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运价指数继续回升 公路市场活跃度提升 数据见证“流动的中国”活力满满)
10月份中国公路物流运价指数 运价指数继续回升 公路市场活跃度提升
央视网消息:11月6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了10月份中国公路物流运价指数。在国内市场积极因素不断积累基础上,中国公路物流运价指数实现小幅回升。
10月份,中国公路物流运价指数为105.1点,比上月回升0.65%。分车型指数看,各车型运价指数均延续了环比回升的态势,与去年同期相比也均有小幅回升。其中,以大宗商品及区域运输为主的整车运价指数为105.5点,比上月回升0.68%,比上年同期回升1.48%。
综合来看,多项存量和增量政策联动发力,市场需求呈现明显改善态势,叠加传统生产旺季,市场供需同步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开启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时期。 35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勇气,攻坚克难,锐意推进改革,坚持不懈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焕发蓬勃生机和活力,我国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一、经济发展大跨越,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历史性巨变。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的35年,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的35年,也是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上中等收入国家跨越的35年。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速高达9.8%。 1979-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 我国高速增长期持续的时间和增长速度都超过了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新奇迹。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12年的亿元。 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2006年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之后每两年上升10万亿元,2012年已达到52万亿元。
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 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仅位居世界第十位;2008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 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2008-2012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20%。
外汇储备大幅增长,实现从外汇短缺国到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的巨大转变。 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仅1.67亿美元,位居世界第38位,人均只有0.17美元,折合成人民币不足1块钱。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壮大,经常项目贸易盈余不断积累,外汇储备的短缺迅速成为历史,1990年外汇储备超过百亿美元,达到111亿美元,1996年超过千亿美元尺兆蚂,达到1050亿美元,2006年超过1万亿美元,达到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11年超过3万亿美元,2012年达到亿美元,连续七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二、经济结构深刻变化,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趋于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的35年,是经济结构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中不断调整的35年,也是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的35年。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35年来,三次产业在调整中均得到长足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工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 1979-2012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分别增长4.6%、11.3%和10.8%。 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由1978年的28.2:47.9:23.9调整为2012年的10.1:45.3:44.6。 与1978年相比,2012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8.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20.7个百分点。
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 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2年的52.6%,上升了34.7个百分点,年均上升1.0个百猜拦分点。 城镇总人口年均增加1586万人,乡村总人口年均减少435万人。 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并不断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扩大内陵埋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也不断增强。 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从1978年的23.7%上升到2012年的48.4%,乡村就业人员占比从76.3%下降51.6%。
三、供给能力大提高,商品和服务实现了由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逐步建立的35年,是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大为增强的35年,也是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升到世界前列的35年。 农产品供给不仅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还为工业化快速推进提供了重要支撑。 35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农业生产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千方百计促进农业生产,稳定粮食产量,不仅成功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质的提高,而且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2012年,粮食产量达到万吨,比1978年增长93.5%,2004年以来实现“九连增”,连续6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的水平;棉花产量684万吨,比1978年增长2.2倍;油料产量3437万吨,增长5.6倍;糖料产量万吨,增长4.7倍;水果产量万吨,增长35.6倍;水产品产量5908万吨,增长11.7倍。 肉类产量8387万吨,比1979年增长6.9倍。 2011年,谷物、肉类、籽棉、花生、茶叶、水果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油菜籽、甘蔗、大豆分列第二、三、四位。 从人均水平看,2012年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36.5公斤,比1978年增长36.9%;人均棉花、油料、糖料、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5.1公斤、25.4公斤、99.8公斤和43.7公斤,分别增长1.2倍、3.7倍、3.0倍和8.0倍。
