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英 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第一生产力

本文共3500字,阅读约需10分钟

请关注并 星标 当代教育家传媒”

永不失联

教育本质上是影响,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并让影响产生影响的过程。

有好的师生关系,

才有真正的教育

有些关系的处理,我们遵守“尊重他人,亲疏随缘”的原则即可,但有些关系的处理尤其亲密关系的处理,比如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等,因其重要性和不可选择性,我们必须用心经营。

教育本质上是影响,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让影响产生影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主体之间即师生之间的关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面对同样的教育问题,不同老师的处理,结果会大相径庭,哪怕是面对同样的学生。

比如面对自习课吵闹……

甲老师过来,提醒后依然有讲话声,需要大声喝令才安静下来;

乙老师过来,没有说话,面容冷峻,一个犀利的眼神扫过,学生顿时鸦雀无声;

丙老师过来,没有说话,面容平静,眼神平和,学生马上安静下来。

同样一群学生,为何在甲老师面前显得放肆,而在乙老师和丙老师面前显得乖巧很多?同样使纪律变得有序,乙老师和丙老师又有何不同?乙老师表现出的这种权威是不是就是真正的教育学意义上的权威?这种权威之下的纪律是不是真正的教育学意义上的纪律?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探讨。

另外,即便是同样的处理方式,不同的老师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结果。

比如同样是拍拍一个孩子的脑袋,这个老师可能遭到这个孩子的排斥,他猛得躲开,嘴里不悦地一声“干嘛”,而那个老师可能让这个孩子很受用,表现出很温顺的样子。

在好的师生关系里,孩子会觉得教师是“自己人”,他这样做是“为我好”,所以愿意敞开心扉,也愿意表现真实的自己,这就让教育有了真正的着手点和着力点。

虽说师生平等,但在关系的构建上,因为心智发展、人生阅读、学习经历等的缘故,教师是事实上的主导方,所以,我们应以主动的姿态创建好的师生关系。

问题的处理

不能以破坏关系为代价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专注于解决某一具体问题,往往未能全面考虑其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

以当前流行的八字刘海发型为例,这一发型在当下广受欢迎,其特点是两鬓的头发过长。对于许多教师而言,这种发型显得不够阳光,还会阻挡视线。然而,学生自身可能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审慎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不能简单地强制他们改变发型,因为这涉及到他们的个人自由。

关于形象的探讨,首先我要提及的是, 一个孩子对美的追求,其本身并无过错。 为了更具体地阐述这一点,我引用了一个真实案例。

一名流浪者,曾经历精神漂泊,灵魂无所依归。然而,当志愿者们通过精神关怀与形象重塑,并向他展示了一面镜子时,他看到了镜中那个看似正常、几乎难以置信的自己。就在短短的一两个小时前,他还是另一番模样。这种巨大的反差给他带来了强烈的触动,让他意识到原来自己也可以改变。因此,他鼓足勇气向志愿者们请求帮助,希望能找到一份工作,重新规划他的人生。

这一案例深刻地揭示了形象对个体心理及生活轨迹的深远影响。它启示我们,正面的形象能够激发人的潜能,促使人重新审视自己,并寻求更好的生活。

或许我们觉得人不是靠外在来定义,但事实上,当我们将自己打理得得体且富有神采时,不但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连自己都会更加爱自己。

那么面对孩子选择的某种发型(如八字刘海),我们应如何引导?直接否定其美观性并不可取,这可能会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因此,我们应首先表示理解,再进行引导。

我采用了这样的策略:我在特定场合(如课堂)中,将孩子由于发型带来的不便或不适的瞬间,用相机记录下来。课后,我利用这些照片,与孩子进行深入的交流,让他意识到发型的选择不仅关乎美观,还需考虑其实用性和与环境的适应性。

一个人见识过美,经历过美,就不容易被不美的东西所诱惑,会拥有一种力量,本能去对抗世俗的粗糙,永葆内在的生趣和审美的人生态度。

一位机敏的教育者,在面对问题时,会迅速进行多维度的思考:

这个问题的起点在哪里?

该怎样引导才能让这个孩子从这件事中获得教育?

又该怎样引导孩子学会处理类似的情形乃至迁移到更广的领域?

