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瀣一气”是如今比较常见的一个贬义词,用以讽刺那些勾结在一起做坏事的人。“沆瀣”两个字都是三点水,很明显和水有关。“沆瀣”的本意是指夜间的水汽、露水。那按照这个意思,“沆瀣”和一气连起来不应该是洁净、清香的意思吗?怎么就是污垢、臭气的意思了呢?
其实作为成语,“沆瀣一气”中的“沆瀣”并不是指水汽、露水,而是指两个人:崔沆,崔瀣。
关于这个成语的故事,记载在宋代钱易的《南部新书·戊集》。说是在唐僖宗年代的一次科举考试中,有个叫崔瀣的考生,才华出众、能力超群,很被众人看好。等到了放榜那天,崔瀣果然不负众望,高高中榜。
按唐宋科举惯例,凡是考试及第的考生,就自动成为主考官的“学生”。比如宋朝欧阳修作为主考官录取了苏轼,苏轼就自动成为了欧阳修的学生。
崔瀣中第后,按当时的习惯也自然要以学生的身份,去拜见自己的老师。但有意思的是,当时的主考官的名字叫崔沆。
谁也没想到,老师崔沆与学生崔瀣,一见如故,彼此非常欣赏,一时间两个人走得很近。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但好玩的是这对师生的名字很有意思,连起来就是“沆瀣”。
于是,人们谈论这对师生的时候,都拿“沆瀣”开玩笑,更有好事者还把“沆瀣”两字变成了:“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意思是想说他们师生的关系就好像是夜间的水汽、露水一样,是合在一起,分不开的。
如此看来,“沆瀣一气”在当时就是一句开玩笑的话,大家只是觉得好玩,当成趣谈,并没有包含贬义,也没有影射崔沆、崔瀣师生在考试中有徇私舞弊的事。
但问题是,崔瀣及第后,不仅很快就得到了很好的官职,而且还跟坐了火箭似的,升得非常快。于是就有人开始质疑了——崔沆、崔瀣两人之间肯定有什么猫腻。不然怎么能中榜,还能升官这么快呢?
随着猜疑的人越来越多,谣言也越传越大,于是大家开始用“沆瀣一气”,来暗示他们之间可能存在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
这样传来传去,结果一个完全因为赞扬师生倾心而玩笑式创造的成语“沆瀣一气”,很快就变臭了,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贬义词,表示暗中勾结的意思。不得不说,这个成语还是挺悲催的。
崔沆与崔瀣的私交到底怎么样?我们已没办法考证,他们之间或许真的存在说不清道不明的私交,或许仅仅是有人嫉恨、眼红而散布出的谣言,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沆瀣一气”因他们而生,却也因他们而臭。
文/马庆民
沆瀣一气什么意思
沆瀣一气是指气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沆瀣一气是一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 这个成语的字面含义是夜晚的露水和水汽凝结在一起,用来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在一起,常常有贬义色彩。 它常用于形容那些在某些方面有着相同不良习性或特点的人,由于彼此有着相似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而走到一起,共同做出一些不正当的行为。 这山巧斗种勾结往往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时带有一定的批评意味。 这个成语在描述某种不正当的合作关系或者团体时尤为贴切。
具体来说,“沆瀣”指的是夜间的水汽和露水,二者相互结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氛围。 “一气”则是指这种氛围下人们相互呼应、相互勾结的状态。 因此,“沆瀣一气”在比喻意义上表示的是人与人之间不良的关系和合作。 它通常用于形容那些为了共同的目的或利益而勾结在一起的人,这些人在道德、行为或价值观等方面都有着相同的不光彩之处。 他们通过合作追求不正当的目的,最终导致不良的甚至有害的结果。 这种用法通常带有一定的批评意味,用以表达对这种不正当关系的批评和不满。
总之,沆瀣一气是一个比喻性的逗磨成语,用来形容那些因为相似的负面特点而勾结在一起的人或团体。 它警示人们在建立关系时应该追求正直和诚实,避免与那些可能会对自己产生不良影响的人产生不当的宽缓关联。
沆瀣一气的读音及解释
“沆瀣一气”泛指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沆瀣一气—臭味相投
从历史记载来看,崔沆是凭考卷录取崔瀣的,二人此前并无瓜葛,姓名联璧只是一种巧合,但语言的传播自有其约定俗成的惯性,传扬日久,“沆瀣一气”就从玩笑话变成了含有贬义的成语。
客观地说,这即使不是一件冤案,也是因巧合而引起的曲解和讹传。 这也警示人们,酒后谈资、坊间笑料、小道消息一类的传言,有时极具杀伤大烂梁力,从来不可小觑。
与此同时,在生活中,经常有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勾结起来,做一些危害社会的事,这也提醒人们交友需谨慎,交邪友,容易沆瀣一气,后患无穷。 一定要看清这类人的本质,洁身自好,结交益友、乐友、诤友,坚决不与这些人同流合污。
同:两者都可指因坏思想、坏作风相同而合得来。
异:①沆瀣一气往往还含有“勾结成一伙”的意思,而“臭味相投”则没有。 ②“臭昧相投”仅用于人,而沆瀣一气除了人,还能用于人的集体、组织。 ③“臭味相投”的“臭”读“xiù”时,表示“气味相投”,为中性成语;而沆瀣一气为贬义成语。
成文用法
该成语在句中多作谓语,也作定语,用于人或其集体、组织,含贬义。
运用示例
北宋·王谠《唐语林·补遗》:“崔相沆知贡举,得崔瀣。 时榜中同姓,瀣最为沆知。 谭者称:‘座主门生, 沆瀣一气。 ’”
清·普朴《孽海花·第三四回》:“皓冬的敏锐活泼,和胜佛的豪迈灵警,两雄相遇,尤其沆瀣一气。”
有个很常用的成语叫“沆瀣一气”,沆瀣是什么东西?