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提高,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迅速启动,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迅猛增长。 2012年,原煤产量达到36.5亿吨,比1978年增长4.9倍;粗钢7.2亿吨,增长21.8倍;水泥22.1亿吨,增长32.9倍;汽车1928万辆,增长128.3倍;家用电冰箱由1978年的2.8万台增加到2012年的8427万台;彩色电视机由0.4万台增加到1.3亿台。 移动通信手持机和微型电子计算机从无到有,2012年产量分别达到11.8亿台和3.5亿台。 35年来,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已达到17.6%。 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我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四、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大发展,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显著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取得质的飞跃的35年,是能源、交通、通信等瓶颈制约不断缓解的35年,也是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体系并形成比较优势的35年。 能源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我国逐渐成为能源消费大国,与此同时,能源生产能力也不断提升,能源自给率保持较高水平,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经济安全。 2012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33.2亿吨标准煤,比1978年增长4.3倍,年均增长5.0%。 同期,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5.6%,与能源生产增速的差距不大,能源总自给率达到90%以上。 能源生产结构不断优化,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生产量在能源生产总量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3.1%提高到2012年的10.3%。
交通运输设施日益完善。 35年来,我国交通网络不断完善,运输能力不断增强,运输效率不断提高,有力地支撑了各项产业的发展。 2012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8万公里,比1978增长88.8%,居世界第二位;公路里程424万公里,增长3.8倍;民用航空航线里程328万公里,增长21.0倍;输油(气)管道里程9万公里,增长9.9倍;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66.5亿吨,增长32.5倍,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 一些现代化交通运输设施从无到有,增长迅猛。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尚无高速公路,2012年,我国高速公路里程达到9.62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二。 高速铁路飞速发展,生产出时速高达350公里的动车组,标志着我国铁路运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2年,高铁运营里程达9356公里,居世界第一位。 互联网设施迅猛发展,互联网普及率由2002年的4.6%迅速提高到2012年的42.1%。
五、对外经济大飞跃,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日益融入国际市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的35年,是我国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的35年,也是我国抓住全球化机遇一跃成为世界贸易大国的35年。 对外贸易总量不断攀升。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经济交流活动十分有限,再加上国内市场化水平不高,造成了与国际市场相对隔绝的状态。 1978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世界排名第29位,1988年突破了1000亿美元,1994年突破了2000亿美元,1997年突破了3000亿美元,2004年又突破了1万亿美元大关,2012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已达到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86倍,年均增长16.6%,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货物出口总额亿美元,增长209倍,年均增长17.0%,居世界第一位;货物进口总额亿美元,增长166倍,年均增长16.2%,居世界第二位。 2012年,我国货物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分别占世界的11.2%和9.8%。
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出口商品以初级产品为主,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出口商品附加值大幅度提高,国际竞争力大为提升。 出口总额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50.3%下降到2012年的4.9%,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则由49.7%上升到95.1%。 同时,进口商品构成也随国力和开放程度的变化而演变。 工业制成品进口额占进口商品总额的比重迅速由1980年的65.2%提高到1985年的87.5%,之后直到2003年这一比重基本保持在80%以上,反映了我国消费能力的提高。 此后,国内产业体系的升级逐渐拉低了制成品进口额比重,2003年以来制成品进口额比重呈现明显的下降走势,至2012年已下降到65.1%。 综合来看,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外贸易方式主要是以初级产品换制成品,1980年初级产品净出口21.6亿美元,制成品净进口40.5亿美元;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以制成品换初级产品的格局逐渐定型,2012年,初级产品净进口5344亿美元,制成品净出口7647亿美元。
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活动日益频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发挥了资源、劳动力等要素优势和巨大的潜在市场优势,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热土,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 1979-2012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1984-2012年以年均18.0%的高速度增长。 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世界排名也上升至第二位。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企业实力的提升,“走出去”的步伐开始加大。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由2007年的265亿美元快速提高到2012年的878亿美元,2012年末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5319亿美元。
六、人民生活大改善,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跨越。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历史上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5年,是城乡居民生活实现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的35年,也是社会保障事业从低层次到制度建立再到全面推进的35年。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就业问题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后,根据人口结构和就业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实施了就业优先的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缓解了就业矛盾。 1978-2012年,我国就业人员从万人增加到万人,年均增加10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保持基本稳定。 与此同时,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 2012年,我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6亿人。
