境;它需要一个可以容纳这些巨无霸的市场容量,让A股真正成为一个消化M2的蓄水池和活跃M1的渠道,在市场容量上为这些国际级的企业开绿灯,允许一定的特殊渠道的资金充当长期战略投资者,长期锁定筹码减少二级市场压力;它需要一个更合理更国际化的市场定价环境,要能给中国的世界级企业公正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能排到业内全球前十的企业,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企业,我们不能用传统的思维与观念去束缚它,而是要大张旗鼓地地勇敢地树榜样,好的企业就该有更高的溢价。
把这些东西建设好了,BATJ和独角兽企业登陆A股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根本不需要你去引导,登陆A股和现在去美国上市一样。 一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家,资本市场建设长期滞后,大量国内顶尖企业国内赚钱然后到海外去上市分红,一大帮废品亏损公司却赖在股市上滥竽充数,一个没有优胜劣汰的市场不断地恶性循环,这样一个市场却想让世界级的企业来站台,还需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大数据工程师就业如何?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神州租车(HK)、强生控股()、大众交通()、申华控股()、新宁物流()、铁岭新城()、锦江在线()、北巴传媒()、恒通股份()、江西长运()等。
本文核心数据: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助推传统汽车租赁行业进一步发展
互联网+汽车租赁发展概况
——互联网+汽车租赁发展生态和发展思维
随着网约车的出现,我们的出行变得更加便捷和自由,随时随地都能到想去的地方。 租车自驾游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 虽然我国汽车租赁行业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大中小城市都有分布。 然而,传统的租车行业由于手续繁琐、信息不透明、收费不合理等问题被大众诟病已久,互联网租车的出现使得行业的发展走上了标准化、智能化、专业化的轨道。
——互联网+汽车租赁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互联网+汽车租赁共分为传统租赁企业的互联网模式、P2P模式和创新P2P模式三种发展模式。
互联网技术对汽车租赁产生的影响
——互联网对汽车租赁企业产生影响:帮助扩张传统企业覆盖范围
汽车租赁是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的行业,作为我国新兴的交通运输服务业,它是一种能够满足社会公众个性化出行、商务活动、公务活动和旅游休闲等需求的交通服务方式。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在线租赁模式逐渐兴起,尤其在短租自驾和分时租赁市场,移动化、自助化趋势愈发凸显,行业整体呈现多元化发展特征。 随着行业进驻厂商不断增多,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互联网技术助推汽车租赁厂商覆盖范围扩大。
——互联网对传统汽车租赁痛点解决:从三个层面解决痛点问题
目前我国汽车租赁行业有尚未形成规模效应、监管体系尚未完善和分时租赁体验不佳的行业发展痛点,针对行业发展痛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互联网龙头对汽车租赁行业投入
BATJ作为中国互联网领域的四大巨头,其投资方向具有风向标作用。 BATJ近年来都在进行各自的汽车金融布局,在互联网巨头们的汽车金融布局中,汽车融资租赁作为汽车金融领域的“蓝海被广泛关注。 易鑫获得了网络、腾讯和京东等资本的多轮融资,融资总额达15亿美元,并且于2017年在香港上市;弹个车获阿里两轮领投,金额达91亿美元;优信获得网络和腾讯约2亿美元的投资;花生好车和美利车金融分别获京东27亿美元和1亿美元注资;专注于商用车融资租赁的狮桥租赁获得网络10亿人民币的投资。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互联网+汽车租赁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机会深度研究报告》。
大数据的就业前景很广阔。
就先拿大数据里比较火的数据分析举例吧。
数据分析的两个主要就业方向,一个是统计学方向,一个是运筹学方向,我们分别来看看这两者具体有哪些相应的岗位
首先是统计学方向。
这个方向的职位其实一直都有,只是说现在用的一些方法,技术手段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原来公司只有一些有限的经营数据或市场数据,基本上用 excel 就能解决了,现在我们有了很大的数据量,也有了更多的高级的分析软件,比如 SAS 、 R 等等。 用这些软件,我们可以在大量的数据中,挖掘出一些核心的数据信息,来找出商业活动的驱动力。
从就业方向来说,最典型的是以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企业。 这些公司在日常业务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数据分析人员必须从繁杂的数据中挖掘出有效信息,来给运营和决策提供支持。
