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吴佳霖 深圳、北京报道
从李子柒的悠扬田园风到丰富多彩的短剧创作,从官方权威到民间热情,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正在持续进化。
近日,“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四批推荐剧目发布,《重回永乐大典》《澳门故事》《大力村超人》等55部优秀主题微短剧作品入选,成为该计划的新星。
该计划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起,旨在以“微短剧+”的形式,尝试融合文化和旅游,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传统文化正在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再度焕发新的生命力,而短剧等新兴媒介则扮演着传统文化复兴、与现代化融合的新角色。
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2023年,全国7.3万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9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2%;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904元,同比增长17.6%。
迈向主流化、多元化的微短剧,与传统文化IP的新生恰逢其时。
微短剧赋能传统文化,文物拟人焕发消费活力
官方入场,以短剧为载体,以传统文化为表现形式,拔高了精品微短剧内容的天花板,与口味更加刁钻且付费意愿更低的年轻用户双向奔赴。
在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精品免费微短剧中,文物拟人成为一种新颖且引人入胜的呈现方式。
此前爆红的《逃出大英博物馆》,女主角扮演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内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一出场便对着记者男主角喊“家人”,毕生愿望是“回国”。
在3集16分钟的短片中,还出现了京剧、太极拳、天安门广场、打铁花等多种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画面。回国后,小玉壶带着大英博物馆其他文物的牵挂,来到国内博物馆对着类似的文物诵念“家书”。
“短剧的本质不是长短,是密度。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给观众最大的情绪爆发力。”十月初五影视的一位编剧对21记者说。而在免费精品微短剧中,短时间内爆发的情绪不一定是打脸、狗血的剧情反转,也可以是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的情感共鸣。
爆款传统文化微短剧的特色是,男女之间的互动点到即止,传统文化的精粹集中展现,百年失落的遗憾勾连起更为宏大的家国情怀。
除了玉壶,书亦有灵。“书有书衣、书脊、书口、书眉等,书是很拟人的。”《重回永乐大典》的观影分享会上,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古籍修复技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朱振彬说道。
这部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抖音集团荣誉出品,红果短剧、央视频联合出品的短剧《重回永乐大典》,古籍残本化身素袍白衣、畏水畏火的男主,指点女主成为优秀的古籍修复师,以期收归残本。
无论是玉壶的千里送信,还是永乐大典的残本修复,以文物为主题的精品化短剧都在试图讲一个简单的故事,但用打磨到极致的精品视觉呈现。
事实上,如果有机会参加西府大院《重回永乐大典》的短剧观影会,就会在现场领到一个精致的“古籍修复包”。展开模拟的古籍书页,抚摸清晰坚韧的米白宣纸,穿越指尖与笔尖相隔的万千岁月,随着说明书一步一步体验古籍修复师还原古籍的工作日常。
近年来,随着《“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出台,我国文物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如今文物‘被发现’,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现代科技尤其如流媒体平台等形式的宣传和推广。”
除却短剧形式外,譬如此前腾讯利用最新的游戏引擎和云游戏技术,包括物理渲染和全局动态照明,创造了“数字敦煌”“数字藏经洞”等,通过对敦煌石窟和遗址内文物的数字化,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
传统文化离我们并不遥远,应用新科技、新媒体、新形式,让传统文化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包括红果在内的短剧品牌开始尝试讲述的故事。
免费精品微短剧重塑市场格局
业内人士认为,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免费精品短剧可以看出,官方主导的精品微短剧,相较于盈利效果,更在意宣传效果。
精品文化微短剧,并非以短剧常见的用户付费、广告插入、VIP订阅等作为收益方式,而是拓展传统文化表达的空间,带动上下游相关文化产业的业态,以期提升文化IP的商业价值,让短剧带来的流量在另一个文化产业链的环节变现。
精品免费短剧的集中出现体现出微短剧行业正在经历的一场变革。为什么优质内容频频出现在免费平台上?免费模式又如何给制作方带来收益呢?
21世纪经济报道此前消息,以红果短剧为例,一方面红果作为平台方给制作方的报酬足够优厚,剧本的价格和后续的收益都比行业其他竞品更具吸引力,大量投入得以成为优质内容较佳的展台;另一方面,其背靠的巨大流量池得以触达更多的用户,用户也更愿意在免费平台上浏览更优质的内容。由此可得,免费模式下,平台方和制作方,平台和用户,都达到了良性循环。
从商业逻辑来看,在发行与变现端,自然流量和广告变现,对比商业流量和付费充值,正占据越来越大比重,同时带来了海量新增内容预算;从内容端来看,自然流量+广告变现模式注重点击率、完播率、播放时长等,更考验内容本身,促使微短剧精品化和多元化,将选择权交给观众,让内容决定市场。
流量趋于免费,内容走向精品,免费模式正在重塑短剧市场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