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 35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效率和公平兼顾,确保了城乡居民收入和财富的快速增长。 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1978年增长71倍,年均增长13.4%,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增长58倍,年均增长12.8%,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7.5%。 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显著增加。 2012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39.96万亿元,比1978年末增长1896倍,年均增长24.9%。 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规模不断扩大。 城镇居民拥有的财产性收入从无到有,2012年占人均全部年收入比重上升到2.6%。
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极大改善。 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元,比1978年增长52.6倍,年均名义增长12.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908元,增长49.9倍,年均名义增长12.3%。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明显优化。 2012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2%,比1978年下降21.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3%,下降28.4个百分点。 居住条件极大改善。 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2.9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26.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7.1平方米,增加29.0平方米。 消费领域不断拓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 彩电、电冰箱、空调、电话等耐用消费品逐步普及,汽车、电脑等高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提高。 2012年末,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移动电话、计算机和家用汽车拥有量分别为212.6部、87.0台和21.5辆,分别比2000年末增加193.1部、77.3台和21.0辆。
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 35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经历了一个从低层次到制度建立完善再到全面推进的演变过程。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建设,截至目前已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2012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8万人,比1989年末增加.5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人数分别为.3万人和.7万人,分别比1994年增加.7万人和7256.9万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5万人;2566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3%;2143.5万城市居民和5344.5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1978年到2012年,我国先后采用过不同的农村贫困标准。 根据1978年标准,1978年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约2.5亿人,约占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2007年下降为1479万人,平均每年脱贫811万人。 按照2008年标准,2007年农村贫困人口为4320万人,2010年下降为2688万人,平均每年脱贫544万人。 按照2010年制定的新扶贫标准,2010年农村贫困人口为万人,2012年为9899万人,不足全部人口的10%,平均每年脱贫3334万人。
七、社会事业大进步,呈现出由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展的35年,是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的35年,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的35年。
投入力度,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 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 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2年提高到2012年的8.9年。 2012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人数689万人,比1978年增长16.1倍;在校生2391万人,增长26.9倍;毕业生625万人,增长36.9倍,较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 30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和转化机制,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丰硕的成果。 2012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到亿元,比1995年增长28.5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8%,上升1.4个百分点;发明专利申请授权21.71万件,增长63倍。 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 建成了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重大科学工程,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并网发电成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不断升级并全部研制成功。 近年来,我国在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基因工程、高性能计算机、新材料、量子信息、3D打印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成功转型为创新型国家奠定良好基础。
总之,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走过了35年极不平凡的光辉历程,35年改革成果丰硕,35年开放成就非凡。 这一笔笔鲜活的统计数据正是最好的见证。 当然,中国的改革开放并非一路坦途,35年来,我们也曾经受考验,艰辛探索。 在每一次危机的挑战前,在每一次风险的历练下,党中央、国务院始终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接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
中国股市哪一年上市?
中国股市是在1990年12月19日开盘的,最初只有上海证券交易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圳证券交易所也于1991年成立,从此股市开始了快速发展的历程。 目前,中国股市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股票市场之一。
中国股市出现过几次牛市熊市分别有什么特点?
经常听到一些人问:在中国的股市里能赚钱吗?
其实这原本就是一个伪问题,没有什么好回答的。
但就是这样一个伪问题,却萦绕在很多人的心头,特别是对那些初入股市,或者是驻足观望准备入市的人。
为什么是一个伪问题呢?
因为这好比是问:我倒腾海鲜能不能赚钱?我开个火锅店能不能赚钱?我搞个度假村能不能赚钱?……
这些问题能用能不能赚钱来回答吗?
