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重磅发声!

【导读】央行、外管局,重磅发声!涉及货币政策取向、降息降准空间、外汇市场等话题

中国基金报记者 闫晶滢 吴君

9月5日,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李红燕、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司长彭立峰、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项目管理司司长肖胜出席发布会,就央行货币政策取向、降息降准空间、完善货币框架、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外汇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国际收支运行等市场关心的话题一一作了回答。

陆磊:着眼于总量、利率和结构

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

谈及今年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表示,今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特别是强化逆周期调节,有力支持经济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

政策实施方面,陆磊表示,总量货币政策持续发力。年初,货币政策靠前发力,着力稳预期、强信心。人民银行一次性降准了0.5个百分点,下调了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0.25个百分点,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引导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降0.25个百分点,着力支持宏观经济开好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人民银行完善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明示并进一步下调政策利率,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调0.1个百分点,以此带动了1年期、5年期以上LPR各下降0.1个百分点,支持挖掘有效需求,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同时,还引导主要银行下调存款利率,保持银行可持续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从政策实施效果看,陆磊称,人民银行针对科技金融设立了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有力扩大了有效投资。推出力度较大的房地产金融支持政策组合,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陆磊表示,金融总量增速仍保持在合理区间,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2%,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7%,都高于名义经济增速。社会融资成本也稳中有降,7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65%,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为3.4%,同比分别下降了22个和68个基点。贷款结构持续优化,7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17%,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6.9%,“专精特新”企业贷款同比增长15%,这三个数据都高于贷款余额同比增速。

关于下一步的政策取向,陆磊表示,人民银行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加快落实好已出台的政策举措,更加有力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将着眼于总量、利率和结构。

在总量上,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银行增强贷款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的预期目标相匹配。在利率上,发挥好近期政策利率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行的带动作用,以此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在结构上,加大已有工具的实施力度,推动新设立工具落地生效,主要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

李红燕:进一步扩大跨境贸易投资 高水平开放试点

谈及外汇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李红燕提到,当前,中国外汇市场可交易货币已经超过40种,交易品种也已经涵盖了国际主流外汇产品。今年前7个月,中国外汇市场总成交规模接近2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8.7%;同期,首次办理汇率避险的商户超过2万家,帮助更多企业利用外汇衍生产品,更好地管理汇率风险。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始终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连续19年稳居世界第一,为稳定市场信心以及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李红燕称。

对于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李红燕表示,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加强外汇便利化政策的供给。要推进外汇监管创新,适应贸易数字化、绿色化趋势,推动跨境电商、海外仓等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二是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稳步扩大外汇领域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进一步扩大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推动外汇管理创新政策在自贸试验区、海南自贸港、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先行先试。支持上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三是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维护外汇市场稳定和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完善中国特色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保障储备资产的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

谈到中国国际收支运行的新变化,李红燕表示,主要有几个特点:经常账户顺差合理均衡,跨境投资更加活跃,国际收支自主平衡,外汇储备稳居全球第一。

李红燕还称,国家外汇局将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和预期引导,外汇市场交易保持理性有序。国家外汇局会同有关部门严厉打击外汇违法违规活动,维护外汇市场健康秩序。稳慎推进银行外汇展业改革,推动银行外汇业务流程再造,构建事前尽职调查、事中差异化审核、事后监测报告的全流程展业框架,逐步完善更开放、更安全的外汇管理机制。

邹澜:不断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

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还有一定空间

对于接下来货币政策降息降准空间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降准降息等政策调整还需要观察经济走势。

其中,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供给长期流动性的一项工具,与之相比,7天逆回购和中期借贷便利是对应中短期流动性波动的工具,今年又增加了国债买卖工具。综合运用这些工具,目标是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年初降准的政策效果还在持续显现,目前金融机构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大约为7%,还有一定的空间。

利率方面,人民银行持续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今年以来,1年期和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分别累计下降了0.1和0.35个百分点,带动了平均贷款利率持续下行。

邹澜称,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经济恢复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总量上,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社会融资规模和人民币贷款增速高于名义GDP增速;结构上,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加大,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价格上,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下降。

对于下阶段央行如何进一步完善货币框架,邹澜表示,央行将结合经济金融发展变化,以及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审慎评估,进一步优化完善中国特色货币政策框架。

