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如此苦涩 一切如此无常 816 电影

《816》是一部特别温情的片子,角色众多,但每一个都能记得住。小朋友们演的极好,尤其源源,最后的那场戏太让人动容了。整个故事如同满载情感的涓流,时而温情,时而难过,缓缓地流入心里。动画和剧情的结合也极好,基本起到了一个小预告的作用。难怪湖南企发文化的王老师会说,如果能静下心来,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去影院感受一场节奏偏慢,但情感浓重的戏,你一定会收获满满的惊喜。

这是一部聚焦患癌儿童的台湾电影。最温暖的孩子遇上最冰冷的病魔,小小勇士坚强迎战。六组性格、背景迥异的儿癌家庭和医护人员相遇在“816”病房,用乐观和爱对抗最残酷的现实,在笑与泪中互相治愈,收获最“BIG”的力量。当绝望和希望交织,他们决定开启一场午夜出逃的神秘计划……能够一起面对死亡、挑战死亡,死亡所具有的可怖色彩以及内含绝望的象征意义就已被消解了。每个逝去的灵魂都会扎根在亲人、爱人的心田里,常常被阳光抚摸。

影片从头到尾的剧情中,并没有一处试图通过疾病来教育观众的强输出,相反,影片先以角色为重心,生动刻画了每一组性格迥异且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中的每一个人物,使我们所看到的816病房中的每一个人物都特别地立体,然后透过这一个个立体的人物角色,一点点地铺陈开癌症治疗过程中的故事。电影的底色是悲凉的,但在魏德圣的操刀下,故事又增添了童话般的温情。影片中的每个小孩都是折翼的天使,但他们还在坚强大笑地活着,生命力无比的顽强。当医生说,他就是那个小孩的时候,直接扔出最大的催泪弹。

本片以孩子的视角切入,用轻快爽朗的节奏讲述儿童癌症和死亡这件事,在国内影片里属实少见。全片看完,可以感受到导演对这件事有过深入观察和思考。孩子们对死亡的未知和恐惧更多来源于家长们的反馈和表达,无论他们再害怕,依然能有短暂忘记死亡和病痛的瞬间,放肆大笑,这就是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导演没有一刀切的全员痊愈或者全员死亡,而是有人治愈有人离世,这才是我们面对病痛最真实的一面。电影泪点很足,从头哭到尾,眼窝浅的宝宝们千万多带点纸巾。

湖南企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婷婷在其代写的解说词中写道,同样是非常温吞的鸡汤,和一样类型的影片相比并没有过人之处,甚至在第二个离别转折之后因为琐碎的讲述原地踏步,消磨观众耐心。可喜的是每个儿童的群像都塑造鲜明,成年人因为年岁的漫长所以告别也总是充满狗血的细枝末节,而孩子们就算架空家庭背景和过往也不显得虚假。念叨死亡的会因为喜讯卸下沉重的预设墙壁,即将离去的会发出生存呐喊,所以落脚点放在出生时刻,铭记生命就是美好的礼物。

病患题材最打动人心的是——人类在面对突如其来的重病时那种强烈的求生意志,一种如超人般的,如西西弗斯推巨石一样的生命意志,对活着的渴望。这部电影残酷又理想化,全片没有一个坏人,最大的反派就是病魔,六个患病的孩子,六个家庭惺惺相惜,这种互帮互助的人情味太打动人心了。结尾处理得很好,六个孩子分别诞生的场景,生命如此苦涩,一切如此无常,但存在本身是值得的。就像电影最后的画外音一样,每个存在都有意义,每个存在都有发言权。

当小孩的时候很少会换位思考觉得别人怎么样,只想自己开心就行,同理心也是随着长大才慢慢形成。 所以从大人的视角看小孩与癌症对抗,还是影片里这种都十分可爱,互相鼓励加油打气的氛围下,很难共情到影片想传递给观众的核心。反倒是剧情里的温暖、色调和背景乐让我快一度忘记了那几个小孩去世的难过,想着影片整体还算是个happy ending。写到这里,突然觉得影片想传递给观众的应该不是以悲为美,相反就是那种没事儿,一切会过去的,就算过不去也不是什么大事儿的这样子温暖的爱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原文