教育要处理的是问题,而不是孩子本人,确切说是教会孩子处理问题。 假如指向孩子本人,便会破坏关系,如果问题的解决是以破坏师生关系为代价,那么所谓的解决问题不过是表面的抑制或掩盖,这样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好的关系是“养”出来的

关系的美,在于彼此的投入程度和被“驯服”的程度,当双方全心全意地去投入,自然而然地被“驯服”时,彼此的关系就会变成人生的养料,让生命变得充盈而美好。

童话《小王子》里,小王子爱上了那朵玫瑰,可等他来到地球时才发现,那只是一朵普通的花。小王子一开始也很伤心,但最后他明白,尽管世界上有无数朵玫瑰花,但他的那朵,他用心浇灌过,除过她身上的毛虫,倾听过她的怨艾,聆听过她的自诩,读懂过她的沉默,她是他独一无二的玫瑰。

正如狐狸所言:

正是你为你的玫瑰花费的时光,使你的玫瑰变得这么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如此,因为爱,我们付出;因为付出,我们更加珍视。在对待事物、人际关系以及师生关系方面,我们都应秉持一贯的原则。

所以,好的师生关系的构建,靠的不是技巧,更不是圆滑,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关怀、欣赏和成全,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靠的是“养”。 这一过程需要耐心与时间,如同精心培育一株幼苗。师生之间的交往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这些日常的小事,虽然琐碎,却汇聚成了师生关系的独特风貌。

因此,我们应对与孩子们相处的每一个细节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教育的关键往往隐藏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之中。

举例来说,每天清晨,我都会逐一回复《家校联系本》,这成为了我与孩子们心灵沟通的桥梁。由于每本回复大约需要一分钟,我将其称之为 “60秒对话” 。下面向各位展示一些简短的对话记录:

某个孩子,原本调皮捣蛋,却有一天工整地写下:“徒儿入师门已经十周了,希望下周考试能体现出功力。”

当时,我欲提笔写下:“爱徒,为师拭目以待。”然而,我思考后认为这样的回复略显单调。这个孩子如此认真,如此渴望表达他的情感,他希望我能够看好他,更加关注他。因此,我决定用一种更为亲昵且富有趣味性的方式来回应他。

我上网搜索了一张图片,将其打印并裁剪后贴在他的联系本上,写道:“爱徒,为师的心声见右图。”那张图描绘的是悟空的师傅对悟空说:“日后你惹出祸来,不把师傅说出来就行了。”

这样的回应方式,不仅生动有趣,也进一步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

日常的才是最具力量的,须知滴水穿石靠的不是力度,而是不舍昼夜。

如同滴水穿石,不在于水滴的力量,而在于其持之以恒的毅力。因此,我每天都乐于投入这些看似琐碎但实则意义重大的小事中。

在用餐时,我亲自为孩子们分饭,这不仅是为了倡导劳动光荣,也是为了节约时间,更重要的是能够借此机会与每位孩子进行简短的交流,我称之为 “5秒下饭菜”

每周五,我会快速浏览一遍学生的名单,如果看到某个名字无法立刻回忆起与他相处的点滴,那么这就意味着我在这一周里对他的关注有所疏忽,我会在下周努力弥补这一不足。

好的关系是双向奔赴彼此成全

纪伯伦的论述具有深刻洞见,他描绘的花与蜜蜂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实则也映射出人际间的相互成就:

采集花蜜,固然是蜜蜂的享受,奉献花蜜,却也是花朵的享受。因为对蜜蜂而言,花朵是生命的泉源,对花朵而言,蜜蜂是爱情的信使,享受的取予,对花朵和蜜蜂都是必需,都是极致的欢喜。

去年教师节,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尽管当天是周末,但孩子们在放学后仍然等待了我一个多小时,他们的等待是对我付出的认可。有人或许会询问我是如何建立这种关系的,我的回答是,我始终用心经营着与每一个孩子的关系。每当接手新班级,我都会为每个孩子准备一份礼物,这是我表达关爱和期待的方式。

站在更宏大的意义上,我们还需要与孩子一起经营好各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一步一步拓展出一个更辽阔的世界。恰似电影《一代宗师》中所言——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本文节选自明德云学堂2024年度系列直播课程《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第一生产力》,授课专家系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德育特级教师郑英,内容有删改。)

并转发给更多人看哦~

因为微信公众号改革了推送机制

如果不常点开则会晚收到我们的推送

我们想产出更有价值的文章

请关注并 星标 当代教育家传媒”