一切都取决于你。
你的条件,你的状况,你所拥有的资源、渠道,甚至是你的认知,你的阅历。
这些都要结合起来,才能对所要从事的项目前景进行评估。
做生意是这样,做投资做交易也是如此。
自然也没有炒股能不能赚钱这一说。
炒股能不能赚钱?一切也取决于你。
取决于你是否能看懂股票?理解市场?是否可以严格的执行规则?是否能够克服自己的贪嗔痴疑。
而不是A股能不能赚钱?或者H 股、美股能不能赚钱?
还有不少人经常骂A股,动辄拿美股或其他股说事,什么A股就是废品,人家春闭其他的股市才适合投资者云云。 这种人显然是不了解什么是资本市场,更不了解中国的股市。 如果你在A股都赚不了钱,凭什么你就能在美股或者其他股赚到钱?
炒股如同做生意一样,必须要对这个市场有所了解,明白这个市场的逻辑才行。 如果满脑子都是扭曲的认知,还要指望来这里挣钱,那真是有违天理。
要说炒股和做其他的生意有什么不同,那就是炒股的自主性更强。 是赢还是亏,赢多少,亏多少,基本上取决于自己如何做。 而做其他的生意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得受各方面外部条件的制约和牵绊。
但这并不意味着炒股就比做生意来的更容易更轻松。 当然,如果你本身就是以一种游戏的心态,拿一小点资金来股市玩玩,根本不在乎输赢,那也可以做得很轻松。
但那就不是做投资,而是玩游戏了,那是另外一个范畴的事情。
另外炒股的风险性一点都不比做生意小。 不管做什么生意,只有少数人能够长期活下来,炒股票同样如此。
而且炒股所受的煎熬同样也不逊于做其他的生意。
炒股风险那么大,成功率那么低,还要承受那么多煎熬和辛苦,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生生不息?
因为门槛低!
只要门槛低,进入的人就会足够多。
但是门槛低的事情恰恰是不容易的事情。
当然,如果你看懂了股票,明白了市场,炒股也可以成为一件轻松的事情。
但是要达到这个阶段并不容易!必须要在市场上经历过锤打煎熬,甚至付出代价,才可能达到。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确实很惬意,只是之前的艰辛往往被人忽略了。
中国股票的面值是多少
中国股市20年间有八次牛市,七次熊市。
牛市
第一次
行情特点: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核森升立,一年内仅有8只股票,人称老八股;而当时股票交易前先手工填写委托单,被编到号的人才有资格拿到委托单,能买到股票等于中了头彩,因为没人愿意抛出。
这使得沪指从90年12月开始计点,一路上扬,造就了第一次牛市。 92年5月21日,上证所取消涨停板,将牛市推至顶峰,当日指数狂飙到点,单日涨幅105%,这一记录至今未破。
第二次
行情特点:1992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到了一个坎上,资本市场既有5 21的暴涨又有8 10暴动,但中国经济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邓小平南巡。 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中,有关股市未来怎么发展的问题成为一大热点,而他讲话里最重要的是“坚决地试”这四个字。
11月17日,天宸股份人民币股票上市,沪指完成最后一跌,第二轮牛市启动。 三个月内快速上涨,301%的涨幅至今为股民津津乐道。
第三次
行情特点:1993年至1994年间,我国宏观经济偏热并引发紧缩性宏观调控,同时A股实现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容,使得大盘一蹶不振的持续探底,证券市场一片萧条,94年7月29日大盘创下的最低点。
7月30日(周六)相关部门出台三大利好救市,94年8月1日沪指跳空高开,第三次牛市启动。 井喷行情随即展开,市场在不到30个交易日的时间上涨至点。
第四次
行情特点:1993-1995年,我国为了推进与大力发展国债市改老场,开设了国债期货市场,立即吸引了几乎90%的资金,股市则持续下跌。
1995年2月,327国债期货事件发生;5月17日,中国证监会暂停国债期货交易,在期货市场上呼风唤雨的资金短线大规模杀入股票市场,掀起了一次短线暴涨。 第四次牛市仅3个交易日,是A股史上最短的一次牛市,股指却从涨到。
