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的画稿比画作更动人

题款

《追摹八大小鸭》 齐白石 纸本设色 1935年 《砖纹若鸟》 齐白石 纸本墨笔 1919年

◎罗元欣

展览:劣纸·良画——齐白石的墨痕逸兴

展期:展至2024年10月1日

八大山人

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

绘画

谈及齐白石的艺术,人们往往会想起他画的墨虾和“红花墨叶”的大写意花卉。说到大写意绘画,又常常给人以肆意洒脱一挥而就的感觉。但画家真的可以轻轻松松一挥而就吗?在一挥而就的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创作过程呢?

随时随地临摹学习

艺术大师齐白石并非生而为大师。从乡野的放牛娃到雕花木匠,再到湘潭本地的画师,齐白石的绘画之路远非坦途。绘画对于齐白石来说,不仅仅是天赋,还是一门养家糊口的手艺。年轻时靠着一边做雕花木匠,一边给人描容画像、画仕女美人图,齐白石逐渐改善了家里的生活。27岁的齐白石被爱才的士绅胡沁园收为弟子,正式开始学习绘画和诗文。

临摹成为青年齐白石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北京画院藏有齐白石30多岁时双钩湘潭画家谭溥的梅花稿,他一丝不苟地勾勒出梅花花瓣的每一个细节,以及谭溥的题款与印章。通过细致的临摹,齐白石一方面学习前辈画家的绘画方法,另一方面将经典图式记录下来,再慢慢融入自己的创作中。

齐白石的画稿比画作更动人

齐白石也非常看重临摹前代画家的作品,尤其喜欢八大山人的艺术,可谓是八大山人的小迷弟。他临摹过很多八大山人的作品,曾说:“白石雪个同肝胆。”这是齐白石的期望、目标,是他追求的艺术精神。

这幅《追摹八大小鸭》稿就是齐白石临摹的八大山人的作品。从画中题款可知,1904年前后,齐白石在江西南昌看到一幅八大山人画鸭子的真迹,他非常喜欢,就勾摹了下来,并将这幅小鸭稿一直留在身边,并将稿子从湘潭家乡带到北京。但是1935年的一天,71岁的齐白石突然找不到自己保存了30多年的小鸭稿,他心疼惆怅不已,又不甘心稿子的遗失,于是凭着记忆和印象又画了一幅。许多画稿不但被齐白石保存在身边,更是保存在心里,他记得这些画稿的来处和细节,张张件件都不曾忘记。

不遗余力记录真实

齐白石40多岁时的五次远游,让他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旅途中的山水远比画作上的山水更能打动他,他认识到真实的世界是他艺术创作的源泉之一,于是他用画笔不断记录着各种各样能带给他灵感和新鲜感受的真实事物。

小姑山,又名小孤山,是位于安徽省宿松县城东南60公里长江之中的一座孤立的山峰。在这幅画稿中,齐白石写道:“余癸卯由京师还家,画小姑山侧面图。”癸卯年为1903年,这是齐白石“五出五归”中的第一次远游,这座长江之中孤立的山峰,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07年,齐白石开始他的第四次远游,他先前往广西钦州,又去了越南的芒街游览。冬月时,齐白石起身回乡,这次他从另一个方向再次路过小孤山,画下了小孤山的另一面。

在没有手机的时代,这些看似随笔画成的写生稿,帮助齐白石记录下了对真实山水的即时性印象与感受。他在“五出五归”远游归家之后,根据途中的写生稿创作了最令他满意的山水作品《借山图册》。

慧眼识珠捕捉有趣

在很多的人印象里,齐白石是一个戴着小圆眼镜,留着长胡子的老者形象,这个形象是平面化的,谁能想到这个老头竟然是一个特别有趣的人呢?他仿佛是趣味捕捉器,捕捉到别人难以发现的有趣的事物,并将它们记录在画稿里。若干年后当我们再次观看这些画稿时,常会轻轻地笑出声来,不禁感慨齐白石的幽默。

《砖纹若鸟》中的这只呆萌小鸟画于1919年,彼时齐白石刚刚来到北京定居,无处寄身的他借住在法源寺的羯磨寮内。那天是己未年的六月十八日,他的学生张伯任前来拜访,二人在寺中的羯磨寮间说话,齐白石忽然看到地砖上的印子很像一只鸟儿,就找来一张普通的纸,照着样子勾了下来。地砖上的印子若让别人看到可能会嫌弃——这破砖早该换了,而齐白石却从另一个视角看到了一只有趣的小鸟。他还在小鸟的翅膀上写下了:“真有天然之趣。”天然之趣,就是齐白石所要捕捉的趣味。

画家

1917年,齐白石的好友陈师曾建议他自创风格,齐白石深以为意,并开始了“衰年变法”。画家要自创风格谈何容易,断舍离的挣扎间需要很大勇气,需要找到新的、具有生命力的、能够感动自己的东西。最终,齐白石回到了“天然之趣”中,并成为他创作的根本理念。

天然,自然而然,无人工雕琢之气,不矫揉造作。艺术本就出自于人工,要有天然感,并不容易。画家需将自己的技法、习气抛却,奉出一颗孩童般天真烂漫的心,方能成就几分“天然之趣”。我们爱齐白石的画,打动我们的是他骨子里的真趣——真实、自然、有趣。

齐白石

反复试验成就经典

齐白石是个细节控,在画很多题材之前,会提前设计好画稿,从构图到色彩搭配,都经过他精益求精的考量。确实画家要创作出好的作品,除了在格调上要富有天然之趣外,还需要在画面的细节处下功夫,并非靠肆意挥洒可得。

在《荷花鸳鸯稿》中,齐白石精心设计了每一处细节,从荷花花瓣的浓淡变化,到鸳鸯身上各处羽毛的颜色,他均一丝不苟地做了说明和标记。例如,他在雌鸳鸯头部羽毛处,标记颜色要用“似朱砂少许,和墨和黄,欲紫不紫”,在雄鸳鸯翅膀羽毛处标记“赭兰淡”。这是他认真观察了真实的鸳鸯羽毛颜色之后,反复尝试颜色搭配和融合效果后的经验和心得,形成一种新的范式。以画稿的形式将此心得详细记录下来,为后来的创作提供素材,从而免去了在创作类似题材的画作时再重复进行繁杂的试验,避免了精力和时间的浪费。因此这些标注了很多细节的画稿,是齐白石的试验结果,是最佳的设计方案。将此《荷花鸳鸯稿》和《荷花鸳鸯图》对比,便可清晰地看到齐白石是如何将画稿转变成画作的。

齐白石一生都很珍爱这些画稿,有些画稿陪他经历了战乱和劫难,画家又将它们从湖南家乡带到北京,每每再翻看这些稿子,他都不禁感慨世事变化无常。如今,我们在美术馆观看这些画稿时,或为齐白石的幽默可爱莞尔一笑,或感同身受他所处的时代之殇,不过是让我们离这位大师更近一点而已。

供图/北京画院美术馆

到底哪套比较好 帮我选一下吧
切尔西需要稳定;哈兰德是世界级球星所以被写进歌里 库库雷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