不再失联

点击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


突破职业困境,追寻师生幸福——读《教育,向美而生》

炎炎夏日,正值暑期,打开一本清凉的绿色小书——郑英老师的《教育,向美而生》,明星杂志式的封面照片闪耀,感性而诗意的文字流淌……抚卷顿生一种无言的美和无限的感慨。 郑英老师参加工作是十九个年头。 十九年,对于寻常人来说,也许把重复的工作干成了机械,把琐碎的日子过成了庸常,把变幻的世态看成了混沌,丢失了那个鲜活的有梦想的青春躯壳,偶然对镜愕然于这个粗糙和疲累的自己…… 而眼前这个精致的,感性,聪慧的教师,或许只是某个极少数成功的范例,是昙花一现,是不可复制的典范,她的文章或许是鸡汤,温存有余,后劲不足。 暂且看下去。 一页页翻下去,我除了惊讶于她的感性和丰富,更佩服于她的那一颗真诚、良善、向美的心,正是因为这些,学生、事业乃至世界都为她打开了一扇大门,使她从同行中脱颖而出,成为“典范”,收获职业幸福。 而这尽管不可复制但可借鉴,不可模仿但可欣赏的……久沐其中,或许身受其旨,不是吗? 教师的职业幸福在于师生心灵的契合。 郑老师连续七年担任两个班级的班主任。 正向的、美好的师生关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 专制化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这个“信息化”的开放时代。 在一对多的千姿百态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唯有用真打开,用智引领,用美濡染,才能创造性的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 一、教育是难和繁琐的——唯有真爱,能让人超越。 首先,真爱,并以此为乐。 郑英老师说,这个世界的奇妙之处在它的魅力总是与它的难度成正比。 教育是难的,面对千差万别的孩子,教育充满了各种变化和可能,充满了对智慧与人格的考验,也正是因为如此,它激发着教师不断挑战、不断突破、不断建设,在渐进中收获一个更好的自己。 给每个学生建立档案,给学生买书籍,买礼物,买早餐,不计学生小过,才能打开学生的一扇扇心门。 付出爱所以收获爱,这比靠感恩维系的师生关系要牢靠的多。 哪怕是面对“低起点”的涛涛(《教育,在于唤醒》),自矜聪慧的子轩(《教育在于发现》)、强横霸道的伟伟(《苦难是成长最好教科书》),她都因材施教,不离不弃,不放弃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教育,引领学生成长。 是啊,也只有对一项事业的真爱,才会“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觉艰难,不觉繁琐,乐在其中,。 二、心灵的成长是一个抽象的过程——唯有智慧能引领学生。 最关键的是要顺乎学生的成长规律。 首先要了解孩子,顺从孩子的天性,用真诚和智慧去开启孩子的心门。 教师以一颗真诚的心待人,并用智慧为其保驾护航,这样孩子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第二本于学生爱好游戏的天性,令他们“进不能已”。 讲名字的故事,纸飞机比赛,探寻每一种菜的前世今生…… 教育的一个巨大秘密就是利用游戏“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把游戏活动引进我们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爱上学习。 第三,本于孩子不喜被说教的天性,有心无痕地引导他们。 学生不喜欢食堂的饭菜,就请来食堂的大师傅进行变脸表演,并介绍自己的工作,让学生了解食堂工作人员的艰辛。 不喜欢被刻板的说教,是孩子的天性。 一旦感觉自己被训导,孩子便会心生抵触。 因此,我们要创造契机,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发和触动。 第四,本于孩子渴望被关注的天性,不断地“看见”他们 策划一位内向而不能适应初中生活的男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昆虫;倾听一位接近我的女生介绍我熟识的花;让各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走上班级“百家讲坛”,讲述他们的汗水和故事,享受同学们的目光和掌声。 渴望被人关注,我们要顺应这种天性,体察他们的内心诉求,并对他们进行维护和引导。 本于天性,了解天性,尊重天性,顺性挖掘,才能引导孩子向上、向光地生长。 生长成为孩子内在的需要,教育者才能不拔苗助长,劳而无功。 三、教育的深层是博大且宽阔的——唯有美育能濡染浸润。 首先,用美的形象来濡染。 教育即生长,只有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教材”时,教育才能实现。 打造了美好教师的三重境界,形象,气质,灵魂。 形象——知性,优雅,灵气,神采飞扬,容光焕发。 气质——有书卷气,生活气和高雅之气,不俗的审美力。 灵魂的高贵——心底的善良、思想的丰富,对自己有敬畏之心。 本于孩子爱美的天性,唤起他们对更美的渴望。 给孩子们做一次专业的礼仪培训,让他们爱惜自己的形象。 满足、引导和发展学生对美的追求,唤起他们对更高层次的追求,用审美的态度过有美感的人生。 接着,用美的环境熏陶。 打造一间美的教室,擦亮一个个仪式感的瞬间,准备一个个匠心独运的礼物。 用仪式感去唤醒我们的内心,从而使我们庄重地去对待生活,去对抗世俗的粗糙,去过有美感的人生。 同样用仪式感擦亮课堂,教师怀有虔敬地仪式感,才能使教学不负神圣和庄严,才能引导学生求向善、臻美。 一半诗心,一半匠心在其间行走,与各不相同的孩子相遇,彼此碰撞出很多的乐趣和神奇。 做教师,要勇于自我革命,修己度人,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 始于鸡汤,终于清流。 郑英老师用她的慧心妙手,拂去了我——一个疲惫的教育者蒙垢的生锈过往。 用灵魂激荡起剪剪春风,让我看到了穿越尘俗的力量。 能抵抗平庸的只能是崇高,能穿越平庸的只能是真善美的无穷力量。 让我们那被吓怕了,压垮了,厌倦了的心灵,因真诚而明亮,因竭力而完美,因智慧而灵动。 最美的教育,莫过于师生互相启迪,彼此成全。 这样的教师才能生出意志力量和信心,突破教师的职业困境,实现师生的共同幸福。