第五次
行情特点:经过连续的下跌,1996年1月股市终于开始走稳,最低点已经探明512点,新股再次发行困难,管理层被迫停发了新股,而政策也开始偏暖,券商资金面开始宽裕,各路资金也开始对优质股票进行井井有条的建仓。
第五次牛市启动,崇尚绩优开始成为主流投资理念。 火爆行情非同寻常,管理层连发12道金牌亦未能阻止股指上扬,直到1997年5月10日(周六)印花税由3‰上调至5‰。
第六次
行情特点:第六次牛市俗称5 19行情。 由于管理层容许三类企业入市,到99年5月,主力的筹码已经相当多了,市场对今后将推出的一系列利好报有很高的期望,5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中国股市会有很大发展,投资者踊跃入市。
2000年2月13日,证监会决定试行向二级市场配售新股,资金空前增加,网络概念股的强劲喷发推动沪指创下2245的历史最高点。
第七次
行情特点:第七次牛市起点来自2005年5月股权分置改革启动展开,开放式基金大量发行,人民币升值预期,带来的境内资金流动性过剩,资金全面杀入市场。
而之后伴随着基金的疯狂发行和市场乐观情绪,在5 30调高印花税都没能改变市场的运行轨迹,一路冲高至6124点。 此轮牛市曾被媒体称为全民炒股的时代。
第八次
行情特点:伴随着四万亿投资政策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A股市场掀起了新一轮大牛市,股价从1664点涨至3478点,在不到十个月的时间里股价大涨109%。 3月3日后的逼空上涨性质能与06年和07年的超级疯牛相媲美。 即使IPO重启这样特大利空也未能改变牛市的前进。
直到09年7月29日第一只大盘股上市和紧缩的宏观政策才阶段性结束了第八轮牛市。
熊市:
第一次
行情特点:沪指在第一轮牛市冲上1429后,市场开始价值回归,不成熟的股市波动极大。 1992年8月9日和8月10日深圳新股认购抽签表发行了,但发生了当时震惊全国的8 10风波,刺激沪深两市大幅下挫。
为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管理,92年10月中国证监会成立。 这次熊市仅仅半年时间,股指跌幅却高达73%,这样的下跌在现在来看是不可想象的,而在当时,投资者们都自然地接受了。
第二次
行情特点:1992年深沪两地上市公司有54家,1993年有177家,1994年有287家;A股筹资额1992年为50亿,1993年为276亿元,1994年为9978亿元,扩容的势头十分凶猛。 随着发行额度的明确,市场进入真正的低迷期,第二次熊市来临。
1994年2月14日,政府宣布1994年新股发行额度55亿元,明显要比1993年的195亿元低得多,但沪指在3月10日击破700点,4个月后跌到全年最低325点。
第三次
行情特点:第三次熊市时,证券市场一片萧条,在人们对股市信心丧失殆尽的时候,相关部门出台三大利好救市,沪指1个半月涨幅达200%。 但政策刺激是短暂的,随后A股进入第三次熊市。
而早期的股市不讲究什么价值投资,业绩好坏是无所谓,最重要的是流通盘要小,这样好炒。 但随着股价的炒高,总有无形的手将股市打低。
第四次
行情特点:短暂的第三次牛市过后,股市重新下跌,第四次熊市来临。 为抑制投机,1995年6月15日,管理层下达55亿的95年额度,同时20家历史遗留问题股票也被开始安排上市,沪指再下一城。
从1995年的8月开始,当时仅仅3倍市盈率的四川长虹开始悄悄走强,业绩白马股逐步受到主流资金的关注。 至1996年1月19日,股指达到阶段地点512点,绩优股股价普遍超跌,新一行情条件具备。
第五次
行情特点:这轮大调整也是因为过度投机,在绩优股得到了充分炒作之后,到1999年5月18日,股指已经跌至1047点。 这两年间,股市的扩容继续疯狂进行,规模出现了难以想象的扩张。 严重的供需矛盾使二级市场出现极度失血,持续2年的熊市就此展开。
第六次
行情特点:2001年上半年,沪指突破2000点,这让当时的中国股民为之欢呼雀跃。 1个千点似乎预示着一个千年,点数的攀升似乎在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的股票市场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然而在国有股市价减持的消息冲击下,2000点很快成为中国股票市场的险峰,从此之后,我们经历了长达4年多的调整,指数拦腰一半最低打到2005年的998点。 第六次熊市是历史上最长时间的大调整。