首先,要考虑优化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变量。央行将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更多将其作为观测性、参考性、预期性的指标,更加注重发挥利率等价格型调控工具的作用。同时结合形势变化,研究完善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让货币统计更符合实际情况。

其次,要改革利率调控机制。目前,央行已经明确了公开市场7天期回购操作利率是主要的政策利率,淡化了中期借贷便利利率的政策利率色彩,将7天期逆回购由原先的利率招标,改为了固定利率、数量招标,充分满足了一级交易商的投标需求。利率不再是中标结果,而是中央银行根据实施货币政策等需要确定的;数量不再是中央银行调节流动性的手段,而是一级交易商根据政策利率和他们的市场判断共同决定的,这有利于提升机构管理流动性的主动性。

未来还要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适当收窄利率走廊设置的宽度,更好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平稳运行。同时,在利率传导上,着重提高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质量,提升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更真实反映贷款市场利率,促进市场利率由短及长顺畅传导。为避免影响政策利率对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传导,每月中期借贷便利的操作时间原则上都将安排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发布后,价格由投标机构投标情况来确定。

此外,还要不断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央行自今年8月起已经开展国债买卖操作,并在月末发布了首个“国债买卖业务公告”。8月全月买短卖长、净买入国债1000亿元。央行买卖国债主要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和流动性管理,既可买入也可卖出,并通过与其他工具灵活搭配,提升短中长期流动性管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同时,央行也将结合宏观形势和政策调控需要,创新实施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持续提升货币政策效率。

最后,要进一步畅通货币政策传导。货币政策传导有两个阶段:一个是从央行到金融市场的传导,通过强化政策沟通和预期引导、提升货币政策透明度、增强金融机构自主理性定价能力,可以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另一个是从金融市场到实体经济的传导,需要着力打通传导堵点,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产业、监管等政策的协同,促进供求平衡,支持经济政策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领域,提升对消费、投资等实体经济变量的传导效果,增强金融服务着力点。

彭立峰:重点提升3个“比重”支持科技企业

创设科技创新专项金融债券

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司长彭立峰称,将锚定建设科技强国目标,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我们知道,科技型企业分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不同阶段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不一样。我们在做好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同时,更加聚焦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需求,这在我们国家科技金融服务上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彭立峰说。

他表示,将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提升3个“比重”:第一个比重是提升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中的比重,进一步丰富资本市场的融资产品,创设科技创新专项金融债券,同时,增强金融体系的激励和转化,以形成“耐心资本”;第二个比重是提升股权融资中投早、投小的比重,落实好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完善创业投资“募投管退”机制,提高外资在华开展股权投资、风险投资便利性;第三个比重是提升科技创新贷款在各项贷款中的比重,用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建立科技金融服务考核评价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增强对科技型企业的风险评估能力,丰富适应高新技术领域特点的金融产品。

肖胜:四方面助力资本项目高水平开放

上半年已发放QDII额度22.7亿美元

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项目管理司司长肖胜表示,下一步资本项目高水平开放主要从四个方面发力:

首先,科学把握资本项目开放的时度效。统筹谋划、有序推进直接投资、跨境融资和跨境证券投资等各个领域的外汇管理改革。同时,注重改革的系统集成,持续做好跨境投融资便利化试点政策的集成式推广。今年前8个月,跨境投融资高水平开放试点已惠及企业1400余家,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其次,以点带面深化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改革。推进和完善境外放款本外币一体化管理,有序支持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稳步推动跨国公司资金池业务的升级扩围,进一步提升跨国公司跨境资金的运营效率,助力总部经济发展。同时,会同相关部门稳步扩大金融市场开放,完善境内企业境外直接上市资金管理,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有序推进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业务(QDII)的发展。今年上半年,已累计发放QDII额度22.7亿美元。

再次,支持重点区域开放发展。以制度型开放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比如,支持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全球或区域财资中心,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率先试点各类创新政策,稳步推进海南自贸港、横琴和前海合作区建设等。同时,精准服务区域和产业发展,在前期实施深圳河套“科汇通”、前海“港企贷”等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跨境投融资和资金汇兑使用的便利化支持力度。

最后,国家外汇局将按照“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部署要求,构建并完善全过程、全周期、全链条的资本项目开放与风险防控体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小茉

审核:木鱼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一行两会重磅发声!人民币汇率、物价、A股、房地产…这些问题都回应了

