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时间写出经典 吕其明是怎么做到的 红旗颂

吕其明

为向新中国成立75周年献礼,上海爱乐乐团准备了一份厚礼,为老团长、作曲家吕其明创作的《红旗颂》出版发行珍藏版黑胶唱片。

这一版唱片集合了八个不同版本的《红旗颂》,不仅有1965年第六届“上海之春”的首演录音,更有今年全新录制的钢琴与乐队、双钢琴、钢琴独奏、少儿合唱等版本,展示这一红色经典作品的薪火相传。

吕其明曾担任上海爱乐乐团前身之一的上海电影乐团的老团长,《红旗颂》的部分创作和乐队排练就是在乐团完成的。因此,上海爱乐乐团如今所在的静安区武定西路1498号,就是《红旗颂》的诞生地,是第一声旋律响起的地方。

“试演是在这个大厅,修改在我曾经的团长办公室,音乐界老前辈审听《红旗颂》的情景记忆犹新……重新回到这个地方,我被勾起了很多的美好回忆。”10月12日,在唱片的发布现场,94岁高龄的吕其明笑说。

两个宝库,为他打开创作的闸门

自1965年5月在“上海之春”首演后,《红旗颂》在国内外多次演出,成为中国音乐史上上演率最高的作品之一。

吕其明是怎么做到的

这样一部经典作品,吕其明只用了七天时间完成,是偶然还是必然?“看起来很偶然,其实是必然的。”吕其明笑说,这得益于他有两个宝库:思想感情的宝库、民族音乐文化的宝库。

早在15岁,吕其明就加入中国共产党,一路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走过来,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过生死的考验,确定了共产主义的世界观,要全心全意、一生为人民服务。另外,吕其明始终热爱民族音乐文化,且从未中断学习,不断从各地的民歌、戏曲中吸收养分。

“我把两个宝库的闸门打开,水喷薄而出,水到渠成,所以在七天内把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写出来。”吕其明说。

吕其明认为,作曲通常有两种手段:从有到有、从无到有。《东方红》《浏阳河》《沂蒙山小调》等经典作品都是“从有到有”的典型,在民歌基础上加工,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好作品。

和《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一样,《红旗颂》属于“从无到有”,“主题听起来是中国的,但不是哪一个具体地区的,不是山东、东北、陕北的……我从学习过的大量中国民歌里吸收营养,主题里有各地的民歌元素。”吕其明说,两个宝库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也因此,它能受到人们的欢迎,受到历史的检验。

步履不停,横跨半个世纪的修改

《红旗颂》问世半个多世纪来,吕其明步履不停,始终在不断修改。

这是一个命题作文。当时,吕其明受命为第六届“上海之春”创作一部歌颂新中国的管弦乐作品。他想起1949年开国大典,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天安门广场沸腾的场景,“那种激动人心的画面,像电影一样在我眼前闪过。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用音乐表达出这种伟大的情感。”

时间紧迫,吕其明心里有好几个方案,但来不及考虑清楚,只好选择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案,就这么写了出来。作品原本有15分钟,后来改到9分钟。

管弦乐

“有一段,造船工人在红旗的指引下,进行着创造性的劳动,紧张又激烈。还有一段,人们发自内心对红旗歌唱,非常抒情。老前辈们说,《红旗颂》应该是概括的形象,不需要具体的描写。我心服口服,大刀阔斧地删掉了6分多钟。”

在第六届“上海之春”首演后,《红旗颂》一炮而红。兄弟省市的乐团纷纷来抄谱演出,口碑一下就传开了。

“七天实在太仓促了,回头来看,我不够满足,总觉得还应该修改。我那时候的水平还没有到一锤定音、一字不改的程度。”然而,吕其明也有顾虑,大规模修改,大家可能不承认这是《红旗颂》了。所以,他不敢大改,也不敢多改,只能用“切香肠”的办法,一点一点地打磨,陆陆续续改了半个多世纪,“现在,修改应该画上一个句号了。”

八个版本,经典走向更广观众群

为了让《红旗颂》能为更大范围的人群服务,吕其明前后写了12个不同版本。由上海爱乐制作发行、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出版的《红旗颂》珍藏版黑胶唱片,收录了其中8个版本,包括管弦乐序曲、双钢琴版、管乐版、少儿合唱版等。

值得一提的是,唱片中包含了1965年5月8日首演的珍贵录音,由陈传熙指挥,记录了《红旗颂》首次在“上海之春”亮相的辉煌时刻。

多个版本为不同需求的听众和演出单位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例如,上海爱乐常任指挥张亮指挥的管弦乐序曲版,气势恢宏;钢琴家陈萨和12岁琴童曹陈曦合作的双钢琴版,录制于今年5月,新鲜出炉;林友声指挥的管乐版,在铜管乐器的雄壮音色下更显气势。