典型的公司有 BATJ ,其中一些相关的团队包括产品的运营团队、广告效果分析团队、游戏的用户数据处理团队等等。 其他还有一些互联网公司,比如美团、携程、饿了么等等。
在这些互联网公司里面,数据分析工作主要分两个方向:
一个是做运营分析,就是前面讲的这类工作内容。
另一个就是产品开发的分析,比如把相关的数据抽象出来建模,做一些用于判断的模型,比如回归模型等,以 API 的形式,给到客户。 客户只要把相关的数据导进去,就能通过这个模型作出一个判断。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反诈骗的一些产品,背后是好人的行为数据,以及一些坏人的行为数据,做出一个「0」「1」的好坏判断模型。 当你把一个不知道结果的数据,通过 API 接口输入进这个模型后,就会得出结论这个是好人还是坏人,从而对业务作出指导。
除了互联网公司以外,咨询公司也非常注重数据这块的工作。
比如麦肯锡,相关的数据分析已经成为公司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另外,四大咨询公司、一些 IT 咨询公司,比如埃森哲、印度的 Infosys 等,以及一些本土的咨询公司,比如久谦,还有老牌的基于数据分、市场分析的公司,比如尼尔森,也有相应的数据分析岗位。
金融危机对我国长虹海尔等企业带来了什么冲击,有什么影响?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本文将从消费、投资和进出口等三个角度来阐述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一、美国金融危机将对中国经济带来明显不利影响 相对于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相对缓慢。 总体而言,次贷危机影响更多地还是局限于虚拟经济的范畴,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与同规模的实体经济危机相比将相对较小。 如果这次救市能够成功,美国的实体经济不受进一步伤害,世界经济调整的幅度也将相应减小。 就我国而言,美国次贷危机对宏观经济的直接影响一般,而间接影响则相对较大,并主要通过人民币汇率变化、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美国国内需求减少等方式使得我国出口、投资和消费等三大需求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1、我国外贸出口明显放慢 美国“消费过剩”危机的爆发对应的至少将是中国的“生产过剩”困境。 此前,美国失衡的经济结构之所以能够维持20年,主要就是以中国为代表的生产过剩对冲了美国的消费过剩。 美国消费能力的下降必然给中国带来两个直接的后果就是表现为出口需求的减少,尤其是对美出口的减少。 海关数据显示,2007年前二个季度,我国对美国的出口同比增幅分别为20.4%和15.6%。 7月份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后,我国对美国出口的第三季度同比增幅仅为12.4%,第四季度则下降为10.8%。 今年1-8月,中美双边贸易名义增长13.3%,但扣除人民币升值因素,比去年同期回落10多个百分点。 由上图中可以我们注意到,在2006年之前我国外贸总出口与对美出口增长的走势高度一致,只是在2007年出现了一点异常。 与2006年相比,2007年我国对美出口增幅出现了快速下跌,跌幅高达10.5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我国总体外贸出口增幅下降明显较小,跌幅只有1.5个百分点。 其原因在于,我国对印度、东盟、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与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出口呈现加速增长态势,在较大程度上抵消了对美出口减弱的不利影响。 正因为如此,一些银李专家曾经认为,美国经济的衰退对中国经济的总体影响不大,但事实证明这种异常现象只是暂时的。 随着前一段时期次贷危机的影响不断扩散和石油价格持续高涨,其他国家的经济也纷纷下滑。 今年以来,我国对主要(出口额占总出口比重超过百分之五以上的)地区和国家的出口全面快速下滑。 从这一发展趋势看,随着时间推移,美国经济调整对明搏厅整个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将越来越大,我国外贸总出口必然重新回归与对美出口高度一致的轨道。 表1:我国近几年来对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增长(%) 中国香港 印度 日本 韩国 中国台湾 2004 32.2 77.3 23.7 38.4 50.4 2005 23.4 50.8 14.3 26.2 22.2 2006 24.8 63.2 9.1 26.8 25.3 2007 18.7 64.7 11.4 26.1 13.1 2008.7 9.5 49.0 15.9 39.4 18.4 俄罗斯 美国 澳大利亚 东盟 欧盟 2004 50.8 35.1 41.1 38.7 48.5 2005 45.1 30.4 25.2 29.1 34.1 2006 19.8 24.9 23.2 28.8 26.6 2007 79.9 14.4 32.1 32.1 34.7 2008.7 28.6 10.0 33.7 29.9 27.1 2005年以来我国出口对GDP的贡献一直在2个百分点以上,一旦出口这一动力消失直接带来的影响就是2个百分点。 如果再加上对投资和消费的间接影响,经济增长下滑的速度将更大。 