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喜马拉雅山巅的寒风,吹拂着山下青稞穗浪。近日,在西藏日喀则市江孜县江热乡班觉伦布村里,上演了一场名为“雪域·交响”的氆氇时尚秀,展示着新时代藏族服饰文化。氆氇织品,这个温暖了雪域高原2000多年的羊毛织品,是怎样与时尚大秀联系起来的?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产消费的结合,展现出非遗工艺的新活力与希望。
近年来,非遗消费逐渐成为社会热点,很多地方将非遗打造成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和亮点。据统计,截至目前,各地共建设6700余家非遗工坊,推进非遗助力乡村振兴。随着非遗品牌和非遗产业持续发展,非遗消费稳步增长,受到消费者青睐。相关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非遗相关产品的年成交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73.2亿元,同比增长37.7%。
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非遗焕新,既要靠革新技术工艺促产品迭代升级,也要打开销路谋新生,促进非遗消费。
利用现代技术,革新非遗生产,培养工艺人才,走品牌化、规模化的路子,实现效率提升、品质改善。以江孜氆氇为例,传统织机效率低、颜色品种单一等问题曾让这项古老技艺陷入发展困境。上海市第十批援藏江孜小组引进上海一家公司开展氆氇编织产业帮扶协作,与当地手工艺人共同开启江孜氆氇的创新之路。通过研发新材料、设计新样式、改造织布机等,升级后的氆氇织品不仅保留了藏族传统编织的原汁原味,而且产品质量大大提升,开发出披肩、围巾、靠垫等多样化产品,市场拓宽,受到更多消费者喜欢。今年年初,氆氇产品更是登上法国巴黎时尚家居设计展,受到围观者称赞。目前,江孜氆氇系列产品除了有线上线下时尚店外,还成功入驻巴黎路易威登旗下品牌店。
丰富非遗消费方式和消费场景,满足多元消费需求。只有不断创新营销方式和提升品牌效应,才能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和喜爱。如今,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在网上购买非遗相关产品。通过打造非遗专区、举办非遗购物节等活动,电商平台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带来新机遇。同时,旅游业快速发展也为非遗消费的兴起提供了重要契机。现在人们出门旅行更关注各地的文化和特色产品,通过参与非遗体验项目、购买非遗商品等方式,不仅能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还能感受到非遗的独特文化魅力。因地制宜推动非遗项目与现代消费市场的深度融合,也是促进非遗焕新的有效方法。
守正创新,非遗焕新。从高原小城到巴黎时尚圈,江孜氆氇打开了通向世界的窗口。随着“非遗热”持续,未来,我们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非遗传统工艺制品,不仅走出深闺,而且走向世界,在更大的舞台上,在交往交流中,焕发绚丽色彩,展现勃勃生机。 (:李万祥 来源:经济日报)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怎样做到传承和创新
1、对待传统,不能以片面遮蔽整体,不能以当代否定过去。 我国非遗保护的实践,正是抱着尊重中国社会整体发展规律的态度展开的。 以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来看,非遗既是积累与沉淀,也具有开创与自我更新的能力。
2、文化因积累而形成传统,传统因积累而产生巨大能量。 一个民族的传统对本民族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生存财富和精神资源。 对传统的认同和承继是非常有益并且必要的,对自身历史和传统的了解是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民族自身定力及自信自尊的精神源泉。
3、历史经验已经表明,传统内部应该有反思和批判的声音,但一味否定,一概推翻,只会导致全民性的心灵空虚和价值混乱。 我们承认,传统中也有糟粕和偏狭,需要我们理性对待,去伪存真,但在这一过程中,不能以片面遮蔽整体,不能以当代否定过去。
扩展资料
在重视加强传统文化调研与保护的今天,非遗是我们的重要“索引”和宝贵财富。 经由非遗传承保护,我们可以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和深入发掘,立足现实实践,面向未来思考,把凝结中国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开来。
同时,非遗传承保护也是正当其时、影响深远的文化建构,通过生动讲述中国非遗故事,充分展现中国非遗道路的独特创造、中国非遗理论的独特贡献和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让世界更准确、更全面地了解中国非遗保护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加深对中国非遗经验和道路的认识。 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也是当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
宁夏文化提炼什么精神
宁夏文化提炼出的精神是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的精神。
宁夏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涵体现在多个方面。
一、开放包容的精神
宁夏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文化交融之地。 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宁夏文化吸纳了各民族的文化精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这种文化的精髓就在于其开放与包容,不同文化在这里相互融合、共生共荣。
二、守正创新的精神
宁夏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 宁夏人民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吸收先进文化元素,推动文化创新。 这种守正创新的精神,使宁夏文化既保持了传统特色,又焕发出新的活力。
详细解释
宁夏文化的开放包容精神,源自于宁夏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和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 宁夏地处丝绸之路沿线,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流的枢纽,这种地理位置使得宁夏成为多种文化交融的宝地。 在这里,中原文化、西域文化、回族文化等多元文化和民俗风情交融共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而守正创新的精神则是宁夏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宁夏人民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吸收现代文明成果,推动文化创新。 这种创新精神体现在宁夏的文学艺术、影视制作、非遗传承等多个领域,使宁夏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综上所述,宁夏文化提炼出的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的精神,是宁夏地域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宁夏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这种精神将不断激发宁夏人民的创造活力,推动宁夏文化的繁荣发展。
大理市奋力推动文化旅游转型升级 实现全域全季全时的旅游“全景模式”
近年来,大理市立足大滇西旅游环线发展战略定位,加快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聚焦“文、游、医、养、体、学、智”全产业链,推动健康产业与旅游、体育、文化、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奋力推动文化旅游转型升级,实现了全域全季全时的旅游“全景模式”。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厚实
2019年(疫情前)旅游总收入是2012年4.53倍,旅游人数年均增幅超过24.1%,旅游收入、旅游人数逐年快速增长,国家3A级以上景区11家,居全国县市前列。 2022年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有序推进旅游业复苏,1—7月,大理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超过2100万人次,旅游业成为全市投资的重点、消费的热点、开放的亮点。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旅游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品质持续提升
一批优秀文艺作品传播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博非遗活化利用成果不断涌现。 大理天主教堂和云南提督府旧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保中将军纪念馆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周城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白族扎染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也成为了游客体验白族文化的打卡地。
守正创新,文旅产品更加丰富、业态更加多元
建成111个村级文化室、111个农家书屋,31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提升完善13个乡镇、街道办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的服务功能。 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01项,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5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14项、州级29项、市级24项),培育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33人,培训市镇村各级文艺骨干上万人次,图书馆、博物馆免费开放。
在此基础上,大理市将景区开发、旅游接待与生态治理、苍洱山水田园保护有机融合,持续推出各类旅游新产品。 “网红S湾”“最佳爱情表白地”等打卡地的极致浪漫,让洱海生态廊道成为游客到大理旅游的必选项;杨丽萍大剧院、大理书院、海洋世界、华纺1958文化创意园区、大理床单厂、变压广场等一批新项目建成,成为新、老大理人的记忆IP;大理海纳尔·云墅、林舞鸟鸣吾乡间、木田养山等“高端精品民宿+旅游”,花语牧场、喜洲稻田等“农业+休闲观光游”,理想邦、花醉艺术空间、猫米花园等“婚庆+旅拍游”,格兰芬多自行车赛、大理国际马拉松赛、大理100越野赛等“体育+旅游”新业态项目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品味、不同消费层次的各类需求。
多年来,大理市成功创建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大理古城被认定为第一批国家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双廊镇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双廊村荣获“2021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这些荣誉的获得让大理旅游的金字招牌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