艺术总监张艺指挥上海爱乐,携手钢琴家孔祥东录制的钢琴与乐队版,曾在今年的“上海之春”和上海解放75周年主题音乐会上奏响;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的少儿合唱版,由军旅诗人薛锡祥填词,纯净的童声展现了对红旗下的少年茁壮成长的美好祝愿;青年钢琴家章琼娜录制了钢琴独奏版;张国勇指挥上海爱乐和上海歌剧院合唱团共同演绎交响合唱《红旗颂》,共唱伟大复兴的民族梦想。

钢琴

唱片中还特别收录了《红旗颂》创作背景介绍,以及吕其明写于今年2月的自述。《红旗颂》的珍藏版黑胶唱片和CD首发版限量各500套,将在上海爱乐官方微信小程序发售。


管弦乐序曲《红旗颂》总谱分谱简介

吕其明,1930年出生,是一位杰出的一级作曲家,男,汉族,籍贯安徽无为。 他的音乐生涯与新中国紧密相连,自幼便展现出音乐天赋。 十岁时,吕其明加入新四军二师抗敌剧团,开始了长达九年的军队文工团音乐工作生涯。 1945年9月,他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随部队进入上海并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担任小提琴演奏员。 1951年,他转任北京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电影作曲,随后又回到上影厂从事故事影片作曲。 1959年至1965年,他在上海音乐学院深造作曲和指挥技术,积累了深厚的音乐功底。

红旗颂

吕其明以其卓越的创作才华和丰富经验,为众多影片和电视剧谱写了无数经典音乐。 他为《铁道游击队》、《红日》(合作)、《白求恩大夫》等影片创作了音乐,如管弦乐序曲《红旗颂》更是他的代表作,充满壮丽豪迈的英雄气息,展现了他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热烈赞颂。 此外,他还创作了《开拓》、《国旗·一九九七》等多部大、中型器乐作品,以及《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谁不说俺家乡好》等数百首声乐作品,展现了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生活基础。

吕其明的作品因其丰富的生活底蕴和社会影响力,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观和艺术风格。 他的音乐作品跨越了不同体裁和形式,无论是早期的英雄史诗风格,还是后来的深情叙述,都反映出他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执着追求。 他的离休并未停止创作,他的音乐遗产成为我国电影音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扩展资料

图书信息

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交响乐作曲家

答:吕其明

大型交响史诗《红旗颂》创作于1965年,56年来常演不衰,回响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心中,这其中饱含了创吕其明对党、对人民的一片赤子之情。 15岁时,吕其明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许下了庄重的誓言。

新中国成立后,吕其明成为国家培养的第一批交响乐作曲家。 1965年,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的吕其明接到了创作交响乐《红旗颂》的任务,他闭关七天七夜,将新中国诞生波澜壮阔的画卷都准确表达在乐曲中。

用音乐歌颂党、歌颂人民是吕其明毕生的追求。 70年来,他先后为《红日》《铁道游击队》《焦裕禄》等200多部影视剧作曲,并创作《使命》等10余部大中型交响乐作品。 如今,这位91岁的老人依然笔耕不辍,正在以抗击新冠疫情为题材,创作一部新的交响乐,用满腔热情讴歌着我们的新时代。

乐队

红旗颂 解析 急需

《红旗颂》采用了主题贯穿发展的奏鸣曲式结构。

该曲前奏部分的小号动机显然来自《义勇军进行曲》,将听众带回到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升旗仪式那令人激动的时刻;

呈示部的第一主题也可被称为“红旗主题”,这是一个典型的颂歌主题,具有跌宕起伏、舒展豪迈的气概,仿佛能够看到在红旗的引领下,革命者们奋勇前行时沉着刚毅的脸庞;再现部虽然只出现了“红旗主题”,但国歌动机的加入不仅使音乐风格保持统一,也高度概括了整部作品的颂歌主题。

创作背景

为了创作好该曲,吕其明在一周时间内,辗转思考,他试图寻找一个表现“红旗”主题的切入点。

在构思和创作的过程中,被捕入狱英勇就义的父亲、慷慨赴死前赴后继的先烈、开国大典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如同电影画面般浮现在吕其明的脑海中。 最终,他完成了该曲的初稿。 创作过程中,吕其明认为要尊重中国老百姓的欣赏习惯,因此将创作重心放在旋律的表现上。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让每位学员都能在威海完成一个好的作品
武网决赛迎战萨巴伦卡 郑钦文两盘完胜王欣瑜赢德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