另外,根据最新美国政府的救市方案,国债法定上限由过去的10.6万亿美元提升到了11.3万亿美元,其规模超过去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8成。 由于美国大量的美国国债都是被国外投资者所持有(截至7月底,日本是持有最多美国国债的国家,总额高达5934亿美元。 中国则持有5187亿美元名列第2,第3位的英国则持有2908亿美元,3国都较6月增持了近百亿元),美国政府总是倾向于让美元贬值来减轻其债务。 再加上,美国依靠向市场大量注入资金的方式来缓解金融危机,最终又可能导致美元流动性过剩。 初步预计,人民币汇率在经过短暂震荡之后很可能重新进入不断升值的轨道,从而进一步抑制我国商品出口的增长。 表2:近几年来我国主要贸易出口激隐地区出口比重(%) 中国香港 印度 日本 韩国 中国台湾 2003 17.4 0.8 13.6 4.6 2.1 2004 17.0 1.0 12.4 4.7 2.3 2005 16.3 1.2 11.0 4.6 2.2 2006 16.0 1.5 9.5 4.6 2.1 2007 15.4 2.1 8.5 4.9 2.0 2008.7 13.5 2.3 8.2 5.4 1.9 俄罗斯 美国 澳大利亚 东盟 欧盟 2003 1.4 21.1 1.4 7.1 16.5 2004 1.5 21.1 1.5 7.2 18.1 2005 1.7 21.4 1.5 7.3 18.9 2006 1.6 21.0 1.4 7.4 18.8 2007 2.1 17.5 1.5 8.6 20.1 2008.7 2.2 17.5 1.5 8.2 20.6 2、企业投资意愿和能力减弱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企业投资的影响有好有坏,但坏的影响居多。 比如说,次贷危机有助于我国企业绕过市场准入门坎和并购壁垒,以相对合理的成本扩大在美国的投资,通过收购、参股和注资等手段加快实现国际化布局。 从这一角度看,次贷危机带来的是好的影响。 但是,从国内投资看,次贷危机带来的主要是不利影响,并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是企业投资热情下降。 次贷危机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使得人们对风险厌恶普遍上涨、对经济增长信心普遍下滑。 目前无论是国外经济研究机构还是国内研究机构,对世界经济增长和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都在下调,这无疑将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 因为企业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好的收益,在不确定性增大,对未来投资收益预期不佳的情况下,短期内适当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就成为企业家理性的选择。 二是境外直接利用外资能力减弱。 随着次贷危机不断深化,西方金融大鳄为求自保,纷纷甩卖海外资产,套现应对危机,以免成为下一个“雷曼”。 目前,多家外资机构已经将规模巨大的在华资产列上甩卖列表。 其中,申请破产的雷曼正在为自己的中国业务寻找“下家”,换取资金自救。 美国国际集团(AIG)也打算通过出售包括中国寿险在内的资产的方式来筹集营运资金,其中已列入打包出售的列表。 在房地产市场上,被列入雷曼、美林、摩根士丹利、美国国际银行等机构出售名单的物业规模高达上百亿美元。 三是降低企业投资收益。 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是占比最大的。 这种资金结构的转变表明投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规律决定的,市场景气、企业利润率高的时候,投资就快速上升。 反之亦然。 这一点与过去政府和国有企业为投资主体时的情况完全不一样。 有研究认为,如果美国企业利润下降1个百分点,中国企业利润增长将会下降10个百分点,未来企业利润增长的不乐观,将极大地减弱企业的投资动力。 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下同)实现利润亿元,同比增长19.4%,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7.6个百分点。 四是国际资源价格可能出现较大反弹。 如上所述,美国为了解决自身存在巨大的债务问题,必然通过降息、发行货币等手段减轻压力,结果很可能就会导致美元贬值和资源价格重新上升。 这样,我国生产资料价格下降的空间就会受到一定的压制,在成本增加的情况下,必然也会抑制企业的投资积极性,使得实际投资增幅也难以大幅回升。 五是减弱部分中国出口企业的投资能力。 受次贷危机影响,美国企业销售、经营状况均受到不同程度打击,资金周转困难,对外支付能力下降,付款速度变慢,违约率提高,使越来越多的中国外贸出口企业遭遇海外商账危机,而次贷危机的发源地美国则成了中国外贸企业海外商账的重灾区。 企业资金回收慢甚至可能出现收不回资金的窘境下,其投资能力下降就成为必然。 3、消费热点进一步降温 这一轮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就是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汽车、住房、建筑装潢、娱乐、旅游、教育、通讯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受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的影响,多数消费热点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降温,而次贷危机的出现毫无疑问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雪上加霜的作用。 