郑苹如人物生平

郑苹如出生于1918年,浙江兰溪人,其父郑钺,留学日本后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是国民党元老。 母亲木村花子,原为日本名门闺秀,后随丈夫回国,改名郑华君,家中有五个孩子,郑苹如是次女,聪明过人,日语流利。

郑父回国后曾任复旦大学教授和江苏高院检察官,郑苹如与丁默邨有师生关系。 抗日战争爆发后,她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上海沦陷后,凭借自身优势投身地下工作,19岁加入中统,因其美貌和特殊身份,被《良友》画报选为封面女郎,但仅以“郑女士”为名曝光。

郑苹果是一位杰出的情报员,她巧妙周旋于日寇高级官员间,曾计划绑架近卫文隆以影响日本决策。 她的情报工作尤为重要,尤其是关于汪精卫的“异动”。 尽管有一次刺杀丁默邨的行动因意外失败,但她仍继续执行任务,试图单独行动消灭敌人。

1939年12月21日,郑苹如与丁默邨的会面成为致命陷阱,她在皮货店策划的刺杀行动未能成功,随后被秘密转移至76号囚禁。 尽管面对生命威胁,郑苹如仍坚定抗争,直到1940年2月被汪伪政权秘密枪决,年仅23岁。 她的事迹被张爱玲改编为小说《色,戒》,但她的真实英雄形象被误解为迷恋汉奸。

郑家一门忠烈,郑海澄和王汉勋均在抗战中英勇牺牲,郑海澄驾驶飞机与日寇作战,王汉勋则在军事任务中献身。 郑英伯为女儿的牺牲悲痛不已,于1941年初去世。 郑苹如的英勇事迹最终得到正名,她是抗日斗争中的一位杰出女性,为民族独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扩展资料

郑苹如(1918-1940),民国名媛,中日混血儿,革命英烈。 父亲是追随孙中山奔走革命的国民党元老郑钺(又名郑英伯),母亲是郑钺留学日本结识的日本名门闺秀木村花子(随丈夫回到中国后,改名为郑华君)。 当年上海第一大画报“良友画报”曾将郑苹如作为封面女郎。 上海沦陷后,她秘密加入中统,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混迹于日伪人员当中获取情报。 后参与暗杀日伪特务头子丁默邨,因暴露身份而被捕,但她咬定是为情所困而雇凶杀人,此事成为当年上海滩重大花边新闻之一。 1940年2月,她被秘密处决于沪西中山路旁的一片荒地,连中3枪,时年23岁。

教师必读的十本书?

1、《学记》2、《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3、《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4、《怎样读懂学生——心理特级教师的建议》5、《优秀教案》6、《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7、《致教师》8、《怎样读懂学生——心理特级教师的建议》9、《从平凡到卓越:25位优秀班主任的故事》10、《教育方法学》。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非常感谢!

新壹科技一帧秒创三大产品更新 引领未来内容创作潮流
与开发星球有关 曝任天堂神秘测试为一款新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