1、这是金刚经的最后一句,世尊讲的太了不起了。 彻底的看破身心不实在,彻底放下,就是这一句,就是关键。 2、【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3、世尊、释迦牟尼佛,恐怕我们一直死执这个身心,叫我们彻底的看破,这一句就是叫你彻底看破,把生到死收摄在这一念。 记住!一切有为的生灭法,跟做梦一样,我们人生、宇宙,统统在做梦,梦幻、水泡,水中泡,砰!没了,砰!没有,表示生命的脆弱。 影像不实在,梦是不实在,泡,很脆弱,影像是不实在。 如露亦如电,就像早上的朝露,太阳一出来,朝露就消失了,表示生死无常,刹那消失。 “电”就是闪电。 像闪电,没了!生命就是这样,这么短暂。 意思就是:你要珍惜人身啊!要好好的修行,在这么短暂的生命里面,这么快速的无常里面,你总要找到清净自性,要不然,就要彻底的赶快念佛。 何以故?一切有为的生灭法,就像梦幻泡影一样不实在;就像露、朝露,太阳一照就没有了;就像闪电一样,一闪就过了,生命是如此的脆弱、短暂,如此的无常,赶快修行啊!应作如是观,内心要有心理准备。 4、【一切有为法者。 生老病死。 贫富贵贱。 士农工商。 赤白青黄。 馨香臭秽。 有无虚实。 深浅高低。 皆是妄心起灭。 】因为那个都是相,所有的相都是陷阱。 记住!见所有的相,统统放下,见所有的相,都知道那是陷阱,不要落入进去,不要掉进相的陷阱里面,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不要掉进去,不要落入观念,不要在相上建立观念,拼死命的执著,没有这种东西。 【有为之法也。 】5、【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者。 一切有为之法。 即是世间万事。 皆如梦幻泡影。 不得久长。 】6、【梦者。 妄想也。 幻者。 幻化也。 泡者。 如水上之泡。 易生易灭也。 影者。 如身之影无所捉撮也。 】“撮”就是取。 我们身体,光线一照,后面的影子你捉不到,那不是实在的。 灯光一照,后面的影子,你抓那个影子,怎么抓得到呢?人生、宇宙就是心性的影现,没有实在的东西,赶快看开、放下。 7、【露者。 雾露之露。 不得久停也。 电者。 】闪电,【雷电之电。 顷刻之光也。 】刹那的闪电,生命是这样脆弱的。 所以用这个臭秽的色身,无常的色身,想要追求永恒的快乐,是不可能的,不可能的。 8、【应作如是观者。 有为无为皆由自己。 心常空寂。 湛然清净。 无纤毫停留罣碍。 自然无心。 如如不动。 应作如是观也。 】