沆瀣一气是个很常用的贬义成语,意思是说那些臭气相投的人勾搭在一起,和一丘之貉、狼狈为奸相近。 但这个成语也有点特殊,因为一个四字成语里竟然有两个生僻字。 如果要问沆瀣是什么意思,可能知道的人真不多。
“沆瀣”两个字都是三点水,很明显和水有关。 这两个字单独拿出来看的话,都是水气的意思,特指清晨的那种露水。 但是,清晨的露水又没招谁惹谁,怎么就成贬义了呢?
其实这个成语的来源是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宋代学者钱易有一部笔记叫《南部新书》,记录的都是唐朝的各种奇闻异事,其中就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隋唐开始,科举制度出现了。 以前的魏晋南北朝,官路被世家大族垄断,贫寒子弟很难做官,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只要你原意读书,考试考中了就能入仕。 很多读书人都选择了这条路。
唐僖宗时代,某一年在长安搞了一场考试,全国各地的读书人都跑到长安来应考。 有一个考生名叫崔瀣,从小品学兼优,才华横溢,他写的诗文在考生之间也是有不小名气。 这次考试大家并不是抱着你死我活的战斗心态来的,大家都比较随意,考考试,交交朋友,其乐融融。
这次考试的主考官名叫崔沆。 他改卷子的时候看到了崔瀣的诗,发现写得太棒了,拍案叫绝,果断把崔瀣列为第一。 虽然他们都姓崔,但是之前并不认识。
考试成绩出来那天,大家都在榜前围观。
崔瀣悄游被前面的人挡住了,看不到榜单。 这时,旁边的考生拍着崔瀣的肩膀,告诉他上榜了。 崔瀣很激动。
唐宋时代有一个规矩,科举考中的人,自动就算作考官的学生,以后就以师生相称了。 比如宋朝欧阳修作为主考官录取了苏轼,苏轼就自动成为了欧阳修的学生。
而崔沆和崔瀣这扰运扒对师生就有意思了,因为这两个人的名字连起来是“沆瀣”,古代本来就有一个词叫做沆瀣,意思是露水。 当时人挺有才,创造了一句话传开了: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这话的意思就是说老师崔沆和学生崔瀣两人就像清晨的水气和露珠,总是连在一起。 这句话诞生的时候完全没有贬义,只是一句打趣的话,是想说明师生二人的名字很有趣,才华也相近。 这对师生间完全不存在什么泄露试题、送礼考高分之类的事情。
问题是,崔瀣中举后,没多久就当上了不小的官。 有些人就眼红了,认为崔瀣肯定是送礼了,不然升官怎么这么快,有人就来质疑。 之所以会缓昌有人质疑,是有背景原因的。 唐朝科举因为也是刚刚实行没多久,不像后来那么严格,没那么多考场守则,所以唐朝考场上经常出现行卷之风。 行卷就是考生平时可以把自己写的一些好作品找关系偷偷拿给考官看,给自己加一点考试之外的砝码。 这种事很多著名人物都干过,比如王维,考试前就通过岐王把自己引荐给太平公主,然后就中了进士第一名。
当然,王维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你也可以说他找关系走后门,但这在唐朝是很正常的事,这种行卷之风很盛行。 崔瀣和崔沆之间并没有这种行卷之事,但被其他人质疑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这么一来,质疑的人多了,大家都开始说沆瀣一气,结果一个完全因为开玩笑创造的成语“沆瀣一气”就成了贬义,表示那种暗中勾结的意思。
这就是“沆瀣一气”的来历,本来是一个赞扬师生齐心的成语,刚诞生没多久就变成了一个贬义词,这个成语可以说是很悲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