一是减弱了部分居民的实际购买力。 今年上半年我国大批企业倒闭,东部沿海外向型中小企业居多,在次贷危机所推动下人民币的升值和国外需求的减少在其中就起了一定作用。 因为企业破产而失业的数百万职工必然需要勒紧腰带,全面缩减消费支出。 与此同时,次贷危机给我国A股市场的调整同样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中国的中产阶级几乎在股市中被一网打尽”,股市调整的财富“负效应”将前所未有地显现,以中产阶级为消费主体的几乎所有新的消费热点必将随之而降温。 二是降低居民收入预期。 大量研究已经表明,在现代社会中居民的收入预期会对居民的消费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其影响力甚至大于居民实际收入的变化。 当居民预期其未来的可支配收入会有所增长时,会在一定程度上松动当前的消费支出的预算约束。 这时,居民可能将当前的可支配收入更多地用于满足当前的消费需求,甚至有可能以增加负债的方式,增加当前的消费需求,即提前预支今后的可支配收入。 但如果居民预期未来的可支配收入不会增加,甚至可能有所下降,则可能会紧缩当前的消费支出,增加储蓄。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次贷危机及其带来的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预期显然进一步恶化了我国居民对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 而新的消费热点与过去的消费热点相比又有一个不同之处——大多数在不同程度上属于奢侈消费的范畴,因而它们不仅对收入增长具有较大的弹性,而且更容易受到收入预期的影响,因为一旦居民收入预期不佳时首先压缩的就是那些似乎可有可无的奢侈性消费。 三是抑制信用消费。 有关研究显示,一般人的现金消费额度一旦超过了其平均月收入的6—8倍时就比较难以发生,因而在现代社会大额的消费往往需要依托信用贷款来支撑。 对中国人而言,“先消费,后付款”的信用消费发展的前提是对自己未来收入增长具有良好的预期,次贷危机的出现恰恰强化了人们对未来收入增长的担忧,因而对各类信用消费都会产生抑制,其中对住房信用消费的不利影响尤为明显。 次贷危机爆发于美国房地产市场,同时也将延长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期,对中国房地产信用消费至少将产生以下两方面的影响:第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调整,对中国房地产市场会起到一定示范作用,对开发商和购房者的心理都产生一定压力,从而导致国内房地产市场进入低迷;第二,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源就在于信用消费被滥用,从中吸取的教训就是要提高信用消费的门槛,确保消费信贷的安全,再加上目前各大银行在房地行业已经沉淀了大量的贷款。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对居民的房贷必然相对从紧。 住房信用消费的减少还将影响居民对建材、装饰装璜、家具、家电等商品的消费。 根据计算,每销售100元的住宅可以带动130元到150元的其他商品销售,反之亦然。 二、国内经济本身就处于经济结构转型与周期性调整“双因素叠加”的不利时期 从近年来的经济运行状况看,自去年三季度以来,GDP增长减速趋势明显,已经进入了周期性回调阶段。 但是,今年第一季度GDP增幅比去年全年下降了1.3个百分点,而上半年比去年同期更是下降了1.8个百分点。 相对前期的波动幅度而言,2008年的经济增长回调明显偏大。 而从最新的月度数据看,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6月份的16%猛然掉至12.8%,即使扣除8月份北方部分企业为了奥运会而停产的因素,其下跌幅度依然偏大。 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实际上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与周期性调整“双因素叠加效应”的一个必然反映。 近几年来,政府通过各类手段,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缓解环境保护的压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从理论上讲,经济转型政策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 受限制的行业在较短时期内就会政策的压力而放慢增长,甚至逐步退出。 而与此同时,受扶植政策不到位、市场培育滞后、相关机制处于磨合期、技术开发存在瓶颈等因素影响新的产业成长将较为缓慢,无法对冲前者带来的负面影响。 目前,支持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比如建材、钢铁、化工、汽车、房地产、纺织业等都已经明显感受到这经济转型的政策压力,行业景气出现了快速下降,许多中小企业都将不得不从行业中退出,对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 与此同时,国民经济本身在经历了长达5年的景气上升期,也开始进入周期性调整时期,其标志是房地产和汽车市场的调整。 