有一部影片是欧洲古代篇 你们可以剥夺我们的生命但不可以剥夺我们的自由 .. 为自由而战

《勇敢的心》 (brave heart) 剧情:威廉·华莱士的父亲马索·华莱士为了苏格兰的自由献出了生命。 幼小的他开始在叔叔的指导下学习文化和武术。 光阴似箭,当年轻的华莱士学成回到故乡,美丽的苏格兰正被英军的铁蹄践踏,苏格兰人民在流血。 为了拯救家园,华莱士率苏格兰人抵抗英军的入侵,他们奋战数年,将自由的种子撒向了苏格兰大地。 然而英雄的结局终究是悲剧,华莱士终于在爱丁堡被英军逮捕。 在他那声“自由”的高呼中,大刀落了下去,他手中紧攥的丝巾亦飘然落下。 英雄走了,他用死亡唤醒了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和对胜利的希望。 最终,苏格兰人赢得了自由,最来之不易的自由。 梅尔·吉布森(Mel Gibson)——本片导演及男主角威廉姆·华莱士扮演者 梅尔·吉布森1956年1月3日生于纽约,吉卜森从小就对电影产生了巨大浓厚的兴趣。 1968年随家人移居澳大利亚,并且在悉尼学习专业表演技术。 1977年,他演出了第一部电影《夏之城》(《Smmer City》1977)。 令他一举成名的是著名导演乔治·米勒的科幻片《疯狂至极》(《Mad Max》1979),他还主演了米勒导演的另一部影片《Tim》(1979),随后主演了《疯狂至极》的续集《公路战士》(《The Road Warrior》1981)以及《疯狂至极》的第三集(《Mad Max Beyond Thunderdown》1985)。 1980年他与罗碧·摩尔结婚,现在已有六个孩子。 1984年他来到好莱坞,拍摄了一些影片象《河》(《The River》1984)、《奖金》(《The Pointy》1984),但都反应平平。 这些影片并不适合他,直到1987年他开始主演《致命武器》(《Lethal Weapon》),饰演影片中幽默诙谐、勇敢坚强、坚持正义,与邪恶势力顽强斗争的警探里格斯。 这一角色是成熟的吉卜森的出色奉献,从此他做为一个完美的动作明星向好莱坞的巨星地位迈进。 《致命武器》取得了巨大成功,它的第二第三集也随即推出。 吉卜森也因此取得了巨大声誉,他创办了他自己的制片公司ICON Rrcductions。 在拍摄三部《致命武器》的同时,他还参加拍摄了不少的影片。 如《德奎拉日出》(《Tequila Sunrise》)。 这其中属于他的制片公司出品的就有《哈姆雷特》(《Hamlet》1990)和《永远年轻》(《Forever Young》1992)。 1989和1992年吉布森继续主演了《致命武器》的两部续集。 1995年他尝试导演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勇敢的心》,大获成功。 1996年主演的《赎金风暴》,1997年与朱丽娅·罗伯茨合演的《阴谋理论》也都获得不错的票房。 在主演了大量影片,并作过制片人之后,吉卜森开始准备做一个导演。 “演而优则导”在影视界很常见,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凯文·科斯特纳,朱迪·福斯特都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吉卜森对此已是早有准备,作为演员他有丰富的表演经验,作为制片人他也熟悉后台幕后工作,而且与三个著名导演的紧密合作,互相切磋也使他对导演的工作相当熟悉了解,他再从事导演工作可以说是轻车熟路,事半功倍。 1993年他执导了影片《无脸人》(《The Man Without Face》),讲述了一个古代传奇故事,并且亲自主演;1994年他又还主演了影片《赌侠马华利》(《MAVERICK》)饰演了一个西部枪手,赌徒的形象。 在积累了大量经验后,吉卜森投入全部精力制作、导演并主演《勇敢的心》。 这是一部充满了激情、政治、浪漫、道德的古装史诗巨片,对任何一个导演来说都是一个空前的挑战和考验。 吉卜森表现出非凡的能力,成功地推出了这样一部具有深刻民族主义和政治内涵的影片,他当之无愧被称为世界巨星。 1998年他与李连杰在《致命武器4》中合作。 2000年,被称作“美国的勇敢的心”的《爱国者》正在放映中。 dd还没有看,听说争议多多,可能很快就会看到。 