“截止到目前,金融系统已经共有1137名工作人员受到了感染,其中42人不幸去世。 ”22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在抗击疫情中,很多金融服务工作需要冲在一线,金融行业工作人员也为此付出了艰苦劳动甚至牺牲。

陈雨露表示,近期,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下行的风险在不断加大。 在此背景下,世界形势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新挑战。

这场发布会上,一行两会的相关领导还就人民币汇率、物价、A股、房地产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

目前断定全球进入金融经济危机为时尚早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近期,国际疫情扩散蔓延,受此影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确实,我们看到欧美和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股市已经平均下跌了30%左右。 这种情况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目前来断定全球已经进入了金融危机还为时尚早。

国际金融危机通常有三个基本的特征:一是是否存在国际金融市场跨市场的持续的恐慌性下跌。 二是是否出现大量的金融机构,特别是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倒闭。 三是看全球的实体经济运行是否受到了严重破坏。 目前,针对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加剧,许多国家都陆续出台了一些应对措施,这些措施的效果还有待观察。

物价整体形势将逐渐趋于缓和

陈雨露表示,物价整体形势将会逐渐趋于缓和,在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预计会出现逐级下降态势。

我国企业实际融资成本已下降

近期,国际很多央行都采取了降息,那么,我国央行会否跟随呢?

就中国情况来看,陈雨露指出,此前出台的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重点保障企业已经超过5000家,获得贷款超过2000亿元,实际融资成本只有2.27%左右。

同时,人民银行还积极引导市场利率下行。

企业贷款利率水平明显下降,目前一般贷款利率5.49%,这个水平已经比LPR改革之前下降0.61个百分点。 对于下一阶段货币政策,陈雨露指出,货币政策主要是分阶段地把握力度、节奏和重点,始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充分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的独特作用;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用好3500亿元专项政策性银行信贷额度;加大对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和发行金融债券的支持;继续推进LPR改革。

预计未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还是在1:7上下波动

陈雨露表示,近期受国际疫情的影响,国际外汇市场出现比较大波动,人民币汇率虽然也有一些波动,但总体上来说,保持了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未来预计还是在1:7附近上下波动、有贬有升,继续双向浮动。

外汇市场是运行平稳,汇率的预期也是稳定的。 国家外汇局副局长宣昌能也表示,人民币不存在大幅贬值的基础。

A股的风险相对比较低

证监会副主席李超表示,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有必然性,直接影响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境内投资者心理的影响,一方面是对资本流动性的影响,这方面影响有限。

A股整体估值比较低,投资价值显现,市场流动性充裕。

李超还表示,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工作不会受疫情影响。 目前,证监会已经对创业板改革进行了研究论证,并在一定范围内征求了意见。 他介绍,创业板改革将重点抓好注册制改革这一主线,同时在发行、上市、信息披露、交易、退市等基础性制度方面作出改革安排,目前相关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坚决落实房住不炒要求

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22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

银保监会将坚决落实房住不炒的要求,促进房地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同时配合地方政府稳妥处置地方隐性债务问题。

他表示,未来,银保监会将积极支持保险公司遵循市场化的原则,依法合规开展投资运作,支持保险公司开展长期、稳健的价值投资,同时深化保险资金市场化改革,在审慎监管的原则下,赋予保险公司更多自主权,对偿付能力充足率较高、资产负债匹配度较好的保险公司,在有良好的风控为基础的前提下,允许其在现有30%上限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权益类资产的投资比例。

稳楼市,央行、银保监会再次发声!信息量大

时隔一周,监管部门再次发声稳地产!

2022年11月21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全国性商业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稳经济大盘政策措施落实工作。

会议强调,要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稳定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建筑企业贷款投放,支持个人住房贷款合理需求,支持开发贷款、信托贷款等存量融资在保证债权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展期。 用好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第二支箭”)支持民营房企发债融资。 完善保交楼专项借款新增配套融资的法律保障、监管政策支持等,推动“保交楼”工作加快落实,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同日,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2022年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讲话称,房地产业关联很多上下游行业,其良性循环对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调整,我们配合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一城一策”用好政策工具箱,降低了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针对前期一些房企风险暴露导致逾期交房,我们出台了2000亿元“保交楼”专项借款,支持已售住房的建设交付,并研究设立了鼓励商业银行支持“保交楼”结构性政策工具。 最近我们扩大了支持民企发债的“第二支箭”,为民企发债提供风险分担,民营房地产企业也在支持范围以内。