房地产市场实际上从去年开始成交量就开始严重萎缩,许多地方几乎处于有价无市状态,今年以来许多大城市价格则开始陆续下调。 目前房地产市场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有能力购买的消费者已经被严重透支,而没有能力购买的消费者则早已经放弃了。 在这种情况,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必将延续。 汽车市场的调整是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尽管其间受相关政策刺激,部分车价出现一定的反复,但是从行业实际情况看,汽车生产能力已经高达1200万辆,销售量却不到900万辆,行业景气调整的趋势不会改变。 由于汽车工业和房地产业都是最新一轮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产业,前者能带动钢机械、电子等156个相关产业的发展,而后者带动建材、家电等45个相关产业的发展。 随着汽车和房地产进入行业景气调整期,整个国民经济必然随着将进入周期性调整阶段。 三、明年我国经济可能出现“三大需求同时失速”的险情 1、国际影响总体有限 根据上述分析,次贷危机对我国投资、消费与出口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相比之下,次贷危机对我国投资、消费不利影响都比较间接。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较大程度上被国内因素所对冲。 但是,次贷危机对出口的不利影响不仅明显,而且通过任何国内途径也无法消除。 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以来,在我国消费稳中有升的情况下,工业增加值呈现不断下降趋势。 这种背离的原因正是在于,第二季度开始我国的工业出口交货值也出现波浪式的下降势,而且由于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比较高,工业生产依赖国外市场的程度比较高,出口交货值增长幅度的放慢直接导致了工业增长的下降,进而导致了GDP增长的放慢。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对次贷危机的不利影响过分恐惧,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内生性。 进入新千年之后,中国经济不仅领先世界经济而复苏,而且走势明显强于世界经济。 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在中国强大内需的作用下,世界其他国家经济才重新趋于活跃。 摩根士坦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03年中国外贸进口吸收了美国出口增量的22%,德国出口增量的28%,日本出口增量的32%。 许多报告则指出,进入新千年之后,中国已经是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 这一切表明,美国次贷危机尽管对中国经济增长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但程度有限,难伤根基。 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如何,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国内自身因素。 只要宏观调控应对得当,中国经济依然具有较大可能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态势。 2、国内经济增长动力减弱 有关数据显示,企业自筹资金已经成为已经占了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的四分之三。 这种资金结构的转变表明投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规律决定的,市场景气、企业利润率高的时候,投资就快速上升。 反之,亦然。 这一点与过去政府和国有企业为投资主体时的情况完全不一样。 今年以来,由于石油、粮食和矿石等和资源原材料价格的持续快速上涨,企业成本大幅上升,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的快速下跌。 从过去的经验看,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大幅减弱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也可能以缓慢的方式回落,但前提是背后要么是有较快增长的外需,或者消费需求在支撑。 然而,从国外需求看,虽然美国次级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可能将明显缓解,但是只能阻止世界经济出现大幅恶化的势头,并不能改变世界经济继续调整的趋势,因而未来几年内我国经济的外需拉动力将明显减弱。 从国内需求看,虽然历史上居民的消费高潮都是出现在经济增长的高潮之后,主要成因是前期累积财富的集中释放。 但是,从现在的情况看,过去的故事可能不再重演。 前期国内以住房和汽车代表的居民消费热在较大程度上是由消费信贷刺激起来的,居民的财富已经被提前透支了,再加上股市的大幅度下跌,购买力集中释放的可能已经不存在了。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企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