1991年和1990年两度被People杂志选为世界最潇洒人士前50 名之一,1996年梅尔·吉布森被美国《人物》杂志评为全球最美的50人之一,1997年被英国《帝国》杂志评出的史上最优秀的一百名演员中名列第十二位。 他目前的身价超过2000万美元。 苏菲·玛索(Sophie Marceau)——伊莎贝拉王妃的扮演者苏菲·玛索身高173cm。 她1966年11月17日出生于法国巴黎,父亲是个卡车司机。 13岁时,她的清纯和美貌被星探发现,出演了青春片《BoumLa》(1980)。 此片非常成功,苏菲·玛索也由此踏上表演的不归路。 1983年苏菲凭《Boum,La 2》(1982)获得凯撒奖。 dd只看过她的《芳芳》(《Fanfan》1993),一部有趣的电影。 比较近的是在去年的《007-末日危机》(《The World Is Not Enough》1999)。 帕特里克·麦克古汉(Patrick Macgoohan)——英王长脚的扮演者帕特里克·麦克古汉,1928年3月19日生于纽约,身高189cm。 已届70的他曾在60多部电影电视中演出,并且导演,制片了多部作品。 曾获得艾美奖。 由于在《勇敢的心》中出色表现,他被认为是演坏老头的最佳人选。 安格斯·麦克法金(Angus MacFadyen)——罗勃特·布鲁斯的扮演者安格斯·麦克法金也是苏格兰人,从影前曾在一个马戏团当小丑。 《勇敢的心》使他名声渐长,1996到1998年间,多部电影电视邀他加盟。 凯瑟琳·麦可美克(Catherine McCormack)——美伦的扮演者凯瑟琳·麦可美克是苏格兰人,1972年出生。 她是一位影坛新秀,《勇敢的心》是她第三部影片。 附:历史上的人物威廉·华莱士(1272-1304) 威廉·华莱士1272年出生在苏格兰帕瑟林教区的艾德斯列,父亲是苏格兰高等贵族詹姆斯·斯蒂沃德的奴仆。 华莱士因此在帕瑟林的教堂接受一些教育,据说他懂拉丁文和法语,而这些可能是他当牧师的叔父教给他的。 他是苏格兰的民族英雄,关于他的情况多见诸于一些传奇故事,真正的史料现存不多。 当时的苏格兰王约翰·巴里奥尔横征暴敛,很失民心,全国各地都有暴动事件发生。 巴里奥尔眼看大势已去,于是向英王爱德华一世求助,将君权双手奉送。 爱德华一世接管苏格兰后,以残暴高压的手段控治局势,制造了数起大屠杀,更加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贵族,农民都拿起武器,与英格兰人作战。 在这种局势下,长大成人的华莱士,在拉纳克附近领导了一支队伍发动起义。 1297年左右,他与美伦·布瑞德福特结婚。 同年五月,在英军的一次报复行动中,美伦被当地执政官 威廉·哈泽里克杀害。 不久,华莱士设计攻占拉纳克,俘虏了哈泽里克并亲手将其处决。 与影片不同的是,此时,华莱士已经发动起义了,英格兰人杀死美伦正是出于对华莱士起义叛乱的报复。 当华莱士带领队伍反抗英军之时,另一支抗起义也在同时爆发了,那就是安德鲁·穆拉领导的起义。 后来,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的安德鲁·穆拉更是成为华莱士的左膀右臂。 英王爱德华一世为稳固统治,对苏格兰采取了高压政策,横征暴敛,却最终导致了苏格兰人的反抗。 这些起义的兴起不仅带动起了普通的苏格兰人民,后来也受到了苏格兰贵族们的支持,他们也想早日摆脱英格兰的压迫,因此他们拉拢苏格兰义军,以贵族为核心的苏格兰抗英联盟组成了。 由于华莱士屡战屡胜,威名日盛,贵族们也纷纷对华莱士表示支持,包括罗勃特·布鲁斯,詹姆斯·斯特沃特,詹姆斯·道格拉斯等。 然而好景不长,1297年7月,苏格兰贵族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向英格兰人投降,联盟从此解体,华莱士和安德鲁·穆拉两人开始掌控已经四分五裂的义军,并且最终将他们归拢成为一支独立的抗英大军。 华莱士和他的起义军已逐渐引起爱德华一世的注意,遂派遣了一支大军前来剿灭。 华莱士和穆里则加紧训练和整编队伍,准备迎战。 9月,双方在斯特林相遇, 英军在渡过一座大桥时中伏,被人数少他们数倍但英勇无比的苏格兰起义军围攻并全歼。 此战使华莱士名声大震。 