第七次
行情特点:随着市场的亢奋,监管部门不断提示风险,07年10月16日见到6124的历史高点后,在中国的通胀持续升温、基金暂停发行、美国次贷危机、中国石油上市后大幅下和大小非的减持等利空影响下,引发了第七轮熊市,在下跌过程中一个个整数关口被轻易攻破。
直到1664点止跌,后迎来四万亿投资政策,才结束了第七次跌幅惊人的超级大熊市。
扩展资料
导致牛市和熊市的因素:
经济因素主要包括:
①企业盈利状况。 盈利是企业红利(股息)的来源,企业盈利多,可供分配的红利多,该企业股票的购买者就会增加,股票价格就看涨,形成牛市;相反,企业盈利少,可供分配的红利少,该企业股票的购买者就会减少,股票价格就看跌,形成熊市。
但是投资者在评估股价时,不是根据现在的企业收益状况,而是根据企业将来的收益评估。 同时由于影响股价的因素很多,有时企业盈利的变动对股价的影响力小于其他因素,都可能出现股价变化与企业现时盈利状况不一致的情形。
②国民经济状况。 在经济复苏和繁荣时,工业生产增加,产品畅销,企业盈利增加,投资者看好企业股票,股票价格就看涨;而在经济衰退和危机时,产品滞销,生产减少,企业盈利减少或者无盈利,使股票的吸引力减弱,股票价格就看跌。
③利率变动。 利率下降,使企业利息负担减轻,盈利相对增加,股票吸引力提高,股票价格就看涨。 利率下降,使贷款成本降低,也刺激股票投资和投机增加,股票价格上涨;
反之,利率上升,使企业利率负担加重,盈利相对减少,则会减少投资者购买企业股票的兴趣,造成股票需求下降,价格跌落。 由于贷款成本提高,还可能迫使投机者抛售股票,促使股市下跌。
④货币供应量变动。 在信用扩张,货币供应量增加,甚至发生通货膨胀时,由于流入股票市场的资金增多,对股票的需求增加,就可能引起股票上涨。 而在信用紧缩,货币供应量减少时,由于股票市场的资金可能减少而引起股票行市下跌。
中国股市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中国股票的面值是均为每股一元。 唯一例外是紫金矿业的股票面值为01元。
股票票面价值又称“股票票值”、“票面价格”,是股份公司在所发行的股票票面上标明的票面金额,它以元/股为单位,其作用是用来表明每一张股票所包含的资本数额。 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流通的股票的面值均为每股一元。 (唯一例外是紫金矿业的股票面值为01元)
股票面值的作用之一是表明股票的认购者在股份公司的投资中所占的比例,作为确定股东权利的依据。 第二个作用就是在首次发行股票时,将股票的面值作为发行定价的一个依据。 一般来说,股票的发行价格都会高于其面值。 当股票进入流通市场后,股票的面值就与股票的价格没有什么关系了。 股票的市场价格有时高于其票面价格,有时低于其票面价格。 但是,不论股票市场价格发生什么变化,其面值都是不变的,尽管每一股份实际代表的价值可能发生了很多变化。
中国股票市场现状分析
1986年。 1986年9月26日,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柜台——静安证券业务部的开张,标志着新中国从此有了股票交易。
1990年12月后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宣布而开业,拉开了中国股票交易的序幕。
1992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从而使中国的股票交易逐渐走信昌虚上了正规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股票交易是股票的买卖。 股票交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证券交易迅信所买卖股票,称为场内交易;另一种是不通过证券交易所买卖股票,称为场外交易。