11月以来,稳楼市政策频出。

11月8日,交易商协会发布《“第二支箭”延期并扩容 支持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再加力》,推出针对包括房地产企业在内的民营企业发债融资计划,预计规模可达2500亿元,后续视情况进一步扩容。

11月11日,央行、银保监会印发《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从房地产融资、保交楼、风险处置、消费者权益、金融管理政策和住房租赁等六大方面出台十六条具体措施。

11月14日,银保监会、住建部、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了《关于商业银行出具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有关工作的通知》,允许商业银行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与优质房地产企业开展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业务。

政策密集出台背后,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尚未走出底部区间的现实。 考虑到政策生效一般有一定的滞后性,稳楼市组合拳的效果仍然有待进一步观察。 国家统计局11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0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亿元,同比下降8.8%;其中,住宅投资亿元,下降8.3%。 1—10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2.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5.5%。 商品房销售额亿元,下降26.1%,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28.2%。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数据显示,近期房地产市场持续处于低迷状态,不仅楼市“金九银十”成色不足,而且进入11月以来,楼市筑底走势仍在延续,头部房企信用风险也在持续暴露。

就宏观经济而言,除疫情带来的短期波动外,房地产低迷是2021年下半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的一条主线。 接下来为引导房地产市场尽快实现软着陆,除强化“保交楼”等供给端支持外,持续下调居民房贷利率,推动楼市企稳回暖是关键所在,而且具有较强的紧迫性。 这也是四季度及明年初稳增长、防控风险的一个主要发力点。 在他看来,尽管11月份1年期和5年期LPR报价均维持不变,但与房贷利率挂钩的5年期LPR年内仍有下调空间。

稳楼市重在稳预期

楼市回暖的关键究竟是什么?

记者采访的多名业内专家表示,稳楼市要从供需两侧发力,供给端要畅通房企尤其是民营房企的融资渠道,资金链不断裂才能“保交楼”,需求端则要提振居民对楼市、对未来的收入的积极预期,这两点是提高居民入市意愿的关键。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对记者表示,房地产“金融16条”和央行“第二支箭”旨在推动房地产融资环境正常化,重点要加大对民营房企的融资支持,这对恢复和稳定房地产全链条各项融资、保障开发和竣工所需资金到位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阶段性下调房贷利率下限、调整部分热点城市的限购限贷政策、降低首付比例等相关举措都有利于刺激居民的购房需求,但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老百姓()对未来收入和工作前景的积极预期迫切需要恢复,这是房地产需求端回暖的关键一环。

一位资深地产人士也对记者表示,当下楼市面临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房地产行业问题,更多是居民对经济收入的预期问题。

10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居民对当期收入的感受以及对未来收入的信心均有所下滑,居民收入感受指数降至2020年二季度水平,未来收入信心指数降至2020年一季度水平。 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使居民倾向于增加储蓄,消费和投资的倾向下降。

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对记者指出,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购房者、房企市场预期均偏弱,供需两端表现均不及预期。 一方面,我国中长期住房需求释放动力减弱,房地产行业正在告别高速增长的时代。 另一方面,短期多个因素亦制约着行业恢复,一是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下,居民收入预期降低,购房意愿下降;二是多地疫情反复,在客观上对楼市交易产生不利影响;三是在市场下行阶段,部分城市出现房价下跌预期,加重购房者观望情绪;四是购房者对期房烂尾的担忧并未完全消失;五是部分城市政策存在放松预期,购房者观望情绪较重。

陈文静认为,尽管当前楼市氛围仍显沉重,但政策传导到需求端的积极效用会逐步显现。 11月以来多个监管部门接连释放重磅利好,为房企、购房者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对修复供需两端市场信心将起到积极作用。 短期来看,市场回暖的关键仍在于需求端置业信心和预期的恢复,而需求端预期好转仍依赖于宏观经济的修复、防疫形势的变化等方面。

她预计,随着楼市利好政策的持续落地,供需两端政策优化叠加防疫政策改善,或将带动市场信心进一步恢复,但传导到需求端仍需时间,短期市场依然有压力,未来宏观经济、疫情防控等逐渐好转后,市场有望逐渐企稳。

事实上,楼市的积极信号也正在逐步显现。 上周美的置业、新城控股()获得交易商协会融资支持,分别申请的150亿元储架式融资已获受理,成为继龙湖集团之后,第二、三家获得交易商协会融资支持的民营房企。 此外,上周5家公司发布境内债,包括华润置地、招商蛇口()及其他地方城投公司。