但安德鲁·穆里在此战役中伤重不治而死,华莱士失去了一位无法替代的好伙伴,从此他只得独自担任起领导义军的重任。 10月,华莱士乘胜攻克了英格兰北部重镇德汉姆,但由于兵力和补给不足,无力防守,因此11月退回苏格兰。 华莱士的所作所为再次被摇摆不定苏格兰贵族所关注,1298年5月,华莱士在斯科克森林被受勋为骑士,并被任命为苏格兰护国大将军,领导整个苏格兰争取自由的大业。 遭到失败的爱德华一世暴怒,动用全国兵力,亲率大军前来讨伐。 威廉·华莱士定下两个策略: 1.坚壁清野--将英军可能路过之处的居民,牲畜,粮食全部转移,不给英格兰人留下任何可以补给之物。 2.训练士兵使用“枪阵”,即以若干长枪兵为一组,背靠背站立,枪尖朝外,形成一个攻击和防御力都倍增的作战单位,大体上象刺猬一样。 尽管华莱士雄心勃勃要为苏格兰的自由而战,但英军的队伍毕竟远比他们强大的多,在1298年的法兰克林之战中,苏格兰义军全军覆没,华莱士只身逃了出来。 在此之后直到他1304年被俘的6年里,华莱士的行踪在史料上很少被提及,有传说他在英格兰北部组织了一些游击战斗,专门袭击骚扰英军部队,尤其是派往苏格兰的补给部队。 也有说法他曾到欧洲大陆的挪威、法国、甚至罗马教皇那里寻找援助,从菲利浦四世发往罗马的一封提到华莱士的信来推断,华莱士1300年左右的确到过罗马。 华莱士的行动更深地激怒了英王爱德华一世,他颁下严令,许以重赏,定要捉拿 威廉·华莱士归案,死活不限。 然而,在众多爱国的苏格兰人民的帮助和保护下,华莱士数次化险为夷,英王始终未能得逞。 1304年8月3日, 华莱士信任的伙伴,他的同胞——约翰·曼提斯出卖了他。 华莱士在格拉斯堡附近被俘, 随即押往伦敦。 作为奖赏,曼提斯被任命为德姆巴敦的行政长官。 而在伦敦,经过一场形式上的审判后,华莱士被指叛国及谋杀拉纳克执政官哈泽里克,判处死刑,而且没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利。 当时英格兰当政者将华莱士宣传成为一个残忍、罪恶、滥杀无辜的十恶不赦歹徒形象,因此在1304年8月23日,如你在电影中所见,他服刑当天,人们不断向他身上抛扔腐臭的食品,并且高呼绞死他。 在西敏寺广场,华莱士被迫头戴荆棘冠,站在一个台子上,接受由爱得华任命的审判小组的审判。 在遭受了绳勒、刀割、火烧等酷刑后,威廉·华莱士被斩首,身子被肢解为四块, 分别送往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四方,头颅则被悬挂在伦敦桥上,以警告人民不要反抗。 然而英王爱德华一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苏格兰人民在威廉·华莱士无畏精神的激励下,浴血奋战,誓把英格兰人赶出自己的国土。 最终,他们赢得了自由。 今天,人们仍然可以在苏格兰看到很多地方看到威廉·华莱士的纪念碑,其中一座在爱丁堡,位于城堡入口的一侧(另一侧是罗勃特·布鲁斯);一座在兰纳克教区教堂门前;而最著名的是在斯特林的国立华莱士纪念碑。 威廉·华莱士永远活在苏格兰人民的心中。 华莱士的一生追寻自由,并且至死不渝,死时年仅32岁。 虽然我们找不到资料来证明,英雄在临死前高呼“自由”,但有一首华莱士最喜爱的诗却流传至今。 Freedom is best,I tell thee true,of all things to be never live within the bond of slavery, my son.罗勃特·布鲁斯(1274-1329)罗勃特·布鲁斯生于1274年7月11日,他是苏格兰国内最强大,最富有的贵族布鲁斯家族的长子。 他的父亲是诺曼底人,母亲则来自于苏格兰最古老的贵族——塞提克家族。 有着苏格兰王族血统的他,从小接收良好的教育,通晓多国语言——英语,法语,拉丁语,盖尔语等;他武艺高强,是当时欧洲使用战斧的第一高手。 苏格兰国王巴里奥尔投降英格兰后,与苏格兰其他贵族一样,罗勃特不甘于接受异族的统治,带领他属下的骑士和农民们起来反抗。 当时威廉·华莱士与安德鲁·穆里主要在苏格兰中部作战,罗勃特则在苏格兰西南部牵制英军。 斯特林大捷后,罗勃特主持了对华莱士授勋的仪式。 1298年, 法尔科克战役后,起义军战败,威廉失踪。 罗勃特·布鲁斯与他的堂兄,瑞得家族的康米共同担任“护国大将军”。 