大部分股票都是在证券交易所内买卖,场外交易只是以美国比较完善,其它国家要么没有、要么是处于萌芽阶段,股票交易(场内交易)的主要过程有:滑燃(1)开设帐户,顾客要买卖股票,应首先找经纪人公司开设帐户。 (2)传递指令,开设帐户后,顾客就可以通过他的经纪人买卖股票。 每次买卖股票,顾客都要给经纪人公司买卖指令,该公司将顾客指令迅速传递给它在交易所里的经纪人,由经纪人执行。 (3)成交过程,交易所里的经纪人一接到指令,就迅速到买卖这种股票的交易站(在交易厅内,去执行命令。 (4)交割,买卖股票成交后,买主付出现金取得股票,卖主交出股票取得现金。 交割手续有的是成交后进行,有的则在一定时间内,如几天至几十天完成,通过清算公司办理。 (5)过户,交割完毕后,新股东应到他持有股票的发行公司办理过户手续,即在该公司股东名册上登记他自己的名字及持有股份数等。 完成这个步骤,股票交易即算最终完成。
股票市场也称为二级市场或次级市场,是股票发行和流通的场所,也可以说是指对已发行的股票进行买卖和转让的场所。
股票的交易都是通过股票市场来实现的。 一般地,股票市场可以分为一、二级,一级市场也称之为股票发行市场,二级市场也称之为股票交易市场。 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 有价证券除股票外,还包括国家债券、公司债券、不动产抵押债券等等
在2015年我国股票市场经历了牛市后,我国股票市场活跃度一度下降。 但在2019-2020年间,股票市场流通情况重新变好,股票成交数量和成交金额都已非常逼近2015年水平。 随着2021年经济增长恢复和十四五开年背景,预计2021年我国股票市场活跃度将再次提高。
1、股市流通股本与市值规模
2011-2020年我国股票市场上市公司数量逐年增加,总数量自2011年末的2342家增长到2020年末的4154家。 2020年末上海证券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总计1800家,较2019年增长了228家,增长幅度为1450%;深圳证券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数量总计2354家,较2019年增长了149家,增长幅度为676%;两者2020年上市公司数量总计4154家,较2019年末总计同比增长了998%。
流通股本是指公司已发行股本中在外流通没有被公司收回的部分。 是指可以在二级市场流通的股份。 从股票的流通股本来看,2011-2021年我国股票市场流通总股本呈现平稳上涨趋势,十年中共增加了亿股。
截止2021年1月底,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中的流通股本为亿股,深圳证券交易所中的流通股本共有亿股,总计亿股。
流通市值指在某特定时间内当时可交易的流通股股数乘以当时股价得出的流通股票总价值。 从我国股票市场流通总市值来看,我国流通总市值首先在2015年牛市期间迎来一波高峰,随后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调整,在2020年后半年再次走高并且已经超过2015年的顶峰。
截止2021年,我国股票市场共有流通总市值6481万亿元,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中有流通市值3826万亿元,深圳证券交易所中有流通市值2655万亿元。
2、股市股票交易规模
从我国股票市场的股票成交数量来看,2014-2020年,中国股票市场股票成交数量不断增长,曾在2015年牛市期间达到顶峰值1710亿股。 2020年全年股票成交量共1674万亿股,同比增长322%,但还未达到2015年水平。
从我国股票市场的成交金额来看,2014-2020年间我国股市成交金额呈在经历2015年牛市过后出现了下降,随后在2019年开始回升,2019年重新破万亿成交额。 2020年,我国股票市场成交额达到万亿元,同比增长623%。
在2019年经济下行压力背景和2020年疫情背景下,我国沪深股市的股票成交金额总体却呈现震荡上升趋势,并且随着当代人理财和投资意识的增长,预计我国的证券市场活跃度将持续提升。
2021年,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资本市场的作用日益凸显,“十四五”时期将是中国资本市场实现“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目标、中国证券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