外资加码布局中国房地产市场

有意思的是,正是在楼市低迷的今年,包括黑石集团在内,贝莱德、大和房屋、易商红木、凯德、博枫等知名国际开发商、资管公司,加速在中国拿地、布局项目,投资路径涉及写字楼、商业CBD中心、长租公寓、物流园区、旧城改造等多个领域。 除此之外,外资还开始在土地市场拿地,在债券市场收购出险房企境外债以及低吸高抛房企股票以套利。 考虑到中国房地产市场目前仍然低迷,外资频频出手被一些人认为是“抄底”行为,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即将走出底部的信号。

针对外资对我国地产行业的积极布局,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研究负责人刘水向记者解读称, 外资机构具有较强跨周期经营能力。 具有潜在的盈利价值是外资进场投资的根本标准,主要整体市场稳定、行业具有发展潜力、当前资产价格有优势等都是评判标准。 此外,外资具有全球化视野,经历过多个国家房地产市场周期变化,善于跨周期经营,规避周期性风险,在市场低迷期积极进入。

另一方面,我国房地产相关资产价格水平较低。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处于深度调整,行业资产整体流动性较差,资产价格相对较低。 一是土地价格,重点城市土地招拍挂成交,许多地块溢价率很低,甚至底价成交,近期300个城市住宅土地成交溢价率不足2%,处于近年的低位。 二是上市房企股票价格较低,上市房企股价平均市盈率在5左右,市净率低于1,均处于较低水平。 三是持有性商业物业价格较低,短期宏观经济乏力,疫情及消费影响,导致商业物业价格较低。

他强调,长远来看,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具有持续发展的确定性,当前只是处于必要的调整阶段。 我国经济还能维持中高速增长,城市化率还有提升空间,驱动房地产还能持续发展。 中国整体经济具有韧性,对商业地产的需求不会间断,特别是物流、租赁等房地产细分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因此当前受到境内外资本的青睐。

11月18日,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发布《外资大举在中国市场拿地、收购 静待长线价值兑现》的专题报告。 《报告》称,本轮外资大举布局中国房地产,具有以下三大特征:一是外资及港资更倾向于布局核心一二线城市,对三四线城市鲜少关注;二是外资港资布局中国房地产市场并不看重传统住宅,而是对产业园、物流园、仓储等更为青睐;三是资管类公司以及一些不良资产投资公司更倾向于购买中国出险房企的债券、股票等,试图低买高卖进行长线投资。

《报告》认为,对于外资港资企业来说,在中国房地产市场探底时期大举布局,一定程度有助于提振市场对中国楼市的信心。 11月份以来,中央对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支持上升到空前高度,从启动“第二支箭”支持民营房企发债,到重磅出台“金融16条”救市,对于提振行业信心效果显著,中国房地产市场有望逐步迎来转折时刻。 预计在地产行业进入复苏周期后,这部分“抄底”的外资港资企业将会获得收益回报。

央行、银保监、证监会多位高层周末重磅发声

2022年7月30日至31日,中国财富论坛在青岛举行,主题为“新发展格局下的财富管理创新路径”。 会议邀请了包括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梁涛、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方星海、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等在内的多位高层官员和重磅嘉宾发表演讲。 梁涛在演讲中提到,银保监会一直将化解影子银行风险作为重要任务,并把规范资管行业发展作为关键抓手。 通过多年来的整治市场乱象,特别是对复杂结构化产品的严格监管,影子银行风险得到了明显控制。 他强调,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影子银行中一些结构复杂、杠杆率高的产品仍存在较大风险,需要保持警惕。 方星海讨论了私募基金行业在新发展格局下面临的机遇,包括疫情后经济恢复为私募基金带来的新机遇。 他指出,私募基金行业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一些问题和风险,如机构质量参差不齐、资金募集困难以及投研能力不足等。 他提到,私募基金行业已从一个小众发展成为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开始从量的增长向质的发展转变。 王信则强调了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转型金融标准的研究制定方面。 他指出,环境信息披露对于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他透露,人民银行正在研究出台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增强金融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能力。

上半年营收排名第五 泸州老窖还能重回前三吗
13蓄势待发 iQOO拿到京东方最好的2K直屏!iQ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