然而,布鲁斯与康米之间关系并不是很好,甚至可说是矛盾重重。 1300年,布鲁斯辞去此职,原因不明。 1302年,布鲁斯忽然放弃抵抗,向英王爱德华一世称臣。 史学家对此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他是想保留自己的权力,土地和财富——正如同电影中他父亲教他的那样;另一种认为他是诈降以获得喘息的机会,等待时机成熟再东山再起。 也许后一种可能性较大些, 因为后来他的确又重新加入了反抗军的行列。 1304年,布鲁斯与兰伯顿大主教结成秘密联盟,共同对付英格兰人。 兰伯顿大主教是罗马教庭派来帮助苏格兰人团结一致,一起结束英格兰人的暴虐统治的——因为罗马方面不希望英格兰或某一个国家过于强大他们要保持欧洲地区的均势。 华莱士被害后,布鲁斯认为应该尽弃前嫌团结所有的反抗力量,因此他希望老对头康米也能加入这个联盟。 1306年初,布鲁斯与康米在伦敦达成协议:若康米加入联盟,帮助布鲁斯赶走英格兰人,事成后,康米可以分到最好的土地。 遗憾的是,康米立刻将一切报告给爱德华一世,结果布鲁斯的从人全部被俘,布鲁斯却幸运地逃离伦敦。 布鲁斯恨极康米,但他装作什么都不知道,派人邀请康米来德姆伏里斯的格林福莱尔教堂面谈。 康米虽心怀鬼胎,但还是如约前来。 见面之后,康米知道阴谋败露,与布鲁斯的人展开激烈搏斗,结果康米的叔父被布鲁斯的内兄杀死,康米则被布鲁斯生擒,最后,布鲁斯在祭坛上将康米的人头割下,寄给了英王爱德华一世。 康米死后,苏格兰贵族纷纷归附布鲁斯。 1306年5月25日, 布鲁斯在斯高被推选为苏格兰国王。 英王被彻底激怒了,他囚禁了威沙特主教和兰伯顿主教,并在美斯文大败新国王罗勃特·布鲁斯。 布鲁斯单枪匹马逃往罗德岛,一路上几次逃过追兵,但他的妻子、女儿、姐妹全部被俘,弟弟尼基尔被杀头。 1307年,布鲁斯从罗德岛归来,重建部队,准备继续战斗。 这时,他的另两位兄弟托马斯和亚历山大也已被处决。 1307年5月,爱德华一世病死,新王爱德华二世懦弱无能,布鲁斯乘机发动攻势,从英格兰人手中夺回不少土地,但英格兰人口众多,国力强盛,尽管国王无能,但也并不容易被完全击败。 双方的战争持续了许多年,从爱德华二世打到爱德华三世。 最后在罗马教庭的协调下,1328年三月,苏格兰和英格兰终于签订了爱丁堡协议,爱德华三世正式承认罗勃特·布鲁斯的国王身份,并将所有英格兰军队撤出苏格兰。 布鲁斯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君主,开明而且公正,享有极高的威望。 他还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在饱受战火摧残的苏格兰南部重建和修复了许多著名的修道院。 不幸的是,没过多久,布鲁斯患上了皮肤病,有可能是麻疯病。 布鲁斯认为这是上天对他在祭坛上杀死康米的惩罚, 他自知命不久矣, 要求死后将他的心脏带到圣城耶路撒冷。 因此,当1329年布鲁斯病逝后,他的身体被葬在德菲姆林修道院——苏格兰历代君王都葬在此;他的心被装在一个小箱子里, 由詹姆斯·道格拉斯勋爵保管。 道格拉斯带着这小箱子参加了后来的十字军东征, 战败身亡,“布鲁斯之心”被送回苏格兰, 葬在布鲁斯心爱的美罗斯修道院。 与华莱士一样,苏格兰人民同样爱戴和怀念罗勃特·布鲁斯,因为他经历和克服了种种困难和失败,最终领导苏格兰人民赢得了他们渴望的——自由。 爱德华一世(1239-1307)爱德华一世,1272-1307年在位。 与每一位强大的征服者一样,在绝大多数英格兰人心目中,他是一位伟大的君主。 因他能征善战,为英格兰掠夺了许多土地和财富。 在爱德华一世统治的时期,英格兰无疑是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 然而,苏格兰、威尔士等曾饱受爱德华一世侵略和蹂躏的国家的人们却对其抱有很深的恨意。 犹太人也不喜欢他,因爱德华一世曾下令驱逐国内所有犹太人。 爱德华一世长得相当英俊, 而且身材高大, 有一双极长的腿, 因此有一个外号“长脚”。 他年轻的时侯与卡斯泰尔家族的艾琳娜结婚,他们非常恩爱。 艾琳娜于1290年在威尔士去世,在她的遗体运回伦敦的路上,爱德华一世在每一个驿站都树立了一个十字架。 至今,伦敦还保留着一部分这种十字架,叫做“王后十字架”。 爱人死后,爱德华一世始终没有再娶,但他的性格却日趋暴戾和残忍,对自己的孩子也是动辄打骂。 尽管如此,爱德华一世作为一个强有力的治国者、统帅,他完善了英格兰的法律,并且发展了议会制,增强了君主制度的民主程度。 他还在各地发动战争,从英伦三岛上的苏格兰、威尔士,到欧洲大陆上的法兰西,他的野心的确不小。 爱德华一世击败了威尔士的末代君主李威林, 并顺利夺得他的王国;然而在苏格兰爱德华一世就没这么幸运了,他遭到顽强的抵抗,直到死为止,也未能达到完全控制苏格兰的目标。 由于他对苏格兰是如此的欲得之而后快,而对苏格兰反抗者采取极其残暴的手段镇压。 他死于1307年,也就是华莱士就义两年以后。 有人在他的墓碑上刻上了“苏格兰之锤”的称号。 爱德华二世(1284-1327)爱德华二世1284年出生于威尔士,是爱德华一世的长子。 他父母有一段美满的婚姻。 由于父亲经常不在身边,他从小跟妈妈以及姐妹生活在一起,他没有兄弟。 1290年母亲死后,父亲的脾气愈来愈暴躁,经常很粗暴地对待他。 在这种缺乏父爱的环境成长下的爱德华二世形成了懦弱害羞,毫无男子气概的性格,并习惯与朋友聚成一团。 爱德华一世不喜欢这个没用的儿子和他的朋友,所以没怎么教他治国之道。 1307年爱德华一世死后,爱德华二世即位,但他根本不知道如何管理这个强大的国家,因此,大权落在了爱德华二世的朋友手里,其中最亲密朋友和情人——皮尔斯·嘎卫斯通的手中。 可能就是电影中菲力普的模型。 这也导致了爱德华二世最后的倒台。 嘎卫斯通也不是治国之材,把国家治理得一团糟,英格兰贵族对他的不满与日俱增,他们要求爱德华二世放逐嘎卫斯通,但爱德华二世拒绝了。 1312年,贵族们设计暗杀了嘎福斯通。 然而,不久,爱德华二世又有了新宠迪斯潘塞尔父子,将国家大权交给他们处理。 1314年,苏格兰在巴诺克本大败英军,同时,英格兰在与法国的战争中也损失巨大,爱德华二世的声望急剧下跌。 贵族们对无能的爱德华二世彻底失望。 1320年,兰卡斯特伯爵率领 部分贵族发动叛乱。 两年的内战,最后以爱德华二世与迪斯潘塞尔父子的胜利告终,兰卡斯特被处死刑。 1327年,法军入侵英格兰,爱德华二世被法军俘虏并监禁,数月后被谋杀,对外称自然死亡。 伊莎贝拉皇后(1292-1358)伊莎贝拉1292年生于法国,是法王菲力普的掌上明珠。 她从小受到良好教育,个性坚毅果敢,是个相当有魄力的女性,以至于晚年她被称为“法兰西母狼”。 伊莎贝拉十六岁时,作为一场政治婚姻,她嫁给英格兰王子爱德华二世。 爱德华二世是个同性恋,他大部分时间都和他的情人——嘎卫斯通,以及后来的迪斯潘塞尔父子在一起,很少陪伴伊莎贝拉,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有了孩子,也就是爱德华三世。 电影中说爱德华三世是威廉·华莱士的孩子是不可能的。 因为伊莎贝拉结婚的时候是1308年,此时威廉·华莱士已经就义三年了,而爱德华三世是1312年出生的,此时距华莱士就义已经七年了。 爱德华二世实在不是一个好君主,加上又是同性恋。 后来,伊莎贝拉再无法忍受爱德华二世对他的冷淡、疏远和污辱,带着孩子逃回法国寻求保护。 1327年,在爱德华二世弄得天怒人怨的时候,伊莎贝拉与情人罗格·莫泰莫尔率军侵入英格兰,活捉爱德华二世并将其监禁,数月后,伊莎贝拉派人去狱中杀死了爱德华二世,并伪造成自然死亡。 这之后,伊莎贝拉女王掌握了英格兰大权,直到她儿子爱德华三世长大成人。

《生命的列车》赏析

1“终点站”代指“生命之谜”的终极答案。 2文章用一个贴切的比喻为我们生动地揭示人生的种种历程。 文字朴素动人、情真意切,内容发人深省、启迪心智。 让读者也会情不自禁的联想红尘种种,亲情、友情、爱情,事业、成就、地位……让读者会对人生的意义进行一番审视,和最生命之谜进行一番探索。 让人不仅扪心自问:我不由自主地上了列车,也许下车的时候也是莫名其妙。 但是我可以选择态度面对身边坐的乘客,可以选择心情欣赏车外的风景。 可以选择适应一个车厢,可以选择改变一个车厢。 可以穿越一个一个对自己来说乏味的车厢去坚毅地探寻适合自己的车厢,也可以将自己的乐观积极奋发向上随着走过的一节一节车厢延伸展开影响他人……

队史WNBA首冠!自由人加时逆转山猫总分3
马克龙夫妇也爱追的肥皂剧 为何风靡全球 艾米丽在巴黎